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茉莉花
㈠ 茉莉花的介紹
茉莉花,屬木犀科,常綠小灌木或藤本狀灌木,高可達1米。小枝有稜角,有時
有毛版。單葉對生,寬卵權形或橢圓形,葉脈明顯,葉面微皺,葉柄短而向上彎曲,有
短柔毛。初夏由葉腋抽出新梢,頂生聚傘花序,通常三朵花,有時多,花白色,有
芳香,花期甚長,由初夏至晚秋開花不絕。
原產印度及阿拉伯之間,現我國廣東、福建、四川及江南一帶都有栽培。性喜溫
暖,不耐霜凍。為常見庭園及盆栽觀賞芳香花卉。
茉莉花清香四溢,能夠提取茉莉油,是製造香精的原料,茉莉油的身價很高,相
當於黃金的價格。茉莉花還可薰制茶葉,或蒸取汁液,可代替薔薇露。
㈡ 秋天的茉莉花如何栽培
水分相對夏天要逐漸減少了。 不要放在太蔭蔽的環境里,要有適當的光照 別名:抹厲 茉莉花,屬木犀科,常綠小灌木或藤本狀灌木,高可達1米。小枝有稜角,有時 有毛。單葉對生,寬卵形或橢圓形,葉脈明顯,葉面微皺,葉柄短而向上彎曲,有 短柔毛。初夏由葉腋抽出新梢,頂生聚傘花序,通常三朵花,有時多,花白色,有 芳香,花期甚長,由初夏至晚秋開花不絕。 原產印度及阿拉伯之間,現我國廣東、福建、四川及江南一帶都有栽培。性喜溫 暖,不耐霜凍。為常見庭園及盆栽觀賞芳香花卉。 茉莉花清香四溢,能夠提取茉莉油,是製造香精的原料,茉莉油的身價很高,相 當於黃金的價格。茉莉花還可薰制茶葉,或蒸取汁液,可代替薔薇露。 種植: 1、肥水 夏季,茉莉花進入盛花期,要注意保持盆土濕潤,茉莉花喜肥,每隔3-5天就要追施1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者在澆花市摻入少量的淡液肥。如盆土出現板結,鬆土後在施肥。秋天應適當的減少澆水量,並逐漸停止施肥。室外最低溫度降到5度以前,將盆花移入室內陽光處。初入室時,要經常開窗通風。並要控制澆水。 2、修剪 花諺說:「茉莉不修剪,枝弱花少很明顯」、「修枝要狠,開花才穩」,但人們栽培茉莉花,往往注重肥水而忽視修剪,甚至越冬後的枯枝也捨不得剪去,以至於枝幹細弱,葉片萎小、株型不雅、花也不盛。 茉莉花的修剪,除春季將越冬後的細弱枝條剪去,只留下粗壯基部以待新芽萌發外,夏季修剪很重要。花敗後的枝條要及時留下3-5節,剪去頂梢,以促使萌發新亞。保證花旺。 茉莉的花芳香素雅,廣為人們喜愛。它喜溫暖的氣候和充足的陽光,不耐寒冷,怕澇怕旱,最適宜它生長的溫度是25—30℃。茉莉花澆水必須注意當時的氣候,植株的大小,枝葉生長的情況,以及花盆的大小等。如果氣溫高,植株又大,生長茂盛,花盆較大,這樣就可多澆點水,相反,要少澆水。茉莉在生長期中,要保持盆土濕潤,但又不能積水。 茉莉耐肥,需用肥沃的土壤,還要在不同的生長期中進行適量追肥。植株越冬出棚後,要施一次濃肥,叫出棚肥,促其迅速抽生新芽。當新梢上出現花蕾時,要施一次稀薄肥,叫花前肥,這樣開的花大,香味濃。第一批花謝去後,接著再施一次稀薄肥,叫催花肥,讓茉莉早日抽生新梢,產生第二批花朵。榮莉花如果管理良好,它可陸續開花直到霜降。施肥前,先把盆土弄鬆,等土壤吹乾後,再行施肥效果好。 冬季寒冷,降霜前茉莉必須進棚保溫,只有在晴天中午,氣溫較高時澆適量的水,酌情向葉片上噴肥液。茉莉發枝力很強,花朵都生長在新梢上。人們利用這種特性,勤施肥,常修剪,促使它更新,不斷長出新梢,營養集中,才能保持經常開花。老枝因為衰退,生長不良,很少開花,所以必須把它及時剪去。萊莉花謝後,如果不去修剪,會延遲下一批開花,或不開花。清明出棚前,先將葉片全部搞去,接著把枝條剪成15厘米長,並且進行翻盆,把原來的土壤去掉,換成腐殖質多的肥沃土壤。生長期中,如果枝條瘋長,要打頭和剪短徒長枝,並且把花株基部和稠密處的葉片和新梢搞去,以利通風透光。 如何養好茉莉: 如何使茉莉多開花 一、環境及光照:茉莉性喜炎熱、潮濕、通風透氣環境,需充足的光照。茉莉畏寒,南方地盆栽茉莉可在室外栽培越冬,北方在秋冬季需做好保暖工作,移入室內放在朝南方向。光照強則枝幹健壯,葉色濃綠,花多而香,陽光不足則節稀花少而不香。 二、水分:茉莉不耐旱,但又忌積水,多雨季節要及時傾倒盆內積水,否則葉片易發黃。夏季炎熱晴天每天要澆水兩次,早晚各一次,如發現葉片卷垂應噴水於葉片,促進生長。 三、土壤:栽培茉莉土壤要肥沃的沙質和半沙質土壤為好,在pH 值6至6.5的微酸性土壤種植,則根系茂密,生長健旺,如土質黏重,缺少有基質,肥力較低,通氣性不良,則根系少,植株矮,莖葉纖細,花少而小。 四、施肥:盛夏高溫季節是茉莉生長的旺期,多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如花生餅粉、骨粉、過磷酸鈣以及多元素花肥,每月施兩次。茉莉在夏季生長期常出現枝葉繁茂但不開花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施了過多的氮肥,造成枝葉徒長,遇到這樣情況要控制肥水,增施磷鉀肥,促使孕育花蕾,同時要注意把茉莉移到陽光充足、通風良好之處。 五、修剪:茉莉夏天生長很快,要及時修剪,盆栽茉莉修剪保留基部10厘米至15厘米,促發多數粗壯新梢,如新梢長勢很旺,應在生長10厘米時摘心,促發二次梢,則開花較多,且株形緊湊。花凋謝後應及時把花枝剪去,減少養分消耗,也能促長新梢,使枝密、芽多、開花多。 六、防治病蟲害:茉莉常有螟蛾幼蟲和介殼蟲、紅蜘蛛為害,以7 月至9月最為嚴重,常蛀食花蕾,可用萬能粉或殺滅菊酯加水200倍進行噴灑,每半月噴灑一次,即未發生病蟲害也應進行噴灑,做到預防在先,噴灑時間以晴天上午9時和下午4時為宜,中午烈日不宜噴灑,防止葯害。 七、花期養護:開花期不要噴水於花朵,防止提早落花和香味消失,降雨時應把盆栽茉莉移到避雨處。 茉莉花詳細介紹: 茉莉花是一個極具欣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花卉品種,原產於印度和阿拉伯之間,遠在漢朝時代就從亞洲西南部傳入我國,迄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茉莉花株型玲瓏秀麗,枝條婀娜多姿,葉色青翠欲滴,花朵潔白如玉,香氣清幽馥郁,被譽為花中之王。自從引入我國之後,就一直被作為名貴花卉作觀賞之用。「好一朵茉莉花,花開滿園,香也香不過她…..」一曲幽雅的江南小調《茉莉花》,令人陶醉,令人留戀往返。「娉娉婷婷茉莉花,熏出盞盞香香茶,記得歌謠回盪處,碧水青山是我家……」新時代的《茉莉贊》,把茉莉花推向更高深、更幽雅的境界,把古老的茉莉花與年輕的「中國茉莉之鄉」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到既古樸又清新,對生活充滿無限的遐想和嚮往…… 古人對茉莉花的崇高贊譽還體現在眾多的詩句中。如宋代許梅屋詩曰:「荔枝香里玲瓏雪,來助長安一夜涼。情味於人最濃處,夢魂猶覺鬢邊香。」(《淵鑒類涵》卷四百六· 花部)。元代詩人江奎在《茉莉》詩中寫到:「雖無艷態驚群目,幸有清香壓九秋;應是仙娥宴歸去,醉來掉下玉簪頭」,「靈種傳聞出越賞,何人堤挈上蠻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他人還有「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猶覺玉肌涼」等美麗的詩句。茉莉花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等國被封為「國花」,許多人將其看作是「愛情之花」、「友誼之花」。 茉莉花還具有重要的葯用價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作了如下記述:「花氣味辛熱無毒,蒸油取液,作面脂,頭澤長發,潤燥香肌;亦入茗湯。根氣味熱有毒,以酒磨一寸服,則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損骨節脫臼,接骨用此,則不知痛也。」近代醫學研究也證實,茉莉葉有鎮痛功能,花能清熱,根含生物鹼,有鎮痛、麻醉之功效,茉莉油可製作眼葯水,醫治結膜炎。用茉莉花蒸熟取汁製作膚膏,可潤澤肌膚,預防冬季皮膚皺裂。夏季室內擺放幾盤盛開的茉莉花,還具有消暑、驅蚊之功效。 一千多年來,茉莉花都是作為觀賞花卉少量種植,大量種植茉莉花是從發現茉莉花可窨制花茶之後。據史料記載,清朝咸豐年間(1851-1861年),福建茶商受茉莉花熏制「鼻煙」的啟示,試用來熏制茶葉,結果製得清香誘人的茉莉花茶。後人窨制的茉莉花茶,湯色明凈、清香爽口、沁人心脾、回味悠長、健胃消食、提神醒腦。隨著花茶產銷量的不斷擴大,促進了茉莉花生產的發展。福建省福州、閩侯、長樂等地逐漸成為我國主要的茉莉花生產、花茶加工基地,後來發展到寧德、福鼎、福安、沙縣、政和、建陽等縣市,至1992年,作為當時全國主產區的福建省,茉莉花栽培面積達到4300多公頃(6.45萬畝),年產鮮花一萬八千多噸,是福建茉莉花種植的鼎盛時期。時至今日,全國許多省區都有茉莉花栽培,如廣東、雲南、貴州、浙江、江蘇、湖南、北京等。但種植面積最大、影響最廣泛、經濟效益最好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橫縣。乘改革開放的東風,橫縣從1978年開始進行茉莉花商品化生產,至2002年7月,該縣種植茉莉花面積達到4700多公頃(7.05萬畝),年產茉莉花5~6萬噸,加工花茶5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由於橫縣茉莉花生產面積大,集約化程度高,鮮花質量好,價格平,花期長,各項配套設施齊全,全國各地的茶商紛紛移師橫縣,使橫縣成為我國著名的茉莉花生產和花茶加工基地。鑒於橫縣在茉莉花生產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於1999年9月被茶葉界和新聞界譽為「中國茉莉花之都」,2000年6日被國家林業局、中國花卉協會命名為「中國茉莉之鄉」。2000年和2001年,橫縣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連續兩年在橫縣成功舉辦了首屆和第二界全國茉莉花茶交易會。目前,該縣的茉莉花生產已往優質化、有機化方向發展。 世界上種植茉莉花,以我國為最多,佔世界總產量的80%左右,其餘埃及、摩洛哥、伊朗、阿爾及利亞、土耳其、法國、突尼西亞、義大利、印度和東南亞各國均有栽培。我國生產的茉莉花以窨制花茶為主,部分用於提取浸膏和凈油,作為天然食用和化妝品的香料原料。我國生產的茉莉花茶和浸膏,除了滿足國內需要外,還出口世界各國,享有崇高的聲譽。茉莉花生產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一個極具世界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產業。 茉莉的品種:::: 茉莉花的品種較多,目前我國就有約60多個,供窨制花茶而栽培的品種,與國外供提取香精、凈油而栽培的大花茉莉是同屬異種。其中主要栽培品種依花形結構一般分為單瓣茉莉、雙瓣茉莉和多瓣茉莉3種(圖2~2)。 一、單瓣茉莉 單瓣茉莉植株較矮小,高70~90厘米,莖枝較細,呈藤蔓型,故有藤本茉莉之稱。葉片為橢圓形,葉質較薄,葉端稍尖,全緣,長5~9厘米,寬3.5~5.5厘米。花冠單層,裂片(花瓣)少,7~11片,每片長約1.3厘米,寬1厘米,呈橢圓形,潔白,表面微皺,頂端稍尖,所以又稱尖頭茉莉。單瓣茉莉花冠管較長,約1.5厘米,雄蕊2枚,與雌蕊等長。聚散花序,頂生或腋生,每個花序著生3~12朵花,多的可達30多朵。花蕾略尖長,較小而輕。我國的單瓣茉莉,經各地多年選育,形成較多的地方良種,產量高、品質好的有福建長樂種、福州種、金華種、台灣種。其中台灣茉莉花較清爽、鮮靈、純凈。單瓣茉莉花蕾開放時間早,伏花一般在傍晚6~7時開放,每百朵花重,伏花22~25克左右,比雙辯茉莉輕。用單瓣茉莉窨制的茉莉花茶,香氣濃郁,滋味鮮爽,為雙瓣茉莉花所不及。單瓣茉莉花耐旱性較強,適於山腳、丘陵坡地種植,但產花量不及雙瓣茉莉,每0.067公頃產150~200千克,高的不超過400千克,且不耐寒,不耐澇,抗病蟲能力弱。 二、雙瓣茉莉 雙瓣茉莉是我國大面積栽培的主要品種。植株高1~1.5米,為直立叢生灌木,多分枝,莖枝較粗硬,莖基部表皮有灰褐色皺紋。幼莖綠色,健壯枝條有棱和短茸毛。葉對生,闊卵形,全緣,網狀脈,葉色濃綠,葉質較厚且富有光澤。聚散花序,頂生或腋生,每個花序著生花蕾3~17朵,多的可達30朵以上。花蕾卵圓形,頂部較平或稍尖,也稱平頭茉莉。雙瓣茉莉通常是帶尖頭的品質較好,花朵比單瓣茉莉肥碩,含水量也略低。花冠管比單瓣茉莉略短,長約1厘米。花冠裂片(即花瓣)較多,13~18片,基部呈覆瓦狀聯合排列成兩層,內層4~8片,外層7~10片。花瓣長約1.1厘米,寬約1厘米。雄蕊2枚,雌蕊1枚。花潔白油潤,蠟質明顯,花香較濃烈,吐香較遲而慢。花蕾開放時間較單瓣茉莉遲2小時左右,伏花一般在晚上8~9時左右開放,自然吐香可延緩十幾小時。每百朵花重,春花約23克,伏花約30克,秋花約26克。用雙瓣茉莉花窨制的花茶香氣醇厚濃烈,雖不及單瓣茉莉花茶鮮靈、清純,但雙瓣茉莉枝幹堅韌,抗逆性較強,較耐寒、耐濕,易於栽培,單位面積產量高,目前我國各地種植的主要是雙瓣茉莉。在廣西橫縣種植,可當年種當年采,每0.067公頃鮮花產量可達150~200千克,3年生每0.067公頃產量在500千克左右,5年以上一般每0.067公頃可達800~1000千克左右,最高產的可達1500千克以上。 三、多瓣茉莉 多瓣茉莉枝條有較明顯的疣狀突起。葉片濃綠,花蕾緊結,較圓而短小,頂部略呈凹口。花冠裂片(花瓣)小而厚,且特別多,一般16~21片,基部成覆瓦狀聯合排列成3~4層,開放時層次分明。雄蕊2~3枚。多瓣茉莉的伏花多在晚間7~8時開放,多是先開1~2層,其餘次日才開完。也有不開放而凋萎的。多瓣茉莉花開放時間拖得很長,香氣較淡,產量較低,作為窨制花茶的鮮花不甚理想。但其耐旱性強,在山坡旱地生長健壯,如通過與優良的單瓣或雙瓣茉莉品種進行雜交選育(或嫁接),很可能獲得抗性強、質量好、產量高的茉莉花新品種
㈢ 茉莉花茶產自我國哪裡
茉莉花原產於異邦,後移植到中國。關於茉莉花原產地有二種說法。一說原產印度,宋代王梅溪詩:「茉莉名佳花亦佳,遠從佛國到中華」。「佛國」即印度,所以它的名稱是梵語,在佛經翻譯上又有「抹利」、「 鬟華」 、「抹厲」等稱號。另一說茉莉花祖先在亞洲西南、中國西域波斯地方。所以王梅溪又詩雲:「西域名花最孤潔,東山芳友更清幽」。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說,「那悉茗花與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域移植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竟植之」。又據史志記載:漢初在廣州稱王的趙佗與漢代分庭抗禮,漢代派大夫陸賈向趙佗勸說,陸賈完成使命後回到京都,著有《南越行記》,內有茉莉花的記載:「南越之境,百花不香,惟茉莉素馨花特芳香,女子以綵線穿心,以為首飾。」
原產地與主要分布:茉莉花原產於中國西部;印度、阿拉伯一帶,中心產區在波斯灣附近,現廣泛植栽於亞熱帶地區。主要分布在伊朗、埃及、土耳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以及西班牙、法國、義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國家,印度以及東南亞各國均有栽培。
茉莉花屬木犀科,是一種常綠攀援灌木,性喜炎熱、高溫,在我國廣東、福建、蘇杭南方諸省均有廣泛栽培。
而茉莉花茶,茉莉花茶因產地不同,其製作工藝與品質也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產地有福建福州、福建閩侯、福建福鼎,浙江金華,江蘇蘇州,四川雅安、安徽歙縣、黃山,廣西橫縣,重慶等地。
㈣ 福建產區的茉莉花茶的產量是多少
在全省80個市、縣、區中有26個市、縣、區產花。1997年共種植茉莉面積3434.8公頃;產花17104噸。分布在福州、寧德、南平、三明等地,主產區為閩侯縣、長樂市、福州市轄區、蕉城區、政和縣等。
福州市郊及閩侯、長樂兩縣市為傳統的福州茉莉花茶產區,鮮花產量佔全省的43%。茉莉花是福州市的市花。福州是我國茉莉花茶的發祥地,所產的茉莉花茶,既有烘青香高味爽、又有茉莉鮮花的濃郁花香,使茶味花香融為一體,形成獨具地域品質特徵的福州茉莉花茶。
1997年福建茉莉花平均產量4980千克/公頃,但在1980年福州市郊新店的茉莉豐產園,產鮮花高達11100千克/公頃;1984年將樂縣城區的和平村也曾創產量13800千克/公頃的高產記錄,從而說明福建茉莉增產潛力還很大。然而,隨著沿海經濟開發區的擴大,部分茉莉花園被圈用、改植,更受於市場經濟所左右,農村勞力流向城市,採花工資、窨制費用劇升,導致大量茶坯紛紛改運廣西。從1992年開始,福建茉莉花和花茶生產逐漸萎縮。另一方面,地處閩北山區的政和縣、松溪縣農村,近年來種植茉莉的積極性很高。政和縣提出要建成福建最大的茉莉花生產基地。該縣石屯鎮2001年春已擴種茉莉46.7公頃。松溪縣規劃在五年內每年擴種茉莉133.3公頃。再現了福建茉莉的復興希望。福州茶廠的中莉牌「茉莉閩毫」榮獲2001年全國優質茉莉花茶評比金獎。
㈤ 茉莉的白粉虱有哪些危害
茉莉白粉虱的危害:白粉虱俗稱小白蛾,福州郊區和閩侯縣的花農稱為專白蜘蛛,屬同翅目粉虱科屬。此蟲是種分布廣、多食性、世代多、繁殖快,影響大的露地和溫室內的害蟲。近年來,尤其是1992年以來,在福建等地的茉莉花區普遍發生為害,特別房前屋後和樹蔭下的茉莉園地或陰雨天多的氣候條件下發生為害更劇。
成蟲和若蟲均棲息於嫩葉的葉背葉脈交叉處,並以銳利的口針刺入葉內吸吮汁液,使之葉片褪綠發黃,皺縮和萎凋,甚至枯死;此外,還會排泄蜜露,污染葉片和嫩梢,引起煙煤病,影響茉莉正常的生長發育,致使花蕾變形、變少、變小,嚴重地影響茉莉的產量和質量,成為茉莉生產上的重要害蟲之一。
㈥ 閩侯上街哪好玩
人民公園不錯
㈦ 福建產地茉莉花茶一棵花也沒有
茉莉花茶是福州的特產,在閩侯有大片的茉莉花基地。閩侯縣茉莉花種植面專積達211公頃,福建屬茉莉花種植面積約2000公頃。然而2000公頃茉莉花顯然不能滿足茉莉花茶企業的需求。「目前福州市已決定今後3年在閩江沿岸、倉山、閩侯、連江、長樂、永泰等地發展茉莉花基地666公頃,並建立茉莉花種植資源圃及苗木繁育基地。
㈧ 福州哪有大片的茉莉花
去花鳥市場看看,茉莉花不好看,就是很香。
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去政和那邊,政和是茉莉花之鄉。那裡的茉莉花是相當的多
㈨ 閩侯縣的經濟發展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5億元(預計數,下同),比增13.5%;公共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74.1億元,比增17.7%,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7.9億元,比增24.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0億元,比增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74元,比增10%;農民人均純收入12235元,比增13%。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位次從第91位躍升到第86位,連續四年成為全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經濟發展「十佳縣」。同時,連續七屆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獲評「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中國根藝之鄉」。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從1998年起進入福建省「十強」縣行列,2001至2003年連續三年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2004年首次進入中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第77位,2008至2009年連續兩年成為福建省唯一的「經濟實力十強」、「經濟發展十佳」雙優縣,2007、2009、2010年度在福州市績效管理中獲得「優秀」名次,2010年和2011年都成為福建省的「經濟實力十強」、「經濟發展十佳」、「縣域科學發展十優」的三優縣,中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
閩侯是福建省主要產糧區之一。有耕地34.5萬畝,沙洲淤積地1.5萬畝,林木蓄積量14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2%。北部中低山為林、茶區,中部低山丘陵為糧、漁、果、防護林綜合區,南部沖積平原為糧、漁、牧多種經營區,西南部中低山丘陵為林、果混合區。1949年,全縣雙季稻播種面積18萬多畝,單季稻17萬多畝,糧食總產量5.36萬噸,平均畝產88公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業經濟得到振興。1989年,糧食總產達19.84萬噸。境內果木、蠶桑、橄欖、六月麻、馬鈴薯5個萬畝基地建設頗具規模。茉莉花、蠶桑的產量都佔全省總產一半以上。1994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9.57萬畝,總產量達21.17萬噸,被省政府授於全省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全年,種植蔬菜21.5萬畝,產量28.34萬噸,肉類總產量2.40萬噸,水果產量4.6萬噸,水產品產量2.54萬噸,禽蛋8486噸,奶產量4228噸,農業總產值達13.33億元。
2011年全年,閩侯縣實現農業總產值42.35億元;新培育6家省市副食品基地、2個精緻農業發展示範區,全縣55家龍頭企業和重點基地創產值20億元,帶動農戶增收6.2億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除險加固山塘水庫21座,新發展大棚設施農業1400畝,補充耕地2027畝,實現占補平衡,「五新」推廣、氣象服務、動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得到強化。
青橄欖基地2000畝有,如 閩侯冰冰青橄欖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銷售 ,采購等, 民國時期,閩侯地方工業十分落後,僅有幾家打鐵鋪、榨油坊。1949年,閩侯縣工業總產值只有225萬元,是年,創辦閩琅電廠,為全縣第一家地方國營企業。1956年後,辦起造船、磚瓦、角梳、鐵器、橡膠、紡織、蠶絲、印刷、皮鞋等生產合作社和公私合營企業,工業總產值為1429萬元。1958年又辦縣鋼鐵廠、通用機器廠、電機廠、農械廠、糖廠、錳礦等大型工業企業,同時將一大批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包括食品、機械、化學、紡織、建材、木材加工、非金屬礦產加工等八大行業,改為地方國營工業。1961年,壓縮基建投資規模,部分工業企業下馬關閉或合並建制。裝機容量8400千瓦的大目溪水電站和年產萬噸的磷肥廠等骨幹企業先後建成投產,使閩侯縣工業初具規模。1966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15家,職工3400人,工業產值1776萬元。「文化大革命」期間, 許多工廠被迫停工停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給閩侯縣地方工業注入新的活力,1988年全縣擁有機械、化工、建材、紡織、電子、食品、美術工藝等企業270多家,職工1萬多人,總產值1.7億元,比1978年翻了兩番多。主要工業品有風機、電線、橡膠管帶、飲料酒、滌綸噴膠棉等,其中創部優產品3項,省優4項,市優12項。1994年,全縣鄉集體以上工業企業246家,工業總產值12.42億元(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
2011年全年,閩侯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540億元,汽車、機電、工藝、建材、食品等支柱產業分別完成規模產值233億元、80億元、55億元、60億元和36億元,新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78億元。「兩區三園」承載功能不斷提升,青口投資區創產值310億元。閩侯經濟技術開發區一、二期投產企業達71家,產值突破60億元。海西高新園18個項目動建,中青創投、山亞科技即將封頂。生物醫葯和機電產業園建設扎實推進,兆元光電等項目動工建設。 歷史發展 唐代,閩侯縣官系府城所在縣,不設縣學,到宋時始設縣學,有閩縣、侯官、懷安三縣學。還創立私立或官立的書院。元朝開始,出現社學、私塾。明清時書院得到大發展,私塾遍及鄉村。清時,今境內有古靈、新唐、淘南、文山、湖山等書院。清末,部分私塾發展為小學,形成私塾與學校並存的局面。
1949年縣內有中心小學65所、國民小學122所、私立初級小學2所。1952年,共設26個小學輔導區,57所中心小學、190所公立小學、2所私立小學。1956年底,有幼兒園79所,在園幼兒5328人,教職工163人;小學458所,學生53249人,教師1222人;中學6所,學生2765人,教師181人。1965年,有小學610所,中學15所,幼兒園140所。「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受到嚴重沖擊,學校一度停課,到1969年春復課。閩侯教育事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大學城 多所福建高校入駐閩侯上街鎮,構成了福州大學 城。大學城西鄰福銀高速公路, 北臨京台高速公路,東鄰316國道, 是福建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科研和交流的中心。分為校園區、公寓區、科技園區、教師公寓區、共建區、保留社區、安置社區、生態廊道區、中心共享區等9個區域。大學新區組建以基礎學科為支撐,應用學科為主體,高新技術學科為重點的20多個學科(群),形成理工類學科為主,學科優勢特點明顯的辦學體系。新區還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商業服務業等產業,形成省會中心城市新興的科教區。 截至2012年,進駐上街大學城的高校、主要中學如下: 上街高新區大學城入駐學校名單(排名不分先後)學校名稱辦學層次屬性福州大 學 本碩博 福建省屬,211工程福建師范大 學 本碩博 福建省屬福建中醫葯大學 本碩博 福建省屬福建醫科大學 本碩博 福建省屬福建工程學院 本碩 福建省屬閩江學 院 本碩 福州屬福建江夏學 院 本科 福建省屬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 本科 獨立學院福州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 公立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 校 高職 公立福州第一技工學校、省機械學校 中專 公立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 高職 私立福建福州一中高中公立福建閩侯六中高中公立 歷史上閩侯農業技藝雖有一定發展,但長期仍停留在男耕女織落後狀態,直至民國31年,始有趙爾隼在境內大部分洲村辦私營農場,推廣南特號、一條香、金早水稻等新品種,引種岱字、德字棉花新品種,並進行水產、果樹科研實驗。
50年代,農村群眾性科學實驗活動比較活躍,1952~1953年水稻專家李森惠在荊溪關中村進行水稻高產試驗。1966年,曾在南通公社召開中國和福建省的群眾性科學實驗活動交流會和現場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科協在中小學建立500多個科技興趣小組,共製作「三小」(小發明、小製作、小論文)作品400多件(篇)。榮獲省科協授予「全省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縣」稱號。同時,把科技成果應用於工農業生產。在農業方面,60年代,選育水稻品種117種,其中晚稻品種「紅晚52」,在中國推廣面積達百萬畝,獲第一屆全國科學大會進步獎。1978年,評出104個獲獎項目,其中36項獲地市級科研成果獎。1985年始,在農村實施「星火計劃」,至1994年,全縣共實施星火項目130多項,總投資約4000多萬元。在工業方面,開發省優、市優產品,一部分科研成果還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衛生巾等原材料熱熔膠產品,1990年獲「中國婦女兒童四十周年博覽會」銅獎。 總體規劃 閩侯規劃打造「生態閩侯、山水江城」,並將形成「一心、兩翼、三區、五城」的縣域空間發展布局。
「一心」,是指閩侯縣城核心,為綜合服務及生活功能區,包括甘蔗街道和竹岐鎮區;「兩翼」,指南翼、北翼。南翼相對較「重」,以發展傳統的製造業、商貿物流業為主,包括南嶼、南通、祥謙、尚干、青口等鄉鎮。北翼相對較「輕」,以發展生態旅遊、養生度假、文化休閑等新興綠色經濟為主,包括白沙、鴻尾、小箬、大湖、洋里、廷坪等鄉鎮;「三區」,是指將山區依據自然稟賦和發展潛力劃分為生態旅遊區、休閑養生區、文化創意區,設定產業准入門檻,重點發展生態型、高端型產業;「五城」,是指閩侯大縣城、上街大學城、南嶼科技城、南通商貿物流城、青口汽車城。截至2013年4月,閩侯縣城新區的市民廣場、科技中心、文化中心、閩都民俗園等項目已基本建成。這里將作為大縣城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閩侯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一帶」、「五區」的布局結構是閩侯大縣城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一帶」,即閩江濱水休閑帶。閩侯將利用閩江的山水景觀和親水空間,形成生態休閑、親水娛樂和高檔居住區相融合的發展地帶。「五區」,即將甘蔗片區作為大縣城的主城區;竹岐片區作為綜合居住片區;關源片區作為閩侯經濟技術開發區延伸產業園區,發展創意及高科技產業;金水湖片區依託優美的湖光山色,發展成集旅遊、觀光、房地產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區,打造新縣城的「世外桃源」;白沙片區則是小城鎮綜合改革區。 建設詳情 截至2012年底,閩侯縣城新區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市民廣場等項目基本建成,舊城改造安置房已封頂10幢,縣實驗幼兒園新園主體工程完工。四個試點小城鎮全年實施56個項目,完成投資55.8億元,青口體育館、中央公園和南嶼「兩園區」安置房等項目處在建設中,荊溪科技文體中心、綠地公園和白沙第二供水工程、116縣道改造等項目基本建成。
基礎設施方面,螺洲大橋南連接線、新南港大橋等一批重點項目處在建設中,旗山大道東半幅(南嶼段)拓寬工程、邱陽河道路、南通新自來水廠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用,閩江下游南港南岸防洪排澇工程持續實施。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白沙孔元和南通洲頭精品示範村建設啟動,投入7500萬元實施山區道路提升改造,投入5418萬元保障10.7萬人安全飲用水。「造福工程」、農村改廁、廣播電視村村通及新一輪農網改造等年度任務完成。 古代,閩侯城鄉群眾靠中葯、青草葯治病。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當時境內馬尾由英國人辦一家「聖教醫院」,西醫、西葯開始傳入閩侯。民國27年把戒煙院改為閩侯縣衛生院,此後西醫逐漸發展。但廣大農村仍然嚴重缺醫少葯,各種病魔肆虐,1949年,年均死亡率高達30‰,人均壽命只有35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政府開展防病滅病工作,1952年消滅鼠疫和天花,霍亂得到有效控制,其他傳染病得以預防和治療。50年代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80年代治理臟、亂、差,90年代創建全國文明衛生城市活動,血吸蟲病、絲蟲病、麻風病等基本被消滅。1985年初,閩侯縣被列為中國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的第二周期婦幼衛生示範縣,婦幼保健工作得到極大的加強和發展。1990年縣人均壽命為70.1歲。1993年閩侯縣被評為福建省省級衛生縣城。1994年,全縣婦幼、孕婦管理村達195個,佔66.3%;孕產婦系統管理2361人;保健管理5437人,保健覆蓋率98.4%;兒童「四苗」單苗接種率達99.8%。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醫療衛生事業取得歷史性的突破,農村三級醫療網路日趨完善。至1994年底,醫療衛生機構有縣直屬單位6個、工業及其它系統36個,全縣15個鄉鎮設有中心衛生院3個、衛生院11個、村醫療點423個,行政村醫療點覆蓋率100%。全縣有醫務人員1701人,病床577張,增添B超等各項全套先進醫療器械設備8台,擴大醫療服務新項目130多項。 閩侯民間傳統體育有武術、游泳、龍舟等,並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武術源遠流長,清代就有武進士29人,出了武狀元宋鴻圖、武探花林培基。民國時,南嶼人周子和的虎形拳傳入日本,成為當今日本沖繩上地流空手道的始祖。陳春官是閩侯縣羅漢拳、香店拳的傳人之一,1957年、1960年、1962年三次參加省武術觀摩表演賽,均獲表演獎。1980年縣武術運動員參加福建省傳統武術比賽獲第三名。
閩侯溪河網布,具備游泳運動和龍舟競渡的良好條件。群眾性游泳渡江活動踴躍。1958年端午節,成立縣第一支女子龍舟隊。1979年縣業余少年體育學校游泳隊赴福州比賽,獲男女團體總分第一名,及個人18項冠軍。1986年閩侯縣男、女龍舟隊參加省龍舟調賽,尚干男隊獲第一名,並赴日本參加長崎龍舟選手賽,獲第二名。1988年6月,青口男子龍舟隊參加福清國際龍舟邀請賽,獲第二名;祥謙女子隊獲表演賽第一名。1989年9月祥謙女子龍舟隊參加武漢國際龍舟邀請賽,獲600米、1000米團體亞軍。1990年閩侯籍游泳運動員張曉峰在全國城市運動會上榮獲4枚金牌,同年10月,參加全國游泳錦標賽,又獲金牌1枚。
全縣機關、農村、學校,普遍開展籃球、排球、乒乓球、棋類、跑步等體育活動,學校開展《國家體育鍛煉標准》活動的施行面達100%,達標率達93.6%。1994年,閩侯縣被評為省《鍛標》工作先進縣。 在閩侯傳播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道教是最早傳入閩侯的。漢代的介琰,受元一無為之道,隱於方山(今閩侯五虎山)。佛教始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在侯官縣越王山(今福州)建紹因寺。天主教傳入閩侯,始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基督教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傳入甘蔗。這些教派由於不同時代統治階級的倡導或抑制而有盛有衰。閩侯縣解放時(1949年8月17日),道教、佛教均已衰落,大佛寺和天主教、基督教教堂仍有宗教活動,尚有天主教、基督教教徒2186人。20世紀50年代後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左」的思想影響,宗教活動基本停止,寺院教堂大部關閉或改作他用,教徒銳減。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縣政府加強對宗教工作的領導,健全宗教機構,充實宗教幹部,各教派先後恢復活動。1993年,縣成立佛教協會,有會員556人;開放基督教堂(點)38個,有教徒1.6萬人;天主教堂(點)7個,有教徒近3千人;在冊道教宮觀18座,道士50餘人。
㈩ 茉莉花茶有哪些特點
茉莉花茶是由素茶(茶坯)和茉莉鮮花窨制而成的香型茶。飲之既有茶的真味,又有茉莉花的芬芳,深受消費者喜愛,屬再加工茶類。
茉莉花茶製法起源於南宋。在花茶的生產歷史上,人們最早普遍使用於增加茶香味的花朵就是茉莉花。南宋·施岳《步月·茉莉》詞中注釋說:「茉莉,嶺表所產,此花四月開,直至桂花時尚有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在1240年前後,南宋·趙希鵠的《調燮類編》也有用香花熏制花茶的具體記述:「木樨(即桂花——編者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橘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諸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香氣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摘花為伴。花多則太香,花少則欠香,而不盡美,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如木樨花,須去其枝蒂及塵垢蟲蟻,用瓷罐,一層花一層茶投間至滿,紙箬扎固入鍋,隔罐湯煮,取出待冷,用紙封裹,置火上焙乾收用。諸花仿此。」說明茉莉花茶生產迄今已有700餘年歷史。
至明代,花茶加工有了較大發展。朱權的《茶譜》載:「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宿開,換舊花,如此數日,其茶自有香味可愛;」劉基的《多能鄙事》也載:有的則用「錫打連蓋四層盒一個,下層裝上等高江茶半盒,中一層鑽箸頭大孔數十個,薄紙封,裝花,次上一層,亦鑽小孔,薄紙封,松裝茶,以蓋蓋定,紙封經宿開,去舊花,換新花,如此三度。」這時的花茶還處於自給性生產,尚未形成商品。並且對花茶的看法還產生過分歧:如田藝蘅《煮泉小品》認為花茶,「雖風韻可賞,亦損茶味,如有佳茶,亦無此事」。又如徐的《茗譚》也載:「取諸花和茶藏之,殊奪真味,閩人多以茉莉之屬,浸水瀹茶,雖一時香氣浮碗,而於茶理大舛。」
到了清代,花茶加工又有進展,對茶坯選擇和用花量提出了要求。陳眉公《致富奇書廣集》:「上品之茶,不宜花拌,拌則失其真味,下品之茶,拌亦不佳,惟中品之茶可用花拌之,則馨香可愛。凡拌茶,宜三分茶一分花為率,蘭花則用五分之一,菊則九分之一。」
茉莉花商品性生產始於19世紀50年代,至今有150年歷史。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京、津茶商到福建長樂,受茉莉花熏制鼻煙的啟示,進行了茉莉花熏制茶葉的批量生產,效果甚佳。運銷東北、華北市場,大受消費者歡迎,茶商獲利豐厚,從而激發了茉莉花茶生產的迅猛發展,茉莉種植也由長樂擴至福州郊區和閩侯一帶。1900年鮮花產量達1500噸。花量的增加吸引了各地茶商紛紛從安徽、浙江等地大量調運茶葉到福州窨花。
1928—1938年是福州(含長樂、閩侯兩縣)生產花茶的全盛時期,1933年花茶產量達7500噸;1936年產鮮花3000噸,均為歷史最高峰。福州也成為我國最早的花茶生產中心。這一時期有國內茶商80多家,雲集福州開行、辦廠、設庄、經營茉莉花茶。也有外商先後在福州開設洋行,遂將福州花茶遠銷歐、美和南洋各地。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東北花茶市場遭受毀滅性打擊,眾多茶商停業、茶廠停產、花園拋荒、改種。及至新中國成立前夕,福州的香花產量只有200噸,僅為最高年份的6%。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花茶生產逐漸恢復,並伴隨著國民經濟繁榮而持續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更為迅速,已再創歷史新高。2001年全國茉莉花茶產量已達11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