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記
1. 牡丹亭記題詞記敘杜麗娘的愛情故事有何用意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傳杜太守事者,彷佛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至於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考談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湯顯祖詩文集》
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說法啊。
記述杜太守事跡的故事,模仿了晉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廣州太守馮孝將兒女戀愛的傳說。我稍加改動而寫成了這個劇本。至於杜太守拘押拷打柳夢梅,也就象漢代睢陽王拘押拷打談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徹的。自己不是學問貫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強調(杜麗娘死而復生與柳夢梅結合的事)從理的角度看一定沒有,又怎麼知道從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這是《牡丹亭》中杜麗娘著名的唱詞。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故事,並非僅僅屬於《牡丹亭》。它的一位讀者俞二娘,也超越了生死,「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作者、觀眾和戲劇以最奇妙的方式相遇了。
從明萬曆年間的原創版,到2004年的青春版,《牡丹亭》已經上演了四百餘年,湯顯祖娓娓描述的愛情故事,征服了無數觀眾,尤其是那些情竇初開的青年。其中,最為典型的當數俞二娘。用眼下的流行語來說,她是一位「超級粉絲」,當今的追星族與她相比無不遜色。
有一條為崑曲研究者奉若至寶的史料,記錄在明人張大復的《梅花草堂筆談》里:「婁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註其側。幽思苦韻,有痛於本詞者……」俞二娘在讀了《牡丹亭》以後,用蠅頭小楷在劇本間作了許多批註,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運也像杜麗娘一樣,終日鬱郁寡歡,最後「斷腸而死」。臨終前從松開的纖手中滑落的,正是《牡丹亭》的初版戲本,而且「飽研丹砂,密圈旁註,往往自寫所見,出人意表」。
湯顯祖得知消息後,揮筆寫下《哭婁江女子二首》:「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綉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何自為情死,悲傷必有神。一時文字業,天下有心人。」
湯顯祖逝世後150年,與他同為江西人的蔣士銓,寫了一部《臨川夢》。據日本學者青木正兒《中國近代戲曲史》記載,這部以劇作家湯顯祖為主角的傳奇分上下兩卷,共20出。傳奇中多次出現特殊人物俞二娘。
例如第四齣《想夢》,寫俞二娘耽讀《還魂記》,柳生和杜麗娘竟幻影現身。第十齣《殉夢》,寫俞二娘讀《還魂記》斷腸而死(這恐怕源於張大復的記載)。可是到了劇本的下卷,故事情節的變化超出了人們的想像。例如第十五齣《寄曲》,寫俞二娘死後20多年,她的乳母將俞二娘批點的《還魂記》送到了湯顯祖手裡。第十六齣《訪夢》,寫俞二娘的亡魂打算拜訪湯顯祖,以此意訴之釋尊。第十九出《說夢》,寫湯顯祖長子死而歸天,與淳於棼、盧生、俞二娘、霍小玉(除俞二娘外均為湯顯祖的劇中人)等人在天王前相會,論世事皆夢。最後一出,則寫湯顯祖在玉茗堂睡覺,睡神引俞二娘的靈魂進入湯顯祖的夢中,與之相會。湯顯祖感其知己。淳於棼、盧生、霍小玉等人也來見。玉茗花神傳天王法旨迎眾人入覺華宮。(青木正兒《中國近代戲曲史》,王古魯譯,中華書局版)
劇作家往往是經由文字和舞台表達思想,與觀眾交流感情的。然而在這部《臨川夢》中,湯顯祖與俞二娘不僅超越了劇作家與觀眾的關系,更超越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關系,他們的靈魂居然能在夢境中相聚,並進入仙界天庭。這與《牡丹亭》的藝術手法一脈相承。誠如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詞》中所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
在現實生活中,湯顯祖與俞二娘或許無緣相識,可是在《臨川夢》中,他們卻有了時間跨度很長的奇特交往,乃至心心相印。
2. 湯顯祖的《牡丹亭記題詞》翻譯誰有
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內迅即不起,以至容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說法啊。
記述杜太守事跡的故事,模仿了晉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廣州太守馮孝將兒女戀愛的傳說。我稍加改動而寫成了這個劇本。至於杜太守拘押拷打柳夢梅,也就象漢代睢陽王拘押拷打談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徹的。自己不是學問貫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強調(杜麗娘死而復生與柳夢梅結合的事)從理的角度看一定沒有,又怎麼知道從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3. 《西廂記》與《牡丹亭》有什麼區別
《西廂記》體裁突破了元雜劇每劇四折的體例,大大擴展了篇幅,結構嚴謹,場次洗練;文辭優美,詩意濃厚。
《牡丹亭》構思奇特,人物心理刻畫細膩,曲辭優美,文采繽紛。但全劇以皇帝出現調節、全家大團圓受封作結,既削弱了其反封建的主題,又未擺脫當時傳奇舊套。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牡丹亭》,情真意切,思想深刻,情節生動,文詞工麗,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作品一上演就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轟動了整個文壇。。《牡丹亭》問世後,盛行一時,使許多人為之傾倒,甚至有讀者為之斷腸而死。本「江湖新秀」有聞據比湯顯祖稍晚的沈德符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頌,幾令《西廂》減價」,這充分體現了《牡丹亭》的藝術魅力。《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湯顯祖在塑造杜麗娘角色時,除了考慮到當時的婦女社會處境,還想到自己一生所處的時代困境。現實中有太多的壓制與桎梏,有太多悲慘與不平,只有通過意識的拓展,通過想像世界裡的追求,才能在夢中實現理想的幸福。
這是不是緣木求魚,這是不是自相矛盾?這到底是不是完全的虛幻與自欺?還是在真幻之間追索一條未來的道路?湯顯祖在《牡丹亭還魂記題詞》中,這樣說過:「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藝術的理想,使他看到了青春亮麗的未來,為了築一條路,他寫了《牡丹亭》。
4. 《牡丹亭記》的題記是什麼
出自:《牡丹亭記題詞》是《湯顯祖詩文集》卷三十三的一篇散文。《牡丹亭記》又名《牡丹亭還魂記》,或簡稱《牡丹亭》或《還魂記》,是湯顯祖最得意的代表作。
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
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傳杜太守事者,彷彿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至於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考談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譯文:
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
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
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
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說法啊。記述杜太守事跡的故事,模仿了晉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廣州太守馮孝將兒女戀愛的傳說。
我稍加改動而寫成了這個劇本。至於杜太守拘押拷打柳夢梅,也就象漢代睢陽王拘押拷打談生了。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徹的。
自己不是學問貫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強調(杜麗娘死而復生與柳夢梅結合的事)從理的角度看一定沒有,又怎麼知道從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4)牡丹亭記擴展閱讀:
賞析:
它通過女主角杜麗娘與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杜麗娘的至情,歌頌了反道學、反禮教,追求愛情自由的斗爭精神。
這篇題詞作於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在作者在遂昌棄官返臨川後數月寫成。文中強調情的神奇作用,並以「情」駁「理」,表現了作者新的思想觀點。
人物介紹:
1、杜麗娘
女,16歲,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兒,自幼深得父母寵愛。生得花容月貌、嬌美無比,性情中有溫文爾雅、堅韌執著的一面,也有柔腸百結、多愁善感、痴心重情的一面。
與嶺南書生柳夢梅夢中幽會,醒後思念成疾。香消玉隕,後在柳夢梅、石道姑、胡判官、牡丹仙子等人、神的幫助下,還魂復生,並與柳生歷經重重磨難終成眷屬。
她雖深居閨閣,接受封建禮教的熏陶,骨子裡卻蘊藏著對傳統禮法的叛離意識和對殘酷現實的反抗精神,內心燃燒著掙脫封建牢籠、粉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美好愛情的強烈願望。
她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既是一個被封建時代扼殺的悲劇人物,又有一段被藝術塑造的浪漫人生。
2、柳夢梅
原名春卿,男,20歲,嶺南書生,唐代詩人柳宗元後裔,英俊瀟灑,氣質非凡,博學多才,志向遠大,卻時運不濟,父母早亡,舉目無親。
僅靠先柳宗元的僕人郭橐駝之後郭駝經營果園花圃供養,盡管生活窘迫,仍心志高遠,堅持發奮苦讀,既有報國之志,卻又懷才不遇,後歷經磨難,終於實現抱負,高中狀元。
他雖一身書卷之氣,卻又不乏正義豪邁之心,且又有血氣方剛、年少輕狂之氣,常常仗義執言,打抱不平。
他與杜麗娘因夢生情,忠貞不渝,真情不移,痴心不改,為麗娘的重生冒殺頭之險掘墳救人,用自己敢作敢為的行動成就了一段絕世愛情。
3、杜寶
男,50多歲,杜麗娘父親,唐代詩人杜甫後裔,歷任南安太守、淮揚安撫使、平章軍國重事(相當於丞相),文武雙全,有百步穿楊之絕技。
封建統治階級內正派人物的典型代表,性格古板固執,思想頑固僵化。一方面他視封建禮教為天經地義,信奉「存天理,去人慾」的理法教條。
另一方面又清名惠政,恪盡職守,上憂國家安危,下重百姓疾苦,不取民間分毫,頗著聲名,深受皇帝器重和百姓愛戴。
作者介紹: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
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
明萬曆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
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
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
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
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
湯顯祖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卷。
5. 《牡丹亭》《西廂記》《桃花扇》《長生殿》各是什麼體裁
《牡丹亭》的體裁是戲劇;《西廂記》的體裁是元雜劇;《桃花扇》的體裁是戲劇;《長生殿》的體裁是戲劇。
1、《牡丹亭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2、《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3、《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於《桃花扇》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
4、《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升創作的傳奇(戲劇),《長生殿》重點描寫了唐朝天寶年間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給國家帶來的巨大災難,導致王朝幾乎覆滅。劇本雖然譴責了唐明皇的窮奢極侈,但同時又表現了對唐明皇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的同情。
(5)牡丹亭記擴展閱讀
1、《牡丹亭還魂記》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作者借用三種境界的藝術對比來表達理想和思想,用夢幻和幽冥反襯出了現實的殘酷。
杜麗娘的夢境是那麼溫柔纏綿、五彩繽紛。醒過來面對的是母親的嘮叨和凄涼枯燥。幽冥中判官雖然面目猙獰,畢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體現了一種人情味。還魂後面對的父親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理學的批判力量。
同時作品呈現著光怪陸離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與現實中的人物結構成了現實和精神兩重世界,深刻描繪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最後讓現實中不可能的愛情理想得到了實現,體現了作者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
劇中的曲文,表現了作者在藝術語言上的成就。特別在抒情方面,在描繪人物性格、刻畫杜麗娘的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方面非常細致真實。
2、《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
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3、《桃花扇》描寫了一個朝代的滅亡,造成這個朝代滅亡的原因不是某一個人的過失,承擔最後悲劇結局的也不是一個人,而面臨悲劇命運進行抗爭的也不只有一個人。所以,從悲劇主體來看,《桃花扇》的悲劇主體帶有群體性的特徵。它描寫的是群體的悲劇。
在個人與歷史的對抗中,人的力量永遠也無法最終戰勝宇宙和歷史,也永遠都無法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所以,個人的毀滅是必然的。在揭示了這樣一種必然的結果後,《桃花扇》所展示的實際上是在註定的悲劇結局下個人的命運史。
劇中的人物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作者原諒了他們的這些錯誤,而向更深的層次尋求原因。從這樣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桃花扇》是一部命運悲劇。
人物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擺脫自己的悲劇命運,而造成悲劇命運的原因,正如前所說,不是個人,也不再是社會,而是歷史的必然的力量。
4、《長生殿》既是一部浪漫的愛情劇,又具有歷史劇的特色,在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生死不渝的愛情的同時,又用了相當大的篇幅寫安史之亂及有關的社會政治情況。
這一雙線互相映襯的結構,把楊、李的愛情故事結合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廣闊的社會背景來描寫,除了通過對唐明皇失政的批評,寄寓樂極生悲的教訓意義外。
還通過描寫愛情在歷史變亂中的喪失和由此引起的痛苦,渲染了個人命運為巨大的歷史力量所擺布的哀傷。總之,《長生殿》是一部以寫「情」為主,兼寓政治教訓與歷史傷感的作品。
6. 牡丹亭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1),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2)。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3)。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4),待掛冠而為密者(5),皆形骸之論也(6)。
傳杜太守事者,彷彿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7)。予稍為更而演之。至於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考談生也(8)。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9),恆以理相格耳(10)。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1]
作品譯文
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說法啊。
記述杜太守事跡的故事,模仿了晉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廣州太守馮孝將兒女戀愛的傳說。我稍加改動而寫成了這個劇本。至於杜太守拘押拷打柳夢梅,也就象漢代睢陽王拘押拷打談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徹的。自己不是學問貫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強調(杜麗娘死而復生與柳夢梅結合的事)從理的角度看一定沒有,又怎麼知道從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1]
7. 《牡丹亭記》 創作方法
創作方法有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派三種
第七章 湯顯祖
湯顯祖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卓越的藝術成就的《牡丹亭》,不僅是湯顯祖的代表作,而且成為中國戲曲史上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第一節 湯顯祖的生平與創作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江西臨川人。出身書香門第,為人耿直,敢於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權貴,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層官職,四十九歲時棄官回家。他從小受王學左派的影響,結交被當時統治者視為異端的李贄等人,反程朱理學,肯定人慾,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在文學思想上,湯顯祖與公安派反復古思潮相呼應,明確提出文學創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張,把思想內容放在首位。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體體現。湯顯祖雖然也創作過詩文等,但成就最高的還是傳奇。他是我國古代繼關漢卿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他的戲劇創作現存主要有五種,即「玉茗堂四夢」(或稱「臨川四夢」)及《紫簫記》。「玉茗堂四夢」即《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這四部作品中,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
第二節《牡丹亭》的思想內容
《牡丹亭》成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據作者說,其題材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影響最大。湯顯祖對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加工改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突出杜寶等人的衛道士立場,二是改變杜、柳門當戶對的關系。三是改話本杜麗娘封建淑女色彩為叛逆女性。四是強調追求自由愛情的艱難曲折。使這一傳統的「還魂」母題具有了嶄新的思想內容。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劇本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從內容來說,《牡丹亭》表現的還是古老的「愛欲與文明的沖突」這一主題,不過,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內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極力宣揚的理學、禮教。杜麗娘對愛情的嚮往是天生的,盡管她被長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強烈的思春之情,並最終獲得了愛情。《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欲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沖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第三節《牡丹亭》的藝術特色
沈德符《顧曲雜言》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三是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的筆法,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8. 《牡丹亭》是昆劇嗎講的是什麼樣的一個故事啊
是崑曲。
主要內容:
宋時,南安太守杜寶,一心要把愛女杜麗娘培養成大家閨秀,聘請府學生員陳最良為師,命丫環春香伴讀,以《詩經》向麗娘灌輸「後妃之德」。與父母願望相反,麗娘一心嚮往自然。面對大好的春光,麗娘深感閨中寂寞,遂與春香同去花園遊玩。
百花盛開,奼紫嫣紅,雲霞雨絲,煙波畫船。面對冷清的園景,更引起麗娘無限感慨,游興未盡而歸。麗娘思春,悠然入夢,在夢中與秀才柳夢梅相會在牡丹亭前。眾花神翩翩起舞,贊頌這對純真摯誠的青年情投意合的美好愛情。
好夢不長,雖然夢境生靈活現,卻尋夢不見、心頭縈繞。隱情無處訴,痴心難輕拋,麗娘在病中自描春容,題詩其上,竟飲恨與世長辭。
金兵南侵,杜寶奉調鎮守淮陽。行前,按麗娘遺言將其葬於後花園梅樹之下,並建梅花觀請石道姑照看。秀才柳夢梅也因訪夢來到南安,寄居梅花觀中。
一日,夢梅去花園閑游,恰得麗娘春容畫卷,並與魂靈相會,方知麗娘遭遇。麗娘精誠不散,魂游花園,再遇花仙,眾神為其痴情所動,遂助麗娘還魂與柳夢梅結為永好。
(8)牡丹亭記擴展閱讀
昆劇《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也叫「臨川四夢「。」
受尋幽愛靜的道家理念的影響,湯顯祖在這部《牡丹亭》中大量涉及神鬼異境。劇中歌頌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壓迫。
體現出追求內心精神的完全超脫、絕對自由的道家思想。《牡丹亭》是明代大麴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節。《牡丹亭》與《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並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9.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
《牡丹亭》故事梗概:
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私出遊園,觸景生情,睏乏後夢中與嶺南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
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情有所鍾,終於和畫中人的陰靈幽會。柳生情系麗娘,冒死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締結秦晉之好,同往臨安。杜寶升任宰相,拒不承認婚事。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位有情人終成眷屬。
(9)牡丹亭記擴展閱讀:
《牡丹亭》創作背景:
萬曆二十八年(1598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閑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的寫作。
在明朝初期,由於各地方語言、風俗以及傳統音樂的差異,傳奇劇可以說是諸腔競作,包括了大量風格各異的地方聲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為盛行的四大聲腔為:「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
嘉靖、隆慶年問,以魏良輔為代表的一批戲曲音樂家,對崑山腔進行了成功的全面改進。在唱曲的板眼、宮調等方面,伴奏方面,氣韻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將崑山腔進行重新的規劃整理,創立了一種清新典雅的聲腔風格,時稱「水磨調」、「冷板曲」。
《牡丹亭》就採取了由海鹽腔衍化而來的宜黃腔為基礎寫作。《牡丹亭》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牡丹亭》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早有才名,2l歲中舉人,34歲進士及第。先後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等。因上奏《論輔臣科臣疏》,激烈抨擊朝政,謫廣東徐聞縣典史。
兩年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抑制豪強,關心民生疾苦,頗多善政。49歲棄官還鄉,致力戲曲創作。湯顯祖深受「左派王學」影響,反對程朱理學,批判擬古主義的文學,追求個性解放。
其創作成就主要在戲曲上,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又名「臨川四夢」),詩文有《玉茗堂全集》等。
10. 《牡丹亭》講的是什麼
《牡丹亭》講女主人公杜麗娘長得天生麗質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華,正是情竇初開的懷春時節,卻為家中的封建禮教所禁錮,不能得到自由和愛情。
忽一日,她那當太守的父親杜寶聘請一位老儒陳最良來給她教學授課,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講解《詩經》的「關關雎鳩」,即把杜麗娘心中的情絲觸動了。數日後。杜麗娘到後花園踏春歸來,睏乏後倒頭睡在了床上。不一會見一書生拿著柳枝來請她作詩,接著又將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雲雨之歡。待她一覺醒來,方知是南柯一夢。此後她又為尋夢到牡丹亭,卻未見那書生,心中好不憂悶。
漸漸地這思戀成了心頭病,最後葯石無治竟然死去了。其父這時升任淮揚安撫使,臨行將女兒葬在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成「梅花庵觀」一座,囑一老道姑看守。而杜麗娘死後,遊魂來到地府,判官問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狀元柳夢梅結親之事,便准許放她回返人間。
此時書生柳夢梅赴京應試,途中感風寒,卧病住進梅花庵中。病癒後他在庵里與杜麗娘的遊魂相遇,二人恩恩愛愛,如漆似膠地過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為老道姑察覺,柳夢梅與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議請人掘了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重見天日,並且復生如初。
倆人隨即做了真夫妻,一起來到京都,柳夢梅參加了進士考試。考完後柳夢梅來到淮揚,找到杜府時被杜巡撫盤問審訊,柳夢梅自稱是杜家女婿,杜巡撫怒不可遏,認為這儒生簡直在說夢話,因他女兒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現在能復生,且又聽說女兒杜麗娘的墓被這儒生發掘,因而判了他斬刑。在審訊正吊打之時,朝廷派人伴著柳夢梅的家屬找到杜府上,報知柳夢梅中了狀元了。
柳夢梅這才得以脫身,但杜巡撫還是不信女兒會復活,並且懷疑這狀元郎也是妖精,於是寫了奏本讓皇上公斷,皇帝傳杜麗娘來到公堂,在「照妖鏡」前驗明,果然是真人身。於是下旨讓這父子夫妻都相認,並著歸第成親。一段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姻緣故事就這樣以大團圓作了結局。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10)牡丹亭記擴展閱讀:
《牡丹亭還魂記》中,身心俱受壓抑的太守之女杜麗娘游園中入夢與風雅文士柳夢梅相遇,並得成雲雨之歡。夢醒後的杜麗娘惆悵難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體難愈終至香消玉殞。
三年後,杜麗娘夢中之人柳夢梅偶得佳人自繪畫像,麗娘也以遊魂之身再入人世,尋找夢中姻緣。杜麗娘與柳夢梅在他人幫助下終於打破重重愛情障礙,起死回生,最終得成眷屬。
湯顯祖在這部傳奇作品中,描繪了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之間感人深切的生死愛情,這種至情至性的愛情演繹無不代表著湯顯祖對人生與愛情的哲學思考與世情體驗,而情深而往的杜麗娘則成為湯顯祖筆下至情理想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