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雲母盆景
⑴ 盆景小知識:關於川派盆景的風格特點,你了解多少
獨特的巴山蜀水,經過漫長的歷史流程,孕育出了獨特的巴蜀文化。據《蜀王本紀》、《華陽國志》記載:「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蜀之為國,肇於人皇。」廣漢的三星堆,也足以證明巴蜀文化的悠久歷史。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後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後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後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
在藝術形式上,它以嚴謹的格律作為基本的結構原則,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詩」。
正因為規律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以,自然類隨之慢慢「淡化」,只保留了極少數的懸岩式,現在保存完好的「老齡」樹樁盆景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見證。清朝末期,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成都青羊宮舉辦花會(已延續至今),各地的花農和盆藝者都把自己製作成型的各類樹樁盆景送到花會上展銷,此時的樹樁盆景已完全採用「三式五型」的造型技法。
川派規則式的樁景按其傳統的蟠扎技藝造型,有一定的格律,名目繁多,不勝枚舉。它們的主幹和側枝自幼用棕絲按不同格式作各種角度、各個方向的彎曲,注重立體空間的構圖,難度較大。干形的格式大致有「滾龍抱柱」、「對拐」、「方拐」、「掉拐」、「三彎九倒拐」、「大彎垂枝」、「直身加冕」、「接彎掉拐」、「老婦梳妝」、「綜合法」等十種;蟠枝方法又有平枝、滾枝、半平半滾之別,不同主幹的造型與多種蟠枝方法交互運用,形式多樣,樹形雄偉端莊。有的樁景狀若騎士回首,有「立馬望荊州」之稱。
迄今為止,四川的樹樁皤扎,無論是何種形式,基本上都沒有越出這一時期所形成並廣泛採用的技法和造型規則。清末民初,成都和各縣的著名皤扎藝人約60餘人,其中最著名的有竇禹朋、陳洪順、張彬如、陳玉山、戴開弟、戴崇光。龔音如、李洪泰、紀成久等。到了本世紀40年代,自然類樹樁盆景重新抬頭,但在蟠扎技法上與規律類大致相同,除懸 崖式外,一些自然類樁頭的造型幾乎是一種偶然的「機緣」。陳思甫的父親陳玉山就是常用一些枝條殘缺、不適合製作規律類盆景的樹坯,順勢加工為自然類。其後李忠玉及邱開春、王明文等發展了自然類,逐漸成為今天川派樹樁盆景的兩大主要類型之一。
川派山水盆景,雖然遠在兩宋已見端倪,尤其是安岳縣圓覺洞和大足縣大佛灣摩岩造像中,飛天與傳女手托的山萬盆景,已與今天的淺水山水盆景十分相似,但因明、清盆景向樹樁傾斜,直到 上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才由一批園藝家、畫家。盆景「玩家」親密合作,使之成熟。
四川民間有「盆樹無根如插木」的諺語,故其樁景特別強調根部的處理,盆中樹木多懸根露爪,注意盤根錯節的造型。自然式的盆景常用竹子作素材,與石相配,別有情趣。 總的說來,川派盆景的藝術風格: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山水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 、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社鵑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鍾乳石、雲母石、砂積石、龜紋石,以及新開發的品種為製作石材。
⑵ 中國盆景的流派及造型特點
我國幅員遼闊,由於地域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盆景流派較多。就傳統的五大流派而言又分為南、北兩大派,南派以廣州為代表的嶺南派,北派包括長江流域的川派、揚派、蘇派、海派(後三派過去統稱江南派)等。
海派盆景
上海的盆景藝術,已有400餘年歷史。
由於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在國內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了一種勇於革新創造、善於吸收新鮮事物的海派文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上海盆景廣泛吸取了國內各主要流派的優點,同時還借鑒了日本及海外盆景的造型技法,創立了以師法自然、蒼古如畫的海派盆景。
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強調主題性、層次性和多變性,在製作過程中力求體現山林野趣,重視自然界古樹的形態和樹種的個性,因勢利導,隨物賦形,按照國畫理論要求,努力使之神形兼備。雖然也同所有北派一樣,講究技片造型,但技片不但數量較多,沒有固定規格,而且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疏密相間,聚散自由,以欣欣向榮為首要目標。因此,在技法上另闢蹊徑,扎剪並重,不用棕絲而用金屬絲纏繞枝幹進行彎曲造型,而後細修細剪,以保持優美形態,剛柔相濟,流暢自然。
海派盆景選用的樹種非常豐富,落葉、常綠、花果各類應有盡有,現在已達140餘種,其中以常綠的松、柏和色姿並麗的花果類為主,近幾年還從國外(如日本、葡萄牙等)引進一些樹種,使海派樹樁盆景更加多姿多彩。
上海境內沒有大山,但對山水盆景卻有較大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現在海派山水盆景有兩大類型:其一是用硬質山石表現近景,盆內奇峰峻峭,林木蔥蘢;其二是用海母石、浮石等軟質石材,細致雕琢出山紋石理,種上小樹小草,以表現深遠的意境。不過,這兩種類型的山水盆景,就其總的風格而言,都比較遼闊,無疑是地域環境在盆景藝術家心靈上刻下的印記,體現出沖積平原的地域特色。
嶺南派盆景
以「花城」廣州為中心的廣東盆景,因地處五嶺之南面稱為嶺南派。這里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草木滋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盆景藝術繁榮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雖然嶺南盆景藝術起步較晚,但也有數百年歷史。
嶺南派盆景形成過程中,受嶺南畫派的影響,旁及王山谷、王時敏的樹法及宋元花鳥畫的技法,創造了以「截干蓄枝」為主的獨特的折枝法構圖,形成「挺茂自然,飄逸豪放」特色。創作題材,或師法自然,或取於畫本,分別創作了秀茂雄奇大樹型、扶疏挺拔高聳型、野趣橫生天然型和矮干密葉疊翠型等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樹木盆景;又利用華南地區所產的天然觀賞石材,依據「咫尺千里」、「小中見大」的畫理,創作出再現嶺南自然風貌為特色的山水盆景。嶺南派盆景多用石灣陶盆和陶瓷配件,並講究景盆與幾架配置,題名托意,體現了「一樹二石三幾架」的一樹效果,成為我國盆景藝術流派中的後起之秀和重要組成部分,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川派盆景
川派盆景有著極強烈的地域特色和造型特點。其樹木盆景,以展示虯曲多姿、蒼古雄奇特色,同時體現懸根露爪、狀若大樹的精神內涵,講求造型和製作上的節奏和韻律感,以棕絲蟠扎為主,剪扎結合,其山水盆景以展示巴蜀山水的雄峻、高險,以「起、承、轉、合、落、結、走」的造型組合為基本法則,在氣勢上構成了高、懸、陡、深的大山大水景觀。
就目前情況看,川派盆景中的川西和川東盆景,雖然在某些具體製作手法和景觀造型上有一定的差異,但基本的構成原理和製作方法是一致的。
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鵑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鍾乳石、雲母石、砂積石、龜紋石,以及新開發的品種為製作石材。
有2500年建城歷史的蘇州,氣候濕潤,雨量充沛,適宜於植物的繁殖與生長,為樹樁盆景的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地域環境和自然條件。
蘇派盆景以樹木盆景為主,古雅質朴,老而彌健,氣韻生動,情景相融,耐人尋味。蘇派盆景擺脫傳統的造型手法,採用「粗扎細剪」的技法。對主要樹種,如榆、雀梅、三角楓等,均採用棕絲把枝片修成中間略為垂斜的兩彎半「S」形片子,然後用剪刀將枝片修成橢圓形,中間略隆起呈弧狀,猶如天上的雲朵。對石榴、黃楊、松、柏類等慢生及常綠樹種,在保持其自然形態的前提下,蟠扎其部分枝條,或彎曲、稀疏,使其枝葉分布均勻、高低有致。其修剪也以保持形態美觀、自然為原則,只剪除或摘除部分「冒尖」的嫩梢,成為蘇派盆景的主要特色。在蟠扎過程中,蘇派盆景力求順乎自然,避免矯揉造作。另外,結「頂」自然,也是蘇派盆景的獨到之處。
蘇派盆景造型特點:注重自然,型隨樁變,成型求速。擺脫了過去成型期長、手續繁瑣、呆板的傳統造型的束縛。
蘇派盆景,同時講究景(樁、石)、盆和幾架的多樣化與統一性,特別在廳堂陳列布置,景、盆、架要與廳堂結構協調,顯示「景」、「境」相稱而得體。
蘇派盆景
揚派盆景
以揚州為中心的揚派盆景,包括嘉州、泰州、興化、高郵、南通、如皋、鹽城等地,由於地處江蘇北部,故又統稱蘇北派。
揚派盆景經歷代盆景老藝人錘煉,受高山峻嶺蒼松翠柏經歷風濤「加工」形成蒼勁英姿的啟示,依據中國畫「枝無寸直」畫理,創造應用11種棕法組合而成的扎片藝術手法,使不同部位寸長之枝能有三彎(簡稱一寸三彎或寸枝三彎),將枝葉剪紮成枝枝平行而列,葉葉俱平而仰,如同漂浮在藍空中極薄的「雲片」,形成「層次分明,嚴整平穩」,富有工筆細描裝飾美的地方特色。這種源於自然,高於自然的地方特色,得到發展,並在以揚州、泰州為中心的地域廣泛流傳,形成流派,並被列為中國樹木(樁)盆景五大流派之一。
揚派的山石盆景以平遠式為主,蘊涵著「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江南情致。揚派樹樁盆景的常用樹種有:松、柏、榆、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梅、山茶等。山水盆景除用本地出產的斧劈石外,還使用外省的砂積石、蘆管石等。
⑶ 斧劈石介紹及斧劈石假山盆景製作
斧劈石,是我國諸多地方特產之一,在盆景領域享有盛譽,尤其在山水盆景中,斧劈石是不可或缺的材料。主要產地在江蘇武進、丹陽一帶,其石質堅硬,表面的紋理彷彿中國傳統畫作中的斧劈皴,因此得名,又被稱為雲母石片。斧劈石實際上是一種頁岩,形成於長期沉積沉澱過程中,主要成分包括石灰質和碳質。由於沉積年代、風化程度及所含成分的差異,斧劈石呈現出深灰、黑色為主的色澤,有時也會帶有灰紅、淺灰等變化,這些變化源於石中鐵含量及其他金屬成分的變動。
斧劈石因形狀修長、剛勁,常被用於打造劍峰絕壁的景觀,效果尤為雄秀。然而,斧劈石的皴紋凹凸變化幅度不大,這使得製作工藝較為復雜,同時,由於吸水性能較差,不易生苔,斧劈石假山的維護管理也頗具挑戰。在大型園庭的布置中,斧劈石因其獨特的美感和硬朗的風格,經常被用於營造雄偉的山峰景象。
在斧劈石假山的種植設計上,考慮到石面光滑、浮土較少的特點,選擇耐旱植物最為適宜,如松、竹。石縫中可以種植一些適應貧瘠土壤、具有根狀莖或肉質根的花卉,如吊蘭、百合。在溪流一側,闊葉觀葉花卉如龜背竹、春芋等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有靜水,菖蒲、睡蓮不可或缺,而瀑布下方則適合種植喜陰植物,如蕨類。整個景觀布置完成後,點綴一些色彩艷麗或清雅的花卉,可以增添生機與活力。
在山水盆景中,斧劈石用於製作險峰峭壁,呈現出雄秀兼備的景象,經過噴水處理,如雨後山峰,更顯生機勃勃。通過加工,斧劈石可呈現出雪景、掛瀑和白雲等奇景,營造出獨特的意境。選料時,最重要的是考察其結構,較厚實的板狀石料且層次豐富者為佳。薄片狀石料適合作遠山或小盆景,質地堅硬、無層次的石料則可用作坡腳。在體積上,大料多用於主峰,小料則作為配石或小盆景。大料可劈開用於製作小料,但不宜將小料垂直拼接成大料,以免破壞線條的連貫性。色彩的選擇應根據表現的題材或效果需求,如表現水墨山水畫效果,選用深灰或黑色石料;表現冬山景象,則選擇白色、淺灰色或有白色橫夾層的石料;表現瀑布,則最適合有白色豎夾帶的石料。
加工斧劈石時,首先對所有石料進行粗加工,對太厚或太寬的石料,用鏨子或平口錘子順著石紋小心劈開,使其接近所需大小,然後根據每塊石料的用途及造型要求,敲鑿出大體輪廓,特別注意山頭的形狀。在鋸截石料時,高度和角度需注意,盡量一次成功,並保持紋理方向一致,一般以垂直為主,也可傾斜或水平,但不宜混用,以保持整體感。在鋸截石坡時,需小心,防止破裂。石坡可做自然形或平板形,根據造型需要而定。有時可製作較高平台,增加變化。粗加工完畢後,進行山石皴紋的細加工,山頭從背面垂直往正面敲,側面從背後斜嚮往前敲,以敲出豐富的層次,最後用碎砂輪或鐵砂紙順皴紋小心打磨。所有石料加工完畢後,進行布局和膠合,膠合時使用與石料顏色相近的水泥,並注意不使山石正面露出水泥,如露出部分,用較硬的筆刷出皴紋,使與山石一致。常見的布局樣式有偏重式、開合式和重疊式等。
斧劈石盆景應選用極淺的鑿石盆,質地以漢白玉和大理石為佳,形狀橢圓形、長方形均可,根據斧劈石片狀的特點,盆可以稍狹長。盆景中栽種的植物多在山石拼疊時留出較大空隙,並用水泥製成小盆狀,下方留有排水眼,將加工好的小型樹種栽植進去。適用於斧劈石盆景的樹種有六月雪、瓜子黃楊、金雀、虎刺、榔榆等。為了達到水墨畫的效果,配件宜選單色陶瓷質地,避免使用色彩艷麗的金屬質地配件。安置配件時,使用水泥或黏膠均可。
⑷ 中華雲母盆景喜酸性土嗎
中華蚊母盆景製作與養護
文|王曉宇
中華蚊母屬國家二級瀕危珍稀植物,樹干低矮,其狀各異,葉片翠綠,四季常青,是製作盆景的極佳樹種,十分珍貴,若放一盆於室內,極顯主人的高雅與修養。
中華蚊母屬灌木樹種,生長在長江三峽、清江、芙蓉江和烏江流域等地,每年的夏季被水淹沒,處於休眠狀態,其它三個季節都屬生長期,被譽為「兩棲植物」,生命力極強。它具有葉片小而澤亮豐潤、四季常青、樁型千姿百態、枝條軟綿,便於造型製作等優點。
中華蚊母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較耐寒、耐陰,易萌發,樹質堅硬,四季常青,是綠化景點和製作盆景的良好素材。耐乾旱,耐澇、修剪、耐陰、病蟲害少、葉片小、四季常青,適合溫暖、濕潤地域栽培。
一、優點:常綠樹種,葉小而有光澤,枝條柔軟,樹樁老態,萌發力強、生長迅速,節短葉密,品種珍貴。
二、習性:薄皮淺根,喜高溫高濕、半蔭半陽、通風良好、無污染環境。生長期比普通植物長40天左右。
三、製作要點:
(1)移栽:與常規相同。
(2)修樁:修樁一次到位,修平枝頭、根頭和傷口,密封。用消毒、促根劑浸泡5-8小時。
(3)養坯:用松疏素土,消毒。毛樁沙養更佳。淺植,吸透水觸根。按習性營造小氣候。初期遮陽。
(4)上盆:立秋前一周,用微酸性松疏土壤,按習性放置。
(5)造型:因材施藝。截干蓄枝、修剪、蟠扎相結合。收放並舉。
四、注意事項:
(1)按習性進行日常養護,大水大肥、高溫高濕、半蔭半陽管理;
(2)新葉長到深綠後修剪,一年可整型3-4次,整枝造型前要施肥;
(3)切勿失水,否則生長不良,輕者枯枝,重則枯樁。
盆友@山楂花自薦中華蚊母盆景如下:
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