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緙絲牡丹

緙絲牡丹

發布時間: 2024-06-06 23:42:24

A. 南宋的緙絲有哪些優秀作品

南宋的緙絲產地以松江和蘇州為中心,製作技藝更加精巧,名家輩出,沈子藩、朱克柔、吳煦都是緙絲名手,多製作欣賞品,以名人書畫為粉本,盡量追求畫家原稿筆意,能達到亂真地步。開始運用子母經的織法,作品工整秀麗,藝術造詣很高。沈子藩的名作「梅花寒鵲圖」,朱克柔的「牡丹圖」、「蓮塘乳鴨圖」,吳煦的「蟠桃圖」等,均把原畫的精神,惟妙惟肖的表現出來,反映了宋代緙絲工藝家嚴謹的創造精神和精湛的技藝。

B. 緙絲鳳穿牡丹圖的介紹

緙絲鳳穿牡丹圖宋 縱66.8厘米 寬36.7厘米畫面採用圖案式體裁,富有裝飾意趣。色彩異常豐富,金黃色為地,用十色絲織成,古樸雅秀。

C. 緙絲的緙絲名家

王金山(1939年~)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江蘇蘇州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進入蘇州刺綉研究所,拜著名緙絲藝人沈金水為師,學習緙絲藝術。他酷愛工藝美術、對宋、元、明、清歷代緙絲藝術頗有研究。1963年曾派到北京故宮博物就研究、復制宋代緙絲名家的作品,先後復制了宋代緙絲名家沈子蕃的《梅雀》《青碧山水軸》和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緙絲作品,達到了以假亂真的藝術境地。他擅長緙絲花卉、山水、人物、書法等作品,藝術造詣深厚,風格獨特。先後研製、創新的緙絲藝術精品有毛主席詩詞《西江月.井岡山》和雙面異色異樣《蝴蝶.牡丹.山茶》、《壽星圖》及《紫芝仙壽圖》等等。作品先後獲得輕工業部、江蘇省創新獎和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杯獎。部分緙絲精品分別陳列和收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和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
他撰寫《蘇州緙絲》、《緙絲技藝發展》、《論宋緙絲技藝表現手法》等論文並獲獎。歷任蘇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籌)館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蘇州緙絲研究會會長。1992年國務院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批準的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建立王金山大師工作室。 馬惠娟(1953年~)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蘇州民間工藝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蘇州吳中區(原吳縣)胥口。從小便隨母學習刺綉,掌握了民間刺綉針法,為以後從事緙絲事業奠定了基礎。1972年馬惠娟進入吳縣機綉廠。後成立緙絲總廠,馬惠娟有幸成為第一批藝徒,師承沈根娣、陳阿多、徐祥山。精通了明清技法,使之得到了繼承延續,並進行了不斷創新,並擔任吳縣緙絲總廠緙絲研究所技術總監。退休後居住在蘇州吳中區光福,繼續從事緙絲製作、傳承與研究。2011年3月至4月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緙絲、核雕藝術展》。
在30年的時間里,馬惠娟的作品多次獲得大獎:《虎嘯圖》是緙絲行業中第一副披毛類動物題材的作品,並在北京亞太地區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銀獎;《古寒山寺》獲得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白花獎「金杯獎」;《寒山夕照》在第二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銀獎,而《雲龍圖》則獲得了該次博覽會的金獎,開創了緙絲以潑墨寫意畫稿為題材的先河;《寒月孤雁》獲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其主要理論著作有:論文《略談緙絲戧法》、《緙絲基本技法淺談》、《合花線技法在寫意畫題材作品中的運用》等,並於2008年與吳中區文聯合作完成《中國緙絲》一書。 曹美姐,1957年生於江蘇省蘇州市。憑著對織綉藝術的喜愛,經過30多年的刻苦鑽研和不斷拼搏,曹美姐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的女兒,變成一位擁有自己事業的成功女性。她對緙絲藝術的貢獻,不只是在於她為保留緙絲這一中國古老而又傳統的藝術而作出的不懈努力,更在於她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發揚了緙絲藝術。她不斷打開局面開拓市場,讓國人重新認識緙絲,並讓緙絲走向國際,使外國友人為中國藝術驚嘆。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她承古創新,鍥而不舍,作品多次在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獲獎。為了更好的將緙絲發揚光大,她成立了中國仁和緙絲研究所。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曹美姐改制了緙絲織機,改進了緙絲技術,她開發的一系列的緙絲禮品系列受到各地政府、外辦、僑辦以及各個企事業單位的歡迎和好評。同時,為了緙絲事業後繼有人她還積極投身於緙絲教育事業,與多所院校合作,為年輕一代了解和學習緙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
1985年-1995年創辦蘇州迎春工藝品廠,擔任廠長一職;
1995年-至今 擔任「蘇州工業園區仁和織綉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一職
1995年 將迎春工藝品廠更名為「蘇州仁和織綉工藝品有限公司」
1997年3月 赴日現場表演刺綉
2000年 將旗下三家工廠合並,設在梅花新村
2002年6月 綉制「耶酥像」贈送上海申博辦公室,代表蘇州人民支持上海申辦2008年世博會
2003年 園區新廠房落成,遷廠成功
2003年5月與蘇州工藝美術學院合作成功,正式掛牌為蘇州工藝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實訓基地
2003年11月 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緙絲「長城」獲金獎;緙絲「金雞牡丹」獲銅獎;緙絲「孔雀開屏」獲優秀獎
2004年7月 與北京清華大學合作成功,北京清華大學實訓基地正式掛牌
2004年8月 再次赴日現場表演刺綉
2005年6月18日仁和緙絲研究所成立,擔任所長一職
2004年9月16日參加第11屆全球女企業家會議,與顧秀蓮,彭佩雲親切交談並合影。
2005年,鑒於曹美姐對中國緙絲事業的不懈努力和對緙絲藝術的突出貢獻,以及對蘇州地方傳統工藝的保護和支持,曹美姐被蘇州工藝美術協會推薦為理事。
2005年7月5日 參加200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文化部舉辦),成為特約贊助商
2005年9月底 與上海中小企業商會,一起赴奧地利參加歐洲6國商務考察,得到中國駐奧地利大使及夫人的熱烈歡迎。
2005年10月 正式評為蘇州工藝美術師
2005年10月 擬綉制航天英雄費俊龍畫像,表達家鄉人民的喜悅之情
2005年 申報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2005年11月 參加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
2005年11月8日神舟六號飛船載人飛行圓滿成功,蘇綉中華騰飛新聞發布會召開,中共蘇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周向群同志,國家商務部有關領導到場,蘇州電視台,蘇州日報,江南時報等多家媒體前來報道。
2005年12月9日「仁和織綉」正式掛牌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輕紡系實習基地 王玉祥 ,1937年出生。江蘇省級工藝美術師,原江蘇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工藝科科長。他對傳統美術尤為喜愛。南通工藝
美術研究所在70年代末,由王玉祥創立專門針對緙絲的研究小組,並成功的實現了國內第一條引箔緙絲腰帶(就是將寬不到2mm的紙箔按照次序穿引在緙絲織物的中間,屬於緙絲中的極品)。隨後由學習了日本本緙絲的技藝,成功的將本緙絲的技藝引渡回國。日本友人還贈送了他一台具有190年的緙絲機。80年代末由於中國經濟體制問題而逐漸萎縮,王玉祥不願看到剛剛歸國的千年技藝淹沒在經濟浪潮下,已過不惑之年的他決定用現實的經濟市場來滋養這千年的中華絕技。在他的商業夥伴和國際友人——戶田昌伸先生的幫助下在港閘區城閘路123號成立了南通三和經貿有限公司,同時他也在公司內成立了宣和緙絲研製所。在日本手工業內對南通緙絲很看重,把南通緙絲傳承人王玉祥和蘇州的王金山尊稱為中國當代緙絲界「二王」。南通博物苑百年慶典時,緙絲傳承人王玉祥的「仿漢瓦當紋飾工藝品」被博物苑收藏。
1998年為日本民主黨製作黨主席管直人(現任日本副首相)辦公室里的黨旗.
2009年為日本第93代首相鳩山由紀夫及妻子製作緙絲腰帶.

D. 緙絲工藝歷朝歷代的大不同

緙絲,是以生絲作經線、各種熟絲作緯線,用通經回緯方法織造的平紋織物。製作時,先把圖稿描繪在經線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這種特殊的織法使得產品的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和小孔,猶如刀刻,宋人有「 」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之說,故又被稱為「 」刻絲」,有時也寫作克絲、克絲。 發展小史 中國的緙織技藝源於西域,先用於毛織,後移用到絲織。緙毛在漢代已經出現,新疆樓蘭遺址曾出土一塊漢代奔馬緙毛。早期緙毛所用毛紗粗實,至唐代變得較為精細。1973年,頃槐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發現了幾何菱紋緙絲帶,表明最晚在7世紀中葉中國已有緙絲。 唐代的緙絲少且殘,就早期緙絲研究而言,遼緙絲有其特有的價值。相較北宋,遼距唐更為接近。多個遼墓皆曾出土緙絲,如耶律羽之墓、代欽塔拉墓和法庫葉茂台墓等。除葉茂台墓出土一件長約2米的緙金山龍外,其餘皆為小件。遼代緙絲有以下特徵:一、基本都將彩色絲線和片金線織在一起;二、多以織成的形式出現(圖1)。據研究,遼代緙絲與唐代緙絲之間有不少共同點,例如都用「 」S」強捻合成「 」Z」捻股線作經,而緯絲一般不加捻(注1)。宋人洪皓《松漠紀聞》載:「 」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女真破陝,悉徒之燕山、甘、涼、瓜、沙,舊皆有族帳,後悉羈縻於西夏。……又以五色線織成袍。名曰克絲,甚華麗。」回鶻織工擅織緙絲,遼上京有回鶻營,緙絲很可能是由回鶻織工引入契丹地區拆稿並在當地進行生產。 1. 緙絲鳳紋靴,遼,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圖片來源/《遼代絲綢》 北宋至南宋初,緙絲技法由旅乎孝北方傳到定州,再由定州傳入內地。官府設立專門機構管理手工業生產,少府監下轄文思院設「 」克絲作」,專門生產緙絲。技術上,在唐代摜、勾、搭梭的基礎上發展出「 」結」的戧色法,即用顏色相近、明度相異的色緯緙織退暈效果。南宋時,緙絲工藝臻於成熟,水平達到歷史高峰,能「 」隨欲作花草禽獸」,遂開始用於摹織名人書畫,緙畫相輔,幾近亂真。明張應文《清秘藏》中贊曰:「 」宋人刻絲不論山水、人物、花鳥,每痕剜斷,所以生意渾成,不為機經掣制。」 元代緙絲的獨特之處,在於被用作織御容。御容本指帝後的肖像,用於供奉和祭祀,但元代御容還包括重要的皇室成員。元代御容的製作有繪畫和織造兩種形式。繪御容是唐宋以來的傳統,織御容為元所獨有。元代御容大量佚失,遺存至今的24幅御容皆為繪作。那麼,織御容究竟採用的是哪種工藝?據《元史》記載,織御容乃「 」織錦為之」。御容尊貴,追求形神兼備,當時的織錦工藝難以達到這種效果,此說不免令人生疑。尚剛先生就此曾作考證,他從文獻記載的織御容工耗、匠師和督工者的籍貫、絲織作坊等方面,推定織御容的工藝當是緙絲,而非織錦。(注2)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元代緙絲《大威德金剛曼荼羅》,作品的主題是藏傳佛教圖像,下方兩端織出了元明宗、文宗(圖2)和其皇後作供養人。人像高度僅在20厘米上下,但相貌逼真,尤其是元文宗圖帖睦爾,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代帝後像》冊中的御容畫像(圖3)對比,二者相貌的一致接近今日之攝影。 2. 《大威德金剛曼陀羅》緙絲中的元文宗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3. 《元代帝後像》冊,《元文宗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時期緙絲技術逐漸專業化,工藝水平進一步提高,尤以蘇州緙絲最為精美。明初尚儉,宮廷一度禁用緙絲,宣德後復又盛行。明緙絲工藝之精妙在於其短梭回緯技術,以極細的生絲作經,未加捻或弱捻的較粗彩色紗線作緯,用若干彩色小緯梭,依據圖案變化色彩,在經紗之間變換穿梭。明代緙絲書畫追隨宋意,加以精湛工藝,造詣頗高。清代緙絲品種日益豐富,緙金發達。清中期流行三色金緙絲,即用赤圓金、淡圓金、銀線,在深地或淺地上作退暈配色,晚期則多見三藍緙絲和水墨緙絲。 用途:實用與觀賞 生活用品 緙絲最初的用途應是作日用品,如衣服、靠墊、台毯等。由於織造技術的限制,緙絲剛出現時,多用來製作一些窄幅的物品。例如唐代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幾何紋緙絲帶,就是舞俑的束腰帶,帶寬1厘米、長9.5厘米。作為服裝用料,緙絲常以織成的形式出現,製成鞋、帽等小物。遼墓中出土有緙絲鳳紋靴、緙金水波地荷花摩羯紋綿帽等。元代服用品上緙絲的用量開始增多,據文獻記載,緙絲整匹生產,裁為衣衾。元代袍服喜用雲肩裝飾,緙絲也是用料之一,在Rossi & Rossi Ltd.的收藏中,有兩件元代緙絲雲肩殘片。另外,元代的緙絲制扇十分流行。明清時期,實用性緙絲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緙絲用來製作被褥、靠墊、荷包、眼鏡袋等。 裝裱材料 緙絲亦可用作與藝術相關的裝飾、裝裱材料,如包首、書籍封面等。宋人周密《齊東野語》「 」紹興御府書畫式」載:「 」出等真跡法書,兩漢、三國、二王、六朝、隋唐君臣墨跡,用克絲作樓台錦裱,青綠簟文錦里,大姜牙雲鸞白綾引首。」又元人陶宗儀《輟耕錄》「 」書畫褾軸」條載:「 」錦裱克絲作樓閣,克絲作龍水,克絲作百花攢龍,克絲作龍鳳。」 即使作為裝裱材料,如若年份好,往往會被當作藝術品而受到重視。故宮博物院的織綉藏品中,有一件明代「 」天鹿錦」(原名《納紗天鹿圖》卷,注3)。卷縱29厘米、橫26厘米,原冠於舊畫冊的引首。清乾隆皇帝認定其為宋代的緙絲,遂拆之,將其作畫心重新裝裱為手卷,並於前後重墨題跋。從跋文中可知乾隆對此件文物年代和品種的認識。手卷題「 」含華蘊古」,前跋《詠天鹿錦》曰:「 」六幣琮惟錦,古哉周禮陳。賦曾聞庾氏,束可見吳人。首貽茲制,具端羞彼彬。香光選佛類,裝卷表精神。」並於「 」香光選佛類」句後自註:「 」內府藏名畫大觀冊,皆元以前名人真跡。而以宋刻絲一幅冠於冊首。後有董其昌跋雲,余於馬夏李唐性所不好,故不令入選佛場,雲雲。茲於舊畫卷首得天鹿錦盈尺,古香璀璨,神采煥然,既裝成卷。復題其前,亦從香光例也。」後跋《再題天鹿錦》中又曰:「 」宋刻絲見亦曾屢,彼皆纂組具畫意。」從引首的陪襯裝飾,到手卷的畫心,可見宋緙絲在清朝之珍貴,其地位足以與繪畫作品相當。 藝術品 由於緙絲惟妙惟肖,因而常常被用來摹織書畫,這類緙絲通常被視為書畫的衍生品類,歸入藝術品的范疇。在明代嚴嵩的抄家清冊《天水冰山錄》和清代內府書畫收藏著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中,緙絲是與書畫並題的。甚至有認為其精妙已超越繪畫者,元中期的胡助曾作贊譽:「 」皇朝將作匠善織御容,工妙非繪畫所及,前古之未聞也。」按其功用,作為藝術品的緙絲也可分作兩類:一是作為供奉的宗教美術品,二為用作欣賞的書畫摹緙。 宗教美術品大都為緙佛像、經卷等。較早的有遼寧省博物館藏五代緙絲《金剛經》卷,青地,黃色絲線緙字,白色隔欄,字體工整清晰。西夏黑水城遺址也出土了緙絲唐卡和一些小件,最為著名的是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緙絲《綠度母像》,另有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緙絲《大黑天》唐卡等。宋元也有不少緙絲唐卡存世。 *** 布達拉宮藏南宋緙絲《帕瑪頓月珠巴像》(圖4),緙、畫結合,形象生動,採用搭梭、結、勾等緙織手法,全幅用單線勾邊、平塗施彩及間暈配色處理。 4.《帕瑪頓月珠巴像》,南宋,緙絲, *** *** 布達拉宮藏。圖片來源/《中國織綉服飾全集(1)》 以名人書畫為粉本的緙絲,其價值在織綉品中地位最高,甚至高於顧綉。兩宋宮廷緙絲多以繪畫為藍本製作,當時著名的緙絲名家有朱克柔和沈子蕃,皆以緙絲如畫著稱。遼寧省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藏多幅緙絲書畫名品,例如朱克柔的緙絲《牡丹圖》《蓮塘乳鴨圖》和沈子蕃的緙絲《花鳥圖》軸(圖5)等。元緙絲中也不乏精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緙絲《通景花卉屏》殘幅(圖6),通景之一角有設色木綉球一樹,娟秀可愛,頗有兩宋之意趣。 5-1. 沈子蕃,《花鳥圖》軸,南宋,緙絲,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中國織綉服飾全集(1)》 5-2. 沈子蕃,《花鳥圖》軸,局部 6. 《通景花卉屏》殘幅,元,緙絲,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中國織綉服飾全集(1)》 鑒定與收藏 緙絲在藝術史上雖頗受重視,但於歷代鑒藏家而言,似甄別不易,經常會判斷錯誤。上文中提及的「 」天鹿錦」是為一例。2018年末上海圖書館舉辦「 」縹緗流彩——中國古代書籍裝潢藝術館藏精品文獻展」,展品中有一件《九成宮醴泉銘》(圖7),為宋拓本,宋舊裝,民國龔心釗重裝,翁方綱書寫題簽,冊尾有龔心釗重裝題跋。翁方綱、龔心釗皆認為拓本面板書衣為宋代緙絲所制,但其實為緞紋,與緙絲的組織結構相去甚遠。 7.《九成宮醴泉銘》,宋拓本,民國龔心釗重裝,上海圖書館藏 緙絲的判斷可藉助其獨特的組織結構和外觀特色。緙絲是平紋織物,經絲貫穿織品,緯絲不貫穿全幅,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即文獻所載的「 」通經斷緯」。特殊的織法使得緙絲的圖案和花紋周邊有斷痕和小孔,形成「 」水路」,懸而對光,十分清晰。 當代藏家關注的緙絲主要有兩類:一是以名人書畫為粉本的藝術品;二是年份早的裝飾品,亦佳。但若是喜幛壽屏,以祝壽、慶婚、生子等為主題的作品,懂行的藏家一般避而遠之。 文・圖∣李甍 李甍,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染織服飾史 注釋 1. 趙豐,《遼代絲綢》,香港:沐文堂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第94頁。 2. 尚剛,《故事:元朝御容》,《書城》,2017年,第11期,第44—45頁。 3. 更名之緣由見包銘新、李曉君,《「 」天鹿錦」或「 」麒麟補」》,《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5期,第146—150頁。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2019年6月刊。原標題:《織以成像,宛然如生:緙絲的歷史與用途》。

E. 郵票上都有哪些鳳文物

作者:張雨義

7月29日,中國郵政發行《鳳(文物)》特種郵票一套六枚,圖案內容分別為:新石器時代玉鳳、西周晉侯鳥尊、唐青釉鳳首龍柄壺、唐金鳳、明緙絲鳳穿牡丹團花、清青花鳳穿牡丹紋罐。郵票規格為30×40毫米,齒孔度數13.5度,整張枚數為16枚,整張規格為150×195毫米,全套郵票面值為7.80元。

鳳,即鳳凰,是中國古人對自然界中的多種鳥禽和太陽、風等多種元素融合而創造的,具備達天、秉德、兆瑞、崇高、尚潔、喻情、示美、成王等品性的神物。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祥瑞的代表,它頭似錦雞、身如鴛鴦,有大鵬的翅膀、仙鶴的腿、鸚鵡的喙、孔雀的尾。《爾雅·釋鳥》郭璞注曰:「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鳳居百鳥之首,是吉祥、美好、和平的象徵,亦是封建時代皇後的代稱。

2017年為中國的農歷雞年,民間傳說中的鳳是一種僅次於龍的圖騰動物,在「血統」上,也與雞近緣。《山海經》記載,「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鳳凰」;「黃帝之時,以鳳為雞」。從形態類別分析,如果真有鳳的話,它只應該屬於雞形目的禽類,鳳是雞的文化轉型,雞是鳳的世俗化身。

鳳是中華先民的古老圖騰,自春秋戰國時期出現至今,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演進,承載了不同時代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內涵,發展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象徵性符號。憑借華美的外表和剛健的品格,鳳成為傳說中的神?祥瑞,現身世間,寓意天下安寧。

中國是鳳文化的發祥地。鳳鳥圖案在歷代器物中常見,至今尚有眾多鳳鳥造型、紋飾的文物存世——從紅山文化的玉鳳,到盛唐時代的灞橋金鳳,再到清中後期的胭脂紅彩龍鳳穿牡丹紋罐——鳳文物貫穿整個中國歷史,產地遍及南北數十省份,材質包含玉器、金銀器、陶瓷、書畫、織綉等各項門類,功能覆蓋禮器、樂器、生活用品等不同類別,正可謂「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鳳文化憑借著歷代文物源遠流傳、傳播廣泛、影響深遠。

《鳳(文物)》特種郵票是2000年發行的《龍(文物)》的姊妹篇,因為龍與鳳共同成為中華民族的廣義圖騰、精神象徵、文化標志和情感紐帶,這兩套郵票堪稱一個系列,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郵票選取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表現中國鳳文化的六件文物,並根據文物不同的材質特徵,首次在同一套郵票中使用六種不同的印製工藝,將鳳文物的精彩風貌予以完美再現,使這套郵票極具美感和特色。

第一枚玉鳳,使用玉石粉工藝還原票面玉器的自然光澤和溫潤效果,體現了古玉獨特的東方神韻。這是中國郵票第一次抹上粉。第二枚晉侯鳥尊,特別邀請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的雕刻師進行創作,用細膩的雕刻線條將青銅器斑駁的紋飾和厚重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三枚青釉鳳首龍柄壺,使用三維壓凸工藝以突出瓷器的質感和體積感。第四枚金鳳,使用壓凸和熱燙工藝將金屬膜附著於上,還原了文物的華貴風貌。第五枚緙絲鳳穿牡丹團花,使用局部冷燙工藝,再現了團花「通經斷緯」的高超技藝。第六枚青花鳳穿牡丹紋罐,使用了光油工藝,畫面細節豐富、層次清晰,呈現出完美的「宣德藍」。

此套郵票體現了鳳圖案在不同時代的演變過程,展現了不同材質上鳳圖案的表現形態,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另外,該套郵票綜合採用了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和熒光噴碼等多種防偽方式,由王虎鳴設計,白金雕刻,河南省郵電印刷廠印製。

《鳳(文物)》特種郵票上的玉鳳,1955年出土於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距今約4800—4400年,開啟鳳紋之先河,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玉鳳體形修長、造型秀美、姿態活潑、技藝精湛、構思巧妙,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琢玉技藝的最高水平。

晉侯鳥尊,2000年出土於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是西周時期第一代晉侯的宗廟祭器,古青銅器中的精品,現藏於山西博物院,被譽為該院的「鎮館之寶」。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

青釉鳳首龍柄壺,是國內波斯風格圖案鳳首壺中唯一完整的孤品,唐代宮廷御用瓷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灞橋金鳳,通體由黃金打造,造型與工藝堪稱唐代金銀器之翹楚,現藏於西安博物院。金鳳頭頂花冠,昂首挺胸,雙翼展開,兩足蹬地,羽毛隨風飛拂,尾部勾卷,尾羽為串枝葉形,層層向上。鳳首、翅、尾、足極富動感,將金鳳騰空欲起的瞬間刻畫得生動形象。

緙絲鳳穿牡丹團花,通經斷緯的明代緙絲技藝造就出一派雲天福海的場面,現藏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一對鳳凰在牡丹花與桃花叢中遙相呼應,上接雲天、下連福海,一派富貴喜慶之氣。地部以捻金線織造,紋部運用了「緙鱗」、「摜」、「勾」、「木梳戧」等技法,配色鮮艷明潔,構圖飽滿,是一件難得的緙絲佳作。

青花鳳穿牡丹紋罐,罐高37.5厘米、口徑15.5厘米、足徑15.4厘米,是鳳紋展示面積最大、圖案最完整的清代青花瓷器,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此罐胎體厚重,青花呈色鮮艷明快,紋飾清晰,生動活潑,蓋面繪纏枝牡丹花與變形如意紋,鳳凰圖案用筆奔放,簡潔凝練。足內有青花篆書「大清道光年制」底款。此罐造型與繪畫風格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就把鳳看成是吉祥如意、平安富貴的象徵,把它視為吉祥鳥,因此鳳也就成為重要的圖案素材,經常出現在繪畫作品或各種器物上,這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郵政部門發行的郵票中,可窺見一斑。

1954年8月25日,中國人民郵政發行了《偉大的祖國(第五組)古代文物》特種郵票一套四枚,其中第四枚是「漆奩、漆羽觴·戰國漆器」,郵票的左側(郵票名標為漆奩)是1952年長沙市顏家嶺乙35號墓出土的狩獵紋漆樽,該器物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構圖分為五欄,其中第一、三、五欄為變形鳳紋圖案,第二欄左側有兩獸在搏鬥,右側兩獵人持箭,第四欄有一人牽猴,兩獸前後追逐。這是我國郵票中最早出現的鳳凰。

1979年3月29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中國繪畫·長沙楚墓帛畫》的特種郵票一套兩枚,其中有1949年出土於長沙戰國楚墓的《人物夔鳳帛畫》圖案。鳳凰造型十分優美,舉頸揚首,張喙開目,展翅翹尾,前肢弓,後肢蹬,呈現一種朝氣充盈、勃勃向上的矯健之美。

1992年12月4日,正值現行憲法頒布十周年之際,我國郵政部門發行了一套編號為1992-20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1992)》郵票,由盧天驕、潘可明設計,影寫版印刷。畫面為一對金色鳳凰在廣闊天地間由東向西,由西向東地圍繞著憲法上下飛舞,寓意我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創造出一個太平盛世,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

2017年4月9日,中國郵政發行了《紅山文化玉器》特種郵票,第二枚「玉鳳」和第三枚「玉人」均出土於遼寧牛河梁遺址,屬於首次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新器型,現藏於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其中,玉鳳曲頸回首,羽翅層次分明,線條優美流暢。玉質為淡青色軟玉,局部夾雜灰白色沁與瑕,扁薄片狀,正面雕琢鳳體,羽毛以陰線刻劃,整體雕刻非常精細,體態表達有層次,線條優美流暢。

從上古時代到文明時代,龍鳳文化始終是各民族共同信仰的標志,也是帝王皇權的象徵,更是老百姓寄寓美好願望的精神依託。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龍的地方就有鳳,兩者在一起事物就更加和諧完美,如我們所說的「龍飛鳳舞」、「龍鳳呈祥」等。

1979年3月29日發行的《中國繪畫·長沙楚墓帛畫》特種郵票第一枚「龍鳳引魂升仙帛畫」、1981年2月19日發行的《宮燈》特種郵票第三枚「龍鳳燈」、1985年2月28日發行的《花燈》特種郵票第二枚「龍鳳呈祥」,圖案中都繪有龍與鳳。

1981年4月15日,為弘揚我國悠久的陶瓷文化,中國郵政發行了《中國陶瓷——磁州窯系》特種郵票(T62),全套六枚,其中第四枚和第五枚分別是元代的《雙鳳紋罐》及《龍鳳紋扁壺》,面值分別是8分和10分,兩件文物均屬於稀世珍品。器皿造型上的龍紋,張牙舞爪,矯健有力,再配以旁邊繪就的雲紋,宛若矯龍戲雲海,十分生動,使人有雲氣撲面而來之感。而鳳紋則線條簡朴而酣暢,尾翼飄飄,翅擊長空,在雲紋的襯托下,更顯其瀟灑大方的姿態。

鳳凰崇拜是建立在動物崇拜之上的神物崇拜,是動物崇拜的升華。雞、鷹、燕、鶴、烏鴉、鵪鶉、孔雀、鴛鴦、天鵝等許許多多的鳥禽,都進入了鳳凰的融合過程,成為鳳凰的取材對象。2004年至2006年,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中國鳥》普通郵票九種(枚),2008年又發行同主題特種郵票一套六枚。這些郵票上印的都是中國特有鳥種,而且是珍稀鳥類、國家級保護動物,如紅腹錦雞、白尾地鴉、黃腹角雉、黑額山噪鶥、藏?、台灣藍鵲等。這些中國鳥,都是鳳凰的融合對象,以其形象為圖案的郵票,也都堪稱「鳳凰郵票」。

F. 宋代的緙絲有哪些特點

宋代的緙絲以實用為主,紋飾有紫鸞鵲譜、紫天鹿等。緙法有摜、勾、搭梭及結等方法。朱克柔、沈子蕃、吳煦等都是緙絲名手。朱克柔的緙絲牡丹圖、緙絲蓮塘乳鴨圖和緙絲茶花圖等,古澹清雅,富於裝飾性。沈子蕃的緙絲山水軸、梅鵲圖、青碧山水圖等,往往根據畫面中的不同形象,選用不同松緊粗細絲線來表現。

熱點內容
花店創業分享 發布:2025-02-02 09:45:22 瀏覽:802
西蘭花炒豆芽 發布:2025-02-02 09:39:00 瀏覽:474
紅掌怎麼插花 發布:2025-02-02 09:34:03 瀏覽:509
一枝玫瑰花的包裝方法 發布:2025-02-02 09:29:19 瀏覽:174
泥炭盆栽 發布:2025-02-02 09:28:30 瀏覽:624
紫羅蘭媽咪 發布:2025-02-02 09:18:16 瀏覽:392
七夕搞笑鑽石 發布:2025-02-02 08:44:44 瀏覽:798
舒亦花卉 發布:2025-02-02 08:35:02 瀏覽:923
花語為暗戀的花 發布:2025-02-02 08:33:02 瀏覽:24
全網花店 發布:2025-02-02 08:23:54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