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花樽

牡丹花樽

發布時間: 2021-02-05 18:05:37

Ⅰ 關於牡丹的詩詞名句

1、山丹麗質冠年華,復有餘容殿百花。
2、斷腸東風落牡丹,為祥為瑞久留難。
3、一年春色摧殘盡,再覓姚黃魏紫看。
4、國艷天然,造物偏鍾賦。獨占風光三月暮。聲名都壓花無數。
5、三月牡丹呈艷態,壯觀人間春世界。
6、牡丹最貴為春晚,芍葯雖繁只夏初。
7、牡丹花、如人半醉,抬頭不起。
8、幾時流落在人間,半間仙露,馨香艷冶,吟看醉賞,嘆誰能留住。
9、天真無處窺神化,欄畔新妝卻自羞。
10、洛浦風光爛熳時,千金開宴醉為期。
11、洛陽地脈花最宜,至盡猶為天下奇。
12、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13、病眼看書痛不勝,洛花千朵煥雙明。
14、綠燭間紅花,絕艷交相照。
15、國色朝酣酒,天香也染衣。
16、欲持藤榼沽春碧,自傍朱欄翦牡丹。
17、牡丹殊絕委春風,露菊蕭蔬怨晚叢;何似此花榮艷足,四時常放淺深紅。
18、春晚午景遲,氣暄因妍姿。
19、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
20、不奈風吹兼日曬,國貌天香無物賽。
21、應是春皇偏與色,卻教仙女愧乘風。
22、今歲芳菲未盡忙,去年二月牡丹香。
23、牡丹盛折春將暮,群芳羞爐。
24、侍中宅畔千餘朵,興慶池邊四五枝。
25、芳叢不遣雪霜封,已是青腰獨見容。
26、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27、綺羅不妒傾城色,蜂蝶難窺上相家。
28、瑤台月下天雙艷,春色人間第一香。
29、洛陽牡丹面徑尺,鄜畤牡丹高丈餘。世間尤物有如此,恨我總角東吳居。
30、對立亭亭真妙絕,可將近侍乏雌丹。
31、袞袞群芳已失真,超然奇秀始離倫。
32、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33、葉葉鮮明還互照,亭亭豐韻不勝妖。
34、天下花王都洛京,清明寒食走香軿。
35、出窯花枝作態寒,密房烘火暖春看。
36、簾卷春寒小雨天。牡丹花落盡,悄庭軒。
37、結成幽洞自深沈,蔭此芳醪更奇絕。
38、曾見玉香球最好,樽前何獨說姚黃?
39、年年天上春先到,十月中旬進牡丹。
40、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
41、晚得天真獨有餘,百花榮謝英相須。
42、花姥來時,帶天香國艷,羞掩名姝。
43、無數天香國色,枝枝帶洛浦嵩山。
44、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45、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46、寒過春光還漏泄,酴醾架上花如雪。
47、今日花間天色明,向人艷冶百媚生。
48、濃紫深黃一畫圖,中間更有玉盤盂。先栽悲翠裝成蓋,更點胭脂染透酥。
49、半醉西施暈曉妝,天香一夜染衣裳。
50、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51、紫玉盤盛紫玉綃,碎綃擁出九嬌嬈。
52、無窮春思包含盡,但問熏風有也無。
53、擎玉花頭取次妍,鞓紅從此不論錢。
54、香色兼收三月尾,聲名都壓百花頭。
55、奇姿須待接花工,未必妖華限洛中。
56、檀暈吐,玉華滋,不隨桃李竟春菲。
57、如霞如錦色何鮮,映日欹風特地妍。
58、停杯醉折,多情多恨,絕艷真香。只恐去為雲雨,夢魂時惱襄王。
59、聊將芳晉發微殷,豈是冰肌不耐寒。

Ⅱ 關於牡丹的古詩詞

關於牡丹的詞語比較常見的如下;萬紫千紅 奼紫嫣紅 綠肥紅瘦 花團錦簇 繁花似錦 傲霜鬥雪(菊梅) 五顏六色 落英繽紛 香氣撲鼻 雍容華貴(牡丹) 紅杏出牆 形容春意盎然。

Ⅲ 牡丹 牡丹詩詞大全

2、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賞牡丹》
3、有此傾城好內顏色,天教晚容發賽諸花。——劉禹錫《思黯南墅賞牡丹》
4、天下真花獨牡丹。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
5、一年春色摧殘盡,再覓姚黃魏紫看。——范成大《再賦簡養正詩》
6、篔簹竟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韓愈《答張十一》
7、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王維《紅牡丹》
8、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只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
9、簇蕊風頻壞,裁紅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別一年春。——元稹《牡丹》
10、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面慚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韋庄《白牡丹》
11、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邵雍《洛陽春吟》

Ⅳ 這牡丹花不是在練習的作品有人在網上評論對畫家不尊重

對畫家不尊重也沒辦法,網路就是如此。
隔著屏幕助長了一些人的口氣,也消除了一些人的禮貌,遇到這種事不要太過在意,為自己而活。

Ⅳ 牡丹為什麼叫花魁

牡丹與梅 中國花魁的曲折之路(zt)
Greatcold
0位粉絲
1樓

牡丹與梅 中國花魁的曲折之路
2006-02-07 15:01:25 南方社區
編者按:其實事情要回到2005年7月22日,當時62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近日聯合簽名發出倡議,呼籲盡快確定中國的國花,並提出將梅花、牡丹確定為「雙國花」的建議。這個消息在網上引起熱烈反響,七成網民投票呼籲馬上確定國花。在隨後SOHU網發起的網上調查中,截至下午2時,有7084人發表了意見。69.14%的投票者認為「中國應該馬上確定國花」;而在「中意的國花」調查中,牡丹和梅花的支持率分別高達41.42%和36.39%。

國花之爭,由來已久。這條消息再次引起網友強烈反響,支持率最高的梅花和牡丹之間該如何取捨?它們各自代表了怎樣的內在精神?誰又能成為中國理念的代言人?這些爭論的焦點大概都源於「梅」與「牡丹」背後的理念沖突。與其問誰能成為中國的花魁,不如問究竟是哪種理念將成為中國未來社會的主流。

國花歷史 誰才能代表中國理念?

☆ 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開始栽培牡丹,唐代牡丹更是被譽為萬花之王。到了清朝,慈禧「垂簾聽政」時將牡丹正式定為國花,並於頤和園修築國花台。1915年版《辭海》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

☆ 1929年前後,國民政府內政部與教育部聯合通令全國,宣告以梅花為國花。

☆ l981年秋冬之際,—些著名的植物學家大力支持,倡議全國開展國花問題的討論。l982年《植物雜志》受中國植物學會的委託開展了評選我國國花的討論。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相繼作了宣傳介紹,從而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 20世紀80年代,有關部門曾組織過兩次國花評選,一次是梅花奪魁,牡丹居亞,另一次則是牡丹稱王,梅花位次。

☆ 1988年發布的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和約》十周年紀念郵票,一枚的圖案是日本的國花櫻花,另一枚上面是中國的牡丹。

☆ 1994年9月2日中國花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全國開展評選國花活動,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慕華作了題為「讓國花盡早誕生」的講話。牡丹和梅花的競爭達到了白熱化,後來評選小組組織了31個省、市、自治區進行投票,結果牡丹以18票獲勝。

☆ 近來國內花卉界提出三種國花評選方案:「一國一花」,國花為牡丹;「一國四花」,牡丹稱國花,另設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四季名花;「一國兩花」,牡丹、梅花為國花,由我國著名花卉專家陳俊愉提出。

評選花魁 三大條件和四大意義

1994年9月2日中國花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全國開展評選國花活動,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慕華作的題為「讓國花盡早涎生」的講話中指出了通過評選國花的意義:

(1)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情。通過歌頌祖國的花草樹木,選出心目中最喜愛的花卉,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

(2)鼓舞人們投身於建設祖國、建設美好家園的事業中。花卉不僅具有經濟效益,而且具有獨特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3)進一步提高對發展花卉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花卉在我國農業中是一項古老而新興的產業,我國花卉栽培歷史長達3000年之久。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花卉事業蓬勃發展,逐步成為一項新興產業;花卉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們生活工作環境改善了,精神面貌也就大不一樣。

(4)普及花卉知識,培養愛花、養花興趣,提倡愛花、養花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標志。我國素有愛花、養花的優良傳統。通過開展評選國花,要讓人們對花卉有更多了解,培養愛花、養花興趣,推動花卉進入幹家萬戶。

根據1994年全國人大八屆二次會議第0440號「關於盡快評定我國國花的建議」議案,批轉農業部辦理,責成中國花卉協會負責具體組織。中國花協即在全國有領導有組織地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評選國花活動。成立了國花評選領導小組,經專家小組討論確定了我國國花評選條件為:

2006-3-8 15:37 回復

Greatcold
0位粉絲
2樓

(1)栽培歷史悠久,適應性強,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影響,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

(2)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性格特徵。

(3)用途廣泛,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具有較高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

誰占花魁 梅與牡丹的激烈爭奪

中國的國花為什麼定不下,外媒文章分析,可能是牡丹、梅花所代表的文化差別所致。支持牡丹、梅花、菊花或其他任何一種花卉的人,總能夠從中找到其所代表的內在精神。除此之外,經濟利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詩文中的梅與牡丹

☆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李白《牡丹》)

☆ 一枝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

☆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台。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盧照鄰《梅花落》)

☆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白居易《秦中吟》之十《買花》)

☆ 吳王醉處十餘里。照野拂衣今正繁。經雨不隨山鳥散。倚風疑共路人言。愁憐粉艷飄歌席。靜愛寒香撲酒樽。欲寄所思無好信。為君惆悵又黃昏。(羅隱《梅花》)

☆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徐凝《牡丹》)

☆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湊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劉禹錫《楊柳枝詞》)

梅花:德性與氣節的代言人

梅花自古就被賦予德的品性,民間流傳著許多吉祥、喜慶的相關習俗。梅花集高潔、秀雅、堅毅於一身,其色、香、韻、姿俱佳,特別是在冰中孕蕾,雪中開花的品格,更為無數仁人志士所喜愛。

☆ 古人認為,「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花綻開五瓣,象徵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有梅開五福之說。喜鵲在梅枝上歡悅鳴叫的圖案,常被稱為「喜報早春」,「喜報春光」,「喜上眉梢」,取諧音或寓意。吉祥圖案還有「竹梅雙喜「,由竹梅和兩雙喜鵲紋圖,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賀新禧。「朔風吹倒人,古木硬如鐵;一花天下春,江山萬里雪。」人們把松、竹、梅稱作「歲寒三友」,尊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贊賞梅花的高潔、典雅、冷峭、堅貞,視為知友、君子。

☆ 魯迅曾精闢地用梅花作過一個比喻:「中國真同梅樹一樣,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個樣子,一忽兒挺生一兩條新梢,又回復到繁花密綴,綠葉蔥蘢的景象了」。他還請人為他篆刻過「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發自己高潔的情懷。

☆ 明·王圻《三才圖會》認為:「梅有四貴,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明代李漁曾論賞梅:「風送香來,香來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凍而花亦凍」。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紅白及綠,另有蠟梅,色黃如蠟,香氣濃郁。梅壽可逾千載,枝幹虯曲,身姿蒼古,其芳愈寒愈媚,臨風寒勁挺傲然鐵骨,遇冰雪更添飄然風儀。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來更是造化奇絕,踏雪尋梅,呵氣凝香,滿目嬌色,風雅至致。

☆ 早在魏晉時期,梅花就被寫入詩歌中,人們首先把它作為一般春花春樹認識和描寫後來梅花漸漸上升為獨立的審美表現對象,而不僅僅作為春景的點綴。南朝鮑照在其《梅花落》中已經賦予了梅花高風亮節的品性。(以下取自網文《宋代詩歌中的梅花意象》)

☆ 宋代,生活在齷齪塵世,志不得伸的詩人們更與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看到在寒霜季節盛開的梅花,傲雪耐寒,獨入清香,於是就把它詮解為一種孤高絕俗,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以梅隱喻自身的美德。北宋中期,經過蘇軾等人的吟詠,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進一步深化。蘇軾寫了大量詠梅詩,在其詩中帶有強力主觀表現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樣淋漓盡致地展現詩人孤芳自賞,幽潔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託了內心深處與世委蛇而又不甘淪棄的孤清與落寞。

2006-3-8 15:37 回復

Greatcold
0位粉絲
3樓

☆ 到了南宋,國勢飄搖,社會動盪,土人階層渙散零落,詩人在受挫時感到塵世的不如意,而且還受道家逍遙自適人生哲學的影響,很多詩人寄情於山林,渴望過一種清凈無為與世無爭的生活,於是在詠梅詩中,出現了梅花另一個意象--隱者高士的意象。

☆ 君子、隱士、處子玉女,梅花的這三個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為這三個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貞潔的象徵。以梅花來表達對遠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詩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詩人們詠梅絕不只是為了描摹梅的物態,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懷,表節。詠梅詩之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下是由於詩中報詠之梅,已經成為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物,一代一代層累凝聚著深刻的含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獨立高傲的心靈境界。

牡丹:國花之爭關系產業經濟利益

☆ 牡丹,以其雍容華貴、富麗端莊的獨特魅力,自古以來,便被尊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成為中國的「國花」。

☆ 牡丹初無名,混稱芍葯。直到秦漢時始從芍葯中分出。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繁榮起來,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牡丹有「富貴花」「百兩金」之稱。寓意為「吉祥之物」「幸福之花」。牡丹也最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特色,象徵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繁榮昌盛,人民幸福生活的現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都已行程牡丹種植產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第七屆牡丹觀賞節在巢湖市召開時,巢湖市市長夏望平就指出:「它(牡丹觀賞節)的宗旨在於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科技唱戲。」

☆ 為什麼對於哪種花能夠入選國花大家如此緊張?有業內人士分析,除了對於花、花文化的熱愛,還有其他利益的考慮。一旦一種花得到「國花」的尊貴稱號,它以及相關的文化、產業、行業協會的發展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各方觀點

☆ 牡丹和梅花,彼此還有一種文化意味上的分別。牡丹是大眾化的,是普羅大眾欣賞品位的代表。相對於牡丹的群體欣賞口味,觀賞梅花更多是一種個體的審美體驗,因為它歷來被更為敏感的知識分子所把持。無疑,梅花及其象徵的精神,是由歷代知識分子總結賦予的。時乖命蹇的時候,他們以梅花自我期許,並且把梅花人格化,甚至「梅妻鶴子」。普羅大眾在勤苦勞作之餘,可憐而有限的感官之娛,必然指向色彩濃烈喜慶的東西比如牡丹,而審美意義上的梅花之「瘦」,卻可能無法激起甚至無暇激起他們內心的共鳴。(選自李方《國花中的牡丹梅花之爭》)

☆ 如今,中國尚未決定現代意義的國花,是將分布在黃河流域的牡丹作為國花,抑或將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梅花作為國花,中國有關方面為此猶豫不決。牡丹象徵著雍容華貴,與目前國家經濟現狀和政府所宣傳的「節儉」不甚相符;梅花象徵著堅忍內斂,與開放性的國家政策稍有出入。國花無法確定的背後似乎是上述理念沖突在起作用。(朝鮮日報《中國國花為什麼定不下來?》)

Ⅵ 蜀綉歌詞 "殘陽照孤影" "牡丹染銅樽" "滿城牧笛聲" 各出自哪裡

等殘陽照孤影 牡丹染銅樽 滿城牧笛聲 伊人倚門望君踏歸程 ­「殘陽」,夕陽。專描寫該景象的詩很多,僅舉白居屬易《暮江吟》為例:「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殘陽孤影」這個意境,我覺得和元朝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很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牡丹」,花期4-5月。 ­「樽」,是一種古代的容酒器,也寫作「尊」。耳熟能詳的佳句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 ­

Ⅶ 明萬曆青花牡丹鳳紋出載尊

清晚期青花纏枝牡丹大缸普通物品,製造時間已經接近民國,因為青花清淡,做工粗糙!沒有乾隆時期青花的霸氣!估價1500-2000元!

Ⅷ 等殘陽照孤影 牡丹染銅樽 滿城牧笛聲伊人倚門望君踏歸程下一句是什麼

您說的是蜀綉歌詞,文筆高深,意境因人而異。蜀綉,這首歌無疑是本年度中國風歌曲的代表作,曲優詞美,聲音獨特,完全符合這首歌的創作要求。此詞完整版如下,您可查看下一句: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綉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
看鐵馬踏冰河絲線縫韶華紅塵千帳燈。

山水一程風雪再一程,紅燭枕五月花葉深六月杏花村。紅酥手青絲萬千根姻緣多一分,等殘陽照孤影牡丹染銅樽滿城牧笛聲,伊人倚門望君踏歸程。

君可見刺綉每一針有人為你疼,君可見牡丹開一生有人為你等
江河入海奔萬物為誰春,明月照不盡離別人
君可見刺綉又一針有人為你疼,君可見夏雨秋風有人為你等
翠竹泣墨痕錦書畫不成,情針意線綉不盡鴛鴦枕……
此生笑傲風月瘦如刀催人老,來世與君暮暮又朝朝多逍遙!!

歌詞解釋: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 四月綉花針
(描述天府之國的歷史風貌人情,氣候宜人,大家閨秀以及與蜀綉的關系)

羽毛扇遙指千軍陣 錦緞裁幾寸
(描述四川戰國時代背景下作戰指揮,衣著錦緞有蜀綉痕跡)

看鐵馬踏冰河 絲線縫韶華 紅塵千帳燈
(描述部隊出征,隊伍露宿,將士衣著及旗幟有蜀綉的痕跡)

山水一程風雪再一程
(描述部隊往東北出征,爬山涉水之後出川,翻越風雪交加秦嶺山脈)

紅燭枕五月花葉深 六月杏花村
(出征過程:5月路途還在鮮花綠葉的山區,6月到達如今山西省境內杏花村)

紅酥手青絲萬千根 姻緣多一分
(描述伊人年輕漂亮、手滑嫩、正在綉花,綉的應該是帶相思的姻緣類的)
等殘陽照孤影 牡丹染銅樽 滿城牧笛聲
(伊人每天等愛人,直到夕陽西下、牧童放牧收工)
伊人倚門望君踏歸程
(等愛人)

君可見刺綉每一針 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牡丹開一生 有人為你等
江河入海奔 萬物為誰春
明月照不盡離別人
(此段有點悲劇色彩的感慨)

君可見刺綉又一針 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夏雨秋風有人 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錦書畫不成
(蜀綉是先要將畫用墨描在布上再綉的,這里描述伊人傷心落淚,無法描摹,「翠竹」表示時節是盛夏或者深秋了)
情針意線綉不盡 鴛鴦枕

繞指柔破錦千萬針 杜鵑啼血聲
芙蓉花蜀國盡繽紛 轉眼塵歸塵
戰歌送離人 行人慾斷魂
(戰爭的殘酷,也許愛人殉國了)
濃情蜜意此話當真

此生笑傲風月瘦如刀 催人老
(感慨與愛人的姻緣淺、傷感讓人變老了)
來世與君暮暮又朝朝 多逍遙

Ⅸ 陳與義的牡丹 劉禹錫的春詞 請大家翻譯下『

賞析:詩中一個"賞"字,總攬全局,直貫通篇,意境全出.
詩中"真國色"三字,力重干鈞,擲地有聲,牡丹與芍葯,芙蓉相比,雍容華貴,艷壓群芳,才產生"動京城"的效應,神韻畢現.
通過寫芍葯的妖無格和芙蓉的凈少情,和牡丹進行對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擬人 "妖無格"與"凈少情" 比喻 "真國色"
這首詩借賞牡丹抒發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寵。

這首詩運用了以下藝術手法
(1)烘托手法的運用.這首詩寫了三種名花,褒貶都極有分寸,寫芍葯"妖",是寫其艷麗,嫵媚之態,並非貶意.寫荷花"凈",是潔凈之意,詩人並沒有因為突出牡丹而將這二花寫得一無是處,但為了突出牡丹,詩人還是將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處寫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貴富麗,令人喜愛,這是側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擬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牡丹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從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到紹興六年(1136年)詩人在青墩面對牡丹的這個春天,整整十年了;距離他四十九歲的人生終點,也只剩下兩年的時間。伊水和洛水,這兩條著名的河流流經詩人的故鄉洛陽,那裡的波濤里翻滾著千年的烽煙和歌吟。而此刻,身邊青墩的溪水則默默無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即使在僻靜的桐鄉,與烏鎮隔水相望的這個地方,因了春天,照樣守著節令而開,似乎遙遠的馬蹄聲總不會撕破這里的寧靜,似乎那席捲中原的變故是另一個世界發生的事情。春天依舊來臨,牡丹照樣綻放,每次綻放都是同樣的年輕而鮮嫩,像是初長成的少女。而詩人已龍鍾,年近半百而且多病,而且孤獨。

【作者介紹】陳與義(1090-1138),號簡齋, 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北宋政和三年(1113)進士,做過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宋室南渡後做到知製造、參知政事。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被列為江西詩派首領之一。由於南渡的大動盪,他的詩風大變,以簡煉掃除繁縟,以自然沉著代替苦澀,面向現實,反映了家國苦難,寫有不少優秀作品。

【說明】 這首詩用無限感慨的語氣寫道:自從金人攻陷汴京,漫長的十年過去了;而今我已年邁龍鍾,成了流落江南的遊子,看眼前的牡丹,想起家國的遭遇,更是愁緒萬千。作者的故鄉洛陽盛產牡丹,詩中把故國之思和對牡丹的情感擰在一起了。

【解釋】 ①胡塵--指金兵。入漢關--意思是進入中胡。 ②伊洛--伊河與洛河,都流經洛陽地區,這里代指洛陽。十年伊洛--離開家鄉洛陽已有十年了。這首詩寫在南宋紹興六年(1136),上距汴京陷落已有十年了。路漫漫--路途漫長,借指時光過得久了。 ③青墩--鎮名,在今浙江省桐鄉縣北。因為在爛溪邊與烏鎮隔水相望,所以詩句中說「溪畔」 。紹興年間詩人住在這里。龍鍾--形容老態;龍鍾客,指自己。④牡丹--洛陽以產牡丹著名,宋時尤盛。作者在洛陽的老家便種有許多牡丹,所以由觀賞牡丹引起了深切的家國之思。

-------------------------------------------------
卷356_41 【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劉禹錫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嚬。

春過也,笑惜艷陽年。
猶有桃花流水上,無辭竹葉醉樽前。
惟待見青天。

卷365_63 【和樂天春詞】劉禹錫

新妝面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你說的大概是第一首:
憶江南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嚬。

解析:
這首詞以傷春為基調,首句即漾出一片無可奈可的惜春之情。奼紫嫣紅的春光即將逝去,而作者生命的春天也早已一去不返。他有心讓春光長在,卻又無力挽住春天的腳步。「春去也」,在這貌似平淡的敘述中,融入了作者幾多嘆惋、幾許惆悵?次句「多謝洛城人」筆鋒一轉,復代春天致詞。卻原來春也有情,它既不能久駐,更不忍遽去,只好深情繾綣地向留戀春光的洛城人殷勤致意。這樣著筆,就化平為奇,化直為曲,把惜春之情烘托得格外濃烈,格外深長。三、四兩句藉助細致的觀察和豐富的想像,繪就一幅氣韻生動的送春畫面:柔弱的柳條隨風輕搖,不勝依依,恍如一位妙齡女子正舉手揮袖與春天作別;而為晶瑩的露水所沾濕的叢蘭則好似這位少女於款款惜別之際淚灑羅巾。這就將惜春之情又向深處推進了一層:惜春復傷春的豈只是領略過大好春光的洛陽人,那曾經受到春光滋潤的「弱柳」和「叢蘭」也因春將歸去而黯然神傷。「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於是,末句變側面渲染為正面描寫,引出一位「獨坐亦含嚬」的女子作結。「嚬」,同「顰」,是皺眉的意思。這位女子之所以獨坐一隅,緊鎖雙蛾,自是有感於百花萎謝、春意闌珊的緣故。那日漸逝去的春天的足音,叩響了她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弦,使她憂思郁結,悵觸百端,情不自禁地生出韶華易逝,紅顏易老的感嘆。作者採用「遣貌取神,離形得似」的筆法,不汲汲於對其花容月貌的精細刻劃,而著重點染其傷春意緒。「獨坐」,已使人想見其落寞情懷;「含嚬」,更將其愁態明白點出。一個「嚬」字,雖已被古代詩文家用得爛熟,在這里卻是傳神寫照的詞眼,它使一篇全活,詞的傷春主旨藉此披露無遺。

這首洋溢著淡淡哀愁的春詞,筆法搖曳多姿。作者成功地運用擬人化手法,將人情物態揉為一體,使之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在作者筆下,不僅「春天」饒有靈性,與「洛城人」心息相誦:「弱柳」和「叢蘭」也「似花還似非花」,別具柔腸,一往情深。全詞情調哀婉,語言工麗,卻又不流於綺靡。因而況周頤《餐櫻廡詞話》稱贊它說:「流麗之筆,下開北宋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者,故能流而不靡,所謂『風流高格調』,豈在斯乎?」此詞作於開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時。題下原有作者自註:「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我國文學史上有關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標志著詞體已由「選詞以配樂」的萌芽形態發展到「由樂以定詞」的階段。

Ⅹ 牡丹為什麼被尊為花王

牡丹由於其雍容華貴、艷壓群芳被尊為我國的國花。牡丹花在很多地方都種植專,尤以河南洛陽屬、山東菏澤最為著名。

牡丹是著名的觀賞植物,宜寒畏熱,喜燥惡濕,原產我國西北部。後久經栽培,其產地已遍及我國大部分地區,其中洛陽牡丹備受人們推崇,自古被譽為「天下第一」。

據舊小說《鏡花緣》描述,洛陽牡丹是從長安被貶而來。武則天賞雪酒醉,強令百花一夜之間全部開放:「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次日,萬紫千紅開遍,唯獨牡丹不買賬。女皇大怒,貶牡丹於洛陽。後來她移駕東都,見北邙牡丹盛開,一時大怒,下令燒山,致使花卉俱焚。但牡丹的根是燒不死的,到來年,花照樣開放。

由此可見,牡丹被尊為「花王」,不僅僅是因為她的國色天香、濃姿貴彩、艷冠群芳,更重要的是,人們賦予她那種不肯阿諛權貴逢迎邀寵的品格,為百花所不能及,實在難能可貴。

熱點內容
野生金茶花苗 發布:2025-04-28 05:17:02 瀏覽:513
文竹圖片花語是什麼 發布:2025-04-28 05:16:20 瀏覽:143
奇怪蘭花 發布:2025-04-28 05:06:11 瀏覽:992
醉海棠散文 發布:2025-04-28 05:04:35 瀏覽:634
紫葉紫花海棠 發布:2025-04-28 04:49:36 瀏覽:41
水粉植物盆栽 發布:2025-04-28 04:48:48 瀏覽:195
夏花店怎麼樣 發布:2025-04-28 04:42:30 瀏覽:446
最小梅花起子 發布:2025-04-28 04:41:47 瀏覽:67
開花店工作室 發布:2025-04-28 04:40:28 瀏覽:173
3枝盆景樹 發布:2025-04-28 04:30:24 瀏覽: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