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化
Ⅰ 牡丹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徵意義
不同顏色牡丹花的花語
紅牡丹
這是最常見的顏色之一,象徵著富貴圓滿,屬性為火。
紫牡丹
花瓣的顏色為紫色,就像它的顏色一樣,花語是「難為情」。
白牡丹
高潔,端莊,象徵著守信的人。
綠牡丹
這個顏色的牡丹花很少見,象徵著對生命的期待,用心的付出。
黑牡丹
黑色的花朵美得深沉,象徵了死了都要愛。但事實上,牡丹花中並沒有真正的黑色,我們通常把深紅色或深紫色的牡丹叫作黑牡丹。
黃牡丹
亮麗富有而華貴。
粉牡丹
雍容華貴,簡單大方。
牡丹的象徵意義
牡丹花開之時繁花似錦、絢麗燦爛,其美麗花姿讓人為之傾倒,雍容典雅、富貴祥和的形象代表全國人民對明天的美麗憧憬和美好願景,寓意國家繁榮昌盛、興旺發達;人們對於牡丹的喜愛,還讓牡丹花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優秀品格的象徵,也成為美的化身,有純潔與愛情的象徵意義。
牡丹高貴的氣質,以及奼紫嫣紅的花色在歷代的繪畫作品中都是給人富貴祥和之感,畫中的牡丹花與其它花鳥或是山石的組合,有著與富貴結合在一起的不同寓意,同時也成為家居或一些公共場所裝飾的藝術品之一。
「富貴長春」牡丹花與月季畫在一起,因月季叫長春花,因此有富貴綿延的寓意。
「滿堂富貴」牡丹和海棠畫在一起,寓意富貴吉祥。
中國牡丹文化的深遠象徵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花卉的文化象徵意義更有著相當豐富的內容。就牡丹而言,由其花朵雍容華貴,端莊富麗而引發人們諸多聯想,派生出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文化象徵意義,並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內涵。
Ⅱ 洛陽牡丹文化的由來有人知道嗎
牡仙公司圍繞牡丹這個原材料,開發了很多食品、飲料、化妝品、葯品、花茶、白酒、紅酒等品質和性價比高的產品。
Ⅲ 牡丹文化的牡丹詩詞精選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先開紫牡丹。---唐/裴潾
長安年少惜春殘,爭認慈恩紫牡丹。---唐/裴士淹
雲想衣裳花相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唐/李白二月曲江連舊宅,阿婆情熟牡丹開。---唐/竇鞏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唐/李正封長安牡丹開,綉轂輾晴雷。-----------唐/崔道融玉佩罥女蘿,金印耀牡丹。-----------唐/岑參牡丹相次發,城裡又須忙。-----------唐/王建此花名價別,開艷益皇都。-----------王建神曲清濁酒,牡丹深淺花。-----------唐/元稹鶯澀余聲絮墮風,牡丹花盡葉成叢。可憐顏色經年別,收取朱闌一片紅。---元稹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風炫轉紫雲英。---元稹城中看花客,旦暮走營營。素華人不顧,亦占牡丹名。-----------唐/白居易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白居易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白居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一作芸香吏,三見牡丹開。-----------白居易應過唐昌玉蕊後,猶當崇敬牡丹時。---白居易數日非關王事系,牡丹花盡始歸來。---白居易白花冷澹無人愛,亦占芳名道牡丹。---白居易秦隴州緣鸚鵡貴,王侯家為牡丹貧。---唐/王建澹盪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風。---唐/權德輿徑尺千餘朵,人間有此花。今朝見顏色,更不向諸家。-----------唐/劉禹錫今日花前飲,甘心醉數杯。但愁花有語,不為老人開。-----------劉禹錫其奈明年好春日,無人喚看牡丹花。---劉禹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唐/徐凝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唐/張文規長安若在五侯宅,誰肯將錢買牡丹。---唐/李涉且看牡丹吟麗句,不知此外復何如。---唐/姚合負心不報春光主,幾處偷看紅牡丹。---唐/陸暢由來不是求名者,唯待春風看牡丹。---唐/張祜牡丹愁為牡丹飢,自惜多情慾瘦羸。---唐/薛能鳥畏聞鶗鴂,花慚背牡丹。-----------唐/許棠聞說庭花發暮春,長安才子看須頻。---唐/武元衡幽榭名園臨紫陌,晚風時帶牡丹香。---唐/鄭谷未嘗青杏出長安,豪士應疑怕牡丹。---鄭谷春來老病厭迎送,剪卻牡丹栽野松。---鄭谷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唐/王轂每到黃昏醉歸去,紵衣惹得牡丹香。---唐/翁承贊黃鳥啼煙二月朝,若教開即牡丹饒。---唐/黃滔欲別未攀楊柳贈, 相留擬待牡丹開。---唐/徐夤牡丹窠小春餘雨,楊柳絲疏夏足風。---徐夤鶗鴂聲中雙闕雨,牡丹花際六街塵。---徐夤開當青律二三月,破卻長安千萬家。---徐夤王侯買得價偏重,桃李落殘花始開。---徐夤前年帝里探春時,寺寺名花我盡知。---唐/王貞白塔下牡丹氣,江頭楊柳絲。-----------唐/曹松
最憶當年,沉香亭北,無限春風恨。---辛棄疾
~
洛陽牡丹名品多,自謂天下無能過。--宋/梅堯臣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宋/歐陽修
洛陽春色擅中州,檀暈鞓紅總勝流。--宋/陸游
老去已忘天下事,夢中猶看洛陽花。---陸游
洛陽舊譜隔芳園,姚魏尋香作返魂。--李石
韓君問我洛陽花,爭新較舊無窮已。--梅堯臣
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邵雍
洛陽園里草茵寒,夢想堯夫一寸丹。--南宋/謝枋得
家有洛陽一千朵,三年歸夢繞欄干。--南宋/楊萬里
此是洛陽花,尚帶長安日。--南宋/薛師石
洛陽分種入侯家,魏紫姚黃謾自誇--南宋/葉茵
綠蕪春雨洛陽城,不見名花國已傾--元/浦源
逐出西京貶洛陽,心高麗質壓群芳。鏟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詩人說武皇。--現代/徐書信
Ⅳ 牡丹文化的介紹
牡丹來文化的起源,若源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中已經出現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作為觀賞對象毫無疑問。隋朝時,隋煬帝在洛陽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這是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並且進入皇家園林1。唐朝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至開元中期,牡丹文化興盛於長安,唐代特別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國運昌隆的標志,種植、觀賞牡丹成為一種社會習尚。唐代許多著名詩人都留下了無數歌詠牡丹的佳章妙辭。
Ⅳ 牡丹象徵意義是什麼
牡丹象徵意義有圓滿,濃情,富貴,雍容華貴之意。生命,期待,淡淡的愛,用心付出。高潔,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詩畫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由於牡丹花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是當代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如余致貞、吳玉陽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國花
2019年7月15日,中國花卉協會在中國林業網、中國花卉協會網站和「中國花卉協會」微信公眾號發出《投票:我心中的國花》,向公眾徵求對我國國花的意向。廣大公眾對國花高度關注,積極踴躍參與。2019年7月23日,中國花卉協會通報國花調查情況。通報稱,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時,投票總數362264票。投票結果統計顯示,同意牡丹為國花的居首位,共288747票,佔79.71%;第二名,同意梅花為國花的佔12.30%;第三名,同意蘭花為國花的佔2.48%;第四名,同意荷花為國花的佔1.89%。
國花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徵,是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幸福,確定國花,時機成熟。
經組織專家研究討論,中國應確定「一個國花」,確定國花的基本條件:一是起源於中國,栽培歷史悠久,適應性強,分布廣泛,品種資源豐富;二是花姿、花色美麗大氣,能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性格特徵;三是文化底蘊深厚,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四是用途廣泛,具有較高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為了評選,中國花協專門於2019年2月成立了國花評審小組。6月29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中國花卉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國花評審專家研討會,32名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對確定中國國花進行研究討論。此次投票已獲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授權。投票一經發出,引起網友熱議,大量網民投票參與。據相關媒體報道,7月17日,中國花卉協會的工作人員董燕向記者表示,截至7月16日晚上11點,總共有6萬多的投票,投票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選擇牡丹。此次投票「只是收集民情民意」,把意見收集起來供上級參考,國花最終由國家相關部門決定。
市花
牡丹是中國彭州、洛陽、菏澤、銅陵、寧國市、牡丹江市的市花。每年4月11日-5月5日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牡丹在中國稱為花之富貴者也。
花語
花型寬厚,被稱為百花之王,有圓滿,濃情,富貴,雍容華貴之意。
生命,期待,淡淡的愛,用心付出。
高潔,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
典故
武則天與牡丹
在一個隆冬大雪飄舞的日子,武則天在長安游後苑時,曾命百花同時開放,以助她的酒興。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誰都知道,各種花不僅開花的季節不同,就是開花的時刻也不一致。紫羅蘭在春天盛開,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爭艷在深秋,梅花斗俏在嚴冬;薔薇、芍葯開在早上,夜來香、曇花開在夜間。所以,要使百花服從人的意志,在同一時刻一齊開放,是難以辦到的。但是百花懾於武後的權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葉,傲然挺立。武後大怒,便把牡丹貶至洛陽。牡丹一到了洛陽,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艷,錦綉成堆。這更氣壞了武後,下令用火燒死牡丹,不料,牡丹經火一燒,反而開的更是紅若煙雲、亭亭玉立,十分壯觀。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隋煬帝與牡丹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於東都洛陽開辟西苑。隋煬帝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並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據唐人的記載:「煬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等名貴品種。」
楊貴妃與牡丹
唐朝開元年間,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並在興慶東沉香亭前、驪山行宮等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游賞花間,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載:「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葯(即牡丹)數本,植於家。」據載,因貴妃專寵,喜愛牡丹,唐明皇也作為寵愛之物把牡丹賜給了她的哥哥。
歐陽修與牡丹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歐陽修在洛陽作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花開時,士庶況為遨遊」據載,當時的洛陽城,無論民家,還是官院,植滿牡丹。歐陽修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做了詳盡的考察,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蒲松齡與牡丹
蒲松齡,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聞曹州牡丹甲齊、魯,心嚮往之。適以他事如曹,因假縉紳之園居焉。時方二月,牡丹未華,惟徘徊園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並寫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話故事。
毛澤東與牡丹
毛澤東生前非常喜愛牡丹,1935年,毛澤東率領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延安,在嚴酷的戰爭間隙,一天率領周恩來、朱德等去延安萬花山賞牡丹,在牡丹叢中對身邊人說:「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圖,一定要好好保護,等到全國解放了,可以在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園。」1950年冬的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花園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腳步,跟身邊工作人員講起武則天與牡丹的故事並意味深長的說:「年輕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強暴,才能擔當起重任。
Ⅵ 牡丹文化的起源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
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中已經出現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
隋朝時,隋煬帝在洛陽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牡丹也就是那時起,第一次被人工栽培並且進入皇家園林。
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化濃」,白居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千古絕唱描述了長安牡丹盛況。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詩賦,諸如唐·舒元輿《牡丹賦》、李德裕《牡丹賦》等。
北宋的洛陽對中國牡丹文化的形成作出卓越的貢獻。至北宋,牡丹始走出皇宮內院,進入尋常百姓家,形成了牡丹民俗,從而帶動大量新品種的出現,以及大批的牡丹著作,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張峋《洛陽花譜》,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描寫牡丹的詩詞歌賦大量涌現,中國獨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雛形。宋人對牡丹推崇備至,不僅游賞牡丹演變成鄉風民俗,成為全民參與的活動,而且牡丹已成為詩文、繪畫、瓷器、織綉、雕塑、宗教等領域的主要素材之一,由此而形成的牡丹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牡丹風尚超過了唐代。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屢見不鮮。
解放後,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現代牡丹種植格局:從規模上講,洛陽為中國牡丹觀賞旅遊中心、菏澤為中國牡丹種植繁育中心、亳州為葯用牡丹種植中心。
中國牡丹栽培的歷史,形成以黃河中、下游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區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隨著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隨之變換,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轉移過程為:洛陽(隋)—長安(唐)—洛陽(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 。這是中國牡丹品種群形成和發展的主線。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發展中心:一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圍及皖東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肅的蘭州、臨夏;四是廣西的灌陽。
Ⅶ 牡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義。
牡丹花復開時節,繁花似錦,燦制爛輝煌。在大唐盛世,全國上下無不為之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長安的狂歡節。由此,自唐宋以來,牡丹成為吉祥幸福、繁榮昌盛的象徵,並得以世代延續下來。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洛陽說過:「牡丹是我國的國花,它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是我們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今天,牡丹的這一文化象徵意義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因為她非常貼切地代表了改革開放的中國國泰民安,前程似錦的美好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願望。
Ⅷ 牡丹文化的起源是什麼
牡丹抄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中已經出現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作為觀賞對象毫無疑問。
隋朝時,隋煬帝在洛陽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這是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並且進入皇家園林。唐朝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至開元中期,牡丹文化興盛於長安,唐代特別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國運昌隆的標志,種植、觀賞牡丹成為一種社會習尚。唐代許多著名詩人都留下了無數歌詠牡丹的佳章妙辭。
Ⅸ 牡丹的植物文化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武則天與牡丹
在一個隆冬大雪飄舞的日子,武則天在長安游後苑時,曾命百花同時開放,以助她的酒興。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誰都知道,各種花不僅開花的季節不同,就是開花的時刻也不一致。紫羅蘭在春天盛開,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爭艷在深秋,梅花斗俏在嚴冬;薔薇、芍葯開在早上,夜來香、曇花開在夜間。所以,要使百花服從人的意志,在同一時刻一齊開放,是難以辦到的。但是百花懾於武後的權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葉,傲然挺立。武後大怒,便把牡丹貶至洛陽。牡丹一到了洛陽,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艷,錦綉成堆。這更氣壞了武後,下令用火燒死牡丹,不料,牡丹經火一燒,反而開的更是紅若煙雲、亭亭玉立,十分壯觀。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隋煬帝與牡丹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於東都洛陽開辟西苑。隋煬帝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並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據唐人的記載:「煬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等名貴品種。」
楊貴妃與牡丹
唐朝開元年間,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並在興慶東沉香亭前、驪山行宮等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游賞花間,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載:「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葯(即牡丹)數本,植於家。」據載,因貴妃專寵,喜愛牡丹,唐明皇也作為寵愛之物把牡丹賜給了她的哥哥。
歐陽修與牡丹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歐陽修在洛陽作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花開時,士庶況為遨遊」據載,當時的洛陽城,無論民家,還是官院,植滿牡丹。歐陽修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做了詳盡的考察,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蒲松齡與牡丹
蒲松齡,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聞曹州牡丹甲齊、魯,心嚮往之。適以他事如曹,因假縉紳之園居焉。時方二月,牡丹未華,惟徘徊園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並寫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話故事。
毛澤東與牡丹
毛澤東生前非常喜愛牡丹,1935年,毛澤東率領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延安,在嚴酷的戰爭間隙,一天率領周恩來、朱德等去延安萬花山賞牡丹,在牡丹叢中對身邊人說:「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圖,一定要好好保護,等到全國解放了,可以在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園。」1950年冬的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花園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腳步,跟身邊工作人員講起武則天與牡丹的故事並意味深長的說:「年輕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強暴,才能擔當起重任。
Ⅹ 牡丹文化的歷史發展
除了歌詠牡丹的 詩詞外,又出現了有關研究、記錄牡丹的專著,如唐·舒元輿《牡丹賦》,李德裕《牡丹賦》,宋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張峋《洛陽花譜》、陸游的《天彭牡丹譜》等。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余鵬年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詩詞文賦及明間通俗文學以及雕刻、音樂、繪畫、服飾、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比比皆是,無可勝數。
牡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獨特方面,它是幾千年來圍繞著牡丹而產生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它不但以文字、音像、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還有大量的以無形的、口頭的或展覽等形式表現出來,如一年一度的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即是其一。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菏澤人民對牡丹有著特殊的感情,縣志記載:曹州「牡丹、芍葯各百餘種,土人植之,動輒數十百畝,利厚於五穀。每當仲春花發,出城迤東,連阡接陌,艷若蒸霞」。菏澤人對於種植牡丹,亦有一套成熟的技藝。尤其是解放後,他們通過嫁接、繁育,培植了無數的新品種。這里的人喜談牡丹,喜畫牡丹,喜寫牡丹,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牡丹的趣聞、故事。總之,菏澤人民的生活與牡丹密切相關。所以,作為曹州牡丹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即是有其濃郁的鄉土色彩。從流傳在民間的有關牡丹的傳說、故事,到文人墨客關於曹州牡丹的記述、提詠,從中都可以看出菏澤人民的生活習尚、性格特徵等。那些遠離故鄉的遊子,在懷念家鄉的詩文里,亦常以牡丹作為家鄉的象徵而寄以無限的眷念之情。
曹州牡丹有著濃厚的旅遊氛圍。明、清以來,曹州牡丹甲於海內。清承德乾《過毛氏園》詩雲:「微吟小醉踏春行,瞥見園林百媚生。也有天姿曾識面,幾多國色不知名。芳菲莫怪美人妒,瀲灧應關花史情。坐久景閑心亦靜,綠楊深處傳流鶯。」由此詩可見,曹走亦是文人學士雅會品題之所。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即有兩篇寫及曹州牡丹。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曹州牡丹得到了長足得發展,與此相關的牡丹鄉旅遊業亦是盛況空前。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外商,洽談生意,賞花旅遊,領略菏澤的風俗民情。所以說,菏澤牡丹花會市民俗文化的重要市場,通過它可以窺見牡丹文化的大概面目。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個獨特方面。它的內涵極為豐富。而且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它的內涵亦不斷拓寬、發展。研究牡丹文化,與經濟建設的推進,與精神文明的創建,都有密切的關系。曹州牡丹文化,方興未艾,研究它的人越來越多,可以斷言,不久的將來,它不僅是菏澤人關注的一個方面,而且會成為國內研究家所矚目的一個課題。
牡丹文化屬於上層建築,幾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領域。諸如學術文化、語言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實物文化等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文化。當然學術文化又包含哲學、宗教、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等,其中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又包含許多學科。其特點是有文字載體,有著作傳世。語言文字是學術所運用的工具,是學術的根基。民俗文化即民間文化,表現民間傳說、社會風俗等,不一定有文字載體。實物文化是歷代流傳下來的各種建築、雕刻以及各種文物等。因此,凡記述牡丹內容的類書、史料、專著、文集、筆記,題詠牡丹的詩詞文賦、故事傳說、小說、演義、傳奇、書法、繪畫、戲曲、電影、電視、圖案、畫譜、歌曲,以及以牡丹為題材的園林,各種欣賞活動(如花會、花展、書展、畫展)以及與此有關的經濟文化活動等等,均屬牡丹文化的范疇。按其內容,主要包括科學技術領域的牡丹文化與文學藝術領域的牡丹文化兩大部分。
科學技術領域的牡丹文化是指運用各種現代科學認識牡丹的自然屬性,採取各種技術手段合理開發利用牡丹資源而形成的文化現象,如各種栽培技術、品種選育技術、盆景與盆栽技術、葯材生產與應用、相關法律法規、各地利用習慣等,也包括各地在傳統風土習俗中形成的對牡丹的各種認識和觀念。
文學藝術領域的牡丹文化是指反映人對牡丹的情感、感性的具體作品,是詩歌、書畫、音樂、雕刻、裝飾圖案、文學等藝術作品的總稱,其中包括牡丹美學的內容。我國歷代有關牡丹的詩詞文賦、戲劇、小說、影視,書家書寫的以牡丹為內容的書法作品,畫家筆下的以牡丹為題材的山水花鳥畫,宮廷與民間的建築、傢具雕飾,工藝雕刻以及牡丹專類園林的藝術構思與設計等等,均屬藝術領域的牡丹文化。
當然,這種區分也是相對的,基於現代栽培技術基礎上的大型花會、花展,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文化活動,就是科學技術、藝術與經濟相結合的產物。
帝國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帝國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帝國牡丹進入詩歌,,帝國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帝國牡丹詩大量涌現,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唐·舒元輿《牡丹賦》、李德裕《牡丹賦》、歐陽修的《帝國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帝國牡丹記》等。元姚遂有《序帝國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帝國牡丹史》,屢見
解放後,帝國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牡丹文化有其:(一)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二)較濃重的葯物學特點(三)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四)較濃重的美學特點(五)較濃重的文學特點(六)較濃重的鄉土氣息(七)濃重的富貴之感(八)濃重的人生回味(九)濃重的生活氛圍(十)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