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惜牡丹花

惜牡丹花

發布時間: 2021-01-09 12:58:35

1. 惜牡丹花的翻譯

一、譯文:
惆悵地看著台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惜牡丹花閱讀答案_惜牡丹花翻譯賞析_作者白居易。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裡我拿著火把看牡丹花,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生了憐憫之心。

二、原文:
唐.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三、賞析: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回環,語意層層深入。
1)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緻,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讀者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
2)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讀者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有」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朴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那還是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
3)「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像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詩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
4)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那麼,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裡起來把火看花,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詩人的心情又會如何,讀者也就不難體味了。

2. 把惜牡丹花的賞析和解釋詳細點寫出來 注意 要詳細點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在群芳斗艷的花季里,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她占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於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回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緻,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人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呢!「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其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朴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可謂情篤而意深。
藝術中國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像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那麼,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裡起來把火看花,不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么?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難體味了。

3. 蘇軾的《海棠》與白居易《惜牡丹花》同樣寫夜裡賞花,二者所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

蘇軾所寫《海棠》是在其被貶黃州期間所做: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紅燭照紅妝。春風輕拂,海棠盛開,香霧迷濛,月轉迴廊。擔心無邊夜色掩蓋了海棠花的美麗,使其孤寂而昏昏欲睡,便點燃紅燭照亮花兒盛開的芳顏。花已開,夜卻來,無人賞花,我自點燭照亮花的芳華。表現了一種樂觀灑脫積極向上的心態。
白居易所寫《惜牡丹》: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只殘。明朝風起應吹進,夜惜衰紅把火看。階前的牡丹花正是開爛漫,到了晚上只有兩只凋零,即使如此心情依然很惆悵,也許明日晨風就吹散了滿階的紅,夜裡憐惜殘紅便用火光照亮了看。詩的首句就奠定了全詩的基調——哀怨的憐惜的,類似於黛玉葬花的情感。
綜上所述,兩首詩同是寫花,盛開的花,同是憐惜花兒、把火夜賞,但是前者是樂觀積極向上,後者惆悵憐惜感傷,精神境界完全不同。

4. 惜牡丹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白居易在元和年間寫過二首《惜牡丹花》詩,這一首是寫於「翰林院北廳」的牡丹花下的,全詩通過一個獨特的視角寫了他對翰林院中這兩株牡丹花的厚愛,以及因為花期將過而產生的戀戀不舍的復雜心態,活脫脫是一個護花使者的痴情形象。

牡丹花是大自然創造的美,歷來有「天香國色」的美譽,不過,在百花吐艷、群芳爭卉的季節里,她卻總是姍姍來遲,頗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報琵琶半遮面」的矜持。等到她一旦怒放、占盡春光的時候,一年的花事已經有了最後的晚宴的味道了。對白居易的這首《惜牡丹花》,我們也應該放在這樣一個時間背景下來欣賞,也許就可能體會出他對牡丹花的一片衷腸,其實也就是對即將逝去的春天的無限惋惜了。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全詩以「惆悵」一詞領起,為全詩的感情基調抹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感傷色彩。人們也許會忍不住要問,詩人在感傷什麼呢?因為第一句中並沒有明確交待原因,只說惆悵的是「階前紅牡丹」而已,初讀起來,不禁使人感到有幾分突兀,這庭院中的紅牡丹,為什麼會讓詩人感傷不已呢?讀完第二句時,讀者才恍然大悟了,原來是在傍晚時分,白居易發現,階前的牡丹花叢,只剩下兩枝還在開花了,這里的「殘」字應是殘留而不是殘敗的意思。花開自有花落時,而且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花枝敗落非但不值得悲傷,相反,還是一種十分正常的植物生理現象,根本不應該為此而觸景傷懷。老子在《道德經》中曾經講過一句名言,叫作「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說,天地本無心於愛護萬物,只是讓它們自生自滅而已。只是多愁善感的人類,為許多自然界的正常現象人為地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感情色彩而已。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這個道理。白居易在傍晚時分,為了院中僅剩的兩枝還在開花的紅牡丹而黯然神傷,而且,詩人還調動了他那異常敏感豐富的想像力,事先預計到今天晚上就是這兩枝碩果僅存的紅牡丹盛開的最後一夜了,所以他無限惋惜地感嘆「明朝風起應吹盡」,因此便不由得要盡一切可能,來加倍珍惜她,呵護她了。不過,大家都明白,自然規律是不可違反的,在這最後的一夜,白居易又將如何行事呢?誰也不會想到,他對花的熱愛已經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了,所以他要「夜惜衰紅把火看。」憑心而論,即將衰敗的牡丹花恐怕已經沒有當初富貴嬌艷的光彩了,不過,情人眼裡出西施,白居易此時的這種感情並不帶任何功利的色彩,他也不是為了牡丹花的美麗所打動,而是為這美麗的牡丹花即將逝去而無比惋傷,他要同他心愛的牡丹花相依相伴地度過這最後的一夜。在「衰紅」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忠實地守護在她們的身邊,唯其如此,他才會感到安心踏實。這種性情在今天的人來看,恐怕會覺得大可不必,甚至會認為是多此一舉的吧。

在我們今天熟悉的古詩詞中,也有不少珍惜光陰、傷春惜花之作,那麼白居易這首詩與上述作品有什麼獨到之處呢?首先,《古詩十九首》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叫做「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與白居易此詩的意境頗為接近,但《古詩》的意思是說要夜以繼日地享受生活,完全是一種及時行樂的態度,後來李白也說過,「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古風》),他把人生的百年細分為一天天來計算,而且打算每天都要一天當成兩天來過,真有一種爭分奪秒、只爭朝夕的勁頭,不過,無名氏的《古詩》也罷,李太白的《古風》也罷,都是為了自己精神的愉悅才這樣珍惜轉瞬即逝的光陰的,在他們秉燭的那些夜晚里,可能宴飲豪歌,燈紅酒綠,快意非常。白居易卻與他們的這種嚮往有明顯的不同,他既不邀請親朋好友,吟詩論文,也不觥籌交錯,對酒當歌,而是要一個人靜下心來,提一盞長明燈,與即將凋謝的牡丹花為伴,可以想像,這一夜,他不會因此而有任何心情上的快意與享樂,他的「夜惜衰紅把火看」,雖然在形式上,同屬「秉燭」,但在實際上卻是完全不同的精神與追求,正是這種明知如此只會有痛苦與悲涼,卻仍然欲罷不能、非此不可的那一份難能可貴的執著,才使得這首小詩感動了當時和後來的無數有情人。在介紹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詩的文章里,我們說他有一雙美學家發現美的眼睛,而從這首《惜牡丹花》詩中,我們又能體會出他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由衷的喜愛和珍惜。

對於這種惜花之情,歷來文人都有所表現,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盛唐詩人孟浩然的《春曉》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同樣飽含著對春天的熱愛,早上一覺醒來,神清氣爽,特別是聽到窗外那一聲聲婉轉如歌的鳥鳴,詩人雖然足未出戶卻已經分明陶醉在無限的春光中了。不過,他突然又想到了自己在睡夢中依稀聽到的風雨之聲,心中又不由得感到有些沉甸甸的,因為這陣風雨過後,不知會吹落多少嬌嫩的花朵,殘枝敗蕊,落紅飄零,固然讓人心痛,可是如果那些含苞待放的花蕾,還沒有來得及綻放她們生命中最光彩的一面,就碰上了這一場不期而至的「夜來風雨」,豈不讓人掃興?詩歌就是在這樣自然而然的聯想中,由贊春賞春翻為惜春嘆春,整首小詩就像是一曲如歌的行板那樣,如泣如訴地歌頌著春天的美好,嘆息著春天的短暫。

相同意境但寫得更加委婉動人的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又是一個「夜來風雨聲」,女詞人早上醒來之後,第一個念頭就是擔憂,所以還沒有起床,便趕緊問正站在窗前卷窗簾的侍女,讓她好好看一看,經過這一夜「雨疏風驟」的洗禮之後,院子里的海棠情景如何了?其實,女詞人根本不用等到回答,早就曉得答案了,不過,粗心的侍女可沒有李清照那樣的惜香憐玉,哪裡曉得女主人的良苦用心,所以她只不過往外面隨便看了一眼,便大大咧咧地回答說,「海棠花經受了一夜風雨的考驗,和昨天一樣,依舊活著。」聽了這樣的回答,簡直讓李清照哭笑不得,她忍不住一再地重復起來,你知道嗎,你知道嗎,肯定是綠葉更加綠了,可是紅花卻肯定是凋零了呀!

白居易這種視角獨特、感受細膩的《惜牡丹花》詩一出,便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很大興趣,隨即有不少意境相似之作紛紛問世,著名的有李商隱的《花下醉》中的名句「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這在客人散去之後,「更持紅燭賞殘花」的凄美意境,分明是白居易「夜惜衰紅把火看」一句的翻版;而大文豪蘇東坡筆下的海棠花,卻已經頗有楚楚動人的盛裝女子的風姿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藝術的創造中,獨辟蹊徑的眼光與不同凡響的感受是多麼的可貴,任何一件不起眼的事物,如花開花落,只要用心體會,都能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境界來,而白居易二首《惜牡丹花》說明他正是這方面的行家裡手。 (田南池)

5. 那位有白居易的惜牡丹花的翻譯

其一: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回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緻,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人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呢!「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其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朴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可謂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像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②,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那麼,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裡起來把火看花,不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么?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難體味了。
其二:「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全詩以「惆悵」一詞領起,為全詩的感情基調抹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感傷色彩。人們也許會忍不住要問,詩人在感傷什麼呢?因為第一句中並沒有明確交待原因,只說惆悵的是「階前紅牡丹」而已,初讀起來,不禁使人感到有幾分突兀,這庭院中的紅牡丹,為什麼會讓詩人感傷不已呢?讀完第二句時,讀者才恍然大悟了,原來是在傍晚時分,白居易發現,階前的牡丹花叢,只剩下兩枝還在開花了,這里的「殘」字應是殘留而不是殘敗的意思。花開自有花落時,而且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花枝敗落非但不值得悲傷,相反,還是一種十分正常的植物生理現象,根本不應該為此而觸景傷懷。老子在《道德經》中曾經講過一句名言,叫作「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說,天地本無心於愛護萬物,只是讓它們自生自滅而已。只是多愁善感的人類,為許多自然界的正常現象人為地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感情色彩而已。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這個道理。白居易在傍晚時分,為了院中僅剩的兩枝還在開花的紅牡丹而黯然神傷,而且,詩人還調動了他那異常敏感豐富的想像力,事先預計到今天晚上就是這兩枝碩果僅存的紅牡丹盛開的最後一夜了,所以他無限惋惜地感嘆「明朝風起應吹盡」,因此便不由得要盡一切可能,來加倍珍惜她,呵護她了。不過,大家都明白,自然規律是不可違反的,在這最後的一夜,白居易又將如何行事呢?誰也不會想到,他對花的熱愛已經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了,所以他要「夜惜衰紅把火看。」憑心而論,即將衰敗的牡丹花恐怕已經沒有當初富貴嬌艷的光彩了,不過,情人眼裡出西施,白居易此時的這種感情並不帶任何功利的色彩,他也不是為了牡丹花的美麗所打動,而是為這美麗的牡丹花即將逝去而無比惋傷,他要同他心愛的牡丹花相依相伴地度過這最後的一夜。在「衰紅」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忠實地守護在她們的身邊,唯其如此,他才會感到安心踏實。這種性情在今天的人來看,恐怕會覺得大可不必,甚至會認為是多此一舉的吧。

6. 惜牡丹花的全文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其一
翰林院北廳花下作
惆悵階前紅牡丹⑴,晚來唯有兩枝專殘⑵。
明朝風屬起應吹盡⑶,夜惜衰紅把火看⑷。
其二
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⑸
寂寞萎紅低向雨⑹,離披破艷散隨風⑺。
晴明落地猶惆悵⑻,何況飄零泥土中⑼。[1]

7. 惜牡丹花二首(其一)

惜牡丹花二首

唐 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寂寞萎紅低向雨,

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

何況飄零泥土中。

8. 惜牡丹花是什麼詩

《惜牡丹花二首》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七絕
惆悵階前內紅牡丹,晚來唯容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牡丹花》
【年代】:唐
【作者】:羅隱
【體裁】:七律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
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葯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牡丹花二首》
【年代】:唐
【作者】:徐夤
【體裁】:七律
看遍花無勝此花,剪雲披雪蘸丹砂。
開當青律二三月,破卻長安千萬家。
天縱穠華刳鄙吝,春教妖艷毒豪奢。
不隨寒令同時放,倍種雙松與辟邪。
萬萬花中第一流,淺霞輕染嫩銀甌。
能狂綺陌千金子,也惑朱門萬戶侯。
朝日照開攜酒看,暮風吹落繞欄收。
詩書滿架塵埃撲,盡日無人略舉頭。

9. 惜牡丹花中「惆悵階前紅牡丹」一句有什麼作用

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緻,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讀者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

熱點內容
雞兒能插花 發布:2024-09-27 12:14:18 瀏覽:622
花店英文短語 發布:2024-09-27 12:09:20 瀏覽:591
七夕節點子 發布:2024-09-27 11:59:35 瀏覽:652
新交房小區賣綠植 發布:2024-09-27 11:17:49 瀏覽:969
荷花的特點有哪些 發布:2024-09-27 11:14:05 瀏覽:977
梔子花的顏色有幾種 發布:2024-09-27 11:13:03 瀏覽:467
炎陵的盆景 發布:2024-09-27 11:13:02 瀏覽:893
鮮花公主神賜 發布:2024-09-27 11:07:56 瀏覽:845
日月盆景 發布:2024-09-27 11:04:13 瀏覽:863
半球鮮花 發布:2024-09-27 11:02:07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