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挖盆景
㈠ 河南的民俗
開封,簡稱汴,現為河南省地級市,是我國七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中國版圖的中部,地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搖籃的黃河之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七個王朝曾先後建國都於開封,故稱「七朝都會」。開封與中國的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安陽、鄭州並稱八大古都,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開封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發達,科技進步,經濟繁榮,是中原地區的重要旅遊城市和對外開放城市。
地理位置
開封界於東經113°51′51〃—115°15′42〃,北緯34°11′43〃—35°11′43〃。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是黃河沖積扇平原的尖端。東臨商丘地區,西連省會鄭州市,南接許昌市、周口地區,北靠黃河,與中原油田隔河相望。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62平方公里。南北寬約92公里,東西長約126公里。東距亞歐大陸橋東端的港口城市連雲港500公里,西距省會鄭州72公里,在中國版圖上處於豫東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開封」的由來
開封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的開封,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夏朝曾在開封一帶建都157年,稱老丘,商朝在開封一帶建都27年,稱囂。後均廢。春秋時期,鄭庄公在此修築儲糧倉城,定名為「啟封」,取「啟拓封疆」之義,後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名為開封。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均定都於此,素有「七朝都會」之稱。尤其是北宋時期,從陳橋兵變到南宋偏安,歷經九帝168年,「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的大都會,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生動地描繪了古都開封當時的繁華景象。這一時期的開封,涌現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元代為河南行省治所。明代為周王府。清代、民國為河南首府。新中國成立後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省會遷鄭後為省直轄市至今。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開封市轄5個市轄區、5個縣;全市共有24個街道、34個鎮、55個鄉。開封市總面積6444平方千米,人口490萬(2007年)。
鼓樓區 面積 58.68平方千米,人口 16.13萬人。郵政編碼475000。
龍亭區 面積 91.51平方千米,人口 11.6萬人。郵政編碼475100。
順河回族區 面積 86.73平方千米,人口 24.11萬人。郵政編碼475000。
禹王台區 面積 57.05平方千米,人口 14.83萬人。郵政編碼475003。
金明區 面積252.38平方千米,人口 18.2萬人。郵政編碼475002。
杞 縣 面積 1258平方千米,人口 105萬人。郵政編碼475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通許縣 面積 767平方千米,人口 60萬人。郵政編碼475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尉氏縣 面積 1257平方千米,人口 87萬人。郵政編碼475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開封縣 面積 1302平方千米,人口 67萬人。郵政編碼475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蘭考縣 面積 1116平方千米,人口 76萬人。郵政編碼475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歷史沿革
開封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先民活動。而建城的時間可追溯到夏、商、周,距今已有2700多年。春秋時期,鄭荘公為向中原擴展,在今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附近築城,名啟封,取「啟拓封疆」之義。今開封城春秋時期為儀邑,戰國時期為大梁,今日之開封市即由大梁之地,啟封之名發展演變而來。 開封號稱七朝古都。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在此建都。特別是北宋,這里經歷九帝168年,繁榮與興旺達到鼎盛,風光旖旎,人物薈萃,城郭恢弘,經濟發達,人口逾百萬,富麗甲天下,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史書曾以「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來描述當時北宋東京對外關系的盛況。 自元之後,開封為中原省治。民國時期為河南省會。
1948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攻克開封,因戰略需要,旋即撤離。同年10月24日再次解放開封。從此,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回到了人民懷抱。1954年10月,河南省省會由開封遷到鄭州,開封改為省轄市至今。
開封氣候
開封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自然資源
開封市土地總面積為628,240.2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34,732.1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9.20%;園地面積10,456.84公頃,佔1.66%;林地面積24,026.26公頃,佔3.8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3,750.85公頃,佔13.33%;交通用地17,822.06公頃,佔2.84%;水域46,964.21公頃,佔7.48%;未利用土地10,487.90公頃,佔1.67%。 開封所轄區域地下資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預計石油總生成量為5.6億噸,天然氣儲量為485億立方米, 現已大量開采利用。煤炭資源埋藏較深,預測可靠儲量為77.9億噸。此外,地下還有豐富的石灰岩、岩鹽、石膏等礦藏。 水資源 開封市境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8.35億立方米(不含過境水)。其中地表水為3.51億立方米,占資源總量的42%,地下水4.84億立方米(允許開采量),占資源總量的58%。
地質地貌
開封市地處豫東平原,黃河下游大沖積扇南翼。海拔69米至78米。這里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良好,結構穩定,有利於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林木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開封屬黃河沖積平原,第四系全新地層,其成因為黃河沖積物,質地疏鬆,地層在垂直分布上為:
a、淺棕黃色粉砂,深度4.2m左右,地基承載力為110KPa;
b、淺棕黃色粘土,深度2.5m左右,地基承載力為130KPa;
c、淺棕黃色粉細砂,平均層厚1.5m左右,地基允許承載力為100KPa;
d、淺黃色砂土,層厚10m左右,地基承載力為100KPa。
交通狀況
開封地處中原,交通便利,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隴海鐵路從市內穿過,京廣鐵路和京九鐵路左右為鄰,北京至廣州的106國道和天水至連雲港的310國道在此交匯,開(封)洛(洛)、開(封)商(丘)高速公路成為橫穿河南的黃金通道,黃河公路大橋使得天塹變為坦途,全市公路密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開封北距北京580公里,東至連雲港530公里,鄭汴洛高速公路距鄭州國際機場和鄭州海關50多公里。開封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北上南下、西進東出的樞紐城市,同時又是沿亞歐大陸橋東西雙向開放、外引內聯的對外開放中心城市,具有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進行大規模經濟開發的廣闊前景。
旅遊資源
開封是中原旅遊區重點觀光游覽城市,史有「一蘇二杭三汴州」之說。古人的「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甲天下」等詩句,都生動地描繪了古都開封豪華蓋世的繁榮景象。尤其是在北宋時期,藉助汴水漕運的有利條件,開封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給開封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現在,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84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17處,市級26處,縣級136處。在這里,千年鐵塔、繁塔巍然聳立,在宋、金故宮遺址上建造的龍亭雄偉壯觀,明朝修築的城牆古跡斑斑,道教建築延慶觀風格別致,開封最古老的名勝古吹台古樸典雅,以雕刻藝術著稱的山陝甘會館玲瓏剔透,還有著名的中原古剎相國寺宏麗華美。開封還是我國著名的「北方水城」,水面面積占城區面積的1/4,龍亭腳下的潘、楊二湖,迎賓大道兩側的包公湖猶如四塊巨大的碧玉鑲嵌在古城,令人賞心悅目。 近年來,開封市致力於發展旅遊事業,重修和新建了許多歷史人文景觀,如「清明上河園」、「包公祠」、「宋都御街」、「天波楊府」、「翰園碑林」等等。眾多的名勝古跡,的天獨厚的歷史、人文資源,譽滿中外的民俗文化,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中外遊客到開封參觀、游覽。
民風民俗廟會、燈會、鳥市、菊花、夜市、風箏、斗雞、 盤鼓
高等教育
河南大學、開封大學、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特色小吃
小籠灌湯包、第一樓包子、馬豫興「桶子雞」 、三鮮蓮花酥、五香兔肉
開封套四寶、鯉魚焙面、菊花火鍋、大京棗、燴面、雙麻火燒
芝麻翅中翅 、紅薯泥 、花生糕
鄭汴一體化
2003年,為了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和中原崛起的宏偉目標,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作出了實施區域性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實現中原崛起的戰略決策,並確定以鄭州為中心,一個半小時經濟圈內的開封、洛陽、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9個省轄市組成中原城市群。
2005年4月17日河南省發改委受省委、省政府委託,在鄭州新世紀大廈召開了中原城市群規劃開封專題座談會。在這次座談會上,中原城市群規劃中先後兩次提到「一體化」這個概念。規劃中這樣描述,「在中原城市群的總體規劃中,應將開封作為鄭州都市圈的功能城市,將鄭州的部分教育職能逐步向開封轉移,在鄭州不再增加高等教育用地,使開封成為鄭州都市圈的教育基地,實現一體化發展。」「開封市中心距鄭州市中心72公里,兩城市邊界處相隔不足40公里,屬於45分鍾通勤圈,在鄭州的極化效應下,大量要素流向鄭州。如果這種情況不得到及時改變,那麼開封的發展將會受到嚴重的制約。所以開封要從自身的優勢出發,揚長避短,在發展自身優勢產業的同時,改變目前發展的被動局面,通過與鄭州經濟一體化,吸引和利用鄭州的各種要素,促進開封的發展。」
「鄭汴一體化」由官方正式提出。
2006年10月,鄭州開封兩地電信同價,取消或降低長途費用。
2006年11月19日,鄭汴城市快速通道——鄭開大道通車。
開封名人:伊尹】生卒年待考。商湯大臣。生於空桑(今開封杞縣城西西空桑,又名伊尹村)。傳說為奴隸出身,是有莘氏女陪嫁之臣。受湯賞識委以國政。後佐商滅夏,總理國事,歷佐湯、外丙、仲壬三朝。仲壬死,傳位太甲。因太甲不理國政,被他放逐,3年後,太甲悔過,又接回復位。伊尹死於沃丁時。
開封市位於河南省東部,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總人口451萬,轄尉氏、杞縣、通許、蘭考、開封五縣和鼓樓、龍亭、南關、順河、郊區五區,是黃淮海地區和連接隴海蘭新經濟帶的主要商品集散地。
開封是中國七大古都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建都於此,故有「七朝古都」之稱。開封歷史悠久,傳統民族文化光輝燦爛,文物古跡馳名中外。開封有著與國外友好交往的歷史,特別是北宋時期的東京,城郭宏偉,「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經濟繁榮,風光旖旎,物華天寶,不但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有「汴京富麗天下無」的「國際都會」之稱。
燦爛悠久的歷史留給開封豐富的旅遊資源,尤以文物古跡聞名中外。開封的仿古建築群風格鮮明多樣,宋、元、明、清、民初各代特色齊備。以龍亭、鐵塔、相國寺為代表的名勝古跡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如今,開封已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中原旅遊區重點觀光游覽城市。
1.龍亭公園
位於開封城內西北隅,佔地面積1300多畝。全園包括午門、玉帶橋、朝門、照壁、朝房、龍亭、北宋、皇宮宸拱門遺址、碑亭、北門及東門等清朝萬壽宮建築群體,還有潘楊二湖、春園、盆景園、號稱中原一絕的植物造型園及長廊水榭等園林景觀。
2.清明上河園
位於開封城西北隅,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東京開封的繁華景象,是一座大型民俗風景游樂園。遊人可換穿宋裝,手持宋幣,盡情感受古人的生活習俗。
3.宋都御街
位於開封市中山路北段,是為再現宋代御街風貌,於1988年建成的一條仿宋商業街。南起新街口,北至五朝門,全長400多米。漫步御街,彷彿一步跨越了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令人充滿對昔日宋都繁華景象的無限遐想。
4.包公祠
位於開封市包公湖畔,佔地一公頃左右。主展區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迴廊、碑亭、大門、二門等,陳列包公銅像、銅鍘及包公斷案蠟像、包公史料典籍、《開封府提名記碑》、碑文等。風格古樸,庄嚴肅穆。
5.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位於開封市中心,始建於北齊天寶六年(555年)。原名建國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為紀念自己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
6.鐵塔
鐵塔又名「開寶寺塔」,坐落在開封城東北隅鐵塔公園內,因塔身全部以褐色琉璃瓦鑲嵌,遠看酷似鐵色,故稱為「鐵塔」。
7.繁塔
繁塔位於開封市區東南隅,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繁塔為六角九層空心樓閣式、仿木結構的磚塔,原高80米,明永樂年間,將三層以上拆除,後在三層上建六層尖頂,形成了現今下粗上尖的塔姿。繁塔是研究我國建築、美術和音樂的寶貴資料。
8.山陝甘會館
位於開封市徐府街東北段路北,是清代山西巨賈會同陝西、甘肅旅汴同鄉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集資興建的集會場所。整個會館建築,布局巧妙,結構嚴謹,磚木雕刻精美綺麗,巧奪天工。
開封的工業、農業、商業都比較發達。開封工業基礎較強,門類較齊全。儀表、制葯、化肥等一批國家大型骨幹企業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開封的農、林、牧、副、漁各業蓬勃發展,是國家和河南省重要的商品糧和經濟作物生產基地。開封市場活躍,經濟繁榮。商場、賓館、金融機構等商業設施一應俱全,對外經濟貿易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正向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發展。
�
開封位於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的東部,北依黃河,南接黃淮平原,東連華東諸省。轄五縣五區,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人口460萬,市區從口78萬。開封冬寒春暖,夏熱秋涼,四季分明,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4.52度,平均降水量622MM。開封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當時,鄭國君主鄭庄公選擇這里修築儲糧倉城,便取 啟拓封疆 之意,定名 啟封。到了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就將 啟封 更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的由來。
開封建城的歷史已有2700多年。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定都於此,所以開封素有 七朝古都 之稱。特別是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當時,東京城周闊30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池組成,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會。古人曾這樣描述當年宋都的輝煌: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更是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時期,科技發達,經濟繁榮,人文薈萃,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謙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火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樂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這里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是的,開封在歷史上曾為中華民族文明史寫下過絢麗的篇章。
建國50年來,特另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開封的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今日的開封商貿發達、農副產品豐富、交通運輸便利、名勝古跡眾多,是中原地區黃河沿線重要的旅遊勝地和對外開放城市,也是國家旅遊局命名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開封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她享有七朝都會、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縣的名勝古跡,依稀可尋的古成風貌,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的秋菊,顯示了古都的風韻和魅力。目前開封擁有名勝古跡景點187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
開封旅遊突出宋代特色。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鐵塔、繁塔、大相國寺、包公祠等觀光景點古樸典雅,與碧波盪漾的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和雄偉的城門樓、古城牆交相輝映,形成了以宋代建築風格為主,宋文化氛圍濃郁,具有北方水城美譽的大宋旅遊景區。
開封地理位置比較優越,交通便利。龍海鐵路、國道310高等級公路沿黃河貫通東西,106國道經開封黃河大橋縱越南北,開封至鄭州、洛陽的高速公路,使抵達鄭州國際機場的車程僅用60分鍾。近年來,隨著市區主要幹道拓寬改造工程的相繼竣工,市內旅遊交通條件和城市旅遊大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同時,開封擁有較完善的旅遊配套體系,現有星級飯店22家,旅行社34家,涉外定點經營單位28家。著名的開封府、金明池重建工程業已經開工,不久將以嶄新的容顏迎接四海賓朋。
開封在每年春、秋季節定期舉辦東京禹王大廟會、菊花花會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文化活動,使優秀的民俗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㈡ 林州市有雲台山嗎
雲台山位於中國河南省焦作市,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雲台山
位於河南省焦作市的修武縣境內,以獨具特色的「北方岩溶地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同時又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景區、國家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七個國家級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190平方公里,含泉瀑峽、潭瀑峽、紅石峽、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岩、仙苑、聖頂、疊彩洞、青龍峽、峰林峽等十一大景點。還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雲台瀑布。2003年7月7日,在北京召開的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推薦會上,雲台山地質公園以103.85分的高分,排名黃山、廬山之後,成為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8個地質公園之一。2004年2月13日北京時間23時,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大會上,雲台山金榜題名,成為了首批28個世界地質公園中的一員。雲台山景區以全國第三、世界第五的名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而在全國驟然引起強烈關注。 雲台山滿山覆蓋的原始森林,深邃幽靜的溝谷溪潭,千姿百態的飛瀑流泉,如詩如畫的奇峰異石,形成了雲台山獨特完美的自然景觀。漢獻帝的避暑台和陵基,魏晉「竹林七賢」的隱居故里,唐代葯王孫思邈的采葯煉丹遺跡,唐代大詩人王維寫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千古絕唱的茱萸峰,以及眾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雲台山豐富深蘊的文化內涵。 雲台山以山稱奇,整個景區奇峰秀嶺連綿不斷,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踏千階的雲梯棧道登上茱萸峰頂,北望太行深處,巍巍群山層巒疊嶂,南望懷川平原,沃野千里、田園似棋,黃河如帶,不禁使人心曠神怡,領略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 雲台山以水叫絕,素以「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而著稱。落差314米的全國最高大瀑布-雲台天瀑,猶如擎天玉柱,蔚為壯觀。天門瀑、白龍潭、黃龍瀑、丫字瀑皆飛流直下,形成了雲台山獨有的瀑布景觀。多孔泉、珍珠泉、王烈泉、明月泉清冽甘甜,讓人流連忘返。青龍峽景點有「中原第一峽谷」美譽,這里氣候獨特,水源豐富,植被原始完整,是生態旅遊的好去處。
雲台山瀑布 國內目前發現落差最大的瀑布
據中國園林學會專家測定,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雲台山瀑布落差310多米,是中國目前發現的落差最大的瀑布。 雲台山瀑布坐落在雲台山風景區老潭溝的盡端。 老潭溝長約2.5公里,溝內高峰聳立,氣勢恢宏,花木繁茂,泉壑爭流,沿溝上行400米,就可以制看到華夏第一大高瀑。瀑布上端如同朵朵白雲,又如團團棉絮,悠悠飄落,連綿不絕。下端宛如飛花濺玉,紛紛揚揚,灑入墨綠色的水潭。急瀉而下的瀑布,在水潭中,濺起1米多高的水花,又化成一團水霧,把瀑布罩在朦朦的霧中。若遇多的季節氣勢更為磅礴,山洪暴發時,瀑布象脫韁之烈馬,日夜奔騰,聲震數里,近聽如悶雷轟響,遠聽似古鍾長鳴。 紅石峽(溫盤峪)位於子房湖南,峪內夏日涼爽宜人,隆冬苔卉蒔草翠,故稱紅石峽。它集泉瀑溪潭澗諸景於一谷,融雄險奇幽諸美於一體,被風景園林專家稱贊為「自然界山水的精品」。谷里分布「首龍潭」、「黑龍潭」、「青龍潭」、「黃龍潭」、「卧龍潭」「眠龍潭」、「醒龍潭」、「子龍潭」、「游龍潭」,構成「九龍溪」。還有「幽瀑」、「穿石洞」、「相吻石」、「雙獅汲水」、「孔雀開屏」、「棋盤石」等景觀。谷口南端有一狹窄的峽谷稱為「一線天」,且有瀑高50餘米的白龍瀑布。兩側高山聳立,恰似一個石闕,正好是雲台山的西大門。 在雲台山風景畫廊里,潭瀑峽(小寨溝)是大自然的傑作。它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飛瀑、走泉、彩潭和山石景觀,故得雅號:「潭瀑川」。 潭瀑峽地處雲台山北部略偏西,是主要河流子房河的一個源頭。溝長1270米,南北走向。溝東面,峭壁聳翠,基岩裸體。溝西面,競秀峰參差俏麗,峰群一字排列,峰峰直立,爭奇斗異。在曲曲彎彎的溝槽內,瀠洄著一條會唱歌、會跳舞的溪水。這條能歌善舞的溪水叫小龍溪。它的溪床,由一層層高低不一、色彩有別、寬窄不同、曲折有致、形態各異的自然山石台階所組成。小龍溪則像一隊美麗的歌舞明星,以層層台階作舞台載歌載舞,翩翩歷階而下。並在每個石階舞台上,表演出精彩的節目,奉獻出妙不可言的美景。或碧波盪漾,或為溪布,或分水涓涓細流,或匯合湍湍激流,或傾瀉、或跌落成為銀光閃閃的瀑布,瀑下積水,成為彩潭。色澤悅目,清音悅耳。 承蒙大自然造化的神奇,逆水而行,有如遊仙,步步引人入勝,美景層出不窮,好戲連台,演奏出十二部美好的山水樂章。即:迎賓第一潭、九對情人、翡翠仙子、金潭銀瀑、丫字瀑潭、群芳競秀、隋唐山寨、清漪仙池、水簾仙居、碧玉仙子、仙蹤劍影、龍鳳呈祥。 泉瀑峽(老潭溝)是相傳有位天河龍王為解救豫北民間乾旱之苦,不惜違犯玉帝旨意,私自降雨被貶下凡間的棲身之處。總長約3公里,兩岸高峰聳立,氣勢恢宏。溝里高處群山如畫屏,山中花木如錦綉,腳下清溪如雲流。奇石、山泉、花香、飛瀑組成溝谷交響曲。溝的盡端是落差314米,雄冠九州的全國最高大瀑布--雲台天瀑。遠遠望去,只見它上吻藍天,下蹈石坪,猶如擎天玉柱。吼聲震耳、地裂天崩,十分壯觀。此外,還有「五老峰」、「路功」、「七品芝麻官」、「仙渡」、「孔雀泉」、「私語泉」等景觀;有觀賞索道直達瀑布源頭,可使你盡情領略天瀑頂端別有洞天的原始自然美景。 茱萸峰,俗名小北頂,又名覆釜山,因其形貌似一隻倒扣的大鍋由而得名。海拔1308米,峰頂有真武大帝廟、天橋、雲梯。相傳,王維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隹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即於此峰有感而作。登上峰頂,極目遠眺,可見黃河如銀帶;俯視腳下,群峰形似海浪涌。山頂氣候多變,倏忽間風起雲生,白霧從山間咕嘟嘟地湧出,紅日隨即隱去。山峰在雲霧中出沒,雲騰山浮,如臨仙界。峰腰有葯王洞,深30米,直徑10米,相傳是唐代葯王孫思邈采葯煉丹的地方,葯王洞口有古紅豆杉一株,高約20米,樹干粗達三人合抱,枝繁葉茂,樹齡在千年左右,是國內罕見的名木。另有「廚灶洞」、「閻王洞」、「黃泥洞」等十餘個洞穴。景點內的名泉一斗水,泉狀若小井,水涌平地面,終年不涸不溢。另外,杜鵑峰、浮丘峰、翠微峰、雲門峰也都各具特色。 萬善寺坐落在形似奶頭狀的閻王鼻山峰下面,周圍青山環抱,風景秀麗。它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相傳是朝廷為了鎮治此處帝王風脈而建,寺名也屬御賜。現在的寺院是九二年重建的。主持方丈為我國金剛法大師--釋海空。寺內放置的2米高銅佛,價值60萬元,系泰國華僑所贈。另外,還有一線泉、聚寶盆、枯井、仙家洞、敬德試鞭石、望親台等諸多景觀。 獼猴谷 游覽所需要的大致時間:一小時左右(位置在小寨溝停車場附近) 雲台山於1998年8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有數量眾多的野生獼猴群落在景區內分布。太行獼猴,在進化系統上屬靈長目猴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由於太行獼猴是生活在氣候較冷,緯度最北的獼猴群,周圍環境山峰陡峭,因此獼猴群體大,體壯,毛長尾短,善於攀緣,喜歡跳躍,行動敏捷,形體俊美,模仿性強,為獼猴中最進化的一種,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太行獼猴終年棲息於針闊葉混交林、灌木林及懸崖峭壁之間,喜群居生活,由猴王率領猴群,並配備護衛猴、哨猴,通常每群百隻左右,白天活動覓食,夜間宿於懸崖峭壁之上,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屬雜食性動物。為豐富您的游覽活動,景點內還有免費獼猴表演,每天6場。 子房湖 游覽所需要的大致時間:10-20分鍾(可以坐快艇) 子房湖又叫"平湖"。因漢代張良(字子房)曾在溝谷西側的山峰上,日夜操練兵馬,幫助劉邦成就大業後隱退至此,因張良字子房而得名。湖水面積800畝,長約4千米。兩岸青山對峙,夾一帶綠水。如詩如畫,醉透遊人心扉。蒼翠的山,墨綠的水,相依相偎,展現出一幅壯闊波瀾之景。早晨和下午湖面陰一半晴一半,一邊金光閃爍,一邊碧綠透明。正午時,它象一面巨鏡,把直射的陽光反射出去,使人眼花繚亂。湖的北端,有一座山峰酷似大佛,整尊大佛不僅有栩栩如生的面相、垂肩的雙耳、交合的雙手、盤坐的雙腿,而且座下是蓮花狀的山丘。[1]晴天時,天空上白雲朵朵,山水間煙霧飄渺,大佛若隱若現,神妙無比。每當早晨和黃昏,霞光映照,大佛通體生輝,輪廓分明,形象逼真,堪稱雲台山一奇觀。 峰林峽 峰林峽以山水交融的翡翠湖為主體,融山的雋秀、水的神韻為一體,被譽為「人間天上一湖水,萬千景象在其中」,更有「雲台天池」的美譽。 境內十里平湖宛若一條在峽谷中飄拂的玉帶,湖區島嶼星羅棋布,湖周峰巒起伏,湖面波光漣漪。 疊彩洞 游覽所需要的大致時間:(在車上觀景,需要20到30分鍾) 疊彩洞是連接豫晉兩省的公路隧洞,是修武人民戰天斗地的傑作,前後歷時八年開築而成。大小二十三條,首尾相連,總長4800多米,在峭壁間重疊直上。洞之間隙,可遠觀平川,近觀懸崖,上觀奇石,下觀溝谷,聽鳥語泉聲如琴鳴,聞花香嵐氣沁肺腑。區內奇石林立,有"蝸牛爬山"、"軍艦巡山"、"茅筍入雲"、"下不來"、"赤兔受驚"、"雙鶉斗"、"一線天"以及中國科學院命名的稀有多年生薔薇草本花木"太行花"。出"疊彩洞" 便到 "三秀峰",峰上有一奇石,高約40米,婷0立在百花翠林之中,從不同角度觀看,則變幻為大靈芝、秀麗的村姑、著長裙攀山的摩登女郎。其峰含山秀、石秀、花木秀之意。過"三秀峰"即到"西瀛觀"。向西俯視,高峽平湖,盡收眼底。有"已入瀛洲遠,誰言仙路長"的詩意。向南恰有"佛龕峰"迎面而立,又有佛祖升西天,"佛去龕空留"之意境。 雲台山的形成 雲台山在元古時代乃是一片汪洋,隨著世紀的流逝,地殼的變動,逐漸升起抬 高形成平原。在十幾億年前造山運動時期(奧陶紀和震旦紀),地貌景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瑪拉雅造山運動影響下,又使山區激劇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峽谷。其後, 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對岩石進行溶蝕,再加上其它風化營力的影響,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態。 雲台山有一道紅色峽谷——溫盤峪 溫盤峪位於雲台山景區子房湖南端,是一處長約1公里、寬三至二十餘米的石峽。峽谷內最寬處不過20多米,最窄處不到5米,峪深80多米,在我國眾多峽谷中,以其景觀的纖巧、婉約、神奇、瑰麗而獨樹一幟。它集泉、瀑、溪、潭、澗諸景於一谷,融雄、險、奇、幽、秀諸美於一體。溫盤峪景區低凹於地表之下,兩岸峭壁山石,彷彿鬼斧神工雕琢而成,又好像名山大川濃縮後的精華,峭壁間時有一掛掛珠簾似的泉瀑爭相傾瀉,流水急湍,瀑聲若雷,若藍天麗日下會映出一道彩虹,於1公里之內,富集「逍遙石」、「相吻石」、「靈龜戲水」、「雙獅吸水」、「幽瀑」、「穿石洞」、「孔雀開屏」、「棋盤石」等景觀,覽之步步奇景,觀之美不勝言。雲台山溫盤峪,享有「盆景峽谷」的美譽,被園林專家稱之為「自然山水精品廊」。 溫盤峪是大自然的產物。1億年前,震旦紀時期,地殼還在運動,山體裂縫成隙,而有雲台山溫盤峪。峪上群山環抱之間,一帶平緩坡地,一道不顯眼裂縫,裂縫之下是溫盤峪。或許是10億年前,山水沖盪至此,遇到地下溶洞,流水潛入溶洞中,繼續沖盪,而有雲台山溫盤峪。由於在地表之下,又窄又深的峪內的空氣不能與外界大氣候正常交流,便形成峽谷內特有的小氣候。盛夏時節,峪外酷熱難擋,峪內卻一片秋意;隆冬時節,峪外冰天雪地,峪內卻花紅草綠,苔類植物生長茂密,顯得春意盎然。冬暖夏涼,溫度適中,彷彿處在恆久的溫暖中,故名「溫盤峪」。整個峽谷,由紅岩絕壁構成,屬於我國北方地區少有的丹霞地貌峽谷景觀,崖壁通體的赤紅色,故又俗稱「紅石峽」。 溫盤峪峽谷又稱「九龍潭」、「九龍峽谷」。峽谷內分布有「首龍潭」、「黑龍潭」、「青龍潭」、「黃龍潭」、「卧龍潭」、「眠龍潭」、「醒龍潭」、「子龍潭」、「游龍潭」,相傳雲台山溫盤峪在古代為九龍棲息之地。九處龍潭,構成峽谷內景觀奇異,碧綠的潭水,紅色的山體,鮮明艷麗,無論是盪舟潭中,還是徒步援壁前行,步移景換,詩境畫意,處處神秘誘人。黑龍潭至幽至奧,碧綠的潭水映襯朱紅色山體,透出明麗鮮艷。黑龍洞洞長30米,洞內伸手不見五指,又有一點亮光在前昭示。黃龍潭峽寬20多米,水深處湛藍無比,水淺處清澈見底,水中有大量可觀賞奇石。黃龍瀑,銀白色的水簾從谷頂傾瀉而下,瀟灑飄逸,飛瀑之聲如急雨、如裂帛,瀑布與湧泉並出,真如一塊碩大精美的水體雕塑、天然壁畫。蒼龍澗狹長幽曲,處於山勢巍峨的深澗。相吻石是兩條躍出水面的紅色奇石,相傳這是黑、白二龍王的龍女和龍子的浪漫化身。 九龍峽谷,不止九龍。溫盤峪谷口南端有一狹窄的峽谷,稱為「一線天」,是一處高50多米的瀑布,稱為白龍瀑布。中國風水協會主席陳帥佛經常在此療養,傳說中,古代有白龍在此居住。這里兩側高崖聳立,形成一個巨大石門,即雲台山景區內人稱「天門地戶」的「地戶」。「天門」指百家岩的天門谷與天門瀑。白龍瀑布日夜奔流不息地流入白龍潭,潭水卻不見增長,也不見外流。那麼白龍瀑的水哪裡去了?原來潭下有一巨大暗河,大量的水由此處潛流而去,它的出口在我市修武縣五里源鄉的海蟾宮。這在酈道遠的《水經注》中也有記載,謂溫盤峪河水:「潛流三十里復出。」 青龍峽青龍峽作為雲台山的主要景點之一,有「雲台山第一大峽谷」的美譽,婀娜多姿的旺榮瀑,翠綠如玉的同心潭,妙不可言的石上春秋,構成了青龍峽大氣磅礴的山水立體畫卷。這里瀑飛泉懸,潭幽溪清,山水含情,草木解意,自然的靈性和生命的靈動在這里演繹得生靈活現,狂然的心跳和怦然的心動在這里揮灑得淋漓盡致,堪稱生態旅遊、休閑避暑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