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康乃馨革命
Ⅰ 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後放棄海外殖民地,為什麼1975
1975年葡萄牙政府放棄澳門時,要求中國以澳門為「殖民地」的前提進行回歸談版判。如果中國同意權了葡萄牙政府的前提,就等於承認澳門不是割讓領土,未來可以「獨立」。這嚴重損害了我國的核心利益,也會為之後解決香港問題帶來巨大隱患。
因此中國拒絕了葡萄牙放棄「殖民地」的提議,沒有在如此的前提下收回澳門。1976年,葡萄牙先後頒布《澳門組織章程》和《葡萄牙共和國憲法》,承認澳門為「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國領土」,這才為中葡兩國解決澳門問題提供了談判的基礎。
Ⅱ 康乃馨革命的事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多歐洲國家紛紛自願或被迫放棄其殖民地。葡萄牙的薩拉專查極右派政權卻拒絕屬放棄其殖民地,因此它仍然維持著龐大的殖民帝國。葡萄牙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葡屬殖民地獨立戰爭(1961年——1974年)。長久的戰爭和龐大的軍費令薩拉查政權失去了很多葡國人民特別是中下級軍官的支持。
Ⅲ 如果葡萄牙沒有康乃馨革命,澳門能收回來嗎
在此之前,中國已經按期收回香港.
1982年9月23日,撒切爾夫人訪華,中英兩國圍繞香港前途的談判正內式開始了容。這時候,號稱"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剛剛打勝了馬島戰爭,從阿根廷軍隊手中奪過兩國爭議多年的馬爾維納斯群島。這一仗不僅打出了英國的威風,使世界對英國刮目相看,也大大提高了撒切爾夫人在國內的威望和國際上的影響。
盡管交涉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但是最終英方在中國強硬的態度下,不得不同意交還香港。而優先選擇回歸香港,而不是澳門,這招便是殺雞儆猴,見到強硬的撒切爾夫人都敗下陣來,回收澳門幾乎不費任何力氣,非常順利!
Ⅳ 1974年的葡萄牙革命為什麼又被稱為「康乃馨革命」
葡萄牙曾經是海上霸主,它在海外建立了許多殖民地。二戰結束了之後,大多數國家都自願或者是不得不放棄殖民地,可是當時的葡萄牙薩拉查政權不願意放棄葡萄牙的殖民地,為了維護殖民地的統治,葡萄牙每年都要花費很多軍費,這讓民眾和一些軍官不滿。這些軍官就發動了軍事政變,他們當時拿著康乃馨,於是1974年的葡萄牙革命又被稱為康乃馨革命。
葡萄牙人的康乃馨革命是一場非常成功的革命,它實現了葡萄牙人民的自由理由,又沒有發生流血事件,所以一直到現在都被人們稱頌。這給了其他國家人民啟示,談判溝通比暴力政變更加好,也希望大家都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Ⅳ 葡萄牙共產黨的康乃馨革命
康乃馨革命(葡萄牙語:Revolução dos Cravos),又稱四·二五革命,指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於1974年月25日發生的一次軍事政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多歐洲國家紛紛自願或被迫放棄其殖民地。葡萄牙的薩拉查極右派政權卻拒絕放棄其殖民地,因此它仍然維持著龐大的殖民帝國。葡萄牙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殖民戰爭(1961年-1974年)。長久的戰爭和龐大的軍費令薩拉查政權失去了很多葡國人民特別是中下級軍官的支持。
這些中下級軍官組成了「武裝部隊運動」(Movimento das Forças Armadas,簡稱MFA),於1974年4月25日在里斯本發起政變,期間並有很多平民自發參與。在政變期間,軍人以手持康乃馨花來代替步槍,康乃馨革命便由此而來。此革命推翻了20世紀西歐為期最長的獨裁政權(42年),之後引發了兩年混亂的「過渡時期」,政府更替頻繁,10年內更換15個總理。此後政府宣布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放棄海外殖民地,導致世界各殖民地紛紛脫離葡國統治獨立。然而前殖民地莫三比克、安哥拉獨立後即爆發多年內戰,葡萄牙被迫收容多達100萬葡裔難民(在葡萄牙稱之為「歸僑」Retornados)。
與普通暴力革命相對比,葡萄牙康乃馨革命者採用和平方式來達成目標,而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暴力沖突獲得成功。為紀念此日,葡萄牙把4月25日定為自由日。
Ⅵ 葡萄牙為什麼會爆發康乃馨革命
1、康乃馨革命,又稱四·二五革命,指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於1974年4月25日發生的一次左派內軍事政變。
3、與普通暴容力革命相對比,葡萄牙的康乃馨革命者採用和平方式來達成目標,而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暴力沖突獲得成功。為紀念此日,葡萄牙把4月25日定為自由日。
Ⅶ 如果葡萄牙沒有發生康乃馨革命,澳門能收回來嗎
能,只要時間到了,哪怕葡萄牙不肯政府也會用武力收回,到那時出兵有名,別的國家無借口阻止,最多刁難一下,而且澳門地理位置重要,國家不會讓身邊有個白人主導的澳門。
Ⅷ 葡萄牙的歷史大事
首都里斯本。 歷史:1140年,葡萄牙脫離西班牙統治,亨利克「稱王」,成為該國的第一位國王。 1143年,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葡萄牙,在光復領土的戰爭中應運而生,並且得到了羅馬教皇的承認,這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 葡萄牙如今的版圖成型於1249年的王阿方索三世統治時期。 公元前時期公元前一千年時就有若幹部族居住在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而第一個有證據支持曾居住此地的是公元前8、9世紀時,住在葡萄牙北部及西班牙的加利西亞(Galicia)的塞爾特人(Celts);同時期還有沿著奧加威(Algarve)建立漁村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s),他們並曾往北開拓直到現今的里斯本(Lisbon);希臘人(Greeks)及迦太基人(Cathaginians)則住在南方及西方海岸地帶。 羅馬人(Romans)在公元前201年擊敗迦太基人,公元前140年打敗塞爾特人後,就掌控了葡萄牙中部及南部。在羅馬統治的六個世紀中,引進屬於拉丁語系的葡萄牙語及風俗,也替基督教的引入打下基礎。 西哥德人及阿拉伯人統治時期(公元469—1139年)羅馬帝國公元3、4世紀時勢微,連帶影響這個地區的統治權。 公元469年,屬日耳曼民族的西哥德人(Visigoths)越過庇里牛斯山(Pyrenees)來到此地,7世紀時引進基督教。 公元711年,回教徒入侵推翻了西哥德王朝,在科多巴(Córdoba)建立艾爾安答路斯(al-Andalus)王國;雖然回教統治者不排斥猶太教及基督教,但許多基督徒改信回教,公元9、10世紀是回教最興盛的時期。 經過近四個世紀的回教統治,葡萄牙境內仍有許多回教式建築地標,以及許多源自回教及阿拉伯的習俗,也影響了當地的方言。 十字軍東征及葡萄牙建國時期(公元1139—1415年) 公元1139年,來自葡萄凱爾(Portucale)(以波爾多為中心的領地)邊境的貴族艾方索?亨利克斯(艾方索一世) (Afonso Henriques)(Afonso I)宣布獨立,並自稱是第一任葡萄牙國王,藉由十字軍的協助與回教徒對抗, 在公元1147年收復里斯本,公元1249年在阿列提住(Alentejo)及奧加威擊潰殘存回教部隊,至此完全取回此地的統轄權。 迪尼斯一世(Dinis I)(公元1279—1325年)推廣使用葡萄牙語(以取代西班牙語),在公元1290年創立第一所大學,公元1297年簽訂奧卡尼塞許條約(Treaty of Alca?ices)確立國界,成為十四世紀歐洲第一個獨立國家。 大探險時期(公元1415—1580年)艾維茲王朝(House of Aviz)第一位國王裘奧一世(Jo?o I)(公元1385—1433)在位時,成就了葡萄牙前所未見的興盛景象,也為日後的版圖擴張與經濟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增強國力,與英國簽訂溫瑟條約(Treaty of Windsor)建立永久的同盟關系。 15世紀是海權時代的黃金時期,在裘奧的兒子導航者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的領軍下,葡萄牙成為海洋技術及探險的世界領導者。葡萄牙冒險家的足跡從摩洛哥(Moroccan)、馬德拉群島(Madeira Islands)直至無人居住的亞速群島(Azores Islands),並為了奴隸及財富進軍非洲大陸。 公元1443年,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從羅卡角出發的葡萄牙航海家穿越了西非海岸的博哈多爾角。在此之前,這里是已知世界的盡頭。 到1460年,被葡萄牙繪在地圖上的非洲西海岸已經達到了4000公里。 公元1488年巴托羅繆?迪亞茲(Bartolomeu Diaz)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之後,世界就此改變,他不僅開啟前往東方的大門,也打開了葡萄牙香料貿易的入口。接下來雖然葡萄牙與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失之交臂,仍在公元1498年,由瓦思庫·達·加瑪(Vasco da Gama)率領第一隻遠征艦隊前往印度(India),在東非及印度尼西亞打下不少殖民地。兩年後,佩卓·奧維瑞許·卡布奧(Pedro Alvares Cabral)拿下巴西,建立廣大的葡萄牙帝國。 哈普斯堡及布拉剛薩王朝時期(公元1580—1807年)公元1580年艾維茲王朝失勢,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Felipe II)強說他有一半葡萄牙皇室血統,使得伊比利半島的統治權又回到一個國家手中,在哈普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nurg)統治60年中,葡萄牙被拖進好幾次戰爭中,最慘的是公元1588年西葡無敵艦隊慘敗給英國,經過這些歲月葡萄牙帝國也逐漸消失。 公元1640年,葡萄牙布拉剛薩王朝(House of Bragan?a)反抗西班牙的菲利普四世宣布獨立,為抵抗西班牙維持國家獨立,他再次長途跋涉與英國修好。經過半世紀,裘奧五世(公元1706—1750年)利用巴西採到的黃金及鑽石振興經濟,使得葡萄牙再次興盛。 公元1755年的大地震摧毀了里斯本及葡萄牙南部,超過15,000人死亡,彭波候爵(Marquês de Pombal)配合國家經濟改革,進行里斯本的重建工作。 拿破崙及後拿破崙時期(公元1807—1910年)拿破崙(Napoleon)在公元1807年攻進葡萄牙,王室卻為了保命逃到巴西。裘奧六世在公元1821年重返里斯本,所面對卻是紛擾不斷葡萄牙王室所產生的詭譎政治氣氛,兒子佩卓在巴西自立為王並宣布獨立, 公元1826年裘奧六世死後,就發生兄弟戰爭(War of the Two Brothers)(公元1826—1834年)。 因為公元1822年曾在皇室缺席情況下草擬憲法,大幅削去君主的權力,所以公元1826年時,立憲派(有佩卓,巴西第一位國王)與君主派(有米格爾(Miguel),佩卓的兄弟)就在葡萄牙各地爆發戰爭。8年的血腥沖突後,米格爾遭到放逐,由年僅15歲佩卓的妹妹瑪麗亞二世(Maria II)(公元1834—1854年)繼任王位,不過接下來的75年中,自由民主派與君主派仍然持續對峙。 第一共和到薩拉札時期(公元1910—1974年)公元1910年10月5日曼紐爾二世(Manuel II)亡命英國,正式宣告上世紀的政治喧擾告一段落,第一共和(First Republic)時期由此展開,新政府賦與男性選舉及參政權,並削弱教會影響力,同時工人也擁有罷工權,也依工作表現評定人事考績而不是依家世背景;但挑戰教會權力引發全世界反彈,釋出勞工權益也造成政府與勞工間的對峙。 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更使得經濟動搖,國內動盪,公元1926年的軍事行動正式結束脆弱的共和政府,安東尼奧?卡莫那(António Carmona)將軍成為臨時軍事政府的領導人,為了解決經濟危機,他指派著名經濟學教授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札(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擔任財政大臣,公元1932年成為首相,但不久也成為獨裁者,依舊抱著權力不放,恐怖的秘密警察抓出反對薩拉札的人,並且血腥鎮壓非洲的叛亂,這也拖垮了葡萄牙的全國經濟。 革命改造時期(公元1974—1999年)70年代早期,國際反對帝國主義聲浪高漲,國內軍人亦對鎮壓非洲殖民地行動感到厭煩,於是在公元1974年4月25日左派軍隊發動政變,即為康乃馨革命(Revolution of Carnations),在葡萄牙每個城鎮都有一條叫做4月25日的街道以資紀念。 公元1975年社會主義政府宣布放棄非洲殖民地的管轄權,公元1976年舉行第一次選舉,選出頗具人氣的馬利歐?索瑞茲(Mario Soares)擔任首相,面對國內經濟危機,他提出「百日維新」來振興經濟。 公元1986年葡萄牙加入歐洲共同體(也就是現在的歐盟),這項新挑戰仍無法阻止索瑞茲贏得這年的總統大選,他也是葡萄牙第一位平民總統。 現今的葡萄牙葡萄牙目前仍致力在經濟趕上其它的西歐國家,加入歐盟似乎尚未對葡萄牙的經濟產生不良影響, 公元1999年的經濟成長率達3.5%,這幾年在公共建設亦有頗多進展。雖然在里斯本舉行的1998萬國博覽會不甚成功,參加人數不如預期,但籌備過程中改善了里斯本的交通運輸,也提高了葡萄牙的國際聲勢。 重生的葡萄牙在後殖民地時代扮演一個全新的角色,過去幾年都在協助過去的殖民地安哥拉及東帝汶(East Timor)尋求和平。 公元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同意放棄最後一個殖民地—澳門(Macau),將它交還中國結束442年的統治。
記得採納啊
Ⅸ 1974年葡萄牙革命的詳細過程
康乃馨革抄命(葡萄牙語:襲Revolução dos Cravos)指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於1974年4月25日發生的一次左派軍事政變。如今葡萄牙每年4月25日有自由日紀念之。
康乃馨革命終止了薩拉查統治下、20世紀西歐為期最長的獨裁政權,引發了兩年社會騷亂的「過渡時期」(在葡萄牙稱之為「革命過程進行間」,Processo Revolucionário em Curso,簡稱PREC),而最終實現了葡萄牙的自由民主化。
此後葡萄牙政府宣布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放棄海外殖民地,導致世界各葡屬殖民地紛紛脫離葡國統治而獨立。
與普通暴力革命相對比,葡萄牙的康乃馨革命者採用和平方式來達成目標,而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暴力沖突來實現政權更迭。
在政變期間,軍人用康乃馨花來代替槍中子彈,「康乃馨革命」這個名字便由此而來。
Ⅹ 葡萄牙的歷史大事年表
1140年,葡萄牙脫離卡斯蒂利亞王國統治,阿豐索-恩里克「稱王」,成為該國的第一位國王。
1143年,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葡萄牙,在光復領土的戰爭中應運而生,並且得到了羅馬教皇的承認,這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
葡萄牙如今的版圖成型於1249年的王阿方索三世統治時期。
公元前時期公元前一千年時就有若幹部族居住在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而第一個有證據支持曾居住此地的是公元前8、9世紀時,住在葡萄牙北部及西班牙的加利西亞(Galicia)的塞爾特人(Celts);同時期還有沿著奧加威(Algarve)建立漁村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s),他們並曾往北開拓直到現今的里斯本(Lisbon);希臘人(Greeks)及迦太基人(Cathaginians)則住在南方及西方海岸地帶。 羅馬人(Romans)在公元前201年擊敗迦太基人,公元前140年打敗塞爾特人後,就掌控了葡萄牙中部及南部。在羅馬統治的六個世紀中,引進屬於拉丁語系的葡萄牙語及風俗,也替基督教的引入打下基礎。 西哥德人及阿拉伯人統治時期(公元469—1139年)羅馬帝國公元3、4世紀時勢微,連帶影響這個地區的統治權。
公元469年,屬日耳曼民族的西哥德人(Visigoths)越過庇里牛斯山(Pyrenees)來到此地,7世紀時引進基督教。 公元711年,回教徒入侵推翻了西哥德王朝,在科多巴(Córdoba)建立艾爾安答路斯(al-Andalus)王國;雖然回教統治者不排斥猶太教及基督教,但許多基督徒改信回教,公元9、10世紀是回教最興盛的時期。 經過近四個世紀的回教統治,葡萄牙境內仍有許多回教式建築地標,以及許多源自回教及阿拉伯的習俗,也影響了當地的方言。 十字軍東征及葡萄牙建國時期(公元1139—1415年)
公元1139年,來自葡萄凱爾(Portucale)(以波爾多為中心的領地)邊境的貴族艾方索?亨利克斯(艾方索一世) (Afonso Henriques)(Afonso I)宣布獨立,並自稱是第一任葡萄牙國王,藉由十字軍的協助與回教徒對抗,
在公元1147年收復里斯本,公元1249年在阿列提住(Alentejo)及奧加威擊潰殘存回教部隊,至此完全取回此地的統轄權。 迪尼斯一世(Dinis I)(公元1279—1325年)推廣使用葡萄牙語(以取代西班牙語),在公元1290年創立第一所大學,公元1297年簽訂奧卡尼塞許條約(Treaty of Alca?ices)確立國界,成為十四世紀歐洲第一個獨立國家。
大探險時期(公元1415—1580年)艾維茲王朝(House of Aviz)第一位國王裘奧一世(Jo?o I)(公元1385—1433)在位時,成就了葡萄牙前所未見的興盛景象,也為日後的版圖擴張與經濟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增強國力,與英國簽訂溫瑟條約(Treaty of Windsor)建立永久的同盟關系。 15世紀是海權時代的黃金時期,在裘奧的兒子導航者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的領軍下,葡萄牙成為海洋技術及探險的世界領導者。葡萄牙冒險家的足跡從摩洛哥(Moroccan)、馬德拉群島(Madeira Islands)直至無人居住的亞速爾群島(Azores Islands),並為了奴隸及財富進軍非洲大陸。
公元1443年,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從羅卡角出發的葡萄牙航海家穿越了西非海岸的博哈多爾角。在此之前,這里是已知世界的盡頭。
到1460年,被葡萄牙繪在地圖上的非洲西海岸已經達到了4000公里。
公元1488年巴托羅繆?迪亞茲(Bartolomeu Diaz)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之後,世界就此改變,他不僅開啟前往東方的大門,也打開了葡萄牙香料貿易的入口。接下來雖然葡萄牙與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失之交臂,仍在公元1498年,由瓦思庫·達·加瑪(Vasco da Gama)率領第一隻遠征艦隊前往印度(India),在東非及印度尼西亞打下不少殖民地。兩年後,佩卓·奧維瑞許·卡布奧(Pedro Alvares Cabral)拿下巴西,建立廣大的葡萄牙帝國。
哈普斯堡及布拉剛薩王朝時期(公元1580—1807年)公元1580年艾維茲王朝失勢,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Felipe II)強說他有一半葡萄牙皇室血統,使得伊比利半島的統治權又回到一個國家手中,在哈普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nurg)統治60年中,葡萄牙被拖進好幾次戰爭中,最慘的是公元1588年西葡無敵艦隊慘敗給英國,經過這些歲月葡萄牙帝國也逐漸消失。
里斯本昔日王宮
里斯本昔日王宮公元1640年,葡萄牙布拉剛薩王朝(House of Bragan?a)反抗西班牙的菲利普四世
宣布獨立,為抵抗西班牙維持國家獨立,他再次長途跋涉與英國修好。經過半世紀,裘奧五世(公元1706—1750年)利用巴西採到的黃金及鑽石振興經濟,使得葡萄牙再次興盛。
公元1755年的大地震摧毀了里斯本及葡萄牙南部,超過15,000人死亡,彭波候爵(Marquês de Pombal)配合國家經濟改革,進行里斯本的重建工作。
拿破崙及後拿破崙時期(公元1807—1910年)拿破崙(Napoleon)在公元1807年攻進葡萄牙,王室卻為了保命逃到巴西。裘奧六世在公元1821年重返里斯本,所面對卻是紛擾不斷葡萄牙王室所產生的詭譎政治氣氛,兒子佩卓在巴西自立為王並宣布獨立,
公元1826年裘奧六世死後,就發生兄弟戰爭(War of the Two Brothers)(公元1826—1834年)。 因為公元1822年曾在皇室缺席情況下草擬憲法,大幅削去君主的權力,所以公元1826年時,立憲派(有佩卓,巴西第一位國王)與君主派(有米格爾(Miguel),佩卓的兄弟)就在葡萄牙各地爆發戰爭。8年的血腥沖突後,米格爾遭到放逐,由年僅15歲佩卓的妹妹瑪麗亞二世(Maria II)(公元1834—1854年)繼任王位,不過接下來的75年中,自由民主派與君主派仍然持續對峙。
第一共和到薩拉札時期(公元1910—1974年)公元1910年10月5日曼紐爾二世(Manuel II)亡命英國,正式宣告上世紀的政治喧擾告一段落,第一共和(First Republic)時期由此展開,新政府賦與男性選舉及參政權,並削弱教會影響力,同時工人也擁有罷工權,也依工作表現評定人事考績而不是依家世背景;但挑戰教會權力引發全世界反彈,釋出勞工權益也造成政府與勞工間的對峙。 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更使得經濟動搖,國內動盪,公元1926年的軍事行動正式結束脆弱的共和政府,安東尼奧?卡莫那(António Carmona)將軍成為臨時軍事政府的領導人,為了解決經濟危機,他指派著名經濟學教授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札(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擔任財政大臣,公元1932年成為首相,但不久也成為獨裁者,依舊抱著權力不放,恐怖的秘密警察抓出反對薩拉札的人,並且血腥鎮壓非洲的叛亂,這也拖垮了葡萄牙的全國經濟。 革命改造時期(公元1974—1999年)70年代早期,國際反
葡萄牙塔維羅的聖地亞哥教堂
對帝國主義聲浪高漲,國內軍
葡萄牙塔維羅的聖地亞哥教堂人亦對鎮壓非洲殖民地行動感到厭煩,於是在
公元1974年4月25日左派軍隊發動政變,即為康乃馨革命(Revolution of Carnations),在葡萄牙每個城鎮都有一條叫做4月25日的街道以資紀念。
公元1975年社會主義政府宣布放棄非洲殖民地的管轄權,公元1976年舉行第一次選舉,選出頗具人氣的馬利歐?索瑞茲(Mario Soares)擔任首相,面對國內經濟危機,他提出「百日維新」來振興經濟。
公元1986年葡萄牙加入歐洲共同體(也就是現在的歐盟),這項新挑戰仍無法阻止索瑞茲贏得這年的總統大選,他也是葡萄牙第一位平民總統。 現今的葡萄牙葡萄牙目前仍致力在經濟趕上其它的西歐國家,加入歐盟似乎尚未對葡萄牙的經濟產生不良影響,
公元1999年的經濟成長率達3.5%,這幾年在公共建設亦有頗多進展。雖然在里斯本舉行的1998萬國博覽會不甚成功,參加人數不如預期,但籌備過程中改善了里斯本的交通運輸,也提高了葡萄牙的國際聲勢。 重生的葡萄牙在後殖民地時代扮演一個全新的角色,過去幾年都在協助過去的殖民地安哥拉及東帝汶(East Timor)尋求和平。
公元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同意放棄最後一個殖民地—澳門(Macau),將它交還中國結束442年的統治
[編輯本段]
【國家政治】
2004年底,因社民黨和人民黨組成的執政聯盟政績不佳且內部矛盾不斷,桑帕約總統遂於12月10日宣布解散議會並提前舉行大選。2005年2月20日,在野3年的左翼政黨社會黨在議會選舉中以絕對多數獲勝,隨後上台執政。新政府在內政、經濟、外交、軍事等領域全面推行改革。但由於改革力度較大,觸及社會各階層利益,導致民眾不滿情緒上升,包括軍人、警察和法官等階層也舉行罷工及抗議遊行,社會矛盾有所加劇。在2005年10月舉行的全國市政選舉中,社民黨利用選民對政府的不滿贏得選舉,保持了地方政府中的優勢地位。2006年1月22日,在葡總統選舉中,受社民黨和人民黨支持的卡瓦科·席爾瓦當選為總統,同年3月9日就職。任期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