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牡丹
❶ 白居易寫的白牡丹詩意
白牡丹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營營.
素華人不顧,亦占牡丹名.
閉在深寺中,車馬無來聲.
唯有錢學士,盡日繞從行.
憐此皓然質,無人自芳馨.
眾嫌我獨賞,移植在中庭.
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
對之心亦靜,虛白相向生.
唐昌玉蕊花,攀玩眾所爭.
折來比顏色,一種如瑤瓊.
彼因稀見貴,此以多為輕.
始知無正色,愛惡隨人情.
豈惟花獨爾,理與人事並.
君看入時者,紫艷與紅英.
詩意
① 東宮白贊善:即指作者自己,當時白居易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東宮:封建時代,皇太子起居的地方.為侍奉太子而設立的官職,稱為東宮官.贊善大夫,官名,唐代始設置;有左右贊善大夫,各五人,執掌侍從、護養等事,是一種閑職.
②朝官:指供職朝廷的官員.
牡丹之艷麗之獨一無二的地位在詩人們的筆下真是要羨煞百花.白居易的這首《白牡丹》卻是個例外:
緣於白花的顏色素淡,冷若冰霜嗎?但它卻也有牡丹的芳名啊?這是詩中前兩句對牡丹的描寫,我們彷彿看到一位長得冰肌玉膚卻獨處一隅遭人冷落的冷美人.詩的後兩句,直抒胸臆,以花喻己,原來此詩寫於「元和十年,作於長安」,當時白居易年四十四,官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年是白居易仕途發生變故的一年,曾因上書言政,遭宰相所惡.六月間,即被貶為江州司馬.這首詩看來是寫於被貶之前,作者對當時的處境表示不滿,借花自況,以白色的牡丹花比擬自己,雖有芳名,但卻受人冷遇,開出的只是一支傷心花.這種情感在他的另一首《白牡丹》中也有流露:「城中看花客,旦暮走營營.素華人不顧,亦占牡丹名.」
白居易見到白牡丹無人賞識,顧影自憐,感覺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這是大多數文人繞不開的一個情結:他們滿腹才華,希望能為國家建功立業,但現實的殘酷常讓他們失望彷徨寂寞苦悶,最後只好藉助手中的一支筆以澆塊壘.
❷ 急求:白居易《牡丹芳》賞析
白居易《牡丹芳》賞析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燦燦,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綉緞,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卧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葯苦尋常……
在白居易的筆下,豐富的想像,大膽的誇張,巧妙的擬人等等,融各種藝術手法於一爐,使這首詩猶如一幅國畫,工筆之處細膩,寫意之處馳騁,把牡丹花的豐姿神韻韻,盡行托出,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唐人吟詠牡丹詩歌的語言,以淺切、流暢為主,象白居易的詩"意深詞淺,思苦言甜。"(袁枚)他的《買花》詩以"欲見之者易諭(白居易)為目的,寫的平易近人。"其他詩人牡丹詩的語言也都表現了這一特點。如令狐楚有首《赴東都別牡丹》
十年不見小庭花,紫萼臨開又別家。
上馬出門回首望,何時更得到京華。
語言簡朴,明白如話,愛花之情,惜別之意溢出詩外。劉禹錫也寫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別牡丹》
平章宅里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同樣是淺切流暢,話別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兩首詩合在一起讀,如話家常一般,卻又含有深情,運用白描手法創造出一個情深詞顯的優美境界。正因為這種語言淺切流暢的特點,才使詩人較多地運用了白描手法,幾筆便勾出一幅生氣盎然的圖畫,含不盡之意於詩外。徐凝有首《牡丹》詩: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詩中有典故,有想像,有誇張,有擬人,但詩的語言又是十分流暢、生動的,讀起來朗朗上口,藉助白描手法,天然之中見真諄,發人清新之思。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淺切流暢的語言,使詩歌易唱、易記,便於流傳。盛唐詩人李正封有兩句描寫牡丹的詩:"國色朝酣灑,天香夜染色。"含蓄、典雅,對仗工整;劉禹錫《賞牡丹》詩中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句,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都把牡丹推崇到"國花"的地位,但是流傳至今,李正封的詩句被後人簡化為"國色天香",而劉禹錫的詩句卻完整地為人們傳詠,這個例證生動地說明淺顯、流暢的詩句,更利於流傳和讓人接受。
唐人吟詠牡丹的詩歌,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唐以後描寫牡丹的作品日見繁多,引起了歷代作家的極大興趣,成為我國詠物詩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甚至還發展到別的藝術領域,當詞興盛起來,宋朝前後的牡丹也成為詞的吟詠對象。再往後的曲、戲劇、小說等文藝體裁也都出現一些描寫牡丹的作品,同時還產生了許多趣聞、軼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等。唐人吟詠牡丹詩歌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美,加深和影響了我國人民對牡丹的喜愛。
❸ 白居易的牡丹翻譯白居易的牡丹翻譯誰有絕代只西子.~
一共有2首,只有賞析,沒有翻譯。
唐代的詩歌是中國文學遺產的瑰寶,影響之大,在當時就遠達海外。李白與杜甫當然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海外,白居易的名聲並不亞於李白與杜甫。
白居易的牡丹詩,白居易的詩歌自有十分顯著的特點,題材之廣泛、內容之豐富非任何詩人所能比擬,超越了「詩言志,文載道」的范疇。舉例言之,他對當時音樂、舞蹈的詩歌就數量既多,而且繪聲繪影,彌補了史書留下的巨大空白。
欣賞牡丹是唐代朝野都流行的時尚,詩人題詠牡丹更是蔚成風氣,但絕大部分詩人都是集中在贊美牡丹的「國色天香」方面,佳句麗詞,連篇累牘。在這方面,白居易也不例外,但是,他經常想得更多,看得更遠,可以說沒有模仿前人,更未落入俗套。茲舉三方面論證之。
李白與杜甫的友誼非同一般,由於李白有時狂放到了狂妄的程度,又經常遭人嫉忌,因此出現了「世人皆欲殺」的氣氛,而杜甫依舊「吾意獨憐才」。白居易與元稹的友誼有過之無不及,他們不僅在生活上能相互關懷,而且對政治、文學的看法也極其近似,所以當時就被認是同一流派的詩人,而有了「元白體」之說。
白居易、元稹曾同時在朝為官多年,不僅彼此唱和,一起聽歌、賞花、飲酒,也是常事。長安與洛陽都以種植牡丹、觀賞牡丹為風流韻事,騷人墨客自然也寫了大量關於觀賞牡丹的詩。
必須說明的是,當時既無公園或植物園一類設施,御花園或宰相府等又不對外開放。幸而佛教的寺院極多,頗具規模的,也就在花木方面設法吸引文人、富豪或閨秀。「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寫的是常熟虞山的破山寺,長安、洛陽的寺院則有過之無不及。
人們有一種習性,喜愛與良友或親人共賞良辰美景的興趣,如果良友或親人不在身邊,會因此感到萬分遺憾。一般人遺憾在心而已,而詩人則在觸景生情之餘,非把這種遺憾表達出來不可。
在長安、在洛陽,我們說「冠蓋滿京華」,確實如此。但是另一方面,官場又如棋局,瞬息萬變。往往聲勢顯赫的高官頃刻之間成了階下囚。因此,白居易、元稹共同觀賞牡丹之詩尚未發現。元稹曾貶往荊州,白居易曾貶往江州(九江),有時互通音訊都困難,甚至生死存亡兩不知。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白居易寫了《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
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
一作芸香吏,三見牡丹開。
豈獨花堪惜,方知老闇催。
何況尋花伴,東都去未回。
詎知紅芳側,春盡思悠哉。
這是白居易第三次來西明寺觀賞牡丹花,像這樣的賞心樂事,最理想的夥伴當然是元稹。但是,元稹身任監察御史,奉命去四川徹查任敬仲等貪官,他雷厲風行,把貪官的罪狀查得一清二楚,反而引起眾官員的恐懼,受到了中傷。回長安之際,夫人病逝。皇帝李純不僅沒有對他嘉獎,反而下令「分務東台」,把元稹趕出長安,派往洛陽去了。洛陽原來地方上的勢力十分囂張,使元稹陷於困境。
就這樣,白居易心情十分沉重地單獨來西明寺觀賞牡丹,知元稹不僅沒有能隨同前來,「東都去未回」,吉凶難卜。賞心不成,反而傷心,何樂之有呢?
隨後,白居易在第二年又有一首《重題西明寺牡丹》:
往年君向東都去,
曾嘆花時君未回。
今年況作江陵別,
惆悵花前又獨來。
只愁離別長如此,
不道明年花不開。
原來元稹在東都洛陽千方百計婉拒了貪官的拉攏收買,盡可能做了些對老百姓有益的事情,已經很不容易了。返回長安之際,再一次遭到權貴、宦官們的打擊。不僅沒有受到皇帝李純的嘉獎,反而貶官為江陵士曹參軍,江陵離長安相當遠,級別則士曹參軍遠低於監察御史。元稹當然不能違抗聖旨,倉促就道南下赴任所。
白居易再一次未能與元稹共賞西明寺牡丹,但是他要重溫從前共賞牡丹的舊夢,還是單獨一個人來到了西明寺。結果自然無法愉快,只有揮之不去的惆悵。
白居易絕大部分的詩都通暢流利,明白如日常語言。所想所感,躍然紙上。但這兩首題詠西明寺牡丹的詩卻一反常態,除了懷念元稹之外,似乎再沒有別的內容了。
一筆未提牡丹的國色天香,也未寫到西明寺觀花者的高車駟馬,或鬟光釵影,似乎有些無病呻吟。其實完全不是這回事,他為元稹的遭遇、朝政腐敗怒不可遏。只是勉強克制自己,隱忍未發罷了。這種隱忍畢竟是有限度的,早在元稹赴洛陽之時,白居易情不自禁,竟寫了一首《別元九後詠所懷》:「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同心人一去,坐覺長安空。」此詩被認為心目中竟都沒有皇上,更能說明他未能與元稹同賞牡丹的失落感,但遺留下無窮後患,為白居易和元稹後來的遭遇都增加了許多不幸的因素。
這兩首題詠西明寺牡丹的詩和所有題詠牡丹的詩都不同,可以說是借題發揮,卻又發揮得不夠明朗,不夠透徹,如果不明了當時的政局,更加莫名其妙。的確屬於「另類」。
話說回來,白居易一而再地為不能與元稹同賞西明寺牡丹而無限遺憾、無限惆悵,並通過這兩首詩轉彎抹角地表示對皇帝李純的失望,對朝政混亂的忿慨,卻也正好說明了觀賞牡丹是當時最流行的風尚,是士大夫們精神生活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白居易對牡丹花的國色天香的贊譽也就全都蘊藏在詩的內涵之中了。在這方面,任何詩人的牡丹詩都無法與之比美了。
另一首別具意蘊的是《惜牡丹花》:
惆悵階前牡丹花,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氣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階前,點明了地點,應該證實了白居易家中也種了牡丹,當然數量也不一定多,品種也有限,無法和唐玄宗宮禁中或楊國忠相府中的牡丹去比較。他確實喜愛牡丹花,所以才種植,而且寫了這首詩。
花開花落,乃是大自然的規律,任何花都不例外,何惜之有?原因恐怕也有復雜之處,范成大《再賦簡養正》「一年春色摧殘盡,更覓姚黃魏紫看」,說明牡丹是春天最晚開放的,牡丹花凋謝之後,春天也就過去了。這「惜牡丹花」其實也是惜春。
「兩枝殘」到真的「摧殘盡」在時間上還有一定的距離,敏感的詩人或有經驗的老農感覺和一般人不太一樣,那是必然的。舉例來說,「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的景象乃是典型的秋色,但人們卻早有「一葉知秋」之說了。
「晚來唯有兩枝殘」的「晚來」也至關重要,如果「晚來」,那末還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細細欣賞,正因為時間已是「晚來」,一整夜的天氣變化無法推測,他心中無數。按常情也許明天仍舊「晚來唯有兩枝殘」,他擔心如果起較大的風,那末第三枝、第四枝……難免被吹盡。在這種心態慫恿之下,於是「夜惜把火看」。
當然「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心情,不僅白居易是如此,可以說人皆有之,但「夜惜衰紅把火看」是否從白居易開始呢?追尋來龍去脈,也頗有趣。
《古詩十九首》:「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曹丕《與吳質書》:「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他們所說的「秉燭夜遊」語焉不詳。在何處游?有何具體活動?無從得知。
幸而早在白居易之前,李白寫了《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他之所以舉行這次宴會,十之八九是從《古詩十九首》、曹丕《與吳質書》等詩文受到了啟發,否則的話,在這篇極短的序文中不會照搬「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的原文。序文雖短,內容仍較豐富,既有「詠歌」,也有「清談」,這次宴會在桃李園中舉行,觀賞桃花、李花,自然不在話下。桃花、李花開得比較早,比牡丹花早開一個多月。李白感到「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因而要搶時間去多享受一些人生樂趣,所以又在夜晚進行這些活動。更何況牡丹花已是「一年春色摧殘盡」的最後一輪的春花呢?
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也可能對白居易有一定影響,因為唐玄宗召見李白為之作新詞,歌詠他「名花傾國兩相歡」這一風流韻事的時間,據記載也在夜裡,而不是在白天。所不同者,前者是李白主動舉行的宴會,後者是李白被動為舊曲填制新詞而已。
我們可以設想,桃李園中的宴會是在燭光中舉行的,李白題詠月光、月色的詩歌無其數,此文則一筆未提月光月色也。一切活動自然都離不開燭光,否則宴會在黑暗中進行,無異捉迷藏,豈不辜負了桃李園的大好春色。而且文章的開頭也不必去引用「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了。
《清平調詞》三首也隻字未提月光、月色,李白能看到「一枝紅艷露凝香」的牡丹花,能看到「沉香亭北倚闌干」的楊貴妃,也只能憑借燭光。
所以我認為白居易「夜惜衰紅把火看」絕不是偶然的靈機一動,也不是故意的自作多情,吳質、李白等人的詩文和行動對他都有影響,他本人的生活情趣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然後寫作出了《惜牡丹花》。
或曰原註:「一首翰林院北廳花下作」,是個疑問。白居易不可能到了晚上不回府中,而在翰林院北廳「把火看」牡丹也。《惜牡丹花》共有二首,也許另一首是在「翰林院北廳花下作」。
《惜牡丹花》的惆悵,使後世的詩人不知不覺之間,萌發了同感,有人認為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就是一例,「兩枝殘」,「殘花」都突出了「殘」字。至於蘇東坡的《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其藝術手法也極近似,不過此花並非牡丹而是海棠。
詩人對事物的感覺特別靈敏,中外古今基本上都如此。白居易看到牡丹「兩枝殘」,就為即將「吹盡」而惆悵不過是知名度較廣的事例而已。
有元璟其人,《馬家山》詩謂:「天公領略詩人意,不遣花開到十分。」似乎靈敏過甚,不一定是真的感受。與《惜牡丹花》相比,顯得不夠自然,不夠淳樸。
唐代詩人之中,白居易還算是比較幸運的,出身於書香之家,受到良好教育,走上宦途之後,雖曾貶官江州,卻非荒蠻邊陲,不過地方低窪潮濕而已。出任杭州知府,卻是眾人祈盼的差使。致仕時為刑部尚書,已經是品位極高的高官了。
此人酷愛藝術,對精神生活非常重視,琴棋書畫詩酒花,無不在行。他喜愛牡丹,並寫了大量關於牡丹的詩原在意料之中。與眾詩人不同的是他在任何時候都對民間疾苦,關懷之至。在任何職位上,都做了許多紓解民困的實事。他從來沒有生活窮困得斷餐斷頓,或衣衫襤褸。他在欣賞牡丹之時,沒有滿足於國色天香的享受。仍舊為平民百姓而鳴不平,為社會上貧富懸殊而嘆息,這是任何欣賞牡丹的詩所望塵莫及的,例如《買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牛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在原則上,牡丹花在百花叢中顯得相當突出,白居易自己也喜愛,當然不反對大家去觀賞,如果視若無睹,反倒不合情理。但是牡丹花畢竟不如糧食那樣能充飢,棉花那樣能禦寒,觀賞也得有個分寸。風氣所趨,居然到了「人人迷不悟」的地步,白居易在觀賞之餘,作了反思。
這首詩對眾人種植牡丹所付出的勞動,作了多方面的記敘,「上張幄幕庇」,就像我們現在用塑料薄膜罩那樣防風防雨,保持一定溫度,那得花多少人工、時間,何況還要「旁織笆籬護」,可以說保護得無微不至。「水灑復泥封」那是要求一定的濕度水不能多,多了根要潰爛,少了整棵牡丹必將乾枯。作為商品,牡丹從種植者手中先要進入市場,又成了風靡一時之禮品,不免在親友或上下級之間送來送去,確是名貴的稀有品種,則將再轉送到高官府邸或宮廷,這一切也得耗費不少人力物力,價錢要逐步遞增。
所以「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一百朵紅的牡丹花的代價居然要二十五匹帛,價錢之貴,不合理到極點,但是仍舊有人來買。買者自己移植園林中,還是贈給權貴就不得而知了。
白居易認為「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的現象十分不合理,他為之痛心疾首,發出了呼籲,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十戶中人賦」那就是辛辛苦苦從事勞動者的納稅人的錢,被少數人拿去享樂了。
也有讀者過於天真,認為真的「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看到這種情景,「低頭獨長嘆」。當然不能排除白居易此詩全部是實錄,事實上不一定有田舍翁來到了買花處,白居易本人也會為之長嘆的。
何以見得呢?白居易寫了大量傾訴民間疾苦的詩,《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就靠賣炭活下去的。但是在「手持文書」的「宮使」面前,賣炭翁只能自認晦氣,對方付一點象徵性的錢已是幸運,全部沒收,賣炭翁也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聽。簡直是暗無天日。《繚綾》也是對官府,對朝廷的口誅筆伐,都沒有借用第三者的「嘆息」。
白居易的《長恨歌》更秉筆直書「從此君王不早朝」,斥責唐玄宗李隆基沉迷於聲色不理朝政,斷送了「天寶之治」,為老百姓帶來無窮災難。經過多年,依舊難以改變局面,依舊「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這詩雖然不是直接寫牡丹花的,但在這種大環境中觀賞牡丹花,白居易感到骨鯁在喉,非傾吐不可。寫作《買花》一詩,到結束時,正如圖窮匕首見一樣,慨嘆「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那些高官顯爵看到此處,未免掃興,或如被當頭澆了涼水,卻也無可奈何。
白居易的為人處世也有他的一整套藝術,寫了許多揭露權貴、批評苛政的詩,居然未被處酷刑而得以善終,在封建社會中不多見。
他如此喜愛牡丹,寫了許多觀賞牡丹的詩,又通過《買花》,從另一角度為平民百姓呼籲,也是一個獨特的罕見事例。
至於其他的牡丹詩,如贊美白牡丹的素靜文雅等等,其他詩人也有類似作品,我就不一一論列了。■
❹ 白居易賞牡丹詩詞有多少
《白牡丹 和錢學士作》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營營。
素華人不顧,亦占牡丹名。
閉在深寺中,車馬無來聲。
唯有錢學士,盡日繞叢行。
憐此皓然質,無人自芳馨。
眾嫌我獨賞,移植在中庭。
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
對之心亦靜,虛白相向生。
唐昌玉蕊花,攀玩眾所爭。
折來比顏色,一種如瑤瓊。
彼因稀見貴,此以多為輕。
始知無正色,愛惡隨人情。
豈惟花獨爾,理與人事並。
君看入時者,紫艷與紅英。
《牡丹芳》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綉段,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卧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葯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游花冠蓋日相望。
庳車軟輿貴公主,香衫細馬豪家郎。
衛公宅靜閉東院,西明寺深開北廊。
戲蝶雙舞看人久,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愁日照芳難駐,仍張帷幕垂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人心重華不重實。
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恤下動天天降祥。
去歲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君心獨喜無人知。
無人知,可嘆息。
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
《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
一作芸香吏,三見牡丹開。
豈獨花堪惜,方知老暗催。
何況尋花伴,東都去未回。
詎知紅芳側,春盡思悠哉。
《白牡丹》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白花冷澹無人愛,亦占芳名道牡丹。
應似東宮白贊善,被人還喚作朝官。
《移牡丹栽》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金錢買得牡丹栽,何處辭叢別主來?
紅芳堪惜還堪恨,百處移將百處開。
《惜牡丹花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翰林院北廳花下作)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❺ 白居易寫的關於牡丹的詩相隨百花去
1、簡述:
原詩是「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出自白居易的《買花》。
2、原版詩:
買花
白居易
帝城權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2、譯文:
這一年暮春,長安城中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原來是到了牡丹盛開的時節,長安城裡的名門大戶紛紛相隨前去買花。牡丹花的價錢貴賤不一,價錢多少以花的品種來定。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葉茂,鮮紅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絹的價錢。它們被精心呵護著,主人還給張上了帷幕,築起了樊籬,辛勤澆灌之餘還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顏色還和以前一樣鮮艷。家家習以為俗,更沒有人認為是錯的。有一個老農無意中也來到了買花的地方。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頭長嘆,然而此嘆又有誰在意呢:這一叢深色的牡丹花價錢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賦稅了。
❻ 白居易《西牡丹花》全詩拼音。
hàn lín yuàn běi tīng huā xià zuò
翰林院北廳花下作
chóu chàng jiē qián hóng mǔ dān ,wǎn lái wéi yǒu liǎng zhī cán 。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míng cháo fēng qǐ yīng chuī jìn ,yè xī shuāi hóng bǎ huǒ kàn 。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xīn chāng dòu gěi shì zhái nán tíng huā xià zuò
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
jì mò wěi hóng dī xiàng yǔ ,lí pī pò yàn sàn suí fēng 。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
qíng míng luò dì yóu chóu chàng ,hé kuàng piāo líng ní tǔ zhōng 。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譯文:
惆悵地看著台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裡我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生了憐憫之心,拿著火把來看牡丹花。
暮春時節冷雨蕭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紛紛飄落,隨風飛散,再也沒有人來關心她寂寞凄涼的處境。縱然是晴明天氣里,殘花落地猶覺得惆悵,何況在風雨之中,飄零在污泥爛土之中更覺得慘不忍睹。
注釋:
⑴惆悵:傷感,愁悶,失意。階:台階。
⑵殘:凋謝。
⑶明朝:明天。
⑷衰:枯萎,凋謝。紅:指牡丹花。把火:手持火把。
⑸竇給事,即竇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給事中。他家住在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五街的新昌坊。
⑹萎紅:枯萎的花。
⑺離披:紛紛下落貌。破艷:謂殘花。
⑻晴明:一作「晴天」。
⑼飄零:凋謝;凋零。
白居易在元和年間寫過二首《惜牡丹花》詩,這一首是寫於「翰林院北廳」的牡丹花下的,全詩通過一個獨特的視角寫了他對翰林院中這兩株牡丹花的厚愛,以及因為花期將過而產生的戀戀不舍的復雜心態,活脫脫是一個護花使者的痴情形象。
❼ 《絕代只西子,眾芳唯牡丹》這首詩是白居易什麼時候寫的
白居易元和年間寫的。任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懲刺死宰相的兇手回,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答,受到冷遇,悶悶不樂。寫下了這首絕句。
白居易《牡丹》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上漫誇蘭.夜濯金波滿,朝傾玉露殘.
性應輕菡萏,根本是琅玕.奪目霞千片,凌風綺一端.稍宜經宿雨,偏覺耐春寒.
見說開元歲,初令植御欄.貴妃嬌欲比,待女妒羞看.巧類鴛機織,光攢麝月團.
暫移公子第,還種杏花壇.豪士傾囊買,貧儒假乘觀.葉藏梧際鳳,枝動鏡中鸞.
似笑賓初至,如愁灑欲闌.詩人忘芍葯,釋子愧梅檀.酷烈宜名壽,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鷺羽,丹艷赩雞冠.燕拂驚還語,蜂貪困未安.倘令紅臉笑,兼解翠眉攢.
少長呈連萼,驕矜寄合歡.息肩移九軌,無脛到千官.日曜香房拆,風披蕊粉干.
好酬青玉案,稱貯碧水盤.譬要連城與,珠堪十斛判.更思初甲坼,那得異泥蟠.
騷詠應遺恨,農經只略刊.魯班雕不得,延壽筆將殫.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來苑囿,全勝在林巒.泥滓常澆灑,庭除又綽寬.若將桃李並,更覺效顰難.
❽ 關於牡丹的古詩詞
1、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王維《辛夷塢》
2、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賞牡丹》
3、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劉禹錫《思黯南墅賞牡丹》
4、天下真花獨牡丹。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
5、一年春色摧殘盡,再覓姚黃魏紫看。——范成大《再賦簡養正詩》
6、篔簹竟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韓愈《答張十一》
7、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王維《紅牡丹》
8、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只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
9、簇蕊風頻壞,裁紅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別一年春。——元稹《牡丹》
10、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面慚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韋庄《白牡丹》
11、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邵雍《洛陽春吟》
12、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糾紛。國色鮮明舒嫩臉,仙冠重疊剪紅雲。范純仁《牡丹》
13、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王維《紅牡丹》
14、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清平調辭三首》
15、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劉禹錫《賞牡丹》
16、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
17、一叢深花色,十戶中人賦。——白居易《秦中吟·買花》
18、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嬌艷色。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白居易《牡丹芳》
19、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
20、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脫落群類,獨當春日。——舒元輿《牡丹賦》
21、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竟誇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皮日休《牡丹》
22、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羅隱《牡丹花》
23、天下真花獨牡丹。——歐陽修《洛陽牡丹記》
24、牡丹花之艷,而無甘實;荔枝果之絕,而非名花。——《書荔枝譜後》
25、三月牡丹呈艷態,壯觀人間春世界。——杜安世《玉樓春》
26、桃李花開人不窺,花時須是牡丹時。——邵雍《洛陽春吟》
27、若占上春先秀發,千花百卉不成妍。——司馬光《和君貺老君廟姚黃牡丹》
28、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只空枝。——王溥《詠牡丹》
29、天香夜染衣猶濕,國色朝酣酒未蘇。——辛棄疾《鷓鴣天·祝良顯家牡丹一本百朵》
30、一年春色摧殘盡,更覓姚黃魏紫看。——范成大《再賦簡養正》
http://www.gdyzs.com/html/200922194055.html
❾ 白居易的《白牡丹》的詩及詩意。
白牡丹
白居易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營營。
素華人不顧,亦占牡丹名。
城中賞花的人終日在花叢中往來穿行。白色的牡丹顏色太素,人們並不觀賞它,可是它也擁有牡丹之名。
❿ 求 白居易的牡丹芳(全文)
牡丹芳 白居易
牡丹芳,
牡丹芳,
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爛爛,
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綉段,
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
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
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
卧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
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
芙蓉芍葯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
游花冠蓋日相望。
庳車軟輿貴公主,
香衫細馬豪家郎。
衛公宅靜閉東院,
西明寺深開北廊。
戲蝶雙舞看人久,
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愁日照芳難駐,
仍張帷幕垂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
人心重華不重實。
重華直至牡丹芳,
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
恤下動天天降祥。
去歲嘉禾生九穗,
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
君心獨喜無人知。
無人知,
可嘆息。
我願暫求造化力,
減卻牡丹妖艷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
同似吾君憂稼穡。
本文來自: 八斗詩詞大庫 poem.8dou.net) 詳文參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0/poem_13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