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園估值
A. 2018全球獨角獸公司排行榜 2018年全球獨角獸中國入圍企業榜單
全球知名風投調研機構CB Insights發布了2018年全球獨角獸企業榜單,此榜單涵蓋了全球覆蓋人數最多的13個經濟領域,以10億美元市值作為評估標准,共有260個新興創業公司入選。榜單中,中國共有76家企業上榜,包括滴滴、VIPKID、知乎、丁香園、老虎證券、魅族科技等各領域的創新企業。
作為全球權威的風投調研機構之一,CB Insights為全球的風險資本、創業公司、專利機構和新聞機構提供了海量數據,成為預示全球經濟趨勢和發現創新機遇的重要風向標。
中美兩國仍然是「獨角獸」的主要聚集地,兩者合計占據了76%的份額。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獨角獸」數量比例從2013年的75%降至2018年的46%,而中國的「獨角獸」數量則從2017年的26%上升至30%。
此次上榜的中國獨角獸企業中,滴滴、VIPKID、知乎、途家、丁香園等企業在共享經濟領域表現尤為突出。滴滴以560億美元的估值位居榜首,而VIPKID作為全球共享教育平台,估值為30億美元,在教育領域居首。此外,知乎、途家、丁香園等企業在知識共享、住宿共享和醫療共享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估值均超過10億美元。
2018年亞洲品牌500強榜單由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榜單經過...
中國企業聯合會與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了「2018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國家電網、中國石化和...
財富中文網正式發布了2018年《財富》中國500強名單,對過去一年的中國上市企業進行了全面評估...
由中國品牌價值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品牌500強排行榜正式發布,本次品牌500強榜單的榜首...
B. ULegal趙小彬:互聯網創富新貴的規則帝國
商業帝國的一半價值,蘊藏在規則里。
創始人趙小彬說,ULegal要做最懂行業的互聯網法務專家,和所有的合作夥伴一起研究規則的玩法。
趙小彬
前騰訊微信法務團隊創始人
江湖人稱「馬克思「(Marcus)
加入騰訊前在北京德恆(深圳)律師事務所執業,是律師行業與互聯網行業跨領域復合型專家。
在騰訊期間先後負責騰訊R線、架構調整後MIG、CDG、WXG業務線法務,主導過PC端QQ、手機QQ、微信公眾平台等數十款產品合規,在互聯網產品合規有極為豐富的經驗。
離職後加入互聯網金融行業,在P2P、眾籌等產品進行了更新更挑戰的合規探索。現自行創業ULegal(有法務)法律服務項目,致力於憑借最懂業務的法律服務優勢,給互聯網及互聯網金融行業領域提供一體化的合規解決方案。
無數明星企業,在創立之初和轉型的關鍵時期忽視規則的作用,導致風險失控,巨大財富流失,甚至轟然倒下!
2014年11月份,西少爺創始人之間因為股權回購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一家明星創業公司前途未卜.......
2016年7月,馮大輝從工作了6年的丁香園辭職,但多年期權承諾卻難以套現,只換來一紙訴訟和一場撕逼……
2016年7月,媒體報道18歲少女王凱歆摔下神壇,神奇百貨不再「神奇」,融資數千萬的電商平台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2016年4月21日,深圳本土眾創空間孔雀機構,由於噪音和粉塵污染嚴重,導致入駐率從95%降低至50%,資金鏈斷裂,開始拖欠房租,最終被物業公司拆除......
2016年2月3日晚,一起唱CEO尹桑發布內部信,表示由於C+輪融資失敗,再加上此前采購大批硬體設備,賬上僅有的現金已經用盡,公司無法維持員工工資,於是內部員工在知乎上開撕……
股權分配之痛,期權激勵之殤,商業模式不靠譜,勞資關系緊張......創業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這些坑,你遇到過嗎?
如果讓這些創業者再次出發,大家是否會更重視股權架構的作用?
如果再讓你搭建團隊,你是否會花好幾個星期吃吃喝喝,最後憑哥們義氣平分股權? 如果再讓你重新審視商業模式,是不是會更重視現金流?
無數個產品新版本發布前夜的輾轉反側,無數個和投資機構見面時的緊張忐忑,無數個海量用戶責難時的危機公關,都是因為不懂規則的玩法而讓所有努力都付之東流。昨日還是門庭若市資本寵兒,今天卻門可羅雀亡命天涯。互聯網創富新貴的規則帝國,價值原點對規則最基本的尊重。
ULegal創始人趙小彬從上萬個企業客戶的樣本分析中,總結出一套創業避坑指南手冊。
創業避坑指南手冊
1 股權架構那些坑
創業遇到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
三國時期,曹操做的是國企,孫權做的是家族企業,劉備做的是民營企業。現在大多數企業主是缺資源缺資金的劉備,所以初期合夥人的股權設計一定要合理才能長久。
創業公司早期的時候,只有合夥人,所以合夥人之間的利益分配是很重要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很重要的,是項目能夠運轉下去,能做起來的重要前提。
創業的第一步就是在組建團隊之後,合夥人之間如何保證穩定。首先是找合夥人的問題,不是找熟人,而是要找與項目本身相匹配的有經驗的人。找到合適的合夥人之後,如何合夥是很重要的點。早期找合夥人是看情懷,長期合夥就必定是利益了。創業初期,必須談妥的事情就是如何分配利益。可能有的創業團隊會說利益不好談,如果拿到桌面上來分配就會導致創業團隊的分崩離析,那麼基本可以判斷,這個團隊本身就是存在問題的。
典型案例一:2016年11月2日,娛樂產業垂直媒體平台「首席娛樂官」微信公眾號,創始人因股權分配問題分道揚鑣,並在融資過程中產生嚴重分歧。
典型案例二:2014年7月,明星初創公司「泡麵吧」因股權問題從估值上億到一夜分家。
典型案例三:2012年11月,國內著名餐飲品牌「真功夫」上演股權大戰,兩位曾是夫妻的創始人反目成仇,
2 知識產權那些坑
早期創業者一般需要思考自己是不是能聚合項目所需要的要素:包括經驗積累、團隊、啟動資金、資質牌照、商務渠道等等,但是往往會忽視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忽視無形資產的積累和保護。
很多人會說中國人歷來就不注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其實不然。中國古代的書畫家在每幅作品上都會留下自己的印章,而且或多或少會在畫作中留下一些密碼以防止造偽者製造贗品。據說唐代畫家戴嵩尤其善於畫水牛,後來有人拿著一幅作品來找他,說是他的作品。他一看就跟來人說這是贗品,來人很驚訝,因為印章和畫作的細節都和戴嵩的真品幾乎一模一樣。戴嵩告訴來人說你自己看牛的眼睛,那裡面有小牧童的影子。
2014年11月27日消息,微信第三方服務商口袋通正式宣布更名為「有贊」,品牌名稱由「口袋通」改為「有贊」。查詢商標得知,2014年4月4號,起碼科技在35類廣告推廣,42類網站運營的類別中,圍繞「有贊」申請注冊了8個不同的商標。在2014年5月19日,起碼科技又在35類和42類中,申請注冊了「口袋通」的中文和拼音商標,一共四個。目前,口袋通官網域名也已切換到youzan.com。據悉,除了更名為有贊,口袋通今日還上線了有贊服務商、有贊分銷、有贊聯盟三個平台。
2014年11月8日,陌陌向SEC提交IPO申請,擬最高融資3億美元,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碼為MOMO。從以前的「約炮神器」到即將成為上市公司,陌陌還沒高興多久就有媒體爆出其45類的第「11312563」號商標被杭州一家公司搶注,注冊商標內容為社交陪伴、交友服務、婚姻介紹等,可能因此遭遇起訴。
公開資料顯示,第「11312563」號商標由杭州尖銳軟體有限公司申請,申請日期為2012年8月6日,專用權期限為2014年1月7日至2024年1月6日,其適用的商品/服務列表包括4502社交陪伴、4505交友服務/婚姻介紹/計劃和安排婚禮服務,4503服裝出租等。
針對商標被「搶注」一事,陌陌方面對此不予回應。
典型案例一:2014年12月24日,加多寶與王老吉關於紅罐包裝的官司有了一個階段性的暫停。法院判決加多寶向王老吉賠償1.5億人民幣,同時停止使用、生產、銷售所有紅罐涼茶包裝的產品。加多寶立馬上訴,並且開展了一系列的公關。
典型案例二:在2012年12月27號,北京春雨天下軟體有限公司,在35類廣告宣傳,38類信息傳送,42類軟體編程的類別中,申請注冊了「春雨醫生」的商標,其中38類與35類均獲已得商標權,而42類商標已經無效。2014年7月22日,杭州奇熱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9類APP軟體的類別中,申請注冊了「春雨醫生」的商標。同年,在9月12日,杭州輕快貿易有限公司,在44類遠程醫學服務的類別中,申請注冊了「春雨醫生」的商標。而這兩個商標,如今還處於審查階段。至於9類APP類別,在「春雨醫生」之前,也有類似「春雨」、「春雨久久」這樣的商標申請下來了,雖然「醫生」的顯著性較弱,但是還是有可能注冊下來的。
典型案例三:2016年4月,一南一北兩家「稻香村」-蘇州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和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為誰是真的老字型大小爭得面紅耳赤。
3 投資協議那些坑
2015年和2016年是投資機構特別謹慎的兩年,創投界一片暴雪,創業者大叫凜冬將至,各種缺少現金流的項目舉步維艱,很多投資人沒有看項目而是處在休假狀態。投資機構與創業機構也圍繞投資協議拉開撕逼大戰。
2015年11月,創業邦雜志這樣寫道:2011 年,拉手網和窩窩團分別獲得巨額投資,估值相當高。而彼時的美團,市場份額根本進不了前3 ,王興四處尋找投資,卻屢遭挫折。因此在和阿里談融資時,美團毫無談判權,無奈簽了一份讓阿里兼具戰略和財務考慮的投資協議。2012 年,B 輪拿了阿里5000 萬美金的美團一騎絕塵,逐漸成為團購老大。從此也給美團未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阿里退出或者留下,都會給美團極大的傷害。
阿里留下的隱患:阿里的投資一直具有很強的戰略考慮,美團發展越來越好時,阿里一直希望擴大增資來控制美團。事實也是,在美團的C、D 輪融資中,阿里一直跟投,行使優先權,並對後續投資方的選擇上享有話語權。對於阿里的各種限制和干涉,美團的高管曾公開表達不滿。
阿里退出的傷害:2011 年阿里投美團時,美團估值3 億美元左右,現在美團已躋身百億美元俱樂部,從賬面看有幾十倍回報。若阿里完全退出,可一次性拿走10 億美元的資金,這是美團無法承受的。新一輪其它潛在投資方也同樣不爽!
典型案例一:2015年3月,智能硬體公司星聚科技CEO陳戈在朋友圈吐槽,稱其投資方洪泰基金沒有在正式投資協議規定的20天內打款,並指責其是「一家沒有信用的不靠譜基金」。
典型案例二:在匿名投資人評論網站Uppers上,一位創業者講述了自己和玉復合投資基金創始人之間的故事:第一天見面融資額被砍掉20%,第二天見面融資額又被砍掉20%,第三天見面融資額再次被砍掉20%......
典型案例三:2008年,俏江南創始人張蘭引入了國內知名投資方鼎暉投資。鼎暉以2億的價格換取了俏江南10%股權,並與張蘭簽署了對賭協議,如果俏江南不能在2012年實現上市,張蘭則需要花高價從鼎暉投資手中回購股份。由於俏江南上市受挫後,鼎暉投資要求張蘭按對賭協議高價回購股份,雙方發生激烈矛盾沖突。最終張蘭出局。
創業維艱,無論是從0到1,還是從1到100,創業者都需要持續多年付出巨大的心力和智慧,希望ULegal的《創業避坑指南手冊》能夠幫助企業主,在創業之路上持續健康發展,無論是專業法律服務,還是行業規則玩法,Ulegal都願意和小夥伴們一起成長。
C. 股權,期權有哪些坑
4.1、未上市行權的障礙
計劃有時候卻趕不上變化的,當初跟公司是約定4年後可以完全行權,每年可以獲得25%。可是,會出現預料不到的情況,自己需要離開公司了,想行權。你打算離職,你跟老闆說,我要行使期權。答復是:公司沒上市,中國的法律不支持未上市公司行權。
筆者在跟身邊的打工族聊起這個情況的時候,他們覺得很正常:你離開公司了,期權當然沒有啦。
從這個想法,可以看出,很多人忘記了一點:你當初加入公司是為了什麼? 如果是為了工資,那就按照行情的工資來。你忍受的是低薪、免費無償加班,就沖著那個期權的回報。所以,其實這是你應該得的。
法律的弱勢方
很多公司在與員工簽署期權合同的時候,並都沒有告訴員工這里會存在障礙和風險。而公司制定期權協議時,往往是經過人力資源和法律專家給予專業建議的。所以員工往往是弱勢,他們只能自己去讀一堆的法律條文,而且還是英文的法律條文。
為什麼未上市公司行權會存在障礙?筆者查閱法律知識,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面原因。
原因一:因為期權只有海外公司才有的概念
談到期權專門指海外上市公司。國內公司只有股權。
先了解一下期權和股權的區別
國內的法律只有股權(工商局備案)概念,沒有期權的概念。所以,只有準備去海外上市的公司才有期權的說法。美國法律則是支持期權的。
如果你呆的公司,是在國內注冊的,那麼就是國內公司,就按照國內法律來。如果是在國外注冊(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等),那麼就是國外公司,會按照國外法律來實行。
所以呢,要談到期權的話,其實是指去准備海外上市的公司。
原因二:持股海外公司會涉及到外匯管制問題
員工行權的時候,由於這家公司是准備在美國去發行股票。那麼它會注冊成海外公司(開曼島、維京島)。就需要把人民幣換成美元,用美元去美國購買股票。
如果要套現退出,賣掉成美元後,要換成人民幣。人民幣換成美元、美元換成人民幣,這就是外匯交易。
由於中國是嚴格外匯管制的國家,這種外匯交易必須按照外匯管理局的規定來進行。不符合規定的,銀行不會給辦理外匯購回結匯手續。
外管局並沒有規定未上市的境外公司如何操作期權。導致無法律依據。於是,很多沒有上市的海外公司,當員工要求行權的時候,他們會以外管局沒有規定為由,拒絕為員工辦理行權。
在2014年的時候,國家外匯管理局雖然頒布了《關於境內居民通過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投融資及返程投資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4]37號),未上市公司的員工期權也是可以辦理外匯登記的。但是,這在實際操作中,外管局還是沒有放開,仍然辦不了外匯登記。
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彭嘉誠老師覺得一般兩種辦法:
方法一, 在合同中約定,留著期權,等到上市後可以去行權。
其實這樣操作的公司公司也不少。雖然外匯局是有限制。離職後可以暫時不行權。等到公司上市後,去行權。筆者看到那個搜房網的員工與公司打官司的案例,就是這樣的。
方法二、解除勞動合同後可由公司進行回購期權。公司沒上市,沒法行權。可以回購期權。比如原來有3塊錢價格認購的權利,公司回購的時候,用10塊錢(只是舉例)。讓員工離職的時候,多少有點補償。
4.2、考慮期權以後被稀釋的情況
優酷就出現這種情況。老員工的股權被稀釋掉了。
很多打工族不知道有這么個情況。筆者跟一些同事提起稀釋,他們確實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有人疑惑,怎麼會被稀釋掉呢?
答:因為需要繼續融資。別人投錢給公司,肯定是要佔公司股份的嘛。那這些股份從哪裡來呢?要從原來公司的股份中,拿一部分去給新的投資人。
那是讓出誰的股份呢。是創始人的,還是員工的? 創始人又出多少,員工又出多少? 一般是按照比例來稀釋。比如創始人稀釋掉1份,員工則稀釋掉10份。
根據網上資料,優酷當時被稀釋的比例是:18:1。優酷是這么操作,自己稀釋1,則員工要稀釋掉18。這就是1:18的比例,對外宣稱是為了保證創始人對公司的絕對控股。一般期權在3W以上,稀釋之後普通員工的股票大概有1000股左右。
現在筆者明白了那句話,關鍵是決策權掌握在誰手裡。基層沒有決策權,那麼就算你有股權,也意味著是被刀宰割一樣的。因為決策層可以用各種辦法來獲取員工應有的利益。比如稀釋股份。決策層導致股價下跌。員工結果得不到什麼。
有人看到這里,會感嘆:果然發財不是那麼容易滴;數年忍受著低薪、無償加班著、一心盼著上市後就可以一夜後可以解放,對於這樣的老員工來說,確實是夢想破滅了。
總結:要不要繼續融資,怎麼個稀釋法,這個規則的決定權,往往在老闆的手裡面,由老闆和新投資人進行協商,而作為基層員工,其實並沒有多少資格去參與進去討論。
對策:當規則的制定你沒有機會參與的時候,未來還得看老闆的人品了。老闆為員工著想,就會替員工爭取利益。
4.3、考慮公司被賣掉的情況
期權還沒行權,公司可能恰好賣給其他公司。這個時候,員工的期權怎麼辦?
先要搞清楚有幾種被收購的辦法:現金收購、換股收購。
第一種辦法、對方公司現金收購你們公司。那你就可以直接拿現金了。因為對方的錢直接給到了你所在的公司。
第二種辦法、對方是換股收購你們公司。怎麼個換股法? 你們公司的股份都換成是對方公司的股份。最後,你現在持有公司的股份,就直接變成了對方公司的股份了。所以你持有的就是買方公司的股份。
換股收購,還要分清楚,對方是上市公司還是未上市公司。如果對方是上市公司,你就直接持有對方公司的股份了。
如果對方公司是未上市公司,那麼,你得等到那家公司的股票可以變現或自由買賣的時候才能變成錢了。
還有一種換股方式,幾股合成對方公司一股的形式。經常聽到一個專業術語ADR,沒錯,說的就是這種。文章會專門開一個章節介紹ADR。
還有一種可能:老闆或投資人從員工手裡回購期權。
這樣可能性多大? 不知道。那得看投資人對公司的前景非常看好,那麼願意拿錢來回購員工的期權。
總之,對於被收購的情況,這需要看管理層與另外買方公司進行溝通的結果。溝通採用哪種方式:是全部廢棄,還是補償一部分現金給員工,還是現金購買公司公司。
4.4、注意期權合同里的附加條款
對於期權合同,一定要認真地一條一條去看。多花點時間是值得的。以前筆者看過有個這樣的事情:
2011年,Skype 的高管 Yee Lee 在 Skype 工作一年多之後主動離職。按照典型的矽谷四年獎勵傳統,Lee 可以得到最初期權的四分之一以上。這部分期權據說價值接近百萬美元。但是離職之後,Lee 驚訝的發現:他一分錢也拿不到。
原來 Skype 的股票授權協議中隱藏了一個條款:員工在主動或者被迫離職的時候,Skype 有權選擇收回所有的期權。
其實,期權授權協議一般是幾十頁的法律文件,大部分的員工並沒有耐心仔細去讀。
比如搜房網以前就發生過一個期權糾紛的事情,上市後,最後賴債不兌現。員工打官司告公司,公司用合同裡面的附加條款來作為理由,企圖不給,比如說這是外國公司應該按照外國的法律來審理、在多久以內沒有行權。這個事情說明了,附加條款裡面是有貓膩的,如果不認真、仔細研讀,到時候扯上糾紛了,對自己不利。
如果計劃是在國外去上市,為了方便上市,那麼公司一般會注冊成國外公司(如英國開曼島)。這種情況下,期權合同是用英文寫的,十多頁紙。即便是英文,即便條款很長,也要認真研讀裡面的條款才好,做到心中有數。
4.5、公司上市之前被解僱
如果被公司解僱後,期權要怎麼處理?
這種情況,不是不可能。完全有可能發生。要考慮進去。
筆者特意找了幾個現實版的例子扒出來:
1、傅盛被360開除。
2、搜房網副總經理孫寶雲。在上市前一年被開除。
3、馮大輝與丁香園。在丁香園幹了6年,任首席技術官。解僱後,期權沒談攏。
對策
看明白期權合同裡面針對勞動關系解除後,期權怎麼處理。在這方面進行約定,一般的辦法是:勞動關系解除後,期權按照工作年數來行權。
比如幹了2年,就擁有2年的部分。幹了3年,就3年的部分。
合同裡面一般會寫明一句:當受讓人因其他原因終止同公司的僱傭關系時,則所授予的期權,在僱傭關系終止日起的30天後終止,股票期權中尚不能行使的部分將失效。
也就是離職後,30天內必須行權,不行權。就失效了。
針對這種情況,離職後,就要申請行權。就算公司沒上市,按照中國法律不能行權,但也是可以進行約定的。至少你申請了行權,就表示你沒有放棄行權的權利。
4.6、認真看合同里的行權條件
自己辛苦加班,忍受低工資,結果因為合同一個條款,導致自己沒法行權。
這需要認真研究合同裡面寫的行權條件部分。
比如合同裡面寫:離職後就不能行權了;公司未上市不能行權(一般寫著:行權的前提條件如下)。業績必須達標才能行權等等。
如果合同約定,公司不上市,不能行權,此時如果也沒有相應的補償方案。這樣的期權方案確實是忽悠員工的。因為一直不上市,那就沒法行權。
按照業界規矩,都是分年限,每滿一年可以得到25%的行權資格,分四年,剛好是100%。所以如果幹滿了2年後離開公司了,那麼可以得到50%的行權。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開除、合同到期等)離開了公司,都要保證可以行權。
業績未達標,這裡面是一個隱藏的坑。公司如果想從你手裡收回期權,可以給你設置一個較高的業績目標,讓你無法完成這個目標,最後按照協議,無論你工作多努力,表現多優異,公司藉此開除你,並收回所有「授予」你的股權。
4.7、故意推遲上市
一般會捆綁4年成熟期的期權來招聘員工。員工們如果要拿到這些他們辛苦賺來的期權,工作的時間可能要遠遠超過這所謂的4年。
很多公司上市的時間越來越晚(目前科技企業上市的平均時間需要11年),目的就是:不允許員工自行轉讓手裡的股權,員工就不能輕易離開公司,否則要麼期權就被收回了,要麼馬上行權、交了高昂的所得稅換來不能賣出去變現的股權。員工被帶上了一副「金手銬」。
而老闆們似乎從來不會面臨員工的這些問題。他們甚至毫不掩飾公司不打算盡快上市,完全不考慮員工是不是能盡早將自己賺來的期權變現。
「我們會盡可能推遲上市的時間」。說這話的,是Uber 的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他不止一次表示Uber在最近3-5年內沒有上市的計劃。
「我建議Palantir盡可能保持不上市的狀態。」說這話的是彼得·蒂爾,他是《從0到1》的作者、Paypal創始人,同時也是Palantir的投資人。
Palantir目前估值近90億美元,專注於大數據處理,據說幫助美國CIA和軍方調查到本拉登的下落。
但是,對於Palantir的員工們來說,這卻是一個苦果。Palantir用遠遠低於市場價的工資標准,聘用了大量優秀的工程師,原因是給了這些工程師更多的股權。但是,卻不讓他們有機會賣出股權、變現賺錢。
創始人卻不會遇到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有投資人的支持。一旦創始人把公司做到了某個階段,比如做到了獨角獸級別,那麼投資人會積極促使創始人提前變現出一部分股權,讓創始人在帶領公司高速發展時,生活上也比較寬裕,不會面臨經濟壓力。
有的創始人是很慷慨, 他們可能會組織員工通過類似交易渠道共同出售股份,但大部分創始人或公司不提倡這種做法。一方面,大多數員工根本沒有足夠的股權來出售。另一方面,對於公司來說,讓你繼續持有股票是最符合他們利益的。
員工持有股票(少量),可以使其對公司更忠誠。因此,創始人的這種私下退出,變現的交易,通常是在秘密進行的,除非創始人變現後新買的法拉利跑車太過招搖,那就馬上知道創始人有錢的。
4.8、與中國公司簽vs與外國公司簽
與誰簽訂期權很重要! 請看下面的分析!
現狀
由於很多互聯網企業,融資和上市都是以海外公司的名義去發行股票的。如在開曼群島、維京島注冊,而實際的經營主體是在中國的公司。境外的公司控制著中國國內的公司。這就是常常說的vip架構。
員工往往是與中國公司簽訂勞動合同。而簽訂期權協議時,有可能是與中國公司簽訂,也可能是與外國公司簽訂。
問題
員工是與中國公司簽訂期權協議好,還是與國外公司簽訂協議呢? 各自又存在什麼樣的風險呢? 歸納如下:
1、跟中國公司簽的期權協議。此時分到的是境外公司的期權。可能存在的風險:行權的時候,中國的公司可以說,我這里沒有境外公司的期權。我也給不了你股份。你找境外公司去要。到時候員工也沒其他辦法。公司賠點錢給員工了事了。
2、跟境外公司簽訂期權協議。此時,可以直接跟境外公司要股份。這些境外公司,按照當地的法律規定,是可以給員工發股份的。
法律糾紛的適用法律
如果出現了糾紛,適用哪個地區的法律?
在協議裡面的術語是」司法管轄」。如果寫著是,境外法院的排他性管轄,就是說,管轄權是外國公司,排他,意思是不允許用中國的法律來審判。這種情況出現糾紛,還要那個國家去起訴。要請當地的律師。耗費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就比較大。手裡是很小的股份,不是很值錢,那打官司的成本員工也耗不起,最後員工也會放棄了。
解決辦法:所以員工要睜大眼睛看清楚,合同裡面寫著這份合同適應於哪個地區的法律。最好是寫明白,有爭議時在中國打官司。
舉例
筆者恰好找到一個現實版的例子
海淀法院受理了原告劉先生與被告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快科技公司)勞動爭議糾紛一案。該案系因美團股權激勵計劃引發的爭議,與劉先生一同提起訴訟的還有三快科技公司的前員工包女士,二人訴請類似,均為離職後股票期權的行權事宜相關。
三快公司辯護的說明是這樣的:
1、你告錯人了。《股票期權授予通知》是與海外公司簽訂的。又不是三快公司簽訂的。海外公司與你又不存在勞動合同關系。
2、你應該找香港法院。《股票期權授予通知》及《股票期權授予協議》中載明管轄法院為香港法院,海淀法院沒有管轄權
看到這里,是不是感覺是如出一轍? 兩個坑被踩著了。這個案子是最新看到的新聞,還在審判中,不知道結果。
4.9、避免白乾:被公司收回期權的情況
有些員工幹了8-9年,之前忍受著低薪、無償加班,由於意外導致,協議中約定的所有的期權都沒了,對此感到很無奈。找老闆理論也沒用,協議中明明寫著那麼個條款,怨誰。
所以,一定要注意合同中的條款,哪些情況公司可以收回期權。
比如協議裡面寫著:勞動合同解除後,公司有權收回所有期權。
筆者看資料提到,某某員工在A的期權,離職的時候,公司找了個理由以一元收回,理由之一就是「同業競爭」。
過錯離職,通常公司以 1 元回購所有期權,你一夜就回到了解放前。
什麼行為會被認定為「過錯」,自己搞清楚就特別重要了。
員工違反公司規章制度,比如違反保密義務、違反競業限制規定等等,都有可能成為公司取消、收回期權的理由。總之,合同要認真研究,必要時可以找一個律師幫自己看看,裡面有哪些坑。付點咨詢費就好。
筆者截了一個國內公司的期權合同(海外公司的合同是英文的)圖
注意看筆者描紅的部分。辭職、辭退、解僱,就直接解除了期權了。所以啊,哪怕你在公司辛苦幹了n年,之前很多期權,但是一瞬間就沒了。再強大的撕逼都抵不過一紙協議。
筆者認為,像上面的這樣的期權合同確實是一個坑來著,明顯是傾向於公司利益最大化。為什麼這么說?如果老闆想把你搞走,可以找很多的理由與你解僱勞動關系,根據合同中的約定,一旦勞動關系解除了,期權就失效了。
再比如,按照上面協議,可以說你業績沒達標啊,然後取消掉期權。這個業績標准誰來定? 我定得很高,你肯定難實現,那麼就達不了標了。
筆者認為,公平的期權協議需要寫明白,若出現勞動關系解除時,員工如何行權,能夠行權百分之多少。在裡面約定。員工在公司幹了多久,哪怕離職了,也要按照約定給予一定量的期權,既對離開的員工是安慰,對在職員工也吃個定心丸。
三、期權其他注意事項
3.1、行權資格不及時用就失效
為什麼一些公司約定僱傭關系結束後,3個月內(90天)沒有行駛期權,就被認為是無效呢?
既然是權利,那麼就不能無限期,必須在指定日期內使用完這個權利。
就好比一些公司,當月的加班假期,必須當月用完,不用完就消掉了。一些手機的流量包,當月沒有用完,下月就失效了。
所以離職後,趕緊申請行權。這個時候,就算公司沒上市,也是可以的。表明了你的意願。到時候納入的是合同糾紛上去。
3.2、需了解股票的解禁期
原來是3塊錢的低價,從公司內部認購了幾千股股票。股票的市場價格是漲到了10塊,自己能不能馬上賣掉套現呢?不能。
如果我低價認購了幾千股後,是不是可以離職了呢?
不行的。公司有個約定,叫做解禁期。
一般公司設置了一個解禁期。一般是兩年。每年可以套現50%,兩年可以套現完畢。如果幹了一年後離開,那麼也只能套現50%。
哇,本來有好的機會,也不敢跳槽離職,就是為了等到股票解禁啊。等了2年,好不容易熬到了股票解禁了,現在終於可以套現了呀。
但新情況來了:恰好這個時候股價跌幅很大。原來是3塊錢買的,後面是漲到了20塊錢一股,信心滿滿的。可是恰好解禁的時候,股價跌到了5塊錢,那相當於只賺了2塊錢。後面還要納稅的。如果你的股票份數比較少,比如就3千股,那麼你賺到了3000*2=6000元。這6000元並不是完全拿到手的,還要納個人所得稅的。
D. 杭州的互聯網公司除了阿里外,知名的還有哪些
中國互聯網行業最強的幾大城市,北京、杭州、深圳毫無疑問是三大領頭羊城市,因為有巨頭企業,一個現象級的巨頭企業,可以帶動一定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和帶動一些周邊類型企業的發展。
但對於杭州,不得不說,阿里巴巴自然是迴避不了的話題,可以說杭州的互聯網江山就是從阿里巴巴開始的,然後衍生了一眾企業。下面盤點一下杭州的互聯網公司。
1、螞蟻金服
挖財作為一個對標隨手記的企業,已經成為家庭理財領域的較好的產品,兼顧記賬等等各種功能挖財已然成為一個微型的平台級別產品。
除此之外還有類似於磐石網盟、典典養車、花瓣網、in、有贊等等眾多較小的企業,可以說杭州的互聯網江湖足以和北京、深圳兩大城市三足鼎立,比起上海、南京、成都、武漢、廈門等等城市要更有優勢。並且杭州環境相比於北京和上海要好,適合居住,也很適合工作,隨著G20峰會、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杭州的召開,杭州的競爭力也會更強。
E. 如果合夥人離開了,怎麼辦
創業本身就不易, 中途有合夥人要退出這事發生咋辦?很多人說,不可能,都是好兄弟,怎麼可能走呢!
說個很殘酷的事實,一個公司從小到大,合夥人離開是個大概率事件,翻遍幾個國家上市公司的團隊名單,幾乎所有的公司都經歷過合夥人離開的事情,或遲或早。
所以不要諱疾忌醫,應該正確面對這個事情。
最近娛樂圈的王寶強離婚事件,科技圈的馮大輝離職事件,刷遍朋友圈,前面的事不太懂,後面的關注多一些,根據高少星發的公號文章說,就是fenng在丁香園做了六年CTO,公司高管還進了董事會,最近離職了,有一些股份公司想回購,但是價格沒談攏,加上一些溝通和誤解,導致各種撕逼事件,因為文章刪了具體細節也不確定,只是抽象出一個問題,就是一直以來合夥人退出然後翻臉的事情時有發生,而且有可能對各方對公司都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輕則品牌受損,重則業務一蹶不振。
提前准備:合夥協議
那合夥人退出咋辦呢?
這個得分提前准備和事後解決來討論
合夥人退出既然是個大概率事件, 在合夥之前,大家就應該先把協議先寫明白。
下面列了合夥協議的標配條款(主要參考: 鄭明龍律師的文章《干貨:創業團隊的合夥協議怎麼簽?》)
1.合作背景
合夥背景很容易被忽略,但這恰恰是最基礎的部分。闡述合作背景,是對合夥人之間據以合作的資源整合分析,是合夥人之間各自的角色定位和對項目的貢獻的梳理過程。
2.創業項目概述
創業項目是合夥事業的載體,開工之前,總得把要做什麼事情,做成什麼什麼樣搞明白,包括項目類型、經營范圍、領域、定位、運營模式、項目推進計劃、發展願景等。
3.出資
出資方式。法律規定的出資方式包括資金,土地、廠房等不動產,汽車等各種動產,專利、商標和著作權知識產權權益。創業實踐中,有些人是以技術、特定勞務或特定資源出資。創業實踐中得通過條款進行技術處理,進行合法化。
出資期限。出資期限包括資金到位,動產和不動產權利轉移,在創業團隊中,常見的轉移是知識產權權益轉移。出資方式及到位期限,得明確約定,確保合夥人的合作資源同步到位,保證創業項目的順利推進。
4.股權比例
在做股權結構時,都必須要考慮到股權激勵池、未來融資及引進新合夥人的股權代持。所以,在股權比例條款中,不能做常規約定,對於有代持情況的,應予以特別明確。
5.分工
在合夥人之間決定共同創業的那一刻,應該都對彼此分工有明確的認識和界定,(投黑馬www.touheima.com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但還是要通過書面的方式固定下來,誰是CEO、CTO、COO,要確定下來。明確分工的重要性還在於直接關系合夥人在項目的職責。
6.盈虧承擔
這是很重要的條款,其意義不言而喻。盈虧還是得說清楚,包括盈利怎麼分享,虧損怎麼承擔,其中的原則、規則和流程,應先小人後君子。
7.薪資
對於需要拿薪資的合夥人,還是要做具體約定。
8.財務
創業團隊的財務一般都是很不規范,沒有專職或兼職會計人員,但還是要規范資金保管、支出、記賬和監督。
9.決策和表決
合夥人依法享有法定的股東權利,這點是毋庸置疑。但創業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其決策和表決權,必須不同,必須引入分歧表決規則。創業團隊需要核心,在創業項目及團隊重大事項表決方面,應當賦予CEO及其重要甚至一票通過和否決權。
10.股權成熟
設定相關的股權成熟機制。
11.股權稀釋
創業項目在融資時,肯定要稀釋股份,一般而言,創始人的股權都是按股權比例平等稀釋,但也有不作平等稀釋的情況,也有股份代持的特殊情況。因此,對於股權稀釋,應根據不同情況,作具體安排。
12.創業項目保護
一般的合夥人協議,容易忽略對創業項目的保護問題。
創業團隊在創業過程中,很容易因為各種分歧,而導致合夥人分崩離析,部分合夥人退出,帶走創業積累的技術、知識、經驗和模式,另起爐灶。
為防止這種情況出現,我一般要求創業團隊在合夥協議中,必須有加入保密、競業限制、同業禁止、全身心投入和商業模式保護條款。商業模式保護條款比較少見,在美國,商業模式是受法律保護的,但並沒有包括商業模式。但法律未列入保護范圍,不意味著不可約定。即對創業項目的商業模式進行明確約定,誰要是另起爐灶或泄密,就得承擔違約或賠償責任。
13股權轉讓、退夥和吸收入伙
為保證創業項目的穩定性,一般禁止合夥人對外轉讓股份。
創業過程中,部分合夥人因各種原因退出,及因項目需要引進新的合夥人,都是很正常,但合夥人的退出及入伙必須要講好規則,否則,對項目的影響是非常大,甚至是致命的。這里,就必須對退夥的准許事由、退夥流程,吸收入伙條件、表決和流程,都必須進行詳盡的約定。
14清算
清算條款也很重要,創業項目固然想要成功,但也得考慮可能存在的失敗的情況,對創業失敗後合夥事業、財產的清算流程和規則進行約定,特別是對於創業過程中取得的知識產權成果的清算,尤為重要。
事後解決:股份回購/股權落實
如果以上這些事前沒列明白,那這個就要費點心思了
首先,如果公司還不太大,離開的合夥人要是對股權不太在意, 留給還在奮斗的兄弟們那最好了,還在的兄弟們道一聲謝謝。
如果公司發展的有一定規模了, 股權相對值錢了, 這個可能就需要大家坐下來商量一下了, 一般來說也有兩種解決方案,公司或者其他股東按一個價格回購股份, 另外一個解決方案就是股權落實(股權如何落實到個人)。
Fenng與丁香園的矛盾主要因為限制性股票回購和參照估值的意見不統一,
知乎楠爺也寫了篇文章《閑話限制性股票回購:為什麼按照上一輪估值回購不靠譜》
為什麼說公司一般不會按照上一輪估值回購,其實原因很簡單,在公司沒有IPO或者並購之前,所有的估值都是不被市場廣泛承認的,我舉個例子吧:
小A在2012年獲得行權資格,按照當時公司估值1000萬美元拿到了公司限制性股票,2014年,公司C輪估值到了4億美元,2016年行業不景氣,公司發生了巨大的困難,小A也不太順心,想離職,此時公司也想對外融資,但是估值已經跌到了1億美元,那我們試想一下,小A離職的時候,公司會以四億美元估值回購他的股票么?這顯然不可能。這是個制度性問題,如果我們只看到公司當前估值相當於上一輪漲了三倍就要答應這個回購條件,那麼未來公司估值下跌,公司股東和在持股的員工損失只會更大。我們很多人看問題,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訴求,看不到公司在統籌這個事情上的難度和不可操作性。
再說上市公司期權和限制性股票。去年股災之後,很多上市公司推出了員工激勵計劃和期權計劃,但正式授予的時候,股價比當時定的期權價還要低,使得很多公司的激勵計劃直接流產。員工都不傻,不會高於市價參加激勵計劃,那麼公司為什麼還要以上一輪估值回購呢?上市公司的限制性股票在限制期內回購,都是原始價格回購,直接注銷的,從未聽過按照上市公司某個時間的市值回購員工股票的,這不合理,也無法操作。
所以,討論員工的股權回購,用上一輪估值是不合理的,也沒法操作,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建議,我的建議就是,在足夠好的工資+業績獎金機制的基礎上談限制性股票,基本不要考慮期權。目前看,行權成本,行權周期,限制條件和納稅,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毫無意義,如果以顯著低於行業標準的工資+獎金,只是為了期權,毫無意義。
合夥人離開一些不能做的事兒
在合夥人離開的時候,當事人雙方有些事情盡量不要去做。
不要把一些還沒談好的事情公開
不要去公開吐槽或者抱怨
不要去糾纏小利益
不要去翻舊賬
不要去講一些公司戰略層面的機密信息
本著「好聚好散」的原則,以上對於事情的處理並沒有什麼幫助,且可能激化矛盾,對公司和兩方本人帶來不利的輿論影響。
而且在一些關鍵時間點, 大家都處於一個很敏感的狀態, 很多無意的動作可能都會被曲解或者誤解,所以最好還是盡量少做動作。
小結
親兄弟,明算賬, 才是真兄弟
合夥創業的初衷肯定是志同道合、互相認可,但是創業道路避免不了發生態度不合、合夥人離開的情況,各位創業者還需理性看待,做好事前的准備,想好事後的預案都是有必要的,失去了一個合夥人還能再招,如果因為大家利益矛盾,互相傷害, 甚至公開撕逼那就得不償失了。
閱讀(63)
F. 2014年互聯網界發生的大事件都有哪些
1、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是美國歷史上最大一筆IPO, 如果按照市值計算,上市當天,阿里巴巴一舉超過了Facebook,成為世界第二大市值互聯網公司,在世界排名僅次於Google。
2、烏鎮舉辦了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有人說,為神馬世界互聯網大會都是中國面孔,這不過是一場體制內的自娛自樂罷了。但是,換個角度理解,至少體現了國家對互聯網新經濟和社會形態越來越重視。這也算一個希望,世界互聯網大會,是一個希望,一個火花。
3、影響了一代人的啟蒙教育平台快播轟然倒下,代表著大陸全面進入正版化。快播王欣被抓,網民一片哀嚎,大家都迫切期望王欣盡快出來做好災後重建工作。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快播代表的是跟BAT不一樣的互聯網另一面。
4、滴滴和快的燒錢大戰,雙方各自日均燒錢過億,表面看是打車之爭,實際上是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線下支付、O2O入口之爭。時隔半年,打的之役未停,專車紅包已襲來,網路以6億美元投資 Uber,正式與騰訊滴滴專車、阿里巴巴快的專車形成「三國殺」。為何 BAT 如此義無反顧?
5、騰訊宣布戰略投資丁香園,YY發布100教育。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原因是它們象徵著互聯網巨頭逐漸滲入傳統行業。無疑,2014年是互聯網教育元年和互聯網醫療元年。
6、阿里巴巴收購UC,約40億美金的收購價格,成為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一筆互聯網並購案。保持業務獨立和戰略版圖擴張的前提下,UC被阿里收購可以認為是利益最大化的最佳資本運作方式。
7、陌陌赴美上市,市值接近網易一半。你一定好奇大家在陌陌上面干什麼,聽唐岩說一說。
8、 騰訊將業務出嫁京東和搜狗、戰略入股大眾點評。將自營狀況不佳的業務打包出嫁,或戰略入股,代表著騰訊對整個互聯網生態開放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以前無所不做,要全方面服務用戶,做互聯網的水和電的做法受到了挑戰。現在知道了自己也有短處,並不是有了社交就能吃遍天。不如參股或控股各行業第二第三名的公司,給予他們足夠的資源,一起把業務做大。
9、阿里巴巴收購高德地圖,由原UC的CEO俞永福執掌(此刻俞永福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總裁)。高德地圖高層全面換血,展開互聯網化轉型。忘了是哪個媒體的深度報道說,阿里巴巴高層給俞永福的時間也只有一年,一年時間不行繼續換人。為何阿里如此著急?地圖承載的是另一個O2O入口,互聯網產品很多時候只有那麼幾個月的窗口期,網路地圖和騰訊地圖步步緊逼,阿里等不起。
10、90後創業團隊崛起,代表人物臉萌、安妮、余佳文。他們天生帶著爭議登台。
11、今年國內互聯網發生了兩起挑戰,分別是普通用戶在朋友圈發起的微笑挑戰。以及大佬之間的冰桶挑戰。
笑臉挑戰純屬娛樂,有人說,此活動已變味成「我比左邊美」,被譽為賽圖比美大賽。但是,換個角度看,讓大家見到了多年未見的老友的照片,不失為一種暖暖的溫情。不過的不過,我很期待「我比左邊身材好」、「我比左邊腿長」、「我比左邊胸大」的活動出爐~:P
冰桶挑戰活動規定,被邀請者要麼在 24 小時內接受挑戰,要麼就選擇為對抗「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捐出 100 美元。該活動旨在是讓更多人知道被稱為漸凍人的罕見疾病。國內周鴻禕、潘石屹、雷軍等人參加了挑戰。
12、騰訊、萬達、網路合作成立電商公司。萬達:實體、供應鏈整合,網路:搜索入口,騰訊:客戶集群。集三大神器一身,可算是根正苗紅。下面的標題不太正確,要比較實際上應該拿騰百萬和阿里銀泰聯合體比較、或者和美團比較。騰百萬瞄準的並不是純線上電商,而是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