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侘寂風盆景

侘寂風盆景

發布時間: 2025-04-12 02:09:14

① 日本人的寂しい

一、「物哀」概念的由來
「物哀」最早由日本江戶時代學者本居宣長(1730~1801)提出,他認為此為日本文學之根,後來又進一步衍生為美學和世界觀層面的概念。「物哀」美學的審美過程中最經典的就是「嘆息」——「所見所聞,所接觸之事,心中有感而發的嘆息之聲。」
「嘆息」的意義為「斷絕前後聯系」,這才是嘆息的本來面目。即,為了留有餘韻而利落地省略後面的東西,「嘆息」後和前面是干凈利落、一旦切斷。嘆息也有各種形式。突如其來才是本意。
「物哀」並非一般的「愁」。本居宣長曾在著作《石上私淑言》中闡述「物哀」,是「從所見之物、所聽之事中用心體味出的情感」。這一情感里,有對於「悲苦」情懷的體認,有對於「清冷之境」的欣賞,更有對於歷史的鍾聲卻須臾而飄逝的領悟。
南宋時期馬遠的《寒江獨釣圖》
圖中的構圖法被稱作「一角式」,日本美學中的「減筆體」就是受此影響而來。超脫孤絕的殘缺構成了另一種美的形式,同時也詮釋了:美,不一定是完整的,與「完美」相對立。這種超脫的孤絕,在日本文化中就稱之為「侘(わび)」,中文譯文「侘寂」,本意是「過孤寂生活」。雖然有些消極,但換個角度說,也是一種個性的體現——不被大時代潮流所裹挾,不隨波逐流,不依賴世俗事物,包括財富、權力、名聲等,而去營造內心感受到某種超越時代和社會地位的具有最高價值的事物存在。
關於「侘」,在《現代日漢雙解詞典》中解釋有兩層含義:1.幽居安樂;2.(茶道、俳句的極致之趣)幽閑和恬靜。表達了一種古雅蒼勁之感,閑寂樸素而有情調。
侘一般被認為是「寂靜」的世界,需要安靜、寧靜,與古雅、原始性有關,存在於純朴自然和原始粗獷的不完整之中,更包含了將上述那些事物提升到藝術品時的難以言狀的要素:不平衡、非對稱、一角式、貧之、單純等等,都是作為日本藝術和日本文化最顯著特點的同類觀念,而這些觀念都是對「多即是一,一即是多」的禪宗真理的認識中得來的。
茶道千利休第15代傳人千宗室曾做出如下解讀:「寂」中也有「動」的一面,如同雪下春草的發芽,而這蠢蠢欲動的「侘」正代表了日本人的氣質。同時發揮好侘的兩種精神特質茶道才會有生命力,這與辯證法相通。
清朝乾隆皇帝的老師、詩人沈德潛(1673~1769),曾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美學傳統有所議論,其中之一就是欣賞「古淡」。「古淡」也通「枯淡」,可以說和日本的「侘寂」亦有相通之處。他提出:「味則泊乎不覺其甘也,格則渾乎不覺其其也。音則泠泠乎不覺其傾耳動聽也,」
三、日本古典美學構成的原因
1.政治架構的影響
傳到日本的唐代文化,只是培養了少數日本貴族,並沒有能改變廣大庶民階層的生活方式,真正創造日本現代生活方式的,是日本的武士階層(武家)。武家操控的封建統治,把階級思想灌輸給了國民,並使社會階層趨於固化。低姿態的坐法也被確定了下來,武家的改變是全方位的。跪坐的時候,目光的高度決定了對日用器具的形式的獨特要求(器形對思維模式也能產生不同的認識)。
2.氣候條件的作用
日本的審美志趣與日本的風土獨特的環境也不無關系,相對於中國的「樂感」文化而言,「物哀」悲情之美德文化形式,與島國惡劣的氣候和多地震的地理環境不無關系。
日本的建築為了防禦風雨,房頂又矮,屋檐又深,室內的光線自然暗淡,需要把低矮的幾案放在近光處,直接跪坐在地面上。地面上鋪的是木板,坐久了腿會疼痛,於是就又發明和使用了鋪席,即榻榻米。
3.地理條件的制約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狹長,資源有限,面向太平洋的漁業生產充滿著巨大的不確定性,而地震又無時無刻在威脅著日常生活,這就很容易內化為一種無常的生命意識,進而產生了簡約、枯寂的美學情趣。
枯山水一般是指由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偶爾也包含苔蘚、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並沒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現,而「山」通常用石塊表現。有時也會在沙子的表面畫上紋路來表現水的流動。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為「乾枯的景觀」或「乾枯的山與水」,通常出現在室町時代、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的庭園中。
關於枯山水的起源,學界有兩種觀點:
說法一:受中國水墨畫和禪宗文化影響
對日本枯山水庭園文化形成根源的探究,最早可追溯至中國。公元 545 年,中國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由日本派出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傳入日本,使禪宗思想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同時,濃墨枯筆的中國山水畫在日本給枯山水的形成以極大的影響,因此大量以修習禪定為主的庭園在日本興建。
說法二:原型來自日本遠古時代,後受政治、禪宗、宋代山水畫、盆景等因素影響逐漸發展演變。
日本《造園用語辭典》將枯山水定義為:「日本特有的庭園樣式之一,在平庭內以置石為主喻山,以白砂喻水。」經文獻典籍查閱可知,13世紀興起的禪宗在特殊時代背景下賦予枯山水濃郁的禪意色彩,並作為禪師參禪的重要工具一直沿用。
枯山水的基因
第一個基因是縮景術,屬於中國古人嚮往的神仙術之一,縮景術直接產生的「觀法」即是「以大觀小」,縮千里於盆池,它的物質成果最常見的就是「盆景」。在漢代,山水盆景、盆石、碗峰之類,就已經比較流行了。盆景就是枯山水的基因之一。
第二個基因是禪宗的觀法,禪宗的觀法要求跳出時空看問題,在一種高度上看,在一個大的時間跨度上看。好比在太空看地球,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是靜止的,江不流,雲不動,沒有人,不喧囂,非常安寧,種超然的視野,看一千里,看一千年。在這樣的視野下,世界的表現就是一種「凝」,注意不是止,而是「凝視」,既是過去,也是未來。那個白沙反映的就是一個一干里眼下的水態,一千年流轉的凝集呈現。枯山水多用在寺廟里,圍繞方丈而營造,虛擬了一個非常觀的世界,提醒你在修行,宗教場所需要有個特殊的情境包圍來。
第三個基因,是和日本本土的祭神場所有關。為何枯山水裡有大量的置石,幾乎沒有掇山?為何是大量的白沙? 白沙不是只有日本人有,我們唐宋時期在銅盆里撒白沙置石就有了。白沙比較容易反映一個固態凝結的水面,是想像化的水面,與呈貢的物品形成反差襯托。
日本的民族多傍海而居,他們的生活離不開「白沙洲濱」,就是沙灘。食物來源於海,他們對於大海是崇拜的,很多神廟和聖跡都在海邊。白色既具象,又很抽象,是干凈和聖潔的代言。說像沙灘,到置石,西方有巨石陣,很多民族原始時期,都以巨石來建立一個祭祀的場所,日本通常把巨石作為神性的象徵。下面一個磐石,上面有一個石柱,這就是一個神的指代了。
枯山水的美學追求
枯山水常被認為是日本僧侶用於冥想的輔助工具,所以幾乎不使用開花植物,這些靜止不變的元素被認為具有使人寧靜的效果。
公元538年的時候,日本開始接受佛教,並派一些學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國,學習內陸藝術文化。13世紀時,源自中國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禪宗在日本流行,為反映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綠樹、苔蘚、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枯山水庭園,園內幾乎不使用任何開花植物,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禪宗庭院內,樹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即蘊涵著極深寓意,在修行者眼裡它們就是海洋、山脈、島嶼、瀑布,一沙一世界,這樣的園林無異於一種精神園林。後來,這種園林發展臻於極致——喬灌木、小橋、島嶼甚至園林不可缺少的水體等造園慣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礫和自發生長與蔭蔽處的一塊塊苔地,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園的主要構成要素。而這種枯山水庭園對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驚人的。
庭園與建築的聯系極為密切,兩者在空間上互相滲透、延伸,小面積的庭園內容極簡約。以沙代水,以石代山,往往是一組或者若干組石景,白沙或者綠苔鋪地,配置少量的喬灌木,此外別無他物,人不能進入庭院,只可以從旁觀賞猶如大型盆景,即後期的枯山水,石景的平面布局大體上按照直線與三角形相綜合的規律.立體構成則以三石一組為基本單元。無論石景的總體或者局部的石組.,都具有明確的主客之勢、韻律之感的構圖美。而這些構圖美同時也表現了宗教的種種象徵寓意。譬如:達摩石為達摩面壁的象徵。佛盆石寓意佛說法的故事.橋石則寓意於心往彼岸世界的接引橋等等。
元素:細細耙制的細沙,石組、石燈籠、常綠樹、苔蘚等靜止不變的元素。
運動韻律
岩石
你可以將這樣一個庭園理解為河流中的岩石,或傳說中的神秘小島,但若僅從美學角度考慮亦堪稱絕作;它對組群、平衡、運動和韻律等充分權衡,其總體布局相對協調,以至於稍微移動某一塊石便會破壞該庭園的整體效果。
技巧
由古岳禪師在16世紀設計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東北庭,通過巧妙地運用尺度和透視感,用岩石和沙礫營造出一條「河道」。這里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風,或交錯如門扇,或層疊如台階,其理石技藝精湛,當觀者遠眺時,分明能感覺到「水」在高聳的峭壁間流淌,在低淺的橋下奔流。
庭園營造
須彌山石
景石分作九個山頭來象徵須彌山:佛教的宇宙觀倡導天動說,據說須彌山被視為世界中心的高山,按風輪、水輪、金輪的順序疊為三層。相傳它是一座了不起的聖山,可以保佑萬物的平安。
石燈籠
日語中有「凈火」一詞,是指神前凈火,意味著用火去凈化萬物。每當人們在保留火種時就愈感到火具有的神奇魅力。人們不願讓這神聖的火種熄滅,就用籠去罩住它。石燈籠罩住的聖火一般被置放在寺廟內,它後來演化為日本園林景觀中的重要元素。它預示著光明和希望,會給人帶來好運。
龜島鶴島
由六尊矮石按龜首、龜足、龜尾的形式組成龜島 六景石(一鶴首石、兩鶴羽石、兩鶴足石、一鶴尾石)組成一個抽象鶴島。據說,中國戰國時代的帝王、霸王和武將都期望自己能成為仙人—— 能像仙鶴一樣自由飛翔,像海龜一樣潛入海底,並且還會長生不老。後來,這些願望就作為象徵寄託在龜鶴身上,以龜島為例的虛幻想像以及對它的憧憬,成為一種蓬萊神話傳入日本。
石塔
原為佛教意義上的建築。在古代印度,用石頭壘砌成塔狀以供奉佛舍利,以求平安。受佛教文化影響,日本也建造了許多石塔作為供奉。江戶時代以後,石塔便被作為古色古香的藝術品引入園林。石塔不僅美觀,而且有鎮宅一方之暗喻,還有驅災避邪保佑平安的寓意。
日本的禪宗空靈寂淡的「徹悟心境」,體現的是一種對大自然萬物被動和生命倉促的感觸後引發的低沉、悲秋、優美、纖弱、哀戚的情緒,因此,深受禪宗思想影響的日本古典園林基本上表達了一種物哀的美,而不是為世俗化的享樂活動服務。
枯山水庭園對質料的冷漠而對形式的青睞,內在的根基也是禪宗文化及其哲學。禪宗的感覺是建立在對現實過渡的基礎上,而不是真正的現實,因為真正的現實有自身規律,而禪宗是無能力改變的,所以抽取了自然山水中的形式,取代了自然山水的實體質料。從某種意義上說,去掉了質料的形式應該削弱了對人的感官刺激,也就削弱了藝術感染的魅力。但是,反過來,枯山水給予人的藝術感染力卻是另一種震撼性。
面對枯山水,審美鑒賞有如下特點:
1.只保留山水的形式,而放棄山水的質感,拉開了審美主體與枯山水的時空距離。
2.砂石的質感給人的是一種冷峻、崢嶸和滄桑、凝重的感受,體現出一種枯淡之美。
3.日本的枯山水的小尺度排除了人對它的游賞,而只能靜觀。
4.形式本身是以智力的解讀方式而存在,同時又利用質感這種無法言狀的感受來對藝術的鑒賞推波助瀾。
枯山水要極力排斥現實世界,是追求一種經過過渡的現實,而這種渡過現實就是相當於大腦對現實進行粗加工過的一種半真實又略帶智力形式的藝術半成品。經過智力半加工過的藝術信息,相對於現實世界中的事物而言,它們更容易被大腦所吸收。

② 室內裝修分為幾類型

  • 室內裝修按照裝修風格可分為以下六個類型:

  1. 歐式古典:

    主要指從拜占庭藝術形成到十八世紀洛可可風格的衰落其間受到希臘化藝術、羅馬藝術、小亞細亞和埃及等西方藝術傳統長期融合的結果。文藝復興前後達到登峰造極。

    裝飾特點:奢華、色彩濃烈、沉穩、厚重、歷史感、更講究裝飾性。


  2. 現代鄉村

    帶有復古感覺,又很接近法式或英式鄉村風格。色彩淡雅的仿舊地毯,綴有花草藤蔓圖案的裝飾櫃,玻璃雕花屏風,斷斷 續續 墜落的 流蘇燈飾,綴滿亮片、珠珠的靠墊以及鏤空的紗質窗簾等飾品都大行其道,將曼妙嫵媚的味道在家居空間中盡情傾瀉。

  3. 新古典風

    新古典在幾種主流設計當中,是流行指數相對較低的一種。這種風格嚴格來說,是對19世紀以前家居文化的一種追憶,並不是簡單的對傳統文化的復古,而是在現代裝修風格中融入古典元素,尤其流行將傳統傢具原始功能進行演變,比如把雙人床榻用來做沙發等;有的傢具看似是普通的現代風格,但由於在板材上包裹了紋理畢現的皮革,而彌漫著雍容華貴的古典氣息。

  4. 經典中式

    隨著國學的復甦,莊重和優雅的中式裝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歡。 在本案中很好的體現了中式的裝修風格,同時又不繁瑣,是簡約中式裝修的典範。傳統的中式風格裝修透著一股典雅,本案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理念的新中式裝修風格。也是成為家居裝飾的首選的理由。沉穩中又富情趣,看似硬朗的線條中點綴著柔美的細節,韻味十足。

插花技巧書籍

插花技巧書籍推薦

插花,或花道之初,就是希望通過這門藝術、生活方式,來陶冶和共鳴。我為大家整理的插花技巧書籍推薦,希望大家喜歡。

1、 《四季花傳書》:

【作者】: [日]川瀨敏郎

【出版】: 浦睿文化 / 湖南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日本當代花道第一人川瀨敏郎

川瀨敏郎的插花經過歲月的磨礪,從年輕時代華麗的形式美精煉到後期侘寂美學的質朴。在作品中強調一種「不依託於外在」的缺、拙、澀之意境,正如日本花道回歸人的內在,呈現完整的生命之美。

茶花紫羅蘭、水仙、芭蕉、朝顏……川瀨敏郎以每月一花的形式,花了2年時間,從歷史、文化、藝術、美學的角度闡述他的花藝。同時從四季不同花草的插法,到花剪的使用、器皿的選擇,細致入微地介紹了生活中的插花指南。

2、《一日一花》:

【作者】: [日]川瀨敏郎

【內容簡介】

在東日本大地震後,川瀨敏郎從2011年6月開始的一年,用古老、質朴、布滿歷史痕跡的器皿當做花器,依據時節到山野里找最當令的花葉,融入花器中,並持續在網上連載「一日一花」專欄,廣受好評後匯編成這一冊精美的圖鑒。

366個作品野趣中充滿了寧靜和雅緻,在「空」和「寂」中給人一種生命的啟示。在《一日一花》中, 川瀨敏郎著力於詮釋「最高的技巧即沒有技巧」,在不著痕跡中傳達「素」之花極致的自然姿態。

3、《瓶花譜 瓶史》

【作者】: [明]張謙德袁宏道著 / 張文浩孫華娟編著

【出版】:中華書局

【內容簡介】

插花,不單充滿技術細節,其中亦有細膩的趣味。明張謙德《瓶花譜》、袁宏道《瓶史》,堪稱中國古典插花藝術典籍的雙璧。《瓶花譜》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貯、滋養、事宜、花忌、護瓶等八節;《瓶史》分花目、品第、器具、擇水、宜稱、屏俗、花祟、洗沐、使令、好事、清賞、監戒等十二節。二者文字和觀點不乏重合處,但因循承續中各有千秋。本書附有專業學者校點、注釋、翻譯和點評,並配以精美插圖,圖文相得益彰。

4、《拈花》

【作者】:薛冰

【出版】:山東畫報出版社

【副標題】:四時瓶插今古花道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是介紹中國傳統插花藝術以及花道。不同於市面上流行的花藝展示和技法,中國古代傳統插花,又名「瓶花」,有著獨特的'傳統和講究,本書首次系統梳理了中國的插花理論和插花文化史,對插花藝術的源流和意趣,都有獨到和詳盡的闡發。

所謂花道,其主體並非花材或插花作品,而是一種表達情感的創造。任何植物、任何容器都可用來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創作。

花道通過線條、顏色、形態和質感的和諧統一,以求達到「靜、雅、美、真、和」的意境,首先是一種道意;目的在於逐步培養插花人的身心和諧,培養插花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日本花道先後產生了多種流派,每個流派雖各有千秋,但在這一點上是相通的。當代插花也認為,插花是用心來塑造花型、用花型來傳達心態的一門造型藝術,它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以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

插花的本旨,是各人按照自己的心意,重新安排花卉的形態與組合。人以萬物之靈自居,慣欲令天下萬物,皆為我所用。偉人以改造世界、改造他人世界觀為己任;窮酸文人則只能改造些野草閑花,或曲折為盆景,或剪裁為瓶花。人心不同,性情各異,所愛非一,本來無所謂程式;然而正是程式的出現,完善、打破與重建,使插花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

5、《中國插花史研究》

【作者】: 黃永川

黃永川,台灣嘉義人,一九四四年生,先後畢業於台灣師范大學藝術系及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九年考取公費留學英國大英博物館,從事博物館學及美術史之專題研究,除擅長美術文物史及國畫創作外,兼治中國插花藝術史論。

插花為中國傳統生活藝術,影響日韓甚深,卻被國人所忽略。黃氏深感於此道之重要,潛心研究,史論與技術並行,先後著有《中國古代插花藝術》《中國古典節序插花》《中國茶花之道》《中國插花藝術》《瓶史解析》《瓶花譜解析》《采芹齋花論》等書,部分被選譯為英日文等傳世。

【出版】: 西泠印社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斷代史的體例,從先秦詳述至清代,既旁徵博引其他古籍,又有具體的花器、花品、插花技術的介紹,史料夯實。

這里摘引一段,作者復興傳統花藝的心念由此可見。

「插花藝術為中華民族最優美的文化表現之一環,其肇端始於六朝時代,盛行於唐宋兩朝,迨至明季以降,花學成立,並傳介於日韓諸國,惜自清代政經衰疲而一蹶不振,至今國人提到插花,竟至完全陌生的地步,令人惋惜!」

6、《文人花》

【作者】: 黃永川

【出版】: 山東畫報出版社

【內容簡介】

插花藝術在中國歷史上原是重要的生活藝術之一,但歷來從事者多,研究者少,因此明代人說:「幽棲逸事,瓶花特難解,解之者,億不得一。」明代以後,尤其萬曆以降,研究漸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張謙德的《瓶花譜》與袁宏道的《瓶史》,這也成為中國古代插花藝術的兩部最經典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既是對前代中國人對插花藝術的總結之作,更是反映明代文人插花的「聖經」式著作。

7、《中國插花》

【作者】: 北就插花藝術研究會「中國插花」編委會

【出版】: 清華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系統介紹中國插花藝術的專著。它較一般插花著作有如下特色:一、以簡練的文字、優美的歷史畫頁,表述了中國插花的產生、發展歷史簡況;二、對中國插花的風格、特點、構圖與陳設作了精闢論述;三、把我國聞名於世的插花經典著作《瓶史》、《瓶花譜》全文首次介紹給讀者;四、在100幅彩色插花佳作中,既有我國古代傳統插花的繼承與借鑒;又有強烈現代氣息的創新與發展。

8、《中國傳統插花系列教程》

【作者】: 王蓮英

【副標題】:研習初級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插花系列教程-研習初級》,本書主要講述中國傳統插花的概念,基本構圖形式及其示範,基本構圖形式在盤花、瓶花、籃花、缸花、碗花、筒花中的應用等相關內容。

9、《花道的美學》

【作者】: [日] 吉田泰巳

【出版】: 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花道形成於日本中世,而佛教與花道戚戚相關——佛教不僅對於插花藝術,對於現在被認為是日本傳統藝術的能、歌舞伎、茶道、庭園建築等而言,都是其精神上的寄託。優秀的插花作品,都表現得非常寂靜,稍不留意就很容易會被忽略。但是,看似平凡毫不顯眼的作品,其深處卻隱藏著作者那洶涌澎湃、跌宕起伏的意念,當我們與這種精神意念相遇的時候,就能發現古典插花作品的本質。插花藝術的本質就在於表現生命短暫而艷美的鮮花在凋謝時的心境。

10、《日式花道》

【作者】: 安琪拉· 澤野 (小原流花道大師)

【出版】: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內容簡介】

《日式花道》不是一本詳盡無遺的教科書,也不能把讀者變成花道大師。本書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向讀者這門藝術,幫助讀者更好地欣賞花道的設計,以便讀者可以自己完成簡單的造型。

《日式花道》中所展示的所有花道作品均拍攝於英國,所用花材來自於周邊的花店、倫敦的考文特花卉市場以及安琪拉·澤野自己的花園。因此讀者在當地找到這些迷人的花和枝丫並不困難。但別忘了,想要完全重新再做一個同書中一模一樣的造型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存在兩個一模一樣的插花造型。每個人在作品中都融入了自己的個性。作者衷心希望讀者能和我一樣,在製作花道作品中得到樂趣。

除了極富意境的美的享受之外,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花材的來源與造型的獨特性。學習其信手拈來的花藝創作的自然與從容,而非具體的一招一式,將精髓融入到生活中慢慢實踐,才會出來自己的真知與創作。

;
熱點內容
花語黑暗系 發布:2025-04-16 16:26:10 瀏覽:77
綬溪荷花池 發布:2025-04-16 16:21:03 瀏覽:253
紫羅蘭木手串辨別 發布:2025-04-16 16:19:38 瀏覽:850
七夕李廌 發布:2025-04-16 16:14:18 瀏覽:796
康乃馨鮮花可以放卧室嗎 發布:2025-04-16 16:10:21 瀏覽:286
模擬布百荷花 發布:2025-04-16 16:10:16 瀏覽:951
新冠病毒丁香 發布:2025-04-16 16:07:48 瀏覽:957
鮮花醞釀蜜糖 發布:2025-04-16 15:58:21 瀏覽:345
好一朵迎 發布:2025-04-16 15:53:16 瀏覽:64
看紫羅蘭永恆花園的感受 發布:2025-04-16 15:53:10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