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大寫意
Ⅰ 棉料宣紙與檀皮宣哪種適合畫牡丹
棉料宣和檀皮宣,只是原材料不同,在製作工藝上有生、熟宣之不同。畫牡丹也有大寫意和小寫意之做法,大寫意適合生宣,小寫意也使用熟宣,與宣紙原材料無關。
Ⅱ 莫少成牡丹畫法是大寫意還是小寫意
其牡丹畫法是大寫意
Ⅲ 徐渭的藝術特點
徐渭書畫的藝術特點
=======================
他似乎不善於用中鋒藏筆,而多側筆露穎,以顯耀其精神,呈現其媚趣。「媚者,蓋鋒稍溢出」,「鋒太藏則媚隱,太正則媚藏而不悅」。他似乎不重使轉,而時時直折生斷,「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的鐵律,他也沒遵守。字的間架結構完全被打散了,有時這邊的字分成了兩半,卻同另一邊的字連起來,削弱了字的可識性,以服從整體的章法布局。局部的技巧美失去了原有的價值,一切取決於視覺整體,以表現出更大、更渾然蒼茫的審美意識。他的筆勢不是縱向的一一推移,而像是縱橫不羈的生拉硬扯,你爭我奪。字不像是一一從筆下流出,而像是一下從籮筐里倒出來的,橫倒豎歪,粗頭亂服,怪態百出,但又無不生動活潑。作品似乎著意在渲染一種氣氛,濃墨重按如塗如畫的墨色,如同天上的烏雲,翻滾奔涌,甚或還夾帶著飛沙走石,有一種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氣勢迎面襲來,令人驚駭令人愁,但又無處逃避,無處躲藏……
徐渭的書法藝術境界是不能用傳統的標准、傳統的規矩來約束的,它是從胸中自然流出的獨家創造。「從來不見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不信試看千萬樹,東風吹著便是春。」「不求形似求神韻,根撥皆吾五指栽。」正是他獨特藝術境界的真實寫照。袁宏道初次看了徐渭的書法作品便說:「強心鐵骨,與夫一種磊落不平之氣,字畫之中宛然可見,意甚駭之。」後來又對其作品進行了細致的觀賞,再評道:「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不論書法,而論書神,成八法之散聖,字體之俠客也。」可見徐渭的書法中既有憤怒的不平之氣,又有奔放的氣勢,可謂憤怒的生氣勃勃。
《蕉石圖》
徐渭的積極表現自我情緒的藝術,開啟了後世表現主義的先河,影響深遠。就近代畫壇所景仰的大畫家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而論,都是從此畫法脫胎而出。鄭板橋對徐渭佩服得五體投地,曾刻了一枚「青藤門下走狗」的印章,用來鈐於畫上。並說:「鄭所南、陳古白兩先生善畫蘭竹,燮未嘗學之;徐文長、高且園(鳳翰)兩先生不甚畫蘭竹,而燮時時學之弗輟,蓋師其意不在跡象間也。文長、且園才橫而筆豪,而燮亦有倔強不馴之氣,所以不謀而合。彼陳、鄭二公,仙肌仙骨,藐姑冰雪,燮何足以學之哉!」(鄭板橋題畫蘭竹)近代的吳昌碩題徐渭的書畫冊亦說:「青藤畫中聖,書法逾魯公(顏真卿)。」齊白石對徐渭更是傾慕備至。他曾說:「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縱橫塗抹,余心極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余於門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又題詩曰:「青藤、雪個遠凡胎,缶老(吳昌碩)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再如戴熙曾提到他看到徐渭的一套三十六幅冊頁時的情形,有「此冊開視,心目為快,家人在旁,亦復齊聲拍手,噴噴稱妙」。在浙江民間,有關徐文長的傳說至今不衰,可見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Ⅳ 寒酸一味出無車,身閑乃畫富貴花.指哪種花
①只愛柴桑處土家,霜叢載酒問寒花。秋窗閑卻凌雲筆,自寫東籬五色霞。
②倚竹佳人翠袖長,天寒猶著薄羅裳。揚州今日紅千葉,自是風流時世妝。
③寒酸一尉出無車,身閑乃畫富貴花。胭脂用盡少錢買,呼婢乞向鄰家娃。
④微雪初消半月池,籬邊遙見兩三枝。清香傳得天心在,未許尋常草木知。
1菊花(其中典故:東籬為陶淵明種菊之所,其有詩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芍葯(其中典故:"揚州近日紅千葉,自是風流時世妝",姜夔有詞為<揚州慢>,其中有句為"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紅葯即芍葯
3牡丹(平生不做寒酸相,錯被人呼富貴花.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
4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可以幫助你了解)
牡丹是富貴花,設色的牡丹尤其深受市民階層的歡迎。不過作為傳統文人畫家的吳昌碩對牡丹有特殊的看法,他說:「有色無香,大似不通文墨美人,尊為花王,貯之瓊台金屋,僥幸太過」,表現出不羨富貴的清高品格。
「酸寒一尉出無車,身閑乃畫富貴花。燕支用盡少錢買,呼婢乞向臨家娃」,「酸寒一尉窮書生,名花欲買力不勝。天香國色畫中見,荒園只有寒蕪青。」這些牡丹圖上的題詩其實道出了畫家勉為其難的心聲。在以牡丹為畫題的作品中,吳昌碩常將牡丹與水仙頑石並置,除了取富且貴兮壽而康之意,還有富貴神仙、天香凌波或玉堂富貴的祝願。從作於1919年的牡丹圖上「富貴神仙渾不羨,自高唯有石先生」的題詩來看,吳昌碩對中國文人「富貴不能淫」的傳統氣節始終是念念不忘的。
此作一反通常將牡丹與水仙並置的做法,卻在畫面下方純以水墨寫就數枝牡丹。巨石之上,幾株牡丹有的盛開,有的含苞待放。花朵艷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相形之下墨色牡丹水墨氤氳,濃淡相間,上下對照可謂雅俗相諧,相得益彰,熱烈中不乏清逸之致。這是久居上海的吳昌碩發展出來的一種雅俗共賞的大寫意花卉風貌。《缶廬別存》有言:畫牡丹易俗,水仙易瑣碎,惟佐以石可免二病。石不在玲瓏,在奇古。人笑曰:此倉石居士自寫照也。畫家在作品中往往是寄寓了很深切的用意的,墨色的牡丹和頑石誰能說就不就是畫家自身形象的隱喻呢?但總的來說,洋溢畫面的是飽滿向上氣勢,是一派磅礴的氣象。
Ⅳ 寫意牡丹你欣賞誰畫的
寫意牡丹是著名美術家黃永玉畫的,以下為著名美術家黃永玉的簡介:
黃永玉,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縣(今常德市鼎城區),祖籍為湖南省的鳳凰縣城。土家族人。
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版畫系主任。1946年,他和張梅溪結婚。 黃永玉、中國畫院院士,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後來輾轉到上海、台灣和香港。14歲開始發表作品,以後一段時間主攻版畫,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16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黃永玉[1] 、中國畫院院士,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縣(今常德市鼎城區),祖籍為湖南省的鳳凰縣城。土家族人。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 黃永玉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後來輾轉到上海、台灣和香港。14歲開始發表作品,以後一段時間主攻版畫,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16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黃永玉除了繪畫外,還精於篆刻,刀法瀟灑出塵,令人嘆為觀止,但他平生從不為人篆刻,平生只為朋友制過兩枚印章,一枚為50年為其妻張梅溪所制金文藏書印「梅溪藏書」,另一枚則為近幾年來所制,在《平凹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次印刷版)中《畫家逸事》一文中曾提到黃永玉先生托 世南先生為石魯先生帶去一方石印(上海錢瘦鐵所制),似為此石印。黃永玉1952年偕同夫人張梅溪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1956年就出版過《黃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詩瑪」,曾轟動了中國畫壇。「文革」期間,被「四人幫」指控為反動學術權威受到批判。而後,又因為在「北京大飯店」畫了一幅《貓頭鷹》遭到殘酷迫害,被遣送回家鄉鳳凰。「四人幫」倒台後回北京。黃永玉擅長版畫,主攻國畫,其畫構思奇特,造詣精深。1978年,英國《泰晤士報》用了六個版面,作了專題報道了黃永玉的其人其畫。1980年,《黃永玉畫集》由香港美術家出版社出版。國內多家出版社相繼出版了黃永玉的《湘西寫生》《永不回來的風景》《黃永玉》等多本畫冊。黃永玉自學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他設計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裝家喻戶曉。有《永玉六記》《醉八仙》《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這些憂郁的碎屑》《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太陽下的風景》《無愁河的浪盪漢子》等書。畫過《阿詩瑪》、生肖郵票《猴》和毛主席紀念堂山水畫等。在澳大利亞、德國、義大利和中國內地、香港開過畫展,其美術成就曾獲義大利總司令獎。在海內外享譽甚高。黃永玉對家鄉更是一往情深。近些年他滿世界地走了不少地方,卻始終未曾有一刻忘懷自己的故鄉——美麗的鳳凰城。他認為故鄉是一個人感情的搖籃,它的影響將貫穿人的整個一生;故鄉是自己的被窩,或許它的氣味並不好聞,但卻是自己最熟悉而又無可替代的氣息。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我的血是O型,誰拿去,它對誰都合適。我的心,只有我的心,親愛的故鄉,它是你的……」2010年8月31日下午,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芳菲苑,黃永玉被聘為中國國家畫院版畫院院長。Ⅵ 牡丹寫意畫的技法是什麼
牡復丹寫意畫的技法:制
側鋒用筆,順著花瓣的方向運筆。
筆上先調淺顏色,再調深顏色,筆尖顏色深,筆肚、筆根顏色越來越淺,水分不能太多,蘸上顏色後不往下滴就行。
但還需要作者對牡丹的基本結構、生長規律、色彩、生活環境等有更深的了解,把握其精神、品格、物質,即首先掌握其物理、物情、物態,在苦練筆墨基本功的基礎上,才能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