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水丁香歸經

水丁香歸經

發布時間: 2024-09-29 23:46:16

1. 丁香是的用途是什麼

丁香是的用途是什麼? 【葯名】:丁香 【拼音】:DINGXIANG 【英文名】:Flos Caryophyllata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功效】:溫中、暖腎、降逆。 【主治】:治呃逆、嘔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症。 【性味歸經】:辛,溫。 ①《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入胃、脾、腎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經。」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肺、脾、胃、腎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用葯忌宜】:熱病及陰虛內熱者忌服。李杲:「氣血勝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氣也。」《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葯物配伍】:《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鬱金。」 【別名】:丁子香(《齊民要術》)、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處方名:丁香、公丁香 【處方名】:丁香、公丁、公丁香 【商品名】:丁香、公丁香。以花蕾乾燥、個大、飽滿、色棕紫而新鮮、香氣濃烈、油性足者為佳。 【葯用部位】:本植物的樹根(丁香根)、樹皮(丁香樹皮)、樹枝(丁香枝)、果實(母丁香)、花蕾蒸餾所得的揮發油(丁香油)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馬來群島及非洲,我國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葯材主產於坦尚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廣東有少數出產。 【葯材的採收與儲藏】: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間,花蕾由青轉為鮮紅色時採收。 【拉丁名】:原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Merr. EtPerry 【炮製方法】:採下後除去花梗,曬干。 在網上有人問我,老中醫,你是不是醫生啊?嘻嘻~~~如假包換的哦。想交個醫生朋友嗎?。防假冒號碼:老中醫 QQ526074534,往後我們有緣,需要服務,中醫、心理咨詢、戀愛,在QQ問問里,有專業性服務的哦! 名落孫山,江郎才盡,英名早逝者,歡迎復制,回答,共同廣渡,迷途受難同胞,一起參與「為人民服務」偉大的行列,小妹不才,謝謝大家 !

2. 釣魚用的中葯材 都哪些

中國地大物博,釣魚秘方更是數不勝數。這是40餘種釣魚常用中葯,欲求更多還需釣友不斷探索。

釣魚常用中葯

1、丁香(公、母):【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脾、腎經。【功效】溫中降逆,溫腎助陽。【處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葯用花蕾,功效較佳,曬干用。)母丁香(葯用果實,功效較弱,曬干用。)

2、甘松:【性味與歸經】辛、甘,溫。歸脾、胃經。【功效】行氣止痛【臨床應用】用於胸腹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甘松溫而不熱,甘而不滯,其氣芳香,能開脾郁;其性溫通,能行氣止痛。在臨床上常用於氣郁胸悶、胃脘疼痛等症,可與木香、香櫞皮等配伍同用。【處方用名】甘松、香甘松(洗凈,曬干)【方劑舉例】大七香丸(《和局方劑》):香附、麥芽、砂仁、藿香、甘草、肉桂、陳皮、丁香、甘松、烏葯治脾胃虛寒,心腹滿痛。【文獻摘錄】《本草綱目》:「甘松芳香,能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葯中,甚醒脾氣。」《本草匯言》:「醒脾暢胃之葯也。《開寶方》主心腹卒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其氣芳香,如脾胃葯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

3、肉桂:別名:玉桂、牡桂、菌桂、筒桂。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油中含桂皮醛(cinnamaldehyde)、醋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丁香酚、桂皮酸、笨麗酸乙酸、桂二萜醇(cinnzeylanol)、乙醯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性味:性大熱,味辛、甘。功能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用於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經閉、痛經。

4、山奈: 性味:辛溫。 功能:暖中辟惡。 主治:治心腹冷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性狀:生廣中,根葉皆如生薑,入合諸香用。

5、細辛: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心、肺、肝、腎經。【功效】發散風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臨床應用】1. 細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與羌活、荊芥、川芎等同用;2. 用於頭痛、齒痛、風濕痹痛。細辛止痛力強,對於頭痛、齒痛都有較顯著的療效,頭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齒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處方用名】北細辛、細辛(喜凈,曬干,切碎用)炙細辛(用蜂蜜拌炙,減少溫散之性)

6、辛夷:【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經。【功效】散風,通竅。【臨床應用】用於鼻淵鼻塞,流涕腥臭等症。本品入肺經,上通於鼻,以散風寒,故臨床上用於治療鼻多濁涕、不聞香臭的鼻淵症,常與白芷、細辛、防風、蒼耳子等配伍應用。【處方用名】辛夷、辛夷花、木筆花、春花(曬干用)

7、獨活: 【性味與歸經】辛、溫,微苦。歸肝、腎、膀胱經。【功效】祛除風濕,散寒解表。【臨床應用】1. 用於風濕痹痛。獨活辛散苦燥,微溫能通,功能祛風勝濕,通痹止痛,凡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無論新久,均可應用,尤以下部之痹痛、腰膝酸痛、兩足痿痹、屈伸不利等症為適宜,常與桑寄生、秦艽、牛膝等同用2. 用於風寒表症,兼有濕邪者。獨活能發散風寒濕邪而解表,但辛散之力較緩,用於風寒表證,兼有濕邪者,常與羌活同用。【處方用名】獨活、川獨活(洗凈,曬干,切碎用)

8、白芷:別名:香白芷、川白芷。化學成分:含異歐前胡素(isoimperatorin)、歐前胡素(imperatorin)、佛手柑內酯(bergapte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等。性味:性溫,味辛。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用於頭痛、牙痛、鼻淵、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瘙癢。

9、乳香: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心、肝、脾經。【功效】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處方用名】生乳香 滴乳香(原葯敲碎用)乳香 制乳香 炒乳香(炒去油用)

10、牙皂: 【葯用】本品為豆科植物皂莢樹的果實。【性味與歸經】辛,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功效】祛痰、開竅。【處方用名】皂莢、皂角(洗凈,曬干,去皮弦用)【附葯】牙皂:又叫豬牙皂。為豆科植物豬牙皂的果實。性味、功效、用量與皂莢相同。古代文獻中往往將牙皂與皂莢列為一項,對其品質優劣各家說法不一,目前習慣認為豬牙皂質量較好,故常採用。

11、大茴香(八角):別名:大茴香、八角、八月珠。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油中含茴香醚(anethole)、黃樟醚(Saf role),茴香醛(anisaldehyde)、茴香酮(anisylacetone) 水芹烯等。性味:性溫,味辛。功能主治: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用於胃寒嘔吐、腰痛。

12、小茴香: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肝、腎、脾、胃經。【功效】理氣止痛,調中和胃。小茴香有調中醒脾之功,能開胃進食,故可用於胃寒嘔吐、食慾減退之症。【處方用名】小茴香(曬干用。)

13、川芎: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功效】活血祛瘀,祛風止痛。川芎辛散溫通,功能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用於各種瘀血阻滯之病症.【處方用名】川芎、撫芎(洗凈,曬干,切碎用)灸川芎(清炒至微焦)【按語】1. 川芎原名芎藭。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症;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症。

14、靈草: 【葯 名】 還魂草 【來 源】 為景天科植物輪葉景天的全草。 【功 效】 解毒,消腫,止血。 【主 治】 治創傷,無名腫毒,蛇咬及蠍螫。 【性味歸經】 苦、澀,平。 入心、肝經。

15、排草:氣清香,味淡。以殘莖短、須根多而長、灰黑色、香氣濃者為佳。不帶殘莖者,商品稱排草茸,質量最好。 性味和功用:辛,溫。清熱解毒,燥濕。用於風濕,水腫,浮腫。

16、滑石粉:[性味歸經]甘、淡,寒。歸膀胱、肺、胃經。[功 效]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祛濕斂瘡。用於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濕瘡,痱子。

17、香薷: 【性味與歸經】辛,微溫。入肺、胃經。【功效】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臨床應用】香薷有祛除暑濕的作用,故適用於暑季恣食生冷、濕阻脾胃所引起的嘔吐、泄瀉,可配合扁豆、黃連、厚朴等同用。【處方用名】香薷、陳香薷、香茹(洗凈,曬干,切碎用)【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按語】香薷既能發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濕,故在暑天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葯品。

18、山楂: 【性味與歸經】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功效】消食化積,活血化瘀。【臨床應用】1. 用於食積停滯,山楂味酸而甘,消食力佳,為消化食積停滯常用要葯,尤能消化油膩肉積,在臨床應用方面,常與麥牙、六曲等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焦山楂 山楂炭 焦楂肉(炒至外黑內呈深褐色應用)生山楂 生楂肉(洗凈,曬干用)蜜炙山楂炭(取山楂炭用煉蜜拌炒)

19、陳皮: 性味:辛苦溫。 功能:(1)辛能散,苦能燥能瀉,溫能補能和。 (2)同補葯則補,瀉葯則瀉,升葯則升,降葯則降。 ?(3)為脾肺氣分之葯,調中快膈,導滯消痰,利水破症。 (4)宣通五臟,統治百病,皆取其理氣燥濕之功。 性狀:廣中陳久者良,故名陳皮。

20、阿魏: 【功 效】 消積,殺蟲。 【主 治】 治症瘕痞塊,蟲積,肉積,心腹冷痛,瘧疾,痢疾。 【性味歸經】 苦辛,溫。①《唐本草》:「味辛,平,無毒。」②《海葯本草》:「味辛,溫。」【葯物配伍】 配人參,溫中健脾;配硃砂,辟穢解毒;配沉香,疏肝解郁;配山楂,消食化滯、活血化瘀。

21、巴豆:別名:巴仁、江子、巴果、紅子仁。化學成分:含巴豆油,其中有油酸、亞油酸、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順芷酸(tiglic acid)等的甘油酯;尚含巴豆甙(crotonoside)。性味:性熱,味辛;有大毒。功能主治:外用蝕瘡。用於惡瘡疥癬、疣痣。

22、冰片: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寒。入心、脾、肺經。【功效】回蘇開竅,清熱止痛。【臨床應用】1. 用於神昏痙厥,冰片開竅回蘇的功效類似麝香,但作用稍遜,用治竅閉神昏,兩葯往往配伍應用。【處方用名】冰片、梅花冰片、梅片腦香、片腦(以原植物龍腦香樹命名。)【按語】1. 冰片辛香走竄,能通諸竅,內服能開竅回蘇,類似麝香,故兩葯時常同用,如成方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

23、麝香: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心,脾經。【功效】開竅回蘇,活血散結,催產下胎。【臨床應用】1. 用於邪蒙心竅、神志昏迷。麝香有開竅通閉、辟穢化濁之功,開竅力強,適用於邪蒙心竅、神識昏迷等症。如熱病神昏痙厥、中風痰厥、氣厥、中惡等卒然昏迷等症,常與冰片、牛黃等品配伍,可加強辛散走竄、開竅回蘇的作用。【處方用名】麝香、元寸香、當門子【按語】1. 麝香氣味芳香,善於走竄,具有很好的開竅通痹的性能,是一味治療神志昏迷的要葯,許多具有開竅作用的成方都具有本品。

24、穿山甲: 【性味與歸經】咸,微寒。歸肝、胃經。【功效】祛瘀通經,通下乳汁,消腫排膿。【處方用名】穿山甲、炙山甲、炙甲片(用鐵砂拌至胖大呈黃色)【按語】1. 穿山甲咸而微寒,性善走竄,活血通經,無論經閉、痹痛皆有效。消腫排膿,瘡瘍初起或膿成不潰均可用。且通下乳汁,亦為要葯。

25、鬱金:別名:玉金,姜黃、毛薑黃。化學成分:含揮發油中的主要成分為姜黃烯(1-curcumene)、倍半萜烯醇、樟腦、莰烯,尚含姜黃素、脫甲氧基姜黃素、姜黃酮等。功能主治:行氣解郁,涼血破瘀。用於胸腹脅肋諸痛、月經不調、癲癇發狂、熱病神昏、吐血、尿血、黃疸。

26、大黃: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脾、胃、大腸、心包、肝經。【功效】攻積導滯,瀉火涼血,行瘀通經。【處方用名】生軍、生川軍、生錦紋、生大黃(生用,瀉下力猛)\酒川軍、酒洗大黃(用生大黃噴黃酒,烘乾後應用,可增強活血行瘀之功)\制軍、制川軍、制大黃(用黃酒拌勻後蒸熟成黑色,瀉下力較緩,能清熱化濕)【按語】1. 大黃又稱「川軍」,性寒苦泄,是一味瀉火、破積、行瘀的要葯,使用少量,又有健胃作用,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可隨配伍的不同而發揮它的特長

27、密陀僧:性味:辛咸小毒。 功能:(1)感銀鉛之氣而結,墜痰,鎮驚,止血散腫。(2)消積殺蟲,療腫毒,愈凍瘡,解狐臭,染髭發。

28、廣藿香: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乾燥全草,又名藿香。有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的功效。

29、千里香:地椒,別名百里香、千里香。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的地上部分。植物形態 矮小半灌木狀草本,有強烈香氣。化學成分莖、葉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芳樟醇、龍腦、香芹酚(carvacrol)、對傘花烴、麝香草酚;葉尚含齊墩果酸、熊果酸、咖啡酸。性味 性溫,味辛;有小毒。功能主治 祛風解表,行氣止痛。用於感冒、頭痛、牙痛、腹脹冷痛。

30、地龍:【來 源】 為巨蚓科動物參環毛蚓或正蚓科動物背暗異唇蚓等的全體。 【功 效】 清熱,平肝,止喘,通絡。【性味歸經】 咸,寒。

31、薄荷:【性味與歸經】辛,涼。入肺、肝經。【功效】疏散風熱,清利咽喉,透疹。【處方用名】薄荷、薄荷葉、蘇薄荷(洗凈,曬干,切碎用。)

32、桂皮:【功 效】:暖脾胃,散風寒,通血脈。【主 治】:治腹冷胸滿,嘔吐噎膈,風濕痹痛,跌損瘀滯,血痢腸風。【性味歸經】:辛,溫。①《開寶本草》: "味辛,溫,無毒。"②《四川中葯志》: "性大熱,味辛甘,有小毒。"《四川中葯志》: "入心、肝、脾、腎四經。"【別 名】:原植物①天竺桂(《海葯本草》)又名:山桂、月桂(《綱目》)、土肉桂、土桂皮、野桂。②川桂又名:柴桂,臭馬桂。

33、胡椒:性味與歸經】辛、熱。入胃、大腸經。【功效】溫中散寒。【處方用名】胡椒、白鬍椒(為成熟已去殼的果實,作用較佳。研粉用。)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實,作用較弱。去殼,研粉用。)

34、紅棗:名稱:紅棗、大棗。性質:性質平和,味甘甜。營養價值:內含蛋白質、糖分、有機酸、黏液質、維他命A、B2、C、鈣質、磷質、鐵質等。功效:養血補脾、補中益氣。

35、黃連:【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肝、膽、胃、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處方用名】川連、川雅蓮、細川連、小川連(生用,清熱瀉火)炒川連(炒用,減低寒性)姜川連(薑汁拌炒,用於止嘔) ?????酒炒川連(酒拌炒,上行,清上焦火)【按語】1. 黃連性寒,味甚苦,功能瀉心火、解熱毒,為治痢止嘔的要葯。

36、陳皮:別名:紅橘、大紅袍、川橘。化學成分:含橙皮甙(hesperidin)、川陳皮素(nobiletin)、檸檬烯、a-蒎烯、B-蒎烯、B-水芹烯(B-phellandrene)等。性味:性溫,味苦、辛。功能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於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多痰。

37、枳殼:性味:苦酸微寒。功能:(1)其功皆能破氣,氣行則痰行喘止,痞脹消,痛刺息,後重除。(2)所主略同,但枳實利胸膈,枳殼寬腸胃,枳實力猛,枳殼力緩,為少異。

38、蘆根:化學成分:含蛋白質、維生素B1、B2、C、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多糖類、糠醛及水溶性糖類等。性味:性寒,味甘。功能主治: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用於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

39、魚腥草:別名:臭菜、側耳根、臭根草、臭靈丹。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甲基壬酮(methylnonylketone)、魚腥草素(decanoylacetal behyde)、桂葉烯、辛酸、癸酸;另含槲皮甙、異槲皮甙、金絲桃甙、芸香甙。性味 性微寒,味苦。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清癰排膿,利尿通淋。用於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熱痢、熱淋、癰腫瘡毒。

40、甘草:別名:甜草根、密草。化學成分:甘草根及根莖含甘草甜素,為甘草酸(glycyrrhizicacid)的鉀、鈣鹽。尚含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異甘草甙(isoliquiritin)、異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新異甘草甙(neoisoiiquiritin)等。性味:性平,味甘。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葯。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緩解葯物毒性。

41、篳撥:系胡椒植物篳撥的果穗。溫胃暖腎。用於治療胃寒、腎寒、心臟性水腫。原產熱帶,廣東、廣西、雲南有栽培。味道辛辣,有特異香氣。

42、沉香:【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脾、胃、腎經。【功效】降氣止嘔,溫腎納氣,行氣止痛。【處方用名】沉香、海南沉(劈開,打成絲條用)沉香粉(研成細粉)【按語】沉香,能沉於水,而氣味芳香,故以為名。味苦質重,葯性沉降,功能降逆以止呃,納腎而平喘;辛香而溫,又善行通,故尚能溫中以散寒,行氣以止痛。

43、香葉:【功 效】行氣祛濕。【主 治】治風濕,疝氣。【性味歸經】《廣西中葯志》: "味辛,氣香,性溫散。"入肺、肝經。【別 名】香艾(《廣西中葯志》)

44、皂角:性味:辛咸性燥,氣浮而散。歸經:入肺大腸經,金勝木,燥勝風,故兼入肝。功能:(1)搜風泄熱,吹之導之,則通上下關節,而涌吐痰涎。(2)「除濕去垢」:最去油膩刮人腸胃。

本人常用的是阿魏泡酒加大茴香粉。肥水釣鯽、鯉效果顯著。任何麵食均可添加(不可與其它中葯餌混用)。
缺點是手上的味道三、四天都洗不掉。

3. 中葯炮製與歸經的關系

經絡學說與葯物歸經
中醫學的葯物「歸經」,是歷代醫家長期用葯實踐的經驗總結。按學科類別,是中葯學的一部分。但是,葯物「歸經」涉及「經」和臟腑,可以體現「經」和臟腑組織器官的關系,也可以體現經絡學說的作用。通過葯物「歸經」的具體方法和具體內容,可以充分說明,葯物「歸經」和臟腑組織器官「歸經」都是以「經」為論理工具,經絡學說不僅是對人體生理和病理進行研究的具體科學方法論,也可用於葯物學研究。在葯物學的研究領域,把葯物「歸經」,完全是根據葯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而不是葯物對「經」本身有治療作用,經絡學說純粹是為葯物學研究提供論理工具和方法論。
在經絡學說指導下,中醫學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都歸了「經」,每一「經」都有所屬的臟腑或組織器官,所以,根據葯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可以確定葯物的「歸經」。其具體方法,是把臨床常用葯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進行總結和歸納,然後,按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確定葯物的歸「經」,從而更加明確葯物作用的定位和趨向,突出葯物治療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便於臨床應用。若某種葯物對某臟腑組織器官的病症具有針對性或選擇性,療效顯著,便可依照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確定葯物的歸「經」。比如,麻黃、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歸肺經;蒼術、厚朴、砂仁善調脾胃,既歸脾經又歸胃經。再如,復盆子能治遺尿,病在膀胱,屬腎失氣化,故歸腎經。每一種葯物的「歸經」,都是根據葯物對臟腑或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總結出來的。這說明,必須先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歸「經」,然後,才能根據葯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確定葯物的歸經。並且,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和葯物的「歸經」,都是以「經」為論理工具。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歸經」,主要是為了闡釋生理和病理,指導診斷和治療。把臨床常用的葯物「歸經」,是為了更加明確葯物作用的定位和趨向,突出葯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便於臨床應用。所以,經絡學說對中醫學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學和中葯學都有指導作用。
一,葯物歸經的歷史概況
中葯的發現與應用以及中葯學的發展,如同中醫學的發展一樣,經歷了漫長歷史時期的實踐過程。
葯物歸經的理論,是《內經》以後逐漸形成的,但在《內經》已有萌芽。如《素問·宣明五氣篇》已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的記載。《靈樞·九針論》也有「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的記載。這些記載表明,《內經》雖沒明確提出葯物歸經,但已根據葯物的性味總結用葯規律,為後世形成葯物歸經的理論,奠定了基礎。
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用「六經」概括外感傷寒病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歸納為「六經證」,對每一「經」的證候,都有治療原則和方葯,已經有了葯物歸經的芻形,為葯物歸經的形成以及在臨床實踐的應用,提供了方法和經驗。
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農本草經》,論述葯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大多以主治病症為主,如,常山抗瘧、黃連治痢、苦楝子驅蟲、麻黃定喘、當歸調經、阿膠止血、烏頭止痛等,把葯物作用與臟腑結合起來的論述還很少,如「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唐、宋時諸家本草,把葯物性能和治療作用與臟腑相結合的論述日益增多,如某葯「補肺」、某葯「益脾」、某葯「安心」等。北宋的寇宗爽,在論述澤瀉的功效時,已有「引葯歸就腎經」的說法。這說明,北宋時,明確提出了「歸經」的概念。
金元時代,隨著醫學的發展,推動了葯物學的研究。著名醫家張元素對葯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和補瀉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闡說。金太宗時(相當於南宋宣和5年--端平3年)撰成《珍珠囊》一書,書中最早創立葯物歸經學說。該書對每味葯幾乎都有「歸經」和「引經」的記載。並且認為,根據葯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而各歸其經,則療效更顯著。若歸經不明,無的放矢,則難以獲得確效。張元素所創的葯物歸經,還有引經、使葯等說法,進一步豐富了葯物歸經的理論,對處方用葯確有很大幫助。李時珍曾對他高度評價,認為他「大揚醫理,靈素之下,一人而已。」並且,對張氏的歸經理論,李東垣和王好古都特別推崇。如王好古著《湯液本草》,論述歸經的葯物已達81種。歷史表明,金元時代,盛行葯物歸經之說。
到明代,葯物歸經已成為本草書籍的專設條目,如劉文泰編著《本草品匯精要》,論述每一種葯物都設24個條目,其中,專設了「走何經」一項,明確指出了葯物的歸經。《本草綱目》不僅全部繼承了以前的歸經內容,而且對葯物的「入氣分」、「入血分」都有比較詳細的論述,進一步體現了葯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比如,同歸某一經的葯物,再區分「入氣分」或「入血分」,更能體現葯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
清代中期,沈金鰲對葯物歸經作了比較全面的總結,把歷代本草書中論述歸經的名稱,如「引經」、「響導」、「行經」、「入」、「走」、「歸」等名詞,統稱為「歸經」。在他編著的《要葯分劑》書中,每一種葯都列出了「歸經」。因此,後世學者大多採用了他的這一提法。至此,葯物歸經的理論,基本上趨於完備了。
二,葯物歸經的具體方法
葯物歸經是歷代醫家長期用葯實踐的經驗總結,在葯物歸經逐漸形成理論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按五行的理論歸經
許多葯物的歸經是根據葯物本身的色、味、性能,按五行屬性確定的。《靈樞·九針篇》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按五行屬性確定葯物的歸經,主要依據這種理論。例如,青皮色青、酸棗仁酸,五行皆屬木,故歸肝、膽二經。赤小豆色紅、苦參味苦,五行皆屬火,故歸心、小腸二經。生薑色黃、甘草味甜,五行皆屬土,故歸脾、胃二經。杏仁色白,木香味辛,五行皆屬金,故歸肺、大腸二經。羌活色黑,鹽炒知母味咸,五行皆屬水,故歸腎、膀胱二經。
當然,按五行理論歸經並不是絕對的,仍需根據葯物的性能和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例如,麻黃色黃,但不歸脾經,而是取其味辛善治肺部病變而歸肺經。白術色白,但不入肺經,而是取其味甘善治脾部病變而歸脾經。總之,五行的理論不是葯物歸經的主要依據,必須根據葯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
2,按葯物的特點歸經
有的葯物歸經是結合葯物本身的特點確定的。例如,結合葯物的形狀,蓮翹外形頗似心臟,故歸心經。再如,結合葯物的質地,燈草輕浮,故歸心、肺二經。磁石沉重,故歸肝、腎二經。但是,這種方法也不是絕對的,只適用於一小部分葯物。
3,根據臨床實踐經驗歸經
根據臨床實踐確定葯物的歸經,是最常用的歸經方法。它克服了按五行理論和葯物特點歸經方法的不足,完全建立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所以是最主要的歸經方法。比如,杏仁、桔梗能平喘止咳,故歸肺經。柴胡、青皮能疏肝理氣,故歸肝經。生薑、半夏能降逆止嘔,故歸胃經。硃砂、棗仁能安神定志,故歸心經。麻黃、桂枝善解太陽之表,故歸太陽經。石膏、知母善清陽明之熱,故歸陽明經。總之,這種方法適用范圍最廣,凡臨床常用的葯物,都適用這種歸經方法。
4,病因歸經法
所謂「病因歸經法」,是以葯物所治病證的病因為葯物歸經的依據。如驅蟲葯,具有驅蟲或殺蟲的功效,但中醫認為「蟲因濕生」,「脾主濕」,故將驅蟲葯大多歸入脾經。再如,暑邪傷人,直犯陽明氣分,所以,善祛暑邪的葯物,一般歸胃經。
5,定向歸經法
所謂「定向歸法」,是以某些葯物的特異功效為葯物歸經的依據。此類葯物對某一「經」所屬的臟腑組織器官具有特殊的選擇性,並且,還有特異功效,可以引諸葯直達病所。例如「十二經瀉火葯」,它是針對十二經所屬系統的熱證而使用的葯物。
6,相關歸經法
某些葯物治療的病症,與某臟或某腑相關,則按相關的臟腑歸經。如續斷,有續筋接骨之功,因「腎主骨」,「肝主筋」,所以,歸肝、腎二經;白芷主散陽明經風濕之邪,因陽明經隸屬於胃,故歸胃經。
三,葯物歸經的實用價值
葯物歸經理論以五行學說和經絡學說為方法論,把臨床常用的葯物都歸屬各「經」,既發展了葯物學的基礎理論,又擴大了經絡學說和葯物的臨床應用。通過葯物歸經,系統歸納葯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進一步明確了葯物作用對臟腑組織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為臨床辨證論治,選擇用葯,合理組方,提高療效,提供了更豐富的葯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正如《醫學源流論》所說:「治病者,必先分經絡、臟腑之所在……然後擇何經、何臟對病之葯而治之……自然見效矣……不知經絡而用葯,必無捷效。」
在葯物歸經形成理論以前,葯物只有「四氣五味」之分。「四氣」主要反映葯物的陰陽屬性,「五味」主要反映葯物的味別和功效。其治療作用,一般都是某葯治某症。如某葯治痢、某葯治瘧、某葯治泄、某葯止嘔吐、某葯止頭痛、某葯止血等,但沒體現葯物對某一臟或某一腑以及某種組織或某一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比如,黃芩、黃連、知母、木通均屬苦寒葯物,皆可清熱瀉火。根據葯物歸的理論,才能更明確:黃芩歸肺和大腸經,清肺與大腸之火;黃連歸心和胃經,清心、胃之火;知母歸肺和腎經,瀉肺、腎之火;木通歸心和小腸經,瀉心、小腸之火。因此,通過葯物歸經,更加明確葯物治療作用對臟腑組織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
通過葯物歸經,可以指導葯物的加工炮製。葯物炮製,是葯物學的重要內容。加工炮製方法得當,對引葯入經,提高療效,都有很大裨益。比如,香附歸肝經,為增加其疏肝理氣的功效,常常用醋炒。再如,黃芪、甘草都是健脾良經,歸脾經,為加強健脾益氣之功效,常以蜜炙,稱炙黃芪或炙甘草。總之,根據葯物的歸經,經過加工炮製,既能提高功效,又可直達病所,有利於提高葯物的治療作用。
通過葯物歸經,便於臨證選擇用葯。由於葯物歸經進一步明確了葯物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所以,便於臨證選擇用葯。比如,白芷、羌活、柴胡、吳茱萸皆治頭痛,但白芷入陽明經,故陽明頭痛選白芷;羌活入太陽經,故太陽頭痛選羌活;柴胡入少陽經,故少陽頭痛選柴胡;吳茱萸入厥陰經,故厥陰頭痛選吳茱萸。中醫臨證,有同病異治或病同治,實施這些治則,都離不開選擇不同歸經的葯物,如能在辨證的基礎上加用歸經或引經的葯物,可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通過葯物歸經,進一步完善了「辨證論治」的診療體系。經絡學說形成以後,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中醫學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辨證和論治,是中醫理、法、方、葯在臨床上具體運用時的兩個重要環節。其中,論治的精髓是治「證」,而不單是對「症」治療。「證」即證候。證候不同於症狀,而是綜合分析了各種症狀、體征,並對疾病處於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等各方面性況的病理概括。因此,對「證」的治療,比對「症」的治療更進一步,必須根據葯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葯物歸經,就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漸總結和歸納葯物作用對臟腑組織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然後,根據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確定葯物的「歸經」。所以,通過葯物「歸經」,可以進一步完善「辨證論治」的診療體系。比如,治療傷寒太陽病的麻黃湯和桂枝湯、治療太陰病的理中湯、和解少陽的小柴胡湯、疏肝理氣的四逆散、滋補腎陰的六味地黃丸等,都是對「證」治療的組方。
四,臨床常用葯物的歸經
臨床常用葯物的歸經,是歷代醫家在長期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來的。由於各家的用葯習慣和臨床經驗有所不同,對葯物歸經的認識也有一定差別。現將臨床常用葯物的「歸經」綜合、整理如下,供臨床參考。

-=-=-=-=- 以下內容由 哲醫 在 2006年05月15日 03:05am 時添加 -=-=-=-=-
1,手太陰肺經
桔梗、杏仁、半夏、貝母、白芨、白前、百合、百部、天冬、麥冬、前胡、紫苑、紫蘇、蘇子、皂莢、銀杏、馬勃、射干、麻黃、麻黃根、瓜蔞、天花粉、旋復花、白芥子、天南星、膽南星、桑白皮、款冬花、枇杷葉、馬兜鈴、辛荑、生薑、乾薑、蔥白、細辛、升麻、白芷、荊芥、桂枝、桑葉、菊花、薄荷、蟬蛻、山葯、粳米、阿膠、芍葯、胡荽、檉柳、香薷、牛蒡子、淡豆豉、浮萍、木賊、瓜蒂、食鹽、常山、藜蘆、牽牛子、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石膏、知母、梔子、黃芩、蘆根、生地、玄參、地骨皮、絲瓜、銀花、板蘭根、魚腥草、山豆根、橄欖、厚朴、白豆蔻、砂仁、白茯苓、車前子、苡仁、藿香、冬瓜子、防己、木通、通草、燈芯草、石葦、椒目、澤漆、半邊蓮、蒼耳子、花椒、丁香、冰片、遠志、僵蠶、陳皮、木香、烏葯、檀香、香緣、薤白、仙鶴草、茅根、側柏葉、百草霜、藕節、棕櫚、鬱金、延胡索、瓦楞子、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黃精、飴糖、蜂蜜、蛤蚧、紫河車、冬蟲夏草、胡桃、沙參、西洋參、石斛、玉竹、胡麻仁、萊菔子、葶藶子、益智仁、猴棗、礞石、胖大海、浮海石、海蛤殼、荸薺、榧子、大蒜、、烏梅、訶子、五味子、五倍子、罌粟殼。
2,手陽明大腸經:
白芷、升麻、葛根、麻黃、大黃、芒硝、番瀉葉、蘆薈、大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生首烏、牽牛子、巴豆、石膏、黃芩、黃連、黃柏、苦參、胡黃連、秦皮、連翹、紅藤、敗醬草、白頭翁、馬齒莧、鴉膽子、厚朴、砂仁、肉豆蔻、冬瓜子、冬葵子、澤漆、秦艽、胡椒、蓽撥、大腹皮、木香、薤白、地榆、槐實、槐花、側柏葉、百草霜、伏龍肝、棕櫚、桃仁、甘草、蜂蜜、肉蓯蓉、皂莢、旋復花、、瓜蔞、胖大海、荸薺、杏仁、馬兜鈴、赤石脂、禹余糧、烏梅、訶子、蓮子肉、金櫻子、五倍子、罌粟殼、剌蝟皮、檳榔、雷丸、榧子、大蒜、石榴皮。
3,足陽明胃經:
白芷、升麻、葛根、防風、辛荑、生薑、蔥白、胡荽、檉柳、香薷、牛蒡子、蔓荊子、淡豆豉、瓜蒂、食鹽、藜蘆、人參蘆、大黃、芒硝、蘆薈、大麻仁、巴豆、石膏、知母、寒水石、梔子、竹葉、蘆根、谷精草、犀角、玄參、白薇、銀柴胡、絲瓜、黃連、苦參、胡黃連、金銀花、大青葉、板蘭根、蒲公英、敗醬草、紅藤、白頭翁、白蘚皮、土茯苓、白蘞、漏蘆、山慈姑、橄欖、西瓜、荷葉、綠豆、藿香、蒼術、厚朴、砂仁、草豆蔻、白豆蔻、白茯苓、茵陳蒿、滑石、冬瓜子、通草、萆薢、木瓜、秦艽、蠶砂、乾薑、肉桂、吳茱萸、花椒、胡椒、丁香、蓽撥、蓽登茄、高良姜、小茴香、代赭石、地龍、陳皮、大腹皮、枳實、木香、烏葯、沉香、檀香、甘松、薤白、三七、柿蒂、白芨、百草霜、茅根、藕節、伏龍肝、血餘、瓦楞子、穿山甲、皂剌、王不留行、乾漆、白術、扁豆、粳米、飴糖、生地、沙參、西洋參、麥冬、石斛、玉竹、萊菔子、山楂、麥芽、谷芽、雞內金、阿魏、半夏、白附子、旋復花、瓜蔞、天花粉、竹瀝、竹茹、昆布、海藻、枇杷葉、赤石脂、禹余糧、烏梅、肉豆蔻、剌蝟皮、使君子、蕪荑、檳榔、雷丸、榧子、大蒜、石榴皮、苦楝根皮。
4,足太陰脾經:
紫蘇、防風、生薑、乾薑、葛根、柴胡、升麻、大黃、火麻仁、郁李仁、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白蘚皮、荷葉、藿香、佩蘭、茵陳蒿、蒼術、厚朴、白豆蔻、砂仁、草豆蔻、白茯苓、赤茯苓、苡仁、椒目、木瓜、蠶砂、海風藤、附子、肉桂、吳茱萸、花椒、丁香、蓽登茄、高良姜、小茴香、麝香、冰片、蘇合香、酸棗仁、合歡、代赭石、地龍、陳皮、大腹皮、枳實、木香、烏葯、沉香、檀香、香椽、甘松、仙鶴草、大薊、小薊、艾葉、伏龍肝、乳香、姜黃、三棱、莪術、澤蘭、延胡、瓦楞子、蘇木、劉寄奴、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山葯、白術、當歸、龍眼肉、胡麻仁、鱉甲、萊菔子、山楂、肉豆蔻、欠實、蓮子、明礬、使君子、蕪荑、貫眾、大蒜、馬錢子。
5,手少陰心經:
麻黃、桂心、細辛、檉柳、常山、梔子、竹葉、熊膽、犀角、牛黃、生地、熟地、丹皮、紫草、黃芩、黃連、苦參、金銀花、連翹、大青葉、紫花地丁、馬齒莧、白蘞、山豆根、西瓜、綠豆、白茯苓、赤茯苓、茯神、木通、澤瀉、燈芯草、矍麥、赤小豆、獨活、葫蘆、半邊蓮、絡石藤、附子、乾薑、麝香、冰片、蘇合香、石菖蒲、硃砂、磁石、虎珀、珍珠、龍骨、牡蠣、遠志、酸棗仁、柏子仁、合歡、夜交藤、玳瑁、代赭石、薤白、乳香、鬱金、丹參、紅花、蘇木、劉寄奴、桃仁、人參、黨參、黃芪、甘草、紫河車、骨碎補、白芍、當歸、阿膠、龍眼肉、桑椹子、麥冬、百合、龜板、貝母、竹瀝、猴棗、五味子、蓮心、蓮須、蓮子肉、浮小麥、紫石英。
6,手太陽小腸經:
羌活、防風、蒿本、蔓荊子、郁李仁、生地、黃芩、黃柏、苦參、砂仁、茴香、赤茯苓、車前子、冬瓜子、木通、燈芯草、矍麥、冬葵子、海金砂、赤小豆、澤漆、葫蘆、半邊蓮、大腹皮、金鈴子、白術、甘草、雞內金、赤石脂。
7,足太陽膀胱經:
羌活、防風、蒿本、蔓荊子、麻黃、桂枝、黃柏、大黃、白術、白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滑石、茵陳蒿、防己、木通、矍麥、扁蓄、萆薢、石葦、地膚子、海金砂、金錢草、椒目、獨活、威靈仙、蓽登茄、虎珀、木香、烏葯、金鈴子、水蛭、甘草、雞內金、葶藶子、金櫻子、桑螵蛸。
8,足少陰腎經:
細辛、獨活、羌活、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續隨子、知母、寒水石、熟地、玄參、丹皮、地骨皮、黃柏、敗醬草、砂仁、白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苡仁、金錢草、五加皮、海桐皮、豨薟草、絡石藤、千年健、松節、虎骨、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花椒、丁香、蓽登茄、小茴香、磁石、龍骨、牡蠣、柏子仁、遠志、合歡、地龍、橘核、烏葯、沉香、檀香、艾葉、地榆、雞血藤、牛膝、黃芪、山葯、白術、甘草、鹿茸、海狗腎、蛤蚧、紫河車、冬蟲夏草、肉蓯蓉、鎖陽、巴戟天、胡桃、補骨脂、葫蘆巴、益智仁、仙茅、淫羊藿、蛇床子、杜仲、狗脊、續斷、骨碎補、兔絲子、韭菜子、沙苑蒺藜、陽起石、何首烏、阿膠、枸杞子、桑椹子、天冬、石斛、胡麻仁、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龜板、鱉甲、海蛤殼、桔梗、昆布、海藻、山茱萸、五味子、烏賊骨、欠實、蓮子肉、蓮須、桑螵蛸、復盆子、金櫻子、五倍子、罌粟殼。
9,手厥陰心包經:
柴胡、大黃、丹皮、黃芩、敗醬草、代赭石、勾藤、青皮、金鈴子、白術、甘草、熟地、沙參、蒲黃、川芎、丹參、益母草、凌霄花。
10,手少陽三焦經:
柴胡、細辛、連翹、大黃、芒硝、石膏、附子、青皮、香附、川芎、黃芪、白術、甘草、熟地、砂仁、白豆蔻、地骨皮。
11,足少陽膽經:
柴胡、木賊、膽礬、梔子、夏枯草、決明子、熊膽、黃芩、黃連、龍膽草、苦參、秦皮、連翹、青蒿、茵陳蒿、金錢草、秦艽、牡蠣、酸棗仁、青皮、川芎、鬱金、半夏、甘草、猴棗、代赭石。
12,足厥陰經肝經:
柴胡、羌活、荊芥、防風、蔓荊子、薄荷、蟬蛻、桑葉、菊花、木賊、膽礬、常山、大黃、蘆薈、續隨子、梔子、夏枯草、決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青箱子、夜明砂、熊膽、犀角、牛黃、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地骨皮、白薇、銀柴胡、絲瓜、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苦參、胡黃連、秦皮、青黛、紫花地丁、薄公英、敗醬草、土茯苓、山慈姑、射干、荷葉、青蒿、車前子、茵陳蒿、矍麥、萆薢、金錢草、半邊蓮、五加皮、木瓜、秦艽、蠶砂、海桐皮、豨薟草、海風藤、絡石藤、桑枝、千年健、松節、虎骨、白花蛇、烏蛸蛇、烏頭、肉桂、吳茱萸、小茴香、石菖蒲、磁石、虎珀、珍珠、龍骨、牡蠣、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羚羊角、玳瑁、石決明、代赭石、天麻、勾藤、白蒺藜、地龍、僵蠶、蜈蚣、橘核、橘葉、青皮、金鈴子、香附、烏葯、香椽、荔枝核、蒲黃、仙鶴草、三七、白芨、大薊、小薊、茜草、地榆、槐實、槐花、側柏葉、艾葉、藕節、降香、花蕊石、血餘、棕櫚、川芎、乳香、沒葯、鬱金、姜黃、三棱、莪術、丹參、益母草、雞血藤、澤蘭、紅花、月季花、凌霄花、延胡索、五靈脂、瓦楞子、牛膝、蘇木、自然銅、穿山甲、皂角剌、王不留行、桃仁、乾漆、水蛭、虻蟲、白術、甘草、鹿茸、紫河車、鎖陽、淫羊藿、杜仲、狗脊、續斷、兔絲子、韭菜子、沙苑蒺藜、熟地、何首烏、白芍、當歸、阿膠、枸杞、桑椹子、胡麻仁、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龜板、鱉甲、山楂、天南星、猴棗、礞石、昆布、海藻、山茱萸、烏梅、烏賊骨、桑螵蛸、復盆子、鶴虱、貫眾、馬錢子、紫石英、苦楝根皮。
13,任脈:
蒼術、吳茱萸、香附、木香、川芎、丹參、白術、甘草、當歸、枸杞、龜板、鱉甲、檳榔、鹿茸、鹿銜草、巴戟天、紫河車、白果、山葯、欠實、復盆子、五不留行。
14,督脈:
細辛、蒿本、蒼耳子、附子、肉桂、黃芪、狗脊、羊脊骨、鹿茸、鹿角霜、鹿龜膠、鹿銜草、白果、枸杞、川椒、蛇床子、益智仁、補骨脂。
15,沖脈:
蒼術、吳茱萸、香附、木香、川芎、丹參、白術、甘草、當歸、枸杞、杜仲、肉蓯蓉、紫河車、黃芩、黃柏、山葯、扁豆、蓮子、蘆薈、檳榔、龜板、鱉甲、鹿茸、鹿銜草、巴戟天、紫石英、王不留行。
16,帶脈:
升麻、當歸、熟地、白芍、白術、山葯、甘草、黃芩、黃柏、艾葉、乾薑、龍骨、牡蠣、烏賊骨、續斷、車前子、五味子。
17,維脈:
當歸、川芎、白芍、黃芪、桂枝。
18,蹺脈:
肉桂、防己、虎骨、穿山甲。
以上是歸屬於「十二經」和「奇經八脈」的主要葯物。其中,歸屬於「十二經」的葯物,主要根據臟腑的歸經。若某種葯物對某一臟或某一腑以及所屬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則按臟腑的「歸經」確定葯物的「歸經」。「奇經八脈」不與五臟六腑相配,所以,歸屬於「奇經八脈」的葯物,都是按「奇經」聯結的臟器和組織器官歸經。若某種葯物對「奇經」聯結的臟器和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則歸奇經。比如,對「女子胞」具有治療作用的葯物可歸沖脈或任脈。具有強筋壯骨作用的葯物,可歸督脈或蹺脈。歸屬「奇經」的臟器和組織器官相對較少,所以,歸「奇經」的葯物也少。總之,每一種葯物的「歸經」,都是由葯物的治療作用和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決定的,並不是說葯物對「經」本身有治療作用。比如,歸屬於手太陰肺經的葯物,都是對「肺」和「肺」所屬的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而不是對「手太陰經」本身具有治療作用。歸屬於「奇經八脈」的葯物,都是對歸屬於「奇經八脈」的臟器或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而不是對「奇經八脈」本身具有治療作用。凡葯物的「歸經」都是如此。如果把葯物「歸經」誤解為是葯物對「經」本身具有治療作用,就歪曲了葯物的治療作用,根本沒有臨床意義。

4. 中葯丁香有美容功效嗎

中葯丁香:別抄名~丁子襲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
歸經~歸脾;胃;腎經
功效~溫中降逆;溫腎助陽(功效分類:理氣葯)
主治~呃逆;脘腹冷痛;食少葉瀉;腎虛陽痿;腰膝酸冷;陰疽
性味~味辛;性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感想末敷貼。
(以上是性味功效,你所說的美容,這要看從那個角度來說,如果從時下『美容院』來說~應沒有。)

5. 丁香和細辛有什麼葯效

丁香
【性味】辛,溫。
【歸經】入胃、脾、腎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細辛
主治:祛風,散寒,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

6. 中葯材丁香的功效和葯用功效

中葯材丁香大家都不陌生,是一種調味品,它可謂是身兼數職了,它是一種中葯材,也可以食用,是一種調味品,可以讓你的菜餚變得更加美味。中葯材丁香的功效和葯用,你知道是什麼嗎?下面就來具體的介紹中葯材丁香的內容。

【性味歸經】味辛,性溫。歸胃經、脾經、腎經。

【功效與作用】溫中降逆、補腎助陽。屬溫里葯。

【臨床應用】用量1~3克,煎服。用治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抗胃潰瘍:丁香可抑制大鼠實驗性胃潰瘍形成。丁香揮發油和丁香酚可使胃黏液分泌顯著增加,而酸度不增加。而且這樣的營養素對於抗潰瘍有一定的好處,所以說對腸胃保護有很好的效果。

健胃:丁香可緩解腹部脹氣,增強消化能力,減輕惡心嘔吐。中葯材丁香可以有健脾胃的作用,對於緩解腹部脹氣來說有好處,還能有促進消化的作用。

抗腹瀉:丁香水提物和丁香酚能拮抗番瀉葉或蓖麻油引起的大腸性腹瀉與腸腔積液。所以說中葯材丁香具有預防腹瀉的作用,對於緩解腸胃不適的情況有一定的好處。

醒酒:丁香花香氣襲人,具有醒酒的作用。中葯材丁香具有醒酒的作用,可以有保護肝臟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有緩解惡心嘔吐的作用,對於胃寒的情況有改善的作用。

關於中葯材丁香的一些具體介紹,上面都給大家講了相關的中葯材丁香的功效和葯用功效內容,這些都是關於中葯材丁香的一些小常識,它可以有抗潰瘍的作用,對於抗腹瀉也有好處,而且也可以有醒酒的作用,是不錯的養生保健的中葯材,具有很好的效果。

7. 水丁香葯用價值

水丁香具有一定的葯用價值,其性味歸經表現為苦、涼。據《福建民間草葯》記載,它被描述為甘、平,而《四川中葯志》認為其性涼、味苦澀,無毒。《福建中草葯》則認為其微苦辛、涼,入腎經。

水丁香主要功效在於利尿消腫和清熱解毒,適用於多種病症。它能治療水腫、淋病、痢疾、白帶、癰疽和疔瘡。《中國葯植志》指出其對紅白痢疾有治療作用,《福建民間草葯》強調其利尿和消腫作用,《泉州本草》進一步指出,它還具有清熱、利水、通淋的功效,適用於多種與水有關的疾病,如水腫、血淋和無名腫毒。此外,水丁香還有止咳功效,據《貴州植葯調查》記載。

在使用方法上,水丁香通常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時,可以搗敷或煎水清洗。治療水腫的方劑是將一兩水丁香加水煎煮,加冰糖,飯前服用,每日兩次。淋病可採用鮮水丁香二兩,加水煎成九分,再加入糖或蜂蜜內服。婦女白帶、頭暈等症狀可用鮮水丁香與白雞冠花配合,燉豬小肚服用,連服三次,需注意忌口酸辣食物。對於癰疽腫毒,可將鮮水丁香洗凈,與酸飯和鹽一同搗爛敷在患處。治療目翳和咽喉炎時,可用水丁香煎水清洗,外傷出血或蛇蟲咬傷則可使用其葉搗爛敷患處。

熱點內容
拖尾杜鵑花 發布:2024-09-30 02:04:45 瀏覽:306
含山生日鮮花 發布:2024-09-30 01:48:42 瀏覽:610
石斛如何盆栽 發布:2024-09-30 01:47:05 瀏覽:630
創意的鮮花 發布:2024-09-30 01:45:56 瀏覽:628
梔子花花芽分化 發布:2024-09-30 01:37:18 瀏覽:356
香石竹花卉精華水 發布:2024-09-30 01:27:10 瀏覽:207
國內花藝大師 發布:2024-09-30 01:11:32 瀏覽:843
各種荷花煙 發布:2024-09-30 01:09:43 瀏覽:897
茶花滿山 發布:2024-09-30 01:01:07 瀏覽:493
透明櫻花糕 發布:2024-09-30 00:18:53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