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海百合目

海百合目

發布時間: 2021-01-23 03:24:47

❶ 海百合是種植物嗎

不 海百合是動物 海百合 英文名:Crinoid;sea lily 分類: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 海百合綱(Crinoidea) 海百合綱 (Crinoidea) [編輯本段] 棘皮動物門 的一 綱 。在 古生代 繁盛,現已衰退。化石種類約有5000多種 。現存僅1個關節海百合目或稱 亞綱 ,約有610多種。現存的 海百合 分為2 個類型:①柄海百合類,終生有柄,營固著生活。② 海羊齒 或稱羽星類,成體無柄,營自由生活或暫時性固著生活。 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海百合綱(Crinoidea)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統稱,成體以柄固著於海底而生活。柄上有鱗莖狀的身體和羽狀分枝形似蕨葉的觸手(腕),整個動物外形似植物。柄由石灰質的圓盤構成;身體具內骨骼,由排列緊密的石灰質骨片構成。海百合主要見於深海,以有機物碎屑為食。現存80種,長度均不超過60公分(24吋)。許多種歸屬於後海百合屬(Metacrinus),分布范圍從日本到澳大利亞。美麗新海百合(Neocrinus decorus)是西印度群島的常見種。已知絕滅的有5,000多種,其中有的長達20公尺(65呎)。這些絕滅種是古生代的重要標志化石。 柄海百合類外觀很像 植物 ,可分根、莖(柄)、冠3 部。海羊齒類莖(柄)僅在幼期存在,成長後消失,僅留最頂端1節,稱為中背板。莖由環狀骨板構成,常有稱為根卷枝或卷枝的附屬物。莖的固著端擴大為盤狀、指狀、葉狀或錨狀。海羊齒的卷枝集中在中背板周圍。冠包括萼和腕2部分。海羊齒類萼不發達,呈盤狀,僅能看到中背板和輻板。腕數原始為5個,常再分枝成多個。腕的兩側有一系列羽枝,交互出現在各腕節的一側。柄海百合類多棲息於深海;海羊齒類多生活在沿岸淺海,一般不超過1500米。底質多半都是硬的石底、貝殼底或沙底,少數種生活在軟泥底。海羊齒類以 印度洋 - 西 太平洋 區種類最多,中國的海羊齒 南海 約有60多種, 黃海 渤海 僅有1 種 。該類動物多為濾食性,食物主要為 浮游生物 。吸口蟲是 寄生 於海百合類的特殊多毛類,種類很多。許多動物與海百合類共棲。該綱分為4 個目 (或亞綱):游離海百合目、可曲海百合目、圓頂海百合目和關節海百合目。現生的海百合均屬關節海百合目

❷ 海百合的歷史分布

古生代石炭紀時,海百合數量極龐大,品種繁多,可歸類在「海百合總綱」之下的多個綱目下。它們跟苔蘚蟲和腕足動物在海底形成草地般的大面積覆蓋面,留下許多化石(早侏羅紀的一種海百合Lobothyris subgregaria就是典型例子)。後因「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90%的海洋物種滅絕,海百合也迅速退出歷史舞台。
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百合,大多在淺海底棲。海百合類最早出現於距今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早朝,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曾經幾度(石炭紀和二疊紀)繁榮。其屬種數占各類棘皮動物總數的三分之一,在現代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餘種。
現生種的海百合剛被重新發現時,是在深水海域中,所以初期人們以為它們只能在深海生存。後來發現,原來不論淺海或深海、熱帶珊瑚礁或高緯度海域,都能發現其蹤跡。 分類: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在古生代繁盛,現已衰退。化石種類約有5000多種。現存僅1個關節海百合目或稱亞綱 ,約有610多種。現存的海百合分為2個類型:
①柄海百合類,終生有柄,營固著生活。
② 海羊齒或稱羽星類,成體無柄,營自由生活或暫時性固著生活。
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海百合綱(Crinoidea)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統稱,成體以柄固著於海底而生活。柄上有鱗莖狀的身體和羽狀分枝形似蕨葉的觸手(腕),整個動物外形似植物。柄由石灰質的圓盤構成;身體具內骨骼,由排列緊密的石灰質骨片構成。海百合主要見於深海,以有機物碎屑為食。現存80種,長度均不超過60公分(24吋)。許多種歸屬於後海百合屬(Metacrinus),分布范圍從日本到澳大利亞。美麗新海百合(Neocrinus decorus)是西印度群島的常見種。已知絕滅的有5,000多種,其中有的長達20公尺(65呎)。這些絕滅種是古生代的重要標志化石。
有高莖的海百合曾經覆蓋海洋表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大學深海科學家韋雷娜-塔尼克里夫(Verena Tunnicliffe)在一份聲明中稱,海百合現在十分罕見。 柄海百合類外觀很像 植物 ,可分根、莖(柄)、冠3 部。海羊齒類莖(柄)僅在幼期存在,成長後消失,僅留最頂端1節,稱為中背板。莖由環狀骨板構成,常有稱為根卷枝或卷枝的附屬物。莖的固著端擴大為盤狀、指狀、葉狀或錨狀。海羊齒的卷枝集中在中背板周圍。冠包括萼和腕2部分。海羊齒類萼不發達,呈盤狀,僅能看到中背板和輻板。腕數原始為5個,常再分枝成多個。腕的兩側有一系列羽枝,交互出現在各腕節的一側。柄海百合類多棲息於深海;海羊齒類多生活在沿岸淺海,一般不超過1500米。底質多半都是硬的石底、貝殼底或沙底,少數種生活在軟泥底。海羊齒類以 印度洋 - 西 太平洋 區種類最多,中國的海羊齒 南海 約有60多種, 黃海 渤海 僅有1 種。該類動物多為濾食性,食物主要為 浮游生物。吸口蟲是 寄生 於海百合類的特殊多毛類,種類很多。許多動物與海百合類共棲。該綱分為4 個 目 (或亞綱):游離海百合目、可曲海百合目、圓頂海百合目和關節海百合目。現生的海百合均屬關節海百合目。海百合身體呈花狀,有5 腕,每腕再分為許多羽枝,部分種類海百合能自由地在海水裡游動,部分則附在海床上生活。海百合是濾食動物,捕食時將腕高高舉起,浮游生物被管足捕捉後送入步帶溝,然後被包上粘液送入口。當它吃飽喝足時,腕枝輕輕收攏下垂,宛如一朵行將凋謝的花——那是它正在睡覺!
海百合包括三個基本組成部分,莖,花萼和武器。閥桿連接ligamentary組織組成的高度多孔的小骨。花萼,海百合的消化和生殖器官,而口位於頂部的背杯,而肛門是位於外設。該的武器顯示pentamerism或pentaradial對稱,包括比莖更小的聽小骨,並配有棘毛,有利於喂養移動的有機介質順著手臂放進嘴裡。大部分的生活海百合是自由游動的,只有一個殘留的莖。在這些深海物種仍保留的莖,它可以達到的長度為1米(3.3英尺),盡管它通常要小得多。稈生長滿分反口的表面,形成海星和海膽的動物的上側,使海百合有效地上下顛倒通過比較,與大多數其他棘皮類動物。柄的基極組成的圓盤狀的吸盤,其中,在一些物種中,有根狀的結構,進一步提高其在底層表面上的抓地力。稈往往是兩邊的小棘毛。和其他棘皮類動物一樣,海百合有pentaradial的對稱。的身體表面的反口鑲嵌與碳酸鈣板,形成一個內骨骼類似於海星和海膽。這些使花萼有點杯形的,有幾個,如果沒有,在口腔的(上)表面的小骨。的上表面上,或天蓋,分為5 ambulacral領域,包括從其中的一個深溝腳管項目,和五個interambulacral它們之間領域。視口,肛門,不尋常的,棘皮類動物,被發現的同一表面上,在邊緣的前翅的ambulacral槽延伸到武器,從而有沿其內表面的腳管。原始,海百合只有五個武器,但在大多數生物中,這些被一分為二,給10武器。在大多數的生物物種,特別是自由游動的羽毛明星,武器分支幾次,生產的產品多達200支。臂連接,內襯的小羽毛般的附屬物,或小羽片,其中還包括管腳。

❸ 奧陶紀時期出現了哪些動物

5.05億年前奧陶紀幾乎所有的陸地均位於赤道以南。非洲位於南極,同南美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接壤。奧陶紀末期,地球變得異常寒冷,超過一半的物種消亡了。

鸚鵡螺的出現

奧陶紀開始時,動物剛剛從一輪物種滅絕中復甦。

填補這一空缺的動物有鸚鵡螺目軟體動物,鸚鵡螺目軟體動物的生活范圍不僅僅限於海底,它們還會在海中游泳。鸚鵡螺目帶硬殼的特殊構造促成這一新的生活方式。

帶盔甲的節肢動物

奧陶紀開始時,常見的一種帶甲節肢動物是鱟(馬蹄蟹)。

盡管叫馬蹄蟹,並不是蟹,它身體前部由半球形的背甲護衛,把嘴和腿藏了個嚴嚴實實,後部由另一層稍小的硬殼護住,最後是長長的、帶刺的尾部。

類似植物的動物

稱為苔蘚蟲,是一種微小的無脊椎動物,由類似盒子的骨骼保護著。它們成群生長,組成的形狀類似植物。

奧陶紀的海底還生活著類似植物的動物,如海百合,它們和海星、海膽同屬一群,長著白堊盤構成的長莖,頂部是腕,可以用來集攏食物。直到今天,這兩種海百合依然存在。

海星與海百合

在現代海洋中,生活著一類外形如五角星的動物,稱為海星類。由於海星和海百合的身體表面有許多瘤突或棘刺,因此又稱它們為棘皮動物。

棘皮動物的骨骼具有網狀結構性質。

在棘皮動物中,海星的體制是典型的五齣輻射對稱,形似五角星,海星類最早出現於距今4.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晚期,在現代海洋中仍然較繁盛。

海百合的身體分為莖(包括根部和柄)萼、腕三部分。基底有時生根,莖的頂端為萼,形似花萼。出現於距今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早期,其屬種數占各類棘皮動物總數的1/3,在現代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餘種,在海百合類繁盛時期(石炭紀和二疊紀)形成的海相沉積岩中,海百合化石非常豐富,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十分罕見。

三葉蟲和鸚鵡螺的繁盛

從奧陶紀到志留紀時期的大海,斷寒武紀後,節足動物繁榮興旺起來,特別是三葉蟲。

它在海底四處爬行,鑽到沙或泥里,爬行痕跡也變成化石。

從志留紀到泥盆紀,三葉蟲數量減少,到二疊紀末滅絕。

志留紀出現了命名為海蠍子的古生代最大的節中足動物,大的達兩米長。

在軟體動物中,鸚鵡螺類是最原始的同類生物。

稱為直角石型,大多數呈直型成角有點彎,分為幾層的殼由一條管貫通各空間,像魷魚,章魚這些動物隱藏在螺的最尾部。

鸚鵡螺類中的極少一部分,作為「活化石」現在仍然活著,大多數則在中生代初期滅亡。

三葉蟲、鸚鵡螺在魚類出現以前。作為大海動物群的代表非常繁盛,成為古生代的重要標准化石(生存在特定年代、成為決定地層年代的標識化石)。

❹ 海百合有什麼好處

海百合是一種始見於石炭紀的棘皮動物,生活於海里,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由於長得像植物,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這么個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體有一個像植物莖一樣的柄,柄上端羽狀的東西是它們的觸手,也叫腕。這些觸手就象蕨類的葉子一樣迷惑著人們認為它們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里到處是它們的身影。
海百合是海洋動物,使類海百合的棘皮動物門棘皮動物。海百合來自希臘字krinon的,「百合」,和Eidos公司,「形式」。他們生活在淺水中,在水深6000米一樣大。[ 引用 ] 海百合的海百合中,在他們成年的形式,連接到海底的莖。 羽毛星級或comatulids]參考的unstalked形式。
其特徵在於由一個口的頂表面上,其周圍由饋送臂海百合。他

海百合(5張)
們有一個U形的腸道,並位於他們的肛門口旁邊。最海百合棘皮類動物圖案的五倍對稱雖然基本可以確認,有許多超過5武器。海百合通常有其自身會附在一塊基板上。
只有約600種現存的海百合,但在過去,他們更豐富多樣的。一些厚的石灰岩床,可追溯至中期至晚古生代幾乎完全由的disarticulated海百合的碎片。

2歷史分布編輯
古生代石炭紀時,海百合數量極龐大,品種繁多,可歸類在「海百合總綱」之下的多個綱目下。它們跟苔蘚蟲和腕足動物在海底形成草地般的大面積覆蓋面,留下許多化石(早侏羅紀的一種海百合Lobothyris subgregaria就是典型例子)。後因「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90%的海洋物種滅絕,海百合也迅速退出歷史舞台。
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百合,大多在淺海底棲。海百合類最早出現於距今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早朝,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曾經幾度(石炭紀和二疊紀)繁榮。其屬種數占各類棘皮動物總數的三分之一,在現代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餘種。
現生種的海百合剛被重新發現時,是在深水海域中,所以初期人們以為它們只能在深海生存。後來發現,原來不論淺海或深海、熱帶珊瑚礁或高緯度海域,都能發現其蹤跡。
介紹
分類: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

海百合
在古生代繁盛,現已衰退。化石種類約有5000多種。現存僅1個關節海百合目或稱亞綱 ,約有610多種。現存的海百合分為2個類型:
①柄海百合類,終生有柄,營固著生活。
② 海羊齒或稱羽星類,成體無柄,營自由生活或暫時性固著生活。
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海百合綱(Crinoidea)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統稱,成體以柄固著於海底而生活。柄上有鱗莖狀的身體和羽狀分枝形似蕨葉的觸手(腕),整個動物外形似植物。柄由石灰質的圓盤構成;身體具內骨骼,由排列緊密的石灰質骨片構成。海百合主要見於深海,以有機物碎屑為食。現存80種,長度均不超過60公分(24吋)。許多種歸屬於後海百合屬(Metacrinus),分布范圍從日本到澳大利亞。美麗新海百合(Neocrinus decorus)是西印度群島的常見種。已知絕滅的有5,000多種,其中有的長達20公尺(65呎)。這些絕滅種是古生代的重要標志化石。

❺ 界門綱目科屬種中有多少門多少綱多少目多少科多少屬多少種都告訴我

動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
全部分類可以寫好幾本網路全書了
真的有興趣可以去附近的圖書館借鑒
《植物學分類》、《原生生物》……
原核生物界 Kingdom Monera

原生生物界 Kingdom Protista
原生動物門 Phylum Protozoa
鞭毛蟲綱 Class Mastigophora
肉足蟲綱 Class Sarcodina
纖毛蟲綱 Class Ciliophora
孢子蟲綱 Class Sporozoa
裸藻植物門 Phylum Euglenophyta
金褐藻植物門 Phylum Chrysophyta
甲藻植物門 Phylum Pyrrophyta

真菌界 Kingdom Fungi

植物界 Kingdom Plantae

動物界 Kingdom Animalia
海綿動物門 Phylum Polifera
石灰海綿綱 Class Calcarea
六放海綿綱 Class Hexactinellida
尋常海綿綱 Class Demospongiae
腔腸動物門 Phylum Coelenterata
水螅蟲綱 Class Hydrozoa
缽水母綱 Class Scyphzoa
珊瑚蟲綱 Class Anthozoa
扁型動物門 Phylum Platyhelminthes
渦蟲綱 Class Turbellaria
吸蟲綱 Class Trematoda
絛蟲綱 Class Cestoda
圓型動物門 Phylum Nematoda
環節動物門 Phylum Annelida
多毛綱 Class Polychaeta
貧毛綱 Class Oligochaeta
蛭綱 Class Hirudinea
軟體動物門 Phylum Mollusca
腹足綱 Class Gastropoda
雙經綱 Class Amphineura
斧足綱 Class Pelecypoda
掘足綱 Class Scaphopoda
頭足綱 Class Cephalopoda
節肢動物門 Phylum Arthorpoda
甲殼綱 Class Crustacea
倍足綱 Class Diplopoda
唇足綱 Class Chilopoda
蛛型綱 Class Archnida
六足綱 Class Hexapoda
切口綱 Class Merostomata
棘皮動物門 Phylum Echinodermata
海星綱 Class Asteroidea
蛇尾綱 Class Ophiuroidea
海膽綱 Class Echinoidea
海噀綱 Class Holothuroidea
海百合綱 Class Crinoidea
脊索動物門 Phylum Chordata
頭索動物亞門 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尾索動物亞門 Subphylum Uro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 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 Class Chondrichthyes
硬骨魚綱 Class Osteichthyes
兩生綱 Class Amphibia
爬蟲綱 Class Reptilia
鳥綱 Class Aves
哺乳綱 Class Mammalia

植物界的大類群

現存於地球上的植物,估計約為50餘萬種,整個植物界通常被分為16門。

1. 裸藻門Euglenophyta

2. 綠藻門Chlorophyta

3. 輪藻門Charophyta

4. 金藻門Chrysophyta

5. 甲藻門Pyrrophyta 藻類

6. 褐藻門Phaeophyta (spore plant) 植物

7. 紅藻門Rhodophyta 隱花植物 低等植物

8. 藍藻門Cyanophyta (孢子植物) (無胚植物)

9. 細菌門Bacteriophyta

10. 粘菌門Myxomycophyta 菌類

11. 真菌門Eumycophyta 植物

12. 地衣門Lichens

13. 苔蘚植物門Bryophyta

14. 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seed plant) 頸卵器植物 高等植物

15. 裸子植物門Gymnospermae 顯花植物 維管植物 有胚植物

16.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種子植物)

蟑螂(Cockroach) 蜚蠊目昆蟲的俗稱,亦稱「蜚蠊」,亦作roach脈翅目(Dictyoptera)蜚蠊亞目(Blattaria)昆蟲,體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頭小,能活動。觸角長絲狀,復眼發達。翅平,覆蓋於腹部背面;有的種類無翅。不善飛,能疾走。不完全變態。產卵於卵鞘內。約有6000種(一說2250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生活在野外或室內。有美洲蟑螂,個體最大,常作為寵物。

所以蟑螂有的種類可以飛,鞘翅目與蜚蠊目屬於昆蟲綱

不是所有的甲殼蟲,他們的翅鞘有保護作用

❻ 海百合化石是什麼

海百合化石是什麼?
海百合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已經生存了5億年,在2億3千萬年前,海洋里到處都生長著海百合,由於海百合對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如今,人們只能在深海里見到它們美麗的身影。 這些珍貴的海百合化石在地下沉睡了兩、三億年,如今依然栩栩如生,恰似國畫大師筆下綻放的百合花。

北京自然國家博物館考古專家稱,海百合生長於4.5億年前,比恐龍時代還要早2億年,應該是史上最早的生物。海百合之所以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考古價值,是因為海百合對其生存的環境要求極其苛刻,能成為完整化石存世極其稀少,非常珍貴,更是一幅天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形狀酷似一幅天然的荷花藝術,栩栩如生。花朵越大的其晶體亮度越強,收藏價值越高。06年就當時向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珍品藏家轉讓一塊長2米寬1.2米的海百合,在2006年當時的轉讓價格就達到1200萬,價值不菲。但如此珍稀的古生物化石,確不是用價值可以衡量的。廣東省廣東博物館於2010年開館,館內珍藏了一塊海百合化石,高3.2米,寬2.6米,作為鎮館之寶。據館內相關工作人員透露說這件碩大的海百合化石是館內最珍貴的一件展品,價值約為8千萬元。

嘉興新地質博物館 曬出鎮館之寶超級海百合化石

2008年04月23日 08:03:38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化石叫「雙龍攜子迎百合化石屏」,如圖所示,停放在「浙江東方地質博物館」底層正面。化石屏正面面積達到64平方米,博物館方面介紹,目前正在申報世界最大海百合化石屏吉尼斯紀錄。

昨天是第39個世界地球日,浙江東方地質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這是目前我省最大的綜合性地質博物館。擁有9個展示廳,佔地12000平方米,總投資2.5億元擁有上萬件的藏品、標本,除了鎮館之寶「雙龍攜子迎百合化石屏」目前海百合化石價值約為3000萬元.

之外,該館藏品長達48米的硅化木、巨型開花的石膏晶體等8件展品都在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
都是地下挖的寶貝

博物館分為兩大部分,底樓為恐龍展廳,有馬門溪劍龍、角龍、氣龍等15條不同品種的「恐龍」,這些恐龍骨架經過修復,以捕食、角斗、嬉戲、瀕臨死亡時掙扎等姿態固定,配合影像、燈光、聲響,再現恐龍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一部分是五樓,總面積8000平方米。分地球廳、化石廳、岩石廳、礦物廳、寶石廳、火山廳、省地質地貌沉降廳、地震逃生演示廳。

寶石廳里有翡翠、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200多種寶石,從阿富汗、南非、斯里蘭卡等地買來。這些珠光寶氣奢侈品在地質專家眼裡也是難得的地質標本,簡單地講,鑽石的原石金剛石,就是在地球深部由高壓、高溫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由碳(C)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

化石廳里,有生物登陸、化石形成、物種滅絕、中生代野生環境等模擬再現的史前生物場景。比如南雄龜化石,是上世紀90年代修建京九鐵路時發現的,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烏龜化石群中的一件。細細看去,不但栩栩如生,更令人驚嘆的是,龜身下有許多恐龍蛋,專家推斷這只南雄龜在偷吃恐龍蛋時突發地質事件,把它們一起埋在了地下。

第一個月免費參觀

浙江東方地質博物館位於南湖新區的國際中港城商貿城,由浙江中成實業集團投資,集團辦公室主任魏正揚說,博物館自昨天起開始對外開放,最初一個月免費參觀,日後擬定票價50元/人(尚待物價部門審批)。

魏正揚說,公司希望通過展示讓人們認識到珍惜自然資源,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性。他坦言,投入巨資打造博物館也有商業目的,就是為博物館所在地的商貿城聚集人氣。

浙江在線2008年04月23日訊

❼ 《海百合》在表達上最為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海百合》講述了一段幻美的海底傳奇:主人公海百合美麗純真、勇敢忠誠,在海王的命版令之下,權來到人類世界尋找戒指的主人,欲以「和親」的方式,阻止人類對海底世界日益瘋狂的擄掠。機緣巧合,她與孤傲、暗藏心思的曼陀羅相識結盟,前往摩里島尋求答案。在過程中目睹、捲入了人類世界一系列正義與邪惡、真實與虛偽、美好與醜陋的較量。歷經重重磨難,她仍保留著純潔善良的天性,最終純愛戰勝墮落,海百合獲得了戒指主人的真愛,與之攜手再建美好生活。

❽ 棘皮動物(echinoderm)

海百合類(crinoids)

在小凹組下段上組合黑色泥灰岩和頁岩中,與海生爬行動物一起,產有大量完美保存的海百合化石。一類屬於個體很大營假浮游生活的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另一類是此次新發現的個體非常細小、幾乎無莖、靠纖細羽枝擺動而浮游的漂浮海百合類(roveacrinids)。此外,還首次發現了海參骨板。

前已提及,早在1949年穆恩之(Mu A.T.)就根據樂森 (1929)和許德佑等(Hsu Te—You,1940;許德佑,陳康,1944)在關嶺地區分別采獲的海百合化石標本,描述了完整保存的創孔海百合的冠部,並據此連同新建立的幾個新種一並歸入他所建的創孔海百合科中。由於棘皮動物類,包括大多數海百合類生物,主要營底棲的生活方式,它們一般限於生活在富氧和營養豐富的海底環境。因此在保存關嶺化石庫的黑色泥晶灰岩和頁岩中出現大量的屬於棘皮動物類的創孔海百合化石顯然是一個值得令人深究的問題。

目前已知德國西南部Holzmaden地區(Dorset Coast和Toarcian一帶)下侏羅統波斯都尼頁岩(Poshidonia Shale,Posidonienschiefer)是最具代表性的棘皮動物化石庫。對該化石庫所含化石已經研究了200多年(Simms 1986,1999; Wignall and Simms 1990;Seilacher et al.1968; Hess,1999)。其所保存的主要化石門類與關嶺化石庫相似,但豐度不及後者高,除了有很好保存的具節的脊椎動物骨骼外,還有大型完整保存的且附著在浮木上的五角海百合類的群體化石,包括五角海百合(Pentacrinite)和鏈海百合(Seirocrinus).Seilacher等(1968)最早討論並提出鏈海百合(Seirocrinus)營假浮游的生活方式的論點,現在已基本為古生物界同行所接受。Simms(1986)曾對蘇格蘭南部所發現早侏羅世具相對短莖的五角海百合(Pentacrinitesfossilis)群體化石的生活方式進行了研究,進而說明這些五角海百合是如何像浮筏一樣營假浮游生活,最終又是如何成功地下沉的。因此,關嶺化石庫中如此大量海百合化石的出現無論從古生物的角度,還是從生態和埋藏學的角度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Hagdorn(1998)曾根據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的形態與早侏羅世五角海百合類(pentacrinitids)相似,而推測創孔海百合亦營假浮游的生活方式。通過近年來野外觀察和大量標本的採集和研究,不僅對關嶺化石庫中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的系統分類提出新的認識,而且根據所發現的大量附著在浮木上的幼年和成年期標本,進一步證明創孔海百合是營假浮游的生活方式(王傳尚等,2003;汪嘯風等,2003; Hagdotn et al.,2005,2007;Wang X.et al.,2006)。

研究中所發現的海百合新類型以營浮游生活的漂浮海百合類(roveacrinids)為代表,這是一類個體非常小,幾乎無莖,但長有使它們能夠自動漂游的纖細羽枝。已知此類海百合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晚侏羅世(Tithonian)紹勒霍芬石印灰岩(Solnhofen lithographic limestone)所產的囊狀海百合(Saccocoma)。漂浮海百合類(roveacrinids)最早見於阿爾卑斯和屬於特提斯大區的其他地方的中三疊世晚期(拉丁期)灰岩和泥灰岩中,至中/晚三疊世之交,漂浮海百合在特提斯區大量出現(Kristan—Tollmann,1970,1977),但在我國一直沒有發現。根據對小凹組特殊沉積和埋藏環境的分析和判斷,在小凹組下段黑色泥頁岩中應該有可能保存一些罕見,且十分珍貴的化石記錄,包括牙形石動物等。因此,在小凹組下段首次發現沿層面分布的完整的或多少有點破損的漂浮海百合,令我們感到高興,但又不感到意外。鑒於關嶺化石庫中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是如此的豐富和保存完美,從而為研究創孔海百合的分類和假浮游生活方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假浮游的創孔海百合(Pseudoplanktonic Traumatocrinus)

關於創孔海百合的系統分類問題

形體很大的創孔海百合的莖部化石最早見於奧地利晚三疊世早期(卡尼期)紅色哈斯塔灰岩(Hallstatt Limestone),由於該類化石的莖部空隙發育,因此笛特麻(Dittmar,1866)依據其莖部化石的特點將其命名多孔海百合(Porocrinus),但因多孔海百合一名與Billings在1857年所描述奧陶紀海百合化石重名,故而Wöhrmann(1889)將其更名為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在此後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內,幾乎沒有此類化石發現,盡管早在1949年穆恩之(Mu A.T.)就根據對關嶺地區所采節狀的創孔海百合化石標本的研究,描述了該類海百合的總體形態,並據此建立了創孔海百合科,而將後者置於游離海百合亞綱(Dicyclica Inanata,Bather,1899)之中,並認為創孔海百合科與石蓮海百合科(Encrinidae)相關聯。遺憾的是,穆恩之的這篇文章,以及在文中對創孔海百合冠部的描述,當時並未引起國外同行的注意,以至在所出版的無脊椎動物專著(Moore&Teichert et al.,1978)中,仍將創孔海百合歸於石蓮海百合(Encrinus)的同義名中。繼穆恩之(Mu A.T.,1949)之後,Kristan-Tollmann和Tollmann(1983)根據從關嶺永寧鎮和貞豐縣所獲標本的研究,首次指出並討論了創孔海百合具有廣泛的地理分布和地層對比意義。此後,Klikushin(1983)根據阿富汗和伊朗所採的破碎標本的研究,將創孔海百合歸入可曲海百合綱(Flexibilia)中;而另外的作者(Kristan-Tollmann,1992)則將其歸入幼枝海百合目(Cladida)中。通過對關嶺地區所發現的大量完整保存的創孔海百合化石的進一步研究表明,穆恩之關於創孔海百合科(Traumatocrinidae Mu,1949)的建議是合適的。Hagdorn(1988,1995,1998)據此將創孔海百合作為拉丁期/卡尼期石蓮海百合科(Encrinidae)演化出來的一個特化的分枝,與它的姊妹屬——產於北方生物地理區的Vostocovacrinus,一起置於創孔海百合科(Traumatocrinidae Mu,1949)中,並將該科歸於游離海百合亞綱(Subclass Articulata)的石蓮海百合目(Encrinida)中(Hagdorn,2004)。將創孔海百合置於石蓮海百合目的看法亦可以從阿爾卑斯南部上拉丁階—下卡尼階Cassian組所產的Cassianocrinus和Zardinicrinus和所衍生的石蓮海百合也具有創孔海百合的某些特徵得到佐證(Hagdorn 2004)。

就創孔海百合種的分類而言,穆恩之(1949)最初與許氏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hsu Mu,1949)同時描述的另外兩個新種T.u niformis和T.kueichouensis,現在看來均系該屬型種的幼年期個體,都應歸於他所描述的許氏創孔海百合之中。近年來在關嶺地區所報道的另外幾個種,T.guanlingensis Yu et al.2000和T.xinpuensis Wang B.et al.2002,經研究後亦認為是許氏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hsu)的同義名(王傳尚等,2003;汪嘯風等,2003)。至於許氏創孔海百合是否與笛特麻(Dittmar,1866)最早描述的Traumatocrinus caudex(Dittmar,1866)為同一個種的問題至今尚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許氏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hsu Mu,1949)系Traumatocrinus caudex(Dittmar,1866)的同義名(Kristan—Tollmann& Tollmann,1983; Klikushin ,1983; Hagdorn,1995,1998,2001),因二者的莖部均具多孔的特點。但另一種意見認為,笛特麻(Dittmar,1866)描述Traumatocrinus caudex時所依據的標本,乃是靠近該屬莖的末部的碎片(Dittmar,1866,p.394,pl.20,fig.1,2)。同時發表的另外兩個種,「Porocrinus」ornatus(p.395,pl.20,fig.6~8)和「P.」reicuiates(p.395,pl.20,fig.3~4)的標本,分別屬莖的中部和始部的碎片。這些標本均采自阿爾卑斯北部(Salzkammergut)哈斯塔特灰岩(Hallstatt Limestone)之中,無疑應歸於同一種中,考慮到Traumatocrinus caudex一名發表的頁碼在前,故而將其保留,但遺憾的是作為區分創孔海百合不同種的主要器官,即冠部的標本,至今未在典型地區發現。因此本文作者(汪嘯風等,2006)主張,在創孔海百合的冠部標本未在哈斯塔特灰岩中發現之前,僅根據上述幾塊海百合莖的碎片就認定許氏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hsu)與Traumatocrinus caudex同義似乎不妥(汪嘯風等,2003)。有鑒於此,本文將關嶺化石庫中所產的大量創孔海百合暫不置於該屬的任何一個種中(Wang et al.,2006),而著重討論關嶺地區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的形態功能、演化、古地理環境、埋藏學及其古生態問題。

創孔海百合的生活方式

通過對數百塊反映不同個體發育階段創孔海百合標本形態功能的研究,正如五角海百合(Penatcrinites)和鏈海百合(Seirocrinus)那樣,創孔海百合所具有的等分和內分羽枝(isotomous and endotomous arm)的分枝模式完全可以和香蕉植物果實發育系統對比(Cowen,1981),但它們整個食物溝的長度由於腕(brachials)的雙列排列而格外加大,並在它們的腕上發育了極為密集腕羽(pinnulation)。這種從中三疊世晚期石蓮海百合(encrinid)祖先發育出來創孔海百合的發育方式,至晚三疊世時為從全海百合類(holocrinid)祖先演化出來的五角海百合(Pentacrinites)通過趨同演化而再次顯示出來(Hagdorn,1998)。當在含營養水流中漂浮時,這種強烈分枝的羽枝可以通過其濾食通道補償因假浮游而帶來的在捕食方面不利因素。此外,創孔海百合的形態,它們在黑色頁岩中出現,以及在特提斯海域的廣泛分布(見附件2:創孔海百合地質和地理分布記錄)都說明它們是營假浮游的生活方式(Kristan—Tollmann和Tollmann 1983)。更重要的直接證據是,在關嶺化石庫中發現大量依舊附著在炭化浮木上的創孔海百合群體標本(圖7-16;圖版8~10),以及完好保存的附著構造(圖7-18~7-21)的發現,進一步肯定了創孔海百合確實是營假浮游的生活方式(Hagdorn et al.,2004,2007;Wang X.et al.,2006)。

完整的創孔海百合群體化石主要保存在小凹組下段上部,距小凹組底部5~11m的地層間隔之中。根據對卧龍崗小凹組下段上組合的科學發掘,在200m2的層面上,可見一個附著在長3.30m浮木上的世界級的大型創孔海百合群體(圖版10)和一個附著在長0.5m浮木上的小型創孔海百合群體,以及兩個與它們的浮木分離保存的創孔海百合群體和共生的海生爬行動物骨架。在此層面之上30cm,還可見另一個附著在1.9m長浮木上的創孔海百合群體。此外,在卧龍崗剖面的切面上,可見4層含創孔海百合的橫切面(圖3-7),均共生有炭化的浮木化石。根據以上所發現化石的記錄,以及在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保存的,面積超過15m2,莖長11m以上的一個完整的創孔海百合群體化石的研究,均說明關嶺化石庫中所產的創孔海百合群體化石的豐度遠遠超過世界上最著名的德國波斯都尼頁岩(Posidonia Shale)中所含的早侏羅世鏈海百合(Seirocrinus)或者五角海百合(Pentacrinites)豐度。

在下伏竹桿坡組近頂部具生物攪動灰岩之中,亦有非絞接的創孔海百合發現,由於海水動盪的原因,它們多呈零散的海百合莖出現(圖7-17)。此外,Yang&Zhao(1998)還報道在竹桿坡組中有Encrinusliliiformis發現。

對創孔海百合附著構造的研究,也顯示出創孔海百合是以莖部最末端的基板(columnals)生出的反向的細根(countless rootlets),附著在木頭底層的方式營假浮游的生活方式(圖7-18,7-19;圖版9)。其最末端莖部系由桶形構造(barrel shaped elements)組成,後者具多分節狀小光面(multiradiate articulation facets)(圖7-19)。創孔海百合的這種附著方式類似不規則生長的常青藤的藤,並將其根的蔓枝交織到已結殼的浮木表面,而這些構造簇(clusters)將使大捆的海百合緊緊地固著到漂浮體上(圖版8,圖3;圖版9)。在某些標本上可見單個,或者整束的海百合,其雖與浮木脫離,但仍然帶有它們的固著構造(holdfasts),暗示它們已喪失固著能力而沉入海底。

圖7-16 關嶺卧龍崗與浮木保存在一起的創孔海百合

圖7-17 巴毛林剖面竹桿坡組近頂部灰岩中所保存的創孔海百合莖的碎片

圖7-18 Traumatocrinus sp.的附著構造

成年個體莖的末端組成的簇狀構造;根部蔓枝具多分節狀小光面(Clusters);浮木未保存;標尺長5cm; BT3XW-1

圖7-19 創孔海百合莖的末端附著在浮木上的蔓枝

標尺長5cm; BTA-13

與Simms(1999)和Hess(1999)所報道的下侏羅統黑色頁岩中的營假浮游生活的海百合類似。創孔海百合群體的大小取決於所附著浮木的大小,即使很小的一根浮木也可以為海百合所附著(圖版8,圖3)。顯然,這些海百合並非一定選擇大個的浮木,但不斷增長的海百合群體的重量使得小的「浮筏」不久就會下沉。因此,所附著的海百合,當發育至未成年或半成年期個體時,就沉沒下去,以至在黑色頁岩中完整保存的成年群體遠不及幼年或半成年群體海百合常見。與五角海百合(Pentacrinites)和鏈海百合(Seirocrinus)的「浮筏」相反,後兩者往往攜帶著不同世代(generations)的海百合(Simms,1999; Hess,1999);所研究的附著在每一個浮木上的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的群體,往往由冠部大小相等、代表同一代的個體所組成(圖版9~10)。在一個長3m多的浮木上有時能夠懸掛一個巨大的,由150個以上個體組成的創孔海百合群體。因此,從目前無脊椎動物的化石記錄來看,創孔海百合可算得上是當前已知最大和最壯觀的無脊椎動物,其大小僅次於晚侏羅世(Toarcian)的鏈海百合(Seirocrinus),後者的莖長達20m(Hess 1999)。創孔海百合在浮木的表面分布情況,清楚地說明此類海百合的幼蟲喜歡附著在浮木兩端生活,以保持漂浮時的平衡(圖7-21;圖版10,圖1)。根據單個創孔海百合群體中不同個體發育的莖長不同,推測這種動物在其生活時將其冠部置於不同深度的水體(圖7-22),以便能夠實現對水柱高效和完全的過濾,從而獲得充足的食物(Hagdorn et al.2004)。故此,為了適應這種群體內的競爭和高效的浮游過濾系統,單個海百合必須加速它們的莖的生長。另一方面,由於浮木在水上漂浮時間有限,這也需要固著在任何適宜漂浮基質上的幼蟲能夠迅速生長和盡早繁殖。從小凹組下段上部黑色泥頁岩中保存大量不帶有任何海百合的浮木,也說明在浩瀚的海洋中,創孔海百合幼蟲附著到浮木上的幾率還是十分有限的。

Seilacher等(1968)曾證明,與底棲的海百合相反,營假浮游生活的鏈海百合(Seirocrinus)的莖具有相當堅硬的始部和較彎曲的末部,以防止相互間纏繞。在創孔海百合群體中,長達150cm個體往往具有直的莖,但其最初的10~15cm一般呈手杖把手式彎曲(圖7-23;圖版8,圖1~2)。這種情況不僅見於卧龍崗所發現的巨形創孔海百合的群體標本中(圖版10,圖1),也見於其他群體標本上(圖版9)。這種保存狀態說明,這些創孔海百合的莖可能像堅硬的棍棒那樣被埋藏。但在另外一些創孔海百合的個體標本上,由於它們的莖似軟棍棒的樣子,從而被埋藏呈窄環狀(圖7-22)。因為這些個體並非不同的種,它們在形態構造上並無明顯的區別,保存樣子的不同只能說明莖的彎曲性能的不同。推測後者可能與穿過創孔海百合莖的中央溝(central canal)的徑向管系統內的長索易於變向粘貼(mutable collagens)有關。創孔海百合通過莖部的小管由柱間內溝(intercolumnar fossulae)和該動物的表面相連,從而在莖的表面形成很多空隙。正是由於這類海百合表面具孔的特點,以致最初被命名為多孔海百合(Porocrinus)。從上述埋藏的特點可以推斷,當創孔海百合伴隨水流漂浮時,它們的莖變硬或變軟可能取決於,或者反應水流速度的變化;或者影響和反映它們為便於濾食而提高其莖的活動性能。Seilacher和Hauff(2004)的模式表明,只有當浮木在水面的漂浮速度較這些海百合在水下若干米深所形成「過濾扇」快時,這種長莖拖網式濾食(long—stemmed townet filter feeders)才開始工作。

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所具有的這種假浮游的生活方式使得它們能夠在整個古特提斯(Palaeo-Tethys)廣泛分布(Kristan——Tollmann&Tollmann,1983)。而他的姊妹屬——具有單列羽枝的Vostocovacrinus——僅在北方生物地理大區(boreal realm)有報道(Yeltyshewa&Polyarnaja,1986)(表7-2)。創孔海百合這種假浮游生活方式還可從他們不受相的制約,而出現在各種類型的岩石中得到證實,如在霍爾斯塔型(Hallstatt type)紅色深水灰岩、灰色灰岩、泥灰岩,甚至瀝青質黑色頁岩中均含有此類海百合。從創孔海百合在卡尼期獲得廣泛的地理分布,推測這種「似漂浮木筏式的假浮游」的海百合生態境(ecological niche)在晚三疊世時期曾發生過兩次,一直保持到中侏羅世,其間經歷了至少50 Ma的時間。創孔海百合類在晚拉丁期/早卡尼期開始佔領這種生態境(Wang et al.,2006),至晚卡尼期達到頂峰。而石蓮海百合目(Encrinida)的全部絕滅發生在卡尼期末。20~25 Ma後,至諾利期(Norian),此後,該生態境為營假浮游的五角海百合類(pentacrinitids)再次佔領。鏈海百合(Seirocrinus)從上三疊統諾利階(Klikushin,1982)至下侏羅統土阿辛階(Toarcian)均有報道。五角海百合(Pentacrinites)從下侏羅統辛涅繆爾階(Sinemurian)至中侏羅統巴通階(Bathonian)亦有發現。但是,巴通階的Pentacrinites dargniesi可能是在被它們的蔓枝所纏繞的動物叢中營底棲生活的海百合(Hess,1999)。從地質歷史上看,無論更老的或者更年輕的黑色頁岩中均未發現這種附著在浮木上營假浮游生活的海百合,為什麼中三疊世晚期才出現這種生態境呢?推測有以下原因:①由於古生代末期裸子植物(gymnosperm)的危機,導致適合漂浮的木頭缺乏;或者②幾乎所有古生代海百合在二疊紀末期絕滅之後,中生代海百合的復甦需要有一個過程,因此它們迅速的輻射演化不可能發生在中三疊世晚期之前。推測這樣一種適合假浮游海百合生活的生態境的結束,可能是由於鑽木雙殼類的出現和輻射,從而大大縮短了浮木漂浮的時間,致使這種營假浮游的海百合類無法繼續生存下去。

圖7-20 Traumatocrinus sp.成年個體莖的末端由簇狀組成的附著構造標尺長5cm

圖7-21 炭化浮木的末端為近50個成年traum atocrinids所附著

標尺長6cm; WT3w H-10

圖7-22 創孔海百合假浮游的生活方式示意圖

(據卧龍崗圖版10,圖2標本繪制)

表7-2 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和Vostocovacrinus地質和地理分布

續表

浮游的漂泊海百合科(Pelagic Roveacrinidae)

在卧龍崗小凹組探槽的廢石中,筆者首次在含瀝青的頁岩表面發現密集分布的營自主浮游的漂泊海百合類(roveacrinids)化石,而且這些化石與雙殼類和菊石類共生(圖版11 )。其後在小凹組層型剖面小凹組下段上部的黑色、風化呈黑灰色泥、頁岩層面亦發現大量保存完好的漂泊海百合類(roveacrinids)化石。目前尚難以精確確定這類化石在小凹組下段上部產出的精確位置、產出層數和厚度,原因是這類化石極為細小,而且只有當這些含化石頁岩經過一段時間風化後,才能在層面上看出這類化石的細小骨板。但由於這些含漂泊海百合的黑灰色鈣質泥、頁岩系筆者在採集海生爬行動物和創孔海百合時挖掘出來的,故而其層位屬小凹組下段上部無疑,且與產大量海生爬行動物和創孔海百合的層位相同。

漂泊海百合屬於多孔海百合亞科(Subfamily Somphocrniinae)大骨海百合類(Osteocrinus Kristan-Tollmann,1970),它們以具有可變的長形中背部(variably elongate centrodorsals)和很長的骨形的腕板(bone—shaped brachials)為特徵(圖7-24)。在小凹組下段上部至少存在兩個種,Osteocrinus cf.O.virgatus(分枝大骨海百合,相似種)和Osteocrinus cf.O.spinosus(帶刺大骨海百合,相似種),前者具短的骨形的中背部;後者具很長的而且很細的中背部。在一塊標本上,可見徑向的腕板顯示定向排列的樣子(圖版11,圖1~2),但在大多數泥頁岩表面則未見這種大致定向的排列。除了大量孤立的分子外,還發現一些萼和羽枝碎片以及共生的較完整個體的小骨板(圖7-24)。這些埋藏的證據,表明在關嶺地區小凹組下段上部曾經發生的集群死亡事件,甚至影響到水柱含氧層的較上部。

圖7-23 Traumatocrinus sp.莖部構造A—手杖把手式彎曲的末部;B—似軟棍棒狀莖

圖7-24 浮游的漂泊海百合(roveacrinids Osteocrinus spp.)(Kristan-Tollmann 1970,1977)

大骨海百合(Osteocrinus)屬於晚拉丁期與早卡尼期之交在古特提斯大區常見的一種廣泛分布的類型(Kristan-Tollmann 1970,1977)。在伊朗東北部最晚拉丁期的辛那組(Sina Formation)中,也發現創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與具有具短的骨形的中背部的屬大骨海百合的種(O.aghdarbandensis;Kristan—Tollmann,1991)共生的情況。截至目前,世界上僅發現孤立分散的漂泊海百合類化石,因此對所有三疊紀漂泊海百合類的復原和重建都是推測的。在小凹組中首次發現完整的漂泊海百合標本,從而使我們有可能討論它們的功能形態,並與侏羅紀的氣囊海百合類(saccocomids)比較。

海參類(holothurians)

在保存漂泊海百合類化石的岩石層面,還共生有可疑的海參骨片(holothurian sclerites)。對於這些可能應歸屬於Calclamnidae的平坦的孔板(perforated plates)尚未詳細研究,但在下伏竹桿坡組灰岩中所含的海參骨片則已為本項目成員發現和研究(陳輝明,2003),計有5個亞屬,6個亞種和2個未定亞種。在分別歸入無柄海參目(Apodida),盾手海參目(Aspidochirotida),樹海參目(Dendrochirotida) 的 5個亞屬 ( Theelia,Acanthotheelia,Tetravirga,Calclamnella 和Eocaudina) 中 ,Theelia屬於手狀海參科(Chiridotidae),也可能屬刺海參科(Acanthotheelia),這類海參營假底棲(epibenthic),或者類底棲(endobenthic)的生活方式;而屬於Synallactidae科的Tetravirga亞屬,則可能營自游底棲(nektobenthic)生活(M.Reich,Göttingen,2004,個人通訊)。由於大多數海參類(holothurians)營底棲生活,它們在竹桿坡組灰岩中出現,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但在小凹組的出現則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是否當時的海底曾間隙性有淡水注入而發生充氧作用,這似乎與前述地球化學的分析結果一致。這些海參與漂泊海百合類共生,可以用後者營深水浮游的生活方式來解釋。但是,如果這些海參確實是營底棲生活的生物,那麼人們在不久的將來應該在小凹組下段上部發現不帶疑問的完整,且有節的海參類化石。

❾ 海百合是動物還是植物

海百合是一種始見於石炭紀的棘皮動物,生活於海里,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由於長得像植物,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這么個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體有一個象植物莖一樣的柄,柄上端羽狀的東西是它們的觸手,也叫腕。這些觸手就象蕨類的葉子一樣迷惑著人們認為它們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里到處是它們的身影。
海百合
英文名:Crinoid;sea lily 分類: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 海百合綱(Crinoidea) 在古生代繁盛,現已衰退。化石種類約有5000多種 。現存僅1個關節海百合目或稱亞綱 ,約有610多種。現存的海百合分為2個類型:①柄海百合類,終生有柄,營固著生活。② 海羊齒 或稱羽星類,成體無柄,營自由生活或暫時性固著生活。 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海百合綱(Crinoidea)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統稱,成體以柄固著於海底而生活。柄上有鱗莖狀的身體和羽狀分枝形似蕨葉的觸手(腕),整個動物外形似植物。柄由石灰質的圓盤構成;身體具內骨骼,由排列緊密的石灰質骨片構成。海百合主要見於深海,以有機物碎屑為食。現存80種,長度均不超過60公分(24吋)。許多種歸屬於後海百合屬(Metacrinus),分布范圍從日本到澳大利亞。美麗新海百合(Neocrinus decorus)是西印度群島的常見種。已知絕滅的有5,000多種,其中有的長達20公 美麗新海百合(Neocrinus decorus)
尺(65呎)。這些絕滅種是古生代的重要標志化石。 柄海百合類外觀很像 植物 ,可分根、莖(柄)、冠3 部。海羊齒類莖(柄)僅在幼期存在,成長後消失,僅留最頂端1節,稱為中背板。莖由環狀骨板構成,常有稱為根卷枝或卷枝的附屬物。莖的固著端擴大為盤狀、指狀、葉狀或錨狀。海羊齒的卷枝集中在中背板周圍。冠包括萼和腕2部分。海羊齒類萼不發達,呈盤狀,僅能看到中背板和輻板。腕數原始為5個,常再分枝成多個。腕的兩側有一系列羽枝,交互出現在各腕節的一側。柄海百合類多棲息於深海;海羊齒類多生活在沿岸淺海,一般不超過1500米。底質多半都是硬的石底、貝殼底或沙底,少數種生活在軟泥底。海羊齒類以 印度洋 - 西 太平洋 區種類最多,中國的海羊齒 南海 約有60多種, 黃海 渤海 僅有1 種 。該類動物多為濾食性,食物主要為 浮游生物 。吸口蟲是 寄生 於海百合類的特殊多毛類,種類很多。許多動物與海百合類共棲。該綱分為4 個 目 (或亞綱):游離海百合目、可曲海百合目、圓頂海百合目和關節海百合目。現生的海百合均屬關節海百合目。海百合身體呈花狀,有5 腕,每腕再分為許多羽枝,部分種類海百合能自由地在海水裡游動,部分則附在海床上生活。海百合是濾食動物,捕食時將腕高高舉起,浮游生物被管足捕捉後送入步帶溝,然後被包上粘液送入口。當它吃飽喝足時,腕枝輕輕收攏下垂,宛如一朵行將凋謝的花——那是它正在睡覺!

❿ 海羽星有毒嗎

海羽星應該是沒有毒的
海羽星是生活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和極區的珊瑚礁淺海的一種卵生棘皮生物,學名為Himerometra mangnipinna,屬於海百合綱、羽星目,它的體形特徵呈花萼狀,大多數有五個可彎曲的「手臂」,但是有的海羽星的額「手臂」能多達80-200隻。每個「手臂」上有分生許多小腕,小腕上又分生許多的小毛枝,口和肛門都是朝上開口。它們利用底部的卷枝抓附在礁石上。現存已知的的海羽星大概有600多種。

海羽星是海百合綱中可以自由行動的種類,另一種固著性的稱為海百合。
體形特徵 呈花萼狀,上有五個可彎曲的腕,每個腕上有分生許多小腕,小腕上又分生許多的小毛枝,口和肛門都是朝上開口。它們利用底部的卷枝抓附在礁石上。
大多數現生的海百合綱動物多屬於羽星目Comatulida,為無柄且自由生活的種類,稱為海羽星(Feather stars)或海羊齒(因為外形頗像羊齒植物).大多數海羽星生活在珊瑚礁淺海,也有部分生活在相當深的海域.全世界大約有550種海羽星,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和極區海域.海百合
海百合及海羽星也有很強的再生能力,這點和海星,蛇尾類及海參很相似.斷掉的整隻腕足或部分腕足都可再生出來.在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腕足也會由末端逐漸斷掉,我們常在水族箱中看到腕足殘缺得很厲害的海羽星,有的甚至只剩腕的基部及萼部.如果環境恢復,這些失去的腕足都可以再長出來.萼部內的內臟如果受到魚類攻擊而失去了,也可在數周內長回.

熱點內容
西蘭花最終 發布:2024-10-04 13:30:42 瀏覽:686
梅花鹿的年輪 發布:2024-10-04 13:21:31 瀏覽:120
預定鮮花長春寬城 發布:2024-10-04 13:21:28 瀏覽:630
比特幣鬱金香泡沫 發布:2024-10-04 13:14:50 瀏覽:456
鬱金香按形狀分類 發布:2024-10-04 12:44:35 瀏覽:468
新櫻花好玩嗎 發布:2024-10-04 12:37:55 瀏覽:466
荷花的樣子有哪些 發布:2024-10-04 12:35:04 瀏覽:51
最黑牡丹 發布:2024-10-04 12:35:01 瀏覽:411
康乃馨鮮花保存 發布:2024-10-04 12:29:59 瀏覽:288
最新蘭花交易 發布:2024-10-04 12:25:26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