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城見杜鵑花
『壹』 《宣城見杜鵑花》是哪個詩人寫的第一句詩句是什麼意思
【名稱】來宣城見杜鵑花 【自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言絕句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①曾聞子規鳥②,宣城③還見杜鵑花④。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⑤三月憶三巴⑥。【注釋】 ①蜀國:四川。 ②子規鳥:又名杜鵑,因鳴聲凄厲,動人鄉思,故俗稱斷腸鳥,蜀地最多;傳說是古蜀王杜宇死後所化。 ③宣城:今安徽宣城。 ④杜鵑花:即映山紅,每年春末盛開,正是杜鵑鳥啼之時,故名杜鵑花。 ⑤三春:指春季。 ⑥三巴:巴郡、巴東、巴西三郡,即指蜀國,今四川。 【譯文】 曾經在蜀國見到過杜鵑鳥,在宣城又見到了杜鵑花。杜鵑叫一回,我的淚流一次,傷心欲絕。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時時念叨著家鄉三巴。
『貳』 《宣城見杜鵑花》這首詩的全部拼音是什麼
《xuā chéng jiàn dù juān huā 》
《宣城見杜鵑花》
作者:李白(唐)
shǔ guó céng wén zǐ guī niǎo ,xuān chéng hái jiàn dù juān huā 。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yī jiào yī huí cháng yī àn ,sān chūn sān yuè yì sān bā 。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叄』 古詩:《宣城見杜鵑花》的意思是什麼
蜀國:舊指四川。
子歸鳥:杜鵑鳥。
三巴:舊指巴東,巴群,巴西的總稱,也泛內指四川。
蜀國曾聞子歸容鳥,=曾經在蜀國聽到過杜鵑鳥的啼叫聲,
宣城還見杜鵑花。=不想今日在宣城觀到了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杜鵑叫一會,我的淚流一次,傷心欲絕,
三春三月憶三巴。=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時時念叨著家鄉三巴。
譯文:
曾經在蜀國聽到過杜鵑鳥的啼叫聲,不想今日在宣城觀到了杜鵑花。杜鵑叫一會,我的淚流一次,傷心欲絕,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時時念叨著家鄉三巴。
『肆』 《宣城見杜鵑花》的解釋
宣城來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自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伍』 宣城見杜鵑花的介紹
《宣城見杜鵑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晚年在宣城(今屬安徽)所創作的一首七專絕。屬詩中的子規鳥、杜鵑花均為思鄉之情的象徵。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鵑花盛開,聯想到幼年在四川常聽到子規鳥的啼叫。子規啼聲凄厲,令聽者腸斷,暮春三月,特別叫人思念故鄉。「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寫盡了旅人思鄉的情緒。全詩渾然一體,對仗工整,情景交融,前呼後應,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足見詩人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陸』 古詩「宣城見杜鵑花」每句話的意思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歸來後,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於是,濃重的鄉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於心,今日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怎能回到故鄉去呢?青年時代 ,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誰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見蜀中父老呢?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 」「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柒』 《宣城見杜鵑花》 唐 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啼,宣稱還現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從聽覺、視覺這兩個方面來寫景的。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於心,此時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不能回到故鄉去。青年時代,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不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覺得沒有面目見蜀中父老。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捌』 宣城見杜鵑花的作者是唐朝師人什麼被稱為什麼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版腸一斷,權三春三月憶三巴。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玖』 古詩 宣城見杜鵑花
宣城見杜鵑花
(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宣城]今安徽宣城縣。[子規]一名杜鵑,相傳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鳴,此時杜鵑花亦盛開。[三巴]東漢末年置巴郡、巴東、巴西,合稱三巴。泛指蜀地。
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歸來後,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於是,濃重的鄉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此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懷念。由見宣城的杜鵑花聯想起蜀地的杜鵑鳥,由杜鵑鳥悲鳴勾起對三巴的懷念,親切而自然。後兩句中,「一」、「三」兩字,各重復三次,對仗極工,而又有民謠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