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社

牡丹社

發布時間: 2021-01-05 14:31:09

㈠ 國家都欺負過中國,為什麼中國單獨那麼恨日本

一、

放十八、九世紀來看,日本本是個貧弱的小國。
它自知不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整了個「明治維新」(1868)。

好不容易有了現代國家模樣,才僅僅只有 3 年。
就開始入侵中國,日本新帝國對外第一戰:「牡丹社事件」(1871)。
一直打到二次大戰自己幾乎滅國(侵華戰爭、抗戰)結束(1945)。

70餘年,無休無止。

中國再弱,再受侵侮,但放眼全球帝國主義者眾矣,沒有第二個國家這樣堅持。

二、

有一件事很可以為例證: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貧弱中國不但派出紅十字會赴日救援。
民間發動捐款,更是全球最高國家。

但僅止兩年,上海「五卅慘案」(1925)一樣發生,
一口氣打死上海學生、工人71人。

對日本,早年的中國人真是無計可施。
軟的,它不吃。硬的,它也不吃。
它不在乎中國人的感受,它只關心一件事:

以「中國之廢,成皇國之興」。

三、

除了「日人執念」令人厭惡之外,
我認為「日本」之惡,更在於「日本改寫了中國的近代史」。

自強運動有成,慈禧還政光緒,清廷國政稍有起色,日本就送來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賠款太過(導致「保路運動」,「辛亥革命」繼之而起),
八國聯軍又致國家分裂(導致「聯省自治」,「軍閥割據」繼之而起),
加上日俄戰爭,兩大外敵,竟在中國境內開戰,完全無視清廷存在。
清末各種國恥,日本無役不與。一而再,再而三。
推翻滿清,日本「功不可沒」。

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日本密約引燃袁世凱稱帝野心,又因泄漏,夢碎而卒,成敗都在日本。
南方另立革命政府北伐,日本搞濟南慘案,炸死張作霖,一再阻斷蔣介石統一大業。
中華民國立國前四十餘年,內外交煎不得喘息,直至敗退台島,無時無刻不在應付日本侵略。

換言之,中華民族的近代史,三朝政府(清、北洋、南京)敗亡,都得歸咎日本。
中國近代史,執筆者,似乎不是國人,而是日本帝國主義者。

四、

二十一世紀,事過境遷,再去強調「仇恨日本」,意義不大。
但,了解「日本帝國主義」之可惡,卻是非常必要的。

在我眼中,太多人仇恨日本,說不個所以然來,
不能以史為鑒,不在乎前因後果,只餘無邊仇恨。

例如在「知乎」,整天問「那麼多國家都欺負過中國,為什麼中國單獨那麼恨日本?」
重復一次又一次,意義何在?
依我之見,大家該問的,是更重要的問題。

「閉關鎖國的日本,為什麼會一眨眼,成了對外侵伐的罪惡之國?」
「十九世紀末的日本,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中國歷代抗日,為何束手無策?」

㈡ 清朝和日本之間因為朝鮮的正面沖突難道不可以避免嗎

中日之間的矛盾沖突實際上由來已久,朝鮮的東學黨起義只是一個借口或者說是導火索。其實中日在19世紀的沖突應該追溯到1871年的台灣牡丹社事件。自此之後日本真正開始了並吞中國的計劃,如果說日本明治天皇的「開拓萬裏海疆,揚國威於四方」的詔書是總方針,那麼牡丹社事件就是日本挑戰清國的第一次嘗試,也是朝鮮事件的預演。

日本天皇節衣縮食擴充軍費也是在1887年進行的,日本最著名的戰艦吉野號也是在1891年進入日本的購艦計劃,論實力1986年的日本水師不是大清的對手。北洋水師的真正衰落是從1888年不再采購軍艦之後開始的。1886年時北洋艦隊有十足的把握大勝日本海軍,但就是由於統治者的無能才放過了這一次天賜良機。等到日本海軍漸成規模,全國上下氣勢高漲借東學黨起義並吞朝鮮時,清朝已經無法避免沖突了。

㈢ 牡丹社事件的處理方式

日本人開始向英、美等國租用輪船,僱用美國軍事顧問,准備對台灣出兵、征討台灣原住民,並派遣樺山資紀、水野遵來台調查。最初,這些國家的的駐日使節均對日本做法沒有異議。但到出發前夕,英美等國卻轉變態度表示反對,因此日本高層下令軍艦延期出發,但在港口整裝的軍方卻不予理會。 根據《北京專約》,日本方面要求清朝承認日本出兵是為了「保民義舉」,這就等於承認琉球是日本的屬地,中止了中國(清朝)與琉球間的藩屬關系。而清朝的主權行使范圍包括全台,也在日本簽下條約之後不再有爭議。
雖然日本失敗,但是仗著由美國撐腰,日本向清政府索賠50萬兩白銀。雖然對日本這樣一個東瀛小國賠款十分有失大清帝國的體面,但是考慮到1840年以來大清帝國積貧積弱的實際情況,清政府最終選擇了花錢消災。畢竟,一個和珅抄家就能抄出上千萬兩白銀,50萬兩對於整個大清國來說不過九牛一毛。
錢是賠了,但是被這樣同屬被西方列強打壓的小兄弟欺負了的事實,還是在朝中激起了軒然大波。由總理各國事物衙門牽頭,群臣紛紛上奏,強調海防,引起了年輕的光緒帝高度重視,由此展開了一場關於海防戰略的大討論。在此過程中,文華殿大學士、首輔、直隸總督李鴻章前瞻性地指出:日本近在肘腋,將永為中土之患!
綜合各方面意見,朝廷最後決定:分別成立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任命李鴻章為北洋通商事物大臣,總管北洋水師,任命沈保楨為南洋通商事務大臣,總管南洋水師。

㈣ 李仙得的簡歷

夏爾·威廉·勒讓得爾Charles William Le Gendre(1830年—1899年)中文譯名李仙得,李讓德。原籍法國,巴黎大學畢業,後認識美國知名律師的女兒克拉拉·維多利亞,兩人在布魯塞爾結婚後,勒讓得爾隨妻子移居美國,並成為美國公民。美國內戰爆發後,他參見了紐約第51步兵團,1862年負重傷,傷愈後晉升中校,在第9軍指揮一個團,在格蘭特手下參加維克斯堡戰役,後來在莽原之役中再次負傷,在醫院養傷的時候還經歷了南軍最後一次突襲,戰後退役的時候是准將。

清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出任美國駐廈門領事。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美國商船羅妹號(the Rover,又譯羅發號)在台灣東部外海紅頭嶼(今蘭嶼)觸礁沉沒,其生還者被琅嶠(清季鳳山縣下林邊以南,今恆春 地區)原住民殺害,引發美國與清政府交涉,以及美軍自行前往攻擊原住民部落的「羅發號事件」。李仙得於此期間奉命來台察看,但因為琅嶠位在屬於「生番」地界的土牛線外,台灣官員不願介入,李仙得與官方的交涉無任何成果,於是在同治八年(1869年)10月10日自行進入琅嶠與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談判,協議原住民不再傷害漂流於此的西方船難人員。也因為這番經歷,並能說台灣話,李仙得遂被視為「台灣番界」通。
李仙得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辭去廈門領事之職,搭船返美途中過境日本橫濱,在美國公使介紹下,與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會面。當時日本有海外擴張企圖,又因為明治維新後大量士族(舊武士)失業造成巨大社會問題,更積極謀求以對外戰爭轉移內政問題。適有琉球宮古島漂民五十四人在同治十年(1871年)於琅嶠遭原住民殺害,日本打算以保護國民、質問生番為藉口出兵台灣。對這個送上門來的幫手如獲至寶。日本許諾給他以陸軍大將相應的官銜,如果佔領台灣,還可以讓他當台灣總督。
李仙得以處理羅妹號的經驗指出,中國政教不及「番地」,日本可用「番地無主論」作為出兵台灣的大義。李仙得提供台灣的地圖與照片,並說只需兩千兵力便可輕易佔領台灣。副島聞言大感興奮,外務省遂在當年十一月以准二等官聘任李仙得為顧問。李仙得並為日本規劃詳細的出兵、殖民計畫。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政府成立台灣蕃地事務局,任命西鄉從道為事務局都督,率兵三千六百攻打台灣琅嶠地區以牡丹社為主的原住民部落,是為牡丹社事件,日方稱為「台灣出兵」。
日本蠢蠢欲動之際,奇特的一幕出現了:美國官方正式表態,不鼓勵日本侵台,可李仙得和另幾位退休的美國外交官卻使勁慫恿,向日方鼓吹出兵台灣的重要性。日本出兵後,李仙得擔任隨軍輔翼官,制定規劃,還介紹美國軍人參加。李仙得在牡丹社事件中為日本擬定外交策略以蒙蔽國際視聽,並幫日本僱用外籍軍人、承租船艦、購買軍火。其目的在於日本佔領台灣後,美國人可獨占貿易利益,甚至擁有實際的殖民權。
中國方面得知李仙得在此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欲做釜底抽薪之計。李鴻章上總理衙門「論日本圖攻台灣」一函中便指出,日本依賴美國人,促美撤回人員船隻,即能迫使日本罷兵。於是清廷向美國提出抗議。九月十二日,李仙得前往廈門與清廷談判時,遭到美國水兵逮捕。同年十一月日軍撤離台灣,美方遂以李仙得未帶兵為由予以釋放。於是他又跑到北京當日本議和大使大久保利通的參贊,回東京後,擔任日本政府的外交顧問。1890年經日本政府推薦,當上了朝鮮外衙門協辦,同年轉任內府協辦,1899年死於漢城。著有《關於廈門和福摩薩島的報告》 。

㈤ 求古文翻譯!

從船號判斷,應是洋務運動期間福州船政局某個抗倭將領守台灣時的書信,查不到資料,而且好像有些文字不通,來信的人要求該將領前去商談大事,該將領就根據自己現在的情況回了信,說明自己暫時不能去。大概翻翻吧

17日聽了兄長教誨,告知我此行任重道遠,兄長煞費苦心,小弟感激不盡。北路(北路戰場)風雨如晦,這里也是一樣。安瀾號(戰艦號)是因為風浪原因擱淺的,並不是船隻失事,死了一個水手,還有很多人受傷。現在正安排飛雲、振威(戰艦號)兩艦去迎接、犒賞軍士。招募村民,在關隘要道駐扎,又怕村民力弱,恐怕堅持不了多久,能不能勸請板橋林家(林本源家族、當時的台北望族之一),沿我軍所到之處墾田駐守?其他富豪鄉紳如果也有想來的,都讓他們來。他們可以因此長期獲利(指墾荒經營),我們則可迅速守成(戰線為鄉民據守),您覺得怎麼樣?弓箭營守城出力,應該論功行賞,多加獎勵,小弟我卻束手無策(可能是指沒軍餉)。看那些鄉紳商賈,如果有不守法的,想點辦法收點錢來(充軍餉吧),彰化朱令辭職的時候,特別提到說管不了這里的人,能不能把他調到蘇澳(台灣地名),兩得其便。

正要封信的時候,看到了台端寫給禮堂的書信,知道守備大人受了三處傷,非常憤懣,照現在的情況來看,更應該加緊墾荒事宜,倭寇才不會到處亂闖,軍事才可順遂。

念九倚裝(?),不用回信了。一日讀書時,看到大府書里說(少內容?)再次懇請台施前來商議大事,深切盼望(他們的到來)。小弟初一和潘方伯、日軍門(?)一同發船,方伯初二就到了台灣,小弟我和日軍去澎湖踏勘。初四時方伯在安平和奎翁、筱翁見了面,一問才知道倭寇還盤踞在牡丹社,此時正刮南風,琅橋不好泊船,他的六七艘戰艦,只能在北路海面巡遊。各位同僚此次會面要商量三件事:談判、預防、連縱(鄉紳)。畢竟墾荒駐守之事,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況且也得等到倭寇退兵,才可前去會晤。

㈥ 牡丹社事件!

琉球國宮古島民台灣遇害事件發生於公元1871年,主要因是琉球國宮古島島民上繳年貢的船隊歸內途中遇台風漂流至台容灣東南部,船上69人當中三人溺死,54人被台灣原住民殺害,僅12人生還回國。1874年(中國清朝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利用清朝官員的糊塗,稱琉球是日本屬邦試圖吞並清朝蕃屬國琉球國並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台灣島的軍事行動。這是日本政府自從明治維新以來第一次向國外發動的戰爭,也是清朝與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此事中國方面稱之為牡丹社事件,而日本方面則稱為台灣出兵或是征台之役。

㈦ 清朝設立了什麼機構來管理台灣

清朝在台灣地區設立行政機構來管理台灣。清朝在台灣地區設立的行政機構分為文回武兩個系統:

1、文答官系統由道員、知府、知縣組成。台灣道是最高行政長官(正四品),知府為二等行政長官(從四品),下設同知、通判、經歷等官員,負責行政、司法、財政等事務。為改善吏治,康熙60年(1721年)起又每年派遣御史來到台灣巡查。

2、武官系統分為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和把總。台灣鎮總兵為最高軍事長官,正二品,歸福建水師提督指揮,與台灣道分管軍、民兩政。清朝政府在台灣的正常駐軍台灣鎮有總兵1人、鎮標3營、安平水師副將營、澎湖水師副將營、南路參將營、北路參將營等。

(7)牡丹社擴展閱讀:

清朝在台灣地區設立行政機構的影響:

1、清朝在台灣已經建立起完整、系統的行政機構,有效實施對台灣的管理,對台灣地區全面開發,對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起過不小的作用。

2、處於全面開發狀態中的台灣,在農民階級和地方階級之間、在百姓與官府之間、在不同族群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這些矛盾長期支配著社會的運行,成為社會動亂的根源。

㈧ 黑道幫派名字

一本道,東京熱··

㈨ 牡丹社事件的歷史背景

琉球王國原本在明朝時為中國的藩屬國,中國與琉球的宗藩關系有五百多年之久。自明初以來,琉球與中國的關系就很密切,琉球不斷向中國進貢,琉球歷代國王都接受中國冊封。1372年,明朝太祖朱元璋對中山王察度發布詔諭。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政府朝貢。琉球成為明王朝的藩屬。清朝建立以後,琉球使節於1646年來華,受到順治帝的接見。從此,琉球使節與清廷往來不斷。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禮官張學禮為正使出使琉球。此後,每逢琉球新王繼位,都有清朝使節前往冊封與慶賀。1663年(清康熙二年)和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清帝兩次賜印給琉球國王,乾隆所賜之印寫有「琉球國王之印」字樣。但是日本在江戶幕府時期武力迫使琉球王國向日本進貢,等於琉球王國同時跟中國(當時為清朝)與日本稱臣進貢,所以日本明治政府建立後一直想讓琉球王國只向日本政府進貢稱臣,進而並吞琉球,因此便等待機會下手。
而在台灣方面,清朝雖然在1683年順利的將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中,但是對於台灣的態度卻一直猶疑不定,所以對於台灣的治理態度僅只於已經開發的區域,而對於尚未開發區域則以劃分界線的方式限制人民越界開墾,並且不納入統治范圍內,因此成為後來日本出兵的有利條件。
1871年(中國清同治十年,日本明治4年)10月一艘琉球宮古島民的進貢船在回那霸航行時遭遇台風,漂流至台灣南端,船上69名乘客溺死3人,有66人上島登岸。但後來他們因闖入高士佛社台灣原住民住地,遭台灣原住民殺害54人,逃過一劫的其餘12人則在當地漢人營救下前往台南府城,然後轉往福州乘船歸國。
1873年11月,日本政府派外務卿副島種臣以「中國派遣特命全權大臣」的身分出使中國,針對宮古島人遇害事件試探清廷的態度。隨員柳原前光到清政府總理衙門詢問琉球漂流民被殺事宜。柳原前光提出:「貴國台灣之地……貴國所施治者僅及該島之半,其東部土番之地,貴國全未行使政權,番人仍保持獨立狀態。前年冬我國人民漂流至該地,遭其掠殺,故我國政府將遣使問罪。」清廷總理衙門大臣吏部尚書毛昶熙及戶部尚書董恂表示:「番民之殺琉民,既聞其事,……。夫二島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決在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過問?」柳原前光爭辯說,琉球為日本的國土,清政府應懲罰殺害琉球人的番民。毛昶熙說:「殺人者皆生番,故且置化外。……皆不服王化。」柳原前光說:「生番害人,貴國舍而不治,我卻將問罪島人。」
清廷官方表示遇害之宮古島人皆已接受中國之撫恤及遣返處理,此事件與日本無關。副島種臣則大爭琉球為其屬地,又陳述小田縣民遇害的詳情,並且問為何清朝不懲辦台番,毛、董則以「生番」(不順服清廷的台灣原住民)不服王化為理由推搪。又說:「生番系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這正中副島種臣之下懷,「化外之民」的說法成為日本出兵台灣的介面和依據,是次出兵是為「牡丹社事件」。

㈩ 台灣的歷史

台灣的歷史
台灣本來就是中國的
格式:xx年xx幹了什麼
簡短有力,我要做幻燈片的展開
我來答
步兵大王
LV.5 2017-11-29
台灣,古稱:夷洲、琉球。
根據《臨海水土志》。三國時吳王孫權派兵一萬前往「夷洲」。此為最早之記述。
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其為「琉球」。隋朝曾三次出師琉球。
公元610年(隋,大業6年),開始有中原漢民移民澎湖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368年),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
明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地區事務,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
明朝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荷蘭艦隊佔領澎湖,明廷下令福建巡撫南居益將荷蘭人趕出澎湖。但荷蘭人的戰艦封鎖了漳州海口,明朝海軍無法出動。天啟三年(1623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請荷蘭人前往廈門談判,在宴會上囚禁荷蘭代表團,並乘機襲擊燒毀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蘭戰艦。天啟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撫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渡海出擊收復澎湖。
但荷蘭軍隊依仗堅固的工事與戰艦頑抗,澎湖久攻不下。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銃部隊支援,明軍發動總攻,一直打到風櫃仔的紅毛城下,然後雙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8月,明軍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蘭人勢窮力孤,不得不撤離佔領了兩年的澎湖。明朝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成功收復了澎湖。
公元1624年,(大明,天啟四年)荷蘭軍隊退出澎湖,佔領台灣,修建了熱蘭遮城和赤嵌城。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26年,西班牙軍隊登陸台灣北部及東部地區。在當地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42年,荷蘭軍隊打敗西班牙軍隊,獨佔台灣。
公元1652年,時年九月,台灣農民領袖郭懷一發動武裝起義。後被荷蘭軍隊所鎮壓。
公元1661年,時年四月南明招討大將軍鄭成功率軍兩萬五千人及戰艦數百進兵台灣。
公元1662年,時年二月荷蘭之台灣總督揆一像鄭成功投降。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改赤嵌城為承天府,該熱蘭遮城為安平鎮。於澎湖設安撫司。稱台灣為:東都。鄭經時期改稱:東寧。
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遣水師提督施琅率軍兩萬,戰船200艘由銅山出發進攻澎湖、台灣。澎湖、台灣之鄭軍大敗。鄭成功之孫鄭克爽屈膝投降。
公元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
公元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台灣的歷史
台灣本來就是中國的
格式:xx年xx幹了什麼
簡短有力,我要做幻燈片的
我來答
步兵大王
LV.5 2017-11-29
台灣,古稱:夷洲、琉球。
根據《臨海水土志》。三國時吳王孫權派兵一萬前往「夷洲」。此為最早之記述。
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其為「琉球」。隋朝曾三次出師琉球。
公元610年(隋,大業6年),開始有中原漢民移民澎湖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368年),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
明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地區事務,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
明朝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荷蘭艦隊佔領澎湖,明廷下令福建巡撫南居益將荷蘭人趕出澎湖。但荷蘭人的戰艦封鎖了漳州海口,明朝海軍無法出動。天啟三年(1623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請荷蘭人前往廈門談判,在宴會上囚禁荷蘭代表團,並乘機襲擊燒毀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蘭戰艦。天啟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撫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渡海出擊收復澎湖。
但荷蘭軍隊依仗堅固的工事與戰艦頑抗,澎湖久攻不下。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銃部隊支援,明軍發動總攻,一直打到風櫃仔的紅毛城下,然後雙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8月,明軍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蘭人勢窮力孤,不得不撤離佔領了兩年的澎湖。明朝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成功收復了澎湖。
公元1624年,(大明,天啟四年)荷蘭軍隊退出澎湖,佔領台灣,修建了熱蘭遮城和赤嵌城。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26年,西班牙軍隊登陸台灣北部及東部地區。在當地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42年,荷蘭軍隊打敗西班牙軍隊,獨佔台灣。
公元1652年,時年九月,台灣農民領袖郭懷一發動武裝起義。後被荷蘭軍隊所鎮壓。
公元1661年,時年四月南明招討大將軍鄭成功率軍兩萬五千人及戰艦數百進兵台灣。
公元1662年,時年二月荷蘭之台灣總督揆一像鄭成功投降。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改赤嵌城為承天府,該熱蘭遮城為安平鎮。於澎湖設安撫司。稱台灣為:東都。鄭經時期改稱:東寧。
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遣水師提督施琅率軍兩萬,戰船200艘由銅山出發進攻澎湖、台灣。澎湖、台灣之鄭軍大敗。鄭成功之孫鄭克爽屈膝投降。
公元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
公元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迫簽台灣,古稱:夷洲、琉球。
根據《臨海水土志》。三國時吳王孫權派兵一萬前往「夷洲」。此為最早之記述。
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其為「琉球」。隋朝曾三次出師琉球。
公元610年(隋,大業6年),開始有中原漢民移民澎湖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368年),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
明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地區事務,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
明朝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荷蘭艦隊佔領澎湖,明廷下令福建巡撫南居益將荷蘭人趕出澎湖。但荷蘭人的戰艦封鎖了漳州海口,明朝海軍無法出動。天啟三年(1623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請荷蘭人前往廈門談判,在宴會上囚禁荷蘭代表團,並乘機襲擊燒毀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蘭戰艦。天啟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撫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渡海出擊收復澎湖。
但荷蘭軍隊依仗堅固的工事與戰艦頑抗,澎湖久攻不下。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銃部隊支援,明軍發動總攻,一直打到風櫃仔的紅毛城下,然後雙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8月,明軍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蘭人勢窮力孤,不得不撤離佔領了兩年的澎湖。明朝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成功收復了澎湖。
公元1624年,(大明,天啟四年)荷蘭軍隊退出澎湖,佔領台灣,修建了熱蘭遮城和赤嵌城。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26年,西班牙軍隊登陸台灣北部及東部地區。在當地展開殖民統治。
公元1642年,荷蘭軍隊打敗西班牙軍隊,獨佔台灣。
公元1652年,時年九月,台灣農民領袖郭懷一發動武裝起義。後被荷蘭軍隊所鎮壓。
公元1661年,時年四月南明招討大將軍鄭成功率軍兩萬五千人及戰艦數百進兵台灣。
公元1662年,時年二月荷蘭之台灣總督揆一像鄭成功投降。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改赤嵌城為承天府,該熱蘭遮城為安平鎮。於澎湖設安撫司。稱台灣為:東都。鄭經時期改稱:東寧。
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遣水師提督施琅率軍兩萬,戰船200艘由銅山出發進攻澎湖、台灣。澎湖、台灣之鄭軍大敗。鄭成功之孫鄭克爽屈膝投降。
公元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
公元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迫簽約開阜,台灣之淡水、雞籠、安平、打狗相繼開港,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出口則以茶、糖、樟腦為主。
公元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飄民事件」,

熱點內容
小喬過七夕 發布:2025-01-12 08:39:18 瀏覽:975
梅花千紙鶴 發布:2025-01-12 08:39:18 瀏覽:64
茶花女無損 發布:2025-01-12 08:31:19 瀏覽:250
黑色石盆景 發布:2025-01-12 08:29:49 瀏覽:635
塘泥種茶花 發布:2025-01-12 08:29:13 瀏覽:856
許嵩七夕mv 發布:2025-01-12 08:24:59 瀏覽:593
櫻花文創 發布:2025-01-12 08:14:32 瀏覽:946
漠上一朵雲 發布:2025-01-12 08:11:18 瀏覽:388
杜鵑花歌詞的歌曲 發布:2025-01-12 08:11:16 瀏覽:749
一株紫丁香圖片 發布:2025-01-12 07:59:05 瀏覽: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