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牡丹
『壹』 唐代描寫牡丹的詩
牡丹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始於隋朝盛於唐朝。"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國花"的地位,以其國色天香贏得唐代人的喜愛。據不完全統計,僅《全唐詩》中就收錄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詠牡丹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詠物詩創作。
一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從牡丹含苞欲放的時候開始,詩人們就開始揮毫動筆,"青苞雖小葉雖疏,貴所高情便有餘。"(孫魴《題未開牡丹》)盡情抒發心中對牡丹的喜愛,描寫唐朝社會的風俗習尚,以及各種看花、賞花的情形。"朝日照開攜灑看,暮風吹落繞欄收。詩書滿架塵埃撲,盡日無人略舉頭。"(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就連平時喜愛的詩書,也只好隨它與塵埃為伴了。在唐人吟詠牡丹之作中,有用詩來回答朋友們對牡丹花事的詢問,有在詩里描寫以牡丹為
花片為人餞行……"為愛紅芳江砌階,教人扇上畫將來。"羅隱還寫了一首《扇上畫牡丹》的詩。即使這樣詩人們仍感到沒有述盡心中的愛花之情,孫魴又作了一首《牡丹落後有作》,表達了依依惜別的情懷。在詩人們的筆下,牡丹花的千種神態,萬般風姿,一寫盡然。
但是唐代詩人們並沒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們透過牡丹繁盛的表面現象,敏銳地發現其背後隱藏著的社會問題,通過詩歌表達了他們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這是唐人吟詠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買花》詩可作為代表。其詩雲: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李商隱十七歲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賞識,被聘請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點,學習做奏章。這個時候李商隱正是人生得意,風華正茂。當他看到盛開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對他的栽培,揮筆寫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詩:
綿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首名用孔子見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錦幃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幃中再拜,"環佩之事 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說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擁之,舉綉被而復之。"從盛開的牡丹聯想到這些歷史典故,又以這些歷史典故中的人物來表現綠葉叢中嬌艷的牡丹所給人的印象,顯示出牡丹的韻致引起讀者美麗的遐思。何焯評:"非牡丹不足以當之,起聯生氣湧出。"(見《李義山詩集》沈厚土爽輯評本)
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動時一剎那垂手觸動玉佩,在一轉身時飄起長裙,典見《西京雜記》所載"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這兩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風中枝葉搖曳的情景,十分生動。詩的五六句借《世說新語》所記石倫用蠟燭為炊之事,和《襄陽記載》劉季和所說:"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描寫牡丹開放時的光采和芳香,給人的感受很強烈。詩的最後兩名用江淹夢中得五筆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獵狐楚對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對令狐楚心懷的感激之情,抒發了詩人盪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無限嫵媚。紀昀說:"八句八事,卻一氣鼓盪,不見用事之跡,絕大神力!"(見《玉溪生詩說》)這首詩的好處就在於發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豐富了構思和詩的表現力,顯示出李商隱的才華。
不久李德裕黨人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因愛李商隱的才華,任為書記,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從此李商隱就在黨派爭斗的夾縫中過日子,再也沒有昔日賞花時的那種高興心情了。唐文宗開成三年的暮春時節,李商隱在長安應試博學鴻詞科落第,由長安動身回徑原,途經回中,(今甘肅固原增內)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氣,院子里的牡丹剛剛綻苞,就被一陣狂風疾雨打落。詩人回想往事,觸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寫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悵卧遙幃。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問宮腰捐幾枝。
回想當年京城賞花,而今卻在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猶在,那被雨打敗的牡丹實在令人可惜。詩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淪落想到失意的親朋,因小見大,寄託遙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里重陰非舊圊,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並覺今朝粉態新。
這首詩從自己的原已淪落,寫到自己被人排擠。詩的一開頭就撇開牡丹,先寫榴花。因為榴花晚開,趕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豈知早開早落,更覺悉人。三句寫花含雨,四句寫雨打花, 希望成空之意,這是多麼悉楚!而牡丹即為雨所敗,萬里陰霾,頓非舊圊,一春生氣,盪滌全無。這幾句從牡丹的零落寫到整個人事的變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頂峰,到詩的結尾又出以反筆,謂他日雨過,牡丹落盡,回想今朝,雨中粉態,尚覺新艷動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還算什麼,他年的摧殘將遠甚於今日。全詩詠物亦即言志,寫景亦即抒情,從中我們不難窺見詩人在遭受政治打擊以後內心的無限惆賬。
二
詠物詩作為一種詩體,源遠流長。《詩經·周南》首篇即以"睢鳩"托興,《楚辭·離騷》抒志於"蘭芷",寄情於"荃蕙"。到了西漢和魏晉六朝,出現了以物命題的詩。當詩歌發展到唐代達到高峰後,詠物詩也隨之豐富起來,蔚為大觀。
唐代五十多位吟詠牡丹詩歌的作者,大多屬於中唐以後的詩人。他們在唐朝中後期社會矛盾日趨勢尖銳復雜的形勢下,受到新樂府運動的影響,繼承了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的詠物詩的優良傳統,在創作中表現出現實主義的傾向。
唐人吟詠牡丹之作為我們留下了一系列生動而鮮明的形象。詠花諷時之作中的勞動人民形象以白居易《買花》詩中的田舍翁為代表,成為唐代詩人塑形象群中的一個典型,不可磨滅地留在我們的記憶中。詠花抒懷之作中的賞花人形象,不因所吟詠的對象都是牡丹花而使這一形象出現雷同化。"看遍花無勝些花,剪去披雪蘸丹砂。"(徐夤《牡丹二首之一》)我們只要透過賞花人的神態,就可以感到這一形象的生動和鮮明。"情願扛壺入醉鄉,"(段應式《牛尊師宅看牡丹》)這是具有一種豪放性格的賞花人;"不必繁弦木必歌,靜中相對更情多。"(吳融《紅白牡丹》)這是具有一種內向性格賞花人。有從不同角度來描寫賞花人的,"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竇梁賓《雨中看牡丹》)這是雨中來賞花的;"高低深淺一欄紅,把火殷勤繞露叢。"(溫庭筠《夜看牡丹》)這是夜裡來賞花的,以至到了"只欲欄邊安枕席,夜間閑共說相思。"(薛能《牡丹四首之三》)的程度,其形象也就躍然於紙上了。作者把賞花人如醉如痴的神態描寫的越充分,那麼詩中的這一形象也就越突出。還有描寫賞花人的心理變化的,更會使人物的形象神態俱出,惟妙惟肖。王建有首:《題所賃宅牡丹花》詩:
賃宅得花饒,初開恐是妖。
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
且願風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憐零落蕊,收取作香燒。
全詩細致入微地描寫了賞花人心理上的一系列變化過程:"初開恐是妖",當在剛租到的宅院里看到盛開的牡丹時,也許是第一次看到吧!引起賞花人一種驚奇、害怕的感覺,甚至擔憂是妖異所化,"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艷美的牡丹終於使他陶醉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從而在心中深深地祝願春風把它留住,烈日不要把它曬焦。但是花開總有花落時,等到花事已去,鮮花飄零,憐惜之心促使他又來收取殘花,以作香燃,寄託戀戀不舍之情。一連串的心理刻畫十分細膩,人物形象也隨之生動起來,產生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詠花抒懷之作中賞花人的形象,大多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再現,因此我們也就從這些詩作中感觸到詩人們思想感情跳動的脈搏,見出唐人吟詠牡丹之作中捕捉形象的能力。
唐人吟詠牡丹之作,在藝術上還有很多特色。牡丹花的風姿神韻,使詩人們產生了豐富的想像,如描寫白色和紫色的牡丹"白疑美玉無多潤,紫覺靈芝不足祥";(孫魴《又題牡丹上主人司空》)描寫牡丹的芳香"蕊堪靈鳳琢,香許白龍親";(徐夤《和僕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韻》)形容牡丹花後期與落"開日綺霞應失色,落時青帝合傷神";(唐彥謙《牡丹》)想像的翅膀縱橫千里、萬里,天上、地下。為了狀摹出牡丹的姿態,詩人們運用了大膽誇張的手法:
龍分夜雨姿嬌態,夫與春風發好香。
--徐夤《依韻和尚書再贈牡丹花》
虛生芍葯徒勞妒,羞殺玫瑰不敢開
--徐凝《題開元寺牡丹》
這些誇張地描寫和襯托牡丹的容姿。
乍怪霞臨砌,還疑燭出籠。繞行驚地赤,移坐覺衣紅。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
玉帳笙歌留盡日,瑤台伴侶待歸天。
--齊已《題南平後園牡丹》
這些是誇張地描寫賞花時的情形。同時在吟詠牡丹時,詩從頭還運用了各種巧妙的擬人手法。
欲綻似含雙靨笑,正繁疑有一聲歌。
--溫庭筠《牡丹二首之二》
金蕊霞英疊彩香,初疑少女出蘭房。
--周繇《看牡丹贈段成式》
這些是通過擬人的手法,把牡丹形容成美麗的女子。還有通過巧妙的擬人手法,同歷史傳說中的人物形象聯系起來,狀摹牡丹的美麗。
裁分楚女朝雲片,剪破 娥夜月光
--徐夤《追和白舍人詠白牡丹》
剪裁偏得東風意,淡薄似矜西子妝。
--殷文圭《趙侍郎看紅白牡丹因寄揚狀頭贊圖》
宋玉 邊腮正嫩,文君機上綿初裁。
--徐夤《憶牡丹》
那堪更被煙蒙蔽,南國西施泣斷魂。
--唐彥謙《牡丹》
這些和歷史傳說中的人物聯系起來的擬人手法,創造聘個優美的境界,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
詩人們在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描寫牡丹時,並不是單一的採用某一種藝術手法,而是綜合性地多樣化地把各種藝術手法融合在一起,多方面、多側面地狀摹出牡丹的美麗,極盡體物之妙,藉以傳達詩人心中的思想感情。上面我們是為了說明各種藝術手法在吟詠牡丹之作中的運用,才做了大致的分類。其實豐富的想像要通過大膽的誇張,巧妙的擬人來達到,而大膽的誇張中又包含著巧妙的擬人,巧妙的擬人中也包含著大膽的誇張,它們之間幾乎是不可分的。白居易的《牡丹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其詩雲: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燦燦,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綉緞,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卧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葯苦尋常……
在白居易的筆下,豐富的想像,大膽的誇張,巧妙的擬人等等,融各種藝術手法於一爐,使這首詩猶如一幅國畫,工筆之處細膩,寫意之處馳騁,把牡丹花的豐姿神韻韻,盡行托出,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唐人吟詠牡丹詩歌的語言,以淺切、流暢為主,象白居易的詩"意深詞淺,思苦言甜。"(袁枚)他的《買花》詩以"欲見之者易諭(白居易)為目的,寫的平易近人。"其他詩人牡丹詩的語言也都表現了這一特點。如令狐楚有首《赴東都別牡丹》
十年不見小庭花,紫萼臨開又別家。
上馬出門回首望,何時更得到京華。
語言簡朴,明白如話,愛花之情,惜別之意溢出詩外。劉禹錫也寫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別牡丹》
平章宅里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同樣是淺切流暢,話別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兩首詩合在一起讀,如話家常一般,卻又含有深情,運用白描手法創造出一個情深詞顯的優美境界。正因為這種語言淺切流暢的特點,才使詩人較多地運用了白描手法,幾筆便勾出一幅生氣盎然的圖畫,含不盡之意於詩外。徐凝有首《牡丹》詩: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詩中有典故,有想像,有誇張,有擬人,但詩的語言又是十分流暢、生動的,讀起來朗朗上口,藉助白描手法,天然之中見真諄,發人清新之思。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淺切流暢的語言,使詩歌易唱、易記,便於流傳。盛唐詩人李正封有兩句描寫牡丹的詩:"國色朝酣灑,天香夜染色。"含蓄、典雅,對仗工整;劉禹錫《賞牡丹》詩中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句,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都把牡丹推崇到"國花"的地位,但是流傳至今,李正封的詩句被後人簡化為"國色天香",而劉禹錫的詩句卻完整地為人們傳詠,這個例證生動地說明淺顯、流暢的詩句,更利於流傳和讓人接受。
唐人吟詠牡丹的詩歌,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唐以後描寫牡丹的作品日見繁多,引起了歷代作家的極大興趣,成為我國詠物詩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甚至還發展到別的藝術領域,當詞興盛起來,宋朝前後的牡丹也成為詞的吟詠對象。再往後的曲、戲劇、小說等文藝體裁也都出現一些描寫牡丹的作品,同時還產生了許多趣聞、軼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等。唐人吟詠牡丹詩歌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美,加深和影響了我國人民對牡丹的喜愛。
『貳』 唐代,牡丹為何獨受深受武則天喜愛,是何原因
武則天在位時位於洛陽,在洛陽牡丹較多,牡丹寓意富貴昌盛,在唐代受到武則天的喜愛,而在現代牡丹也是深愛國人喜愛的花卉有國花之稱。牡丹在南北朝時就有種植而在唐代才開始逐漸興盛起來。
逐漸的牡丹花便有了名氣而深受士人百姓的喜愛。而在現代洛陽牡丹聞名天下,每當牡丹花開時節,去洛陽賞花的人數不勝數。真可謂人山人海。由此可見,牡丹花是深受世人的喜愛。在如此現代化的審美觀中,而牡丹也能獨樹一幟,由此可見牡丹花是多麼的華貴。牡丹深受武則天喜愛的原因,就讓人一目瞭然。
『叄』 唐朝芙蓉和牡丹
唐代愛牡丹主要是由高宗武後時期開始的,那時的牡丹主要在洛陽、平陽(臨汾)一帶回。長安雖然有,但是答還不如這兩個地方。而且長安當時的條件還是不算最好最適合牡丹的,但是卻很適合芙蓉,唐代尤其是盛唐最為喜歡的就是明艷、富麗的色彩格調,芙蓉也是一種觀賞性很強、很富麗堂皇的花卉。
『肆』 現在2016著名唐玉潤老先生唐牡丹的書法作品字大概多少錢一平尺
倘若只是一張紙一個的大字幾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個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經書或者是詩詞,字數在幾百幾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幾千元平尺都是要的。還要看紙張,用墨,以及寫得怎樣等等。另外,藝術品價格高低都得市場說了算,有的買高檔的,有的買低檔的。另外相同與不相同的字畫在不同的人眼裡價格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誰的書畫都有好差,都有值錢與不值錢的,有貴的和相對便宜一點的,所以不能籠統用平方尺來論,只能說某一張是多少錢一平方尺。潤格也沒有什麼准頭,只是一種參考,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判斷和對他的書畫的了解,以及當時的市場的炒作情況而定。一幅字畫,在不同地點、不同時刻、不同的拍賣人手裡,價格都會不一樣。比如,同一個人的書畫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萬、幾萬平尺······;而且換另一個拍賣商、中介又是別一種情況······所以是很難判斷的,更不是絕對的一個價格。任何個人的評價都只是片面的、個人的觀點。有個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別喜歡的買家想要,這些都可能使得價格更高。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為某個人現在有職務,或者純粹是炒作才使得書畫價格高;那麼等他退了,或者沒有人炒作了,價格很快會降下來,甚至不值錢。其他任何藝術品均如此。只要是還好,都有收藏價值。這里特別提出的是——潤格是不靠譜的一種參考,主要還是看市場,還有自己對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說的。還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畫都是不值錢的,除了年代久遠同時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會值點錢。不好意思,主意還是要自己拿,別人說的都只能作為參考。一己之見,說得不對請原諒。
來自http://..com/link?url=_q1gmhI4SUKZ-3vzn6IUwrjPTvm3idz0GS64cV63Qm
的答案。。
『伍』 唐朝對牡丹斬殺怎麼個說法
說武則天幹嘛的那都是瞎扯 純屬神話傳說虛構的
唐朝:
牡丹種植中心洛陽→長安
隋末唐初,長期的戰爭使得牡丹褪出人們的視野,武則天時期,移西河牡丹於洛陽上林苑,洛陽牡丹又一次迎來暴發期。據記載:
舒元輿《牡丹賦》:「天後之鄉,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特異,天後嘆上苑之有闕,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國牡丹日月漸盛。」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釋名第二》、《歐陽修集·卷七十五·居士外集卷二十五》:「牡丹初不載文字,唯以葯載《本草》。然於花中不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自唐則天已後,洛陽牡丹始盛。」《能改齋漫錄卷五》:「牡丹初不載文字。自則天以後始盛。然未聞有以名者。」
這些記載都表明,武則天時期移植牡丹到洛陽上苑,是唐朝牡丹繁榮的開始。由於武則天喜歡牡丹,牡丹得以進入宮廷並在民間開始流傳。洛陽當時成為了牡丹的種植中心。
唐朝玄宗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當時洛陽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 到玄宗時,牡丹由洛陽傳入長安,長安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字仲孺,能詩,善種植之術。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上皇(唐玄宗)召至驪山植萬本,色各別,賜千金歸,宮人呼為花師。"
當時的「藝人「因受社會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絕技」是不外傳的。所以,宋單父種植牡丹的「絕技「使後人「不能知其術」。但是,從「植牡丹一萬本(株),色樣各不同」來看,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花譜》 雲:「牡丹,本朝人謂之木芍葯。天寶中禁中初重木芍葯,得四本:紅、紫、淺 紅、通白。移植予興慶池沉香亭。會花開,明皇引 太真玩賞,李白立進《清平 調》三章。」
《唐兩京城坊考-卷1》:"開元中,禁中初種木芍葯,得四本,上因移於興慶池東沉香殿前。"
唐,李浚《松窗雜錄》:"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葯","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開元年間"初有木芍葯植於沉香亭前,其花一日忽開一枝兩頭,朝則深紅,午則深碧,暮則深黃,夜則粉白,晝夜之內,香艷各異"。
這些記載都表明,至開元中期,牡丹才隨著唐玄宗不再東歸而傳到了長安。唐朝時期,牡丹從洛陽傳到長安,經歷近半個世紀,一方面是由於長安的氣候環境不如洛陽「花最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長安缺少掌握牡丹培植技藝的花師,所以在經歷了中晚唐100多年的時間之後,牡丹在長安逐漸銷聲匿跡,反觀洛陽牡丹則「明月彌盛」至宋也成「甲天下」之態。
『陸』 唐朝那個皇帝把牡丹定為國花為什麼
相傳,武則天有一次想游覽上苑,便專門宣詔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內,容莫待曉風吹。」當時正值寒冬,面對武則天甚為霸道的宣詔,「百花仙子」領命趕緊准備。第二天,武則天游覽花園時,看到園內眾花競開,卻獨有一片花圃中不見花開。細問後得知是牡丹違命,武則天一怒之下便命人點火焚燒花木,並將牡丹從長安貶到洛陽。誰知,這些已燒成焦木的花枝竟開出艷麗的花朵,眾花仙佩服不已,便尊牡丹為「百花之首」。「焦骨牡丹」因此得名,也就是今天的「洛陽紅」。
『柒』 唐 劉禹錫 的《賞牡丹》的意思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洛陽城.
『捌』 唐朝與牡丹有什麼關系哪
唐朝人喜歡牡丹,牡丹栽培開始繁盛,李白(清平調)白居易(賞牡丹)等詩人也寫了很多關於牡丹的詩,當時還種出重瓣牡丹,牡丹象徵富貴,很多畫家也喜歡畫
『玖』 為何唐朝人盛愛牡丹
在唐朝,牡丹成為富貴的象徵。
從唐代官服顏色談起,唐代的朝廷官員以服版飾顏色區權分品級,三品以上大官的官袍為紫色,五品以上的官員服紅色,六至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而白色是未入仕、尚未考取功名的平民所穿,故稱白衣。因此唐人在觀賞顏色鮮艷繽紛的牡丹時,自然也產生了「貴紫賤白"的傾向。
到了晚唐,牡丹成為當時人們懷念的象徵,更代表著昔日的盛唐榮光。晚唐的社會經濟不再像盛唐時穩定,人們也沒有閑情逸致欣賞名貴的牡丹。晚唐至五代十國的詩人更多地用牡丹,來感嘆這物是人非的情景,也道盡盛唐長安城受唐末戰亂所毀的哀戚。
(9)唐牡丹擴展閱讀:
牡丹在唐詩中的流行:
唐詩中直接描述牡丹的詩篇達到204首之多,從時間來看,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是反映牡丹發展的重要線索。
在204首牡丹詩歌中涉及的詩人有93位,盛唐之前沒有;盛唐時期有5位詩人,留下7首牡丹詩歌;中唐時期有32位詩人,留下84首牡丹詩歌;晚唐時期有32位詩人,留下71首牡丹詩歌;五代時期有24位詩人,留下42首牡丹詩。
由此可見,盛唐是唐人對牡丹之愛的開端,發展到中晚唐時期,形成高峰,而直至五代,仍有牡丹之風殘留。
『拾』 唐代寫牡丹的詩
1、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出裝唐代:劉禹錫《賞牡丹》
釋義: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2、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出自:唐代 徐凝《牡丹》
釋義:
有哪個人不喜歡牡丹花呢,盛開時獨佔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裡翩舞吧,千嬌萬態如同燦爛的朝霞飛騰。
3、錦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出自:唐代李商隱《牡丹》
釋義:
織錦的簾帷剛剛捲起,是美艷的衛夫人;絲綉的褥被還堆擁著,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又像在彎腰而舞,鬱金裙子正爭相迴旋。
它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熏?
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了那支彩筆,想把清麗的詞句,題在花葉上寄給朝雲。
(10)唐牡丹擴展閱讀
《牡丹》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借詠牡丹抒發詩人對意中人的愛慕、相思之情,借絕色艷姝來比擬,以花寫人,並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
首聯結合典故描繪了一幅單株牡丹的特寫圖,頷聯展示牡丹隨風搖曳時的綽約豐姿,頸聯具體地描寫了牡丹的色香,尾聯反用夢中傳彩筆之典表明詩人心搖神盪的興奮激動之情。全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