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公丁香
『壹』 公丁香有什麼作用
1. 公丁香的功效與作用:公丁香具有溫中降逆和補腎助陽的效用。它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呃逆、嘔吐、食少腹痛等症狀,以及心腹冷痛和腎虛導致的陽痿。
2. 植物學特徵:公丁香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別名有雞舌香和丁香。其乾燥果實被稱為母丁香。
3. 葯用歷史:公丁香是常用的中葯材,屬於我國傳統的進口"南葯"之一,最早記載於《葯性論》。
4. 化學成分:丁香含有揮發油,主要成分包括丁香油酸、乙醯丁香油酸、丁香烯、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莢蘭醛等。這些成分具有抑菌和驅蟲的作用,同時丁香也因其芳香而被用作香料。
5. 栽培與研究:丁香在我國50年代開始引種,並初獲成功,能正常開花結實。然而,產量極不穩定,單株花蕾產量差異顯著,有時差異可達10倍之多。因此,丁香的高產栽培技術和利用優良母株進行無性繁殖的技術,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貳』 公丁香是什麼時候採收
公丁香是1至2月採收。
公丁香,正式名稱:丁子香。是桃金娘科蒲桃屬植物。
丁子香樹是一種常綠喬木,高10至20米。樹皮灰白而光滑;單葉大,葉對生,葉片革質,卵狀長橢圓形,全緣.密布油腺點,葉柄明顯。葉芽頂尖。聚傘花序或圓錐花序,花為紅色或粉紅色;花3朵1組,花瓣4片,花蕾初起白色,後轉為綠色,當長到1.5至2厘米長時轉為紅色,花萼呈筒狀,萼托長,頂端4裂。裂片呈三角形,鮮紅色,雄蕊多數,子房下位;漿果卵圓形,紅色或深紫色,內有種子1枚,呈橢圓形。花期 1至2月,果期6至7月。
以花蕾和其果實入葯。花蕾稱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實稱母丁香或雌丁香。在花蕾開始呈白色,漸次變綠色,最後呈鮮紅色時可採集。將採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曬干即成。
原產於熱帶,喜熱帶海洋性氣候。喜生於高溫、潮濕、靜風、溫差小的熱帶雨林氣候環境中。較不耐低溫和乾旱,大風對丁子香的生長極不利,宜肥沃、深厚、疏鬆的土壤,一些熱帶火山岩土質是適合丁香生長的土壤類型。我國海南種植區,其年均氣溫23.1℃至24.4℃,月平均最高氣溫26.0℃至28.4℃,月平均最低氣溫16.7℃至18.8℃,年降雨量1330至2530mm。溫度低於5℃時,嫩葉受害,落蕾,落花,達3℃時植株死亡。丁子香幼樹喜陰,不耐烈日曝曬,生長緩慢,成齡樹喜陽光,陽光充足才能早開花開花多。丁子香地上部枝葉茂密,樹冠大,而根群淺且纖細,故支撐力小,不抗風。喜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pH5至6的砂壤土。
丁子香的花蕾為常用中葯,是我國傳統進口"南葯"之一,始載於《葯性論》。現代研究表明,丁子香含揮發油,油中主要含丁香油酸、乙醯丁香油酸及丁香烯、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莢蘭醛等成分。具抑菌及驅蟲作用,用作芳香,鎮痙驅風劑。
丁子香是世界名貴的香料植物,用於烹調、添加劑、制茶等。丁子香在我國50年代引種,初獲成功,能正常開花結實,但產量極不穩定,單株花蕾產量差異極大,有時達10倍之多,為此丁香高產栽培技術及利用優良母株進行無性繁殖技術值得深入研究。
『叄』 公丁香的詳細介紹
出自《開寶本草》,葯性論;①《雷公炮炙論》:凡使(丁香),有雌雄,雄顆小,雌顆大,似棗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②《開寶本草》:丁香,二月、八月采。按廣州送丁香圖,樹高丈余,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雕。醫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釘子,長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葯爾。
本品歷來為進口葯物,引進年代未詳。但《名醫別錄》已有雞舌香的記載。歷史上曾有丁子香等名稱。據《本草拾遺》(公元739年)載:雞舌香和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香乃母丁香也。以後諸家均採納此說。至於原植物,《唐本草》和《海葯本草》已有描述。但較為准確的應為宋《開寶本草》:丁香生交、廣、南番。按廣州圖上丁香,樹高丈余,木類桂,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凋。其子出枝蕊上如釘,長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即系本種。
丁香為常用中葯,是我國傳統進口南葯之一,始載於《葯性論》。現代研究表明,丁香含揮發油,油中主要含丁香油酸、乙醯丁香油酸及丁香烯、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莢蘭醛等成分。具抑菌及驅蟲作用,用作芳香,鎮痙驅風劑,治療胃病,腹痛、嘔吐、神經痛、牙痛等疾病。丁香不僅為主要葯用植物,也是世界名貴的香料植物。丁香我國50年代引種,初獲成功,能正常開花結實,但產量極不穩定,單株花蕾產量差異極大,有時達10倍之多,為此丁香高產栽培技術及利用優良母株進行無性繁殖技術值得深入研究。 丁香原產於熱帶,喜熱帶海洋性氣候。喜生於高溫、潮濕、靜風、溫差小的熱帶雨林氣候環境中。我國海南種植區,其年均氣溫23.1℃-24.4℃,月平均最高氣溫26.0℃-28.4℃,月平均最低氣溫16.7℃-18.8℃,年降雨量1330-2530mm。溫度低於5℃時,嫩葉受害,落蕾,落花;達3℃時植株死亡。引種到我國南方尚有一定忍受低溫的能力,當冬季l-2月,月平均氣溫19-20℃,絕對最低氣溫9-10℃時,生長發育正常,仍能抽技吐葉,當氣溫O℃時,植株死亡;丁香不耐乾旱,要求年降雨量為1800-2500毫米。苗期以及1-3年生幼樹,喜陰,不宜烈日暴曬,成齡樹喜光,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開花結果。喜上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黃壤和紅壤。
丁香地上部分枝葉茂盛,體積大,側技細脆而根系小,支持力弱,遇強風易倒,需設防護林加以保護。選地要選東南向或朝東坡向。 一般種植5-6年後開花,25-30年為盛產期。但有大小年現象,其壽命可達100多年。在我國海南省引種區,6-7月花芽開始分化,明顯看見花蕾,當花蕾由淡綠色變為暗紅色時,或偶有1-2朵開放時,即把花序從基部摘下,勿傷枝葉,這樣可提高公丁香產量,又可減少了香樹養分的消耗。如果讓花蕾繼續生長,翌年3月為盛花期,4-6月座果,並逐漸長成幼果,採收未成熟果實,即為母丁香。從花芽分化到果實成熟需經三年時間。採收後的丁香花蕾,揀凈雜物於陽光下曬,若天氣晴朗一般曬3-4天即可,為了充分乾燥,花蕾不可堆得太厚,而且要定時翻動,曬至乾脆易斷即為商品丁香。未成熟的幼果,採收後曬干,即為母丁香。
炮製:
採下後除去花梗,曬干。
儲藏:
干品花蕾裝於雙層無毒塑料袋,密藏,宜在30℃以下保存,不使氣味散失。置乾燥處,避光保存。不能用水洗,以免揮發油損失。 花蕾略呈研棒狀,長1-2cm,紅棕色至暗棕色。分花萼與花冠兩部分。花萼萼管圓柱狀略扁,長0.7-1.4cm,直徑0.3-0.6cm,基部漸狹小,表面粗糙,富油性,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片。花冠近圓球形,直徑3-6mm,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將花蕾剖開後,可見多數雄蕊,花絲向中心彎曲,中央有一粗壯直立的花柱。芳香氣強烈,味辛,有麻舌感。
以個大、飽滿、鮮紫棕色、香氣強烈、油多者為佳。
『肆』 公丁香有什麼作用
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實]。兩者的功效、主治功能基本相似,暖胃,溫腎;治胃寒痛脹、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但公丁香葯力足,母丁香則葯力較弱,一般都以公丁香入葯。
丁香,為木犀科,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廣泛分布於桑給巴爾、馬達加斯加島等地,因花筒細長如釘且香故名,為哈爾濱市市花,是著名的庭園花木。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習性強健,栽培簡易。因而在園林中廣泛栽培應用。古代詩人多以丁香寫愁。因為丁香花多成簇開放,好似結。稱之為「丁結,百結花」。
別名:公丁香、百結、丁子香、雞舌香。丁香是由未開放的花蕾芽,經乾燥而製得,狀似圓頭釘子,其香味濃烈,口感苦,烹飪之後變得溫和。丁香屬一種芳香健胃劑,能促使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
中國植物志第61卷木犀科丁香屬 Syringa: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近圓柱形或帶四棱形,具皮孔。冬芽被芽鱗,頂芽常缺。葉對生,單葉,稀復葉,全緣,稀分裂;具葉柄。花兩性,聚傘花序排列成圓錐花序,頂生或側生,與葉同時抽生或葉後抽生;具花梗或無花梗;花萼小,鍾狀,具4齒或為不規則齒裂,或近截形,宿存;花冠漏斗狀、高腳碟狀或近幅狀,裂片4或5枚,開展或近直立,花蕾時呈鑷合狀排列;雄蕊2枚,著生於花冠管喉部至花冠管中部,內藏或伸出;子房2室,每室具下垂胚珠2枚,花柱絲狀,短於雄蕊,柱頭2裂。果為蒴果,微扁,2室,室間開裂;種子扁平,有翅;子葉卵形,扁平;胚根向上。染色體基數x=23,或22、24。木犀科丁香屬的植物一般也被俗稱為丁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