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畫眉
⑴ 愁眉不展丁香結出自哪首古詩詞
現代人寫的?
夏歌
一川煙雨人杳杳,最是五月梅黃時。
人見梅黃猶生津版,只惜黃梅不曾甜。
縱是舌甜權心不甜,恰如惜別心中酸。
酸甜至此終非愁,愁眉不展丁香結。
丁香結,千秋愁怨,斷藕絲連。
柳絲長系玉驄老,畫眉歌罷綠葉寒。
相思終為風吹去,不是柳綿是佳期。
是佳期,佳期漸遠君何處?
君何處?長安月下洛道風。
⑵ 古代胭脂的做法
古代胭脂的做法
古代胭脂的做法,現在的年輕女孩子多多少少都掌握一點皮膚管理的技巧,因為我們都知道的,對於現在很多愛美的人來說美容護膚保養是非常之重要及必要的。以下分享古代胭脂的做法。
古代胭脂的做法1
方法1
1、將開放中的紅藍花整朵摘下放進石缽中,再用石杵或木杵反復杵槌至漿汁狀。
2、加入清水,用紗布包裹絞去黃汁,再加入酸栗水和淘米水漂洗,(這一步即是溶解黃色素),再用紗布絞汁。
3、將剩餘干物放入罐中陰干,即可得到鮮艷紅潤的胭脂。
據古書記載,用來製作胭脂的原料遠遠不止紅藍花兩種,還有蜀葵花、重絳,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中葯。人們從這些中葯里可以提取天然的紅色素製作胭脂,不過這時胭脂已經成為了一切紅妝的指代了。
方法2
將干凈的紅玫瑰花的花瓣用干凈的器皿擠出汁,然後放入當年的棉花片。當玫瑰花汁充分浸入棉片中時,撈出晾上。晾乾後收入密封的陶罐。用時,取出一兩片,放入手心,滴一兩滴水,用手推勻後拍於雙頰。
方法3
把胭脂花、玫瑰、梔子或者任何紅色花朵,細細碾碎,用細沙濾去渣滓,晾乾汁液,滴上一點點桂花油,就是胭脂。有花朵般艷麗的顏色和香味。
方法4
摘取清晨的紅藍花,最好是帶露水的,像搗葯一樣搗成漿汁,加清水包在紗布里絞去黃汁,再加酸栗子淘米水一起像淘米一樣淘,黃色素被溶解,再絞,剩下的就是紅色素。紅藍花有兩種色素,紅色素與黃色素,後者難染色,故分離。加防腐劑陰干,就得到很紅很紅很艷很艷的胭脂了。顏色可以自己加別的粉調。
古代胭脂的做法2
看看古代化妝品的做法
香粉 (粉底)
精選顆粒飽滿的大米(沒錯,就是大米)
操作步驟
浸泡,將大米在水中浸泡兩個月
研磨,用研缽研磨,米水已絹袋過濾
澄清,使水中的米粉沉澱下來
乾燥,米粉沉澱後,倒去表面的清水,放入陽光下曝干
揉搓,乾燥後,以手不斷揉搓,製作成粉質細膩,蓬鬆的米粉
唇脂 (口紅)
關於唇脂的製作方法,在《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等書籍中都有所記載。
製作使用的原料分為三種,
一是基質原料,在古代主要以動物油脂或蜂蠟為原料。
二是色素,主要以硃砂、紫草等為色素原料。
三是香料,在製作過程中把香料加入,
一塊熬煮,即可製得帶有香味、滋潤唇部、提升氣色的唇脂。
眉黛 (眉筆)
在《事林廣記》一書中記載了「畫眉集香丸」的製作方法:「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黑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
眉黛製作方法是以麻油和燈芯燃燒出的煙墨掃下,和少量油脂調和製作而成。
胭脂(腮紅)
胭脂的原料是紅藍花,即中葯中的紅花。
一、去除黃色素
紅藍花經過清水反復揉搓,去除一部分黃色素。再用可食用醋進行反復淘洗,去除了其中大量的黃色素。
二、提取紅色素
取少量蘇打與水融合製得弱鹼水,再加紅藍花,反復揉洗,獲得包含紅藍花紅色素的溶液
三、中和
由於在對紅花紅色素進行提取時加入了不少鹼性溶液,因此這時的紅色液體是偏鹼性的。如果直接以此製作胭脂,製得的胭脂也是偏鹼性的,這樣的化妝品長期使用對皮膚無益。因此需要加入酸性溶液如酸石榴汁和白醋進行中和。
四、加入米粉
色素制好後,加入米粉,充分攪拌,使紅色素與米粉充分的融合。然後放置,使之沉澱。加入的粉的多少決定了胭脂的顏色,加入少量的粉,則製得正紅色的胭脂,如果加的過多,則胭脂呈粉紅色。
古代胭脂的做法3
胭脂
若說古代的化妝品有哪些,排在前列中的必定有胭脂。俗話說:「三千宮女胭脂面」,在古代,胭脂和胭脂統稱為「胭脂」。胭脂的起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起源於商紂時期,當時的原料是以「紅藍」花為主,這種花含有紅色和黃色兩種色素,人們將紅藍花在研缽中搗碎研磨。
後來的人們還會在裡面加入明礬用來固色。將研磨後的紅藍花加入清水放在紗布中過濾,再加酸離子淘米水過濾花汁中的黃色,製成紅色的染料,經過晾乾處理便成了胭脂。
後來胭脂不斷發展,人們還會用硃砂,紫草或者玫瑰花瓣等製作,相傳慈禧太後所用的胭脂,需要挑選上等的.玫瑰花瓣,一百斤的花瓣中只能挑選出十幾斤。
另一種說法是胭脂是由西北匈奴傳來的,匈奴有一座焉支山,山上長有一種紅花,女子塗於面上十分好看,而匈奴王的妻子最喜用這種紅花布面,所以人們便把匈奴王的妻子稱為「閼氏」與胭脂同音,後來漢朝擊敗匈奴,胭脂傳到中原,從此成為中原女子化妝時必不可少的化妝品。
在唐朝《外台秘要》中記載, 關於古代口脂的做法:「熟朱二兩,紫草末五兩,丁香二兩,末麝香一兩,上四味,以甲煎和為膏。」
這種口紅並沒有顏色,可以治唇裂,類似於我們現代所用的潤唇膏。
石黛
說完了胭脂,再來說一說在古代尤為重要的畫眉。在古代常常以男子為女子畫眉而表現兩人十分恩愛,而且古代人對雙眉是十分看重的,他們認為「天有聶提,人有兩眉,為人表候」,可見古人對於眉毛的重視程度。
畫眉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戰國已經廣為流傳。一開始時,人們以燒焦的柳樹枝塗於眉上,但是這樣的眉色是十分不自然的,而且極易塗抹掉。後來在《玉台新詠序》中記載了一種畫眉工具,名為「石黛」。將石硯研磨成細粉加水調和後凝固,便製成了古人版的「眉筆」,以石黛畫出的眉毛十分自然,深受女子喜愛。
除了普通人用的石黛,上層貴族社會的女子更喜愛「螺子黛」,我們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可以看到,華妃因為小小的螺子黛而爭風吃醋,可想而知這種東西是極為珍貴的。
根據《隋遺錄》記載:「螺子黛出波斯國,每顆直(值)十金,後征賦不足,雜以銅黛給之。」
一顆螺絲帶就價值數十金,也只有地位十分顯赫的女子才能享用了。螺子黛其實就是一種青黑色的礦物顏料,製作好的螺子黛只需要蘸水便可以畫出黑而不重的眉毛。螺子黛太過貴重,所以稍微富貴的女子也會以「銅黛」代替。
《本草綱目》記載:「銅青又名銅綠,生熟皆有青,即是銅之精華。」
銅黛其實是就是銅銹,銅黛有的色若波斯青黛,有的鮮深嬌艷,研磨成青粉,便可用來畫眉。
鉛粉
古代女子在塗抹胭脂和畫眉之前還有一項重要的程序,便是「底妝」。我們現代的化妝品底妝層出不窮,底妝是一切化妝的第一步,有些化妝品不僅能完美遮瑕,還能為肌膚鎖住水分,那麼古人的底妝是什麼呢?
宋代《事物紀原》中記載:「周文王時,女人始傅鉛粉。」
鉛粉和米粉就是古代女子底妝的兩大法寶。米粉是以高粱米或者粟米研磨成粉後,再經過不斷的沖洗,直到水色清透沒有米色,再加入冷水,發酵後磨成米漿,晾乾成型再研磨成細粉即可。這種純天然的米粉雖然對身體沒有什麼傷害,但是不能很好的持妝,需要經常補妝,而且到了夏天,臉上出汗以後很有可能在臉上出現「麵疙瘩」。
直到後來人們發現了「鉛粉」,鉛粉又稱「胡粉」、「鉛華」。「洗盡鉛華」這一詞原意就是指洗掉臉上的妝容,後來引申為去掉虛偽的外裝。鉛粉細膩白皙,附著力強,而且易於保存。
在北魏《齊民要術》一書中就記載了鉛粉的製作方法,根據其中的記載可以看出,鉛粉中包含鉛,錫,鋁等礦物質。因為鉛是一種有害的重金屬,過量攝入有害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在我們現代化妝品中「鉛」是要嚴格控制的。
古代女子喜愛化妝,不過化妝並不是人人都能化。在傳統男尊女卑的思想下,女子地位低下,她們常常是一種處於一種低下的取悅男人的姿態「女為悅己者容」,雖然現代的女子化妝也是為了讓別人更喜歡,但是大部分女子就是為了讓自己開心,為了提升自己。可是在古代似乎就沒有這層含義,女子化妝就是為了取悅男子。
俗話說:「好女不嫁二夫」,古代女子「守節」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如果女子的丈夫死了,女子就不可以再化妝。「發罷香油,面絕鉛華」,守節的女子要「屏絕人事」,丈夫不在了,再化妝就是「不貞潔」的表現。
花鈿
「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在古裝電視劇中尤其是唐代電視劇,我們經常看到唐代女子額間有一個小小的花鈿,花鈿一開始的出現帶著是帶著對圖騰的崇拜的,人們將圖案裝飾在臉上以此表達自己的信仰,不過到了後期,花鈿的裝飾性作用就越來越強。
關於花鈿的由來還有一個很美好的傳說,話說在南朝時,南朝的宋武皇帝有一位很疼愛的公主,公主長的傾國傾城,有一次公主在御花園里玩耍,困意來襲就在花園里睡著了,微風拂過花枝,一朵小小的梅花恰巧落在了公主的額間,公主醒來之後,額間的梅花留下了印子,洗了三天才將梅花印洗掉。因為梅花印在公主額間顯得公主更加傾城動人,於是人們紛紛效仿,並取名為「梅花妝」。
花鈿妝有紅色,綠色,黃色三種顏色,其中以紅色的顏色最多。女子們將金箔,紙或者魚鰓骨剪成想要的形狀,再用魚箔膠粘在額間,卸妝時用熱水一敷便可以輕松取下。女子眉間一點花鈿,更襯得風韻無比,美麗動人。
古代女子化妝步驟
我們現代人化妝時,護膚,防曬,粉底,那麼古人又是如何化妝的呢?
唐代女子化妝的第一步就是底妝,敷鉛粉,鉛粉一般都放在未開的白玉簪花花苞內,用線將花苞綁好,用時只需取出鉛粉,不僅能使增白膚色,還會有淡淡的玉簪花的香味。
第二步,畫胭脂。用製作好的顏值暈塗在雙頰之上,古代人認為臉頰越紅潤越好看,所以有些女子的臉頰會塗的十分紅艷。
第三步,畫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的雙眉各個時代流行的眉形也是不一樣的,漢武帝時期「武帝令宮人描八字眉」,而魏武帝曹操更喜歡黛眉。不過中國歷史上數百位皇帝中最喜歡黛眉的當屬唐明皇李隆基,因為皇帝的喜歡,唐朝一時間興起女子紛紛畫「黛眉」。「秋娘眉」、「嫦娥眉」、「新月眉「、「黛玉眉」各式各樣的眉毛,各有風情。
第四步,貼花鈿。唐代女子的花鈿以金箔或者紙裁成各種形狀,甚至女子們會將蜻蜓翅膀剪下來,貼於額間。
第五步,點面靨。在臉頰以點上黃色圓點或者月牙形狀,稱為面靨。
第六步,描斜紅。在眼角處畫出紅色彎彎的月牙稱之為斜紅。
第七步,點口脂。古人化妝的最後一步就是塗口紅了,根據當時的流行的唇形,塗上以紅色為主的口紅。
整整七個步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女子在化妝時對於護膚是很隨意的,而在臉頰上的裝飾更多,不僅有額間的花鈿,還有臉頰的面靨,最後眼角還要畫上斜紅。
結語
從古代以鮮花汁子調制的胭脂到現代各種腮紅,口紅,化妝品和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的變化,我們現在重新看到古代艷麗的妝容時,可能會十分驚訝,但若古人看到我們現代人的妝容必然也是十分的不理解。
其實,我們對於美的定義本身就不完善,「美」是因人而異的,但是最重要的其實不是表面的美,心靈美才是最重要的。善良的人在與別人接觸時,即便長相普通,但是別人也會覺得她很美。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夠「腹有詩書氣自華」,內心充實,心地善良,才是真正的美。
⑶ 古代胭脂製作方法
古代胭脂製作方法
古代胭脂製作方法,如今我們每個女孩都有自己的化妝品,這是現代女性化妝的方法,古代的女生也是有自己的化妝的方法的,在古代,人們使用的化妝品稱為「胭脂」,以下分享古代胭脂製作方法。
古代胭脂製作方法1
方法1.
1、將開放中的紅藍花整朵摘下放進石缽中,再用石杵或木杵反復杵槌至漿汁狀。
2、加入清水,用紗布包裹絞去黃汁,再加入酸栗水和淘米水漂洗,(這一步即是溶解黃色素),再用紗布絞汁。
3、將剩餘干物放入罐中陰干,即可得到鮮艷紅潤的胭脂。
據古書記載,用來製作胭脂的原料遠遠不止紅藍花兩種,還有蜀葵花、重絳,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中葯。人們從這些中葯里可以提取天然的紅色素製作胭脂,不過這時胭脂已經成為了一切紅妝的指代了。
方法2.
將干凈的紅玫瑰花的花瓣用干凈的器皿擠出汁,然後放入當年的棉花片。當玫瑰花汁充分浸入棉片中時,撈出晾上。晾乾後收入密封的陶罐。用時,取出一兩片,放入手心,滴一兩滴水,用手推勻後拍於雙頰。
方法3.
把胭脂花、玫瑰、梔子或者任何紅色花朵,細細碾碎,用細沙濾去渣滓,晾乾汁液,滴上一點點桂花油,就是胭脂。有花朵般艷麗的顏色和香味。
方法4.
摘取清晨的紅藍花,最好是帶露水的,像搗葯一樣搗成漿汁,加清水包在紗布里絞去黃汁,再加酸栗子淘米水一起像淘米一樣淘,黃色素被溶解,再絞,剩下的就是紅色素。
紅藍花有兩種色素,紅色素與黃色素,後者難染色,故分離。加防腐劑陰干,就得到很紅很紅很艷很艷的胭脂了。顏色可以自己加別的粉調。
古代胭脂製作方法2
胭脂
若說古代的化妝品有哪些,排在前列中的必定有胭脂。俗話說:「三千宮女胭脂面」,在古代,胭脂和胭脂統稱為「胭脂」。
胭脂的起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起源於商紂時期,當時的原料是以「紅藍」花為主,這種花含有紅色和黃色兩種色素,人們將紅藍花在研缽中搗碎研磨,後來的人們還會在裡面加入明礬用來固色。
將研磨後的紅藍花加入清水放在紗布中過濾,再加酸離子淘米水過濾花汁中的黃色,製成紅色的染料,經過晾乾處理便成了胭脂。
後來胭脂不斷發展,人們還會用硃砂,紫草或者玫瑰花瓣等製作,相傳慈禧太後所用的胭脂,需要挑選上等的玫瑰花瓣,一百斤的花瓣中只能挑選出十幾斤。
另一種說法是胭脂是由西北匈奴傳來的,匈奴有一座焉支山,山上長有一種紅花,女子塗於面上十分好看,而匈奴王的妻子最喜用這種紅花布面,所以人們便把匈奴王的妻子稱為「閼氏」與胭脂同音,後來漢朝擊敗匈奴,胭脂傳到中原,從此成為中原女子化妝時必不可少的化妝品。
在唐朝《外台秘要》中記載, 關於古代口脂的做法:「熟朱二兩,紫草末五兩,丁香二兩,末麝香一兩,上四味,以甲煎和為膏。」
這種口紅並沒有顏色,可以治唇裂,類似於我們現代所用的潤唇膏。
石黛
說完了胭脂,再來說一說在古代尤為重要的畫眉。在古代常常以男子為女子畫眉而表現兩人十分恩愛,而且古代人對雙眉是十分看重的,他們認為「天有聶提,人有兩眉,為人表候」,可見古人對於眉毛的重視程度。
畫眉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戰國已經廣為流傳。一開始時,人們以燒焦的柳樹枝塗於眉上,但是這樣的眉色是十分不自然的,而且極易塗抹掉。
後來在《玉台新詠序》中記載了一種畫眉工具,名為「石黛」。將石硯研磨成細粉加水調和後凝固,便製成了古人版的「眉筆」,以石黛畫出的眉毛十分自然,深受女子喜愛。
除了普通人用的石黛,上層貴族社會的女子更喜愛「螺子黛」,我們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可以看到,華妃因為小小的螺子黛而爭風吃醋,可想而知這種東西是極為珍貴的。
根據《隋遺錄》記載:「螺子黛出波斯國,每顆直(值)十金,後征賦不足,雜以銅黛給之。」
一顆螺絲帶就價值數十金,也只有地位十分顯赫的女子才能享用了。螺子黛其實就是一種青黑色的礦物顏料,製作好的螺子黛只需要蘸水便可以畫出黑而不重的眉毛。螺子黛太過貴重,所以稍微富貴的女子也會以「銅黛」代替。
《本草綱目》記載:「銅青又名銅綠,生熟皆有青,即是銅之精華。」
銅黛其實是就是銅銹,銅黛有的色若波斯青黛,有的鮮深嬌艷,研磨成青粉,便可用來畫眉。
鉛粉
古代女子在塗抹胭脂和畫眉之前還有一項重要的程序,便是「底妝」。我們現代的化妝品底妝層出不窮,底妝是一切化妝的第一步,有些化妝品不僅能完美遮瑕,還能為肌膚鎖住水分,那麼古人的底妝是什麼呢?
宋代《事物紀原》中記載:「周文王時,女人始傅鉛粉。」
鉛粉和米粉就是古代女子底妝的兩大法寶。米粉是以高粱米或者粟米研磨成粉後,再經過不斷的沖洗,直到水色清透沒有米色,再加入冷水,發酵後磨成米漿,晾乾成型再研磨成細粉即可。
這種純天然的米粉雖然對身體沒有什麼傷害,但是不能很好的持妝,需要經常補妝,而且到了夏天,臉上出汗以後很有可能在臉上出現「麵疙瘩」。
直到後來人們發現了「鉛粉」,鉛粉又稱「胡粉」、「鉛華」。「洗盡鉛華」這一詞原意就是指洗掉臉上的妝容,後來引申為去掉虛偽的外裝。鉛粉細膩白皙,附著力強,而且易於保存。
在北魏《齊民要術》一書中就記載了鉛粉的製作方法,根據其中的記載可以看出,鉛粉中包含鉛,錫,鋁等礦物質。因為鉛是一種有害的重金屬,過量攝入有害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在我們現代化妝品中「鉛」是要嚴格控制的。
古代女子喜愛化妝,不過化妝並不是人人都能化。在傳統男尊女卑的思想下,女子地位低下,她們常常是一種處於一種低下的取悅男人的姿態「女為悅己者容」
雖然現代的女子化妝也是為了讓別人更喜歡,但是大部分女子就是為了讓自己開心,為了提升自己。可是在古代似乎就沒有這層含義,女子化妝就是為了取悅男子。
俗話說:「好女不嫁二夫」,古代女子「守節」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如果女子的丈夫死了,女子就不可以再化妝。「發罷香油,面絕鉛華」,守節的女子要「屏絕人事」,丈夫不在了,再化妝就是「不貞潔」的表現。
花鈿
「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在古裝電視劇中尤其是唐代電視劇,我們經常看到唐代女子額間有一個小小的花鈿,花鈿一開始的出現帶著是帶著對圖騰的崇拜的,人們將圖案裝飾在臉上以此表達自己的信仰,不過到了後期,花鈿的裝飾性作用就越來越強。
關於花鈿的由來還有一個很美好的傳說,話說在南朝時,南朝的宋武皇帝有一位很疼愛的公主,公主長的傾國傾城,有一次公主在御花園里玩耍,困意來襲就在花園里睡著了,微風拂過花枝,一朵小小的梅花恰巧落在了公主的額間
公主醒來之後,額間的梅花留下了印子,洗了三天才將梅花印洗掉。因為梅花印在公主額間顯得公主更加傾城動人,於是人們紛紛效仿,並取名為「梅花妝」。
花鈿妝有紅色,綠色,黃色三種顏色,其中以紅色的顏色最多。女子們將金箔,紙或者魚鰓骨剪成想要的形狀,再用魚箔膠粘在額間,卸妝時用熱水一敷便可以輕松取下。女子眉間一點花鈿,更襯得風韻無比,美麗動人。
古代胭脂製作方法3
古代胭脂水粉如何製作的?
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古人化妝都是用胭脂水粉,不和我們現在一樣用的是粉底液,腮紅之類的。有時候就在想,他們那時候技術不發達,怎麼樣把這些東西製造出來呢。有時候真的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想,在那種貧乏的環境下,可以製造出很細膩的胭脂水粉。
胭脂,就是當代的腮紅。我覺得古代的胭脂要比我們現在的還要細膩,色澤還有鮮艷。因為古代的人們不會參加任何的雜質,我們現代的腮紅會添加許多化學元素在裡面。慢慢的就不再那麼純粹了。
胭脂製作方法:
1、取色澤鮮艷的玫瑰花,一定要顏色正紅,而且每片花瓣色澤都要相同或者是相似。
2、把它們清洗過後壓出汁來。
3、取一些新的繅絲,注意蠶絲不能連在一起。把蠶絲放在胭脂盒中。
4、把壓過的花瓣放進蠶絲中等待完全浸透。一定要避免陽光直射。
5、過段時間蠶絲與花瓣融合就能使用了。每次用的時候取一點融在掌心,很細膩。
水粉,就這樣當於我們現在的.粉底液,具有增白的效果。
製作方法:
1、取一些新鮮的米,放在水裡泡上十五天左右。能夠聞到有酸味,就可以了。
2、撈出來,用東西把米碾成粘糊。一定碾的很細很細。
3、將清水與漿糊分開,把漿糊放到容器中等待自然風干。
4、過段時間,水分蒸發,用尺子把表面的一層東西刮掉,就能出現很細膩的水粉了。
水粉的細膩,都取決於你碾壓漿糊的精準度。如果你碾壓的很細,那麼出來的物品就會很細膩,上妝也會很自然。如果你碾壓的比較粗糙,那麼製造出來的水粉,顆粒也會比較大。
古代的胭脂水粉製作方法很多,但是大部分的顏色都來自於花草,是真正純天然無污染的化妝品,也是我現在最喜歡的。
而且古代的胭脂水粉製作方式其實是多種多樣的,材料有很多種,製作工藝更是豐富多樣,不少書中都對此有所介紹,下面我給你介紹一種我聽聞過的,比較簡單的胭脂製作方式。
我聽說過這樣一個胭脂的製作方式:將當年的新米泡在水裡,浸泡上幾天,我聽說的時間是十天,但是那個真正使用這個方式製作胭脂的人據說只用了四五天
因為書上說的效果是泡到米發酸發臭,而那個製作者當時製作的時候是在夏天,只用了四五天米就發酸發臭了,最後製作出來的效果似乎也不錯。因此我猜測,大概是泡到米發酸發臭就可以用了。
因為大概是因為米變質發酸發臭之後,大米里的一些成分就會變得適合用來做胭脂,所以以發酸發臭為標准就可以了。
其次,你要買上當季的新鮮蠶絲,把蠶絲剪斷浸泡,搗爛至蠶絲變成漿水。
最後把爛米放置沉澱,然後倒掉上面的清水,留下米漿,搗爛,和蠶絲漿水放在一起,攪勻之後再次放置沉澱,然後留下米漿,沉澱放置到全部的水自然蒸發蒸干,剩下的那些膏狀物質才是我們需要的。
最後,就是決定你胭脂水粉顏色的步驟了,要選擇合適的花卉,一定要是鮮艷開放的,艷麗的那種,然後搗爛出汁水,把汁水倒入之前准備好的膏狀物質里,然後攪勻,這就是胭脂了,等胭脂稍微干一些可以直接使用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使用了
⑷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這句詩什麼意思
⑸ 中國十大唱鳥都是哪些品種
中國十大唱鳥都是體形較為小巧的品種。十大唱鳥分別為雲雀、畫眉、綉眼、靛頦、金絲雀、柳鶯鳥、百靈、虎皮鸚鵡、烏鴉、黃鸝鳥。
1、雲雀
雲雀是十大最叫聲最好聽的鳥之一,也是一種比較小的鳥,主要以昆蟲和植物種子為食,上體大都砂棕色這種鳥繁殖期雄鳥的聲音洪亮動聽。
2、畫眉
畫眉全身大部棕褐色,一般生活在竹林中。非常的聰明不能夠遠距離的飛翔,聲音洪亮歌聲悠揚非常好聽,是一種非常有名的籠養鳥。主要是吃昆蟲和食草籽為食,分布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
8、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是一種小型攀禽品種,生活在樹林和草地等地方。鳥體為黃綠色分布於澳大利亞內陸地區。人工培育的虎皮鸚鵡品種繁多,有不同的顏色和類型的。
9、烏鴉
烏鴉的羽毛大部分是黑色的或者黑白色的,品種很多,一般生活在森林和草原中。集群性強主要是吃蝗蟲和金龜甲等小蟲子等為食物,但是性格比較兇悍。
10、黃鸝鳥
黃鸝鳥是一種聲音比較好聽的鳥類,黃色的羽毛,聲清脆富有音韻非常的動聽。主要以昆蟲為食物,是大自然的歌唱家聲音清脆動聽十分的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