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歌曲賞析
六十年前,抗日烽火連天,新四軍文藝小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金牛山附近採集回到民歌《鮮花調》,加工答整理成《好一朵茉莉花》,從此唱遍大江南北。可以說,這首民歌早已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
《好一朵茉莉花》曲調纏綿,寓意含蓄。茉莉花之美代表了愛情和幸福,東西方人都從茉莉花的芬芳中得到愉悅和快樂,因此,將民歌《茉莉花》轉化為其他音樂形式成為作曲家們樂此不疲事情。
2. 《茉莉花》歌詞的賞析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2)茉莉花歌曲賞析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3. 茉莉花鑒賞
課題:民歌《茉莉花》的賞析
課型:綜合課型——聽聽、議議、唱唱、彈彈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對民歌《茉莉花》的賞析,使學生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歌中「小調」這一體裁的音樂特點,以及形成,發展等等,從而進一步懂得弘揚祖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意義;
2、通過二首《茉莉花》的對比賞析,從優美的旋律和朴實的含蓄的歌詞中使學生感受民歌的藝術美以及勞動人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激發學生對祖國民歌的熱愛之情;
3.通過「唱唱」這一教學手段(將江蘇二首風格相近的《茉莉花》合起來唱)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及對歌曲藝術的感受和表現能力。
二、教材分析:
江蘇《茉莉花》是一首產生於明末清初,流傳東北地區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小調歌曲,距今約有300年的歷史。最早的時候叫《鮮花調》,由於第一句是個重疊句,所以又稱為《雙疊翠》或《雙疊詞》。十八世紀下半葉傳到西方,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於歌劇《圖蘭多特》中作為公主的主題曲。此歌最早收入我國由貯香主人編輯的《小慧集》中。江蘇《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國作曲家盧梭收入他所編的《音樂辭典》中,此曲還流傳到日本、朝鮮、美國等國家,成為中國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江蘇《茉莉花》的曲調婉轉、流暢、細膩、柔美、淳樸。曲式是由四個樂句構成單部曲式;調式為徴調式。
現代版的《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根據江蘇民歌《茉莉 花》改編創作的,是目前流傳最廣的《茉莉花》。歌詞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擔心受責罵,被人取笑,又怕傷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一個天真可愛純潔的美好形象,生動而又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
三、教具准備:
1、DVD機及配套播放設備;
2、《茉莉花》教學錄音CD(可用原配套錄音帶刻錄);
3、課前預寫好內容的小黑板4塊(或預做好多媒體課件);
4、宋祖英維也那金色大廳音樂會演唱《茉莉花》實況錄像DVD。
四、重點難點:
1、對二首《茉莉花》進行對比賞析;
2、將二首《茉莉花》(江蘇)合起來唱。
五、教學過程:
1、教師點明課題、對「民歌」,「小調」作解釋
4. 江蘇民歌茉莉花歌詞賞析
委婉的詞義符合江南水鄉的俊秀。當然也表現了地域特色,畢竟茉莉花還是很朴實無華的。。。。
5.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賞析
文學作品
宋·姚述堯。《行香子·茉莉花》:「天賦仙姿,玉骨冰肌。向炎威,獨逞芳菲。輕盈版雅淡權,初出香閨。是水宮仙,月宮子,漢宮妃。清誇苫卜,韻勝酴糜。笑江梅,雪裡開遲。香風輕度,翠葉柔枝。與王郎摘,美人戴,總相宜。」
宋·楊巽齋。《茉莉》:麝腦龍涎韻不作,熏風移種自南州。誰家浴罷臨妝女,愛把閑花插滿頭。
[希臘] 喬治。塞弗斯,《茉莉花》:「不管是黃昏/還是初露曙色/茉莉花總是/白的」。
夢里花唯一純白的茉莉花
盛開在琥珀色月牙
就算失去所有愛的力量
我也不曾害怕
天空透露著微光照亮虛無迷惘
在殘垣廢墟之中尋找唯一夢想
古老的巨石神像守護神秘時光
清澈的藍色河流指引真實方向
穿越過風沙劃破了手掌
堅定著希望去闖
唯一純白的茉莉花
盛開在琥珀色月牙
就算失去所有愛的力量
我也不曾害怕
古老的巨石神像守護神秘時光
清澈的藍色河流指引真實方向
穿越過風沙劃破了手掌
堅定著希望去闖
唯一純白的茉莉花
盛開在琥珀色月牙
就算失去所有愛的力量
我也不曾害怕
穿越千年的石板畫
刻畫著永恆的天堂
輕輕拭去滿布全身的傷
我從不曾絕望
6. 賞析 茉莉花
清新淡雅,給人以一種舒適柔美的感覺
7. 茉莉歌詞花賞析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
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專看花屬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
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
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8. 泰戈爾 第一次的茉莉花 賞析
詩人在詩中描述主人公喜愛著大自然,生活過的很愜意,但每次一想起孩提時代曾經捧起的白版色茉莉花就充滿了權甜蜜的回憶。
每當我們逐漸長大時,也得到了生活中的歡樂,但這些歡樂與最早期最初接觸的歡樂是完全無法比擬的。因為初體驗的感覺永遠只有一次,就是那一次,當我捧起白色的茉莉花時,我的心裡充滿了回憶的甜蜜。詩人非常擅於使用心境的對比,感人的筆觸。 多多少少也顯露詩人是勸勉大家應該感謝自己曾經得到的歡樂與及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最讓人感動的是,泰翁的朴實平淡的文字營造出來的氣氛,如"我生平有過許多快活的日子,在節日宴會的晚上,我曾跟著說笑話的人大笑。" "在灰暗的雨天的早晨,我吟哦過許多飄逸的詩篇。"然後又在後面,寫下主人公想起捧起茉莉花的心情,這樣的手法已經深深地將整首詩捧向感動巔峰了。
9. 就民歌茉莉花鑒賞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