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團扇牡丹
❶ 摺扇和團扇的區別
摺扇與團扇的區別最通俗的說法就是,摺扇可以折疊,團扇不可以折疊。
二者之間有很大差別,比如在樣式、用途、製作方式等等都有所不同,下面是「凌雲扇廠」家的摺扇和團扇圖片,試著對比一下。
摺扇
❷ 畫團扇要不要刷膠礬水
畫國來畫不在於你用什麼載源體(如團扇、摺扇,斗方、條屏等等)形式表現,而在於你是用什麼技法。你畫寫意畫,一般不可在畫之前刷膠礬水,刷膠礬水以後,墨液固定不洇,畫工筆畫的才必須將生宣、絹先刷膠礬水或者直接用熟宣、礬絹。
假如你畫的大多數使用寫意,想用工筆表現一隻蟈蟈、蜻蜓之類,否則難於表現精細部分,可以只將蟈蟈、蜻蜓的輪廓內用膠礬水,干後再畫。
❸ 古代貴族女子為什麼不拿摺扇拿團扇
也不是不拿摺扇,只是到明清時期才正式區分出女子多用已經女性化的團扇,而文人墨客更鍾愛摺扇,在此之前男女都是用團扇的,因為團扇出現得比較早。
扇,古稱箑(sha )。《說文》:「 箑 ,扇也。」古代也有扇 並稱的,揚雄《方言》曾說:「自關而東謂之 ,自關而西謂之扇。」這里所說的扇 並非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拿在手中的扇子,而是懸掛在室中,用繩子牽盪搖動取風的工具。直至今天,我們尚能在蘇、贛、皖的一些古代民居中看到這種拉動扇取風的遺跡。
自商周以來,扇還有兩種功用,一是裝置在貴族出行乘坐的車上,形如傘蓋,藉助車輛前行,氣流沖動而產生風,既可遮陽避雨,又能生風散熱。二是作為天子貴胄出行的儀仗。晉代崔豹《古今注·輿服》中曾記載舜時做「五明扇」,以示廣開視聽,徵求賢才,秦漢時公卿大夫皆可用,到了魏晉時代則只有皇帝專用。這種「五明扇」實際上也是一種傘蓋,與我們今天意義的扇已相去甚遠了。
至於拿在手中而又可攜、可搖的扇子,或雲始自於夏,到了周武王時期,就與我們今天看到的扇子差不多了。從字形看來,「 」從竹,而「扇」從羽,最原始的扇子當以竹編羽輯為之。從漢魏以來的辭賦中,我們都能看到多處提及扇,曹植有《扇賦序》,道及曹操得到皇帝賞賜的上方竹扇。晉代陸機有《羽扇賦》,專門頌詠羽扇。可見在漢魏時期,竹扇和羽扇已經十分流行。
竹扇的編織方法有很多種,或削竹如縷,編織而成;或劈竹為片,展平以成,經過多種手法編織,再配以各種裝置,遂成竹扇。竹扇的主要原料是竹,此外類似竹扇而使用原料不同的,尚有棕扇、葵扇、蒲扇、蕉扇、麥扇、檳榔扇等等,都是以不同材質製成的拂暑工具,雖用途一致,但其工藝之繁簡、品質之優劣卻大有高下之別。
羽扇大多以禽羽製成,種類繁多,如雉尾、鳳羽、鵲翅、鶴翎、鵝毛、鵰翎、孔雀尾、鷹羽等等,一般多用鵝毛、鵰翎為主要原料。扇柄可用竹、木甚至象牙製作。羽扇的歷史也很悠久,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和晉代的顧榮都是執羽扇指揮千軍萬馬征戰廝殺的,所以「羽扇綸巾」歷來為人稱道。江南水網稠密,飼養禽類環境優越,故而盛產羽扇。另一方面,羽扇來風輕柔和緩,自身體輕而便攜,更有種仙風道骨的意味。
如果說竹扇和羽扇本身是一種美的藝術品,那麼團扇和摺扇則更是藝術的載體了。
團扇的出現大約早於摺扇一千餘年。《班婕妤歌》雲:「新制齊紈扇,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王昌齡《長信愁》詩有:「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都是對團扇的吟詠。換言之,宋代以前的扇子,大都是指團扇而言。團扇的材質大多以羅、紗、綾、絹為之,很少有紙做的團扇,但近代日本、韓國的團扇卻有很多是紙扇。前幾年我在威海的市場中就曾買到過韓國紙制的團扇,兩面作畫,也很別致。羅、紗、綾、絹等絲織品編製成的團扇總稱之為紈扇,因此江淹有「紈扇入團月,出自機中素」。
團扇的形狀不一定都如圓月,也有腰圓、橢圓、六角形等,一般也統稱為團扇。說到團扇,許多人會認為是古代婦女的專用品,實際上在摺扇出現以前,男人也是使用團扇的。唐代以前團扇的實物已經很難見到,我們在一些繪畫和墓室壁畫中僅能看到團扇的大體形式。新疆吐魯番曾出土過唐代絹扇,其扇柄很長,由此可以推斷這種長柄團扇有可能是侍者執來替主人扌扇拂的,因此團扇也稱為宮扇。這種長柄宮扇在唐代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圖》中表現得最為清晰,扇面還繪有牡丹花。宋代的團扇實物今天尚能見到,尤其是宋代的繪畫作品,保存至今有相當一部分是畫在團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由於年代久遠,這種團扇畫多為絹本扇頁的形式出現。直至明代以後,男人所用的扇子漸漸地被摺扇取代,而團扇才在更大程度上為女性專用,裝飾也就更為繁復,如用綵帶沿邊,飾以扇墜,紈素的扇面上不僅可以繪畫,還能刺綉、緙絲、抽紗,而扇柄的材質除了竹、木之外,還有牙角之類,從整體來看,明代以後的團扇更趨向女性化了。
關於摺扇何時在中國出現,歷來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一般認為是起源於宋代,或說是日本傳入,或說是高麗傳入。摺扇在宋代已經出現,基本上是沒有疑義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當屬宋人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對摺扇做過較為詳盡的描述:「以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素青,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砂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為雲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從這段文字來看,扇上繪畫的風格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唐五代之際的青綠金碧山水和人物也大抵如此,所不同的只是作畫於摺扇之上。至於從高麗傳入說,多因記載高麗使臣進貢摺扇的材料而推斷。這種由使臣進貢摺扇的儀節,從宋代至明代皆有之,元代時有使者持聚頭扇,還為當世譏笑,這也說明在宋元時期摺扇並沒有被普遍使用和仿製。直到明代永樂中,「朝鮮進折疊扇,上喜其舒捲之便,命工如式為之,亦謂之撒扇。」因此可以說摺扇的普及當在明代初年才開始。而明以前的文獻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說的都是竹扇、蕉扇、羽扇和團扇之屬。
以團扇為載體的繪畫法書,自明代中葉開始轉向摺扇,尤其是蘇扇工藝形成規模之後,吳門畫派、畫中九友直至四王吳惲等一系列畫家無不將摺扇作為創作的園地。除了職業畫家之外,文人士大夫也將題寫、書畫扇面作為一種以文會友、交際應酬的風尚,甚至廣及僧道閨閣、商賈市井。縱觀明清繪畫史,扇面的比重不可忽視,雖然其創作空間受到一定的局限,但凡工筆寫意,皴擦點染無不展現其間,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無不傳神其上,由此成為中國畫的一種特殊形式。
❹ 如何在團扇上畫工筆畫
1、團扇工筆畫步驟,首先用鉛筆在圖畫紙打個草稿。
2、用毛筆沾墨勾線定稿。
3、把絹鋪在圖畫紙上固定。
4、用毛筆勾線干後在上面添色,多次添色。
5、用三礬九染的方法去畫,畫三遍色塗一遍礬,基本上是這樣的畫。
6、絹畫完後,一定要托裱保存,最後製成團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