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丁香辟疫

丁香辟疫

發布時間: 2021-01-31 00:22:27

Ⅰ 辟毒疫溫鬼,不夢寤寐是什麼意思

夢是心中想有所思有所夢,你的夢預示著你的生活中會有貴人相助,而且你的事業會有所成就。

Ⅱ 煙花爆竹是如何辟瘟疫的

【歷史淵源】抄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

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 「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Ⅲ 辟疫出自哪本醫書

B1出自哪本書?出出自一本一本醫療的書記的書記

Ⅳ 古代瘟疫是怎麼回事

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應該是一些急性傳染病

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溫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溫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干引飲。」指出溫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溫疫流行之猖獗。

曹植《說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凄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金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代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氏認為戾氣是物質性的,可採用葯物制服。雖然戾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又進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氣者葯物也。」

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體內的。認為「邪從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而人體感受戾氣之後,是否致病則決定於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而不勝正,未能頓發」;「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戾氣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與散發性的不同表現。而戾氣致病又有地區性與時間性的不同情況。此外,由於戾氣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臟器部位也不一。認為「……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並且還指出人類的疫病和禽獸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氣所引起的。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綜上所述,中醫葯學在與溫疫長期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葯治療急性傳染病的作用。

Ⅳ 瘟疫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鼠疫

免疫接種:目前我國選用菌苗是EV76鼠疫凍幹活菌苗,由衛生部蘭州生物製品所生產,免疫有效期為6個月,在鼠疫流行期前1~2個月以皮上劃痕法進行預防接種。預防接種的范圍:

a.在發現人間或動物間鼠疫的地區,人群進行普遍接種。

b.進入鼠疫動物病疫區工作或捕獵的人員,在工作之前兩個月內完成預防接種。

c.從事鼠疫強毒實驗室工作人員。

禁忌症:

a.體溫37℃以上,周身不適者。

b.患急性傳染病者。

c.嚴重心、肝、腎及結核病患者。

d.妊娠前6個月及哺乳期、月經期。

e.體質極度衰弱者。

f.懷疑感染鼠疫或潛伏期內者。

1.人間疫區處理;有鼠疫流行病學指征和較典型的鼠疫臨床症狀,不能排除鼠疫者,可確定為疑似鼠疫病人,其所在地為鼠疫區,在當地黨政領導、衛生防疫、公安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疫情指揮部的領導下,劃定大小隔離圈,封鎖隔離,並對在9日內與鼠疫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實行健康隔離和預防性投葯治療,如有離開本地者,應通報追蹤,就地隔離留驗。在大小隔離圈內對鼠疫患者所用的各種物品均應進行徹底消毒和最後的處理(化學、高溫、高壓),屍體經消毒,焚燒後深埋,並對周圍環境進行徹底的衛生清掃和滅鼠滅蚤。以切斷再傳播的途徑,當最後一例病人經疫區處理後九天,再無新發病人,可解除隔離。

2.動物間疫區處理:在動物鼠疫流行區包括血清學陽性的現疫流行區進

行投葯,徹底的滅鼠滅蚤,尤其是流行區內的居民點和交通要道周圍,根據可能污染的范圍,對直接接觸者限制外出,監視九天。在當年有鼠疫動物病流行的地區,禁止私自獵獺和剝食,作好人群的宣傳教育工作,加強人群的自我保護意識,防止人間鼠疫的發生。


登革熱

  1. 降低體溫
    對高熱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溫,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熱葯物。對高熱不退及毒血症狀嚴重者,可短期應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潑尼松。


    2.補液


    對出汗多、腹瀉者,先作口服補液,注意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必要時應採用靜脈補液,糾正脫水、低血鉀和代謝性酸中毒,但應時刻警惕誘發腦水腫、顱內高壓症、腦疝的可能性。


    3.降低顱內壓


    對劇烈頭痛、出現顱內高壓症的病例應及時應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靜脈滴注。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有助於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對呼吸中樞受抑制的患者,應及時應用人工呼吸機治療。
    登革熱是一種具自限性傾向的傳染病,無並發症患者的病程約為10天。本病通常預後良好。死亡病例多為重型患者。

Ⅵ 辟疫出自哪本書

葉天士的溫熱論裡面有有關於辟疫

Ⅶ 現在,在疫苗出來之前,國內有沒有什麼真正管用的能用於防疫辟疫的產品呢

現在在疫苗出來之前,國內並沒有真正用於防疫的產品這是真的。所以不要上當受騙,內有些網容上很多都是有這種詐騙的信息。我們還是要相信政府網站上公布的信息,不要相信一些小道消息。以免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以及金錢受到損害。

Ⅷ 古代時疫是什麼病

時疫,指一時流行的傳染病。

見《溫疫論》。因癘氣疫毒從口鼻傳入所致,有強烈傳染性。其發病急劇,證情險惡。若癘氣疫毒伏於募原者,初起可見憎寒壯熱,旋即但熱不寒,頭痛身疼,苔白如積粉,舌質紅絳,脈數等。

治以疏利透達為主,用達原飲、三消飲等方。若暑熱疫毒,邪伏於胃或熱灼營血者,可見壯熱煩躁,頭痛如劈,腹痛泄瀉,或見衄血、發斑、神志皆亂、舌絳苔焦等。

治宜清瘟解毒,用清瘟敗毒飲、白虎合犀角升麻湯等方。參見疫、天行、時行、溫疫發斑等條。

(8)丁香辟疫擴展閱讀

「時疫」的分類,一般而言可以分類為:暴發型時疫,遷延型時疫,季節型時疫,地域型時疫,高毒型時疫,低毒型時疫,年齡型時疫,特異型時疫等等。在疫病中,「暴發型時疫」中囊括了西醫急性流行傳染性疾病的學說。各種急性流行傳染性感冒,同樣歸屬於這一類之中。

由於篇幅所限,這里我們只重點討論「暴發型時疫」,以利於舉一反三,從道醫學的分析中掌握各種類型時疫的病機、氣機原理。運用道醫學術觀,兼容並畜於中醫和西醫的學說,完整而執兩用中地認知疾病。

「時疫」中的流感,是疫病中最典型的一種流行傳染病。20世紀以來,流感已經有五次造成世界性大爆發的記載,即1900年、1918年、1957年、1968年和1977年。

其中,1918年的大流行中竟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大慘劇。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它卻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也是從豬流感異變而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猖獗一時的「薩斯SARS」流行暴發,以及當前正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擴散開來的「豬流感甲型H1N1流感」,都屬於「時疫」疾病中的「暴發型時疫」。

Ⅸ 中國古代傳說中有哪些東西是可以辟邪的

第四:雞頭狗血
雞狗都是家養禽畜,但是在古人觀念中,它們的來歷非尋常動物可比。緯書《春秋運斗樞》稱「玉衡星散為雞」,《春秋考異集》則謂「狗,斗精之所生也」。如此秉賦,是與人們將它們身上的某些部份作為法寶
用有直接聯系的。狗血作為辟惡破妖的法寶,《史記》中已有記載。秦始皇殺狗課四門以御凶災便是一例。此後,殺狗塗血於門戶上,一直是民間辟除不祥或抵禦邪惡的基本方式之一。俗信又以為狗血雞頭是化解妖氣的最簡便辦法,特別是雄雞頭,黑狗血更具功效。倘遇上「妖人」使用法術,如剪紙為馬、撒豆成兵時,也可將
狗血潑去,破其妖術。民俗中雞血與狗血共同使用以厭妖邪的現象也很普遍。

第三:小豆
古人稱豆為寂,但是據《廣雅》、《博雅》等書的進一步辨析,還有大豆稱寂而小豆名答的區別,凡黑豆、黃豆、青豆等,都屬大豆,如赤豆、綠豆、白豆、豌豆等,就屬小豆。在中國民間傳統風俗里被看作有神通有靈驗的豆,都是小豆。此外,本土佛教信仰和習俗內,也有用黃豆作「舍緣豆」派用處的。

小豆的神通首先在於辟瘟避疫。如《雜五行書》雲;「常以正月旦,亦以辟疫病甚靈驗。正月七日,七月七,男吞赤小豆七顆,女吞十四枚,經無病,令疫病不相染。」顯然,這種有時講究、男女區分等條件的小豆施術,並不是葯物上的觀念。再如《歲廣記》曰:「立秋日,以秋水吞赤小豆十粒,止赤白痢疾」,其理相同。還有接指認赤小豆就是厭鬼物的說法,《歲時雜記》雲:「共工氏有不才子,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豆,故是日作豆粥厭之。」此前我們已知,服赤豆限於冬至,凡正旦、元宵、七夕、立秋均有眼之辟疫的靈驗,原來它正是.「疫鬼」最害怕的東西。這個傳說不但在中國很流行,而且在流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即使在今時今日,在那裡的民俗中也廣有」撒豆驅鬼「的行為,只是所驅的鬼各有不同而已。

第二:桃木
桃木亦名「仙木」。是用途最為廣泛的伐邪制鬼材料。桃木所以具有這等神力,根植於古人認定桃樹為百鬼所懼的神秘觀念。在古代文獻的記載和解釋里,這種觀念的依據大致有三種類別。因為和主題無關,所以就不詳敘了。本段主要講述的是發揮桃木伐邪鎮鬼功能的方式:
1) 桃板。亦稱「桃版」、「桃符」、.「桃符板」等,系用桃木削成的厭勝物.成對使用。板上畫上神荼兄弟(傳說中的驅鬼之神)的像,使之壓邪。當然,眾所周之,後來漸漸演變成現在的「春聯」「對聯」了。
2) 桃印。亦名「桃印符」,用桃木刻成的印鈕,塗以紅、藍、黃。白、黑五色並寫有辟邪咒語,鈕間穿孔。逢端午節時,單只使用,方式是用彩絕將桃印系在門上或帳屏間,起驅凶攆鬼的作用。
3) 桃役。用桃木做成的佩飾性厭勝物,瓜形,多棱,刻有銘文,內容多祈福壤災乏辭。使用方式是夏歷正月佩戴在身上。從《韓詩外傳》記述可知,此俗在春秋時已經風行,後來的桃木製剛卯,是其遺制。
4) 桃人。亦名「桃梗」、「桃偶」,用桃樹梗刻成的厭勝物。狀如人形,大小隨意。使用方式是夏歷除夕或正旦時,立於門側,以辟凶邪。從《莊子》、《戰國策》等書的記述中可知,此俗在戰國時已流行。有些地區的民間建宅習俗中,也派桃人的用處,方式是在門牆上或樑柱間開個小洞,放個小批人.過去,再封住,認為可辟凶鬼,保住宅院的安定。
5) 桃核。截取桃樹上的枝杈,毋需加工,就是現成的鎮鬼物。《莊子》上說,在家門口插上挑枝,兒童進門不害怕,鬼卻因此生畏卻步。此外,古人還用桃枝洗澡,以為可避邪氣。
6) 桃弓。又名「桃弧」,用桃木製成弓形厭勝物,和棘制的箭形慶勝物配套使用。《左傳•昭公四年》記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災」的儀式,「災」之含義,似比鬼的概念還要寬泛些。
7) 桃□。用桃木棍和禾穗復合製成的法寶,狀如答帚。《左傳》、《禮記》和《周禮》等書上,均有用桃熱拔除不祥的記載。桃前的使用場合,致有臨喪弔唁和殺牲取血兩大類。古人認為死人的事總是與鬼魂之類相關聯的,憑弔死人前,須用鎮物,方可確保活人不受侵害,而桃前便有這種鎮鬼的威力。殺牲取血為盟誓用,然而也怕有不祥,桃前起到被除的作用。古時候,手執桃前做拔除工作的,多為巫視等官員,但後來挑前漸漸變成了道土的法器,也就是拂塵的前身了。
8) 桃木劍。這個應該是大家最熟的用途了用桃木削制的「捉鬼」或「斬鬼」的法寶,和「桃印符」、葦索等配套使用,這已是「牛鼻道人」之類手中的物事了,但取義源於古人篤信桃木有鎮鬼的神力。
9) 桃湯。《荊楚歲時記》里有正月初一飲桃場以避邪氣的描寫,究竟是用桃子抑或桃膠、桃木熬場,今已無考。此外,民間巫祝之禁劾方術中,還有用桃場洗澡以解鬼迷的辦法。

第一:銅鏡
在重多法寶中,銅鏡的驅邪能力是最強的。
古代中國人長期使用銅鏡,銅鏡不僅是照面的器具和工藝品,也是一種兼有多樣功能的法寶。銅鏡的法力從何而來,古人的種種解釋多與其製作者相聯系。
銅鏡的神明妙用,首先在於它能「觀照妖魁原形」。如葛洪《抱朴子》言,世上萬物久煉成精者,都有本事假託人形以迷惑人,「惟不能易鏡中真形」,它們一看見銅鏡,也就暴露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於是趕快溜走。基於這一原理,凡巫視道冠一流在從事捉鬼妖等活動時,照例都要先用一面鏡子當識破妖怪的法寶,其時鏡子乍現,妖怪就逃之夭夭了。順此思路,照妖鏡又成了應用廣泛的禁劾物,比如古代武士甲胄的後背或前胸部位,多嵌有一塊「護心鏡」,一方面,鏡材的銅質本身具有抵禦劍矢之類武器侵害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們又可以發揮鎮嚇諸多鬼怪妖物的功能;再比如,把一塊小圓鏡鑲在大門頂端中間部位的民居建築習俗,在中國許多地區盛行,甚至直到今天,這塊具有鎮邪驅怪意義的古老的禁刻物,還常常出現在現代風格的建築物上,只不過鏡子的材料已由熟銅變成了玻璃。
又比如,在傳統的婚禮風俗中,銅鏡是使用場合和次數最多的祛邪工具,新娘穿著有銅鏡的新衣上轎去婆家;在花轎進入婆家大門前,還要由專職人員用銅鏡在轎廂內上下左右仔細地「搜尋」一遍;用作合晉的洞房裡,一面大銅鏡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器物。此外,銅鏡也被使用在民間喪葬活動中,人們將其置於墓穴頂部,或棺床的四角,這些安排均出於辟邪的需要吧。

Ⅹ 古人怎麼治瘟疫

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溫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溫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干引飲。」指出溫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溫疫流行之猖獗。
曹植《說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凄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金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代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氏認為戾氣是物質性的,可採用葯物制服。雖然戾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又進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氣者葯物也。」
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體內的。認為「邪從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而人體感受戾氣之後,是否致病則決定於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而不勝正,未能頓發」;「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戾氣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與散發性的不同表現。而戾氣致病又有地區性與時間性的不同情況。此外,由於戾氣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臟器部位也不一。認為「……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並且還指出人類的疫病和禽獸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氣所引起的。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綜上所述,中醫葯學在與溫疫長期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葯治療急性傳染病的作用。

熱點內容
愛之蔓花語 發布:2025-04-03 10:31:01 瀏覽:200
冬天的花卉有哪些 發布:2025-04-03 10:31:00 瀏覽:469
七夕宣傳頁 發布:2025-04-03 10:24:47 瀏覽:597
雲南綠植醫葯分公司 發布:2025-04-03 10:24:36 瀏覽:572
梔子花乾枯掉葉怎麼辦 發布:2025-04-03 10:17:29 瀏覽:890
杜鵑花的葉子可以用啤酒擦嗎 發布:2025-04-03 10:14:21 瀏覽:938
拍花卉的光圈 發布:2025-04-03 10:13:33 瀏覽:679
櫻花櫻花想見你譜子 發布:2025-04-03 09:58:47 瀏覽:947
輕黏土做鮮花 發布:2025-04-03 09:52:19 瀏覽:798
握鮮花教程 發布:2025-04-03 09:37:49 瀏覽: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