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丁香
『壹』 安徽廬劇一共有多少部具體是哪些請問哪些網站齊全可以在線觀看!謝謝!
廬劇為安徽省著名地方劇種,它是以大別山和淮河一帶的山歌、民歌、門歌、花鼓燈等民間歌舞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因其創作、演出活動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稱「廬劇」,已有近200年歷史。 廬劇分東、中、西三路且各具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表演生動活潑,傳統劇目分為小戲、折戲、本戲三類近300出,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有「二涼」、「寒腔」、「三七」、「正調」、「衰調」、「丑調」等,花腔多為民間小調,有四十多種,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台齊唱,稱為「吆台」。 建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創新,音樂由單純的鑼鼓伴奏增加了絲弦伴奏,並吸收了管弦樂器,嘗試了電聲伴奏。唱腔和表演融歌、舞、說、唱為一爐,繼承傳統,又有創新,即可表演古裝戲,也適合表演現代戲,不少劇目經過整理有的成為保留劇目,有的拍成電影和電視,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廬劇劇種的主要演出團體是合肥市廬劇團,主要演員有凌艷惠、黃冰、張國英、胡擁軍、張乘勝、孫小妹等。該劇團成立四十八年來,整理創作和演出現代戲147台,古裝戲138台,出版發行了大量的廬劇音、像盒帶,代表劇目有《雙絲帶》、《借羅衣》、《討學錢》、《打蘆花》、《休丁香》、《秦雪梅》等,《雙鎖櫃》、《情仇》(「半把剪刀」改編)拍攝成電視劇,由中央、上海、安徽電視台對全國播放,《借羅衣》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放映。
『貳』 廬劇有哪些經典劇目
廬劇原名「倒七戲」,又名小倒戲、到集戲、搗七戲、稻季戲等,是主要流傳於安徽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流行於安徽境內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區和江南的部分地區。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因其創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後定名為廬劇。
廬劇的傳統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喜劇和鬧劇為主。較有影響的廬劇劇目包括《綵樓配》、《葯茶記》、《天寶圖》、《柴斧記》、《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放鸚哥》、《賣線紗》等。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帶,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帶有山區特色,稱為「山腔」;下路以蕪湖為中心的蕪湖、南陵、繁昌、馬鞍山、當塗、涇縣一帶,音樂清麗婉轉,細膩平和,顯出水鄉風味,稱為「水腔」;中路以合肥為中心的合肥、定遠、肥東、巢湖、無為、和縣、含山、廬江一帶,音樂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實,自然清新。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是本戲和折戲的主要唱腔,既可敘事,也可抒情,適合表現復雜的情感;花腔多為民間小調,輕松活潑,常用於小戲。
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台齊唱,稱為「吆台」。傳統的廬劇沒有管弦樂伴奏,只用鑼鼓進行起奏、間奏和伴奏,俗稱「滿台鑼鼓半台戲」。早期廬劇的表演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地方小調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動作一般不配合劇情。演出多為幕表制,基本沒有固定的台詞,多採用臨時串詞、套詞的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表演藝術等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
廬劇具有很強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調、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樂,表演上吸收了鄂東的「花鼓戲」、「端公戲」、「嗨子戲」等的手法,不少劇目中融匯進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觀念和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廬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
舊時廬劇班社大都是半職業性的(即農忙時種田,農閑時唱戲),長期流動於鄉村集市。演出時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攤子。一般演員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會些「轍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傾向。所演劇目,多以「二小」戲、「三小」戲為主。唱腔多是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不用絲弦,三五人湊個班子即可演出,謂之「兩打三唱」。
演員身兼數角,輪番替換,還要兼打鑼鼓。後來發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還未形成固定的角色體制。廬劇從前無女藝人,旦角多由年輕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廬劇班社開始進入城市,演出劇目不斷豐富,角色行當也相應增多,分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下面小編為大家他有那些代表作吧。
《珍珠塔》
劇情簡介:胡來自稱半仙,夫妻倆一唱一和丑態百出,利用人們的求醫心切的心理,糊弄愚昧的廣大農民,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後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告戒人們應當相信科學,鑄造起鋼鐵長城,不要讓騙子們有機可乘,為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共同努力。
《李清照》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趙明誠卒於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錄》和滿堂古物。葬畢,清照大病。王御醫欲向李清照購古玩,並帶來趙明誠「玉壺頒金」的謠傳。此時金兵壓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決定攜所有石器追趕朝廷獻寶,為趙明誠洗清罪名,並保住文物不流散。為此,她跨山越海,顛沛流離,處處撲空。一年多後,李清照終於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帶文物被盜,她一病不起。
紹興二年,右承務朗張汝舟巧言說動李航,騙娶了李清照。婚後,張汝舟野心暴露,他名為娶妻,實為霸佔文物,並以此換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勸,反遭責難。她看清張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風不正,決意告發其「妄增舉數入官」,訴之公堂,以正世風。依宋朝刑律,告發親人者不分青紅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寧肯坐牢,也要守住靈魂的潔凈,為此她坐了九天牢獄
《休丁香》
該劇的故事在安徽民間流傳甚廣。劇情敘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辦嫁給浪子張萬郎,最後被休棄。後張萬郎家敗,投河而死。
近年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新型的文化娛樂方式對戲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致使廬劇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能演大戲的屈指可數。廬劇的搶救、保護工作應盡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叄』 廬劇周小五哪裡人
廬劇周小五是安徽省白茆鎮旭光村十二組人。
廬劇,舊稱「倒七戲」,流行專於以合肥為中心屬的江淮一帶和大別山區,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蕪湖等地。廬劇曲調清新朴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
清末以來,主要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江淮地區。廬劇發源於大別山區的霍山,它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鼓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
(3)休丁香擴展閱讀:
廬劇周小五簡介:
廬劇的傳統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喜劇和鬧劇為主。
較有影響的廬劇劇目包括《綵樓配》、《葯茶記》、《天寶圖》、《柴斧記》、《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放鸚哥》、《賣線紗》等。
『肆』 盧諾爾曼的盧怎麼組詞
盧諾爾曼的盧組詞
1、廬山
造句:Hani創造了一個在線人物性格,因而他可以以一種完全無法確認的方式來發表他的想法,但還是有很多人沒有透過語言看到他的廬山真面目。
解釋: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海拔1,474米。有白鹿洞等名勝古跡,為我國著名風景區。
2、廬劇
造句:通過對傳統劇目《休丁香》的探討,探究廬劇中的楚文化基因,認識廬劇的精神特質。
解釋:安徽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原名『倒七戲』。因流行於該省中部舊廬州府一帶而得名。
3、廬舍
造句:我看見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們的不幸是,生下地來就繼承了田地、廬舍、谷倉、牛羊和農具;
解釋:簡陋的房屋;田舍。
4、初出茅廬
造句:1938年,當時初出茅廬的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內科醫生科爾夫,親眼目睹了一位年輕人因暫時性腎衰而漫長痛苦的死亡過程。
典故: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5、廬山真面目
造句:Hani創造了一個在線人物性格,因而他可以以一種完全無法確認的方式來發表他的想法,但還是有很多人沒有透過語言看到他的廬山真面目。
典故: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來面目。
6、三顧茅廬
造句:有時候你必須三顧茅廬才能得到一個回復,並且他們的沉默通常還不是因為沒興趣,而是沒效率。
典故: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伍』 張郎休丁香山東柳琴曲譜
張郎休丁香山東柳琴曲譜的,並且這款曲譜也是特別的有紀念意義的,值得我們大家深去研究的。
『陸』 丁玉蘭的人物經歷
丁玉蘭出生於一個貧寒的家庭,她幼年喪父,隨母親在養父丁友和的丁家班演戲謀生。由於當時廬劇還是小戲,社會地位很低,在輾轉的演出路程中,丁玉蘭也飽嘗了人間的冷暖,也正是在這演出的氛圍感染下,丁玉蘭從小就練就了扎實的藝術功底。後來,丁玉蘭拜戲班的陳師傅為師,由於天賦高,學戲精,8歲開始登台,13歲就可以唱廬劇代表劇目,並很快成為一方名角,經常有人點名要丁玉蘭唱場子。在藝術上銳意進取的丁玉蘭,隨後又正式拜廬劇名角郭士龍為師,使藝術品位更臻完美。
解放後,丁玉蘭進入安徽省廬劇團,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她如飢似渴地補充文化和業務知識,學習和觀摩兄弟劇種演出,廣泛吸取各劇之長,為再攀藝術高峰打下了堅實基礎。1957年,在北京的戲曲匯報演出中,丁玉蘭憑借對廬劇代表劇作《借羅衣》、《休丁香》的精彩演繹,震驚了戲曲界。毛主席和周總理也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她的演出,並在看完演出後同丁玉蘭等人親切握手合影。周總理更是親切地關懷丁玉蘭,幫丁玉蘭解決眼疾就醫問題。
退休後,丁玉蘭承擔起培養下一代的任務,積極為廬劇貢獻余熱。60多年的演藝生涯中,丁玉蘭獲得了許多成就。1954年,參加華東地區第一屆戲曲會演,憑借在《借羅衣》中的精彩演出,獲得演員一等獎。1956年,憑借在《雙絲帶》中的傑出表演,獲得安徽省第一屆戲曲會演一等獎。1959年,由她擔綱主演的《借羅衣》被搬上銀幕。鑒於丁玉蘭的傑出藝術表演,她被中國戲劇家協會吸收為會員,並當選安徽分會理事。退休後,在教師崗位上,丁玉蘭先後被評為合肥市先進工作者、省政協積極分子、省勞動模範,並當選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她的事跡和藝術成就被《中國大網路全書》等權威文獻收錄。
作為廬劇代表人物,廬劇就是她的生命,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當然也正是由於她和她的劇團的存在,廬劇在很大程度上才從一個只在鄉村野寨搭草台班演出的地方小戲逐步成為了能夠進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戲。作為名角,她用她那玲瓏的表演風格和甜美的地方韻味將廬劇一次一次推向全國。從地方味十足的《借羅衣》到文詞高雅的《玉簪記》,無論是村姑還是大家閨秀,無論是青衣還是花旦角色,她都表演得出神入化,活靈活現。這種百變的表演天才征服了淳樸的村民,也征服了苛刻的雅士。就像黃梅戲的嚴鳳英、豫劇的常香玉一樣,丁玉蘭也可以說是觀眾心中的一個藝術符號,從一定程度上說,「丁玉蘭」三個字就代表了廬劇。
『柒』 休丁香拼音三個字怎麼打拚音
休 丁 香拼音
xiu ding xiang
第一聲第一聲第一聲
『捌』 「花鼓丁香」有什麼歷史背景
相傳,在明末清初年間,山東鄆城有一位秀才,雖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在科舉考試中卻屢次名落孫山。家中度日艱難,全靠妻子紡線織布換取錢糧,養家糊口。
秀才每每看到妻子日夜辛苦,不免心生悔恨,怨自己一個大男人沒有用,不能讓一家老少安居樂業。一次他聽到紡車的「吱吱」聲,不由隨著紡線的節奏輕輕哼了起來。
妻子聽到他的音調,也和著他有節奏的哼唱。久而久之,兩人竟然在紡織的時候養成了哼唱的習慣,音調也相對固定下來。有些朋友來看望秀才,聽到兩人的哼唱,大為驚詫,連連稱贊音調優美。
後來,秀才遂邀請一些好友自製了幾件樂器,又自編了一些曲目,鄉里鄉親自娛自樂。此後恰逢年饉,莊稼顆粒無收,眼看大家就要餓死。秀才和一班朋友商量一番,都說與其在家餓死,不如外出尋找活路。
於是,秀才和朋友們開始走四方。每到一處,大家拉開場子,演唱秀才所編的民間小調,倒也吸引了不少聽眾。天長日久,秀才的小調竟然在山東各地廣泛流傳,頗受大家的喜愛,於是就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花鼓丁香」。
「花鼓丁香」最初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頭」,即清唱或「打地攤」,即簡單化妝演唱,只用一面手鑼,一個梆子,一個挎在腰側的凸肚花鼓,沒有絲弦樂器伴奏。
花鼓丁香常用的曲調有贊子、序子、砍頭撅、貨郎調、寒韻、平調、哭迷子、過序子等。經常演出的劇目,除《休丁香》外,還有《站花牆》、《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呂蒙正趕齋》、《小姑賢》、《王定保借當》等數十齣。
到了1897年,山東遭遇水患,老百姓紛紛離家逃荒。滑縣與山東交界,又是著名的曲藝之鄉,因此許多山東的藝人來到滑縣,其中就包括秀才的傳人馬振海、吳保德等。
他們來到滑縣萬古鎮樵邱村,一方面搭台演唱,賺取銀錢以渡難關,一方面和當地的藝人切磋技藝,探討戲曲。
當時樵邱村最有名的民間戲曲藝人當數俎興太。他和幾位山東的藝人見面之後,都極為佩服對方精湛的演唱技藝,雙方難免惺惺惜惺惺,相見恨晚。
俎興太聽了一段花鼓丁香後,大加贊嘆,認為這種民間小調一定會在滑縣流行起來。於是邀請馬振海、吳德寶等人住在自己的一處閑院,以便共同切磋技藝。
隨後,他們一起參加了滑縣的一些廟會,希望能夠利用廟會一炮打響。可是現實極為殘酷,花鼓丁香並沒有得到滑縣老百姓的廣泛認同,和那些經常在滑縣演出的大平調、大弦戲等相比,來自山東的花鼓丁香無法吸引滑縣人的目光。
俎興太和來自山東的藝人痛定思痛,他們認為必須對花鼓丁香加以改進,符合當地人的口味,如此這般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俎興太提出在原有曲調的基礎上吸收當地其他劇種之長,創新獨特的板式和曲牌,自製多種演奏樂器,將花鼓丁香發展成一個新穎的劇種。
這個設想得到了馬振海、吳保德等人的一致贊同,大家靜下心來共同討論,刻苦鑽研,虛心向老藝人請教,私下裡反復琢磨演練。歷經千辛萬苦,俎興太和其他藝人終於創出了一門新的戲曲劇種。
1899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是萬古鎮樵邱村辦廟會的日子,也是俎興太和新劇種亮相的日子。藝人們在廟會上試演了《王小趕腳兒》、《小貨郎》、《賣桿草》、《藍橋》等幾部短劇,台下的觀眾聽了之後,叫好聲不絕於耳。藝人們連演數日,在當地引起巨大轟動。
由於這種戲的主要演奏樂器是四股弦,當地又稱為「二夾弦」,遂以此命名該劇種。從那時起,二夾弦開始廣泛流行於滑縣。
在滑縣取得了巨大成功後,俎興太並沒有忘記開山鼻祖。他和那些山東的藝人商量了一番,大家都願意回到山東老家匯報演出,一則讓老家人看看花鼓丁香的新發展,另外也算是紀念當年秀才的功績。
經過細致的准備,二夾弦的全體藝人在當年就登上奔赴山東的路程。整整半年的時間,他們踏遍了山東全境,讓二夾弦的音調響徹了齊魯大地。至此,二夾弦這一新興劇種在河南、山東迅速發展,短短十幾年就出現了36家表演二夾弦的班社。
後來,二夾弦更紅火了,足跡踏遍了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安徽等地。每到一處,演出都異常火爆,常有路遠的鄉親為了看一出二夾弦,起五更上路,聽完燈戲再回家。
當時,樵邱有一個特產,就是樵邱焦棗。樵邱焦棗以內黃「扁核酸」大棗為原料,經過選棗、去核、曬棗、炙烤、串串等工序,甜脆酥香。
樵邱賣焦棗的人,常成群結隊扛著插滿棗串的棗桿,跟隨二夾弦劇團到各地叫賣。常常是台上演員賣力表演,台下焦棗串隨著叫好聲呼呼啦啦,成為二夾弦舞台周圍一道獨特的風景。
後來,二夾弦第一代女演員岳榮枝、岳桂芝在濮陽一帶組團,陳新樂、魏香妞在延津組團,薛同亮、張福生在開封一代組團後發展至安徽亳縣,張慶武、李愛蓮在封丘組團,薛大榮二榮兄弟在長垣組團,俎興太的子弟更是遍及了河南。
『玖』 丁玉蘭的介紹
廬劇女演員。安徽肥東人。出身藝人家庭。幼年隨父學戲,十二歲拜師學廬劇。工青專衣、花旦。屬曾在皖中一帶演出。1949年參加合肥市平民劇社。建國後,歷任皖北地方戲實驗劇場、安徽省廬劇團演員,合肥市廬劇團演員、副團長、名譽團長。擅演劇有《休丁香》、《秦雪梅觀畫》、《玉簪記》、《雙絲帶》等。主演的《借羅衣》已拍成戲曲片,《雙鎖櫃》已拍成戲曲電視片。
『拾』 泗州戲的張郎休丁香的女演員是誰怎麼關注她
她應該是劉榮芝。
劉榮芝,原名劉永芝,女, 1983年11月出生梨園世家,宿州市泗州戲劇團當家花旦。與泗州戲孫梅、張廷、呂咸蔚並稱「泗州戲四小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