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葉野牡丹
① 野牡丹的形態特徵
野牡丹是灌木,高0.5-1.5米,分枝多;莖鈍四棱形或近圓柱形,密被緊貼的鱗片狀糙伏毛專,毛扁平邊緣流蘇狀。葉片屬堅紙質,卵形或廣卵形,頂端急尖,基部淺心形或近圓形,長4-10厘米,寬2-6厘米,全緣,7基出脈,兩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背面基出脈隆起,被鱗片狀糙伏毛,側脈隆起,密被長柔毛;葉柄長5-15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
傘房花序生於分枝頂端,近頭狀,有花3-5朵,稀單生,基部具葉狀總苞2;苞片披針形或狹披針形,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梗長3-20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萼長約2.2厘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及長柔毛,裂片卵形或略寬,與萼管等長或略長,頂端漸尖,具細尖頭,兩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長3-4厘米,頂端圓形,密被緣毛;雄蕊長者葯隔基部伸長,彎曲,末端2深裂,短者葯隔不伸延,葯室基部具1對小瘤;子房半下位,密被糙伏毛,頂端具1圈剛毛。
蒴果壇狀球形,與宿存萼貼生,長1-1.5厘米,直徑8-12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種子鑲於肉質胎座內。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② 這是什麼草
柏拉木,別抄名:黃金梢、山甜娘、崩瘡葯,拉丁文名:Blastus cochinchinensis Lour. ,為野牡丹科、柏拉木屬灌木,高0.6-3米;莖圓柱形,分枝多,幼時密被黃褐色小腺點,以後脫落。葉片紙質或近堅紙質,披針形、狹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具極不明顯的小淺波狀齒,白色至粉紅色,卵形,頂端漸尖或近急尖,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與果等長,檐部平截,被示腺點。花期6-8月,果期10-12月,有時莖上部開花,下部果熟。
③ 有沒有朋友知道這是什麼花,O(∩_∩)O謝謝~
這個叫野牡丹
野牡丹的別名有:地茄、豹牙郎木、活血丹、高腳山落蘇、吞口巴、氈子桿內、毛足桿、野石榴、容金雞腿、豬乸稔、牛乸稔、紅爆牙狼、暴牙郎、倒罐草、高腳稔、埔筆仔、九螺仔花、不留行、大杜橋、水外年、高腳埔梨、大號天番爐、埔筆仔、九螺仔花等
④ 這種樹叫什麼
野牡丹
Melastoma candim D. Don
中國植物志>> 第53(1)卷 >> 野牡丹科 Melastomataceae >> 野牡丹屬 Melastoma
5.野牡丹(中山傳信錄)山石榴(台灣),大金香爐、豬古稔(廣東),豹牙蘭(雲南)
灌木,高0.5-1.5米,分枝多;莖鈍四棱形或近圓柱形,密被緊貼的鱗片狀糙伏毛,毛扁平邊緣流蘇狀。葉片堅紙質,卵形或廣卵形,頂端急尖,基部淺心形或近圓形,長4-10厘米,寬2-6厘米,全緣,7基出脈,兩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背面基出脈隆起,被鱗片狀糙伏毛,側脈隆起,密被長柔毛;葉柄長5-15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傘房花序生於分枝頂端,近頭狀,有花3-5朵,稀單生,基部具葉狀總苞2;苞片披針形或狹披針形,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梗長3-20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萼長約2.2厘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及長柔毛,裂片卵形或略寬,與萼管等長或略長,頂端漸尖,具細尖頭,兩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長3-4厘米,頂端圓形,密被緣毛;雄蕊長者葯隔基部伸長,彎曲,末端2深裂,短者葯隔不伸延,葯室基部具1對小瘤;子房半下位,密被糙伏毛,頂端具1圈剛毛。蒴果壇狀球形,與宿存萼貼生,長1-1.5厘米,直徑8-12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種子鑲於肉質胎座內。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產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生於海拔約120米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開朗的灌草叢中,是酸性土常見的植物。印度支那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廣東南部沿海島嶼。
根、葉可消積滯、收斂止血,治消化不良、腸炎腹瀉、痢疾便血等症;葉搗爛外敷或用乾粉,作外傷止血葯。
⑤ 這種植物叫什麼
植物名稱: 野牡丹
別名: 金石榴、金榭榴、埔筆仔、九螺仔花
英 文 名:
拉 丁 名: Melastoma candim
科名: 野牡丹科
適應地區: 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的低海拔山區或草地。
生態分類: 木本植物-常綠灌木類
觀賞分類: 觀花類
高度范圍: 0.3-1.2 (M)
高1~5米。莖密被緊貼鱗片狀粗毛。葉對生,闊卵形,長5~14厘米,寬3~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狹心形,主脈5~7條,上面密被緊貼的粗毛,下面密被長柔毛;葉柄長1~2厘米,紫色,被粗毛。花大而美麗,紫紅色,通常3朵聚生於枝梢,有時單生或5朵聚生;苞片卵形至披針形,短於萼管或與萼等長;萼密被披針形、緊貼的鱗片狀粗毛,裂片披針形與萼管等長;花瓣5;雄蕊10,花絲淡黃色,其中5枚具有紫色的葯及延長的葯隔,其他5枚花葯黃色,線形,葯隔不延長;雌蕊1,子房下部與萼管合生,上部密被柔毛,5室,胚珠多數,中軸胎座,花柱紫紅色,柱頭頭狀。蒴果多少肉質,長圓形,壺狀,長1厘米許,外被貼伏的鱗片狀租毛,不規則開裂。種子多數,黑色。花期7月。果期10月。葉對生,長橢圓形至闊卵形,正反面皆密被長柔毛。短聚傘花序著生於枝條頂端,5片粉紅色的花瓣捧著中心金黃色的雄蕊,甚為嬌艷美麗,另有顯得清新可人的白花變種。兩者皆盛開與夏季。
⑥ 白花野牡丹是草葯嗎如何栽種
【異名】豬姆草、山石榴、咂口巴(《植物名匯》),地茄(《福建民間草葯》),豹牙郎木(《陸川本草》),杏口巴、氈子桿、老虎桿、毛足桿、小毛香、毛張口(《四川中葯志》),活血丹、高腳山落蘇(《中國葯植圖鑒》),野石榴、金石榴、金雞腿(《閩東本草》)。
【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全草。
【植物形態】野牡丹
常綠灌木,高1~5米。莖密被緊貼鱗片狀粗毛。葉對生,闊卵形,長5~14厘米,寬3~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狹心形,主脈5~7條,上面密被緊貼的粗毛,下面密被長柔毛;葉柄長1~2厘米,紫色,被粗毛。花大而美麗,紫紅色,通常3朵聚生於枝梢,有時單生或5朵聚生;苞片卵形至披針形,短於萼管或與萼等長;萼密被披針形、緊貼的鱗片狀粗毛,裂片披針形與萼管等長;花瓣5;雄蕊10,花絲淡黃色,其中5枚具有紫色的葯及延長的葯隔,其他5枚花葯黃色,線形,葯隔不延長;雌蕊1,子房下部與萼管合生,上部密被柔毛,5室,胚珠多數,中軸胎座,花柱紫紅色,柱頭頭狀。蒴果多少肉質,長圓形,壺狀,長1厘米許,外被貼伏的鱗片狀租毛,不規則開裂。種子多數,黑色。花期7月。果期10月。
生於山坡、曠野。分布浙江、廣東、廣西、福建、四川、貴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野牡丹根)、果實(野牡丹子)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性味】酸澀,涼。
①《福建民間草葯》:"甘酸,微溫。"
②《陸川本草》:"寒,澀微酸。"
③《四川中葯志》:"性涼,味酸澀,無毒。"
【功用主治】活血消腫,清熱解毒。治跌打損傷,癰腫疔毒,乳汁不行。
①《福建民間草葯》:"除熱解毒,逐濕祛風。治癰腫疔毒,跌打損傷。"
②《陸川本草》:"葉,治刀傷,止血。"
③《四川中葯志》:"行氣,活血,清熱。治月瘕病,百瘕吐血,跌打損傷及腸癰。"
④《中國葯植圖鑒》:"治血絲蟲病。"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跌打損傷:野牡丹一兩,金櫻子根五錢,和豬瘦肉酌加紅酒燉服。(《福建民間草葯》)
②治膝蓋腫痛:野牡丹八錢,忍冬藤三錢,水煎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葯》)
③治癰腫:鮮野牡丹葉一至二兩,水煎服,渣搗爛外敷。(《福建中草葯》)
④治耳癰:野牡丹一兩,豬耳一個,水煎服。
⑤治蛇頭疔:野牡丹六錢,和豬肉燉服。
⑥治乳汁不通:野牡丹一兩,豬瘦肉四兩,酌加酒水燉服。(④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葯》)
⑦治月瘕病,經期發腫:?口巴、八月瓜根、無娘藤、何首烏、臭草根、打碗子根,燉肉服。(《四川中葯志》)
⑧解木薯中毒:野牡丹葉或根二至三兩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⑦ 白花野牡丹是如何栽種
白花野牡丹,灌木植物。分布在台灣較多。生於低海拔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開闊的灌草叢中。數量稀少較少見。
有葯用價值,味甘、酸、澀、性平。有清熱利濕、止血、消腫止痛之效。
栽培方法;
1.適地適花選擇品種和用地。應根據牡丹四大品種群的特點以及栽培地的環境條件選擇牡丹種苗。這樣因地制宜、因花制宜選擇的牡丹種苗,既符合不同牡丹品種的生長特性,又容易管理。
2.適時栽培。無論是哪一品種群的牡丹,絕大多數的繁殖栽培時期都以秋季為最佳。
3.適時適量澆水施肥。給牡丹澆水一定要遵循其喜燥惡濕的特性。牡丹雖然根系發達、粗長、入土深,但因為是肉質根,加之地上部分枝葉繁茂,開花大而多,蒸發量也大,所以必須適時適量澆水,把握好既保持土壤濕潤,又不可過濕,更不能積水以及不幹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看天氣情況和植株生長狀況酌情澆水。
牡丹喜肥,1年中3次施肥是必需的。第一次在早春萌芽時施肥,俗稱「花肥」,目的是補充和滿足萌芽後枝葉的生長、花芽迅速發育和開花所消耗的營養,以腐熟的農家肥、氮肥、磷肥為主。第2次在花凋謝後施速效性復合肥,俗稱「芽肥」,目的一方面是全面補充營養,恢復樹勢,另一方面此時正是新花芽開始分化時期,可促進其順利進行。第3次在入冬前後結合灌凍水施入腐熟的農肥,俗稱「冬肥」,有利於安全越冬並為牡丹苗第二年春季萌芽生長提供營養物質。除炎熱夏季外,其它時間根據植株生長狀況以結合澆水追施稀薄的液體復合肥為佳。澆水施肥後,還應當鋤地、鬆土。
4.合理整型修剪。牡丹的整型猶如人的著裝和梳洗打扮一樣,表現出一種氣質和精神面貌,它可以使株形整齊優美、花繁葉茂、健康生長。因此,必須掌握合理的整形修剪技術,牡丹是叢生的亞灌木,沒有主幹而有許多叢生的枝。為了使植株通風透光,養分集中,健康生長和柱形優美,必須保持適量的枝條,不能任其生長。另外,每年入冬前還需要把殘留的花梗枯梢剪掉,只保留當年生枝條有芽眼而完全木質化的部分。為了使牡丹開花碩大艷麗,還常結合修剪進行疏花抹芽工作,即在早春萌芽時僅僅保留每個枝條上1個健壯飽滿的芽,其它的芽以及老幹上的不定芽應剝掉,以使養分集中。
5.封土越冬。牡丹性耐寒,一般露地栽培無須防寒,但在冬季過分寒冷的地方,以及當年新栽培的牡丹苗和1~2年生的牡丹還應於入冬前就地封土墩,保護越冬,也能起到防旱保溫的作用。3~4年生以上的植株耐寒力增強,在株叢基部封土便可越冬。
⑧ 牡丹花的葯用價值
牡丹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將牡丹的根加工製成「丹皮」,是名貴的中草葯。其性微寒,味辛,無毒,入心、肝、腎三經,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經之作用,還有降低血壓、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壽。養血和肝,散郁祛瘀、適用於面部黃褐斑,皮膚衰老,常飲氣血活肺,容顏紅潤,改善月經失調,痛經,止虛汗,盜汗。
牡丹皮有抗菌、抗炎、抗過敏、抗腫瘤、止血、祛瘀血、清熱解毒、鎮靜、鎮痛、解痙等活性,還能促進單核細胞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應用時應注意,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拓展資料
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芍葯科、芍葯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性喜溫暖、涼爽、乾燥、陽光充足的環境。喜陽光,也耐半陰,耐寒,耐乾旱,耐弱鹼,忌積水,怕熱,怕烈日直射。適宜在疏鬆、深厚、肥沃、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長。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長不良。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
牡丹花茶,其原料是:被子植物芍葯科芍葯屬牡丹組茶超目群的天然盛花期古天然牡丹花瓣。訓詁學方法研究發現:茶超目牡丹兼有厥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生命演化進化特徵,起源於石炭紀、泥盆紀,演化於二疊紀,原始類群出現於三疊紀,繁盛於侏羅紀和白堊紀。堪稱植物中最原始和古老生命的「活化石」。
牡丹花茶由黑牡丹、紅牡丹和白牡丹三種花瓣三種製作而成。黑牡丹花瓣製成的牡丹茶干茶顏色黑紅、湯色和口感與滇紅很像,略帶一些花蜜味;紅牡丹干茶顏色桃紅略帶紫,白牡丹干茶顏色黃白...牡丹茶的製作工藝繁瑣考究,且成本高,所以在市面上流通並不多。
⑨ 枝毛野牡丹生活習性
每一物種的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性都是長期適應其生存的環境條件而形成的,並成為系統發育的必然因素和結果。中國牡丹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生長發育與其周圍環境條件相統一的習性。
野生品種的生態習性
牡丹原種主要自然分布於我國西北高原,陝甘寧盆地、巴郡山谷、秦嶺山地及燕山南坡一帶為其自然分布的中心地帶。這些地區位於北溫帶的北緣,由北緯34°5′到38°,海拔600~2400米。這些地區的土層為深厚肥沃的風積黃土,野生種原生地土壤多為微酸性,但大多數種類對微鹼性土壤也有一定的適應性,在蘭州地區pH值8.0~8.5的土壤中均能正常生長,僅大花黃牡丹適應性較差,葉色偏黃。氣候特點為春季乾旱、少雨,夏季多雨而涼爽,冬季比較寒冷.盡管也有些野生種分布在暖溫帶甚至亞熱帶地區(如分布在我國西南部的紫牡丹、四川牡丹、黃牡丹等),但它們是生長在海拔2000~2500米以上的山地,與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低地的種類一樣,都是長期生長在溫帶氣候下。因此,中國牡丹可以說都是屬於典型的溫帶型植物,適應於溫帶的氣候特點,形成了喜歡溫暖和涼爽、具一定的耐寒性、宜高燥懼濕熱、喜陽光稍耐半陰的共同生態習性。但在革質花盤與肉質花盤兩個亞組之間以及亞組內不同種間生態習性仍存在一定差別。
(一)革質花盤亞組
革質花盤亞組中的矮牡丹、紫斑牡丹、四川牡丹等,分布緯度偏北,耐寒、耐旱性較強,更適應冷涼乾燥,對夏季炎熱也有一定的適應性。在原生環境中,紫斑牡丹表現出較強的耐陰性。
(二)肉質花盤亞組
肉質花盤亞組中紫牡丹、黃牡丹、狹葉牡丹及大花黃牡丹,分布緯度偏南,分布區海拔較高(約2500~3000米或更高),因而更適應於溫暖的氣候,其耐寒、耐旱以及對夏季炎熱的適應性不如前者。尤以大花黃牡丹更喜溫暖,生長期較長,花芽形成較晚,當年生枝耐凍性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