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牡丹大紅
『壹』 工筆牡丹花朵。什麼色彩搭配一起好看,不要大紅大綠的,太俗了
牡丹有多種顏色。不愛紅,也可畫白。
葉子綠色色相可偏,依整體畫面基調偏藍偏黃甚至偏紅都可以。因為中國畫顏色層層罩染,你可在紙上聯系紅綠色的套法。
或者可以做底色。用底色拉近紅綠的色差。
另紅有多種。不愛大紅。也可偏色啊。不必太拘泥。
「隨類賦彩」有兩重意思。一為根據事物本身上色。二則可根據畫面本身和作畫者自身意願賦色。因此你可自行調節啊。
『貳』 【花怎麼畫】如何畫出漂亮的花
相信大家小的時候都畫過花,花的畫法有很多,不同的花兒有不同的畫法。那麼大家知道怎樣才能畫出漂亮的花兒嗎?小時候我們喜歡畫一些簡單的花朵,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開始追求花兒的形狀感和色彩感。花兒的畫法有很多,有些人喜歡簡筆畫的花兒,有些人喜歡油畫的花兒,有些人喜歡水墨畫的花兒。那麼花怎麼畫?我們一起看看如何畫出漂亮的花。
一、准備工作
不管是畫什麼風格的花兒,都需要准備好材料。繪畫使用的材料包括鉛筆、繪畫本、橡皮擦和所需要的上色工具、顏料等。同時也要准備好想要進行繪畫的花兒。今天我們以出具為例,講解一下花怎麼畫。
二、花怎麼畫的方法和步驟
1、我們首先要觀察花朵的形狀,將花兒放在一個自己能看得到的,適合的位置。去觀察花兒的角度和輪廓,找到自己的視覺出發點。同時要在自己的腦海里有一個印象,構思好自己要怎麼下筆。
2、花朵一般可以採用圓形、橢圓形、三角形和長方形進行組合,可以用這些形狀將花朵的基本構圖畫出來,如果是玫瑰花的話可以先畫一個橢圓形,然後將花瓣順著這個橢圓形一片片的畫上去,最後畫上樹乾和葉子。如果是菊花,可以鮮花一個圓形,然後沿著圓形畫一些細長的橢圓形,將花瓣填充完整。如果是百合花,可以畫一個倒三角形,然後將花瓣沿著倒三角形畫四片。以此類推,不同的花兒構圖不同,但是都大同小異。
3、基本構架和細節畫出來這話,可以將一些多餘的線條擦除。喜歡素描的人可以加深花兒的明亮對比,喜歡水粉的人可以進行簡單的上色。在這個過程中,一點點的去細化花朵的細節,花瓣和花蕾都一點點的勾勒出來。讓花朵看起來更加的完善和精細,細節畫好了,花朵也就完成了。
怎樣畫牡丹
一、牡丹的結構名稱
整株牡丹,由花、蕾、莖、葉、干、芽等組成。每年春季花後,芽胚即在乾和嫩莖之間形成,到秋冬季節,芽苞漸大。到第二年初春芽衣張開,葉芽長出,到四月初,花苞從葉芽中抽出,花莖漸高,莖上分枝生葉,花莖高約一尺許,莖頂只生一花。葉柄長而互生,從下往上生出三至五批葉,每批為三叉九葉(因品種不同,多者一莖生十餘批葉),到上端一叉三片,近花部分是單葉。花苞又分小蕾和大蕾。花蒂由上下兩層萼片組成。上有大萼三片,下有小萼(復萼)六片。花頭中心有雄蕊和雌蕊,雌蕊在花心正中,狀如小石榴,雄蕊由蕊頭和蕊絲兩部分組成
二、牡丹花頭的畫法
花朵的概形和花瓣的排列
牡丹花頭,因品種不同而有單瓣、重瓣、和起樓之分,色彩也因品種而異,五彩繽紛,十分豐富。初學時,不管是臨摹還是寫生,都不能只盯著一瓣一葉,而要學會把握整體輪廓,做到「整體著眼,局部入手」,而且要在復雜多變的花形中,找出基本的結構特徵,即找出花朵的概形。如正面俯視或背面仰視,花朵的概形近乎圓形,半側或全側,則成隋圓形。單瓣花似碟形,重瓣則像幾個大小不等的碗碟重疊。初學畫花頭,可用鉛筆或木炭條,以輔助線輕輕勾出大概外形,也可安排一下花瓣的大體層數,再用毛筆以色或墨點簇。
花瓣的排列不宜上下左右大整齊,把花瓣點簇成「田」字形,就不好看,而應將上下層之間花瓣,作參差排列較有變化,三個瓣猶如「品」字結構
三、花瓣的用筆和用色(或墨)
花瓣的基本形狀為下緣狹而呈圓弧形,上緣寬而多皺褶,因此可用較大的羊毫筆,先蘸白粉摻少量牡丹紅(毛筆需先浸水濕透),在盤子上調成淡紅,使筆尖、筆肚、筆根均含適量淡紅,再以筆尖蘸少許較濃的牡丹紅,在盤子上稍加整理(不宜過分調和,過之則平)就可以畫了。若花瓣向上,則將筆尖朝下,筆根朝上,以側鋒橫卧,一筆或兩筆畫成,畫小瓣時,用筆尖筆肚著紙即可。畫大花瓣時,筆要一撳到底,利用筆肚筆根的動作,使筆根上的淡紅體現在瓣端,自然形成花瓣的濃淡效果。畫多瓣時,運用蘸色的深淺,按花的結構層層點出,自然生動。因花朵姿態各異,要作上下左右多方位點簇練習,使運腕靈活,才能得心應手
四、花蒂的結構與畫法
花蒂是花瓣的外衣。牡丹花蒂由大萼與復萼兩層構成。大萼位於花瓣之外層,緊貼花瓣,形如扣盅,共三片,初開萼片為嫩綠或嫩紅。復萼環生大萼之下,如帶狀,呈綠色。花萼是承上啟下的結構關鍵,不可忽視。如畫墨牡丹,萼片用較深的墨色(比花瓣略深)。畫色牡丹,可用汁綠蘸少許胭脂畫,或在汁綠中略摻三綠也可。畫時運筆要輕鬆快捷,流暢自然,不可反復描摹
五、花蕊的結構與畫法
花蕊在花朵中占重要地位,猶如人的眼睛。在顏色上起對比、提神作用。畫好花瓣、花萼後,再點以花蕊,才能組成完整的花冠。
花蕊分雌蕊與雄蕊。雌蕊位於花心中央,形狀如小石榴,愈長愈裂,開謝時已形成大料瓣形。雄蕊位於雌蕊四周,初開時花蕊豐滿、排列整齊,呈中黃色。盛開時蕊露於外,較初開靈活,色為淡黃。將謝時,蕊漸干而捲曲,蕊色乳黃。雄蕊由蕊頭和蕊絲(須)組成。蕊絲上按蕊頭下接花心。蕊頭形似米粒,畫色彩牡丹時,用飽和的黃色點出,畫時要有聚散,不要拘於一蕊一絲
六、畫牡丹花頭的要點
牡丹花瓣依託花蒂,環花心而發,形成內緊外松、里小外大、內聚外翻的特點。因此,點簇花瓣時,首先要對花冠的朝向和正側,做到心中有數。點簇時要掌握以下要點。
1.花心、花萼、花莖長勢的一致性。即心、萼、莖應在一條直線或弧線上,不可偏心脫離。花瓣從花心長出,要有「歸蒂連心」的效果。
2.注意花瓣的透視關系。從花冠概形中可以看出,花瓣排列分縱向和橫向。從橫向看,位於中間部位的一兩瓣較寬,左右兩側漸狹,這就是透視變化。從縱向看,上下兩層花瓣較長,而中間一層卻較扁,這也是透視緣故。
3.點簇第一組(或第一層)花瓣時,要緊湊些,且成弧形排列。切忌一字排開,鬆散而難以成形
七、點簇牡丹花頭的步驟
牡丹花頭的點簇練習,可分別用墨或色彩。畫粉紅色牡丹,用較大羊毫筆,先在白粉中調入少量曙紅(牡丹紅)或胭脂,用筆蘸飽後,再在筆尖上蘸適量曙紅或胭脂,筆尖向內,先畫里層淡瓣,再畫中心深處,依次層層畫出,濃淡相間方見精神。但要注意塊面的統一集中,不要紅一塊、白一塊,使畫面過分散亂。花頭點好後畫花萼,待稍干再用藤黃點花蕊
八、側面花朵畫法
側面花朵的概形呈扁圓,扁的程度隨半側或正側而異。全側面花一般看不到花蕊。畫時只點瓣和萼片。畫花莖時仍要注意和花頭中心部位的自然連貫趨勢,花莖扭曲或陡折都不美。點簇花瓣
九、背面花朵畫法
畫背面牡丹,花的概形較圓,能見其大萼與復萼的全貌,看不到花蕊,花瓣層數變化也少些。但兩層花萼的濃淡變化要認真對待,不可大意。花莖的添加也要和花頭順勢,否則視覺上會很別扭
十、小蕾的畫法
小蕾的形狀似桃,三片大萼相包很緊,花瓣未露或將露出。小花蕾出現在群花之中,顯得很有生氣,既是盛開花朵的未來,又可在形體和色彩上起到豐富多變的作用,所以不可忽視。畫時,用毛筆先調成汁綠,再在筆尖上蘸少許曙紅或胭脂,筆尖向上,筆肚向下,畫出大萼。繼而畫出下垂的復萼和花莖
十一、大蕾的畫法
大花蕾,已見花瓣或見到花瓣的大部分以至全部,但不見花蕊或初見花蕊。大萼、復萼皆向後背,花瓣內緊外松,形成方形、梯形等不同的形象,非常生動。大花蕾形小色艷,與盛開花頭形成對照與呼應。大花蕾生機勃勃,更加旺盛,是牡丹畫面中不可缺少的。畫時應昂首向上,切忌下垂倒掛。用筆、用色和畫花瓣及小蕾萼片相仿,只是大蕾的花瓣與盛開花頭相比,其花瓣外弧線應更緊湊些,卷褶少些
十二、初開花朵畫法
初開花朵是大花蕾的繼續和發展,花瓣已全露於外,排列整齊,花蕊初露,色艷欲滴,美麗動人。畫初開花朵要注意外緣瓣的處理,卷褶變化比大花蕾更多,使其不要過圓過板,既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又婀娜多姿
十三、盛開花朵畫法
牡丹花是晝開夜合。第一天合的較緊,第二天合的較松,三天後更松且開合無定,因此,花瓣開合重迭無定,形象非常生動。一幅牡丹花,總是將盛開的花頭作為主體,一朵或兩朵,一組或兩組,再配以大小花蕾或初開花朵,形成主輔、起伏,在綠葉扶持下,便可構成很有節奏感的畫面。盛開花朵瓣形變化靈活、豐富,特別是外層花瓣,面積大而變化多,是畫好盛開花頭的關鍵。花蕊的表現也有別於初開花朵,初開時蕊頭未放開,很少見其蕊絲。盛開時,蕊頭松開能見其蕊絲。勾點蕊頭蕊絲時,要有疏密變化,切忌機械刻板
十四、勾勒牡丹花的畫法步驟
畫牡丹,除點花點葉畫法,還有勾花點葉法。
第一步,先用墨線分濃淡勾出花的形態。勾勒時依花瓣的大小聚散、正反轉側,運用粗細、疏密不同的線條,做到有虛有實。特別是里層和外層花瓣交接部,外緣線不要全部勾死,要有筆斷意聯之感,才顯生動自然。
第二步,用墨或色點葉。勾花一般以表現淺色花為主,如白、黃等。因此,可在花頭旁邊點葉襯托,使淺色花朵更醒目。
第三步,上色。畫白花時,待墨線稍干,用羊毫蘸薄白粉,自花瓣的稍端向基部暈染,越靠近基部白粉越薄,直至用盡。然後用灰綠色自花瓣基部向外烘染,越向外越淡,消失在白粉里。畫黃花,用赭墨勾花,暈染赭黃後,趁濕略點少量淡胭脂,色彩更顯豐富沉著。
第四步,勾葉筋、點花蕊。勾葉用花青蘸墨或純墨。花蕊,可以不拘於黃色,而用赭墨、硃砂、胭脂等色點出,使其提神醒目
十五、花葉的結構
牡丹花葉發自花莖四周,為互生的二回三出羽狀復葉,即在大葉柄上分生三個小葉柄,每個小葉柄又分生三張小葉片。一個生長完全的牡丹葉子稱為「三叉九頂」(或「三叉九葉」),大葉柄長一尺許,呈十字形。春季開花時,牡丹上部葉子生長不完全,花頭以下,每節有一張葉片或三張葉片,再下為五或七張葉片
十六、葉片組合的名稱
葉片因組合的數量不同而分單葉、組葉和批葉。一組生長完全的葉,由三張單葉組成。三組成為一批葉,共九張。每批葉經大葉柄與花莖相聯
十七、葉片的畫法
牡丹單葉可由三筆畫成。用墨或色彩均可以,視需要而定。畫色葉,用較大羊毫筆調汁綠,再以筆尖蘸適量花青,稍加整理,即可作畫。中間一筆較長,兩側稍短小。用筆略側,行筆宜輕松塊捷。葉筋分主脈和側脈。主脈發自葉柄,伸向葉尖。要在葉片墨色未乾時用濃墨(或花青加墨)勾出。側脈由主脈生發,伸向葉尖。勾勒時線條要細於主脈,側脈不宜太密,畫兩、三組就足夠了
十八、葉脈的幾種勾法
葉脈的勾法,因風格和各人習慣而異。可分三種勾法:一是較為嚴謹的勾法,主脈、側脈都伸向葉尖;二是側脈伸向葉緣,較鬆散隨意;三是側脈有聚散,作變形誇張,富有裝飾味。不論何種勾法,均以中鋒運筆
十九、牡丹葉的透視和姿式
花有正側偃仰背之分,葉子同樣有俯仰正側之別。寫意畫牡丹葉子,表現正反卷褶,不必像工筆畫那樣詳盡,只側重態勢、氣氛。由於葉片聯葉柄,葉柄發自花莖,並向前後左右四面分布,葉與葉,葉與莖干之間,自然就會出現互相遮掩的現象,如前葉遮花莖,花莖遮後葉等。且由於遠近的空間位置不同,在形象上還會產生透視變化,形成俯視、仰視、平視等不同姿式。猶如雨傘的不同角度變化
二十、嫩葉的畫法
初生嫩葉、莖和花苞都呈暗紅色。畫嫩葉可用黃綠色蘸少許赭色或曙紅點出(根據畫面色調不同,也可用胭脂蘸少許墨畫)。用胭脂或朱紅勾葉筋。芽軒和花苞近處的嫩葉,多朝上,形體雖小,但很有生氣。同一畫面上,嫩葉勾色筋,老葉勾墨筋,兩者之間要自然過渡,不要截然分開
二十一、花莖的結構與畫法
花莖在畫面上,很少全部顯露,它往往被葉子或花蕾等遮掩,但它起著氣勢貫穿的橋梁作用,因此不可忽視。花莖位於花萼之下,老梗花芽之上,嫩莖長尺許,莖身生有批葉,少者一莖四、五批,多者一莖生十四、十五批不等。花莖顏色為嫩綠、嫩紅。花莖有長短、粗細、壯弱之別,因品種而異。畫花莖要用中鋒,以流暢的線條畫出圓潤的質感和挺撥秀麗的姿態。用色先調嫩綠,再蘸適量胭脂一筆畫出,要粗細得宜。不宜頓挫或陡折
二十二、花莖、葉柄的穿插
花莖頂端是蕾和花頭,一般呈上發態勢。牡丹花葉柄較長(一尺許,呈十字形)向左右前後伸展,因此和花莖縱橫交錯。畫時,要注意穿插聚散。畫面上往往大部分花莖和葉柄為花和葉片所遮擋,但仍需理解相互關系,以便在畫好花頭、葉片之後添加好花莖和葉柄做到既符合生長結構,又達到疏密有致的藝術效果
二十三、老乾的結構與畫法
牡丹枝幹為灌木,無主枝常作分叉狀。百年老乾仍粗不過腕,高不過人。干赭褐色,多是清瘦、蒼老、斑駁,往往干下部已脫皮層,而近光滑。因此畫老乾宜用枯筆,用筆要偏鋒中鋒結合,要實中有虛,線條不要太光,運筆宜稍慢而有轉動,也可用逆鋒挫出。可用赭墨也可用純墨畫。嫩芽可用黃綠蘸上曙紅或胭脂點在枝幹頂端
二十四、老乾的穿插與姿式
老乾經多年生長代謝,形成了曲折多變的姿式,其蒼老、斑駁的表皮和圓潤光滑的嫩莖形成了明顯的對比。老乾又是支撐整株牡丹的基礎部分。因此,盡管老乾是作畫程序中的後一步,其態勢必須和花、莖、葉等協調統一且要有變化。當兩株以上老乾組合時,更要注意聚散和穿插。在構圖上,老乾只宜在畫面底邊和兩側邊線出枝。即只宜上發和橫倚的姿式,而沒有下垂式的老乾
二十五、畫整株牡丹步驟
第一步:用鉛筆或木炭條輕輕地畫出花、葉等概形,再用色或墨點簇花頭、花蕾。待以後技法熟練時,可用「腹移」經營位置(即「胸有成竹」,而不用鉛筆打稿子)
第二步:根據花頭的透視角度,點出相應的葉子。點時既要考慮生態結構,更要安排好葉片的聚散,要留好畫面空白(虛處)和候款處
第三步:畫花萼、花莖、葉柄、老乾和嫩芽。使花、莖、葉、乾等成為有態勢的有機整體
第四步:趁葉子未乾時,用中鋒勾出葉筋,勾筋是決定葉子正側反轉的關鍵一環,不可忽視。花朵色彩將干未乾時勾點花蕊
第五步:到此,牡丹已基本畫好,以懸起來審視一下,不足之處作些加整理。再題款鈐印,作品完成
二十六、大紅牡丹畫法
用筆蘸飽大紅,再以筆尖端適量曙紅或胭脂,在色碟上稍加整理,即可點簇花頭。(所謂「稍加整理」是以深淺色彩既有自然過渡,又不至渾為一團為度)。也可用朱摻少量曙紅(牡丹紅)調和後蘸飽,再蘸少量胭脂點成花頭。用滕黃點花蕊。畫葉可用色,也可用墨
二十七、深紅牡丹畫法
先用筆飽蘸胭脂,再用筆尖蘸少許花青,梢加整理點簇而成。用滕黃點花蕊。畫深紅牡丹,花頭周圍不宜用葉襯托,因兩者明度接近而效果不好
二十八、黃牡丹畫法
先用白粉摻少量滕黃,調成淡黃,蘸飽後用筆尖蘸滕黃點簇而成。也可調成較濃的淡黃,然後蘸少許赭石或汁綠點花頭。花蕊可用深黃、赭石或胭脂點出。使花蕊和花瓣色彩有明度對比。黃牡丹花頭旁邊可用深葉襯托
二十九、綠牡丹畫法
可用石綠加白粉調和,蘸飽後再蘸汁綠,稍加整理後點簇而成。用滕黃點花蕊。葉子可用汁綠花青略蘸墨畫。也可純墨作濃淡葉
三十、紫牡丹畫法
用石青加少許曙紅(或牡丹紅)調和蘸飽,再蘸少許花青點簇而成。滕黃點蕊。
三十一、白牡丹畫法
先用白粉點出花瓣,待稍干後,用汁綠或紫灰色在花朵背面襯染。用胭脂點蕊。畫白牡丹可在花頭周邊畫些葉子襯托,使花形醒目。
三十二、牡丹的畫面布局
把現實中艷麗動人的牡丹,反映到大小不同的畫幅中,產生優美而有節奏感的形式,要靠畫家的巧妙安排,這就是布局。在中國畫論《六法》中稱謂「經營位置」,也就是構圖。一幅上乖之作,必須是高超的筆墨技巧和優美布局的統一體,兩者缺一不可。
畫牡丹,布局時應注意的要點如下:
一、主體突出:畫牡丹,一般以花冠為主體,布局時應將花冠安排在畫面的主要部位,輔以綠葉扶持,在色彩上產生冷暖、明暗對比,就能產生畫面集中,花頭醒目的效果。
二、賓主呼應:畫面只有主體花頭,顯得孤立單調,必須有體形較小的花苞或初放花頭相襯托。布局上要顧盼呼應,才能體現牡丹的勃勃生機。
三、疏密虛實:畫面上花、葉稀疏而均勻,則感鬆散無中心。布局過密,滿紙花葉,不留空白,又顯窒息逼人。所以只有疏密相間,做到「疏可走馬、密不通風」才能恰到好處。畫面的虛實處理同樣重要,筆墨形色處為實,畫面空白處為虛。近者墨色濃重處為實,遠者墨色清淡處為虛。這樣既可使畫面有空靈感,虛處又能留給觀賞者以無限的遐想。
四、氣勢貫穿:牡丹和梅花不同之處在於,前者以表現花、葉為主。梅花以表現枝幹為主,氣勢的貫穿較容易。所以畫牡丹,不論畫面的大小和構圖的簡繁,都要理順花、葉、莖、乾的來籠去脈,注意整個畫面氣勢的貫穿。
五、以少勝多:畫面雖小,但筆墨精練,觀後意猶未盡。這便是成功的作品了。達到此種境界,除畫家的筆墨素養外,主要靠布局的巧妙。如畫一花一蕾的同時,可在主體花的後側畫些枝葉等伸向畫外,或在色彩處理上,把後側枝乾等畫得淡些,形成第二層次,以至消失為空白,產生筆墨形色雖盡,而畫外仍有花的效果。
六、變化統一:畫面是筆墨形色組成的視覺「交響樂」。花有大小開合,莖有長短多少,葉有正側聚散,墨色有濃淡冷暖,線條有粗細剛柔。一切繪畫要素都處在矛盾對立之中。從而產生無窮的變化和蓬勃的生機。但萬物都有極限,過之則反。畫面布局也一樣,只求變化,不講統一,則雜亂無章,不可能產生美的韻律。因此變化中求統一,才顯得調和。統一中有變化,才會給人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感受。
七、穩定均衡: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是一件好作品的重要因素。牡丹以花碩色艷、雍容華貴、富麗端莊為其特徵。因此在布局講究變化的同時,還要給人以穩定均衡之感。一般不作下垂式布局,橫倚時不宜頭重腳輕,也要避免左右對稱。在布局時,除了注意干枝和花葉的均衡外,還可利用墨色的濃淡或配以石塊造型,達到均衡畫面重心的目的。
八、花葉互襯: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作畫時利用這一道理很重要。因此布局時,不僅要考慮形態,也要考慮色彩關系。如果淺色花頭(白、黃、粉綠等)不以深色葉子襯托,則花形輪廓不清楚。反之,深色花頭周圍襯葉過多,因色彩明度接近,同樣效果不好。所以布局時必須注意花和葉的色彩關系。
根據上述要領,具體入手時,以「一長一短,一大一小,一多一少,一縱一橫」這十六個字的矛盾統一法則進行構圖。如畫兩株花莖,應一高一矮,一壯一弱,不要平行等長,才有參差變化。兩朵花的構圖,花頭不要一般大,應一大一小,以盛開花頭為主體,另以花苞或初開花朵為陪襯。兩花也不要平列或對稱,要注意主賓和呼應(圖38)。三朵花的構圖,不要平均分散,要有聚有散(即一多一少),也不要平均、對稱或形成一直線。以兩朵緊靠,一朵散開,形成斜三角形布局為宜。在布局有聚散的同時,仍要注意花形的大小主次(圖39)。多品種花的構圖,即一幅畫面有深淺不同或色相不同的花冠。可運用縱橫交錯布局,分兩至三個層次,深淺花頭互相襯托。
花怎麼畫,大家學會了嗎?花的繪畫手法有很多,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畫法,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去繪畫。花的畫法其實是很簡單的,要注意觀察花朵的形狀,不同形狀的花朵需要採取不用的形狀去進行勾勒輪廓。繪畫花朵的最基本步驟就是要將大致的輪廓繪畫出來,所有的繪畫也是一樣,從整體到細節,一點點的進行勾勒,才能完成一幅好的作品。
『叄』 牡丹花怎樣畫步驟
、牡丹的結構名稱整株牡丹,由花、蕾、莖、葉、干、芽等組成。每年春季花後,芽胚即在乾和嫩莖之間形成,到秋冬季節,芽苞漸大。到第二年初春芽衣張開,葉芽長出,到四月初,花苞從葉芽中抽出,花莖漸高,莖上分枝生葉,花莖高約一尺許,莖頂只生一花。葉柄長而互生,從下往上生出三至五批葉,每批為三叉九葉(因品種不同,多者一莖生十餘批葉),到上端一叉三片,近花部分是單葉。花苞又分小蕾和大蕾。花蒂由上下兩層萼片組成。上有大萼三片,下有小萼(復萼)六片。花頭中心有雄蕊和雌蕊,雌蕊在花心正中,狀如小石榴,雄蕊由蕊頭和蕊絲兩部分組成二、牡丹花頭的畫法花朵的概形和花瓣的排列 牡丹花頭,因品種不同而有單瓣、重瓣、和起樓之分,色彩也因品種而異,五彩繽紛,十分豐富。初學時,不管是臨摹還是寫生,都不能只盯著一瓣一葉,而要學會把握整體輪廓,做到「整體著眼,局部入手」,而且要在復雜多變的花形中,找出基本的結構特徵,即找出花朵的概形。如正面俯視或背面仰視,花朵的概形近乎圓形,半側或全側,則成隋圓形。單瓣花似碟形,重瓣則像幾個大小不等的碗碟重疊。初學畫花頭,可用鉛筆或木炭條,以輔助線輕輕勾出大概外形,也可安排一下花瓣的大體層數,再用毛筆以色或墨點簇。花瓣的排列不宜上下左右大整齊,把花瓣點簇成「田」字形,就不好看,而應將上下層之間花瓣,作參差排列較有變化,三個瓣猶如「品」字結構(圖2)。三、花瓣的用筆和用色(或墨)花瓣的基本形狀為下緣狹而呈圓弧形,上緣寬而多皺褶,因此可用較大的羊毫筆,先蘸白粉摻少量牡丹紅(毛筆需先浸水濕透),在盤子上調成淡紅,使筆尖、筆肚、筆根均含適量淡紅,再以筆尖蘸少許較濃的牡丹紅,在盤子上稍加整理(不宜過分調和,過之則平)就可以畫了。若花瓣向上,則將筆尖朝下,筆根朝上,以側鋒橫卧,一筆或兩筆畫成,畫小瓣時,用筆尖筆肚著紙即可。畫大花瓣時,筆要一撳到底,利用筆肚筆根的動作,使筆根上的淡紅體現在瓣端,自然形成花瓣的濃淡效果。畫多瓣時,運用蘸色的深淺,按花的結構層層點出,自然生動。因花朵姿態各異,要作上下左右多方位點簇練習,使運腕靈活,才能得心應手(圖3)。 四、花蒂的結構與畫法花蒂是花瓣的外衣。牡丹花蒂由大萼與復萼兩層構成。大萼位於花瓣之外層,緊貼花瓣,形如扣盅,共三片,初開萼片為嫩綠或嫩紅。復萼環生大萼之下,如帶狀,呈綠色。花萼是承上啟下的結構關鍵,不可忽視。如畫墨牡丹,萼片用較深的墨色(比花瓣略深)。畫色牡丹,可用汁綠蘸少許胭脂畫,或在汁綠中略摻三綠也可。畫時運筆要輕鬆快捷,流暢自然,不可反復描摹(圖4)。 五、花蕊的結構與畫法花蕊在花朵中占重要地位,猶如人的眼睛。在顏色上起對比、提神作用。畫好花瓣、花萼後,再點以花蕊,才能組成完整的花冠。花蕊分雌蕊與雄蕊。雌蕊位於花心中央,形狀如小石榴,愈長愈裂,開謝時已形成大料瓣形。雄蕊位於雌蕊四周,初開時花蕊豐滿、排列整齊,呈中黃色。盛開時蕊露於外,較初開靈活,色為淡黃。將謝時,蕊漸干而捲曲,蕊色乳黃。雄蕊由蕊頭和蕊絲(須)組成。蕊絲上按蕊頭下接花心。蕊頭形似米粒,畫色彩牡丹時,用飽和的黃色點出,畫時要有聚散,不要拘於一蕊一絲(圖5) 六、畫牡丹花頭的要點牡丹花瓣依託花蒂,環花心而發,形成內緊外松、里小外大、內聚外翻的特點。因此,點簇花瓣時,首先要對花冠的朝向和正側,做到心中有數。點簇時要掌握以下要點。1.花心、花萼、花莖長勢的一致性。即心、萼、莖應在一條直線或弧線上,不可偏心脫離。花瓣從花心長出,要有「歸蒂連心」的效果。2.注意花瓣的透視關系。從花冠概形中可以看出,花瓣排列分縱向和橫向。從橫向看,位於中間部位的一兩瓣較寬,左右兩側漸狹,這就是透視變化。從縱向看,上下兩層花瓣較長,而中間一層卻較扁,這也是透視緣故。3.點簇第一組(或第一層)花瓣時,要緊湊些,且成弧形排列。切忌一字排開,鬆散而難以成形(圖6)。 七、點簇牡丹花頭的步驟牡丹花頭的點簇練習,可分別用墨或色彩。畫粉紅色牡丹,用較大羊毫筆,先在白粉中調入少量曙紅(牡丹紅)或胭脂,用筆蘸飽後,再在筆尖上蘸適量曙紅或胭脂,筆尖向內,先畫里層淡瓣,再畫中心深處,依次層層畫出,濃淡相間方見精神。但要注意塊面的統一集中,不要紅一塊、白一塊,使畫面過分散亂。花頭點好後畫花萼,待稍干再用藤黃點花蕊(圖7)。 八、側面花朵畫法側面花朵的概形呈扁圓,扁的程度隨半側或正側而異。全側面花一般看不到花蕊。畫時只點瓣和萼片。畫花莖時仍要注意和花頭中心部位的自然連貫趨勢,花莖扭曲或陡折都不美。點簇花瓣,用墨用色和用筆方法與圖7相仿(圖8)。 九、背面花朵畫法畫背面牡丹,花的概形較圓,能見其大萼與復萼的全貌,看不到花蕊,花瓣層數變化也少些。但兩層花萼的濃淡變化要認真對待,不可大意。花莖的添加也要和花頭順勢,否則視覺上會很別扭(圖9)。 十、小蕾的畫法小蕾的形狀似桃,三片大萼相包很緊,花瓣未露或將露出。小花蕾出現在群花之中,顯得很有生氣,既是盛開花朵的未來,又可在形體和色彩上起到豐富多變的作用,所以不可忽視。畫時,用毛筆先調成汁綠,再在筆尖上蘸少許曙紅或胭脂,筆尖向上,筆肚向下,畫出大萼。繼而畫出下垂的復萼和花莖(圖10)。 十一、大蕾的畫法大花蕾,已見花瓣或見到花瓣的大部分以至全部,但不見花蕊或初見花蕊。大萼、復萼皆向後背,花瓣內緊外松,形成方形、梯形等不同的形象,非常生動。大花蕾形小色艷,與盛開花頭形成對照與呼應。大花蕾生機勃勃,更加旺盛,是牡丹畫面中不可缺少的。畫時應昂首向上,切忌下垂倒掛。用筆、用色和畫花瓣及小蕾萼片相仿,只是大蕾的花瓣與盛開花頭相比,其花瓣外弧線應更緊湊些,卷褶少些(圖11)。 十二、初開花朵畫法初開花朵是大花蕾的繼續和發展,花瓣已全露於外,排列整齊,花蕊初露,色艷欲滴,美麗動人。畫初開花朵要注意外緣瓣的處理,卷褶變化比大花蕾更多,使其不要過圓過板,既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又婀娜多姿(圖12)。 十三、盛開花朵畫法牡丹花是晝開夜合。第一天合的較緊,第二天合的較松,三天後更松且開合無定,因此,花瓣開合重迭無定,形象非常生動。一幅牡丹花,總是將盛開的花頭作為主體,一朵或兩朵,一組或兩組,再配以大小花蕾或初開花朵,形成主輔、起伏,在綠葉扶持下,便可構成很有節奏感的畫面。盛開花朵瓣形變化靈活、豐富,特別是外層花瓣,面積大而變化多,是畫好盛開花頭的關鍵。花蕊的表現也有別於初開花朵,初開時蕊頭未放開,很少見其蕊絲。盛開時,蕊頭松開能見其蕊絲。勾點蕊頭蕊絲時,要有疏密變化,切忌機械刻板(圖13)。 十四、勾勒牡丹花的畫法步驟畫牡丹,除點花點葉畫法,還有勾花點葉法。第一步,先用墨線分濃淡勾出花的形態。勾勒時依花瓣的大小聚散、正反轉側,運用粗細、疏密不同的線條,做到有虛有實。特別是里層和外層花瓣交接部,外緣線不要全部勾死,要有筆斷意聯之感,才顯生動自然。第二步,用墨或色點葉。勾花一般以表現淺色花為主,如白、黃等。因此,可在花頭旁邊點葉襯托,使淺色花朵更醒目。第三步,上色。畫白花時,待墨線稍干,用羊毫蘸薄白粉,自花瓣的稍端向基部暈染,越靠近基部白粉越薄,直至用盡。然後用灰綠色自花瓣基部向外烘染,越向外越淡,消失在白粉里。畫黃花,用赭墨勾花,暈染赭黃後,趁濕略點少量淡胭脂,色彩更顯豐富沉著。第四步,勾葉筋、點花蕊。勾葉用花青蘸墨或純墨。花蕊,可以不拘於黃色,而用赭墨、硃砂、胭脂等色點出,使其提神醒目(圖14)。 十五、花葉的結構牡丹花葉發自花莖四周,為互生的二回三出羽狀復葉,即在大葉柄上分生三個小葉柄,每個小葉柄又分生三張小葉片。一個生長完全的牡丹葉子稱為「三叉九頂」(或「三叉九葉」),大葉柄長一尺許,呈十字形。春季開花時,牡丹上部葉子生長不完全,花頭以下,每節有一張葉片或三張葉片,再下為五或七張葉片(圖15)。 十六、葉片組合的名稱葉片因組合的數量不同而分單葉、組葉和批葉。一組生長完全的葉,由三張單葉組成。三組成為一批葉,共九張。每批葉經大葉柄與花莖相聯(圖16)。 十七、葉片的畫法牡丹單葉可由三筆畫成。用墨或色彩均可以,視需要而定。畫色葉,用較大羊毫筆調汁綠,再以筆尖蘸適量花青,稍加整理,即可作畫。中間一筆較長,兩側稍短小。用筆略側,行筆宜輕松塊捷。葉筋分主脈和側脈。主脈發自葉柄,伸向葉尖。要在葉片墨色未乾時用濃墨(或花青加墨)勾出。側脈由主脈生發,伸向葉尖。勾勒時線條要細於主脈,側脈不宜太密,畫兩、三組就足夠了(圖17)。 十八、葉脈的幾種勾法葉脈的勾法,因風格和各人習慣而異。可分三種勾法:一是較為嚴謹的勾法,主脈、側脈都伸向葉尖;二是側脈伸向葉緣,較鬆散隨意;三是側脈有聚散,作變形誇張,富有裝飾味。不論何種勾法,均以中鋒運筆(圖18)。 十九、牡丹葉的透視和姿式花有正側偃仰背之分,葉子同樣有俯仰正側之別。寫意畫牡丹葉子,表現正反卷褶,不必像工筆畫那樣詳盡,只側重態勢、氣氛。由於葉片聯葉柄,葉柄發自花莖,並向前後左右四面分布,葉與葉,葉與莖干之間,自然就會出現互相遮掩的現象,如前葉遮花莖,花莖遮後葉等。且由於遠近的空間位置不同,在形象上還會產生透視變化,形成俯視、仰視、平視等不同姿式。猶如雨傘的不同角度變化(圖19、20、21)。 二十、嫩葉的畫法初生嫩葉、莖和花苞都呈暗紅色。畫嫩葉可用黃綠色蘸少許赭色或曙紅點出(根據畫面色調不同,也可用胭脂蘸少許墨畫)。用胭脂或朱紅勾葉筋。芽軒和花苞近處的嫩葉,多朝上,形體雖小,但很有生氣。同一畫面上,嫩葉勾色筋,老葉勾墨筋,兩者之間要自然過渡,不要截然分開(圖22)。 二十一、花莖的結構與畫法花莖在畫面上,很少全部顯露,它往往被葉子或花蕾等遮掩,但它起著氣勢貫穿的橋梁作用,因此不可忽視。花莖位於花萼之下,老梗花芽之上,嫩莖長尺許,莖身生有批葉,少者一莖四、五批,多者一莖生十四、十五批不等。花莖顏色為嫩綠、嫩紅。花莖有長短、粗細、壯弱之別,因品種而異。畫花莖要用中鋒,以流暢的線條畫出圓潤的質感和挺撥秀麗的姿態。用色先調嫩綠,再蘸適量胭脂一筆畫出,要粗細得宜。不宜頓挫或陡折(圖23)。 二十二、花莖、葉柄的穿插花莖頂端是蕾和花頭,一般呈上發態勢。牡丹花葉柄較長(一尺許,呈十字形)向左右前後伸展,因此和花莖縱橫交錯。畫時,要注意穿插聚散。畫面上往往大部分花莖和葉柄為花和葉片所遮擋,但仍需理解相互關系,以便在畫好花頭、葉片之後添加好花莖和葉柄做到既符合生長結構,又達到疏密有致的藝術效果(圖24)。 二十三、老乾的結構與畫法牡丹枝幹為灌木,無主枝常作分叉狀。百年老乾仍粗不過腕,高不過人。干赭褐色,多是清瘦、蒼老、斑駁,往往干下部已脫皮層,而近光滑。因此畫老乾宜用枯筆,用筆要偏鋒中鋒結合,要實中有虛,線條不要太光,運筆宜稍慢而有轉動,也可用逆鋒挫出。可用赭墨也可用純墨畫。嫩芽可用黃綠蘸上曙紅或胭脂點在枝幹頂端(圖25)。 二十四、老乾的穿插與姿式老乾經多年生長代謝,形成了曲折多變的姿式,其蒼老、斑駁的表皮和圓潤光滑的嫩莖形成了明顯的對比。老乾又是支撐整株牡丹的基礎部分。因此,盡管老乾是作畫程序中的後一步,其態勢必須和花、莖、葉等協調統一且要有變化。當兩株以上老乾組合時,更要注意聚散和穿插。在構圖上,老乾只宜在畫面底邊和兩側邊線出枝。即只宜上發和橫倚的姿式,而沒有下垂式的老乾(圖26)。 二十五、畫整株牡丹步驟第一步:用鉛筆或木炭條輕輕地畫出花、葉等概形,再用色或墨點簇花頭、花蕾。待以後技法熟練時,可用「腹移」經營位置(即「胸有成竹」,而不用鉛筆打稿子)(圖27)。 第二步:根據花頭的透視角度,點出相應的葉子。點 時既要考慮生態結構,更要安排好葉片的聚散,要留好畫面空白(虛處)和候款處(圖28)。 第三步:畫花萼、花莖、葉柄、老乾和嫩芽。使花、莖、葉、乾等成為有態勢的有機整體(圖29)。 第四步:趁葉子未乾時,用中鋒勾出葉筋,勾筋是決定葉子正側反轉的關鍵一環,不可忽視。花朵色彩將干未乾時勾點花蕊(圖30)。 第五步:到此,牡丹已基本畫好,以懸起來審視一下,不足之處作些加整理。再題款鈐印,作品完成(圖31)。 二十六、大紅牡丹畫法用筆蘸飽大紅,再以筆尖端適量曙紅或胭脂,在色碟上稍加整理,即可點簇花頭。(所謂「稍加整理」是以深淺色彩既有自然過渡,又不至渾為一團為度)。也可用朱 摻少量曙紅(牡丹紅)調和後蘸飽,再蘸少量胭脂點成花頭。用滕黃點花蕊。畫葉可用色,也可用墨(圖32)。 二十七、深紅牡丹畫法先用筆飽蘸胭脂,再用筆尖蘸少許花青,梢加整理點簇而成。用滕黃點花蕊。畫深紅牡丹,花頭周圍不宜用葉襯托,因兩者明度接近而效果不好(圖33)。 二十八、黃牡丹畫法先用白粉摻少量滕黃,調成淡黃,蘸飽後用筆尖蘸滕黃點簇而成。也可調成較濃的淡黃,然後蘸少許赭石或汁綠點花頭。花蕊可用深黃、赭石或胭脂點出。使花蕊和花瓣色彩有明度對比。黃牡丹花頭旁邊可用深葉襯托(圖34)。 二十九、綠牡丹畫法可用石綠加白粉調和,蘸飽後再蘸汁綠,稍加整理後點簇而成。用滕黃點花蕊。葉子可用汁綠花青略蘸墨畫。也可純墨作濃淡葉(圖35)。 三十、紫牡丹畫法用石青加少許曙紅(或牡丹紅)調和蘸飽,再蘸少許花青點簇而成。滕黃點蕊(圖36)。 三十一、白牡丹畫法先用白粉點出花瓣,待稍干後,用汁綠或紫灰色在花朵背面襯染。用胭脂點蕊。畫白牡丹可在花頭周邊畫些葉子襯托,使花形醒目(圖37)。 三十二、牡丹的畫面布局把現實中艷麗動人的牡丹,反映到大小不同的畫幅中,產生優美而有節奏感的形式,要靠畫家的巧妙安排,這就是布局。在中國畫論《六法》中稱謂「經營位置」,也就是構圖。一幅上乖之作,必須是高超的筆墨技巧和優美布局的統一體,兩者缺一不可。
『肆』 教你怎樣畫牡丹 詳細
教你怎樣畫牡丹一、牡丹的結構名稱整株牡丹,由花、蕾、莖、葉、干、芽等組成。每年春季花後,芽胚即在乾和嫩莖之間形成,到秋冬季節,芽苞漸大。到第二年初春芽衣張開,葉芽長出,到四月初,花苞從葉芽中抽出,花莖漸高,莖上分枝生葉,花莖高約一尺許,莖頂只生一花。葉柄長而互生,從下往上生出三至五批葉,每批為三叉九葉(因品種不同,多者一莖生十餘批葉),到上端一叉三片,近花部分是單葉。花苞又分小蕾和大蕾。花蒂由上下兩層萼片組成。上有大萼三片,下有小萼(復萼)六片。花頭中心有雄蕊和雌蕊,雌蕊在花心正中,狀如小石榴,雄蕊由蕊頭和蕊絲兩部分組成二、牡丹花頭的畫法花朵的概形和花瓣的排列牡丹花頭,因品種不同而有單瓣、重瓣、和起樓之分,色彩也因品種而異,五彩繽紛,十分豐富。初學時,不管是臨摹還是寫生,都不能只盯著一瓣一葉,而要學會把握整體輪廓,做到「整體著眼,局部入手」,而且要在復雜多變的花形中,找出基本的結構特徵,即找出花朵的概形。如正面俯視或背面仰視,花朵的概形近乎圓形,半側或全側,則成隋圓形。單瓣花似碟形,重瓣則像幾個大小不等的碗碟重疊。初學畫花頭,可用鉛筆或木炭條,以輔助線輕輕勾出大概外形,也可安排一下花瓣的大體層數,再用毛筆以色或墨點簇。花瓣的排列不宜上下左右大整齊,把花瓣點簇成「田」字形,就不好看,而應將上下層之間花瓣,作參差排列較有變化,三個瓣猶如「品」字結構(圖2)。三、花瓣的用筆和用色(或墨)
『伍』 什麼是工筆重彩畫
.中國現代重彩畫是傳統工筆重彩在現代文化和審美條件下變革和發展下產生的一個新畫種。始於70年代初,延續至今 ,已有三十多年的歷程。它重新高舉以敦煌壁畫為代表的中國民間重彩的旗幟,力求重振漢唐雄風,恢復色彩特有的表現力;它充分利用了現代色彩、材質運用方面的特長,大膽把西方抽象、及構成與裝飾美感引進繪畫中來 ,以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織而成的視覺美感,極大的強化了繪畫的本質特徵,豐富了中國繪畫的表現力。
中國現代重彩畫的出現不僅在中國畫壇形成了強有的沖擊力,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轟動了西方世界,廣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稱贊,顯示了強勁的生命力。今天看來,中國現代重彩畫兼容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它以其獨特的裝飾風格與情趣和明快華麗的色彩,為中國繪畫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新的空間。在當代中國畫壇形成了一股以融合中西創新國畫的潮流,並產生一批具有民族探索精神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現代重彩畫大師及著名畫家,如:林風眠、黃永玉、張光宇、丁韶光、蔣鐵峰、周菱、劉秉江、胡永凱、張宏賓、張一民等。
放眼中國整個美術歷史長河,中國現代重彩畫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於:
一、中國現代重彩畫是對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中國民間美術的繼承與發展敦煌是世界最大的美術博物館,壁畫繪制全部採用純天然顏料,而它產生的色彩之絢麗斑斕及藝術水平之高,是世人注目的。古代傑出的民間畫家採用了樸素的表現技法,同樣用色彩的力度震撼了人們的靈魂,同時體現了與西方不同的東方文明及中國人的傳統審美情趣。特別是唐代,由於唐高宗推行佛教,並實行開放策,大量繪制絢斕多彩的壁畫,使我國純天然顏料的開發及以工筆重彩為重要表現的繪畫形式在整個封建社會達到了最高峰。如胡偉教授所說:「古典美術研究是為當代藝術表現服務的。」 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是中國現代重彩畫研究的發展平台,並為其輸送營養和能量。而中國現代重彩畫研究的成果又反過來啟發和引導對中國古典美術的研究和挖掘,並更加深入、更大寬度的拓展傳統。這是一種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不可割裂的關系。對中國現代重彩畫和對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的研究都不應該是孤立的,如果孤立的研究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只會重復古人的辦法與技法。中國現代重彩畫首先明白要從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中繼承哪些東西,對自身的藝術創造發展又將產生什麽樣作用,對傳統的繼承與挖掘會有極強的針對性和主動性。中國現代重彩畫恢復並發展了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民間美術的特有色彩表現力,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的色彩魅力在中國現代重彩畫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二、中國現代重彩畫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材料技法與西方材料技法的合壁與發展中國現代重彩畫是在壁畫及民間美術長期受到冷遇、特別是壁畫顏料失傳的情況下,對當時現有繪畫顏料進行探索的。運用中國傳統高麗紙、水墨、毛筆及西方的水粉顏料、及現代的馬克筆等現代材質、色彩進行創作的。水粉色彌補了當時中國畫色彩沒有不透明色、和有很強的覆蓋能力,並重現了昔日中國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的色彩魅力和色彩表現力。現在的今天,又有了以中央美術學院蔣雪萍、胡偉教授為代表的中國現代重彩畫的岩彩派。
中國現代重彩畫的岩彩派是從日本學習中國已經失傳的礦物質顏料與技法,回國形成的中國現代重彩畫的新流派,注重把材料與技法的認識和對傳統藝術中文化內涵的認識結合起來,貼近傳統繪畫的內奧,在寬闊的文化視野中關照隱藏在古代藝術經典深處的材料與技法;把對古代繪畫現狀的分析和對材料與技法的研究結合起來,在技法中找到貼切而不浮躁的形式語言。
所以說,中國現代重彩畫派是在全面的研究和繼承傳統、發揚傳統為前提的,也是借鑒西方當代藝術為前提的。並形成了強有力的視覺美感與沖擊力、創造性和獨特的審美形象。
三、中國現代重彩畫是對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繪畫、審美的合壁與發展中國現代重彩畫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也為自己建立起了一座坐標,它可以指向過去與未來,融通東方與西方。在對我們的傳統和國際文化藝術比較的同時,了解並發現人類文化藝術的很多共同點。中國現代重彩畫既有個性又有共性,拋棄為我獨尊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在中國獨有的鐵線描的基礎上,大膽融入了西方的裝飾色彩、色彩構成理論,並與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形成了一個大的有機體系。這種寬容心,在學習階段,不急於去否定什麽的態度,並且看到歷史上發生過的藝術現象和形態都有其道理。寬容的國度會不斷有新生事物的產生,即使你不喜歡,不去理睬就是了。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很少分個高低,你對我錯。事實上,藝術不存在絕對的真理,真理是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也沒有必要有意把東方與西方、把古典與現代分離開來。心態寬容、態度放寬,才能使藝術更加繁榮與發展,才會給藝術提供一個創造的最佳的環境與空間。
沒有創造力的藝術行為是沒有活力的,當然也不會有生命力,也不會打動人、去感染人。創造不是憑空的,需要有傳統和其他藝術門類作為養料與基石。如果把一個民族藝術的發展比做一個轉動的輪盤,那麽傳統應該是它的軸心,這個輪盤不停的轉動與輪回,每一圈轉動又回到了原點與起點,不同的是,再次回到原點與起點時,已經不是原來的形式結構了。如果轉動下去,會產生繼續的變化。肯定的說,這個原點會永遠存在下去,它是民族審美意識的根源。中國現代重彩畫沒有僅僅站在那些已經形成的固有形態上看待歷史的和國際的文化遺產,而是把歷史的輪盤重新轉動起來,在轉動中保持與更生藝術的活力。
中國自古就有「大象無形」、「大樂無形」之說,這樣一個理念說明,「容天下萬物」包含在中國傳統的文化意識之中。這種抽象意識具有極大的包容性,中華民族思想的偉大亦在於此。它包眼了很多的內容,可以說博大精深,我們只能體會它的精神。五千年中國燦爛的文化積淀出來的精神財富震撼著我們的心靈,這決不是僅僅靠課堂上的幾節課就可以弄懂的,無論古典與當代、民族與國際、東方與西方,我們都應該廣泛的接觸與借鑒,知識多了,才不會少見多怪,才不會盲目否定與照搬照抄。在這一點上,中國現代重彩畫體驗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又寬容的大膽借鑒西方的文化藝術,立足當代,所以會厚積薄發,並震驚世界。
中國現代重彩畫從歷史與客觀角度看待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充分認識到東方與西方造型觀念之間早就存在的契合和相互影響,實現了與國粹主義不同方向上,架起一座新的橋梁。實現了與西方繪畫、審美的合壁與發展。
四、中國現代重彩畫拓展其表現領域,跳出了「唯筆墨」的羈絆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以丁韶光為代表的中國現代重彩畫派(美國稱雲南畫派)在世界上的成功,預示著中國現代重彩畫實現了中國繪畫在世界藝術之林的一席之地,它給長期以顯揚民族性為前提、為核心的關於「民族性」與「國際性」問題的爭論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給了一個響亮的答案。印度佛教文化以及古代希臘、埃及、美索不達尼亞兩河流域文化回合進入西域時候,在那片沙漠的綠洲里的文化融合,自然而然包含了「民族」與「國際」。同樣,在當今世界,中國重彩畫在國際上的成功,也是把中國傳統材料技法與西方材料技法、文化及審美巧妙融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融合外來文化的勇氣和探索精神及魄力。因此,我們沒有必要擔心借鑒外來文化藝術便失去「民族性」的問題。繪畫本身既是「民族」的,也是「國際」的。「民族性」應包含在「國際性」之中。
但長期以來,人們已習慣給中國畫作品規定一個比較統一的標准,這個標准就是:「筆墨「,如果誰違背了這個標准而介入其他材料與技法,便是」犯規「,並遭到否定,這是一種不正常現象。這種程式化表現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始終貫穿中國繪畫藝術中的主線。於是,才會有各種描法和皴法。應該看到,它既是財富,也可能成為負擔。傳統技法應該是當代藝術表現的動力和資源,而不應成為阻礙藝術發展的條條框框,更不能成為僵化的公式與教條。中國現代重彩畫正是在繼承的基礎上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和時代精神。
打破國界的概念,中國繪畫本來就是在不斷融合外來藝術的同時,自身得到發展並逐步發展起來的。我們不應該停留在過去的「是不是中國畫「的問題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它原有的定義。因此,多借鑒吸收國外一些能」為我所用「的材料、技法內容,中中國繪畫的發展是十分有意的。
『陸』 工筆畫入門技巧
工筆畫入門技巧
工筆畫往往給人一種恬靜淡雅的美感,現如今學習工筆畫的人數也是與日俱增,那麼學習工筆畫入門有什麼技法呢?下面我帶大家了解一下。
一、技巧部分
1、分染:工筆畫繪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筆蘸色,另一支筆蘸水,將色彩拖染開去,形成色彩由濃到淡的漸變效果。
2、統染:在繪制工筆的過程中,根據畫面明暗處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幾片葉子、幾片花瓣統一渲染,強調整體的明暗與色彩體系,稱為統染。
3、罩染:在已經著色的畫面上重新罩上一層色彩並局部渲染。
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時用某種色小面積、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畫面稱為提染。
5、烘染:在所描繪的物體周圍淡淡的渲染底色用來襯托或掩映物體。
6、點染:用接近寫意的筆法,一筆蘸上深淺不同的色彩在畫面上連點帶染,取靈動之意。處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時候時常用到方法。
7、斡染:將一塊色彩向四周染開。畫仕女臉頰的紅暈時即是採用此法,工筆牡丹的繪制中也會用到。
8、醒染:在罩色過後色彩略顯發悶的畫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畫面醒目。
9、復勒:設色完成以後,用墨線或色線順著物體的邊緣重新勾勒一次。
10、水線:工筆畫常用手法之一。工筆設色中遇到物體的邊緣或者線條的時候,經常會採用留一道亮邊的手法來區分局部色彩或用來保留線條或用來體現物體的厚薄程度,這條亮邊就稱之為水線。同時,保留水線也能較好的體現出工筆國畫所獨有的裝飾趣味。
11、立粉法:點花蕊的重要手法之一。長鋒筆飽蘸粉黃(藤黃+白色),也可略調一點膠進去,色彩的濃度要非常大,同時豎立筆中鋒,緩慢點出蕊的形狀,濕潤時色彩會高出紙面1毫米左右,等待幹了就會形成兩邊高中間凹的視覺效果,很有立體感。
二、色彩部分
1、草綠:約70%花青+30%藤黃調配而成,畫工筆花卉的葉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2、汁綠:約80%藤黃+15%花青+5%朱磦調和成的嫩綠色,常用來作為反葉的底色和嫩
2、葉的底色。
3、老綠:草綠中微加墨或微加點胭脂,常用來罩染處於暗部的葉子色彩,薄薄的老綠也可用來渲染反葉。
4、檀香色:約70%藤黃+20%朱磦+10%三綠調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後常用來刷背景,也可作為嫩芽和托葉的底色。
5、米黃:約70%藤黃+30%赭石,主要用來刷背景,在重彩畫的繪制中打一層米黃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諧。
6、三綠:石綠+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則就變成四綠、五綠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7、老赭:朱磦+墨調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來提染枝幹或提染葉面被蟲咬蝕的部分。
8、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調和而成。主要用來復勒線條,曙紅水、花青水等說法同理。
用色
(一)染色方法
在花鳥畫中,用色是最為重要的一環。以我個人經驗,總結為十二種具體方法。即:潤染、褪染、分染、提染、背染、干染、調染、罩染、渲染、襯染、點染、濕染十二種,說明如下:
1、潤染:又叫沖染,主要用於工筆花鳥畫。在畫花瓣上,可以同時使用三支筆,一支筆按需要調好水粉,原則上是「水要飽滿」、「粉不要多」,另一支是干水筆,再一支是調上色的筆,(按需要調上或紅或紫等色)。畫時先用色筆在一個花瓣的根部點一塊,邊沿的凹處點一些,不等干馬上將另一支水粉筆沖染進去,如嫌太多,則可用干水筆略吸一吸,但筆毛不可接觸畫面,以免影響她的自然靈活的味道,而現出機械的筆道道。這樣畫,幹了以後,花瓣的邊沿,顯出一條深深的線,比之單純勾線自然而巧妙得多,整個一朵花畫完,幹了以後,可以於瓣根加點重色醒醒清楚。這種畫法,能把花朵的質感充分表達出來,弄得好,實可以說比真的還美,達到「妙造自然」的程度。小朵的花,用潤染法最好。
畫花葉時,可先使花青調藤黃成草綠色點染,趁其沒干,馬上以礦物色三綠點藤黃沖進去,水分不能少了,干後再以草綠色提染,也得自然之妙。另外,在花卉的嫩枝幹上也可以用這方法。花鳥畫家陳之佛的作品,潤染方法很妙,極為典型。初學時先勾線而後如此著色,效果很好;熟練以後,不勾線,單用沒骨潤染,效果更好。清代惲壽平的沒骨花卉,基本上是用這種潤染法。就是礦物色用的很少,我們如能盡量使用好礦物色,那就更漂亮了。這種潤染方法,根據不同需要,有時可以沖水,有時可以沖粉,有時可以沖其它的水色。也可以在一片花葉上,先使植物色草綠畫出來。而後,局部地用不同的水或水色沖之,有變化無窮之妙。
2、褪染:也是一手操用三支筆,一支調深色,一支調上淺色,再一支清水筆。畫時先使深色於瓣根部畫起,接著用淺色往外褪,再接著用水筆褪到瓣邊,呈現出由瓣根到瓣邊從深到淺的漸變關系。這種染法的主要需要注意的是,盡量要求均勻,不露筆痕。適用於大花瓣和大片花葉。「勾勒填采」畫法的工筆花卉,不管花葉花瓣,在打底色時,都是用這種褪染的方法,干後再用罩染的方法。褪染,是工筆花鳥畫(三礬五染,簡稱礬染)著色的第一次工序。
3、分染:就是「分層著色」,也就是傳統技法「三礬五染」,簡稱「礬染」。實際上,並不一定礬三次,染五次。礬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是防止在第二次著色時把第一次著了顏色泛起來,那就非但不起好效果,特別會把顏色搞臟了。尤其是在前一次用過了的礦物色上,需要加深染顏色時必須先礬,干後,再加染,當然,這方法也不是絕對的,如你的技法很熟練,加染時能於一筆而過,不需重復,使前一次色泛不起來,那就是不用礬,礬多了,往往使畫子「死板不活」。
分染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先深後淺,以淺壓深」;一種是「先淺後深,以深壓淺」。皆指工筆花鳥畫法而言。「先深後淺,以淺壓深」的具體畫法是:譬如畫大紅花朵,第一遍先用黑墨或花青於勾好線的花瓣根部開始染墨,逐漸退染下去,到瓣中間就淺到沒有墨色了;等干後,染第二遍色,是用硃砂從瓣邊向瓣根由深到淺染下去,淺到瓣中間看不出色來為止;再干後染第三遍色,用曙紅平塗,不可太深;再干後染第四遍色,用深曙紅,從瓣要由深到淺褪染一遍,共四遍,基本上就行了。不過如是起絨的大紅花朵,則在第一遍墨色打底之後,還需要按墨色深淺,加染頭青,等頭青幹了,還得罩礬水,是為了將石青鞏固住,不使加染時泛起來,這樣就增加了兩遍染色,共六遍。如絨的味道不夠,就得再加染曙紅至七遍八遍,直到夠味為止。全過程就叫「礬染」的用色方法。勾線的是這程序,不勾線的也是這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