龜鶴盆景
A. 翡翠七星瓢蟲掛件的寓意
「你很渺小,但很偉大!!!''
七星瓢蟲的觸角——是拿來感知新事物的
七星瓢蟲的六隻腳——走遍天下
七星瓢蟲的七星——寓意一些很特別的想法
B. 山烏龜如何修剪才有型
山烏龜修剪方法:
山烏龜的生長季節是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入冬之後停止生長進入冬眠,藤葉也會枯萎,我在秋季山烏龜明顯停止生長的時候就開始斷水,整個冬季保持土壤乾燥
在上海地區,我是一冬天都扔在室外的半透明遮雨棚下面,北方地區最好置於室內。到第二年的三月下旬開始澆水,置於陽光下發根催芽。等藤葉都茂盛的時候,可以放在室外,也可以放在室內,山烏龜耐陰喜陽,環境適應能力較強,許多朋友喜歡把山烏龜放在辦公桌前,嫩綠的葉子非常養眼,可以緩解視覺疲勞。
山烏龜是爬藤植物,朋友們可以根據喜好,給山烏龜搭個架子,由於山烏龜爬藤能力很強,甚至可以爬到屋頂上(跟絲瓜有的一拼),如果不想爬的太高,可以手工修剪藤葉,另外,不搭架子讓藤葉自然垂下,也很好看。
山烏龜的作用:
龜甲在以前曾用於占卜、祭祀。如今因其富含蛋白膠質、鈣鹽,已成為重要的中葯原料,龜板煮成的固體膠體叫龜板膠,滋陰補血效果更佳,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烏龜中的金龜、綠毛龜是龜中精品,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此外,烏龜是長壽動物,素有「龜鶴延年之說」,作為吉祥之物,常被作為祝壽的禮品,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C. 日本枯山水景觀有哪些做法上的講究
枯山水是日本為適應日本地理條件而建造的縮微式園林景觀,現多見於小巧、靜謐、深邃的禪宗寺院。無高山,丘陵,無河、湖、泊、溪的地理限制,使日本在園林藝術設計上探索精巧,細致,注重景觀形式的象徵和心理的感受,枯山水用石塊象徵山巒,用白沙象徵湖海,用線條表示水紋,如一副留白的山水畫卷。在其特有的環境氣氛中,因其無水而喻水,因無山無水而得名。
7世紀,中國隋文帝曾經贈送過日本天皇一盆景(無法考據),這副盆景對日本的園林藝術未必有著正真的歷史意義,但湊巧成為了一個象徵。日本寫意庭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盆景式園林,他的集中代表就是枯山水。
日本僧人榮西是最早入宋求取禪法的高僧,1192年回國後弘揚禪宗教義,寺院園林接受禪宗思想侵潤而形成禪宗風格的園林—禪宗園林,為反映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綠樹、苔蘚、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枯山水庭園,園內幾乎不使用任何開花植物,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禪宗園林風格的成熟期則是在"書院造庭園」出現以後,庭園面積壓縮,由早先的"園"轉化為"庭"。
最嚴格意義的枯山水就是京都府龍安寺方丈楠庭(傳1450年)和大仙院方丈北庭和東庭(約1509年)。此外還有退藏庭、靈運院書院等的庭院。他們都是些閑庭小院,面積不大,卻要在「方寸之地幻出千岩萬壑",方法就是寫意、就是象徵。象徵就是調動觀賞者的想像力,也就是觀賞者的哲學、文學、藝術修養。
D. 日本人的寂しい
一、「物哀」概念的由來
「物哀」最早由日本江戶時代學者本居宣長(1730~1801)提出,他認為此為日本文學之根,後來又進一步衍生為美學和世界觀層面的概念。「物哀」美學的審美過程中最經典的就是「嘆息」——「所見所聞,所接觸之事,心中有感而發的嘆息之聲。」
「嘆息」的意義為「斷絕前後聯系」,這才是嘆息的本來面目。即,為了留有餘韻而利落地省略後面的東西,「嘆息」後和前面是干凈利落、一旦切斷。嘆息也有各種形式。突如其來才是本意。
「物哀」並非一般的「愁」。本居宣長曾在著作《石上私淑言》中闡述「物哀」,是「從所見之物、所聽之事中用心體味出的情感」。這一情感里,有對於「悲苦」情懷的體認,有對於「清冷之境」的欣賞,更有對於歷史的鍾聲卻須臾而飄逝的領悟。
南宋時期馬遠的《寒江獨釣圖》
圖中的構圖法被稱作「一角式」,日本美學中的「減筆體」就是受此影響而來。超脫孤絕的殘缺構成了另一種美的形式,同時也詮釋了:美,不一定是完整的,與「完美」相對立。這種超脫的孤絕,在日本文化中就稱之為「侘(わび)」,中文譯文「侘寂」,本意是「過孤寂生活」。雖然有些消極,但換個角度說,也是一種個性的體現——不被大時代潮流所裹挾,不隨波逐流,不依賴世俗事物,包括財富、權力、名聲等,而去營造內心感受到某種超越時代和社會地位的具有最高價值的事物存在。
關於「侘」,在《現代日漢雙解詞典》中解釋有兩層含義:1.幽居安樂;2.(茶道、俳句的極致之趣)幽閑和恬靜。表達了一種古雅蒼勁之感,閑寂樸素而有情調。
侘一般被認為是「寂靜」的世界,需要安靜、寧靜,與古雅、原始性有關,存在於純朴自然和原始粗獷的不完整之中,更包含了將上述那些事物提升到藝術品時的難以言狀的要素:不平衡、非對稱、一角式、貧之、單純等等,都是作為日本藝術和日本文化最顯著特點的同類觀念,而這些觀念都是對「多即是一,一即是多」的禪宗真理的認識中得來的。
茶道千利休第15代傳人千宗室曾做出如下解讀:「寂」中也有「動」的一面,如同雪下春草的發芽,而這蠢蠢欲動的「侘」正代表了日本人的氣質。同時發揮好侘的兩種精神特質茶道才會有生命力,這與辯證法相通。
清朝乾隆皇帝的老師、詩人沈德潛(1673~1769),曾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美學傳統有所議論,其中之一就是欣賞「古淡」。「古淡」也通「枯淡」,可以說和日本的「侘寂」亦有相通之處。他提出:「味則泊乎不覺其甘也,格則渾乎不覺其其也。音則泠泠乎不覺其傾耳動聽也,」
三、日本古典美學構成的原因
1.政治架構的影響
傳到日本的唐代文化,只是培養了少數日本貴族,並沒有能改變廣大庶民階層的生活方式,真正創造日本現代生活方式的,是日本的武士階層(武家)。武家操控的封建統治,把階級思想灌輸給了國民,並使社會階層趨於固化。低姿態的坐法也被確定了下來,武家的改變是全方位的。跪坐的時候,目光的高度決定了對日用器具的形式的獨特要求(器形對思維模式也能產生不同的認識)。
2.氣候條件的作用
日本的審美志趣與日本的風土獨特的環境也不無關系,相對於中國的「樂感」文化而言,「物哀」悲情之美德文化形式,與島國惡劣的氣候和多地震的地理環境不無關系。
日本的建築為了防禦風雨,房頂又矮,屋檐又深,室內的光線自然暗淡,需要把低矮的幾案放在近光處,直接跪坐在地面上。地面上鋪的是木板,坐久了腿會疼痛,於是就又發明和使用了鋪席,即榻榻米。
3.地理條件的制約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狹長,資源有限,面向太平洋的漁業生產充滿著巨大的不確定性,而地震又無時無刻在威脅著日常生活,這就很容易內化為一種無常的生命意識,進而產生了簡約、枯寂的美學情趣。
枯山水一般是指由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偶爾也包含苔蘚、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並沒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現,而「山」通常用石塊表現。有時也會在沙子的表面畫上紋路來表現水的流動。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為「乾枯的景觀」或「乾枯的山與水」,通常出現在室町時代、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的庭園中。
關於枯山水的起源,學界有兩種觀點:
說法一:受中國水墨畫和禪宗文化影響
對日本枯山水庭園文化形成根源的探究,最早可追溯至中國。公元 545 年,中國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由日本派出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傳入日本,使禪宗思想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同時,濃墨枯筆的中國山水畫在日本給枯山水的形成以極大的影響,因此大量以修習禪定為主的庭園在日本興建。
說法二:原型來自日本遠古時代,後受政治、禪宗、宋代山水畫、盆景等因素影響逐漸發展演變。
日本《造園用語辭典》將枯山水定義為:「日本特有的庭園樣式之一,在平庭內以置石為主喻山,以白砂喻水。」經文獻典籍查閱可知,13世紀興起的禪宗在特殊時代背景下賦予枯山水濃郁的禪意色彩,並作為禪師參禪的重要工具一直沿用。
枯山水的基因
第一個基因是縮景術,屬於中國古人嚮往的神仙術之一,縮景術直接產生的「觀法」即是「以大觀小」,縮千里於盆池,它的物質成果最常見的就是「盆景」。在漢代,山水盆景、盆石、碗峰之類,就已經比較流行了。盆景就是枯山水的基因之一。
第二個基因是禪宗的觀法,禪宗的觀法要求跳出時空看問題,在一種高度上看,在一個大的時間跨度上看。好比在太空看地球,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是靜止的,江不流,雲不動,沒有人,不喧囂,非常安寧,種超然的視野,看一千里,看一千年。在這樣的視野下,世界的表現就是一種「凝」,注意不是止,而是「凝視」,既是過去,也是未來。那個白沙反映的就是一個一干里眼下的水態,一千年流轉的凝集呈現。枯山水多用在寺廟里,圍繞方丈而營造,虛擬了一個非常觀的世界,提醒你在修行,宗教場所需要有個特殊的情境包圍來。
第三個基因,是和日本本土的祭神場所有關。為何枯山水裡有大量的置石,幾乎沒有掇山?為何是大量的白沙? 白沙不是只有日本人有,我們唐宋時期在銅盆里撒白沙置石就有了。白沙比較容易反映一個固態凝結的水面,是想像化的水面,與呈貢的物品形成反差襯托。
日本的民族多傍海而居,他們的生活離不開「白沙洲濱」,就是沙灘。食物來源於海,他們對於大海是崇拜的,很多神廟和聖跡都在海邊。白色既具象,又很抽象,是干凈和聖潔的代言。說像沙灘,到置石,西方有巨石陣,很多民族原始時期,都以巨石來建立一個祭祀的場所,日本通常把巨石作為神性的象徵。下面一個磐石,上面有一個石柱,這就是一個神的指代了。
枯山水的美學追求
枯山水常被認為是日本僧侶用於冥想的輔助工具,所以幾乎不使用開花植物,這些靜止不變的元素被認為具有使人寧靜的效果。
公元538年的時候,日本開始接受佛教,並派一些學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國,學習內陸藝術文化。13世紀時,源自中國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禪宗在日本流行,為反映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綠樹、苔蘚、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枯山水庭園,園內幾乎不使用任何開花植物,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禪宗庭院內,樹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即蘊涵著極深寓意,在修行者眼裡它們就是海洋、山脈、島嶼、瀑布,一沙一世界,這樣的園林無異於一種精神園林。後來,這種園林發展臻於極致——喬灌木、小橋、島嶼甚至園林不可缺少的水體等造園慣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礫和自發生長與蔭蔽處的一塊塊苔地,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園的主要構成要素。而這種枯山水庭園對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驚人的。
庭園與建築的聯系極為密切,兩者在空間上互相滲透、延伸,小面積的庭園內容極簡約。以沙代水,以石代山,往往是一組或者若干組石景,白沙或者綠苔鋪地,配置少量的喬灌木,此外別無他物,人不能進入庭院,只可以從旁觀賞猶如大型盆景,即後期的枯山水,石景的平面布局大體上按照直線與三角形相綜合的規律.立體構成則以三石一組為基本單元。無論石景的總體或者局部的石組.,都具有明確的主客之勢、韻律之感的構圖美。而這些構圖美同時也表現了宗教的種種象徵寓意。譬如:達摩石為達摩面壁的象徵。佛盆石寓意佛說法的故事.橋石則寓意於心往彼岸世界的接引橋等等。
元素:細細耙制的細沙,石組、石燈籠、常綠樹、苔蘚等靜止不變的元素。
運動韻律
岩石
你可以將這樣一個庭園理解為河流中的岩石,或傳說中的神秘小島,但若僅從美學角度考慮亦堪稱絕作;它對組群、平衡、運動和韻律等充分權衡,其總體布局相對協調,以至於稍微移動某一塊石便會破壞該庭園的整體效果。
技巧
由古岳禪師在16世紀設計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東北庭,通過巧妙地運用尺度和透視感,用岩石和沙礫營造出一條「河道」。這里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風,或交錯如門扇,或層疊如台階,其理石技藝精湛,當觀者遠眺時,分明能感覺到「水」在高聳的峭壁間流淌,在低淺的橋下奔流。
庭園營造
須彌山石
景石分作九個山頭來象徵須彌山:佛教的宇宙觀倡導天動說,據說須彌山被視為世界中心的高山,按風輪、水輪、金輪的順序疊為三層。相傳它是一座了不起的聖山,可以保佑萬物的平安。
石燈籠
日語中有「凈火」一詞,是指神前凈火,意味著用火去凈化萬物。每當人們在保留火種時就愈感到火具有的神奇魅力。人們不願讓這神聖的火種熄滅,就用籠去罩住它。石燈籠罩住的聖火一般被置放在寺廟內,它後來演化為日本園林景觀中的重要元素。它預示著光明和希望,會給人帶來好運。
龜島鶴島
由六尊矮石按龜首、龜足、龜尾的形式組成龜島 六景石(一鶴首石、兩鶴羽石、兩鶴足石、一鶴尾石)組成一個抽象鶴島。據說,中國戰國時代的帝王、霸王和武將都期望自己能成為仙人—— 能像仙鶴一樣自由飛翔,像海龜一樣潛入海底,並且還會長生不老。後來,這些願望就作為象徵寄託在龜鶴身上,以龜島為例的虛幻想像以及對它的憧憬,成為一種蓬萊神話傳入日本。
石塔
原為佛教意義上的建築。在古代印度,用石頭壘砌成塔狀以供奉佛舍利,以求平安。受佛教文化影響,日本也建造了許多石塔作為供奉。江戶時代以後,石塔便被作為古色古香的藝術品引入園林。石塔不僅美觀,而且有鎮宅一方之暗喻,還有驅災避邪保佑平安的寓意。
日本的禪宗空靈寂淡的「徹悟心境」,體現的是一種對大自然萬物被動和生命倉促的感觸後引發的低沉、悲秋、優美、纖弱、哀戚的情緒,因此,深受禪宗思想影響的日本古典園林基本上表達了一種物哀的美,而不是為世俗化的享樂活動服務。
枯山水庭園對質料的冷漠而對形式的青睞,內在的根基也是禪宗文化及其哲學。禪宗的感覺是建立在對現實過渡的基礎上,而不是真正的現實,因為真正的現實有自身規律,而禪宗是無能力改變的,所以抽取了自然山水中的形式,取代了自然山水的實體質料。從某種意義上說,去掉了質料的形式應該削弱了對人的感官刺激,也就削弱了藝術感染的魅力。但是,反過來,枯山水給予人的藝術感染力卻是另一種震撼性。
面對枯山水,審美鑒賞有如下特點:
1.只保留山水的形式,而放棄山水的質感,拉開了審美主體與枯山水的時空距離。
2.砂石的質感給人的是一種冷峻、崢嶸和滄桑、凝重的感受,體現出一種枯淡之美。
3.日本的枯山水的小尺度排除了人對它的游賞,而只能靜觀。
4.形式本身是以智力的解讀方式而存在,同時又利用質感這種無法言狀的感受來對藝術的鑒賞推波助瀾。
枯山水要極力排斥現實世界,是追求一種經過過渡的現實,而這種渡過現實就是相當於大腦對現實進行粗加工過的一種半真實又略帶智力形式的藝術半成品。經過智力半加工過的藝術信息,相對於現實世界中的事物而言,它們更容易被大腦所吸收。
E. 米芾游苕溪時為什麼會在蜀素卷留墨寶
那是宋代的時候,在太湖水面的蘆葦叢中驚起一行白鷺,白鷺撲打著翅膀飛上青天。不多時幾葉扁舟從濃密的蘆葦叢中出現在湖面上,小船隨著陣陣微風在湖面上上下下地起伏飄盪著。
在這些小船上,十幾個文人雅士立於船頭,不時指點著遠處的山,近處的水,以及天空上的白鷺與雲彩,贊嘆著眼前美麗的風景。
這些小船的主人正是湖州郡守林希,此時他正在自己的小船上對精通書畫的好友米芾父子以及其他人侃侃而談,介紹著太湖風光以及關於太湖的傳說:傳說那是在很久以前,天宮中的王母娘娘要做壽了,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剛抬去了一份他送給王母娘娘的厚禮。
王母娘娘看見禮物之後,立刻高興得連嘴都合不攏了。原來玉皇大帝送的是一個大銀盆,在銀盆裡面鑲有72顆特大的翡翠,而且還有著千姿百態的各種五色玉石雕琢的飛禽走獸,這簡直是一個聚寶盆啊!遠遠望去,這個大銀盆還活像一隻精緻的大盆景呢!所有前來祝壽的各路神仙看到之後都贊不絕口。
誰知道王母娘娘這一次過壽宴設蟠桃會,沒有請「齊天大聖」孫悟空,還是「弼馬溫」的齊天大聖孫悟空發了脾氣,他手持如意金箍棒大鬧蟠桃會。
這雷公嘴的孫悟空在蟠桃會上是見一樣砸一樣,當他看見玉帝送給王母娘娘的這只大銀盆時,雖然心中也非常喜歡,可是火氣上來的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棒打了下去。
瞬間這美妙的銀盆便被孫悟空從天上砸碎並跌落到了人間。當大銀盆跌到地上時砸了個大洞,銀子便化作了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一個大湖,因此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面的一橫落在下面就為一點,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太湖」。
銀盆里72顆翡翠變就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中間。玉石雕刻的魚,就是太湖裡肌白如銀、肉嫩味鮮的銀魚。玉石雕刻的飛禽,就變成了一對對鴛鴦。
米芾聽著這個動聽的故事,欣賞著眼前這美麗的風景,不知不覺中被耳邊動聽的故事和眼前迷人的風景所感染,他在心中迫切地希望能夠做一些什麼來紀念這一次來到這個人間仙境的感覺。
於是米芾對林希說道:「子中,請將小船靠岸。我此時心中被這美景所感染,詩興大發,想要作詩紀念一下這一次的旅程。」不大一會兒,小船靠在了岸邊,林希讓下人從船中取來早已經准備好的文房四寶,米芾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提起筆來在紙上寫道: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為秋。久賡白雪詠,更度采菱謳。縷玉鱸堆案,團金橘滿洲。水宮無限景,載與謝公游。半歲依修竹,三時看好花。懶傾惠泉酒,點盡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嘩。朝來還蠹簡,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歲,諸公載酒不輟。而余以疾,每約置膳清話而已,復借書劉、李,周三姓。
好懶難辭友,知窮豈念通。貧非理生拙,病覺養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厭鴻。秋帆尋賀老,載酒過江東。
仕倦成流落,游頻慣轉蓬。熱來隨意住,涼至逐緣東。
入境親疏集,他鄉彼此同。暖衣兼食飽,但覺愧梁鴻。
旅食緣交駐,浮家為興來。句留荊水話,襟向卞峰開。
過剡如尋戴,游梁定賦枚。漁歌堪畫處,又有魯公陪。
密友從春拆,紅薇過夏榮。團枝殊自得,顧我若含情。
漫有蘭隨色,寧無石對聲。卻憐皎皎月,依舊滿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林希等人在一旁看著米芾寫完了詩,忍不住對米芾的詩與書法大加贊賞:「米芾這幅詩帖寫得真是太好了。看這筆法中鋒直下,濃纖兼出,落筆迅疾,縱橫恣肆。尤其運鋒,正、側、藏、露變化豐富,點畫波折過渡連貫,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無雕琢之痕。其結體舒暢,中宮微斂,保持了重心的平衡。這通篇字體微向左傾,多攲側之勢,於險勁中求平夷。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詩好,字更好!」
眾人紛紛誇贊米芾的書法,這讓在一旁的林希突然之間想起了一件一直讓他十分介意的事情,於是他開口對米芾說道:「米芾兄,我當年在一個恰好的時機,得到了一件流傳百餘年的蜀素珍品,此蜀素卷據說是當初一個名叫邵子中的富商花了大價錢將一段蜀素裝裱成卷的,希望找到著名的書法大家在上面留下墨寶,用來遺留給子孫後代,可惜的是,這個蜀素珍品前前後後一共傳了祖孫三代,竟然沒有一個人敢在上面動筆。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所以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我剛才看你的書法從容有力,很有一代宗師的風范,不知道米兄能否在這蜀素卷上留下墨寶呢?」
米芾思索片刻後說道:「這個不是問題,我可以在蜀素卷上留下一些詩詞。只不過在蜀素卷上寫字與在紙上所書情況不同,我需要好好准備一下。這樣吧,過段時間我准備好了,就來寫這幅蜀素帖吧!」
時間不知不覺過了一個多月時間,米芾再一次帶著兒子米友仁來到太湖,找到早已經對他翹首以盼並且將蜀素卷准備好的林希。
米芾看著桌面上鋪好的蜀素卷,伸手在蜀素卷上輕輕地撫摸著,感受著那如絲一般的順滑,開口感嘆此卷做工精美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有幸能夠在這樣精美的蜀素卷上留下字跡。
米芾提起筆來,略一思索將自己所作的幾首詩刷刷點點於蜀素卷上了:擬古
青松勁挺姿,
凌霄恥屈盤。
種種出枝葉,
牽連上松端。
秋花起絳煙,旖旎雲錦般。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見吐子效,鶴疑縮頸還。青松本無華,安得保歲寒。龜鶴年壽齊,羽介所託殊。種種是靈物,相得忘形軀。鶴有沖霄心,龜厭曳尾居。以竹兩附口,相將上雲衢。
報汝慎勿語,一語墮泥塗。
入境寄集賢林舍人揚帆載月遠相過,佳氣蔥蔥聽頌歌。路不拾遺知政肅,野多滯穗是時和。天分秋暑資吟興,晴獻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箋書盡剪江波。
重九會郡樓山清氣爽九秋天,黃菊紅茱滿泛船。千里結言寧有後,群賢畢至猥居前。杜郎閑客今焉是,謝守風流古所傳。獨把秋英緣底事,老來情味向詩偏。
和林公峴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團團徑千里。震澤乃一水,所佔已過二。娑羅即峴山,謬雲形大地。地惟東吳偏,山水古佳麗。中有皎皎人,瓊衣玉為餌。位維列仙長,學與千年對。幽操久獨處,迢迢願招類。金颸帶秋威,欻逐雲檣至。朝隮輿馭飆,暮返光浮袂。雲盲有風馭,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陰宮,無乃瞻星氣。興深夷險一,理洞軒裳偽。紛紛誇俗勞,坦坦忘懷易。浩浩將我行,蠢蠢須公起。
米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