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油畫靜物
⑴ 在上海工作,回家過年帶什麼
不知道你是要帶食品還是紀念品。我建議你帶一盒上海特產回去。超市裡都有賣的。而且很便宜。裡面綜合里上海的一些糕點。都是一小盒裝的。每一盒一種口味。下面的是我在網上查的 你自己去看看
上海梨膏糖
據傳梨膏糖始於唐朝名相魏微,距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歷史。他將草葯磨成粉末同梨汁一起煎熬,給其久病老母服用。後來這種方法競相流傳,成為療效食品梨膏糖。現在,上海豫園商場內的上海梨膏糖商店常年供應各式梨膏糖,有採用杏仁、山楂、川貝、桔梗、桔紅等十餘種中葯材加工製成的止咳梨膏糖,還有薑汁、薄荷、胡桃、蝦米、肉鬆、松子等各種花式梨膏糖。
鳳尾魚罐頭
鳳尾魚,又稱烤子魚,特徵為體側扁,尾部延長,銀白色,雌大雄小。鳳尾魚是名貴經濟魚類,肉質鮮美,供鮮食或制罐頭食品。通常人們喜歡將它油炸,加上輔料佐餐,味香酥可口。油炸鳳尾魚製成的鳳尾魚罐頭暢銷國內外。
上海浦東雞
肉質特別肥嫩、鮮美,香味甚濃,筵席上常作白斬雞或整整燉煮。它單冠直立,胸闊體大,黃嘴、黃腳,體形碩大。成年公雞可長到9斤,故有「九斤黃」之稱,母雞體重也有6斤左右。
銀魚
產於上海的崇明、青浦等縣。在當地俗稱「面丈魚」或「面條魚」,肉嫩味美,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是餐桌上的珍品。用它和雞蛋一起下鍋旺火炒,可做成名菜「銀魚炒蛋」,也可曬成干或加工成銀魚罐頭。
上海木雕
上海是我國木雕工藝品重點產區之一,按所用材料分為白木、紅木和黃楊木雕三大類。白木所雕作品,構圖豐滿,層次清晰,刀法精細,富於變化,有欣賞陳設的插屏、屏風,也有欣賞和實用相結合的傢具、酒廚、台燈、果盤等。代表作品有巨型木雕藝術品《龍船》、《蟠桃勝會》。
紅木雕採用小塊紅木,運用鏤雕、圓雕、深淺浮雕等技藝,以山水、花鳥、瓜蔬、蟲魚為題材,設計成文具用品、煙具、花插等工藝品。造型精緻紋飾簡練,做工挺括。上海的黃楊木雕以圓雕為主,作品大多取材於兒童生活,刀法精細,造型活潑生動,適於案頭欣賞。其優秀作品有《五子戲龜》、《頑皮娃娃》、《乘龍》等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代就是上海地區的著名工藝品。嘉定竹刻主要有平面雕和立體雕兩種。立體雕以竹根為主,平面雕以扇骨、筆筒、花瓶等為。
雕法有陰刻、陽刻、皮雕、模雕等多種,其中以留青皮雕最具特色。留青皮雕以竹的青皮作花,竹肌作底,利用其色澤的不同而雕鏤出層層畫面。所刻書、畫、插屏、掛屏等欣賞藝術品和煙盒、筆盒、花瓶等實用工藝品刀法縝密精緻、圖案清麗淡雅。
上海麵塑
上海麵塑已有百餘年歷史。開創者當推被人稱為「面人趙」的上海著名麵塑藝術家趙闊明。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內容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他的女兒和徒弟們繼承了他的技藝,在國外現場表演中被譽為上海牙雕
上海牙雕
上海象牙雕刻主要品種有鏤雕細花、皮雕、圓雕人物三類,其中以鏤雕細花景物最具特色,與北京的圓雕、浮雕人物、廣州的多層牙球、通雕花舫齊名。上海牙雕的鏤雕細花特色,形成於二十世紀初,所表現的題材豐富,形式多樣,構圖豐滿,形象生動,富有畫意。作品的刀功干凈利索,工藝精巧細膩。特別是鏤空雕,把內景與外景融為一體,充滿江南地方特色。代表作品有《白螺姑娘》、《蚌景》、《十八羅漢斗大鵬》、《琵琶行》、《大河下》、《春景》、《龍船》、《江南風光》等珍品。
「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萃」。麵塑體積小,攜帶方便,又經久不霉不裂,不變形褪色,因而成為旅遊者贈送親友,留作紀念之佳品。
上海絨綉
絨綉是新興的中國工藝美術品之一,是在特製的網眼織物上用各色絨線一格一針地綉制的一種手工藝品,產品分欣賞和實用兩大類,以色彩豐富,層次上海絲綢
上海絲綢
上海是中國絲綢的重要產地和出口地之一。綢、緞、綾、羅、錦、縐、絨、葛、綈、紡、紗、綃應有盡有,花色繁多,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贊賞。舉世稱譽的「金三杯」真絲印花綢配色和諧明朗;以中國畫為題材的真絲花綢,不僅有古色古香的風貌,又有嶄新的表現手法,在國際市場上獨樹一幟
清晰,造型生動,形象逼真而深受國內外群眾的歡迎。上海絨綉中「萬里長城」、「百花爭艷」、「珠穆朗瑪峰遠眺」等都成為在國內外有定評的傑作。其中「萬里長城」一幅被送至聯合國大廈廳堂上陳展,使各國代表嘆為觀止。
嘉定黃草編
上海嘉定區的徐行鄉是馳名世界的黃草之鄉,這里出產的黃草,具有光滑、柔軟、堅韌等特點,用黃草編織的草製品既美觀大方,又輕巧適用,是上海的傳統特產。
松江鱸魚
松江鱸魚僅產於上海松江縣西門外秀野橋下,為松江特產,自魏晉以來就聞名全國,其肉嫩而肥,鮮而無腥,沒有細毛刺,滋味鮮美絕倫,是野生魚類中最鮮美的一種,中國四大名魚之一。松江鱸魚體型呈紡錘形,長約十二厘米,
城隍廟梨膏糖
城隍廟梨膏糖相傳已有1300多年歷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廟開設了果膏糖店,由於業主善於經營,使城隍廟梨膏糖揚名中外。此糖分療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兩類。療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開胃之效用。系採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紅等葯材和白砂糖一起經煎熬精製而成。花色梨膏糖則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葯加上白糖精熬而成。現由豫園商城上海梨膏糖商店專賣。
重不過二、三市兩。用鱸魚製作的名菜,有被譽為「東南佳味」的鱸魚膾、鱸魚羹等 。
崇明水仙花
上海崇明水仙花已有近百年的栽培歷史。以其濃郁芳香著稱於國內外花卉市場,可與英國玫瑰齊名。「崇明水仙」中最名貴品種有:白玉水仙、琉璃水仙、喇叭水仙、球頭水仙和亞香水仙。
上海漆器
上海鑲嵌漆器,分骨石鑲嵌、玉石鑲嵌和手磨螺甸三種。藝人們利用象牙、牙板骨、青田 石、壽山石、蒙古石、雲母、蚌殼或翡翠、白玉、珊瑚、綠檀、金星石等不同色彩的天然 材料,根據畫稿上人物、花鳥的神情形態,加工細刻,然後拼裝,鑲嵌在各種漆器上,再 輔之描金技法,刻成圖案背景,加以襯托,使畫面色彩鮮艷,並富有立體感,如骨石鑲嵌 《祝您長壽》掛屏,作品畫面構思富有情趣,整幅畫面巧妙地選用20多種彩色,突出了 「老壽星」的特有形態,臉的表情,手的動作,形象逼真,壽星和小孩的衣紋,用彩色螺 甸描金修飾,畫面古樸端莊.刻漆是以刀代筆,在磨光後的漆器上,根據設計的畫稿,用刀 刻去漆皮,填上各種絢麗古雅的色彩,表現出各種美麗的畫面。上海刻漆具有刀法流暢, 線條優美的特點。它以精刻樓閣亭台和古裝人物見長,並以准確地復制中國古典名畫和創 作設計古典文學故事情節而享有盛譽。如屏門《清明上河圖》就是刻漆作品的優秀代表, 它復制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圖》中最精彩的部分,基本上保持了原作 品畫風工細、朴實,人物、山水、建築神形逼真的特點。上海的刻漆,還有一種叫斷紋工 藝術,它是繼承傳統刻漆手法,在漆坯上用針劃出斷紋,更顯
上海玉雕
上海玉雕主要有四大類:爐瓶、人物、飛禽、走獸。其中以爐瓶最為著名,它造型穩重典 雅,紋飾古樸精美,富有濃厚的青銅器趣味,在玉雕行業中獨樹一幟。上海玉雕爐瓶種類 很多,有爐、瓶、鼎、卣、爵、熏、杯、盒、燈等。造型多種多樣:有三腳爐、四腳爐、 鶴爐、鳳爐、鷹爐等;也有雙雞尊、雙牛尊、雙象尊、雙羊尊,以及各種鏈條瓶等。
上海玉雕不僅製作小件裝飾品和中件陳列品,而且還製作出幾件世界罕見的大型玉雕。1962 年,由魏正榮、關盛春兩位老藝人主持,製作了重達4000多斤的大型玉雕《紅旗插上珠 穆朗瑪峰》,刻畫了中國41名登山隊員征服世界屋脊的英雄姿態。1979年,上海玉石雕刻 廠在工藝師黃德榮主持下,由數十名藝人合作,用一塊重7300公斤的大青玉,設計製作 了高2.6,寬1.4米的《萬水千山圖》。在製作這一巨型玉雕的過程中,藝人們採用圓雕、 深淺浮雕、透雕,以及鏤雕結合運用的各種技藝,歷時經年,才完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玉雕產品。
得質朴大方,古趣盎然。
上海硯刻
硯刻就是在硯石上所進行的精緻雕刻,對於質地優佳的硯台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一硯 製成,往往要琢磨經年。這種藝術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它是和中國書畫同時 發展起來的。硯刻需要有高質量的硯石作原料。中國廣東的端溪石、安徽的歙石、甘肅的 洮石、湖南的紫石、江西的龍尾石、寧夏的賀蘭石,等等,都是自古聞名的上乘硯石。藝人們就是利用這些特殊的石料,採用傳統的磚刻、石雕手法,以石構圖,因材施藝,雕刻 各種形狀、絢麗多姿的硯台。此種硯台既是實用品,又可供人們欣賞。
上海硯刻以造型雅朴,刀法剛健著稱。其雕刻技法在繼承磚刻石雕的基礎上,又吸收了金石雕刻等其他藝術的精華,運用深、淺雕相結合的方法,使作品富有立體感。題材多取於 蔬菜、瓜果等靜物,也有少數魚蟲等圖案,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
上海集雲閣篆刻
篆刻是中國傳統的藝術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先秦及漢魏時期,篆刻印章由印工鐫刻, 藝術成就很高。隋唐以來,也各有其朝代的特點和風格,相傳,自元代畫家王冕開始用花 乳石作印材,因鐫刻方便,流行更廣,到了明清兩代,由於出土文物中印章漸多,提供了 大量參考資料,所以在文人士大夫中研究篆刻的風氣日益盛行,出現了很多篆刻家和流派。
集雲閣篆刻所用印材大有講究,並備有篆刻印章的各種材料,玉、石、銅、牙、角五大類都有。玉章有老虎石、獨山玉、新山石等,晶瑩明澈,光彩奪目。石章有壽山石、青田石、 昌化石等,質地油潤,色彩瑰麗,還有舉世稀少的田黃石和雞血石,都是珍貴的印材,它 本身就具有藝術欣賞價值。集雲閣的銅章造型古樸,匠工獨具。還有雪白的象牙章,漆黑的牛角章,以及造型典雅,雕工精細的各類印鈕。
上海集雲閣篆刻社,專門承接來外賓 、華僑和旅遊人士的篆刻業,浙江地區明清時代各家的篆刻藝術頗有研究,造詣很深,治印以工雋朴茂取勝,尤以小篆入印名重,運用各種書體入 印,以纖細、飄逸、雋秀 、美觀見長, 在實用與欣賞上有獨到之處。
上海曹素功墨
徽墨與湖筆、宣紙、端硯齊名,為「文房四寶」 中的珍品。徽墨發展到清代,質好量大, 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出現了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四大制墨家。曹素功居「四 大家」之首,故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說。曹素功墨庄生產的墨以質 量裝飾齊佳,揮寫賞鑒咸宜,馳名於世。清朝順治三年,曹素功墨庄由歙州遷至上海,從 開業到1956年,曹氏已經歷了十三代,綿延300多年,先後創建了「紫玉光」、「光琛」、 「天瑞」、「千秋光」等書畫名墨和「豹囊叢賞」、「古錢」等集錦套墨,暢銷日本和東南亞等地。
曹氏墨配方嚴格,用料講究,工藝精良,優質書畫墨的主要原料是桐油。桐油素稱「油 中之王」,附著力極強。另外加上麻油、豬油、廣膠、天然麝香、梅片、冰片、珍珠、金 箔以及其它名貴中葯香料,運用傳統工藝,共經煉、攪坯、翻涼、描金等十二道工序,歷時一年之久,精製而成。素功墨具有以下特點:首先,色澤如漆,黝黑之中泛出微微紫光。據《歙縣志》和《徽州 府志》記載:清康熙皇帝巡視江寧,曹素功進獻寶墨。康熙試用後深為賞識,恩賜曹氏「紫玉光」三字。其次,香味濃郁。清朝嘉慶年間,朝廷召曹氏進京特製御墨。這在宮廷中自然是件新鮮事,大臣宦官競相圍觀。曹氏投放麝香、冰片等料,隨著不斷地捶打,芬芳撲 鼻,不多時整個大殿香氣馥郁,久久不散。這就是墨名「金殿余香」的由來。第三,墨跡 不腐不蛀。由於墨錠之中加了幾種名貴中葯材,其馨香之氣起到了防腐避蟲的作用。曹素功墨用於作書繪畫不粘滯,書寫後不縐紙,墨跡著水不化,作品久存不褪色,防腐性強,使用時芳香沁人,能提神助興,為中外書畫家所歡迎。
上海崩瓜
因皮薄而脆,成熟後稍受碰擊即會崩裂而得名,外形長圓,中部略粗,似橄欖形的馬鈴,又稱馬鈴瓜。單重2公斤左右,大者2.5-3公斤,瓜皮呈淡綠色,有淺色花網紋,皮薄而脆,瓤色淡黃,籽血紅,肉厚汁多,甜度尤高,清香爽口。崩瓜植株嬌嫩,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如選擇排灌條件好的田塊,施足基肥,結瓜後只宜施淡肥,不能施濃肥、化肥,抗旱要開溝灌水,不能漫灌,摘瓜時宜在午後,以減少破裂。
豬血扁
豬血扁質地脆嫩,味香糯,煮而易酥。作為菜食,它有兩大其它扁豆無法與之匹敵的特點和作用:一是晚熟,在夏末秋初的長達4個月的時間里都是收獲期。這使它在國慶佳節和10月後秋菜紛紛落市時,贏得了上市的時機。另外,一般扁豆,若太嫩,子粒未成時炒吃,只能嘗到一層莢皮的滋味;若待子粒飽滿後食用,其殼已纖維化。豬血扁即使子粒飽滿,其莢還不會老化,照樣能炒食。它既可清炒素食,又可和肉類同煮,做成葷菜。
城隍廟五香豆
城隍廟五香豆用料講究,火候適當。所用原料是專門選自浙江省餘姚縣出產的蠶豆,挑選極為嚴格,黃皮豆和蟲蛀豆都不能用,要使用清一色的青皮豆,洗干凈用水煮。燒煮用的是雙眼灶,上面放一隻清水鍋,一隻糖水鍋。當清水鍋水溫達到攝氏60度左右時候,再把洗凈的蠶豆放進去,煮一段時間,豆熟後往糖水鍋里撈。但撈豆以前,要先把一定比例的糖精和香草、香精放在糖水鍋里,再往撈出的蠶豆上撒點鹽,放進糖鍋里後要不斷地翻動。翻動時,要從鍋邊周圍用笊籬慢慢往下推著翻。這樣能把豆煮得均勻入味。半個小時左右,見豆皮上泛出鹽花,可以起鍋把豆晾在竹絲容器里,涼透、乾燥後即為五香豆。皮薄肉鬆,鹽霜均勻,咬嚼柔糯。吃到嘴裡香噴噴、甜滋滋,別有風味。
嘉定白蒜
嘉定白蒜是很好的滋補強身蔬菜,除含糖類外,還含有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B、C,以及微量元素硒等,主要供炒食調味及加工用。大蒜又是一味良葯,具有抑殺多種細菌的作用,對原蟲性、真菌性感染也有療效;而且它還可降低血脂,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此外,還可抑制胃癌的發生。大蒜對農、牧、漁業生產也有很大關系,用於蒜粉作公豬發情促進劑,可以取得較好效果;乙基大蒜素可防治稻熱病和棉花苗期病害;冷凍鮮魚時,在冷凍液中加入蒜汁可起到防腐作用;魚塘中撒一些蒜汁可防治魚病。
香粳稻
產於上海青浦。具有以下特點:1、葉香。從苗期起葉片散發香氣,抽穗揚花期尤濃,農戶於蒸煮老米時,加入少量香粳稻葉,飯粒呈綠色,劇增清香;2、米香。脫粒、曬谷之時,場上香氣宜人,雖稻柴亦具清香。米無腹白、心白,清亮光潔,呈珍珠色,似碎玉晶瑩;3、飯香。煮飯、煮粥香氣四溢,後者尤甚,因有「一家燒粥十家香」之說。熱飯柔軟適口,粘性足,冷飯經多次回蒸,仍味香如初。用制糕點則熱食爽滑,冷後糯而不粘,干後脆而不裂。其營養豐富,含大量的蛋白質、澱粉、鐵、鈣、氨基酸等。為老幼、病弱、產婦皆宜的滋補佳品,有活血益氣、健身補腎之功,加入桂圓、紅棗、蓮子煮粥尤益滋補,常食能增進食慾,對治療心臟病、心血管系統疾病較有療效。
香芋
產於上海崇明。香芋含有較多的粗蛋白、澱粉、聚糖(粘液質)、粗纖維和糖,蛋白質的含量比一般的其它高蛋白植物如大豆之類都要高。香芋塊根肉質細膩,味清香,常供筵席食用,一般與肥雞一起煮做成「紅燒香芋雞」或作冷盆菜底。香芋中的聚糖能增強人體的免疫機制,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長期食用能解毒、滋補身體。
蘆筍
產於上海崇明。又名石刁柏、龍須菜含有較多的蛋白質,但幾乎沒有脂肪,吃起來清爽可口,對補充人體蛋白質需要和促進新陳代謝特別有好處。它的嫩莖既可同肉、肉片、蝦仁、豆腐、蘑菇、香菇等炒食,也可加工成罐頭,是一種極其高貴的名菜。另外它還有重要的醫療價值。上海腫瘤醫院將它作為治療某種腫瘤的專用葯物,也已臨床試用多年。
浦東雞
又名九斤黃、三黃雞單冠直立,胸闊體大,黃嘴、黃腳。母雞羽毛黃或麻栗色等;公雞胸紅或雜黑色,背黃或紅,翼金黃或黑,尾黑,多有跖羽。浦東雞體型碩大,抗病力和適應性強。浦東雞肉質特別肥嫩、鮮美,香味甚濃,宴會、家庭往往用以招待賓客,筵度上常作冷盤(白斬雞)或整隻加以燉煮。產婦或初愈病人皆習慣於用它來調理、滋補身體。
上海高橋松餅
因其入口酥鬆而得名。又因酥皮層次分明,每層薄如紙,別稱千層餅。經配料、調制發面、擦酥、包酥、開酥、插皮子、包餡成型、烘烤、冷卻、檢驗、裝盒等工序。成品形如月餅,餅面呈金黃色,油潤光潔,四周乳白色,底部不焦結發硬,酥皮層次分明,餡心無雜質,皮薄餡足,酥鬆香甜。具有蔥香、麻香、脂香風味。油而不膩,甜而爽口,香氣濃郁,皮酥餡糯,細軟可口,餘味無窮。
上海高橋松餅
因其入口酥鬆而得名。又因酥皮層次分明,每層薄如紙,別稱千層餅。經配料、調制發面、擦酥、包酥、開酥、插皮子、包餡成型、烘烤、冷卻、檢驗、裝盒等工序。成品形如月餅,餅面呈金黃色,油潤光潔,四周乳白色,底部不焦結發硬,酥皮層次分明,餡心無雜質,皮薄餡足,酥鬆香甜。具有蔥香、麻香、脂香風味。油而不膩,甜而爽口,香氣濃郁,皮酥餡糯,細軟可口,餘味無窮。
上海潛泉印泥
系採用優質硃砂、陳油及富有彈拉力的艾絨等為原料,質地細膩濃厚,色澤沉著顯目,寒而不凝凍,炎而不透油,印文躍於紙上,字跡清晰而富有立體感;經曝曬、水浸,色澤鮮明如故;經禱、拓,字文不走樣。
金澤狀元糕
產於上海青浦。
工藝:系採用優質純粳米,用石舂碓成粉,粉質細膩不糊,配以白糖,經蒸、切、焙、烘等工藝製成。如和以適量松子粉則成松子狀元糕;和以椒鹽則成椒鹽狀元糕,宜不喜甜令及患胃病者食用。其烘製最為講究,系用木炭文火烘炙,火候四角均衡。成品片薄,色澤金黃,味美氣香,甘甜鬆脆,入口即溶,內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有助消化、生津健脾之效。食用、攜帶及貯存均極方便,且價格便宜。
「五芳齋」糕團
「五芳齋」的糕團點心獨具特色。一是用料講究、用料適中。製作糕團的米粉,選用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出產的色白、韌性強的粳米和糯米。松子肉、瓜子肉、芝麻等輔料,都是精選上等的,桂花用的是香味濃郁的陳桂花。另外它的製作工藝也特別講究,先把水磨粉磨製精細,壓粉瀝水,既要瀝干,又要求保持米粉松軟。不同的品種,配料各異,一般糕團是七厘米粉、三成粳米粉;青團是八成糯米粉,二成粳米粉;糖年糕則純用糯米粉,使糕團各具特色。另外這類產品的品種特別繁多,達上百種,既有大眾化的赤豆糕、黃松糕,也有八仙過海、雙龍戲珠等花色糕團,根據江南地方民間習俗,還製作、供應農歷正月十五吃的元宵(湯團)、清明時節的青團、農歷九月九日的重陽糕、春節的糖年糕、百果松糕等應時點心。
上海絹花
上海絹花主要有以下6道工序:第一原料上漿,絹花原料大多採用真絲織品,一般質地柔軟,不易落料,且花瓣易生毛邊,難予造型,故須上漿處理。系以綠豆粉為漿料,過去以手工剖漿,其產量低,不適應流水生產,且乾燥靠天;現由機械刮漿,蒸汽乾燥。第二落料,按設計的花瓣形狀,用敲刀與下料機落料,代替過去以笨重木榔頭手工敲瓣落料方式。第三染色,屬製作工藝中較為重要的一環。為適應色彩多變,便於套色及小批量生產的特殊要求,一般採用以酒精為深透劑的冷染法,按水、深透劑及染料的科學配比進行。並用色卡為色標,代替過去單憑經驗目測方法。第四造型,過去用手工握、燙、捻、拉花瓣,現已使用模具及機械沖壓,使花瓣紋脈清晰,提高質量。其五定型,造型後的花瓣含有一定水分,致花瓣較為濕、軟,應加以乾燥定型,關系花朵整體形象的逼真。現由電烘箱代替原用火(煤)爐乾燥。最後組裝,一般分為3個步驟,即:粘花,將定型的花瓣照實樣粘成花朵;拼花,用皮紙順次將花朵、葉、杈、梗拼湊成一枝完整的絹花成品;最後經包裝入盒。產品色彩明朗,鮮艷和諧,結構合理,外形飽滿,線條柔和,真美兼備,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欣賞性與裝飾性。
鳳尾魚
又名烤子魚。產於上海崇明。體側扁,尾部延長,銀白色。口大而方,胸鰭上部具游離鰭條,尾鰭沒有對稱性。腹中具棱鱗。雌大雄小。鳳尾魚是名貴經濟魚類,肉質鮮美,供鮮食或制罐頭食品。通常,人們喜歡將它油炸,加上輔料佐餐,其味香酥可口。
葉榭軟糕
其原料是選用當地特製白粳與糯米按比例配製而成。這兩種米要在水中浸泡4天以上,每天換水,使米發酵成分全部揮發完。經晾透後用石臼春粉細篩3次,再用篩子篩入蒸烙,輔以精細綿白糖和各色餡心,荷葉襯墊,蒸煮而成。口感清香、涼爽。原為手工生產,現經技術改造,實現半機械化,包裝出售,但仍保持其傳統特色。
軟糕有方糕、素糕、桂花白糖糕3個品種。方糕以豬油、豆沙、棗仁、紅綠瓜絲、綿白糖為餡心,外現呈正方形,色澤鮮艷,特點為肥、香、甜;素糕系混入上等綿白糖,外現呈大塊長方型,雪白細膩,線條清晰,特點為松、軟、甜、涼,糯而不粘,盛夏季節一周內不餿變;桂花白糖糕以全糯米加桂花、白糖、豬油、豆沙製成;外觀呈圓盤形,具有松、軟、甜、香、肥五大特點。吃起來松軟香甜而不膩,加薄荷更是夏日飲食佳品。
上海龍蝦片
系以新鮮蝦肉、潔白細膩的澱粉為原料。經水調後,呈透明液狀,無混濁。經油氽成熟後,膨脹達3-4倍,具天然蝦香,入口酥脆、松化、無硬渣、滋味鮮美。製作過程要求精細,從投料、打漿開始,注意漿層均勻,濃稀適度;拌粉和面務求勻透而無塊粒;擠壓、搓條必須粗細一致,表面光滑,底板平整,不出氣孔;蒸煮嚴格掌握時間、火候,既要熟透,又不能過熟;切片要求表面光潔,厚薄均勻,無刀紋及連刀;烘片注意控制熱量,使蝦片受熱均勻,逐步散發水分,以期片子平直,不開裂或粘連。
呈半透明,表面有光澤,可見雲紋,並略有蝦肉細微顆粒,片形完整,大小厚薄均勻,無搭連片、碎裂片。
上海全蛋薩其馬
系以雞蛋代水和面,在於增加營養成分,提高蔬松程度,改善色澤。全蛋薩其馬原料主要以鮮雞蛋、花生油、椰絲為主,工藝上要求製作精細,如擀皮掌握面團的軟硬度,並考慮撒粉,防止麵皮的粘連和起筋;熬糖漿根據天氣控制老嫩程度,過老影響色澤,過嫩影響成型;成型注意粘合、壓實,防止鬆散、空餡等。
崇明白山羊
其體型不大,但肌肉豐滿,渾身雪白,毛質柔軟而富有彈性,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該山羊毛按纖維長、短、粗、細、光對以及毛端平、尖的不同特點,分為細光鋒、粗光鋒、中短鋒、黃光鋒、白光鋒、上爪鋒、腳爪鋒等10餘個品種,均為制筆原料,尤以當年生而未經閹割的幼齡公羊頭頸部所生的頜鬃毛,稱細光鋒,最為名貴,具有長、直、尖、軟而彈性始終如一的特點,被列為世界筆料毛的珍品,是製造書寫筆、油畫筆的高級原料。
崇明醬包瓜
產於上海崇明。
它的主要製作方法是將生瓜放在甜面醬中腌制,加工腌制的原料和工藝特別講究。首先,採收生瓜要選取早期和中期結的,頭尾一樣粗,且尚未熟透。其次,要用一套特殊的釀制工藝,把麵粉中的糖分充分醞釀出來做成甜面醬。當生瓜投入醬缸後,一方面經過酶的作用,甜面醬中的種種糖類逐漸為瓜所吸收;同時又通過酶的催,使瓜中本來所含的碳水化合物(酶)一澱粉、糖、纖維素、葡萄糖、核糖、果糖等轉化或釀制出來,使瓜產生種種特殊口味和特殊質地。
特點:肉厚皮薄,食之甜而不膩,脆嫩爽口,堪稱是醬瓜中的佼佼者。瓜體呈透明狀,放在燈光下一照,條條都是嫩黃色的晶體,里邊的瓜子粒粒可數,切片佐食,勝似蜜餞。
⑵ 20世紀女性油畫家有哪些
著重介紹五位女性藝術家,她們絲毫不亞於同代男性藝術家的才華及其歷史貢獻。
一. 舉辦畫展次數最多的女畫家——方君壁
方君壁(1898—1986),出生於福州。幼年隨家人赴法,先入朱里安美術學院,後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成為該院第一位中國女學生。1924年她的作品入選巴黎沙龍展,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並從此開始了她漫長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生涯。
由於家境優越,方君壁留洋求學較早,因此她的藝術生涯與中國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並未發生多少關聯。1925年她曾回國執教,但一年後又重返法國,再進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在勃納爾畫室繼續學習了兩年。1936年方君壁再次回國,除專門從事油畫創作外,還潛心研修國畫,在藝術實踐中,與徐悲鴻、林風眠一樣較早地探索著中西方藝術融合的道路,嘗試著將西畫的解剖學、透視學等原理融合到國畫中來,以改正中國畫種種不合科學定律之處,可見其對藝術追求的執著。
在歷史上同期畫家中,方君壁的畫展次數是最多的。她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英國、法國、巴西、阿根廷和日本均舉辦過畫展。1974年,為了表達對這位將自己一身都奉獻給藝術事業的名門後裔的尊敬,巴黎東方藝術館專為她舉行了「方君壁從藝六十年回顧展」,可見其巨大的藝術成就。
1949年在其丈夫被國民黨誤殺後,方君壁再次離開了祖國,遠走海外,最後定居美國,一身作畫,直至終老。
二. 天妒英才——蔡威廉
蔡威廉(1904—1940)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蔡元培之女,1915年(其時九歲)第一次隨父母赴歐,後又二次赴歐,畢業於法國國立里昂美術學院,1928年回國後被杭州國立藝術院院長林風眠聘為西畫系教授。她的肖像畫在1929年第一界全國美術展覽中就「一鳴驚人」。在她的執教的時間內,經常親自給同學們做示範,很受同學們尊敬和愛戴,為我國西畫家的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的學生中就有後來出名的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
蔡威廉與杭州國立藝術院理論教授林文錚的結合是當年中國文化界的一段佳話。可惜在雲南分娩時因感染褥熱,不幸早逝。她的一位朋友在她一九三九年去世的時候說過這樣的話:「真正在那裡為藝術而致力,用勤苦與自己斗爭,改正弱點,發現新天地,如蔡威廉女士那麼為人,實在不多,末了卻被窮病打倒,終於死去,想起來未免令人痛苦寒心」。由於離世較早,蔡威廉留下的作品很少,其中巨幅肖像《秋瑾就義圖》是我國畫史上第一幅描繪女性英雄秋瑾的畫作,也表現了一個女性畫家對作為民族英雄的「女人」價值的張揚。除此之外,還有著名的肖像畫《孫中山肖像》、《建築師劉既漂》、《林文錚肖像》等。
蔡威廉的畫風簡練概括、有歐洲現代主義早期的風格,同時受後印象主義,尤其是塞尚畫風的影響較大,用筆大膽,造型簡練概括,具有雕塑感。蔡威廉對反映和表現女性題材有強烈的自覺意識,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三. 大家閨秀——關紫蘭
關紫蘭(1903—1986),廣東南海人,1927年畢業於上海中華藝術大學西洋畫科,老師是上海早期油畫家陳抱一。關紫蘭是中國較早接受野獸派影響的職業油畫家,是近代的浪漫派。畢業後隨即留學日本,對野獸派繪畫理解頗深。她的作品秀美華麗、用筆豪放,時時透露出堅強與宏偉,極具現代主義傾向,深受日本油畫界器重,被海外油畫界稱為「中國閨秀女油畫家」。
1929年她的作品《少女》顯示出她在藝術上的大膽追求。畫面構圖穩中有動,線條和色彩組合活潑,人物形象簡練,用筆老到,色塊明亮、果斷、鮮艷,確實與當時中國大部分油畫家的「寫意性寫實油畫」有很大差別。這種油畫常常色彩灰暗或一片暗褐色,被稱作「醬油調子」,尤其是在油畫的繪畫性、色彩和表層肌理及用筆上與先進技法有一定差距。後來成為美術評論家的金冶當時就評論道:「富有色彩而不辨輪廓,完全用自覺去表現圖像,所以在關女士的畫風中只有一種很簡單的形式,就是幽秀華麗、大方新鮮,她的用筆奇特的很,是近代的浪漫派,實在的內容,離我們目下所要求的相差甚遠,可她是遠處的一盞明燈」。她的另一幅作品《 執扇少女》與之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畫面少女端莊淑慧、從容恬靜,目如秋水,唇似櫻桃,手中素潔的摺扇映襯著純凈與典雅;畫面構圖飽滿大氣,線條圓潤簡約、灑脫飄逸,豐富強烈的色彩對比在微妙的純度調和里趨於協調,濃郁中不失沉穩;背景富有時代氣息的裝飾布紋圖案,點綴著少女如畫如夢的流金歲月。20世紀40年代陳瑞林在《當代中國油畫》中也曾評論道:「她確有像寶石一樣晶瑩玉潤的色彩,有像天鵝絨一樣溫馨的畫面,有小鳥一樣活潑的筆觸,可是男性特有的緊張與宏偉的構成,在她的畫面中已經老早就有了,看她最近的作品,風景和幾張花,顯然的,她已經放棄了變形、誇張而轉入寫實的手法中去,有這種寫實絕不是庸俗的、皮相的,而是表現的、單純的、洗練的寫實」。
可惜,她的畫也留存不多, 但從她有限的畫作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相比於中國早期其他的油畫家,其人物作品用筆格外簡約肯定,把握人物神情極具敏銳。三十年代人物作品尚以清幽華麗的氣質見勝,到四十年代,人物畫中更見秋水伊人的高華沉靜。
關紫蘭不僅是上世紀女性畫家的代表人物,在近百年新繪畫運動中,也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前衛女性——丘堤
丘堤(1906—1958)原名丘碧珍,生於商人家庭。她在少女時代就凸顯出不一般的個性和見識,年少在福州女子師范讀書時就已顯出新女性特點,帶頭剪短發,並利用暑期挨家挨戶動員家庭主婦學習文化,組織補習班。1928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的西洋畫系學習畢業後隨哥哥去了日本繼續進修美術,受印象主義影響較深。
她的丈夫龐薰琴也是中國早期的油畫家,與另一位畫家、雕塑家王濟遠於1932年成立畫室 「決瀾社」。1933年10月,當「決瀾社」舉辦第二次畫展時,丘堤的作品《花》獲得「決瀾社獎」,這是決瀾社四次畫展中惟一的一次頒獎活動,並請了當時文教界的名人頒獎。此次獲獎使丘堤名聲大振,但也有一些爭議,這要從這副畫的畫面說起:平塗的背景前,一塊淺色的方塊,象徵桌面,上擱一塊蠟染綉布,也是完全的平面化。畫上的一盆植物,葉子是紅的,花是綠的。於是便引來了一些人的不滿,認為紅葉綠花違反了自然界的規律。其實,丘堤這件作品,無論是畫面的構成、用意、色彩,都非常成熟和老練。她的構圖在對稱性中求得微妙的不均衡,背景的平塗和主要物體的有筆觸的肌理化處理,顯然是吸收了西方現代繪畫的處理手法和蠟染花布的民間趣味,再加上植物和背景的關系,這一切便不落痕跡地、簡潔又富有意味地勾畫出這幅畫的時代氣息。此外,這幅畫也顯出了畫家創作的天賦,這種天賦就在於能將各種不相同的事物,無論是技法還是觀念,都有分寸地融為一體,各部分的比例,無論是點、線、面,色彩,還是各種意象趣味,都能如此渾為一體,不多不少地組成一幅簡潔的好畫。丘堤的油畫對物體與空間、空氣的曖昧關系,為中國女性油畫家所僅見。
可惜的是她的作品也留存較少,大量作品在抗戰和文革時期遭浩劫被毀,僅剩二十多件,但對於一個真正的天才畫家而言,數十件作品已完全可以讓我們看出她藝術的光芒。
五. 傳奇女性——潘玉良
在中國早期的女油畫家中,潘玉良(1895-1977)的畫留存最多,主要作品有2000多件,如加上各種速寫和草稿,其作品可達4000多件。潘玉良原名張玉良,自幼父母雙亡,一度被迫墮入青樓,18歲從良。後在陳獨秀、劉海粟的鼓勵下,開始學畫,並在1918年以較高的分數被上海美專錄取。1921年,她考取了法國里昂中法大學,畢業後又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與徐悲鴻共同受教於法國學院派畫家西蒙、達仰教授。1925年完成學業後又在羅馬國立藝術學院學了一年繪畫和兩年雕塑。在她求學的這段時間里,國內軍閥混戰,留學生的公費資助常常得不到,而她又是個好強的人,不願開口借錢,以至於營養不良,差點雙目失明,由此可見她性格的堅強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國內外藝術界對潘玉良的藝術均有很高的評價,在1929年回國後一段時期里,她的油畫充溢著活力,色彩濃艷厚重,用筆大膽潑辣,被人譽為「中國印象派第一人」。 她的早期作品《春之歌》就吸取了印象派的光色變化,以自然抒情的筆調表達出生活中蘊含的美的境界。《仰卧女人體》則造型簡潔,意境甜美沉靜。1940年的《自畫像》,畫面色彩明亮,黃綠的背景和從左邊伸入畫中的盛開的紅色大花形成對比,畫中人穿著中國旗袍,微斜著頭,眼神優雅卻略帶憂郁。作此畫時她正是帶著一種悲痛絕望的心情離開祖國不久,可以看出畫中寄寓了她對親人的淡淡思念和一種無奈的孤單。除了自畫像她還喜好靜物,並將靜物創作與回憶相結合。從《白菊花與線裝書》中一再出現的菊花、丁香、月季,還有撲克、線裝書和煙斗等,可以看出這都是她對舊生活的回憶。從她留下的文章中我們知道,她將菊花,尤其是白菊賦予特殊的人格意義,常將其比喻自己的清白和不與濁世同流合污的志向。對生活細節的回味和隨之起伏變化著的心情思緒,表達出潘玉良作為一名特殊的女性,對其人生況味的表達。
後來,她又將中國畫的線條融入油畫,賦予作品以東方神韻。當時專門研究中國現代藝術的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邁克•蘇立文認為:「潘玉良是當代能使中西藝術融合的少數中國畫家的一位傑出的代表」。除此以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她作為一名女性畫家對女性身體和心境的表現,而她所掌握的印象派技法和傳統中國畫線描畫法,都為她的女性情懷和女性感受服務。潘玉良畫的大量女人體,其中大部分都是她自己充當模特。最有特點的是用線描構成的人體畫,在《觀貓女人體》,《披花巾女人體》和《女人體》中,潘玉良先用細膩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典雅素靜的女裸體,然後用淡彩點染出人體的結構和質感,背景部分運用點彩和交錯的短線來製造層次,呈現出秀美靈逸、堅實飽滿的極富獨創性和個性化的審美情趣。潘玉良不僅僅在技法上為中西藝術融合做出了貢獻,還在於她畫的這批人體的出現是早期女畫家用自己身體表達自己感情和人生的範本。潘玉良晚年仍熱衷於創作。五十年代中後期她創作了一批以中國民間婦女活動為題材的油畫作品,如《雙人袖舞》,《雙人扇舞》等,這些畫乍看起來有馬蒂斯的大塊純色運用的特點,然而在紛繁的西畫色彩中又融入了國畫的線條勾勒,蘊藏著中國藝術的意境、韻律、詩情。構圖大膽而誇張,畫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絢爛而寧靜,有著強烈的律動感,給人以美的享受。
縱觀潘玉良的藝術生涯,可以明顯看出她的繪畫藝術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融合中萌生發展的。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於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從古人而忘我之」的藝術主張。對此,法國東方美術研究家葉賽夫先生作了很准確的評價:「她的作品融中西畫之長,又賦予自己的個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國書法的筆致,以生動的線條來形容實體的柔和與自在,這是潘夫人的風格。她的油畫含有中國水墨畫技法,用清雅的色凋點染畫面,色彩的深淺疏密與線條相互依存,很自然地顯露出遠近、明暗、虛實,色韻生動,她用中國的書法和筆法來描繪萬物,對現代藝術做出了豐富的貢獻」 。
以上這些生活於二十世紀初的女畫家們的才情可謂遺世獨立,已成絕響。她們為我國的油畫發展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繪畫史會記住她們,世界繪畫史同樣會記住她們。她們留存不多的作品,是值得我們珍惜的藝術瑰寶。
⑶ 那些年,哪些瓷器一直被痴狂的歐洲王室們追捧
多數歐洲人要到16世紀末才知道中國瓷器。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會比水晶還要美麗。中國瓷器那種不滲透性、潔白光滑、非常實用的美,以及相對於水晶器和銀器的低廉價格,使它甫一現身歐洲,就贏得當地人民深深的喜愛,並被譽為「白色的金子」。
第一件入歐瓷器的成名之路
今日稱為「蓋涅雷斯—方特希爾瓶」的名瓶,可能是已知最早抵達歐洲的一件中國瓷器。這只白色微青的景德鎮瓷瓶,顯示出極少數能夠在蒙元時期抵達歐洲的瓷器,在西方世界獲得何等尊貴的價值。
這只瓷瓶14世紀初取道絲綢之路來到歐洲,或許是由正前去法國阿維農覲見羅馬教皇的景教基督徒攜往。
這只素雅的影青瓷瓶被隆重裝飾,鑲嵌於銀鎏金座之上,並銘有哥特體的金字,陸續成為14、15世紀匈牙利和那不勒斯安茹王室的珍藏。
接下來又在勃艮第和日耳曼等地歷經多主,再添加一些紋章飾記,最終落腳巴黎附近的聖克勞,進入當時全歐最尊貴的藏家法國太子路易手中。
葡萄牙王室
1497年達·伽馬自葡萄牙出發,展開他繞過非洲前往印度的劃時代之旅。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千叮萬囑,交代他務必帶回兩樣西方最渴求的東西:一是香料,二是瓷器。
兩年後,歷經疾病、飢餓,達·伽馬全船170人折損過半,歸來向國王呈上包括黑胡椒、肉桂、丁香在內的數袋香料,以及一打中國瓷器。
1501年,卡布拉爾率領的第二批葡萄牙船隊,從印度洋遠航歸返里斯本。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轉告另一位歐洲君主:「瓷器、麝香、琥珀和沉香」,可自印度之東一處叫做Malchina的國度取得。Malchina衍自梵語,意謂「大中國」。
《諸神之宴》
義大利畫家喬凡尼·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1427-1516)於公元1514年創作油畫《諸神之宴》(The Feast of the Gods),是這位畫家一生創作的最後一幅作品。畫中諸神手上的青花瓷盤體現了當時中國瓷器在歐洲主流社會中的尊貴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畫誕生的1514年,正是葡萄牙海船抵達中國沿海,開始了歐洲國家與中國的第一次貿易。
那麼,《諸神之宴》圖中的青花瓷是元青花還是明青花?
這些青花瓷盤來自何處?
通過什麼途徑到達威尼斯而成為畫家的描繪對象?
還有比《諸神之宴》更早的描繪有中國瓷器的歐洲繪畫嗎?
在此之後的歐洲繪畫里,我們會大量看到,在宮廷的珠光寶氣中,在中產階級的廚房和客廳里,在碼頭的拍賣市場上,在靜物畫的檯布之上,都會冷不丁地瞅到中國青花瓷器那特有的鈷藍色身影和柔潤的釉光。
1517年,葡萄牙船隻抵達中國,曼努埃爾一世立刻訂了許多瓷器。
現知最早繪有歐式紋飾的青花瓷,是一隻1520年的寬口執壺,圖案是古式的環狀地球儀,既代表地理大發現,也是國王的私人紋章。
毫無疑問,這是一隻來圖加工的執壺,壺形是中國的(但最早的形狀可能來源於唐代的阿拉伯樣式,這又是一個「文化大循環」的例子),而紋飾是葡萄牙商人帶來的。
中國藝匠用鈷藍畫上了環狀地球儀。顯然,這要大大早於利瑪竇神父在明萬曆年間展現給中國士大夫的那幅世界地圖。或許,景德鎮的陶瓷工匠,是最早知道地球是一個環球的中國人,也許他們什麼都不知道,只是依樣畫葫蘆。
葡萄牙王室收藏的早期中國瓷器,還包括曼努埃爾一世的兒子胡安三世的一隻瓷盤,上繪葡萄牙王室紋章和耶穌會會徽。他的孫子塞巴斯汀一世擁有的一隻瓷碟,上繪其私人紋章和中國的獅子戲綵球紋飾。
歐洲王室較早大規模擁有中國瓷器的國王,是合治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的菲利普二世。他是16世紀中國瓷器最大的收藏家,達3000餘件。
法國王室
1670年在凡爾賽宮內修建的特里亞儂(Trianon)宮,是路易十四專門為其所珍藏的中國青花瓷器而修建的。路易十四和曼德儂王後還委託商人在中國定製了他們夫妻穿著中式服裝的瓷雕像。
路易十五的寵姬旁帕多夫人,對中國瓷器紋飾有一種特殊愛好,並將之發展為一種服飾圖案,後人因此把她喜歡的瓷器紋樣專稱為「旁帕多風格」。這種風格對當時法國文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在建築、傢具以及工藝品製作上打下了烙印。
路易十五本人對中國瓷器的迷戀不讓其父,他曾在宮內大力提倡使用中國瓷器,並下令將宮廷所用的金銀器全部融化另作它用。
▌奧古斯都二世
最狂熱的中國瓷器迷戀者莫過於在德累斯頓的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二世。
1717年,他與威爾漢姆一世達成一筆交易,以薩克森部隊600名龍騎兵換取151隻大型中國瓷瓶,因此這些中國瓷瓶也就獲得了「龍騎兵瓶」的美名。
奧古斯都二世對瓷器的狂熱喜愛驅使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探索瓷器製作的秘密,並最終在1709年獲得成功。
風靡歐洲
17世紀晚期及18世紀時,中國瓷器已經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專門設置中國瓷器陳列室,成為上流社會家庭的風尚。他們還為大件中國瓷器特別設計木製器座,連中等人家也將中國瓷器的盤、碟置於牆上以為裝飾,殷實家庭都有專門擺放中國瓷盤的櫃子。
當壁爐開始普及到中產階級家庭的時候,壁爐上擺兩只中國瓷瓶成為標配,這一講究流傳至今。
中國瓷器在18世紀已成為歐洲宮廷非常流行的收藏品。
波蘭國王約翰三世,在維拉努哈宮側殿,專門陳設中國青花瓷器。
英國王後瑪麗是一位中國瓷的鑒賞家。美國旅行家Defoe在1724年於紐約出版的《回憶錄》中說:「瑪麗王後的習慣是在宮廷里陳列許多中國瓷器,甚至達到驚人的程度。我們可以看到,在櫥櫃以及傢具的最高頂上也放著架子,架子上陳列著珍貴的中國瓷器。」
德國宮廷對中國瓷器也表現出極大興趣,宮殿內擺滿了中國瓷器,並用中國瓷器改裝成各種裝飾品。在奧地利、義大利等國也流行使用中國瓷器,宮內也都有專門的陳列室陳列中國瓷器。
⑷ 朋友去上海玩,叫他幫買什麼東西回來好呢
有上海絹花、進京乳腐、梨膏糖、城隍廟五香豆、上海高橋松餅等。
1、上海絹花
上海絹花也稱京花兒,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裝飾色彩的傳統手工藝品。中國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有用絲織物制花的技藝。
到了唐代,絹花更是婦女的主要裝飾品,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就形象地再現了宮中婦女簪花戴彩的情景。
4、城隍廟五香豆
城隍廟五香豆是上海的傳統小吃,產地中國上海城隍廟,用料講究,火候適當。所用原料是專門選自浙江省餘姚縣出產的蠶豆。
「不嘗老城隍廟五香豆,不算到過大上海!」這是凡到城隍廟中外遊客眾口一致的評語。城隍廟五香豆皮薄肉鬆,鹽霜均勻,咬嚼柔糯。吃到嘴裡香噴噴、甜滋滋,別有風味。
5、上海高橋松餅
上海高橋松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名點,屬於滬菜系。產自中國上海高橋鎮。 用精白粉、熟豬油、綿白糖、赤豆、桂花為原料,精細加工而成,滋味甜肥,松酥爽口,為高橋四大名點(松餅,松糕、薄脆、一捏酥)之一。
因其入口酥鬆而得名。又因酥皮層次分明,每層薄如紙,別稱千層餅。
⑸ 歷史上,歐洲的王室們是怎樣為中國瓷器而痴狂的
中國瓷器何時抵達的歐洲呢?這一直是個問題。
多數歐洲人要到16世紀末才知道中國瓷器。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會比水晶還要美麗。中國瓷器那種不滲透性、潔白光滑、非常實用的美,以及相對於水晶器和銀器的低廉價格,使它甫一現身歐洲,就贏得當地人民深深的喜愛,並被譽為「白色的金子」。
⑹ 水粉中畫蘋果色彩怎麼調(圖片)
畫黃色蘋果調色:
淺色部分:白色+淺黃+檸檬黃,灰色部分:淺黃+檸檬黃,深色部分:中黃色+藍蓮花,赭色(較少)。
深色反光,蘋果邊緣,環境色彩適宜。
紅蘋果和綠蘋果是以黃蘋果為基礎的。
例如紅蘋果,淺部:白色+淺黃色+檸檬黃色+粉色,灰色部分:淺黃色+檸檬黃色+粉色,深色部分:朱紅+中黃色+藍色蓮花,赭色。
任何對象的顏色都不是不可變的。要分析蘋果圖片的主次色之間的關系,靈活調整顏色。
(6)丁香油畫靜物擴展閱讀:
水粉畫的性質和工藝與油畫和水彩畫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是介於油畫和水彩之間的一種繪畫。與水彩畫一樣,它使用與透明水彩畫成分相同的水溶性顏料。
如果將不透明的水粉顏料與更多的水混合,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水彩效果,但就水彩的活性和透明度而言,則無法與水彩相比。
一般來說,水粉畫的反光效果與透明水彩的明亮效果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水粉畫一般不採用多水分配色的方法,而是採用白色來調節色彩的亮度,並通過厚畫來顯示其獨特的色彩效果。這類似於油畫的繪畫方法。
由於不透明水粉畫和油畫都是具有遮蓋力的顏料,水粉畫是介於水彩畫和油畫之間的一種繪畫。它吸收了水彩畫和油畫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發展了自己的技術體系。
如果覆蓋或覆蓋在彩色背景上,則此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附加過程。底層的顏色會影響表層的顏色,這是很難掌握的。
然而,有經驗的畫家往往利用這一特點來表現水粉畫色彩的藝術魅力。
⑺ 漁歌的代表作品
劉錫津曲
樂曲描繪了一幅北方各少數民族充滿生活氣息而又形象各異的風情畫。曲共分四段。其中第三段——漁歌描寫了以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在漁舟晚歸時的歡樂歌聲和愉悅心情。第四段——冬獵描寫了居住在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人的狩獵場面。
漁歌子
流傳最廣泛的當屬唐代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古琴曲
《漁歌》是南宋末年著名琴師毛敏仲最有影響的作品,樂曲表現柳宗元「欸乃一聲山水綠」的詩意,表達了一種視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的情趣。這首作品曾名《山水綠》、《欸乃歌》,在名稱改變的同時,音樂本身也經浙派徐門不斷加工,精益求精。樂曲中運用主題貫穿和轉調等手法,顯示出作曲藝術的新水平。
「欸乃」是船夫拉纖的號子聲,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贊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二香琴譜》(1833)記載:欸乃俗呼北漁歌,諳舊始太古遺音文會堂,《陽春堂》亦竟名潐歌,尾或收三五,或收一六,皆非是曲,采自《澄鑒堂》,尾收二四乃羽曲也,而北之一字未見於刻本,俗或呼北漁歌者別於正調高音之漁歌也,漁歌取七音欸乃取五音豈有欸乃反為北曲乎,此曲亦是漁歌蓋正調之漁歌在前恐其相混故取柳宗元的詩《漁翁》。
此曲取意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時的名作《漁翁》:漁翁夜伴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故亦認為此曲是柳宗元所作。曲譜初見於1549年《西麓堂琴統》,有多種傳譜,現琴家所奏多以《琴譜正傳》(明黃獻撰於1547年)的十段無詞《漁歌》為藍本發展而成。
據楊掄《太古遺音》解題,此曲表達「緣綠綺以寫漁情,撫焦桐而舒雅況……沽美酒,醉卧蘆花,視名利若敝屣」的情趣。
查阜西據《自遠堂琴譜》所奏《漁歌》為十八段加一尾聲。曲調恬淡,琴韻悠長,意境深遠。全曲以首段吟唱性的音調為原型,通過移位及不同音區節奏變化、調式轉換與展衍等手法貫穿全曲。起而低回,轉而高揚,使人聯想到放情山水,高歌欸乃的情景。第四段,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調;而當第八段再現時,則採用泛音彈奏,顯示出一種飄逸的意趣。第十八段,短暫地出現了C徵調,為樂曲增加了新的色彩,最後終止在這一新調上,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
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曾將此曲改編用小型西洋樂隊演奏,模擬古琴音響、手法,別具風格。
巴烏曲
《漁歌》,巴烏獨奏曲,嚴鐵明作曲。基本音調采自雲南紅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間音樂。
全曲由晨曦(引子)、漁歌、歡唱、跳月、漁歌、遠去(尾聲)等部分組成。曲調優美清新,在塑造音樂形象,發展巴烏技巧及民族風格方面較為成功。
樂曲開始,巴烏奏出遼闊自由的散板引子,旋律優美舒展,展現了悠美的紅河風光。然後巴烏以濃郁的哈尼歌調奏出漁歌主題,節奏輕巧,表現了邊疆人民對新生活的贊美。歡唱是以漁歌主題音調變奏發展的。跳月則是巴烏與樂隊的問答的紅河彝族歌舞旋律,三拍子與二拍子的交替節奏富於特色,把音樂引向高潮。最後是再現漁歌主題,全曲結束。
三沙漁歌
三沙魚名歌流傳於福建霞浦縣三沙鎮,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確切的起源年代已無從考證,亦無文字腳本,純粹依靠口頭傳授,漁民根據他們所熟悉的魚類形態和習性,編成歌詞,內容生動風趣,用當地閩南方言歌唱,土腔土調,獨具一格,是閩東地區唯一保留使用閩南方言的原生態民歌,今已瀕臨失傳,亟需加以保護和傳承。現經過廣泛搜集,初步整理出二十餘首,正擬申報為霞浦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海鹹水起浪花 漁民最愛唱魚歌 魚名編作曲來唱 自古流傳在三沙
大海鹹水深又深 正月十五唱漁情 章茲出在元宵水 鯉魚出世鬧花燈
大海鹹水深又深 龍王點將在龍宮 蝦兵蝦將騎海馬 刺魴藤牌做頭陣
大海鹹水思又思 海龜背脊八卦書 龍蝦威武當元帥 奇門遁甲做軍師
大海鹹水浪又浪 鯊魚海上稱霸王 紅瓜披掛黃金甲 身穿銀袍帶魚郎
大海鹹水藍又藍 鎖管大來變魷筒 黃實腹臍插黃旗 紅蝦頭上一枚針
大海鹹水浪濤濤 先鋒出陣是馬頭 國公身上生翅膀 跳魚步步向前跑
大海鹹水向東來 蛤蟆嘴闊透腹臍 蝦蛄紗帽倒頭戴 笑煞水蝊脫下頜
大海鹹水浪花浮 紅梅頭內二粒珠 鮸魚膘上四個角 章茲頭上八腳嘟
大海鹹水咸又咸 愛仔一生在土坪 門蟹出世撩草庫 青蟳名譽透京城
大海鹹水咸又咸 馬加公子上京城 紅瓜來住招商店 丁香小姐出來迎
大海鹹水咸又甜 蛤蟆貪財釣金錢 身穿紅杉硬殼竄 水蝊無骨軟綿綿
大海鹹水流向西 烏賊落籠做媒來 無形無骸虎魚母 一心思想岐頭獅
大海鹹水浪滔滔 鱠魚上街去七桃注碰著黃實做媒人 一心想娶打鐵婆
大海鹹水長又長 昌魚小姐坐眠床 蘆鰻歡喜脫剝體 鯊魚也想跳龍門
大海鹹水奇又奇 飛烏生卵著草枝 紅梅不是紅瓜仔 帶柳不是帶魚生
大海鹹水透九洲 烏賊頭上兩條楸 紅古一身六點痣 鰻魚身體滑溜溜
大海鹹水幽又幽 烏賊吐煙倒頭溜 海蜇沒目難行走 蝦仔幫忙做目睭
大海鹹水清又清 青蟳戈仔都橫行 刀魚身長刀法好 仗義行俠打不平
大海鹹水清又清 白力比武來招親 春只使包大合唱 又請蝦蛄來彈琴
大海鹹水寬又寬 鯉魚傳信過台灣 四海同心歸一統 海中魚蝦慶團圓
註:(1)凡帶下劃線均為魚名,以三沙本地習慣稱呼。
(2)用三沙民間流行的「石榴歌」曲調演唱。
(3)文中部份方言暫用同音字代替如「七桃」即遊玩的意思。
水彩畫繪者王紹波
獲獎情況
2004年,水彩畫《漁歌》獲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金獎,為山東省在國家級最高層次的全國美展中實現了「金獎零的突破」。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8年,該作品又獲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獎一等獎。
作品賞析
水彩畫作品《漁歌》通過對滿載而歸的漁民勞動場景的渲染和描繪,展現了一幅充滿風雨和性格,收獲和喜悅的壯美生活畫卷。
作品以藝術觀照生活的新現實主義創作理念為主導,力求突破水彩畫在大題材、大場面、大製作方面的創作局限,以期對水彩畫寫實主義表現手法進行深入的探索和推進,進一步豐富水彩畫的藝術表現語言,強化水彩畫的藝術表現力度,拓展水彩畫的藝術表現內涵。
創作過程
靈感在青島《漁歌》由心生——訪十屆美展金獎得主
在第十屆全國美展中,青島市市王紹波的《漁歌》摘取了最高分量的金獎,為山東省在國家級最高層次的全國美展中實現了「金獎零的突破」。記者與王紹波進行了一次「面對面」,關於《漁歌》獲獎、關於水彩畫的創作,王紹波這樣娓娓道來。
20年前,青島六中美術班高材生王紹波考上全國最頂級的浙江美院卻轉而走進山東紡院的事,曾讓許多認識他的人深深為他婉惜。20年後,當記者向已是青島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的王紹波重提舊事時,王紹波淡淡地說:「其實沒什麼遺憾。我的成長根植於茲,我的創作靈感來源於茲。」是的,原型取自麥島漁民的這幅剛剛獲得最頂級的全國美展水彩金獎的《漁歌》,就是青島美麗的大海給王紹波的回報。 對此,王紹波難掩喜悅和感激之情。他說,當初從高校畢業,一些優秀生選擇去了好的企業效力,而他因喜歡研究他的畫,而選擇了留校任教。在水彩上,他潛心寫生,潛心探索,他創作的水彩畫曾兩次獲得國家級全國水彩大展金獎,從1989年開始,連續入選每五年一屆的第七屆、第八屆全國美展,獲得過第九屆的銅獎,而今更摘得第十屆的重「金」。 留在青島作學問的王紹波說,北京、江浙等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青大在水彩方面的優勢是全國領先的,作為綜合性大學,青大對其藝術類學科的支持也得以使他安心創作,而他們美術系的陶院長更是在水彩畫上成為他們的領軍人。王紹波說,學院坐落在海邊,他多少次有過畫海,畫畫漁民的沖動和構思。這次全國美展他很堅定地把目光對准了這首在心中歌唱過無數遍的「漁歌」。 有三個月的時間,他幾乎天天往海邊跑,站在那兒看漁民收網勞作,跟他們嘮嗑,交談。他在紙上畫了一百多個漁民,他感覺自己已經走進了他們當中。「海與漁民的畫作很多,關鍵是怎樣重新詮釋他們,怎樣重新提煉。作為藝術創作者,有這個責任去反映身邊的人和事。」王紹波說,他選擇了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漁民們勞動之餘的那份恬淡與快樂。 水彩畫的傳統語言是輕音樂式的,這些年,王紹波一直在尋求一種突破,他的靜物水彩輕淡如菊茶,他的沂蒙山水淡雅如秋雲,而在他眼界更加開闊之後,他在思索,自己能不能用水彩畫出油畫的那種厚重和攝人心魄。「這次創作《漁歌》我選擇了四點表現力:大、厚、重、強烈。」 王紹波說,「通常水彩畫畫幅都不大,但是《漁歌》打破材料的局限,選擇1.7米×1.4米在全國作品中都少見的畫幅。水彩畫水色透明,不能塗改,所以畫大幅水彩很難。」在水彩的運用上,他借鑒了中國畫與西畫的一些技法,控制色彩的運用,著力表現光與影的力度。既要胸有成竹,又是一氣呵成,王紹波說,集中創作的那14天,一天就睡三四個小時,他把精氣神全用在了這幅畫上。 用水彩繪畫美麗的青島和絢麗的人生,王紹波對未來充滿了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