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武生
❶ 京劇的各種角色介紹
京劇中包含多少種角色,僅僅是臉顏色的不同嗎?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他們的區別,當然不僅僅是臉顏色的不同。下面小編就詳細地給各位解釋一下。先講生行,簡稱「生」。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鬍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第四個講講末行 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最後講醜行 簡稱「丑」。劇中醜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醜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❷ 京劇人物名稱
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
1.生 行 簡稱「生」。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鬍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簡稱「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後、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3.凈 行 簡稱「凈」,亦叫花臉。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幹凈,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武二花臉言紅凈,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5.丑 行 簡稱「丑」。劇中醜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醜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❸ 小旦,小生,老生,刀馬旦分別屬於什麼人物角色
「生、旦、凈、丑」是用「反喻」取名的,這其實是個很老的傳說,早在雜劇、傳奇流行的時代就有了。不過,就在此說正盛時已指出其謬。如明代文學家祝枝山的《蝟談》中說:「生、凈、旦、末等名,有謂反其事而稱,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謬雲也。生即男子,旦曰裝旦色,凈曰凈兒,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義理之有?」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戲曲角色「反喻」的說法。
先說「生」。祝枝山說:「生即男子。」說得簡單,卻合情合理。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本來含義不都是對男性的稱謂嗎?有人可能覺得這太簡單、普通了,硬要去考證其中的奧秘,結果就生發出一些牽強附會的說法。
再說「旦」。人們常想弄明白為什麼舞台上的女性要稱「旦」?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系由「姐」字演變而來。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宋雜劇中有《老孤遣妲》、《雙賣妲》、《襤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訛),再由「妲」簡筆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來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見周貽白《中國戲曲論集》)。「姐」歷來是對女性的稱謂,既然「旦」即「姐」之訛,那麼「旦角」專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說「凈」。元人柯丹丘認為「凈」即「靚」之訛。他解釋說:「傅粉墨獻笑供謅者,粉白黛綠,古謂之靚裝,今俗訛為凈。」「凈」用臉譜,確是粉白黛綠,符合「靚」的含義,柯丹丘的說法是可靠的。
說到「丑」,其實不用解釋,無非是相對於「俊」來說的。人們不是常說「丑扮」、「俊扮」嗎?「丑角」扮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但大都須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其形象畢竟是丑的。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是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個基本類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到宋元之際,開始創立,而到清初以後才算得是成熟。行當包含的內容比較復雜:有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一看就能分清形象的美醜。另外,有的行當重唱,有的重念,有的重做,有的重打,各個行當的聲樂技巧、身段工架乃至化妝服飾等各種造型手段,都有一套不同程式和規則,具有鮮明的造型表現力和獨特的形式。行當的劃分是嚴格的,生旦凈丑,一行有一行的程式規范。但從演員掌握和運用行當的角色說,又是靈活的,可以專上一行,也可以兼及其他。
生
生是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除凈、丑以外的男性角色稱為生行。按其扮演的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和娃娃生幾類。
老生,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因戴髯口,又稱須生,俗稱鬍子生。一般重唱功,用真聲,念韻白;動作造型莊重、端方。比如說京劇《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梆子《蝴蝶杯》中的田雲山等。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小生的表演在不同的劇種中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之處。音色運用上有兩類:一類用真聲,高腔和地方小戲系統劇種多用之;一類是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崑曲和皮簧系統劇種多用之。動作造型的基調是儒雅倜儻、秀逸飛動。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又有巾生、冠生、窮生、雉尾生和武小生之分。 巾生,又稱扇子生,因戴文生巾或持摺扇而得名,多扮儒雅瀟灑的青年書生,唱、念、做諸功並重。如崑曲《柳蔭記》中的梁山伯。
冠生,是崑曲特有的行當,又分為大冠生、小冠生。大冠生實為戴髯口的小生,多扮風流的皇帝或狂放不羈的才子,如《長生殿》中的唐明皇、《彩毫記·醉寫》中的李白等。小冠生又稱紗帽小生,多扮春風得意的年輕新貴,如《荊釵記》中的王十朋、《白羅衫》中的徐繼祖。
窮生,即扮演窮愁潦倒的落魄書生,如川劇《綵樓記》中的呂蒙正、崑曲《綉襦記》中的鄭元和。
雉尾生,又叫翎子生,因常在帽盔上插兩根雉尾而得名,唱、念、做、打諸功並重。如《群英會》中的周瑜、《連環記》中的呂布。
武小生,年輕的小將。如京劇《八大錘》中的陸文龍、《岳家莊》中的岳雲,《九龍山》中的楊再興。
武生,擅長武藝的人物,分長*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長*武生扎大*、穿厚底靴,扮演大將。如京劇《挑滑車》中的高寵、《長坂坡》中的趙雲等都屬長*武生。短打武生常穿袍衣袍褲和薄底靴,以動作的輕捷矯健、跌打翻滾的勇猛熾烈見長。如京劇《三岔口》中的任棠惠、《十字坡》中的武松、《鬧天宮》中的孫悟空都屬短打武生。
旦
旦是戲曲表演中女角色的統稱。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七類。
正旦,主要扮演性格剛烈、舉止端莊的中年或青年女性。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稱青衣或青衫。唱、念、做諸功兼備但重點在唱功上。如《秦香蓮》中的秦香蓮、《宇宙鋒》中的趙艷容等。
花旦,扮演性格活潑明快或潑辣放盪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與正旦相對照。造型要求嫵媚清麗、嬌憨活潑,多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秀麗靈巧。梆子系統劇種稱小旦,如《坐樓殺惜》中的閻惜姣、《少華山》中的殷碧蓮、《梵王宮》中的耶律含嫣等。
貼旦,南戲和北雜劇都有此名,是旦中的副角,意為旦之外再貼一旦,不表示性格特徵。如《牡丹亭》中的春香、《占花魁》中的莘瑤琴、《翡翠園》的趙翠兒。崑山腔兼扮兒童和門子。漢劇、粵劇都有貼旦,是花旦的異稱。
閨門旦,扮演少女。北雜劇有「閨怨雜劇」。清代崑山腔中,閨門旦從旦行中分化出來。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玉簪記》中的陳妙常、《琥珀匙》的桃佛奴等。梆子系統劇種《蝴蝶杯》中的胡鳳蓮、盧鳳英,皮簧系統劇種《二度梅》中的陳杏元等,都屬閨門旦,但分屬小旦和貼旦,不另行。京劇的閨門旦早期以扮演小家碧玉為主,如《拾玉鐲》中的孫玉姣、《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後吸收崑曲有大家閨秀的類型,如《鳳還巢》中的程雪娥。
武旦,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形象。分刀馬旦和武旦兩類。刀馬旦重身段工架,如《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武旦重跌撲翻打,如《十字坡》中的孫二娘。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如京劇《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多重唱功;崑曲《荊釵記》中的王十朋母等,兼重做功。漢、粵、湘等劇種稱老旦為夫或婆旦。
彩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劇或鬧劇人物,實為女丑,又作丑旦、丑婆子。常常濃妝艷抹,行為乖張,多扮滑稽風趣或*刁凶惡的人物,如《鐵弓緣》中的茶婆、《朱痕記》中的嬸娘。川劇稱為搖旦,以幽默詼諧見長,有獨特風格,如《迎賢店》中的店婆、《御河橋》中的宜母等。
凈
凈是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俗稱花臉。臉上勾勒臉譜,音色宏亮,表現性格豪邁或粗獷的人物形象,如包拯、張飛都是花臉扮裝。
凈是表現正面人物的,但有時也表現反面人物。如《千金記》中的項羽、《宵光劍》中的鐵勒奴是正面人物,而《鳴鳳記》中的嚴嵩、《精忠記》中的秦檜、《紅梅記》中的賈似道都是*詐、兇殘的人物。按扮演的人物,花臉可分為大花臉和二花臉兩類。
大花臉,以唱功為主,在京劇里稱銅錘或黑頭,因包拯勾黑臉而得名。扮演的人物多是朝廷重臣,如《草橋關》中的姚期、《御果園》中的尉遲恭、《將相如》中的廉頗等。
二花臉,以做功為主,重身段工架,京劇里又稱架子花臉,漢、粵、湘劇稱為雜。一般扮演的都是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如《盜御馬》中的竇爾墩、《取洛陽》的馬武等。京劇中的曹操為架子花臉。川劇、湘劇有草鞋一類,如《蘆花盪》中的張飛、《水淹七軍》的龐德,因穿草鞋而得名。
武花臉,是二花臉的一支,以武功為主。京劇中稱武二花。武花臉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撲摔兩大類。
油花臉,俗稱毛凈,也屬二花臉。崑曲中《天下樂·嫁妹》的鍾馗即是油花臉的代表性形象。多用墊臉、假臂等塑形打扮,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體粗獷而多姿。
丑
丑是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喜劇角色,俗稱小花臉。用白粉在鼻樑眼窩勾畫臉譜。
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功而以念白的口齒清楚、清脆流利為主,多用散白,如果是表現人物時則用韻白。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當那樣嚴謹,但有自己的風格和規范,如屈膝、蹲襠、踮腳、聳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動作。昆、川、漢劇等歷史悠久的劇種在表演程式上要求比較嚴格,民間小戲則比較靈活自由。這種表演一般可以表現幽默機智的正面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敗壞或品質上有嚴重缺陷的反面人物。分為文丑、武丑兩大類。文丑中又有袍帶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和老丑等。
袍帶丑,是因穿蟒袍、腰圍玉帶而得名。扮演帝王將相、公卿大夫中的喜劇人物,如《湘江會》中的齊宣王、《九錫宮》中的程咬金。「官衣丑」多扮一般文官中的喜劇人物,如《贈綈袍》中的須賈等。
方巾丑,是因常戴方巾而得名。多扮儒丑、謀士或書吏中的喜劇人物,如《群英會》中的蔣干。
褶子丑,是川劇醜行的一支,常扮演花花公子、紈絝子弟,如《做文章》中的徐子元、《蕉帕記·鬧釵》中的胡璉;高甲戲稱公子丑,京劇有鞋皮丑,如《野豬林》中的高衙內、《鐵弓緣》的石文。
茶衣丑,是京劇醜行的一支,因常穿茶衣腰包而得名。人物多是普通勞動人民,如《醉打山門》、《武松打虎》中的酒保、《問樵鬧府》中的樵夫等。
老丑,多扮心地善良、性格詼諧的老人,如《蘇三起解》的崇公道、《棒打薄情郎》的金松。
武丑,俗稱開口跳。講究念白的吐字清晰、語調流利、動作敏捷、著重翻跳跌撲的武功,扮演機警幽默、武藝高超的人物,如《三岔口》的劉利華、《擋馬》的焦光普、《連環套·盜鉤》中的朱光祖等。
戲曲表演有嚴格的分行,生、旦、凈、丑各個行當在表演上都各具特色,某一劇目的某一人物應由哪個行當的演員扮演,皆有相應的規定。通常把扮演演員本人所屬行當中的戲劇人物叫「本工」,如《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是老生演員的本工,扮演《挑滑車》中的高寵是長*武生演員的本工。各行腳色都有自己的本工戲。不屬於本工范圍,但必須兼扮的,叫做「應工」,如兒童和門子由貼旦演員兼扮。同一劇目的同一人物可由兩個不同行當扮演的,叫「兩門炮」。比如,有些角色可由花旦扮亦可由丑角扮等。此外,扮演同演員所屬行當的表演特點距離較遠的戲劇人物時,稱「反串」,如《鐵弓緣》中陳秀英在女扮男裝後,即為反串小生和武生。有些演員技藝全面,崑曲、亂彈、文戲和武戲中的許多人物皆能扮演,一般人稱「文武昆亂不擋」。
❹ 中國戲曲中人物生旦凈末丑分別是寫的什麼角色
生:指中復青年男性,分須生制、小生、武生等,如《回荊州》的劉備、《潯陽樓》的宋江、《借東風》的諸葛亮等都是須生;《群英會》的周瑜、《牡丹亭》的柳夢梅等都是小生;《挑滑車》的高寵、《長坂坡》的趙雲等都是武生。
旦:指女性,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等,如《白蛇傳》的白素貞、《武家坡》的王寶釧等都是青衣;《西廂記》的紅娘、《武松殺嫂》的潘金蓮都屬於花旦;《白蛇傳》的青蛇、《十字坡》的孫二娘都屬於武旦;《樊江關》的樊梨花、《天門陣》的穆桂英都屬於刀馬旦;老年婦女都屬於老旦。
凈:指性格粗獷、剛直、剽悍、勇猛、奸詐、殘忍的男性角色,要勾臉譜。分銅錘和架子兩個行當。如包拯、聞仲、徐延昭等都屬於銅錘,藝術上以唱功為主;如張飛、曹操、李逵等屬於架子,藝術上以念、做為主。
末:指老年男性角色,戲裡面戴白鬍子的。如《甘露寺》的喬玄、《讓徐州》的陶謙等。丑:指性格詼諧、風趣、幽默的男性或女性角色,女性角色又叫丑婆子。如《群英會》的蔣干、《盜甲》的時遷等,丑角一般都在鼻樑上畫一塊白色的方塊。
❺ 戲麴生旦凈末丑分別是哪些人物,給一些例子!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於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幹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馬旦 老旦 青衣
凈:花臉
末:年紀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1.生 行 簡稱「生」。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鬍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簡稱「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後、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3.凈 行 簡稱「凈」,亦叫花臉。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幹凈,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4.末 行 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5.丑 行 簡稱「丑」。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❻ 京劇的角色分成哪四大類
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是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個基本類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到宋元之際,開始創立,而到清初以後才算得是成熟。行當包含的內容比較復雜:有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一看就能分清形象的美醜。另外,有的行當重唱,有的重念,有的重做,有的重打,各個行當的聲樂技巧、身段工架乃至化妝服飾等各種造型手段,都有一套不同程式和規則,具有鮮明的造型表現力和獨特的形式。行當的劃分是嚴格的,生旦凈丑,一行有一行的程式規范。但從演員掌握和運用行當的角色說,又是靈活的,可以專上一行,也可以兼及其他。
生
生是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除凈、丑以外的男性角色稱為生行。按其扮演的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和娃娃生幾類。
老生,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因戴髯口,又稱須生,俗稱鬍子生。一般重唱功,用真聲,念韻白;動作造型莊重、端方。比如說京劇《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梆子《蝴蝶杯》中的田雲山等。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小生的表演在不同的劇種中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之處。音色運用上有兩類:一類用真聲,高腔和地方小戲系統劇種多用之;一類是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崑曲和皮簧系統劇種多用之。動作造型的基調是儒雅倜儻、秀逸飛動。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又有巾生、冠生、窮生、雉尾生和武小生之分。
巾生,又稱扇子生,因戴文生巾或持摺扇而得名,多扮儒雅瀟灑的青年書生,唱、念、做諸功並重。如崑曲《柳蔭記》中的梁山伯。
冠生,是崑曲特有的行當,又分為大冠生、小冠生。大冠生實為戴髯口的小生,多扮風流的皇帝或狂放不羈的才子,如《長生殿》中的唐明皇、《彩毫記·醉寫》中的李白等。小冠生又稱紗帽小生,多扮春風得意的年輕新貴,如《荊釵記》中的王十朋、《白羅衫》中的徐繼祖。
窮生,即扮演窮愁潦倒的落魄書生,如川劇《綵樓記》中的呂蒙正、崑曲《綉襦記》中的鄭元和。
雉尾生,又叫翎子生,因常在帽盔上插兩根雉尾而得名,唱、念、做、打諸功並重。如《群英會》中的周瑜、《連環記》中的呂布。
武小生,年輕的小將。如京劇《八大錘》中的陸文龍、《岳家莊》中的岳雲,《九龍山》中的楊再興。
武生,擅長武藝的人物,分長*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長*武生扎大*、穿厚底靴,扮演大將。如京劇《挑滑車》中的高寵、《長坂坡》中的趙雲等都屬長*武生。短打武生常穿袍衣袍褲和薄底靴,以動作的輕捷矯健、跌打翻滾的勇猛熾烈見長。如京劇《三岔口》中的任棠惠、《十字坡》中的武松、《鬧天宮》中的孫悟空都屬短打武生。
旦
旦是戲曲表演中女角色的統稱。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七類。
正旦,主要扮演性格剛烈、舉止端莊的中年或青年女性。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稱青衣或青衫。唱、念、做諸功兼備但重點在唱功上。如《秦香蓮》中的秦香蓮、《宇宙鋒》中的趙艷容等。
花旦,扮演性格活潑明快或潑辣放盪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與正旦相對照。造型要求嫵媚清麗、嬌憨活潑,多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秀麗靈巧。梆子系統劇種稱小旦,如《坐樓殺惜》中的閻惜姣、《少華山》中的殷碧蓮、《梵王宮》中的耶律含嫣等。
貼旦,南戲和北雜劇都有此名,是旦中的副角,意為旦之外再貼一旦,不表示性格特徵。如《牡丹亭》中的春香、《占花魁》中的莘瑤琴、《翡翠園》的趙翠兒。崑山腔兼扮兒童和門子。漢劇、粵劇都有貼旦,是花旦的異稱。
閨門旦,扮演少女。北雜劇有「閨怨雜劇」。清代崑山腔中,閨門旦從旦行中分化出來。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玉簪記》中的陳妙常、《琥珀匙》的桃佛奴等。梆子系統劇種《蝴蝶杯》中的胡鳳蓮、盧鳳英,皮簧系統劇種《二度梅》中的陳杏元等,都屬閨門旦,但分屬小旦和貼旦,不另行。京劇的閨門旦早期以扮演小家碧玉為主,如《拾玉鐲》中的孫玉姣、《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後吸收崑曲有大家閨秀的類型,如《鳳還巢》中的程雪娥。
武旦,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形象。分刀馬旦和武旦兩類。刀馬旦重身段工架,如《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武旦重跌撲翻打,如《十字坡》中的孫二娘。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如京劇《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多重唱功;崑曲《荊釵記》中的王十朋母等,兼重做功。漢、粵、湘等劇種稱老旦為夫或婆旦。
彩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劇或鬧劇人物,實為女丑,又作丑旦、丑婆子。常常濃妝艷抹,行為乖張,多扮滑稽風趣或*刁凶惡的人物,如《鐵弓緣》中的茶婆、《朱痕記》中的嬸娘。川劇稱為搖旦,以幽默詼諧見長,有獨特風格,如《迎賢店》中的店婆、《御河橋》中的宜母等。
凈
凈是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俗稱花臉。臉上勾勒臉譜,音色宏亮,表現性格豪邁或粗獷的人物形象,如包拯、張飛都是花臉扮裝。
凈是表現正面人物的,但有時也表現反面人物。如《千金記》中的項羽、《宵光劍》中的鐵勒奴是正面人物,而《鳴鳳記》中的嚴嵩、《精忠記》中的秦檜、《紅梅記》中的賈似道都是*詐、兇殘的人物。按扮演的人物,花臉可分為大花臉和二花臉兩類。
大花臉,以唱功為主,在京劇里稱銅錘或黑頭,因包拯勾黑臉而得名。扮演的人物多是朝廷重臣,如《草橋關》中的姚期、《御果園》中的尉遲恭、《將相如》中的廉頗等。
二花臉,以做功為主,重身段工架,京劇里又稱架子花臉,漢、粵、湘劇稱為雜。一般扮演的都是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如《盜御馬》中的竇爾墩、《取洛陽》的馬武等。京劇中的曹操為架子花臉。川劇、湘劇有草鞋一類,如《蘆花盪》中的張飛、《水淹七軍》的龐德,因穿草鞋而得名。
武花臉,是二花臉的一支,以武功為主。京劇中稱武二花。武花臉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撲摔兩大類。
油花臉,俗稱毛凈,也屬二花臉。崑曲中《天下樂·嫁妹》的鍾馗即是油花臉的代表性形象。多用墊臉、假臂等塑形打扮,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體粗獷而多姿。
丑
丑是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喜劇角色,俗稱小花臉。用白粉在鼻樑眼窩勾畫臉譜。
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功而以念白的口齒清楚、清脆流利為主,多用散白,如果是表現人物時則用韻白。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當那樣嚴謹,但有自己的風格和規范,如屈膝、蹲襠、踮腳、聳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動作。昆、川、漢劇等歷史悠久的劇種在表演程式上要求比較嚴格,民間小戲則比較靈活自由。這種表演一般可以表現幽默機智的正面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敗壞或品質上有嚴重缺陷的反面人物。分為文丑、武丑兩大類。文丑中又有袍帶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和老丑等。
袍帶丑,是因穿蟒袍、腰圍玉帶而得名。扮演帝王將相、公卿大夫中的喜劇人物,如《湘江會》中的齊宣王、《九錫宮》中的程咬金。「官衣丑」多扮一般文官中的喜劇人物,如《贈綈袍》中的須賈等。
方巾丑,是因常戴方巾而得名。多扮儒丑、謀士或書吏中的喜劇人物,如《群英會》中的蔣干。
褶子丑,是川劇醜行的一支,常扮演花花公子、紈絝子弟,如《做文章》中的徐子元、《蕉帕記·鬧釵》中的胡璉;高甲戲稱公子丑,京劇有鞋皮丑,如《野豬林》中的高衙內、《鐵弓緣》的石文。
茶衣丑,是京劇醜行的一支,因常穿茶衣腰包而得名。人物多是普通勞動人民,如《醉打山門》、《武松打虎》中的酒保、《問樵鬧府》中的樵夫等。
老丑,多扮心地善良、性格詼諧的老人,如《蘇三起解》的崇公道、《棒打薄情郎》的金松。
武丑,俗稱開口跳。講究念白的吐字清晰、語調流利、動作敏捷、著重翻跳跌撲的武功,扮演機警幽默、武藝高超的人物,如《三岔口》的劉利華、《擋馬》的焦光普、《連環套·盜鉤》中的朱光祖等。
戲曲表演有嚴格的分行,生、旦、凈、丑各個行當在表演上都各具特色,某一劇目的某一人物應由哪個行當的演員扮演,皆有相應的規定。通常把扮演演員本人所屬行當中的戲劇人物叫「本工」,如《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是老生演員的本工,扮演《挑滑車》中的高寵是長*武生演員的本工。各行腳色都有自己的本工戲。不屬於本工范圍,但必須兼扮的,叫做「應工」,如兒童和門子由貼旦演員兼扮。同一劇目的同一人物可由兩個不同行當扮演的,叫「兩門炮」。比如,有些角色可由花旦扮亦可由丑角扮等。此外,扮演同演員所屬行當的表演特點距離較遠的戲劇人物時,稱「反串」,如《鐵弓緣》中陳秀英在女扮男裝後,即為反串小生和武生。有些演員技藝全面,崑曲、亂彈、文戲和武戲中的許多人物皆能扮演,一般人稱「文武昆亂不擋」。
❼ 京劇的各種角色介紹 謝謝
生旦凈丑
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是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個基本類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到宋元之際,開始創立,而到清初以後才算得是成熟。行當包含的內容比較復雜:有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一看就能分清形象的美醜。另外,有的行當重唱,有的重念,有的重做,有的重打,各個行當的聲樂技巧、身段工架乃至化妝服飾等各種造型手段,都有一套不同程式和規則,具有鮮明的造型表現力和獨特的形式。行當的劃分是嚴格的,生旦凈丑,一行有一行的程式規范。但從演員掌握和運用行當的角色說,又是靈活的,可以專上一行,也可以兼及其他。
生
生是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除凈、丑以外的男性角色稱為生行。按其扮演的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和娃娃生幾類。
老生,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因戴髯口,又稱須生,俗稱鬍子生。一般重唱功,用真聲,念韻白;動作造型莊重、端方。比如說京劇《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梆子《蝴蝶杯》中的田雲山等。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小生的表演在不同的劇種中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之處。音色運用上有兩類:一類用真聲,高腔和地方小戲系統劇種多用之;一類是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崑曲和皮簧系統劇種多用之。動作造型的基調是儒雅倜儻、秀逸飛動。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又有巾生、冠生、窮生、雉尾生和武小生之分。
巾生,又稱扇子生,因戴文生巾或持摺扇而得名,多扮儒雅瀟灑的青年書生,唱、念、做諸功並重。如崑曲《柳蔭記》中的梁山伯。
冠生,是崑曲特有的行當,又分為大冠生、小冠生。大冠生實為戴髯口的小生,多扮風流的皇帝或狂放不羈的才子,如《長生殿》中的唐明皇、《彩毫記·醉寫》中的李白等。小冠生又稱紗帽小生,多扮春風得意的年輕新貴,如《荊釵記》中的王十朋、《白羅衫》中的徐繼祖。
窮生,即扮演窮愁潦倒的落魄書生,如川劇《綵樓記》中的呂蒙正、崑曲《綉襦記》中的鄭元和。
雉尾生,又叫翎子生,因常在帽盔上插兩根雉尾而得名,唱、念、做、打諸功並重。如《群英會》中的周瑜、《連環記》中的呂布。
武小生,年輕的小將。如京劇《八大錘》中的陸文龍、《岳家莊》中的岳雲,《九龍山》中的楊再興。
武生,擅長武藝的人物,分長*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長*武生扎大*、穿厚底靴,扮演大將。如京劇《挑滑車》中的高寵、《長坂坡》中的趙雲等都屬長*武生。短打武生常穿袍衣袍褲和薄底靴,以動作的輕捷矯健、跌打翻滾的勇猛熾烈見長。如京劇《三岔口》中的任棠惠、《十字坡》中的武松、《鬧天宮》中的孫悟空都屬短打武生。
旦
旦是戲曲表演中女角色的統稱。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七類。
正旦,主要扮演性格剛烈、舉止端莊的中年或青年女性。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稱青衣或青衫。唱、念、做諸功兼備但重點在唱功上。如《秦香蓮》中的秦香蓮、《宇宙鋒》中的趙艷容等。
花旦,扮演性格活潑明快或潑辣放盪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與正旦相對照。造型要求嫵媚清麗、嬌憨活潑,多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秀麗靈巧。梆子系統劇種稱小旦,如《坐樓殺惜》中的閻惜姣、《少華山》中的殷碧蓮、《梵王宮》中的耶律含嫣等。
貼旦,南戲和北雜劇都有此名,是旦中的副角,意為旦之外再貼一旦,不表示性格特徵。如《牡丹亭》中的春香、《占花魁》中的莘瑤琴、《翡翠園》的趙翠兒。崑山腔兼扮兒童和門子。漢劇、粵劇都有貼旦,是花旦的異稱。
閨門旦,扮演少女。北雜劇有「閨怨雜劇」。清代崑山腔中,閨門旦從旦行中分化出來。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玉簪記》中的陳妙常、《琥珀匙》的桃佛奴等。梆子系統劇種《蝴蝶杯》中的胡鳳蓮、盧鳳英,皮簧系統劇種《二度梅》中的陳杏元等,都屬閨門旦,但分屬小旦和貼旦,不另行。京劇的閨門旦早期以扮演小家碧玉為主,如《拾玉鐲》中的孫玉姣、《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後吸收崑曲有大家閨秀的類型,如《鳳還巢》中的程雪娥。
武旦,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形象。分刀馬旦和武旦兩類。刀馬旦重身段工架,如《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武旦重跌撲翻打,如《十字坡》中的孫二娘。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如京劇《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多重唱功;崑曲《荊釵記》中的王十朋母等,兼重做功。漢、粵、湘等劇種稱老旦為夫或婆旦。
彩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劇或鬧劇人物,實為女丑,又作丑旦、丑婆子。常常濃妝艷抹,行為乖張,多扮滑稽風趣或*刁凶惡的人物,如《鐵弓緣》中的茶婆、《朱痕記》中的嬸娘。川劇稱為搖旦,以幽默詼諧見長,有獨特風格,如《迎賢店》中的店婆、《御河橋》中的宜母等。
凈
凈是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俗稱花臉。臉上勾勒臉譜,音色宏亮,表現性格豪邁或粗獷的人物形象,如包拯、張飛都是花臉扮裝。
凈是表現正面人物的,但有時也表現反面人物。如《千金記》中的項羽、《宵光劍》中的鐵勒奴是正面人物,而《鳴鳳記》中的嚴嵩、《精忠記》中的秦檜、《紅梅記》中的賈似道都是*詐、兇殘的人物。按扮演的人物,花臉可分為大花臉和二花臉兩類。
大花臉,以唱功為主,在京劇里稱銅錘或黑頭,因包拯勾黑臉而得名。扮演的人物多是朝廷重臣,如《草橋關》中的姚期、《御果園》中的尉遲恭、《將相如》中的廉頗等。
二花臉,以做功為主,重身段工架,京劇里又稱架子花臉,漢、粵、湘劇稱為雜。一般扮演的都是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如《盜御馬》中的竇爾墩、《取洛陽》的馬武等。京劇中的曹操為架子花臉。川劇、湘劇有草鞋一類,如《蘆花盪》中的張飛、《水淹七軍》的龐德,因穿草鞋而得名。
武花臉,是二花臉的一支,以武功為主。京劇中稱武二花。武花臉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撲摔兩大類。
油花臉,俗稱毛凈,也屬二花臉。崑曲中《天下樂·嫁妹》的鍾馗即是油花臉的代表性形象。多用墊臉、假臂等塑形打扮,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體粗獷而多姿。
丑
丑是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喜劇角色,俗稱小花臉。用白粉在鼻樑眼窩勾畫臉譜。
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功而以念白的口齒清楚、清脆流利為主,多用散白,如果是表現人物時則用韻白。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當那樣嚴謹,但有自己的風格和規范,如屈膝、蹲襠、踮腳、聳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動作。昆、川、漢劇等歷史悠久的劇種在表演程式上要求比較嚴格,民間小戲則比較靈活自由。這種表演一般可以表現幽默機智的正面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敗壞或品質上有嚴重缺陷的反面人物。分為文丑、武丑兩大類。文丑中又有袍帶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和老丑等。
袍帶丑,是因穿蟒袍、腰圍玉帶而得名。扮演帝王將相、公卿大夫中的喜劇人物,如《湘江會》中的齊宣王、《九錫宮》中的程咬金。「官衣丑」多扮一般文官中的喜劇人物,如《贈綈袍》中的須賈等。
方巾丑,是因常戴方巾而得名。多扮儒丑、謀士或書吏中的喜劇人物,如《群英會》中的蔣干。
褶子丑,是川劇醜行的一支,常扮演花花公子、紈絝子弟,如《做文章》中的徐子元、《蕉帕記·鬧釵》中的胡璉;高甲戲稱公子丑,京劇有鞋皮丑,如《野豬林》中的高衙內、《鐵弓緣》的石文。
茶衣丑,是京劇醜行的一支,因常穿茶衣腰包而得名。人物多是普通勞動人民,如《醉打山門》、《武松打虎》中的酒保、《問樵鬧府》中的樵夫等。
老丑,多扮心地善良、性格詼諧的老人,如《蘇三起解》的崇公道、《棒打薄情郎》的金松。
武丑,俗稱開口跳。講究念白的吐字清晰、語調流利、動作敏捷、著重翻跳跌撲的武功,扮演機警幽默、武藝高超的人物,如《三岔口》的劉利華、《擋馬》的焦光普、《連環套·盜鉤》中的朱光祖等。
戲曲表演有嚴格的分行,生、旦、凈、丑各個行當在表演上都各具特色,某一劇目的某一人物應由哪個行當的演員扮演,皆有相應的規定。通常把扮演演員本人所屬行當中的戲劇人物叫「本工」,如《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是老生演員的本工,扮演《挑滑車》中的高寵是長*武生演員的本工。各行腳色都有自己的本工戲。不屬於本工范圍,但必須兼扮的,叫做「應工」,如兒童和門子由貼旦演員兼扮。同一劇目的同一人物可由兩個不同行當扮演的,叫「兩門炮」。比如,有些角色可由花旦扮亦可由丑角扮等。此外,扮演同演員所屬行當的表演特點距離較遠的戲劇人物時,稱「反串」,如《鐵弓緣》中陳秀英在女扮男裝後,即為反串小生和武生。有些演員技藝全面,崑曲、亂彈、文戲和武戲中的許多人物皆能扮演,一般人稱「文武昆亂不擋」。
❽ 以《牡丹亭》為例,說說「生旦凈末丑」的人物特徵,該怎麼區別呢
1.生 行 簡稱「生」。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鬍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簡稱「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後、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3.凈 行 簡稱「凈」,亦叫花臉。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幹凈,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武二花臉言紅凈,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5.丑 行 簡稱「丑」。劇中醜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醜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❾ 京劇里的生.旦.凈.末.丑.都分別代表什麼呀
生:男性,分小生(武生)和老生, 旦:女性分青衣,花旦,刀馬旦 凈:男性,俗稱花臉,一般用於有明顯個性人物或英雄人物 丑:丑角,男女性都有,男如武大郎,女如媒婆之類 以上只是個大概說明,其中每個角色還有龐雜的正/副,大/小之分,中國的國粹非一言半語說的明白,有興趣就要參考大量相關專業資料了 生」是邏輯性 腳色的統稱。扮演中老年人物的叫老生,因戴髯口,又稱須生、鬍子生,如《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按表演藝術的不同特點,分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兼重武功的靠把老生。扮演青年不掛胡須的叫小生,如《西廂記》中的張生。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藝特點,又分巾生、冠生、窮生、雉尾生和武小生。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人物叫武生,又分長靠武生(如趙雲)和短靠武生(如武松)。還有扮演兒童的叫娃娃生。 「旦」是女性腳色的統稱。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又可分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七種類型。正旦(青衣)主要扮演性格剛烈、舉止端莊的中青年女性,秦香蓮;花旦扮演天真活潑或放浪潑辣 青年女性,如《拾玉鐲》的孫玉姣;貼旦指同一劇中次要的旦角,大多為丫頭;閨門旦扮演少女,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武旦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如穆桂英;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如佘太君;彩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劇、鬧劇人物,又稱丑旦、丑婆子,如戲中的媒婆。 「凈」,俗稱花臉,大多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特異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演風粗獷。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及技藝特點,又可分為大花臉,以唱功為主,如包拯;二花臉,以做功為主,如曹操。二花臉又可分武花臉,以武為主,如楊七郎;油花臉,形象奇特,如《鍾馗嫁妹》中的鍾馗。 「丑」,扮演喜劇腳色,由於在鼻樑上抹一上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又稱三花臉。傳統戲中丑腳扮演 人物種類繁多,有語言幽默、行動滑稽、心地善良的人物;也有奸詐刁惡、慳吝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 身份、性格和技藝特點,又可分為文丑和武丑。
❿ 生旦凈丑分別在京劇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生:男性,分小生(武生)和老生,
旦:女性分青衣,花旦,刀馬旦
凈:男性,俗稱花臉,一般用於有明顯個性人物或英雄人物
丑:丑角,男女性都有,男如武大郎,女如媒婆之類
以上只是個大概說明,其中每個角色還有龐雜的正/副,大/小之分,中國的國粹非一言半語說的明白,有興趣就要參考大量相關專業資料了
生」是邏輯性 腳色的統稱。扮演中老年人物的叫老生,因戴髯口,又稱須生、鬍子生,如《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按表演藝術的不同特點,分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兼重武功的靠把老生。扮演青年不掛胡須的叫小生,如《西廂記》中的張生。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藝特點,又分巾生、冠生、窮生、雉尾生和武小生。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人物叫武生,又分長靠武生(如趙雲)和短靠武生(如武松)。還有扮演兒童的叫娃娃生。
「旦」是女性腳色的統稱。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又可分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七種類型。正旦(青衣)主要扮演性格剛烈、舉止端莊的中青年女性,秦香蓮;花旦扮演天真活潑或放浪潑辣 青年女性,如《拾玉鐲》的孫玉姣;貼旦指同一劇中次要的旦角,大多為丫頭;閨門旦扮演少女,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武旦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如穆桂英;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如佘太君;彩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劇、鬧劇人物,又稱丑旦、丑婆子,如戲中的媒婆。
「凈」,俗稱花臉,大多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特異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演風粗獷。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及技藝特點,又可分為大花臉,以唱功為主,如包拯;二花臉,以做功為主,如曹操。二花臉又可分武花臉,以武為主,如楊七郎;油花臉,形象奇特,如《鍾馗嫁妹》中的鍾馗。
「丑」,扮演喜劇腳色,由於在鼻樑上抹一上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又稱三花臉。傳統戲中丑腳扮演 人物種類繁多,有語言幽默、行動滑稽、心地善良的人物;也有奸詐刁惡、慳吝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 身份、性格和技藝特點,又可分為文丑和武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