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葉型
⑴ 丁香分幾種丁香葉有帶鋸齒狀的嗎
根據實際觀測的結果根據丁香屬的種類按照丁香花的花色可分為白色、淡紫色、紫色至專紫藍色、紅色系丁香屬等屬幾種類型;白丁香系列丁香屬包括白丁香歐洲丁香暴馬丁香北京丁香;淡紫色系丁香屬包括遼東、小葉、朝鮮、華北紫丁香、裂葉和羽葉丁香。紫色以及藍紫色系丁香屬有茂葉丁香、花葉丁香和華北紫丁香。而紅色系的丁香屬包括紅丁香等。
而根據花序的大小可以分為小花序、中型和大型花序。小型花序通常長度為3到8厘米。小型花序丁香屬有毛葉丁香、花葉丁香、羽葉丁香和花丁香等幾種類型。而中型花序通常長度為8到13厘米包括白丁香、紫丁香以及歐洲丁香、什錦丁香等類型;而大型花序一般長度在13到18厘米包括遼東、朝鮮、北京丁香等。
丁香葉沒有帶鋸齒狀的。
⑵ 丁香茶葉和丁香有區別嗎
丁香茶葉和丁香是有區別的:
1、丁香茶葉是桃金娘科植物常綠喬木丁香樹的乾燥花葉,暴馬丁香亦可作為中葯葯材,其葉可制茶。丁香(公丁香異名)指公丁香,公丁香,指的是沒有開花的丁香,桃金娘科蒲桃屬花蕾曬干後作為香料。
2、丁香茶葉原產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東非沿海國家,我國主要產地為長白山。公丁香被用作香料和中葯,是桃金娘科蒲桃屬的熱帶植物,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群島上。
3、丁香茶葉屬於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粗壯無毛,葉廣卵形,通常寬大於長,寬5~12cm,端尖銳,基部長型至截形,全緣。有細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面顯油性。丁香屬於常綠喬木,高10-15米。樹皮灰白而光滑;葉對生,葉片革質,卵狀長橢圓形,全緣.密布油腺點,葉柄明顯。
(2)丁香葉型擴展閱讀:
丁香茶葉,適合所有人飲用,尤其對於胃脹痛或者脾虛不明顯的,或者說脾胃虛弱恢復期的人,可以減少中葯的量,改服用丁香茶養胃。丁香茶雖不是治病的能手,卻是調理脾胃的最佳幫手。每日取3~5g茶葉反復沖泡飲用即可。
丁香的花蕾為常用中葯,是中國傳統進口"南葯"之一,始載於《葯性論》。現代研究表明,丁子香含揮發油,油中主要含丁香油酸、乙醯丁香油酸及丁香烯、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莢蘭醛等成分。具抑菌及驅蟲作用,用作芳香,鎮痙驅風劑,治療胃病,腹痛、嘔吐、神經痛、牙痛等疾病。
丁香是世界名貴的香料植物,用於烹調、香煙添加劑、焚香的添加劑、制茶等。丁子香在中國50年代引種,初獲成功,能正常開花結實,但產量極不穩定,單株花蕾產量差異極大,有時達10倍之多,為此丁香高產栽培技術及利用優良母株進行無性繁殖技術值得深入研究。
⑶ 哪裡能買到丁香茶
跟你說吧 超市葯店都沒有 網上才有
但是吃進肚子里的東西還是不要去淘寶了版,淘寶就只敢買買衣服日用品什權么的!三無產品太多吃壞了哭都沒地方去,天貓有家長白山葯谷出品的就很好,很多人貪便宜去淘寶買那我也沒話說了!
⑷ 關於長白山丁香葉茶的真假
我買的丁香葉茶和你圖片上的第一個一樣,但是味道微苦,沒有甘味。我看了網路上的網友也是說有苦味,也不知道究竟什麼味道才是正品,望知情的親們告訴一下。
⑸ 丁香花葯用價值有哪些
丁香花紫丁香的葉可人葯,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的作用,民間多用於止瀉。
紫丁香鮮葉製成的溶液,對弗氏痢疾桿菌進行體外抑菌試驗,效果較強;用於防治菌痢,既經濟棚鍵,又便於推廣。用紫丁香葉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其療程短,退黃作用顯著。
⑹ 秋天樹葉為什麼掉下來時,是背面朝上
本文較長,請耐心閱讀!
植物的落葉大多數是葉背朝上,葉面朝下,這並不是秋風玩的把戲,而是由葉子內部特殊的結構造成的。大多數植物的葉子,葉背和葉面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所照射到的陽光多少有顯著差別,從而導致葉子兩面的結構產生了差異:通常靠近葉面的細胞呈長方形,排列規則,被稱為柵欄組織;而靠近葉背的細胞呈不規則的塊狀,叫做海綿組織。 柵欄組織排列緊密,其中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它們主要用於接收光能,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製造大量的有機物,密度較大;海綿組織排列疏鬆,葉綠素較少,主要用於儲藏植物內部產物和水,密度較小。因此,葉面比葉背的重量大,當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時,比較重的葉面就會朝下
葉片的葉肉組織中的柵欄組織與上表皮相連,葉肉細胞排列整齊緊密;葉片的葉肉組織中的海綿組織與下表皮相連,葉肉細胞排列疏鬆。在光照條件下柵欄組織製造的有機物比海綿組織製造的有機物要多.所以上表面密度相對大些.重心偏向上表面(即正面)。又因重心越低越穩,因此葉子落地時背面向上。」
影響落葉背面向上的主要因素
盛紅波 張曉虹 (石家莊市第六中學 河北石家莊 050051)
摘要 「為什麼大部分落葉都是背面向上的呢?」這是一道生物學競賽題.答案是因為葉子正背兩面的密度存在差異。本文採用控制變數法和理想試驗法通過科學探究得出影響大部分落葉背面向上的主要因素是空氣阻力。當葉面向正面翹起時,葉子落地正面向上的幾率大;當葉面向背面翹起時,葉子落地背面向上的幾率就大,這是因為葉子呈現流線型時空氣阻力最小。同時葉柄、葉子的形狀及下落的高度對落葉的落地情況也有一定影響。但與葉子正背面組織的密度差異無關。
關鍵詞 科學探究 控制變數 落葉
中國圖書分類號:Q944-56 文獻標識碼:A
1 背景
「為什麼大部分落葉都是背面向上的呢?」這是一道生物競賽題。答案是:「葉片的葉
肉組織中的柵欄組織與上表皮相連,葉肉細胞排列整齊緊密;葉片的葉肉組織中的海綿組織
與下表皮相連,葉肉細胞排列疏鬆。在光照條件下柵欄組織製造的有機物比海綿組織製造的
有機物要多.所以上表面密度相對大些.重心偏向上表面(即正面)。又因重心越低越穩,因
此葉子落地時背面向上。」張玉華等(2004)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得出,「正面向下的最大值
是85.7%,平均值達67.9%」,有力地支持了「大部分的葉子背面向上」的結論。同時也
支持葉子下落背面向上的主要原因是正背兩面的密度差異:但也提到了大部分桑葉是正面向
上。為什麼桑葉會出現反常現象呢?這個問題引起了我們極大的興趣。
2 過程與方法
實驗之初,我們猜測葉子下落哪個面向上應該與高度、葉子上下部分組織的密度、形狀、
葉柄的大小、葉面的彎曲形態等因素有關。研究葉面的彎曲形態是因為葉面不在一個平面上,
有的葉面向正面彎曲,如桑葉和楊樹葉等:有的葉面向背面彎曲,如法國梧桐和梧桐;有的
葉子葉柄較大,如梧桐;有的葉子葉柄很小,如柳葉。實驗目的是通過控制變數找出影響樹
葉落地時背面向上的主要因素。
2.1 用理想試驗鑒定正背面密度差異對葉子落地的影響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特別足葉
面彎曲的形態、葉子形狀上的差異以及葉柄的影響,筆者先用密度均勻的硬紙板(包裝新襯
衫的硬紙板)製成形狀規則的「理想葉子」.再用密度較大的硬紙板和密度較小的吹塑塑料
紙粘合製成正背面密度有較大差異的「理想葉子」,這樣就可保證在下落過程中「理想葉子」
為二維平面。「理想葉子」被製成離心率為O的正圓,與離心率分別為0.125、0.25、0.375、
0.5、0.625、0.75、0÷875、0.935、0.9625的橢圓。離心率較小時,形狀接近於心形葉和
卵形葉;離心率較大時,橢圓的形狀接近於帶形葉。
分別把每種「理想葉子」在無風處從l~5 m的高度靜止釋放,「理想葉子」的初始姿態
有4種,分別為背面向上、正面向上、葉面豎直及葉面與水平面成θ角,每種「理想葉子」
每種姿態各做100次。結果所有「理想葉子」落地時背面向上的幾率都接近50%。並且葉面
水平釋放時(背面向上或正面向上),葉子下落得非常平穩,幾乎不發生翻轉。葉面豎直及葉
面與水平面成0角釋放時葉子在空中有翻轉。表1列出了每種正背面密度有差異的「理想葉子」
的背面向上統計結果。結果顯示.在形狀規則、葉面始終保持二維的前提下,無論「理想葉
子」正背面的密度是否有差異。背面向上的幾率都接近50%,即使下落的高度有變化。由此
可以推斷:真實的葉子正背面的密度差異應該不是影響葉子落地時背面向上的主要因素。
2.2 用真實的樹葉通過控制變數找出影響樹葉落地時背面向上的主要因素筆者在用真實的
葉子做實驗時發現:用剛從樹上採下的葉子實驗與用在桌子上放置了5 min後的葉子做實驗,
數據會有很大差距,例如.剛從樹上採下的桑葉從4.5 m處靜止釋放,正面向上的幾率為87.5
%,而放置5 min後再實驗,正面向上的幾率減小為72.2%。為了使數據更接近真實,實驗
用的葉子都為剛從樹上採下的。並盡量保持它在樹上的原姿態(不包括實驗中壓平的葉子)。
筆者收集了大量新鮮的桑葉、法國梧桐葉、梧桐葉、楊樹葉,每種葉子帶有柄,數目都
不低於200片。在無風處(有天井的教學樓內)分別從7.5m、4.5m、2m處靜止釋放,葉子在空
中翻滾飄落。收集的背面向上的
從表2可以看到,桑葉和楊樹葉正面向上的幾率大於背面向上的幾率,其中桑葉正面向上的
幾率更大些。法國梧桐和梧桐背面向上的幾率大於正面向上的幾率.其中梧桐背面向上的幾
率更大些。經反復觀察、比較發現,大部分法國梧桐和梧桐的葉面向背面翹。而大部分桑葉
和楊樹葉的葉面向正面翹,並且它們的葉柄大小也不同。因此,筆者決定把新采來的樹葉剪
去葉柄。並增添了柳葉重復上述試驗.因為柳葉的葉柄很小.與去掉葉柄的樹葉可以進一步
做比較。在無風處分別從7.5m、4.5m、2m處靜止釋放收集背面向上的幾率如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柳葉的背面向上的比率比較大,在形態上柳葉的葉面特別是葉尖部
也是向背面翹。去掉葉柄後的樹葉落地幾率變化比較大的是梧桐.背面向上的幾率已接近50
%,其他3種葉子背面向上的幾率都有大幅改變。比較了這幾種葉子的葉柄占總質量的比例,
桑葉為13.6%,法國梧桐為14.4%,楊樹為14.8%,梧桐為15.7%,梧桐葉的葉柄占總
質量的比例相對來說是最大的。由此推斷,當葉柄質量占總質量的比例較大時,葉柄對葉面
落地的影響也較大;葉子向正面翹,正面向上的幾率就大。葉子向背面翹.背面向上的幾率
就大。為了進一步驗證我們的想法,筆者做了有葉柄且把葉面壓平與無葉柄且把葉面壓平後
的實驗。背面向上的幾率如表4,表5:
表4顯示,有葉柄且葉面被壓平與有葉柄不被壓平相比,背面向上的幾率提高了很多。
表5顯示,用去掉葉柄並壓平的葉子做實驗,背面向上的幾率更趨於50%。
只有梧桐葉背面向上的幾率比有柄壓平偏離了50%。
3 結果與分析
從上述實驗結果筆者推斷:葉子向正面翹,正面向上的幾率就大;葉子向背面翹,背面
向上的幾率就大。葉柄、葉子的形狀及高度對葉子落地時哪個面向上也有一定影響,例如,
楊樹葉、梧桐葉、桑葉在4.5 m和7.5 m高度都出現了反常數據。表格中用斜體字表示,可能
與形狀和高度有關。但樹葉落地時背面向上還是向下似乎與葉子正背面組織的密度沒有關系。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推斷.筆者把剛采來的樹葉放人長度不同的真空管中,並抽成真空,
進行實驗。結果發現葉子下落過程中速度很快,並不翻轉,而樹葉在空氣中下落卻很慢並不
斷翻轉,於是筆者認為空氣阻力應是影響樹葉落地情況的最主要因素。進而從丁香樹上採集
了2類葉子:一種向正面翹起。一種向背面翹起。從7.5 m和4.5 m處釋放,結果葉面向背
面翹起的丁香葉,背面向上的幾率分別為67.2%和70.1%:葉面向正面翹起的丁香葉.背
面向上的幾率為分別為32.4%和37.2%。這一結果正好驗證了我們探究的結論。因為這2
種丁香葉除了葉面翹起的方向不同外,其他並無多大差別。
為什麼葉面翹起的方向是影響葉子落地情況的主要因素呢?葉面翹起時葉子像一把小
傘。物理中有個從樓上向下扔撐開的雨傘的實驗.無論是傘把向上還是向下,落下的結果都
是傘面向下,傘把向上,這是由於空氣阻力的緣故.只有傘面向下傘成流線型空氣阻力最小。
葉子下落也應當遵守這一規律。
4 體會與收獲
在探究過程中,通過真正的「做」科學。既學到了科學知識,又掌握了運用知識和探究
知識所必需的思維方法。科學哲學家波普爾(Popper)認為:「猜想是創造力的真正源泉。」
從猜想的進化過程可以看到,我們通過一個個實驗。在新的認識基礎上建立新的猜想,一步
步向真理逼近,思維能力逐步提升。正如Hipkin強調的那樣,「學生科學探究本身就是其思
維持續發展、創新的過程。」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自然中一個非常簡單的現象
——落葉。就蘊藏有很多奧秘,需要融合各學科知識和方法去研究。正是這許許多多的奧秘
令我們著迷,對落葉探究成功的經歷將鼓勵著我們不斷地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