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肺炎一丁香園

肺炎一丁香園

發布時間: 2025-03-30 15:52:59

1. 暴馬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暴馬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暴馬丁香的功效與作用,暴馬丁香為樹姿美觀的喬木,暴馬丁香是屬於木犀科植物,被廣泛種植在公園、庭院、行道樹兩側作為綠化觀賞樹種。下面我們看看暴馬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暴馬丁香的功效與作用1

暴馬丁香簡介

暴馬丁香(學名:Syringareticulata(Blume)H。Haravar。amurensis(Rupr。)J。S。Pringle):為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米春末夏初花繁葉茂。葉片卵狀披針形或卵形,全緣。圓錐花序大而稀疏,花序大型,長20-25厘米,密集壓枝,花冠白色或黃白色、筒短,且芳香。蒴果矩圓形、平滑或有疣狀突起。

花期在5-6月,果期9月。生山坡灌叢或林邊、草地、溝邊,或針、闊葉混交林中,海拔10-1200米。該種喜光,也能耐陰,耐寒、耐旱、耐瘠薄。主要產於中國東北、西北、華北等地,朝鮮、日本、俄羅斯有分布。栽培上多用播種繁殖,大樹移栽需帶土球。育苗中通過修剪可培育成小喬木。

暴馬丁香是一個變種,它的正種產自日本,我國不產。暴馬丁香是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東北木本植物圖志》,在《中國植物志》中確定為正式中名。別名在東北叫暴馬子;在河南叫荷花丁香;還有阿穆爾丁香等。

學名為Syringareticulata(Blume)Haravar。armurensis(Rupr。)Pringle。是在1983年命名發表的'。它分布於我國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甘肅等省區,通常生長在山坡草地、灌叢林邊、溝邊,或生長在針闊混交林中。

它的外形特點:是落葉小喬木或大喬木,高四到十公尺,有直立或開展枝條;樹皮灰褐色,有細裂紋;枝條灰褐色,無毛,有稀疏皮孔。葉對生,葉片厚紙質,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二到十三公分,表面黃綠色,背面淺黃綠色,葉脈凸起。圓錐花序,花冠白色,六七月開花。果實長橢圓形,八到十月果實成熟。

暴馬丁香生長特性,喜光,喜歡濕潤土壤,通常播種繁殖。用途可作其他丁香品種的喬木化砧木;它的開花期比較晚,在丁香園中起到延長花期的作用;花可以提取芳香油,也是蜜源植物;樹皮、樹干、枝條可以入葯,有消炎、鎮咳、利水作用。

長白山丁香茶和暴馬丁香茶有區別嗎

你好長白上丁香茶的主要製作原料是桃金娘科植物常綠喬木丁香樹的乾燥花葉,是桃金娘科植物,花色紫紅為最佳,而暴馬丁香是屬於木犀科植物,花為白黃色。再有長白山丁香茶的主要功效是健胃驅風,溫中壯陽,下氣降逆;

暴馬丁香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鎮咳祛痰,消炎利水。所以這就是兩種東西,你如果要買的花建議去中葯店買,現在網上都是打著長白上丁香茶的旗號賣暴馬丁香的,有些商家還有點良心在不注意的地方標一下,有些索性都標注,買了就受騙。

暴馬丁香的功效與作用2

暴馬丁香是丁香家族裡顯著不同的一個。首先,它的名字就很與眾不同:其他的很多J香都會以顏色命名,而暴馬丁香的「暴馬」二字,實在不知從何解釋起。

暴馬J香的花期相對較晚,花色偏黃白色,花序大而下垂,開放熱烈,盛開時氣味十分濃烈一我把這作為它 「暴」的一個解釋。暴馬丁香為樹姿美觀的喬木,被廣泛種植在公園、庭院、行道樹兩側作為綠化觀賞樹種。

除了作為綠化樹種之外,暴馬丁香全株可入葯。它們的嫩葉、嫩枝、花可調制保健茶葉,樹皮、樹干及枝條也均可葯用,具有清熱解毒、鎮咳祛痰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白血病、高血壓、心臟病、浮腫、動脈硬化等疾病。

鑒於近年來各路「專家」都在宣揚各種保健茶葉,讓們見識了各種樹葉如何被炒得沸沸揚揚,這里還是低調處理罷。除葯外,暴馬丁香葉富含單寧,是製作烤膠的原料;

它們的木材材質堅實密,結構均一,具有特殊的清香氣味,可供建築、器具、傢具及細木用材,尤宜作茶葉筒、食具等。它們的花期較長,花多而繁密,花香烈,也成為較好的蜜源植物。綜上所述,暴馬氏應該是一種全身是寶植物。

2. 有什麼醫學講座推薦嗎

講座一:《腦卒中的預防和救治》

授課專家:宋冬雷教授,原上海德濟醫院院長,神經外科

雖然血管老化是衰老的必然,但良好的生活習慣對緩解血管老化和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是非常有利的。除了改變生活習慣,還有哪些預防措施可以降低卒中的發病幾率?卒中一旦發病情況常較危重,醫生該怎樣在短於3個小時的黃金救助時間內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以確保患者得到最及時和有效的治療?

講座二:《重症肺炎的診治誤區》

授課專家:黃怡教授,上海長海醫院,呼吸與危重醫學科

不管是肺炎還是重症肺炎,診治的思路簡單可理解為,首先判斷有無肺炎,確定後要評估病情,然後進行病原學診斷,但臨床醫生在診治中常走入一些誤區,如診斷時重影像輕臨床、影像學檢查重CT輕胸片、鑒別診斷重局部輕全身,病原診斷重細菌輕病毒等等。黃怡教授在講座中提示大家如何一一避雷。

講座三:《胸痛患者的急診處理和POCT的應用》

授課專家:王樹雲教授,上海新華醫院,急診科

胸痛是指原發於胸部或由軀體其他部位放射到胸部的疼痛,急性胸痛是急診內科最常見的病症,但臨床表現卻千差萬別,對於危及生命的高危疾病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恰當的診斷處理,盡快危險因素評估、行胸片及動脈血氣分析並在10分鍾內完成ECG後,接下來要做什麼呢?若誤診或漏診會導致嚴重甚至是致命的後果,您應用過POCT嗎?(point-of-caretesting在醫療現場的即時檢驗,指在病人旁邊進行的臨床檢測:儀器小型化、操作簡單化、報告即時化)

講座四:《肺實質、間質病變基礎及CT表現(上)》

授課專家:任福欣主治醫師,山東省醫學影像學研究所,影像科

肺組織由肺實質和肺間質組成。肺實質為肺部具有氣體交換功能的含氣間隙及結構;肺間質是支氣管和血管周圍、肺泡間隔及臟層胸膜下由結締組織所組成的支架和間隙。肺間質病變與肺實質病變並存,很少單獨存在,那麼肺間質和實質都有哪些病變基礎?HRCT表現都有哪些?

3. 醫療診所服務方式什麼

全科+健康管理型

微醫全科中心&丁香診所

雖然丁香園和微醫的最初服務定位不同,但是回歸線下的方式上可以說是殊途同歸,2016 年起兩個互聯網醫療平台都開始搭建起自己的全科診所。

丁香園線下診所的丁香診所於 2016 年 1 月開始正式運營,丁香園也成為了第一個布局線下的互聯網醫療平台。丁香診所內主要設置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全科科室,並提供備孕計劃、抗癌計劃以及健康管理服務。

隨後在 2016 年 12 月,微醫全科中心正式啟動,該中心集在線診療、遠程會診、線下醫療閉環運營於一體,注重日常的檢測管理,強調分析診療與健康維護。也設有婦產科、兒科、中醫科、心理科等科室。

通過兩者線下診所的是主要業務介紹也可以看出,其全科中心的存在除了是作為基層中心起到分診作用,更主要的就是提供健康管理服務。

微醫與丁香園均通過與外部保險公司合作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保險體系,將保險業務與健康管理服務相結合也是兩者最深層的目的,即構建中國 HMO 體系。

HMO(健康維護組織)是指一種在收取固定預付費用後,為特定地區主動參保人群提供全面醫療服務的體系,這一健康管理體系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構建屬於中國的 HMO 體系也是我國保險公司以及互聯網醫療平台一直以來的野心所在。

而想要搭建 HMO 體系,保險和分級診療是兩大不可缺少的環節。分級診療中的基層全科診所對丁香園和微醫而言是切入 HMO 的重要支點。

新零售型

悅美好醫(悅美網)

醫美作為一種醫療行為,也同樣不能脫離線下,醫美平台的服務下移也是順勢而為。

悅美網是醫美平台中首個搭建線下診所的企業,其線下診所——悅美好醫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悅美好醫依靠互聯網線上資源獲客,並協調醫生和消費者的時間提供診療服務。依託悅美網資源引流和成本控制,悅美好醫與傳統醫美機構相比對醫療資源的整合運營效率更高。

線上引流+線下體驗這種形式與新零售的概念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新零售與醫療相結合已經不是新鮮事,最典型的便是醫葯新零售。

醫葯新零售通過將線上用葯咨詢和跟蹤、慢病管理、保健預防等服務與線下一對一的服務相結合以實現,提高了用戶體驗與粘性。而

醫美較傳統醫葯服務有所不同的是其具有更多的消費屬性在內,醫美新零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利於線上線下的連續性服務也有利於平台線上用戶的轉化。

同時,線上引流、點評與社交等進一步放大了專家的 IP 效應,帶來了服務客單價的提升,線下服務可以有效的增強變現能力。

據悉,悅美好醫在運營半年之際即實現盈虧平衡,2017 年的營業收入達到 6000 萬元以上。

對於悅美來說,這種線下探索也有助於其探索出醫美新形態,以點破面,形成教育市場的效應,為向 B 端輸出其管理體系以及相應基礎設施做鋪墊。

醫生集團開診所有玄機

醫生多點執業開放讓體制內的一些醫生放飛自我,紛紛出走下海。2016 年全國第一家醫生集團成立至今,已有 600 余家醫生集團登記掛牌。醫生集團想提供醫療服務當然也不能脫離線下實體支持,所以,醫生集團也打起了開診所的主意。

然而,醫生集團開診所存在一定的劣勢。醫生集團的優勢在於醫生水平上,資源方面卻相差甚遠。醫療設備、器械、葯品等需要強大的供應鏈支撐,完全由醫生集團來承擔,運營壓力與運營成本將大到難以想像。

針對這個問題,醫生集團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

自建型

博德嘉聯門診部(博德嘉聯醫生集團)

首先從自建診所的博德嘉聯醫生集團說起。

2017 年,博德嘉聯醫生集團門診部在深圳市中心落地。該門診與商業健康險合作可以實現商保支付,增加了患者就醫便捷性的同時也可以與合作的保險機構互做引流,開拓市場。

保險的接入與其醫生集團的固有屬性相結合,註定博德嘉聯醫生集團會的順應社會潮流打起 HMO 的主意。

目前博德嘉聯也已經布局全科和健康管理服務,博德嘉聯為此也專門打造了「金字塔式」的醫生分層培養模式,構成其未來分級診療的各級人才基礎,之後也將繼續建立手術門診中心,形成功能明確分級的醫療服務網路。

線下多點執業平台的缺失是現有醫生集團以及醫生自由職業的痛點所在,這也是博德嘉聯醫生集團布局線下的主要因素。然而,博德嘉聯之所以能夠自建診所還是在於第三方的推動。

2017 年 4 月,博德嘉聯醫生集團獲得新風天域投資集團旗下新風醫療 10 億元戰略投資。新風醫療是醫療及養老照護基礎設施投資平台,建立了集中化的 IT、財務、營銷、培訓、建設和采購系統,其成員間能夠資源共享以優化運作,可為博德嘉聯醫生集團提供可靠的醫療資源和資金以及運營支持。

共享型

思俊外科診所(張強醫生集團)

與博德嘉聯醫生集團有所不同,張強醫生集團的第一個診所——思俊外科診所落戶在了杭州的 Medical Mall 當中,這是一個更加輕量化的路線。

Medical Mall 以租賃為形式,將空間轉租給其他醫療機構,並為入駐機構提供檢驗、病理、超聲和醫學影像的醫技科室、葯房、手術室等共享服務。除了 Medical Mall 之外,張強醫生集團還入駐多點執業診所、高端私人診所等機構提供醫生多點執業服務。

這種模式可以使張強醫生集團的重資產投入壓縮至最低,同時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其本身醫療技術和服務得到充分放大,突出了集團內醫生的自身價值。

這也有利於其在醫生團體中不斷提升其影響力,吸引更多的醫療專家加入至其中,以高精尖為突破點在國內甚至國際進一步布局。

但自建診所的確並非易事,一個線下診所在前期搭建階段至少需要投入數千萬的資金,所以能夠實現自建診所的一是:像丁香園、微醫、悅美這類,處於具有較為可觀的資金來源的機構,或處於後期或者上市前階段的公司;

二是:類似於博德嘉聯醫生集團這類本身並不具備自建基礎,但是其投資人可提供可靠資金與資源甚至運營體系保障的企業。張強醫生集團避開自建診所的重資產投入而選擇輕資產模式大大降低了集團的運營成本與風險,這種模式較為適合現階段大多數醫生集團。

盡管建診所不易,但是時代為實體醫療帶來了發展契機,線下診所逐漸成為投資風口。保險公司為發展 HMO(健康維護組織)等保險業務搶灘醫療市場,醫療管理集團以及一些醫療信息化大公司也開始布局。

醫生多點執業也需要更多的線下多點執業平台作為支撐,這些為部分體量較弱但是在一定區域內擁有較強資源積累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帶來了不錯的轉型契機。隨著社會辦醫熱潮的進一步發酵,各類民營診所也必將加速入場。

4. 濾鏡之下,醫生的脆弱與偉大

對他們而言,醫生不只是一個職業,更是一種伴隨一生的生活方式。它意味著一個人要在漫長的時間里不斷學習和自我更新。

在大眾的印象中,醫生似乎是個形象足夠明晰的職業。在生活里,他們往往有潔癖,注重健康,帶頭抵制垃圾食品;他們會有豐富的社交關系和體面的生活,絕對不缺朋友。面對疾病,醫生有強大的內心和堅定的毅力,會迎難而上。在普通人眼裡,醫生就是精英的代名詞。

但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在醫生的吐槽大會《健笑了》,可以看到許多顛覆人們對醫生認知的事情:

人們對醫生這個職業的誤解遠遠不止於此。很多時候,那些在門診室和手術室之外工作的醫生,他們的努力沒有被看到。人們也難以了解醫生在與人的疾病、衰老和死亡打交道時,真正的內心世界。

吃垃圾食品犒勞自己

人們總在影視劇里看到這樣的醫生。他們穿著筆挺、干凈,白大褂永遠是新的。如果是男性,他一定有看起來噴過不少發膠的規規矩矩的頭發,還有清爽的、每天都會仔細處理的胡須。如果她是女性,除了飄逸的頭發,她還會畫著精緻的妝,就算到了晚上到家睡覺的時候,依然像半永久一樣掛在臉上。

然而,現實里的醫生真的是這樣嗎?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醫學生李立表示,一個正處於規培期的醫學生應該是這樣的:頭發略有一些油膩,但還沒到油光發亮必須要洗的程度;眼睛下有兩個黑眼圈,伴隨著暗沉的膚色和零散分布在額頭和鼻子上的青春痘。你會看到這些還算年輕的醫生們逐漸丟掉自己的帆布鞋、球鞋,改成常年穿的一雙洞洞鞋——一種以丑和難搭配著稱的單品。

東直門醫院的骨科醫生楊濟洲是80後,他也是時尚絕緣體,「基本上這一個夏天一條牛仔褲、一條休閑褲,兩條褲子輪換著穿,到了醫院之後都是工作服,這些也就是來迴路上穿一下」。

為什麼電視劇中的醫生形象與現實里的差別如此之大?如果知道一位醫生每天的工作安排,就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顯得有些不修邊幅。

楊濟洲的一天從早上6:10開始。他所在的骨科屬於外科,每個工作日,他需要在7:20到醫院,從查房開始一天的工作。周一、周三、周五是手術日,一個接一個手術把一整天排滿;周二和周四是門診日,他要一天接診數十位病人。按照醫院的系統設計,專家門診預約號在30個左右,但到了中午11:30,會有一些老患者或是增加的預約號,於是,接診時間會延長到下午2:30。在這之後,他才能吃上中午飯。而下午的工作結束後,到了5:00,工作還沒完,得繼續查房、出醫囑,再跟其他醫生交班。

▲ 有時過於疲憊,醫生會直接席地坐下休息。圖 / 視覺中國

就算下班回家,醫生還在工作。許多患者會在深夜線上咨詢問題,病房裡的危重患者的情況也需要持續關注。楊濟洲有教學和科研任務,需要集中精力在整塊時間里完成。

處於規培階段的李立工作更瑣碎。上午,他要查房,給病人換葯、開醫囑、寫病歷、辦出院,下午則是協助主刀醫生連續做多個手術,站三四個小時。他晚上的時間也留給學習和科研。沒有病人呼叫的時間里,他收集病例、標本,做實驗,寫畢業論文,准備規培證考試。

除此之外,許多醫生還要值夜班,作息被動地不規律起來。很多醫生都處於缺乏休息的狀態,雖然好像每個醫生都有潔癖,「無菌意識很強,但休息室亂得一塌糊塗,都是累得不行了的時候趕緊在這休息睡一會兒,顧不上收拾」。

對醫生而言,時間是寶貴的。不管是在家,還是在醫院,5分鍾、10分鍾就吃完飯是常態。醫生很難參與育兒,楊濟洲的兒子還在上小學,每天早上兒子去學校時,他在醫院查房;放學時,他還在手術台上或者門診里。這些年裡,他沒有接送過兒子上學放學,連准確的放學時間都不知道。

麻醉科醫生顧士傑沒有時間談戀愛,至今還是單身。他覺得醫生的疲憊是一種無奈,「太累了,下班只想在家裡待著,看看書」。由於無暇思考如何休息和娛樂,吃什麼成了最重要的事。「只有晚飯這頓飯是我可以自己決定的,不用吃得那麼快,我會犒勞自己點個漢堡炸雞什麼的,都是垃圾食品。」

▲ 醫護人員在狹小的休息室里吃外賣。圖 / 視覺中國

很多努力不被看到

人們對醫生這個職業匱於了解的,還有在醫院這個龐大而精細的系統里,那些很少被看到的崗位和努力。

張時民在協和醫院的檢驗科工作了43年。在這家全國著名的醫院里,全部類目的檢測有幾百種,他每天的工作是跟團隊里的5位同事一起檢測2000份以上的標本,其中包括血液、尿樣、糞便以及各類細菌、真菌等。

他也曾輪轉到接收病人送檢排泄物標本的窗口工作。有一次,他看到病人用紙把裝載尿液的塑料器皿「里三層外三層裹起來」再遞給他。病人覺得尿很臟,但他覺得完全沒必要:正常的尿液剛排出來的時候甚至是無菌的。

張時民早就習慣了跟排泄物打交道。「我們經常把病人的標本處理完了,洗洗手轉過頭就到旁邊吃飯去了。我們把它看作是能反應病人身體健康信息的標本,並不去想其他的事情。」

在一位檢驗科醫生眼裡,經過幾十種的檢測後,尿液可以成為判斷腎臟病、泌尿系統、代謝性的疾病等的重要依據。更重要的是血液,在檢驗科,有80%的檢測與此相關,涉及的種類有數百種。同樣可以成為依據的,還有人們嫌棄的糞便。

3年前,張時民接觸到了一個有些特殊的病例。在臨床醫生的描述里,病人感到不舒服,惡心嘔吐,糞便里發現了金屬,同時還有腹腔積液。這些症狀加起來有十幾種,互不相干,難以聯繫到一起,很更難判斷問題的根源。臨床醫生沒了辦法,委託張時民給這位病人做檢測。

因為病情過於復雜,一周後,協和醫院舉辦了全院大會診,輪到檢驗科報告時,張時民提到自己在病人的糞便里發現了3種寄生蟲。根據他提供的檢驗結果,內科醫生確定了病因,可以對症醫治,病人在3個月後就治癒出院了。

對醫生而言,檢驗科醫生是「醫生的醫生」。現代醫學講究證據,很多疾病並不是看一看、摸一摸就能診斷出來的,檢驗科里上千種檢測報告可以用准確的數據反應病人身體的變化,是病人走進醫院後接受的第一次診斷。

有時遇到一些疑難情況,張時民還會跟同事幾個人討論,為什麼儀器顯示的圖像會不一樣、顯微鏡下看到的東西之間有什麼關系,還要跟臨床醫生溝通病人的背景,再核實這份報告是否可以發給病人。與檢驗科相似的還有放射科和病理科,這幾個部門是醫生最好的助手。

盡管檢驗科醫生的工作如此重要,但張時民發現,「在收集標本的窗口很有意思,你會看到有人管我們叫『師傅』,有人叫『護士』,有人叫『喂』,還有的什麼都不叫,叫什麼的都有,但是很少叫『醫生』的。」這些稱呼直接代表了大眾對檢驗科的印象。

實驗室有生物安全要求,病人不可以隨意進入,人們很難知道完整的檢驗流程是什麼樣、有多少人參與了檢驗工作。因此,「普通病人去看病,如果病看好了會感謝醫生,但很少有人想到檢驗科醫生」。

▲ 現代化的實驗室,血常規檢測流水線。圖 / 受訪者提供

為了那個身體里有3種寄生蟲的病例,張時民自費100多元買了5本相關的書籍,下班之後熬夜鑽研,才想到這些症狀或許與寄生蟲有關。「申請買書審批也挺麻煩的,我想著100多塊錢,也就是出去吃一頓飯的事,直接就買回來了,但是對我有很大的幫助。」現在,張時民的家裡有一整個書櫃的醫學書籍,都跟各種疾病的檢測、診斷有關。

新冠疫情時期,醫院要迅速研究出檢測新冠病毒的方法,實現快速檢測,完成幾萬、幾十萬人的大量篩查,這些成果離不開技術的發展,也離不開檢驗科醫生的努力。

對更多臨床醫生來說,那些在手術台之外的努力通常也沒有被看到。

醫生面前,人人平等。醫生應該用耐心的態度向每一位病人解釋病情、提供治療方案。楊濟洲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消耗情緒的事情」。

但回家之後,家人感冒發燒,他會直接說:「沒事,吃葯就好了。」這兩種態度一對比,家人會覺得「你不把我當回事兒,太高冷了」。家人認為醫生對患者的關心大於對自己的關心。

楊濟洲偶爾會遇到一些不太容易溝通的病人,即便有情緒也要保持職業素養,但這些情緒有時候調節不好,會帶回家庭內部。「看到孩子調皮會忍不住說幾句,說完我就後悔了,孩子也很不容易,我不至於發這個火。經常有這種情況。」

在他看來,「醫生其實也是服務人員」。

▲ 圖 / 視覺中國

醫生也有無奈的一面

人們都以為醫生是一份體面、高薪的工作,但根據丁香園•丁香人才發布的《2020 中國醫院薪酬調研報告》,一線城市全國專科醫生平均薪酬25.3萬,二三線城市19萬,低線級城市12.8萬。這很難跟醫生的工作量相匹配。李立說,「醫生要做的事情更多,身上的責任也更多」。

幾天前,北京房山區出現了幾例新冠肺炎病例。楊濟洲的一位同事恰好與其中一名感染者住同一社區。周五晚上同事下班回家,快到家時發現社區被封了。此時繼續回家,他就要被限制出行,在家工作。對醫生而言,這其實等同於一個難得的、天經地義的休假機會。但考慮到醫院里的病人還需要他,他沒有回家,轉頭回了醫院,之後都住在醫院的休息室里。楊濟洲說,「需要抉擇的時候,他首先考慮了患者」。

大家都覺得醫生無所不能,實際上,面對病人時,醫生也會感到無力。

李立在醫院規培時,曾在深夜接收到一名腹痛難忍的女性,診斷後發現小腸破裂。丈夫陪她一起來做檢查,看起來很著急。檢查之後,李立發現,這名女性腹部有明顯的鈍器擊傷。詢問因為什麼受傷時,病人始終沉默。李立推測她可能受到了家庭暴力,但當時無法直接拆穿。

在醫學生的考試題里,最常見的是一道醫學倫理題:在妻子不知情的情況下,你查出了丈夫感染艾滋病毒,你會不會告訴妻子這件事?正確答案是:不能。

病人不只是個體的人,同時也是家庭、社會中的人。醫生的工作是醫治病人,但每個人有自己的考慮和選擇,醫生永遠要尊重病人的主體性。

人們覺得醫生是在與疾病做無畏斗爭,但面對疾病,醫生更加心存敬畏。

很多人並不知道,許多疾病都無法被徹底治癒。人們理解的治癒,實際上是「維持」。一個生過病的人,身體機能不可能恢復到生病之前的狀態。

李立舉例,已經形成的病理性近視是治不「好」的。「近視眼手術的原理要麼是把人的角膜削薄,要麼是在眼睛裡植入人工晶體,去等價戴一定度數眼鏡的效果。你好像沒事了,其實沒有被治好。做過一次近視眼手術的人要非常用心保護眼睛,不然很容易再次近視。」

很多疾病一旦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間,就會產生難以接受的後果。

楊濟洲在讀碩士的時候遇見過一位病人,在送到醫院前沒有發現問題的嚴重性,耽誤了幾天,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走出手術室,他一整天沒說話。「這種場面對我打擊很大,覺得人太渺小了。」

▲ 圖 / 視覺中國

麻醉師顧士傑也多次遇到「人已經不行了,送到醫院搶救」的情況,「醫生知道什麼叫回天乏術,但家屬不願意放棄,這個時候非常無奈,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很絕望」。

因為職業性質,醫生是最直接面對人的衰老和死亡的人。李立的室友在ICU工作,「管了6個病人,一周走了4個,他整個人都崩潰了」。

因為太大的工作壓力和強度, 有人會離開醫院,離開手術台,去從事醫療相關工作。李立的同學,有的去了醫學雜志社做編輯,有的去了葯商廠家,給新葯上市做臨床評估。

李立覺得自己是個「逃兵」。分科室時,他選擇了眼科,因為「這里沒有太多的生老病死」。他在醫學里逐漸學習怎麼面對死亡。在一本書里,他看到癌症專家的研究發現:病人在面對自己患癌的消息時,心理變化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不相信,覺得醫院誤診;第二層是憤怒,憑什麼是我?第三層是討價還價,我願意把所有的收入都給上帝,讓我多活20年;第四層才是接受這個結果。事實上,這也是人在面對死亡時的心理變化。

李立說,「看完這本書,會想得更開一些」。

楊濟洲仍然願意做直面死亡、果斷決策的醫生。「能夠挽救一個人的生命,緩解人身體的疾病和痛苦,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同時,醫學是一個不斷更新、不斷發展的學科,每一位醫生都必須保持學習習慣,這對他而言既是挑戰,也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哪怕是不是站在最浪尖,也要勇於更新自己的知識和關鍵技術,接受新事物。作為醫生,更要有一個包容的系統。我很享受這些。」

張時民在上個月剛剛退休,但他覺得自己還可以繼續學習。除了時不時到醫院或學校與同行交流工作經驗,他還開設了一個微博賬號,有空時發布自己拍攝的顯微鏡下的標本照片。

常常有醫學生發圖片@他,向他咨詢:「老師幫忙看看這個是什麼?五個月小孩的糞便塗片。」他會仔細觀察後回復:「這不是糞便里該有的東西,再塗一片看看。

▲ 顯微鏡下的尿酸結晶。圖 / 張時民微博

對他們而言,醫生不只是一個職業,更是一種伴隨一生的生活方式。它意味著一個人要在漫長的時間里不斷學習和自我更新。

在《框不住挑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普通人要成為醫生,會遇到哪些更具體的困難。對他們來說,從選擇做醫生的那一天起,挑戰就無所不在。

5. GBN特寫 | 戰疫中的福特中國

聯手江鈴汽車,緊急趕制負壓救護車輛,對外捐贈10輛。

聯手FordFund共捐助價值100萬元醫療物資。

除從物資和資金上給予馳援外,福特中國沒有忘記對經銷商和員工的關懷。經銷商方面,其全國銷售服務機構(NDSD)對商務政策進行調整,取消2月銷售目標,減輕因疫情所帶來的經營壓力。

此外,福特中國還與福特金融合作,對2月經銷商所提車輛和現有庫存車輛提供免息(湖北地區經銷商)或降息支持(非湖北地區經銷商降息1%),加速經銷商返利支持,並為經銷商提供疫情防護指導等。

員工關愛方面,福特中國HR團隊在疫情前期就組成緊急小組,每天幾乎保持18小時運轉,確保情緒穩定,確保身體健康,確保公司管理制度及時更新。為最大限度降低員工感染風險,福特中國延長春節假期,要求員工在家遠程辦公,並為需要現場辦公的員工提供必要的防護支持。

福特品牌有著117年的悠久歷史,經受住了一戰、二戰、多次經濟危機等人類歷史上數不清的挫折和逆流。1995年,福特中國成立,先後投資江鈴汽車、合資長安汽車,始終紮根中國,深入參與中國的建設、發展和崛起,在中國這片熱土上早已血濃於水。

今天,面對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他們選擇了一起面對,選擇了同舟共濟,選擇了傾力捐助,選擇了共渡難關。

他們還用福特中國25年及福特品牌117年的經歷,生動地告訴人們,應該對中國抗擊新冠疫情戰爭充滿信心。陽光終會驅散黑暗,疫情終將過去,春天必會到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6. 丁香園旗下系列賬號被禁言,丁香醫生此前有過哪些爭議之舉

丁香園旗下的一系列的賬號都處於被禁言的狀態,而其中人們最熟悉的可能要數丁香醫生了。而這個賬號之前發布的文章,確實在網路上引起了一些爭議,比如之前稱蓮花清瘟沒有效果,沒病就不要亂吃葯。這也讓生產蓮花清瘟公司遭受了無妄之災,稱已經保留了相關證據,會通過法律的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之後丁香醫生又稱喝無糖碳酸飲料並不會讓牙齒出現危害,結果眾多網友卻都不買賬了,也讓丁香醫生不得不進行道歉。

科普是正確的,但是一定不能進行錯誤的科普,或者在科普的時候夾帶私貨,這樣只會讓粉絲們認為自己關注的博主已經變質了,不再是之前那個為科普而存在的博主。

7. 救命神器ECMO的前世今生

席捲中國的新型冠狀病毒之戰,讓救命神器「ECMO」名聲大噪。

1月22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用ECMO成功救治了一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屬全省首例。

1月23日,81套ECMO設備耗材從德國加急進口,星夜飛馳武漢金銀潭醫院的戰場。

衛健委公布的第五版診療方案中,提出有條件的危重症患者應盡快使用ECMO。

國家衛健委第五版診療方案(2月8日印發)

ECMO,英文全稱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中文名「體外膜肺氧合」,簡稱「人工膜肺」,最核心的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別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

我們第一次聽說ECMO可能更早,那是18年2月的網路爆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作者的岳父因為小小的感冒,輾轉多家醫院,被確診為不明病毒感染的肺炎,27天後陰陽兩隔。

從這篇文章里,我們看到了不明病毒感染、血氧飽和度下降、大白肺、呼吸衰竭、ECMO,和新冠肺炎患者的關鍵詞如此相似。

更普遍的,是每年冬春的甲乙流感導致的肺炎。他們和新冠肺炎都屬於同一個類別:病毒性肺炎。

2018年1月底的廣州,37歲的王女士(化名),受涼後咳嗽發燒,吃葯無好轉。2月5日,王女士因氣促胸悶,前往暨南大學第一醫院就診。胸片顯示雙肺炎症,肺下部出現白色,當天住院治療。首先是輸液和吸氧。

為什麼要吸氧?因為肺功能變的很弱,正常呼吸不能提供足夠氧氣。吸入純氧,受損的肺才能給人體提供最低限度的氧氣,維持大腦和重要器官的存活。

王女士的病情變化迅速,即使高流量吸氧,她的血氧指數最高才78%,遠低於95%的安全值。當天晚上,王女士轉入ICU病房。

ICU的第一招是無創呼吸機,勉強將她的血氧值維持在90%的「臨界水平」。

病情繼續惡化,ICU用了第二招「氣管插管」,用上有創呼吸機後,仍然難以維持王女士的「氧需」,她的血氧一路降到70%到80%。

入院第48小時,王女士胸片影像已成「大白肺」。正常的肺是黑色影像,但因為嚴重炎症,她的肺顯示白茫茫一片。

肺部已基本失去功能,如果不能快速改善,她的大腦和各個器官可能因「缺氧」衰竭,甚至導致死亡。

王女士的生命危在旦夕,經與家屬溝通,2月8日凌晨1點,王女士用上了救命神器ECMO,用來替代她的肺,醫護人員在股靜脈處插管,將靜脈血引流到體外,經過「人工肺」氧合,再將血液泵入體內。

中日醫院詹慶元教授在「呼吸界」的訪談中說,病毒性重症感冒的治療原則有3個:

一是 原發病 治療,主要指抗病毒治療。

二是 支持治療 ,呼吸支持最重要。

三是 並發症和合並症 的治療。

王女士的原發病是流感,有對症的抗病毒葯物比如奧司他韋。雖然並發腎衰竭,感染鮑曼不動桿菌,但醫生用腎臟替代療法(CRRT)和抗生素一一解決,有驚無險。

從高流量吸氧-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ECMO人工肺,這個頂級的呼吸支持神器,為治療爭取到寶貴時間。18天後,王女士順利撤機,直到康復出院。

如果原發病沒有對症葯物,就像新冠肺炎和北京流感中的未知病毒肺炎,ECMO的作用是支持免疫系統和病毒直接對抗,類似「焦土策略」。

新冠病毒像蝗蟲,侵佔了肺部這塊農田,引起免疫系統對病毒和細胞無差別的攻擊,肺部成為一片焦土,病毒也最終死去。

好的結局是,ECMO代替肺維系著患者的生命。病毒死去後,肺部休養生息後,恢復供氧。

不好的結局是,免疫系統實施「焦土策略」時過度攻擊,引發「炎症風暴」,導致肝腎等多器官衰竭,就如李文亮醫生,或者北京中年中的岳父,合並耐葯細菌嚴重感染;他們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面對病毒性肺炎引起的呼吸窘迫症,ECMO作為頂級的呼吸支持手段,病毒和並發症的治療決定戰局。

據世界生命支持組織ELSO統計,ECMO的搶救成功率約50%。百分比背後,是一條條鮮活生命,一個個溫暖家庭,一城一池也要奪。

另一個被廣泛報道的ECMO用途是治療爆發性心肌炎。

爆發性心肌炎是一種非常凶險的疾病,高發於小孩和40歲以下青壯年。發生率低,但死亡率高達70%。初始症狀很像普通感冒,但病情進展相當兇猛,短時間內即可產生嚴重心臟損害,極易猝死。

2009年,一個爆發性心肌炎的11歲男孩被送到杭州第一人民醫院。這個男孩送到醫院時已經沒了心跳。經過多輪CPR無效後,醫生們想到了ECMO。

給孩子做上ECMO之後,他的心電監護還是一條直線,但意識居然是清楚的。ICU胡煒主任清楚得記得,那天孩子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滿了大大小小的管子。

忽然,孩子睜眼說了一句:「媽媽,我想喝可樂!」守在一旁的父母頓時淚如雨下。很快,孩子病情好轉,撤機出院。

ECMO常用有V-V模式和V-A模式。

V-V模式是人工肺,用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比如得了病毒性肺炎的王女士。

V-A模式是心肺聯合,用在心臟(心肺)衰竭的患者,比如得了爆發性心肌炎的男孩。還可以用在心臟修復手術、ECPR(體外心肺復甦)等。

最早的ECMO就用在心臟手術上。

它的原型來自美國心臟外科專家約翰·吉本發明的體外循環機。

1980年美國密歇根大學巴萊醫生建立了首個ECMO中心,從此救命神器走出了手術室。

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是大中華區推廣ECMO第一人,他曾在台大醫學院用「葉克膜」(台灣說法),將心臟功能喪失的「無心」病人生命維系了16天,然後做心臟移植救活。

本世紀初,柯文哲教授來大陸多家頂級心胸外科傳授ECMO技術,包括北京阜外、安貞、上海胸科醫院等。03年非典期間,ECMO開始在國內用於呼吸衰竭的患者。

ECMO作為頂級救命神器,即使公立三甲醫院,也不是每家都有。好奇心驅使,我研究了魔都醫院的情況。

根據上海體外循環專委會的相關報道,2018年上海有21家醫院開展了ECMO技術,其中有18家公立三甲,而18年上海三甲醫院的數量是38家。

上海有5家醫院較早開展這項技術,ECMO的治療病例也最多。他們是:上海胸科、仁濟、中山、兒童醫學中心、長海。

既然是搶救危重症的救命技術,為什麼沒有廣泛開展?除了技術門檻高,還因為ECMO的昂貴。

ECMO的當天開機費用6萬左右。

其中機器和耗材5萬,穿刺管路和膜肺都從國外進口。還有穿刺操作費、化驗費和葯費,合計不到1萬。

每天ECMO的維持費用是2千。其中人工肺的運轉費用1千,化驗和葯費不到1千。

而重症患者一般都在ICU病房,每天費用也在1-2萬。

ECMO費用加上ICU費用,就有了網上說的,ECMO開機6萬,每天2萬的說法。ECMO基本不進醫保,需要自費。

有位疑似新冠肺炎的黃岡孕婦,在ICU住了一周多,使用ECMO搶救,治療花了近20萬。借的錢花光了,她老公決定放棄治療。

她去世時,老公和醫生都哭了,因為她是有可能治好的。放棄的第二天,國家宣布為新冠病人提供免費治療。

這個令人悲傷的困境本可以用幾百元的保費打破。市面上幾款暢銷的普通百萬醫療和中端醫療險,大多能報銷ECMO費用。

在醫療記錄片里,時常看到醫生的無奈和眼淚,有時是因為醫療技術的局限,更多是高額費用拷問的人心。

為了保護家人,需要提前做好安排。萬一天有不測風雲,我們可以堅定的對醫生說,請用上救命神器ECMO。

參考資料:

(1)搜狐"CSTCVS": 2018年上海市首次ECMO專項技術質量控制督查風采 2018-12-05

(2)網路學術:2018年上海市體外膜氧合專項技術質控督查報告

(3)財新網重症科醫生親述:我們是怎樣搶救危重病人的 2020-02-05

(4)搜狐「丁香園」:醫生救人,就只是讓人活著嗎?2018-11-13

(5)呼吸界:詹慶元教授用經典病例告訴你救治重症流感的獨家秘方 2018-01-14

(7)南方+:感冒6天成「大白肺」!ECMO助廣州青年逃離死亡線 2018-02-28

(8)央視新聞網:重症肺炎孕婦去世:花光借來的20來萬後放棄治療 2020-01-29

熱點內容
固始話七夕 發布:2025-04-01 17:16:19 瀏覽:826
melrose綠植精粹粉的功效 發布:2025-04-01 17:04:48 瀏覽:747
鬱金香以養嗎 發布:2025-04-01 16:51:37 瀏覽:752
一朵美麗的浪花500字 發布:2025-04-01 16:47:04 瀏覽:282
給荷花圖色 發布:2025-04-01 16:19:11 瀏覽:983
情人節男的送八音盒什麼意思 發布:2025-04-01 16:18:33 瀏覽:401
麥苗蘭花養殖 發布:2025-04-01 16:08:52 瀏覽:341
小葉梔子花可長多高 發布:2025-04-01 16:06:17 瀏覽:43
貴陽花卉白雲 發布:2025-04-01 15:55:00 瀏覽:342
好一朵迎春花粵語群星 發布:2025-04-01 15:51:59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