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百合花寫作背景

百合花寫作背景

發布時間: 2021-02-03 04:14:17

1. 茹志娟小說《百合花》的題解 論述題 需要詳細的解答 急求 謝謝了!!!

事先說一下,轉載的

速讀課文,感受小說,給小說換一個好聽的題目。
點撥:換題可以從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細節、道具、情感、立意、中心等角度入手,可以採用修辭手法,讓題目生動、鮮明。
明確:小說以「百合花」為題有作者自己的構思。
[活動二]:討論百合花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
A、作者借「百合花」刻畫了「新媳婦」的形象
明確:
①在「借被」「獻被」這兩個情節中,小說通過新媳婦對百合花被處置過程的
描寫、刻畫了人物性格,表現了人物性格的發展。
②新媳婦:美麗、純潔、善良、高尚。在情節中 , 其性格是發展的。剛過門才三天,小通訊員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妝——個有著百合花圖案的被子,她當然捨不得,這種情感在情在理,但當聽說借被子是為了打仗為了老百姓之後,……「一邊聽著,一邊不斷向房屋瞅著……,半晌,她轉身進去,抱被子。」到了包紮所,她又主動把被子「鋪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塊門板上。」,當衛生員動手要揭掉通訊員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時,新媳婦「劈手奪過被子。」「劈手」集中寫出了新媳婦,用自己的新被子為通訊員入殮時的那種果斷、堅毅、不容商量的態度與先前的嫻
靜羞澀判若兩人……
當然,這個人物性格的發展,還通過其它情節與細節表現出來,①剛剛開始做救護工作時,她害羞靦腆,我跟她說了半天,她才紅了臉答應做我的下手。可當看到小通訊員為了保護群眾而受重傷時「她剛才那種忸怩羞澀已經完全消失,只是庄嚴而虔誠地給他拭著身子……②新媳婦已經知道通訊員犧牲了,可她還是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其實是在縫其她的一片真情,當我勸她「不要縫了」時,「她卻對我異樣地瞟了一眼」,對「我」以示不滿。
小說通過對新媳婦一系列的動作和細節描寫,不僅寫出了也對通訊員的友善、關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態度變化,更展示了新媳婦嫻靜、淳樸、善良、純真、高潔,如百合花一樣美麗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純真、高潔的優美心靈和品格的象徵。新媳婦是一枝鮮艷美麗的百合花。
B、「百合花」和小通訊員有關嗎?
1、討論小通訊員性格
明確:
①一個極其可愛普通的戰士,天真純潔,充滿朝氣,對生活與自然無比熱愛,
如,槍筒上插著幾根樹枝和野菊花。
②憨厚朴實,拘謹靦腆,如「帶路」「張皇、數摸」
③不善言辭,質朴純潔,如認識到自己借被子的方法不對,可能會給群眾造
成不良影響時,馬上鬆鬆爽爽地很「我」前去解釋,借到被子後,知道這是人家新婚時唯一的嫁妝,心裡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
④精神崇高,在「犧牲/獻被」的情節中,在取得總攻勝利的前夕,為了保護擔架隊員英勇捐軀,表現了他對革命和人民群眾的無限忠誠。
2、小通訊員與「百合花」有關嗎?
他純潔高尚、美好的心靈也像百合花一樣。是一枝純潔高尚的百合花。
C、「百合花」和「我」的有關系嗎?
明確:「我」是作品中線索人物,敘述故事的視點,兩枝「百合花」的前後出場,引發了我情感的變化,如:生氣—興趣—著惱—親熱—愛上—後悔—心跳—強忍淚水—想推開沉著,一面之交,讓我看出的是戰友之間的深厚情誼。表現了戰士之間那種百合花一樣純潔無邪,高尚動人的情感。她是一朵懷念的百合花。
D、總結歸納
小說構思巧妙,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純潔清新美好,好像只與新媳婦有關,其實,百合花的特點與小說中的其他人物性格,與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緊密關聯的。
(1)百合花的象徵意義:百合花色澤文雅,香氣清函,白凈純潔,小說中,作者賦予了它豐富的象徵意義:即小通訊員和新媳婦都有百合花一樣高尚純潔美好的心靈,軍民之間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樣純潔高尚美好,戰士之間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樣純潔高尚美好,一句話,百合花,象徵著人性美,性格美。
(2)概括主題:
小說擷取了革命戰爭時期人民斗爭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畫了有著百合花一樣純潔高尚美好心靈的小通訊員和新媳婦的形象,表現了純潔深厚的軍民之情和戰友之情,傳達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板書: 《百 合 花》
新 媳 婦 一枝鮮艷美麗的百合花
人情美
小通訊員 一枝潔白高尚的百合花
人性美
「我」 一枝深切懷念的百合花

教 育 理 念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讓教學與反思結合,讓教育與研究交融,讓成果變成行為,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百合花練習題及答案
1.學習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2. 學會用心理活動、典型細節來刻畫人物形象

1.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包紮( )落下( )點綴( )木訥( )
忸怩( )發髻( )綳臉( )掛匾( )
2. 解釋下列詞語
訥訥:
忸怩:
躊躇:
訕訕:
虔誠:
3.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人物之間發生了哪些事情?

作者及寫作背景
茹志鵑,女,1925年參加新四軍,1955年轉業到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任《文藝月報》編輯。1958年3月,在《延河》上發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標志著她藝術風格開始形成。這篇「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曾被茅盾譽為當時最使他滿意和感動的一篇作品,贊賞這篇小說具有清新俊逸的藝術風格,是「靜

夜的簫聲」。
《百合花》是茹志鵑前期的代表作。她寫這篇小說時,正是反右斗爭後不久,她的家庭成員是這場擴大化運動的受害者。冷峻的現實生活使她「不無悲涼地思念起戰時的生活,和那時的同志關系」。她說:「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
人與人之間,就在這一剎那裡,便能肝膽相照,生死與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憂慮之中,緬懷追念時得來的產物」。

開端→通訊員帶「我」去包紮所
發展→新媳婦借給我們被子
百合花 高潮→新媳婦給通訊員縫衣
結局→新媳婦執意獻出新被
以小見大表現主旨
典型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1.「我」眼中的小通訊員、新媳婦各是怎樣的人?
【解析】
小通訊員——熱愛生活,憨厚純朴,拘謹靦腆,關心同志,覺悟高,忠於革命。
新媳婦——美麗嫻靜、淳樸善良、對子弟兵有著深厚的階級情誼。
2.請概括文章的主題
【解析】小說擷取了革命戰爭時期人民斗爭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畫了有著百合花一樣純潔美好高尚情感的小通訊員和新媳婦的形象,表現了純潔深厚的軍民之情和戰友之情,傳達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1.給加點的字注音
⑴兩邊地里的秋莊稼,卻給雨水沖洗得青翠水綠,珠爍( )晶瑩。
⑵他沒回答,臉漲得像個關公,訥訥( )半晌,才說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2、填入橫線處的句子,排列順序恰當的一組是( )
竹,是上蒼賞賜南山的肺,吐納氧氣,滋生水汽, , , , 。
①瀉進山腳下的窪地 ②凝結在葉尖化為晶瑩的露珠 ③匯成一泓清瑩的靜湖 ④跌落岩縫匯聚成「丁冬」作響的山泉
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 C、④③①② D、②③④①
閱讀課文選段,回答問題
新媳婦又短促地「啊」了一聲。我強忍著眼淚,給那些擔架員說了些話,打發他們走了。我回轉身看見新媳婦已輕輕移過一盞油燈,解開他的衣服,她剛才那種忸怩羞澀已經完全消失,只是庄嚴而虔誠地給他拭著身子,這位高大而又年輕的小通訊員無聲地躺在那裡……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絆絆地跑去找醫生,等我和醫生拿了針葯趕來,新媳婦正側著身子坐在他旁邊。
她低著頭,正一針一針地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醫生聽了聽通訊員的心臟,默默地站起身說:「不用打針了。」我過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婦卻像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地、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低聲地說:「不要縫了。」
新媳婦卻對我異樣地瞟了一眼,低下頭,還是一針一針地縫。我想拉開她,我想推開這沉重的氛圍,我想看見我的小同鄉坐起來,看見他羞澀的笑。但我無意中碰到了身邊一個什麼東西,伸手一摸,是他給我開的飯,兩個干硬的饅頭……
衛生員讓人抬了一口棺材來,動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進棺材去。新媳婦這時臉發白,劈手奪過被子,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自己動手把半條被子平展展地鋪在棺材底,半條蓋在他身上。衛生員為難地說:「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氣洶洶地嚷了半句,就扭過臉去。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裡晶瑩發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徵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
3.百合花被子在小說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哪裡?當時新媳婦的態度怎樣?
4.小說以「百合花」為標題,用意何在?

5.讀文中畫線的句子,說說新媳婦「劈手」「狠狠」「氣洶洶」的原因。

6.課文中多次寫到通訊員衣服上的「破洞」,這「破洞」是怎麼回事?新媳婦在小通訊員死後不顧勸說,繼續為他縫補「破洞」,說明了什麼?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最美是百合
那是許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時,我的工資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沒有工作,且已懷孕了八個月。
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我們開了一個小書店,還請了一個幫工。
她叫阿純,在一所中專讀書。此時,她正好放假,主動要來幫忙,而且執意不要工錢,只想藉此機會多讀一點書。
妻子說,暫時不拿工錢也行,搬過來和我們一起吃住,多少可以節省一點。
阿純想了想,點頭答應了。
阿純是一個愛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懷疑她的嗓子眼兒里是不是掛了銅鈴?
阿純愛和妻子背著我說悄悄話。其實,她們的悄悄話大多也只是談論女人的化妝、穿戴,並沒有什麼秘密。
阿純總對妻子說:「商店裡有一種百合花布,你用來做連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著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著搖搖頭。
阿純說:「等生完寶寶再穿嘛!」
阿純用很美麗的語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語言還美麗的百合花。
她說:「不信你去看一看。」
經不住阿純的一再誘惑,妻子挺著大肚子去商店了。她看到了那種布,淡黃的布面上那高雅潔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動。她在櫃台前站了許久,但她的手並沒有伸進口袋。她低下頭,匆匆地離開商店,一言不發地回家了。
一個下午,妻子也不多說話。
阿純好像自己犯了什麼錯誤,不知怎麼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連衣裙的布料價錢,等同於我們一個月的生活費,妻子的選擇再簡單不過了。
妻子說:「也許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來再說吧。」
阿純看看我,輕輕地轉過頭去。
小書店的生意還不錯,因為小店附近有兩所學校和一個大工程局,來租書看的人還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錢盒裡裝了十七元錢。
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阿純要回校上課,妻子也要臨產,小書店剛撐起門面,就面臨停業了。經過盤點,這一個月,我們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錢!
我和妻子堅持拿出九十一元錢給阿純,算她的工錢。阿純推辭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錢裝進一個信封,又把信封夾在書里,然後把書放到書包的最里層。
轉眼二十多天過去了,妻子住進了婦產醫院。有一天,我回家取東西,門衛室的大爺交給我一個小包袱,說是一個女孩送來給我妻子的。
妻子打開小包袱,裡面是那塊美麗的百合花布和一個小手鈴。
阿純在信里說:「大姐,我要去秦皇島基地實習了,這塊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錢』買來的,送給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時候,沒有人會發現百合花的美麗,但陽光一出來,滿坡的百合花最鮮艷!祝你生一個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寶寶!」
妻子坐在那兒,眼淚一滴一滴地滲入那疊得十分整齊的花布里。
(選自灕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微型小說排
行榜》,文字有刪改)
7.下面對文章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小說選材精當,篇幅短小,結構緊湊。
B.小說雖然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但主題鮮明,能引起讀者共鳴。
C.小說主要通過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自然環境描
寫烘託人物性格。
D.小說主人公阿純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8.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對故事情節的發展起到什麼作用?
答:
9.在你眼裡阿純是怎樣的一個人?請概括阿純的性格
特徵。
答:

1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富有意蘊,請分別指出「天
空灰暗」「陽光」「百合花的美麗」在文中的含義。
答:
【課堂訓練】
1、shuò nè
2、B
3.小通訊員借被子。新媳婦有些捨不得。
4.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婦的唯一嫁妝。她義無返顧地奉獻出來,象徵了軍民之間百合花一般純潔的魚水情。
5.新媳婦為小通訊員的壯烈犧牲而感情不能自控。流著淚把自己的新被子鋪在棺材裡,表現了她對小通訊員深切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6.通訊員衣服上撕破的口子是在新媳婦家抱被子時剮破的。新媳婦縫那個「破洞」,表現了她對小通訊員的關心與憐惜。
7.C
8.此細節不僅呼應前文, 而且為下文寫阿純用「工錢」買那塊美麗的百合花布送給「我」的妻子埋下伏筆(作好鋪墊)。
9. 阿純是一個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富有愛心、善解人意、活潑清純的少女。
10.「天空灰暗」指身處困境;「陽光」指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勇敢面對困難;「百合花的美麗」指幸福美好的生活。

2. 分析《百合花》的藝術特色

1、善於運用細節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是《百合花》的藝術特色。
2、《百合花》作者茹志娟,(1925——1998)曾用筆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短篇小說《百合花》
寫作於1958年初春,發表在《延河》雜志上。《百合花》的清淡、精緻、美麗,在五六十年代的戰爭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它以戰爭為背景,描寫了部隊一個年輕的通訊員與一個才過門三天的農村新媳婦之間近於聖潔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創作目的很明確也很堅定,那就是表現戰爭中令人難忘的、而且只有戰爭中才有的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與通過這種關系體現出來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於戰爭生活而不寫戰爭場面,涉及重大題材而不寫重大事件。戰爭的槍林彈雨只是為了烘托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詩意化的「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通過生活的側面寫生活中的普通人,寫日常生活中的「家務事」、「兒女情」,這是茹志鵑一生為數不多的短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百合花》是她早期作品,雖然寫的是戰爭,卻已經包含了刻畫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學追求。那兩個連名字也沒有的小通訊員和農村新媳婦都是這樣的普通人。在當時提倡寫「英雄人物」的戰爭文化背景下,茹志鵑有意識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寫成「英雄」,或者說是不把他們當作「英雄人物」來寫,這是與她對「英雄」藝術形象的認識直接相關。

3. 分析《百合花》的創作風格

短篇小說《百合花》9 寫作於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爭的
高潮時期,許多作家知識分子都經受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作家本人在
當時的時代環境里也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時代氛
圍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相比之下,戰爭硝煙之中
的淳樸真摯的人際關系則更加令人懷戀。「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
會,但是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幾分鍾,甚至只來得
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個一剎那裡,便能
夠肝膽相照,生死與共。」10作者的寫作動機是想借對戰爭年代聖潔
的人際情感的回憶和贊美,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感慨。它顯然是一篇
不合時宜的作品,由此它在問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當茹
志鵑把《百合花》寄給許多刊物時,一再遭到退稿,其理由是「感情
陰暗,不能發表」. 這樣幾經周折,終於發表在《延河》雜志上,後
經時任文化部長的茅盾的贊揚,才開始受到評論界的重視。
《百合花》的清淡、精緻、美麗,在
五六十年代的戰爭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
它以戰爭為背景,描寫了部隊一個年輕的
通訊員與一個才過門三天的農村新媳婦之
間近於聖潔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創作目的
很明確也很堅定,那就是表現戰爭中令人
難忘的、而且只有戰爭中才有的崇高純潔
的人際關系,與通過這種關系體現出來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於戰爭
生活而不寫戰爭場面,涉及重大題材而不
寫重大事件。戰爭的槍林彈雨只是為了烘
托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詩意化的「沒有
愛情的愛情牧歌」. 通過生活的側面寫生
活中的普通人,寫日常生活中的「家務事」、
「兒女情」,這是茹志鵑一生為數不多的
短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雖然寫的是戰爭,卻已經包
含了刻畫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學追求。那兩個連名字也沒有的小通
訊員和農村新媳婦都是這樣的普通人。在當時提倡寫「英雄人物」的
戰爭文化背景下,茹志鵑有意識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寫成「英雄」,
或者說是不把他們當作「英雄人物」來寫,這是與她對「英雄」藝術
形象的認識直接相關。在她的眼裡,英雄應該與平常的人是一樣的,
戰斗英雄只有在戰斗時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們就是平常
的人,也會臉紅,也會帶有女孩兒的忸怩姿態,他們所談的也只不過
是些家常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通訊員也可以說是一位英雄。由
於作家避開了戰斗場面,她就不用去寫他的英雄行為,而只是寫他平
常的一面。她還認為,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必須是能夠站立得起來的藝
術形象,然後才談得上是不是「英雄」. 如果把小通訊員當作「英雄」
來寫,那就得寫他的英雄事跡,突出他在戰場上勇猛的一面,小說敘
事者只能與「英雄」的同行,不斷發現他的優秀品質,也只能成為「
唱頌歌、受教育」的機會,而且,按當時審美習慣,作家是不可以讓
新媳婦隨便笑話「英雄」的,雖然「英雄」可能有暫時的失敗(如借
不到被子),但受到嘲笑卻會有損於「英雄」形象。所以,作家有意
迴避對英雄形象的正麵塑造,只是為了堅持自己的美學風格而不受當
時流行的創作思潮所左右,這正是茹志鵑的可貴之處。
由於作家擺脫了「英雄」概念的束縛,小說里的主要人物身上的
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現。小說主要刻畫的是小通訊員與新
媳婦之間的聖潔感情,但兩者之間穿針引線的是小說敘事人「我」.
這篇小說引人注目的敘事特色就是女性視角,即「我」是個有強烈性
別意識的角色,一開始就寫在戰爭爆發前,因為「我」是女性,才被
團長安排到前沿包紮所,才引出了小通訊員的護送。小通訊員是個剛
參軍一年,只有十九歲的農村青年,質朴憨厚、不善言辭,特別怯於
與異性的交往。為了突出他的後一特點,作者用較大篇幅描寫了他與
「我」和新媳婦兩位女性的關系。在小通訊員送「我」去包紮所的路
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訊員的性格的重要階段。作者有意地把這段行軍
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總攻之前而不是炮聲呼嘯的戰斗
之中,使得小通訊員不願與女性接近的個性明顯地暴露出來。在這個
過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嬌,如走不動路啦,主動與小
通訊員認老鄉啦,甚至帶有挑釁性地問他娶媳婦沒有等等,表現出一
種戰爭年代思想感情開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潑辣」,以反襯小通訊員
的外表靦腆淳樸和內心盪漾著對女性的喜悅。小說寫了這么一個情節:
小通訊員完成了任務(護送「我」與借被子)後要回團部,他對這次
與女性接觸的經歷充滿興奮和感激。作家這樣寫道:

他精神頓時活潑起來了,向我敬了禮就跑了。走不了幾步,他又
想起了什麼,在自己掛包里掏了一陣,摸出兩個饅頭,朝我揚了揚,
順手放在路邊石頭上,說:「給你開飯啦!」說完就腳不點地的走了。
我走過去拿起那兩個干硬的饅頭,看見他背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
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幾乎沒有任何議論和解說,小通訊員的一系列動作和那枝不知何
時插在槍筒里的小龔,已經把一種性格的形象活潑潑地表現出來。
新媳婦的出現是在小通訊員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後,作品通過小通
訊員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婦的形象,並成功地將作品的重心轉移到
新媳婦身上。新媳婦的出場十分自然而優美,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快感,
正好與結尾時的庄嚴肅穆形成強烈的對比:

門簾一挑,露出一個年輕媳婦來。這媳婦長得很好看,高高的鼻
梁,彎彎的眉,額前一溜蓬鬆松的留海。穿的雖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頭上已硬撓撓的挽了髻,便大嫂長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說剛才
這個同志來,說話不好別見怪等等。她聽著,臉扭向裡面,盡咬著嘴
唇笑。我說完了,她也不作聲,還是低頭咬著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
的笑料沒笑完。

新媳婦的性格塑造,是通過她與小通訊員的關系,或者說是以小
通訊員的最後犧牲為代價來完成的。起先是代表部隊去向老百姓借被
子,小通訊員去了,她不借,而「我」去了,她就借了。讀者完全可
以通過對小通訊員已有的了解想像當時兩人初次接觸的「窘狀」. 她
心裡覺得委屈了小通訊員,所以當小通訊員接過被子,慌慌張張地把
衣服的肩膀處掛了一個口子時,「那新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趕忙找針
拿線,要給他縫上。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只有女性
才會對衣服上的破口子那麼敏感,這個口子就永遠地留在了新媳婦心
上。因此,當她從眾多的傷員中一眼就看見那個露著的大洞時,立即
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作品寫道:

我回轉身看見新媳婦已輕輕移過一盞油燈,解開他的衣服,她剛
才那種忸怩羞澀完全消失了,只是庄嚴而虔誠的給他拭著身子,……
等我和醫生拿了針葯趕來,新媳婦正側著身子坐在他旁邊。她低著頭,
正一針一線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醫生聽了通訊員的心臟,默默的
站起身說:「不用打針了」. 我過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婦
卻象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的、密密的縫
著那個洞。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低聲地說:「不要縫了」. 她卻對我
異樣的瞟了一眼,低下頭,還是一針一針的縫。

作者在這里不厭其煩地反復渲染小通訊員肩上那個破洞,一步步
把新媳婦的感情閘門打開,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當衛生員讓
人抬了一口棺材來,要動手揭掉小通訊員身上那床被子時,新媳婦的
感情終於爆發出來。作者用了一連串與新媳婦剛出場時感情色彩截然
不同的詞彙:「劈手奪過被子」,「狠狠的瞪了他們一眼」,「氣洶
洶的嚷了半句」等,然後,為她心目中的「英雄」蓋上了那條「棗紅
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作者正是通過這條精心設計和挑選
的有著「象徵純潔與感情的花」的被子,最終完成了作者對戰爭中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贊。

善於運用細節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是這篇小說常為人
稱道的藝術特色,但這篇小說在敘事上的特色卻很少被注意到。從結
構上說,兩個主人公是被言說者,他們的心理世界是通過敘事者「我」
的眼睛看出來或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說前三
分之一是寫「我」眼睛裡的小通訊員形象,中間三分之一還是寫「我」
眼中的通訊員和新媳婦,而他們倆唯一的一次單獨接觸則完全被虛寫,
讀者並不知道新媳婦對通訊員的真實態度。直到小說的最後三分之一
的篇幅里,小通訊員犧牲了,新媳婦的感情才洶涌澎湃地爆發。但讀
者讀到這里並不會感到突兀,似乎只有這樣表現才符合人物的性格邏
輯。這種讀者心理上的邏輯,卻是由「我」來完成的。小說寫了一個
小通訊員衣服被掛破的細節,這個細節先是出現在「我」的眼睛裡:
「他已走遠了,但還見他肩上撕掛下來的布片,在風里一飄一飄。我
真後悔沒給他縫上再走。」而新媳婦對那個破口子有什麼想法並沒有
正面表達。可是當通訊員的屍體出現時,新媳婦正是從那破口子上認
出了他。這以後,「我」反而退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重彩放在描
寫新媳婦縫衣服上面。這似乎是一個暗示:「我」眼中看到通訊員肩
上的破口子而引起的「後悔」,也就是新媳婦心裡的「後悔」,表面
上敘事人在寫自己對小通訊員的感想,其實是暗示了新媳婦的內心世
界。雖然小說沒有正面寫新媳婦對通訊員的心裡感覺,但敘事人的心
理活動卻處處起到了借代的修辭作用。以此類推,小說前三分之一寫
"我"眼中的小通訊員,也不僅僅是一般的介紹人物,而是通過"我"對
小通訊員的接觸方式和感想,讀者可以聯想到小說虛寫的那個新媳婦
與小通訊員初次接觸的場面以及新媳婦對他的感想,有了這種借代作
用,才會有新媳婦一出場時"笑個不停"的暗示。通過這樣的敘事方式
來表達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的感情交流,顯得含蓄優美,令人回味。

4. 百合花茹志鵑寫作背景

1957年前後,茹志鵑的丈夫王嘯平被錯劃為「右派」。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檢討自己的思想。在承受著政治氛圍和緊張的人際關系所帶來的無形壓力的同時,她回憶起戰爭年代的同志關系。

回憶起1946年那個中秋夜以及在解放戰爭中遇到的各種人和事:萊蕪戰役中,她跟隨一個通訊員去前沿,在路上敵人的炮彈不時呼嘯而來,通訊員為了減少傷亡有意拉開距離,她卻緊張得不由自主地靠他身邊靠近,通訊員一見她走近就加快步子往前跑。

某次戰斗時,她和汪歲寒到一個班裡旁聽開班會,聽說了一位排長的事跡,那位年輕的排長是戰斗英雄,卻很害羞,說說話就臉紅,說的也平常的家常話,這種反差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回首往事,茹志鵑感到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是戰爭卻能使人深交。

有時僅幾十分鍾、幾分鍾,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個一剎那裡,便能夠肝膽相照,生死與共。於是,茹志鵑決定要寫一個普通的戰士、一個年輕的通訊員的故事,最終完成小說《百合花》。

5. 茹志娟《百合花》的故事梗概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的戰場。「我」在被分配工作時,結識了一個老實,害羞的通訊員,通過我們的談話得知他是「我」的老鄉。

在為部隊向人民借被子時,他開始找了一個新媳婦借,卻沒有借到,「我」得知後來幫他,最終借到了那床新媳婦的嫁妝----紅底上綴有百合花的新被子。他還把衣服掛破了。

後來,他回去了,但給我留了兩個干饅頭。「我」則找了幾個婦女幫忙擦洗傷兵,其中就有那個新媳婦。開始,送來一個通訊員,「我」還緊張了一下,發現不是他後才放心。

後來,有送來一個通訊員,看見那個掛破的衣服,「我」知道是他,很擔心,後來從他的戰友口中得知他是為了保護醫護隊才受中傷的,待醫生來後,他已經犧牲了,而那個新媳婦卻在專心致志的為他縫衣服,最後,新媳婦把自己的嫁妝蓋在他身上。以表對他的敬重。

(5)百合花寫作背景擴展閱讀:

小說以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到前沿包紮所,和他們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現了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它表面上表現了戰爭時代的軍民魚水情,但更深層面上,它歌頌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訴人們,即使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熱愛都沒有泯滅。

文中寫到小通訊員插在槍口上的幾根樹枝,與其說是偽裝,不如說是點綴裝飾,後來「他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這些描寫無不是在寫小通訊員的愛美之心。

而小通訊員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向新媳婦借來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妝時的內疚不安和對新媳婦的同情;新媳婦在護理傷員時羞澀得只同意給「我」打下手,以及對小通訊員捨己救人犧牲過程的敘述,表現出強烈的人性至愛。

小通訊員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全擔架員生命的英雄壯舉,是至高至善的人間至愛,展現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對美好人性的呼喚 。

茹志娟,浙江杭州人。中共黨員。1943年參加新四軍,歷任二分區文工團、一師服務團演員,蘇中公學俱樂部戲劇幹事,蘇中軍區前線話劇團團員、組長,中國作協上海分會《文藝月報》編輯、作品組長,專業作家。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上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

6. 提供一下《百合花》的作者及簡介

作家茹志鵑於1958年3月創作的短篇小說。
小說以淮海戰役為背景,通過一位通訊員的工作專和戰斗生活,真實屬再現了我人民解放軍熱愛人民、不怕犧牲的精神,是一篇優秀的短篇小說。
1985年10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茹志鵑的小說集《百合花》。

7. <<百合花>>的評論

短篇小說《百合花》9 寫作於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爭的
高潮時期,許多作家知識分子都經受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作家本人在
當時的時代環境里也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時代氛
圍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相比之下,戰爭硝煙之中
的淳樸真摯的人際關系則更加令人懷戀。「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
會,但是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幾分鍾,甚至只來得
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個一剎那裡,便能
夠肝膽相照,生死與共。」10作者的寫作動機是想借對戰爭年代聖潔
的人際情感的回憶和贊美,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感慨。它顯然是一篇
不合時宜的作品,由此它在問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當茹
志鵑把《百合花》寄給許多刊物時,一再遭到退稿,其理由是「感情
陰暗,不能發表」. 這樣幾經周折,終於發表在《延河》雜志上,後
經時任文化部長的茅盾的贊揚,才開始受到評論界的重視。
《百合花》的清淡、精緻、美麗,在
五六十年代的戰爭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
它以戰爭為背景,描寫了部隊一個年輕的
通訊員與一個才過門三天的農村新媳婦之
間近於聖潔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創作目的
很明確也很堅定,那就是表現戰爭中令人
難忘的、而且只有戰爭中才有的崇高純潔
的人際關系,與通過這種關系體現出來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於戰爭
生活而不寫戰爭場面,涉及重大題材而不
寫重大事件。戰爭的槍林彈雨只是為了烘
托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詩意化的「沒有
愛情的愛情牧歌」. 通過生活的側面寫生
活中的普通人,寫日常生活中的「家務事」、
「兒女情」,這是茹志鵑一生為數不多的
短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雖然寫的是戰爭,卻已經包
含了刻畫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學追求。那兩個連名字也沒有的小通
訊員和農村新媳婦都是這樣的普通人。在當時提倡寫「英雄人物」的
戰爭文化背景下,茹志鵑有意識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寫成「英雄」,
或者說是不把他們當作「英雄人物」來寫,這是與她對「英雄」藝術
形象的認識直接相關。在她的眼裡,英雄應該與平常的人是一樣的,
戰斗英雄只有在戰斗時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們就是平常
的人,也會臉紅,也會帶有女孩兒的忸怩姿態,他們所談的也只不過
是些家常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通訊員也可以說是一位英雄。由
於作家避開了戰斗場面,她就不用去寫他的英雄行為,而只是寫他平
常的一面。她還認為,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必須是能夠站立得起來的藝
術形象,然後才談得上是不是「英雄」. 如果把小通訊員當作「英雄」
來寫,那就得寫他的英雄事跡,突出他在戰場上勇猛的一面,小說敘
事者只能與「英雄」的同行,不斷發現他的優秀品質,也只能成為「
唱頌歌、受教育」的機會,而且,按當時審美習慣,作家是不可以讓
新媳婦隨便笑話「英雄」的,雖然「英雄」可能有暫時的失敗(如借
不到被子),但受到嘲笑卻會有損於「英雄」形象。所以,作家有意
迴避對英雄形象的正麵塑造,只是為了堅持自己的美學風格而不受當
時流行的創作思潮所左右,這正是茹志鵑的可貴之處。
由於作家擺脫了「英雄」概念的束縛,小說里的主要人物身上的
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現。小說主要刻畫的是小通訊員與新
媳婦之間的聖潔感情,但兩者之間穿針引線的是小說敘事人「我」.
這篇小說引人注目的敘事特色就是女性視角,即「我」是個有強烈性
別意識的角色,一開始就寫在戰爭爆發前,因為「我」是女性,才被
團長安排到前沿包紮所,才引出了小通訊員的護送。小通訊員是個剛
參軍一年,只有十九歲的農村青年,質朴憨厚、不善言辭,特別怯於
與異性的交往。為了突出他的後一特點,作者用較大篇幅描寫了他與
「我」和新媳婦兩位女性的關系。在小通訊員送「我」去包紮所的路
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訊員的性格的重要階段。作者有意地把這段行軍
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總攻之前而不是炮聲呼嘯的戰斗
之中,使得小通訊員不願與女性接近的個性明顯地暴露出來。在這個
過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嬌,如走不動路啦,主動與小
通訊員認老鄉啦,甚至帶有挑釁性地問他娶媳婦沒有等等,表現出一
種戰爭年代思想感情開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潑辣」,以反襯小通訊員
的外表靦腆淳樸和內心盪漾著對女性的喜悅。小說寫了這么一個情節:
小通訊員完成了任務(護送「我」與借被子)後要回團部,他對這次
與女性接觸的經歷充滿興奮和感激。作家這樣寫道:

他精神頓時活潑起來了,向我敬了禮就跑了。走不了幾步,他又
想起了什麼,在自己掛包里掏了一陣,摸出兩個饅頭,朝我揚了揚,
順手放在路邊石頭上,說:「給你開飯啦!」說完就腳不點地的走了。
我走過去拿起那兩個干硬的饅頭,看見他背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
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幾乎沒有任何議論和解說,小通訊員的一系列動作和那枝不知何
時插在槍筒里的小龔,已經把一種性格的形象活潑潑地表現出來。
新媳婦的出現是在小通訊員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後,作品通過小通
訊員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婦的形象,並成功地將作品的重心轉移到
新媳婦身上。新媳婦的出場十分自然而優美,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快感,
正好與結尾時的庄嚴肅穆形成強烈的對比:

門簾一挑,露出一個年輕媳婦來。這媳婦長得很好看,高高的鼻
梁,彎彎的眉,額前一溜蓬鬆松的留海。穿的雖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頭上已硬撓撓的挽了髻,便大嫂長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說剛才
這個同志來,說話不好別見怪等等。她聽著,臉扭向裡面,盡咬著嘴
唇笑。我說完了,她也不作聲,還是低頭咬著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
的笑料沒笑完。

新媳婦的性格塑造,是通過她與小通訊員的關系,或者說是以小
通訊員的最後犧牲為代價來完成的。起先是代表部隊去向老百姓借被
子,小通訊員去了,她不借,而「我」去了,她就借了。讀者完全可
以通過對小通訊員已有的了解想像當時兩人初次接觸的「窘狀」. 她
心裡覺得委屈了小通訊員,所以當小通訊員接過被子,慌慌張張地把
衣服的肩膀處掛了一個口子時,「那新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趕忙找針
拿線,要給他縫上。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只有女性
才會對衣服上的破口子那麼敏感,這個口子就永遠地留在了新媳婦心
上。因此,當她從眾多的傷員中一眼就看見那個露著的大洞時,立即
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作品寫道:

我回轉身看見新媳婦已輕輕移過一盞油燈,解開他的衣服,她剛
才那種忸怩羞澀完全消失了,只是庄嚴而虔誠的給他拭著身子,……
等我和醫生拿了針葯趕來,新媳婦正側著身子坐在他旁邊。她低著頭,
正一針一線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醫生聽了通訊員的心臟,默默的
站起身說:「不用打針了」. 我過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婦
卻象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的、密密的縫
著那個洞。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低聲地說:「不要縫了」. 她卻對我
異樣的瞟了一眼,低下頭,還是一針一針的縫。

作者在這里不厭其煩地反復渲染小通訊員肩上那個破洞,一步步
把新媳婦的感情閘門打開,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當衛生員讓
人抬了一口棺材來,要動手揭掉小通訊員身上那床被子時,新媳婦的
感情終於爆發出來。作者用了一連串與新媳婦剛出場時感情色彩截然
不同的詞彙:「劈手奪過被子」,「狠狠的瞪了他們一眼」,「氣洶
洶的嚷了半句」等,然後,為她心目中的「英雄」蓋上了那條「棗紅
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作者正是通過這條精心設計和挑選
的有著「象徵純潔與感情的花」的被子,最終完成了作者對戰爭中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贊。

善於運用細節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是這篇小說常為人
稱道的藝術特色,但這篇小說在敘事上的特色卻很少被注意到。從結
構上說,兩個主人公是被言說者,他們的心理世界是通過敘事者「我」
的眼睛看出來或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說前三
分之一是寫「我」眼睛裡的小通訊員形象,中間三分之一還是寫「我」
眼中的通訊員和新媳婦,而他們倆唯一的一次單獨接觸則完全被虛寫,
讀者並不知道新媳婦對通訊員的真實態度。直到小說的最後三分之一
的篇幅里,小通訊員犧牲了,新媳婦的感情才洶涌澎湃地爆發。但讀
者讀到這里並不會感到突兀,似乎只有這樣表現才符合人物的性格邏
輯。這種讀者心理上的邏輯,卻是由「我」來完成的。小說寫了一個
小通訊員衣服被掛破的細節,這個細節先是出現在「我」的眼睛裡:
「他已走遠了,但還見他肩上撕掛下來的布片,在風里一飄一飄。我
真後悔沒給他縫上再走。」而新媳婦對那個破口子有什麼想法並沒有
正面表達。可是當通訊員的屍體出現時,新媳婦正是從那破口子上認
出了他。這以後,「我」反而退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重彩放在描
寫新媳婦縫衣服上面。這似乎是一個暗示:「我」眼中看到通訊員肩
上的破口子而引起的「後悔」,也就是新媳婦心裡的「後悔」,表面
上敘事人在寫自己對小通訊員的感想,其實是暗示了新媳婦的內心世
界。雖然小說沒有正面寫新媳婦對通訊員的心裡感覺,但敘事人的心
理活動卻處處起到了借代的修辭作用。以此類推,小說前三分之一寫
"我"眼中的小通訊員,也不僅僅是一般的介紹人物,而是通過"我"對
小通訊員的接觸方式和感想,讀者可以聯想到小說虛寫的那個新媳婦
與小通訊員初次接觸的場面以及新媳婦對他的感想,有了這種借代作
用,才會有新媳婦一出場時"笑個不停"的暗示。通過這樣的敘事方式
來表達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的感情交流,顯得含蓄優美,令人回味。

注釋:
1 參見《周揚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第529頁。
2 參王願堅《在革命前輩精神光輝的照耀下——談幾個短篇小說的創
作經過》,原載《解放軍文藝》1959年6月號,此處依據《中國當代
文學叢書·王願堅研究專集》第5~6頁,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3 "政委-草莽英雄"在五六十年代的戰爭題材的電影、戲劇中也很普
遍,較著名的有《杜鵑山》、《獨立大隊》等。
4 《紅日》自1957年7月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化部審定,作為"解
放軍文藝叢書"之一由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7月初版。初版後,先後
於1959、1964和1978年作了三次重大的改動,其中1964年的改動最大,
1978年第四版時,基本恢復了1959年第二版的原貌。本教材依據1978
年版。
5 《林海雪原》,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9月初版。
6 "五虎將"在《三國演義》里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五個
角色構成,以後在古典小說里多有這樣五個角色的配置,甚至考慮到
"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關系。在當代戰爭小說里,有些作家不自覺地運
用了"五虎將"人物關系的模式。除了《林海雪原》外,還有如《鐵道
游擊隊》中劉洪、王強、林忠、魯漢、小坡的"五虎將",《烈火金剛》
中史更新、丁尚武、蕭飛、孫定邦、孫振邦的"五虎將",等等。有關
這些英雄人物性格塑造的美學規律,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7 引自曲波《關於〈林海雪原〉》,作為《林海雪原》附錄收入書中,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版。
8 參閱侯金鏡《一部引人入勝的長篇小說》,收《侯金鏡文藝評論選
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9 《百合花》,初刊於《延河》1958年第3期。
10 引自茹志鵑《我寫〈百合花〉的經過》,載《青春》1980年11月號。

8. 寫百合花開的背景

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專誡他,寫東西要屬「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裡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以上作為參考,是寫作背景)

心中的百合花開也可以是指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夢想,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心中的夢想就會實現,百合花就會開放。

9. 《百合花》的藝術特色

1、善於運用細節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是《百合花》的藝術特色。
2、《百合花》作者茹志娟,(1925——1998)曾用筆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短篇小說《百合花》 寫作於1958年初春,發表在《延河》雜志上。《百合花》的清淡、精緻、美麗,在五六十年代的戰爭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它以戰爭為背景,描寫了部隊一個年輕的通訊員與一個才過門三天的農村新媳婦之間近於聖潔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創作目的很明確也很堅定,那就是表現戰爭中令人難忘的、而且只有戰爭中才有的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與通過這種關系體現出來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於戰爭生活而不寫戰爭場面,涉及重大題材而不寫重大事件。戰爭的槍林彈雨只是為了烘托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詩意化的「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通過生活的側面寫生活中的普通人,寫日常生活中的「家務事」、「兒女情」,這是茹志鵑一生為數不多的短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百合花》是她早期作品,雖然寫的是戰爭,卻已經包含了刻畫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學追求。那兩個連名字也沒有的小通訊員和農村新媳婦都是這樣的普通人。在當時提倡寫「英雄人物」的戰爭文化背景下,茹志鵑有意識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寫成「英雄」,或者說是不把他們當作「英雄人物」來寫,這是與她對「英雄」藝術形象的認識直接相關。

10.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的創作背景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回、傳統情懷、答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台灣最為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裡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熱點內容
花語黑暗系 發布:2025-04-16 16:26:10 瀏覽:77
綬溪荷花池 發布:2025-04-16 16:21:03 瀏覽:253
紫羅蘭木手串辨別 發布:2025-04-16 16:19:38 瀏覽:850
七夕李廌 發布:2025-04-16 16:14:18 瀏覽:796
康乃馨鮮花可以放卧室嗎 發布:2025-04-16 16:10:21 瀏覽:286
模擬布百荷花 發布:2025-04-16 16:10:16 瀏覽:951
新冠病毒丁香 發布:2025-04-16 16:07:48 瀏覽:957
鮮花醞釀蜜糖 發布:2025-04-16 15:58:21 瀏覽:345
好一朵迎 發布:2025-04-16 15:53:16 瀏覽:64
看紫羅蘭永恆花園的感受 發布:2025-04-16 15:53:10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