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茶解葯嗎
『壹』 丁香茶解葯嗎
不是啦,就是一種養胃的茶飲而已 。。平時閑著沒事 可以喝喝,養生
『貳』 熏香的古代香料分類
香料在唐人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朝廷舉行的各種儀式中,在廟宇寺觀的各類活動中,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焚香和香料[23]。唐朝貴族官僚對香料或香材的使用真正可以稱得上是奢侈無度。據稱唐朝皇帝「宮中每欲行幸,即先以龍腦、鬱金藉地」,直到宣宗時,才取消了這種常規[24]。寧王每與人談話,先將沉香、麝香嚼在口中,「方啟口發談,香氣噴於席上」。皇室如此,權臣也不甘後人。最著名者當屬楊國忠的「四香閣」,此閣「用沉香為閣,檀香為欄,以麝香、乳香和為泥飾壁」,甚至比皇宮中的沉香亭更為奢華。長安富商王元寶在床前置木雕矮童二人,捧七寶博山爐,徹夜焚香[25]。柳宗元收到韓愈寄來的詩後,「先以薔薇露灌手,薰以玉蕤香,然後發讀。」[26]這些記載雖然屬小說家言,但它至少反映了唐朝普遍使用香料或香材的社會背景。中宗時,宗楚客兄弟、紀處訥、武三思以及皇後韋氏諸親屬等權臣常舉辦雅會,「各攜名香,比試優劣,名曰斗香。」[27]流風所及,在唐朝社會中無論男女,都講求名香薰衣,香湯沐浴,以至柳仲郢「衣不薰香」,竟被作為「以禮法自持」的證據[28]。使用香料風氣的興盛可知。
在這種社會風氣的薰染下,唐朝香料或香材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而本土出產又非常有限,所以進口就成了唐朝香料的一個重要的來源。就唐代主要香料或香材品種言,沈香出天竺諸國;沒香出波斯國及拂林國;丁香生東海及昆侖國;紫真檀出昆侖盤盤國;降真香生南海山中及大秦國;薰陸香出天竺者色白,出單於者綠色;沒葯是波斯松脂;安息香生南海波斯國;蘇合香來自西域及昆侖;龍腦香出婆律國等等[29];外來香料在唐朝香料市場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由於唐朝市場的吸引,有許多商胡專門從事東西方間的香料貿易,上文提到,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時,曾在揚州采購了麝香、沉香、甲香、甘松香、龍腦香、膽唐香、安息香、棧香、零陵香、青水香、熏陸香、畢缽、訶梨勒、胡椒、阿魏等近千斤香料,在廣州見到江中有婆羅門、昆侖等地來的海舶,裝滿了香葯珍寶,積載如山。而海南大盜馮若芳也從南海「波斯舶」上掠取大量香材或香料,並以此致富[30]。長慶四年(824),波斯大商李蘇沙向朝廷進貢沈香亭子材[31]。此「波斯大商」,顯然就是以興販香材為業的胡商。又據記載,番禺牙儈徐審與「舶主何羅吉」相善。臨別,何羅吉贈三枚鷹嘴香,可避時疫,後番禺大疫,徐審全家焚香得免,後來這種香就被稱為「吉羅香」[32]。何吉羅也是從事香料貿易的胡商。武後永昌元年(689年),洛陽北市「香行社」造像記中,記錄了社官、錄事及社人等20餘人的姓名,其中有安僧達、史玄策、康惠登、何難迪、康靜智等,這些人的姓氏都為粟特胡姓,很可能就是來自中亞的商胡或他們的後裔[33]。
根據官私記載,唐朝進口或使用的香料主要有沉香、紫藤香、欖香、樟腦、蘇合香、安息香與哇爪香、乳香、沒葯、丁香、青木香、廣藿香、茉莉油、玫瑰香水、阿末香、甲香等許多品種[34]。香料或香材也是外國政府向唐朝進貢的重要物品,據官修史書不完全統計,天竺、烏萇、耨陀洹、伽毗、林邑、訶陵等國都曾向唐朝「貢獻」香料,涉及的種類主要有鬱金香、龍腦香、婆律膏、沉香、黑沉香等等。有時將外國貢獻的香料徑稱作「異香」,即在唐朝境內稀見的香料,而外來的香料也被賦予了種種神密的特性,如上文所稱「吉羅香」就是如此。此外還有許多關於外來香料的神奇傳說,此僅舉兩例。
據稱,楊貴妃所佩交趾國貢獻的蟬蠶形瑞龍腦香,「香氣徹十餘步」,玄宗曾在暇時與親王奕棋,貴妃立於局前觀,樂工賀懷智在側彈琵琶。風吹貴妃領巾落於懷智襆頭上,懷智歸家,覺滿身香氣異常,遂將襆頭收藏在了錦囊中,多年之後,仍然香氣蓬勃[35]。另一則故事稱,咸通年間(860-874年),崔安潛至宰相楊收家中,見客廳台盤前置一香爐,煙出成台閣之狀,但是別有一種香氣,「非煙爐及珠翠所有者」,崔安潛四下顧望,不明所以。原來氣味是由廳東間閣子金案上「漆毬子」內罽賓國香發出的。香氣之郁烈可知[36]。 此類香的種類很多。一種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搗碎,羅為末,以生絹袋盛之,浴罷傅身。一種是用來傅面的和粉香。有調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還有利汗紅粉香,調粉如肉色,塗身體香肌利汗。一種是香身丸,據載是把香料研成細末,煉蜜成劑,杵千下,丸如彈子大,噙化一丸,便覺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聞得香,又治遍身熾氣、惡氣及口齒氣。 還有一種拂手香,用阿膠化成糊,加入香末,放於木臼中,搗三五百下,捏成餅子,穿一個孔,用綵線懸掛於胸前。 口脂與的口紅一樣,是用蠟做的,而且非常精緻,它的供需是非常復雜的,所以不可能自己做。於是,《鶯鶯傳》里張生去長安之後,給鶯鶯送了幾件禮物,其中就有口脂五寸。在冬天還可以起到護唇的作用,所以還有一種肉色的口脂,男性也要用的。但有一個特點,就是都特別香,摻雜大量的香料。唐代口紅配方有12種香料。
當時在藝伎中應該很流行的是,把自己的唇印貼在手帕上送給男士。
中國古代的人,衡量一個女性臉上最性感的東西,一個是眉毛,一個就是鬢。於是便有了香發木犀香油,亦可為面脂,烏發香油,此油洗發後用最妙。合香澤法,既可潤發,又可作唇脂。五代詞《虞美人》香檀細畫侵桃臉,羅裾輕輕斂此處的香檀就是指的一種淺紅色的化妝品。韋庄《江城子》朱唇未動,先覺口脂香這兒的口脂香大概就是用某種香料調配而成的。在漢代還有上奏言事口含雞舌香的風俗,為的是除去口氣。
唐代婦女的化妝品中,已經出現了補鬢油和潤面油,蜀地貢給宮中,也用到了烏沉香、白腦香,宮中稱錦里油,此後經宦官之手傳到民間,富人家大多稱之為西蜀油。貴族女子用花蕊研製成的一種黃色香料,塗在額角,以增美觀,叫做額黃。 早在漢代,名醫華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葯物製成香囊,懸掛在居室內,用來預防傳屍疰病,即肺結核病。很多香料是中國傳統中醫的重要用葯。很多醫書中或本草中有關於香料的記載。
明代醫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記載用線香入葯。書中說: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線香可入瘡科用。其料加減不等,大抵多用白芷、獨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本、高良姜、茴香、連翹、大黃、黃芩、黃柏之類,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劑。李時珍用線香熏諸瘡癬,方法是點燈置桶中,燃香以鼻吸煙咽下。除此之外,還可內服解葯毒,瘡即干。 清代著名醫學家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所附載的曹府特製的藏香方,由沉香、檀香、木香、母丁香、細辛、大黃、乳香、伽南香、水安息、玫瑰瓣、冰片等20餘氣味芬香的中葯研成細末後,用榆面、火硝、老醇酒調和製成香餅。趙氏稱藏香有開關竅、透痘疹、愈瘧疾、催生產、治氣秘等醫療保健的作用,其言不虛。因為製作藏香所用的原料本身就是一些芳香類的植物中葯,用其燃燒後產生的氣味,來除穢殺菌、祛病養生。
香作為醫葯之用,有香葯、香茶。《香乘》載有九種方子:丁香煎圓,木香餅子,豆蔻香身丸,透體麝臍帶,獨醒香、經御龍麝香茶,孩兒香茶,還有另外兩種香茶。宋明時出現的流行於民間的香茶可謂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進一步發掘。 不僅有香葯、香茶,宋代宮中到民間還盛行一種蘇合香酒。據《彭乘墨客揮犀》記載:王文正太尉氣羸多病。真宗面賜葯酒一瓶,令空腹飲之,可以和氣血辟外邪,文正飲之大覺安健,因對稱謝,上曰'此蘇合香酒也',每一斗酒以蘇和香丸一兩同煮,極能調五臟,卻腹中諸疾,每冒寒夙,興則飲一杯,因各出數盒賜近臣,庶之家皆效為之,因盛於時。 此外,香也是古代藏書家的所愛。屠隆在《考盤餘事·書箋》中有這樣的記載藏書於未梅雨之前,曬取極燥,入櫃中以紙糊門,外及小縫,令不通風,蓋蒸汽自外而入也,納芸香麝香樟腦可以辟蠹。《典略》上很早就有芸台香辟蠹魚的記載,所以古代藏書室有芸台的雅稱。 香不僅是藏書家的所愛,在讀書人中還有其他用法。明代以前的古人多喜歡用丁香、檀香、麝香等用於改善墨的氣味。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記南朝梁代冀公制墨的配方是松煙二兩,丁香、麝香、乾漆各少許,以膠水漫作挺,火煙上熏之,一月可使。宋代文人張遇以油煙、麝香、樟腦、金箔制墨,狀如錢子,因以聞名,吳叔大以桐油、膠、碎金、麝香為料,搗一萬杵,而使墨光似漆,堅致如玉,因以揚名(《墨志》)。穆孝天的《安徽文房四寶》中記載金章宗的書房用品很精緻,其中有用蘇合香油點煙制墨的癖好,可謂窮幽極盛矣。《清異錄》也載韓熙載當心翰墨四方膠煤多不如意,延歙匠朱逄於書館制墨供用,名麝香月,又名元中子。《李孝美墨譜》載歐陽通每書其墨必古松之煙末以麝香方下筆。雖然墨中放香時很多人的所愛,但對於墨中放不放香也頗有爭議,《春渚紀聞》中何氏就認為凡墨入龍麝,香奪煙香,而引蒸濕,反為墨病,俗子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