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茉莉花有幾首

茉莉花有幾首

發布時間: 2021-01-04 05:18:04

❶ 關於《茉莉花》這首歌的資料

起源①江蘇民歌名。 關於《茉莉花》這首江蘇民歌的起源,歷來有不少說法。其中甚至還有《茉莉花》源至古印度佛教音樂之說。目前國內比較肯定和准確的說法是,《茉莉花》的前身是流傳在揚州儀征、南京六合等地的小曲「鮮花調」(又名「仙花調」)。這種曲調廣泛流傳於明、清時期。現存最早的「鮮花調」歌詞見於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1年)揚州戲曲演出腳本《綴白裘》叢書中《花鼓》一劇的「仙花調」。現在發現最早的曲譜,國外見於約翰·貝羅的《中國游記》中記載的「小調」(有譜無詞,後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特》中)。國內最早記譜為工尺譜,此工尺譜記載在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揚州清曲家王萬卿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王萬卿演唱的「鮮花調」更接近當代流行的「茉莉花」。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江蘇六合八百橋鎮金牛山腳下演出。一個雨天的下午,年僅14歲的小團員何仿(何仿,著名軍旅作曲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聽當地人說附近有位藝人不僅吹拉彈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間茅屋裡找到了那位藝人。藝人很熱情,問何仿有沒有聽過《鮮花調》。何仿搖了搖頭。藝人說,這歌在道光年間就有人唱,蠻好聽的。說著藝人拉著琴唱了起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年輕的何仿一下子就被這首悠揚動聽的《鮮花調》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不僅用簡譜記下了這首歌,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鮮花調》雖然動聽,但畢竟來自於民間,創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慮再三,對《鮮花調》動了「大手術」,將歌中三種花改為一種花,更改後的歌詞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1957年,已是前線歌舞團作曲兼指揮的何仿率合唱隊到北京參加全軍文藝會演,修改後的六合民歌《茉莉花》一炮打響,不久被正式灌製成唱片,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國門,在維也納歌劇院唱響。在這之前,何仿又對歌詞作了修改,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旋律上又進一步豐富,在維也納演出受到高度贊賞。從此《茉莉花》一發不可收,從奧地利唱到前蘇聯,唱到印尼、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唱遍了世界各地。還被收入了《世界名曲專輯》。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會展中心5樓會議大廳,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之前,中國軍樂隊奏響了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交接儀式現場奏響。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首都蒙特卡洛舉行的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投票活動現場,中國代表團的申博宣傳片中先後十多次響起《茉莉花》的旋律,並以此征服了各國代表和國展局的官員。2004年8月1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傾倒了全世界的觀眾。發展影響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揚州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1942年冬天,著名軍旅作曲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蘇皖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整理加工者音樂家何仿先生到六合八百橋鎮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歌詞 《茉莉花》江蘇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❷ 《茉莉花》是一首__(地區)民歌

《茉莉花》是一首江蘇的民歌

❸ 兩首歌曲茉莉花的區別與介紹

民歌茉莉花的歷史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為「鮮花調」,有幾百種鳴唱法,但大同小異,實際就是一種,音樂界稱為「近似音調」。這種曲調廣泛流傳於明、清,主要流行區在江浙。據已故音樂史論家章鳴(原中國藝術研究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等專家考證清代的「鮮花調」是在明代已流行於揚州的「鮮花調」基礎上的發展。揚州清曲,以及從揚州清曲中汲取豐富營養的揚劇,都有「鮮花調」曲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國音樂源遠流長,但最大遺憾是,長期以來大多數只有曲牌名及歌詞,很少有曲譜記載。現存最早的「鮮花調」(又名「仙花調」)歌詞,見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揚州戲曲演出腳本《綴白裘》叢書中《花鼓》一劇的「仙花調」。現在發現最早的曲譜,國外見於由英國人希特納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中記載的「小調」(有譜無詞,後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中);國內最早記譜為工尺譜,此工尺譜記載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揚州清曲家王萬卿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王萬卿演唱的「鮮花調」更接近當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為1840年抄本《張菊田琴譜》之古琴曲。現代首次以簡譜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線歌舞團到北京作匯報演出,演唱很成功,後灌制了唱片,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揚州大規模採集民歌,所收錄的1000餘首民歌中,就有儀征、江都、興化三種「茉莉花」,詞曲大同小異。90年入選《中國民歌集成.江蘇卷》的揚州民歌達230餘首,「茉莉花」(即「鮮花調」以7種詞曲形式列入該書,第一種即為何仿這一首,在其曲最後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詞、記譜」。 下載: http://www.xtyou.com/Soft/jz/200508/376.html7 回

❹ 民歌<茉莉花>有幾個版本

回漪漪:

民歌茉莉花的歷史

除了江蘇、東北、河北流傳著《茉莉花》的民歌以外,我國還包括山西、陝西、四川等省市流傳著《茉莉花》的民歌。但由於江蘇民歌《茉莉花》其旋律婉轉、優美,很生動的表現了茉莉花的特點,因此這首《茉莉花》早在18—19世紀享譽全世界。義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歌劇《圖蘭多特》中就以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旋律為主題再現了神秘而美麗的中國。

江蘇《茉莉花》是一首產生於明末清初,流傳東北地區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小調歌曲,距今約有300年的歷史。最早的時候叫《鮮花調》,由於第一句是個重疊句,所以又稱為《雙疊翠》或《雙疊詞》。十八世紀下半葉傳到西方,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於歌劇《圖蘭多特》中作為公主的主題曲。此歌最早收入我國由貯香主人編輯的《小慧集》中。江蘇《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國作曲家盧梭收入他所編的《音樂辭典》中,此曲還流傳到日本、朝鮮、美國等國家,成為中國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江蘇《茉莉花》的曲調婉轉、流暢、細膩、柔美、淳樸。曲式是由四個樂句構成單部曲式;調式為徴調式。現代版的《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根據江蘇民歌《茉莉花》改編創作的,是目前流傳最廣的《茉莉花》。歌詞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擔心受責罵,被人取笑,又怕傷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一個天真可愛純潔的美好形象,生動而又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

江蘇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聲音階曲折的級進為主,旋律婉轉流暢,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點,宛如一幅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的圖畫。歌詞一般只有開始關於茉莉花的幾段,不唱《西廂記》的故事。民歌手往往採用吳語演唱這首歌曲,其風格細膩優雅,聽來感到新穎親切,生動地刻畫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藝術感染力。

與江蘇的《茉莉花》比起來,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調則更具有敘述性質。它的速度緩慢,旋律的進行委婉。民歌表演者為了加強對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時從戲曲音樂中汲取素材來豐富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後有一個較長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呂劇「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貼切。



蔡琴-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

啊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

啊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

啊茉莉花

❺ 茉莉花這首歌是什麼時候有的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揚州附近的儀征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❻ 一首關於茉莉花的歌

應該是梁靜茹的《茉莉花》吧,你試聽一下
好一朵美麗的回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答
又香又白
人人誇
不讓誰把心摘下
就等那個人愛呀
茉莉花呀茉莉花
誰當我情人茉莉花
你說我真好
什麼都好
誰當我情人作夢都會笑
我望著窗外的街角
看到心酸走來幸福走掉
wu~
不讓誰把心摘下
就等那個人愛呀
茉莉花呀茉莉花
誰當我情人茉莉花
你說我真好
什麼都好
誰當我情人作夢都會笑
我望著窗外的街角
看到心酸走來幸福走掉
你說我真好
比誰都好
有適合的人要幫我介紹
如果我真的那麼好
你為什麼不要為什麼不要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茉莉花呀茉莉花~

❼ 《茉莉花》是怎麼成為第二首國歌的

一、 一曲茉莉花,芬芳飄四方

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門回歸交接儀式現場,當中國政府代表團入場時,一曲江蘇民歌《茉莉花》由軍樂團奏響。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這首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幾乎是我們國家在重要事件和相關國際重要場合下的必奏之歌。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歸祖國的交接儀式上,在中英兩國領導人出場前,兩國軍樂隊各奏三首樂曲,中國軍樂隊演奏的第一首樂曲是江蘇民歌《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區政府成立慶典上,在譚盾指揮的「天、地、人」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又演奏了這首樂曲的「遼寧版」,香港的少年合唱隊演唱了這首歌;1997年秋,***主席訪問美國舉世矚目,柯林頓總統在白宮草坪舉行歡迎音樂會,美國交響樂團演奏了這首歌;1998年柯林頓總統回訪中國,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文藝晚會上,這首歌在男女聲二重唱演繹下,使柯林頓聽得如痴如醉;1999年春節,中央民樂團首赴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新年音樂會,民樂團合奏了這首曲子,良宵一曲酣暢淋漓,維也納金色大廳掌聲雷動;1999年5月1日,昆明世博會隆重開館,奏響的還是這首茉莉花。1999年7月,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世紀世界」音樂會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舉行,參加演出的俄羅斯紅軍歌舞團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純正的中文演唱了這首歌,激起滿堂喝采,掌聲經久不息。

許多人都十分喜歡這首歌。在香港回歸儀式上,中方軍樂團演奏這首歌是***同志親自點定的,而***在以國家主席身份舉行國宴時,曾經親自指揮軍樂團為來賓演奏這首民歌。中國流行音樂對這首民歌的多種版本的新編演唱,更是花樣疊出,常州姑娘周泓艷的《又見茉莉花》是其中的代表作。

《茉莉花》早在50年代就在全世界傳唱,一直傳唱到現在。在流傳過程中,僅中國關於《茉莉花》的唱法就有幾十種,比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線歌舞團蘇州籍歌唱家程桂蘭用「吳儂軟語」演唱的,所以,有人還以為《茉莉花》是蘇南民歌。《茉莉花》在國外也有多種版本傳唱,美國著名的薩克斯演奏家凱利金改編演奏的《茉莉花》長達8分鍾,清香四溢;兩年前,美國發射一顆向外太空飛行尋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飛船,搭載了許多國家的優美樂曲作為地球禮物送給外空生命,中國入選的樂曲就是這首《茉莉花》。

二、 美麗的茉莉花是誰採摘?

「茉莉花,茉莉花」,這朵美麗的茉莉花誰採摘?這朵花是何仿採摘的,從民間藝術豐厚土壤中採得。何仿今年72歲,那還是半個世紀前的事。

1942年冬,何仿是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小演員,才14歲,那是日本鬼子大掃盪的艱苦時期。部隊黨委宣傳部長張勁夫同志指示他們到邊區去開展反掃盪的宣傳,同時響應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號召,深入到農村去,向民間藝人學習。

何仿與戰友冒著風雨,踏著泥濘的山間小路,到揚州附近的六合金牛山地區去,一天,他們找到了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揚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鮮花調》。

《鮮花調》是揚劇的曲調,原歌分三段,藝人是用男扮女音的調門演唱給何仿聽的,何仿邊聽邊記詞曲,原詞是這樣的: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香香也香不過她;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

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這首歌確實婉轉悠揚,何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反復吟唱,何仿又覺得,原歌分別吟唱了三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藝術形象不夠集中,又是以小女子的「奴」人為稱,唱的實際上是哥哥妹妹的相思情,對於部隊表演,就不太合適,而且,原歌盡管樂音優美,但帶有一定的輕挑感覺,如果能修改一下,就好了。當時他畢竟還沒有這個能力,直到1957年,被部隊送往上海音樂學院進修深造過的何仿,在北京與民主德國的合唱專家一起探討民歌演唱,要找一首合適女聲合唱的中國民歌,他想到了這首《鮮花調》。經過對原曲原詞的修改,三段歌詞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嘆,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線歌舞團一曲唱紅,當年中國唱片社出版了唱片,從此,這首江蘇揚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傳遍世界樂壇。

何仿採摘這朵茉莉花,決不偶然,這與他是安徽天長縣人有著非常緊密的文化風土人情上的血肉關聯。天長縣是安徽南部突伸進江蘇揚州和南京六合的一個地方,是屬於揚州的文化圈的,所以,何仿才會對這首揚州民歌「識貨」,情有獨鍾,由他進行了成功的再創作。

有意思的是,人們一提起何仿,想到的可能只是這首歌。實際上,何仿創作了很多受部隊歡迎的好歌,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首都電影院聽了何仿作詞作曲並擔任演唱指揮的《淮海戰役組歌》後,拍著何仿的肩膀說: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但這首《茉莉花》太出名了,蓋過了一切,因此,熟人總是跟他開玩笑,「老何啊,人一輩子能有這么一朵花,就很不容易了啊。」何仿1941年春13歲時投奔革命,參加新四軍,先後在華野三野政治部部隊文工團、華東軍區解放軍藝術劇院和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工作,歷任音樂組長、副股長、作曲、合唱隊長兼指揮、副團長、團長。在幾十年的部隊文藝生涯中,他創作了《前進在陸地天空海洋》、《五個炊事兵》、《我們是千裏海防的巡邏兵》、《我的名字叫中國》、歌劇《大翻身》等一批有著時代影響力的作品,在全國全軍多次獲獎,為國家一級作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8年他從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團長、藝術指導的位置上離休,是正軍級幹部。

三、何仿多次見到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周總理特別喜愛這首《茉莉花》

作為一位作曲家,一位部隊文藝工作者,他激情昂揚的音樂創作生涯,是與軍隊、與共和國的成長水乳交融在一起的,這使他與共和國的許多重大歷史場面緊緊聯系在一起。1998年初,中央電視台介紹何仿與《茉莉花》的專題片《芬芳年代》上下集播出,這又是全國紀念總理誕辰百年的時候,何仿在茉莉花的美妙樂曲聲中,浮現出與周總理的一次次見面情景。

64至65年間,何仿三次見到周總理。周總理的品格給何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64年全軍文藝匯演,前線歌舞團的節目受到好評,最後領導接見全體參演單位合影時,前線歌舞團領導被要求站在正中,當時,前線歌舞團的領導只有何仿在,何仿被安排在正中間,兩旁是朱德和劉少奇,他後退了半步,由於個子矮,結果,拍成了在朱德和劉少奇肩膀中間露出一個臉的樣子,而此時,周總理卻遠遠地站在前排的邊上。周總理拍照合影很少往中間站,有其它領導人在場他謙讓,他一個人與大家在一起時他還是謙讓,63年前線話劇團成功上演了《霓虹燈下的哨兵》後,周總理非常高興,把話劇團主創人員和主要演員請到自己家中吃飯,吃完飯拍照合影時,大家讓周總理和鄧穎超坐在正中間,周總理就是不同意,堅持站在邊上,他說:「我是主人,怎麼能坐在正當中呢?」而是讓張澤易團長坐在正中間。

65年春天,周總理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陳毅副總理兼外長作為副團長到印泥參加慶祝萬隆會議十周年活動,各國都帶了文藝演出團體,參加慶祝演出,文化部在徵求周總理意見時,周總理說:「我帶前線歌舞團去。」到印泥參加演出,前線歌舞團的節目中就有女聲小組唱《茉莉花》,每當演唱這首歌時,周總理總是聽得非常專注,臉上是喜悅之情,會議結束後,前線歌舞團到柬埔寨去演出,周總理則回國,中國駐印泥大使館為周總理舉行送行晚會,在晚會上,前線歌舞團演唱了許多江蘇民歌,如《拔根蘆柴花》、《九連環》,最後唱了《茉莉花》,周總理聽後感慨地說,我13歲離家鄉,你們美妙的歌聲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沒有回過的蘇北老家了。女演員孫子鳳忙問:「總理,你為什麼不回家去看看呢?」「工作太忙了!」這時,何仿指揮演員排好隊形,又唱了一遍《茉莉花》給總理聽,總理聽後感謝大家的好意,又詼諧地說: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

❽ 關於<<茉莉花>>這首歌的幾個問題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2、電視劇《茉莉花>>應用了這首歌。【主要演員】 陳道明--飾顧紹棠陶紅--飾晴宇李宗翰--飾林唯賢賈一平--飾公孫雷李念--飾顧佳慧魏宗萬--飾胡團防程前--飾洋買辦王菁華--飾梅三娘 【故事簡介】 三十年代,「一·二八」戰事剛完,上海附近的一處水鄉小鎮,煙雨凄迷。民族資本家林桐箴、「青幫」龍頭顧紹棠與本埠巨商公孫長生正在上演一出「三國」戲。一番激烈的「鬥茶」大賽,公孫長生的「第一香」終奪「茶魁」。 老道的顧紹棠早欲吞占「第一香」並竊取窖制花茶的秘笈,雨夜雇凶血洗公孫宅。從死亡邊緣逃脫的公孫家遺孤公孫雷兄妹從此踏上了報仇血恨之路。 林桐箴之子林唯賢從上海的洋人學堂學成歸來,卻無趣接替父親生意,一心只想收集江南民謠。顧紹棠密謀搶奪「第一香」,派相好京劇名伶晴宇前去親近林桐箴。不料,對顧紹棠早存失望的晴宇順勢暗投林桐箴,二人聯手對付顧紹棠。 鎮上河邊,公孫雷、林唯賢、胡奕三個青春少年回憶兒時,道出各自理想,並結義兄弟。 大氣淡定的林桐箴攜忠心的老管家岳樂一道巧妙應對誓奪「第一香」的顧紹棠和一心搶回家產的公孫雷。最後的拍賣會,一番驚心動魄的爭奪,林桐箴終於奪得「第一香」。 晴宇寄居林家,然始終得不到內心高傲而冷漠的林桐箴的信任與溫情。晴宇絕望中,漸漸移情於孤孑而胸懷復仇霸氣的公孫雷。胡團防之子胡奕與顧紹棠的愛女顧佳慧雖早年定過「娃娃親」,但佳慧對其終無動心。佳慧在第一香的花海中三次偶遇林唯賢,二人之間悄生愛意。 公孫雷為實現復仇大計假意投奔顧紹棠,並故意親近佳慧。胡奕得知林唯賢與佳慧相戀,傷感離鎮,南下投考軍校。林唯賢也內心痛苦領受父命前往上海操盤股市。林桐箴與顧紹棠在股市激烈鬥法,進退膠著。卷土重來的顧紹棠此次拉攏滬上洋商、買辦、青幫等強力後盾,並利用女兒與林唯賢的關系,竊得林桐箴的全盤計劃,最後一番精彩大戰,終在股市上徹底擊垮林桐箴。 林桐箴憤而自殺。顧紹棠欲斬草除根。老管家岳樂冒死強拉林唯賢離別小鎮…… 五年後,已經積聚經濟實力的林唯賢回滬。此時顧紹棠已成上海商界和「青幫」的無冕之王,公孫雷已是顧紹棠的得力助手,胡奕奉重慶之令潛回上海,跟汪偽特工組織「76號」展開了一番當時滬上聞名的特工戰。 一心想暗助公孫雷奪回「第一香」的晴宇再次忍辱投入顧紹棠的懷抱,但私下仍與公孫雷偷情。此時顧紹棠借「特工大戰」的混亂局面,暗使公孫雷除掉心患,以獨霸商界。這時心中早有報復計劃的林唯賢正借機會接近公孫雷的妹妹、當紅明星公孫令婉。 老謀深算的顧紹棠查出出賣自己的竟是公孫雷,欲令佳慧解除與公孫雷的婚約。但畢竟當前還有更大的敵人,心照不宣的顧紹棠和公孫雷兩人合力對付前來復仇的林唯賢。只是此時的公孫雷已暗有打算…… 就這樣,在這片看似寧靜、美麗的茉莉花海背後,輪番上演著兩代人為各自利益的血腥爭斗。蘇州河邊,夕陽欲墜。樂譜隨水飄零,那首似淡似煙的《茉莉花》歌聲蒼涼響起,歌聲隨風越飄越遠…… 3、改編過的<<茉莉花>>【歌手】梁靜茹(Liang,ChingJu) 【製作人員】作曲:李正帆作詞:姚若龍 【歌詞】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丫又香又白人人誇不讓誰把心摘下就等那個人愛呀茉莉花呀茉莉花誰當我情人茉莉花 你說我真好什麼都好誰當我情人作夢都會笑我望著窗外的街角看到心酸走來幸福走掉

❾ 茉莉花, 這首歌曲有幾個版本

原版的就兩種曲調的,翻唱的是不少,還有一版梁靜茹的

❿ 《茉莉花》 歌曲簡介

好一朵茉莉花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茉莉花》研究綜述 株洲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程方 大江南北有不少《茉莉花》,流傳很廣,並且有很多人都知道在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特》中用了《茉莉花》曲調,但到底用的是哪首《茉莉花》呢?是江蘇的《茉莉花》( ) ? 還是乾隆年間英國人Hittner在中國記錄的《茉莉花》( ) ?很多人並不是十分清楚,大多隻是聽說感到驕傲而已,畢竟能夠看到整幕歌劇《圖蘭多特》的人不多,而且研究《茉莉花》(在以後的下文中簡稱為《茉》)的人也不多。八十年代以來,在各期刊和專著上對《茉》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茉》的「源流」「傳播」「不同地區民歌《茉》的比較」及「《茉》在其他傳統音樂體裁中的比較研究」等方面,現綜述如下: 一.《茉莉花》溯源 主要的文章有:錢仁康的《樂歌考源(十六)》(1985/5《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錢仁康音樂文選(上)》)、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藝苑》1982/1)及馮光鈺的專著《中國同宗民歌》(1998年第1版,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錢仁康在《樂歌考源(十六)》和《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中對《茉》的源流進行了詳細考證(但兩篇文章在時間上出現了矛盾):我國最早刊載《茉》歌詞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5)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記載了《西廂記》的劇詞,沒記曲譜;中國最早刊載《茉》曲譜的是道光十七年(1838)(在《樂歌考源》上又說是1837年)貯香主人編輯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載有簫卿主人用工尺譜記錄的《鮮花調》曲譜;《茉》曲譜最早的記譜見於1804年(在《樂歌考源》上又說是1806年)在英國倫敦出版的、英國地理學家、旅行家、英第一任駐華大使秘書(乾隆1792—1794年間)巴羅(John Barron)寫的《中國旅行》(Travels in China)的第十章,書中說《茉》譜是希特納(Mr Hittner)記錄的,錢先生從原書中的羅馬字拼音歌詞來推測,Hittner可能是從廣州記錄這首民歌的。對於Hittner記譜的「樸素」的《茉》的曲調到底是哪個地方的民歌,他確切是在何地記錄的,沒有文章再進一步考證。 易人在她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一文中對《茉》的考源是根據1980年《音樂論叢》第三輯錢仁康發表的《「媽媽娘你好糊塗」和「茉莉花」在外國》一文來寫的。易人指出:《茉》最早名稱叫《雙疊翠》,以後才稱為《鮮花調(或《茉》)》,她同時考證了茉莉花這一植物的傳入,是一千多年前由阿拉伯和印度傳入我國,最早見於福建、廣東,三百多年前傳到蘇州、杭州、揚州一帶。 馮光鈺在《中國同宗民歌》中提到《茉》的溯源,但不如錢仁康細致。對於貯香主人編輯的《小慧集》到底在哪年出版,兩人的文章記載很不統一,馮光鈺記載的是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錢仁康記載的是道光十七年,對於「公元」的確切年份錢先生自身就有矛盾(前面已提到)。另外馮光鈺根據《茉》唱詞與曲調的雙疊翠形式,試圖通過明代散曲家劉效祖的刻本《詞臠》中出現的《雙疊翠》唱詞來考證《茉》與《雙疊翠》的曲調是否有傳承關系,他提出了問題,但結論卻不得而知。 二.《茉莉花》的歌詞 對於《茉》歌詞內容的介紹,江明忄享 在他的專著《漢族民歌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第1版)中介紹得較為仔細,他認為《茉》的歌詞大部分是唱《張生戲鶯鶯》的原詞;但有的地方不唱張生的故事,只唱「好一朵茉莉花」的第一段詞及由此變成同類的二三段詞,如蘇北的《茉》;有的地方唱其他花名的詞,內容與此相近;有的地方唱《武鮮花》,敘述武松殺嫂的故事,但不多。 錢仁康在《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一文中提到,在我國最早刊載《茉》歌詞的出版物《綴白裘》中,記載《茉》的歌詞是《西廂記》的劇詞,也就是說,唱的是張生戲鶯鶯的故事。 何仿在他的《紮根中華大地,香飄四海五洲——記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江蘇音樂》1992/4)一文中提到他在江蘇六合、儀征一帶跟當地一位民間藝人學唱《茉》時,當地藝人唱的內容包括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詞,何仿後來把這些唱詞改成統一唱茉莉花的詞,即現在我們所聽到的江蘇《茉》的唱詞。 三.《茉莉花》的傳播 1.《茉》在中國的傳播,主要的文章有何仿的《紮根中華大地,香飄四海五洲——記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搜集》,他以歌詞改編者的身份,講述了他在江蘇六合、儀征一帶如何跟當地一位民間藝人學唱《茉》、如何把當時唱金銀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詞統一該成唱茉莉花的詞、並將新詞中的「奴」改為「我」的過程,還對新改的歌詞進行了演唱提示,他最後講述了改變歌詞後的《茉》是如何在1957年、1959年、1981年及九十年代在海內外傳唱開來的過程。 其他有關《茉》是如何在大江南北逐漸流傳開來、最早是哪個地區唱《茉》的研究文章沒有。但錢仁康在他的《學堂樂歌是怎樣舊曲翻新的》(《錢仁康音樂文選〈上〉》)一文中,提到學堂樂歌舊曲翻新的手法之一是「顛鸞倒鳳法」,他分析沈心工的學堂樂歌《蝶與燕》、《剪辮》是採用的「顛鸞倒鳳」手法,就是運用Hittner記錄的《茉》的曲調來進行舊曲翻新的。這對《茉》的傳播應有所幫助。 2.《茉》在國外的流傳主要是前面所提到的錢仁康的兩篇文章,他考證了《茉》在海外的流傳情況:由於「Barrow的《中國旅行》影響很大,1864年德國人卡爾?恩格爾(1818—1882)所著的《最古老的國家的音樂》,1870年丹麥人安德列。彼得?貝爾格林(1801—1880)所編《民間歌曲和旋律》第10集,1883年出版的波希米亞裔德國人奧古斯特?威廉?安布羅斯(1816—1876)所著的《音樂史》、1901年英國人布隆和莫法特合編的《各國特性歌曲和舞曲》,都採用或引用了《茉莉花》」,「1911年,英國作曲家格蘭維爾?班托克(1868—1946)出版《各國民歌一百首》,他《茉莉花》寫成了一首三部式卡農形式的鋼琴伴奏」,「在美國年,1922年夫羅倫斯?赫德孫?博茨福德編的《各國歌曲集》都收進了《茉莉花》」,「日本學校歌曲《茉莉花》(上田壽四郎作詞),也是根據這個曲調填詞的」,「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還把這個曲調用於歌劇《圖蘭多特》中」。 四.《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 傳統音樂的各類體裁主要包括民間歌曲、民間歌舞、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音樂這五種,關於《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主要的文章有:錢國楨的《民歌「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 比較研究》(1994/4《音樂學習與研究》)、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和馮光鈺的《中國同宗民歌》。 1. 錢國楨的《民歌「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 (1)《茉》在歌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a、以河北南皮的《茉》為例,敘述了其作為歌舞體裁的舞蹈表演形式,分析了作為舞蹈歌曲的《茉》在節奏、節拍、旋律、調式、結構、前奏、間奏等方面的特點;b、以冀中蓮花落和東北的二人轉《茉》為例,分析了《茉》在北方東北色彩區作為歌舞體裁的樂觀雀躍的特點。 (2)在近代聯曲體說唱音樂中,吸收了《茉》(或《鮮花調》)作曲牌:a、北京單弦牌子曲中的《鮮花調》由於說唱音樂化的要求,突出了快聲快語、閃板奪字的節奏特徵;b、廣西文場中的《鮮花調》則充滿了文雅氣息,更接近於江蘇《茉》,保持了南方民歌的色彩特點。 (3)在近現代聯曲體的地方劇種中,也吸收了《茉》(或《鮮花調》)作為自己的唱腔:a、五十年代流行於津京地區的曲藝劇《新事新辦》中劇中人張鳳蘭唱的一段《鮮花調》,曲調簡潔明快、節奏疏密有致,腔詞結合得當;b、廣西彩調劇的調類唱腔中,《雪花飄》是《茉》的變體,整個唱腔簡潔洗練,既保留了民歌《茉》的典型音調,又有地方特色音調的新鮮感。 (4)在民族器樂曲中,不管是合奏或獨奏,都把《茉》納入了自己的表現范圍中。a、山西鼓吹樂八大套第三套《推轆軸》套中的第七支樂曲,為推向全套樂曲高潮,把優美抒情的《茉》變成快速火熱的樂曲;b、梆笛演奏家劉管樂把《茉》改編成有四次變奏的笛子曲,樂曲由慢到快,有優美到火熱,在高潮中結束。 (5)《茉》還被改編成無伴奏合唱和民族管弦樂合奏等體裁形式,錢國楨沒有再列舉。 2.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主要論述的是《茉》在民族器樂曲中的運用。她以山西晉中的《茉》樂曲為例,說明《茉》在作為獨立的曲牌加以演奏時,吸收了山西民歌中常出現的偏音「4」「7」,構成清樂徵調式,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同時晉中的《茉》樂曲還被吸收到整套樂曲中作為套曲的一個組成部分,如《茉》被安排在山西八大套的第三套中,運用添字加花的手法,顯示了器樂不同於聲樂的表現性能。同時,她還列舉了一些以《茉》為主題改編的器樂獨奏、合奏曲,說明《茉》的被吸收使樂曲的表現力更豐富多彩。 3.馮光鈺在他的《中國同宗民歌》中主要以湖北小曲《鮮花調》為例說明《茉》被說唱曲種吸收,衍變成基本曲牌唱腔情況:從唱詞、旋律走向、落音、樂句的發展來看,湖北小曲《鮮花調》曲調顯然脫胎於民歌《茉》,但又按曲藝音樂的特點,把唱詞加以「說唱化」和「地方化」,使唱腔適應地方曲藝表現的需要。 五.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樂形態上的比較研究 主要的文章有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江明忄享 的《漢族民歌概論》、周青青的《中國民歌》、馮光鈺的《中國同宗民歌》,另外錢國楨在他的《民歌「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中也論述。他們認為江蘇蘇北的《茉》是時調「鮮花調」的母體,都是以蘇北的《茉》為最基本的形態,與其他地區的《茉》進行比較研究的。 1. 首先我們來看他們對蘇北《茉》的分析: (1)易人認為:蘇北的《茉》和《鮮花調》相比,無論從旋律、節奏、音域、拖腔等方面都顯得更委婉、秀麗、動聽。 (2)江明忄享 認為:蘇北《茉》的旋律以曲折的級進為主,小跳進很少,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點,歌詞一般只有開始幾段,不唱《西廂記》故事,較早為人們所採集、介紹。 (3)周青青認為:在詞曲的配置上,江蘇的《茉》多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很密集,在演唱速度上比河北、東北的《茉》略快,但在整體的風格氣質上,更具抒情氣質。 (4)馮光鈺認為:蘇北的《茉》用的是五聲音階,旋律婉轉流暢,節奏穩重而富於變化,音樂充滿了詩情畫意,生動刻畫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有感染力。如用吳語演唱,則更顯深邃細膩、新穎親切。 (5)錢國楨認為:蘇北的《茉》最具江南小調特點,五聲徵調式、旋律級進、四平均、二對一、切分節奏型的交替等,使歌曲流暢而又有江南語言的節奏特點,而短促的第三句和搶先切入的第四句表達了人們對茉莉花急切的愛戀之情。 2.接下來我們看他們對各地《茉》的比較: (1)易人在她的文章中,先比較了河南商城、甘肅涇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認為雖然四首曲調存在許多相同的樂匯,旋律線條的起伏比較相近,都是徵調式,但由於a、四首樂曲第一句的落音不盡相同;b、甘肅涇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都出現了「4」「7」偏音;c、各地有不同習慣的襯詞;d、被收在贛南採茶戲和祁太花鼓中,與舞蹈動作進行了結合,使得四首曲調的形態和音樂形象的刻畫變異比較大,給人的感覺也不相同。 接下來她又比較了遼寧長海、河北南皮、山東長山的《茉》,認為它們的風格都比較粗獷,都出現了和各地方言密切聯系的襯詞。河北南皮的《茉》由於出現6#5和2#1的小二度,有一種新鮮的色彩感。而黑龍江的《茉》由於演唱者郭頌的處理,即在結尾時把高音加以延長,注入富有東北地方風味的襯詞「哎呀哎呀哎哎呀」而顯得別具風味。 另外她還比較了河北深澤縣正調(當地把結束在徵音上的《茉》習慣稱為正調)和反調(把結束在商音上的《茉》習慣稱為反調)兩首不同調式的《茉》,雖然它們的第一樂句中的兩個樂句都進行了重復,但音樂的進行和落音都不相同,而第二 樂句兩者的樂匯和音區位置不一樣,「反調」在句尾加進了「哎喲哎喲」的襯詞,使樂句延伸為五小節半,從而增添了歌曲了表現力,之後「反調」第三樂句又進行緊縮,連續三個十六分音符的字多腔少,使得「甩腔」也比較短小,最後落在商音上。 (2)江明忄享 先後分析了河北南皮的《茉》和山東日照的《述羅》。他認為河北南皮的《茉》是一首河北的典型曲調,旋法起伏較大,跳進較南方多,旋法起伏度較大,跳進教南方多,因字調而引起的字前裝飾(綽注及上下三連音)多而有北方色彩,各句的加腔是由於歌舞表演的需要;段後較長的拖腔,旋律材料來自呂劇「四平腔」的常用拖腔。江明忄享 認為山東日照的《述羅》(魯南五大調「四盼」之四)用了「鮮花調」來抒唱四到六月間盼郎歸來的思念之情,旋律跳進較少,曲折細膩,第三第四樂句連接較緊,使唱詞也合成一個較長的句式。 (3)周青青採用對比譜來綜合比較蘇北、河北南皮和黑龍江的《茉》。與江蘇的《茉》相比,南皮的《茉》旋律起伏大些,色彩明亮些,曲調更具敘述性質。但從北方民歌的角度看,南皮的《茉》因速度緩慢,大調五聲音階的級進進行、曲調中五次出現的小二度音程而顯得相當柔媚和細膩。東北的《茉》在旋律上與河北的《茉》關系比江蘇的《茉》更接近,但曲調比南皮的《茉》平直、朴實、跳進多、幅度大,因而顯得稜角也大些,沒那麼細致;最後拖腔的旋律骨幹音與南皮《茉》的拖腔完全一致,但風格不同,有東北人豪邁、直爽、快人快語的性格特點。 (4)馮光鈺前後分析了河北南皮、山西臨汾、寧夏固原縣回族和黑龍江的《茉》。他認為南皮的《茉》是帶變音的六聲音階,音域比蘇北《茉》寬廣,旋律起伏較大,明亮、具北方小調的特點;由於唱詞為張生與鶯鶯的故事,音樂的敘事性與抒情性有機結合,曲調既有說唱風味有動聽,節奏既從容舒展又輕盈跳動,加之民歌演唱者的出色表現,使民歌的意境得到了有力的渲染。 山西臨汾的《茉》是一首七聲音階的民歌,旋律中特別強調偏音「4」「7」,調性色彩比較自然,使旋律更為婉轉優美,是一首情歌色彩濃郁的民歌,民歌手的演唱含蓄深厚,著重於內在感情的表達。 寧夏固原縣的《茉》與蘇北的《茉》相比,唱詞內容及旋律進行產生了許多變異,原位「4」音與徵「#4」音的交替出現,使得「4」音的運用很有特色,引起一定的色彩變化,句末「牧童哥」的襯腔突出了地方特點,但其音樂結構、各樂句的落音與蘇北的《茉》大致相似。 黑龍江的《茉》是由男歌手演唱的民歌,與女歌手的演唱相比,顯得別致而干凈利落,富有層次感,純朴穩重中含有輕巧優美、含蓄中洋溢著熱情。歌曲旋律簡練朴實而詼諧幽默,速度徐緩,抒情中具有熱情開朗的性質,起句的襯詞與結束句的襯腔首尾呼應對答,頗有特色;曲調稜角分明,柔中有剛、起伏自然,把人們熱愛茉莉花的喜悅之情表現得十分真切。 綜上所述,《茉莉花》流傳到各地後產生了許多的變體,多姿多彩,各具一格,為適應各地各階層廣大人民的需要,已主要成為漢族民族音樂各種體裁中的一個共同的音樂主題。再一次肯定回答的是,在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特》用的《茉莉花》曲調,就是乾隆年間英國人Hittner在中國記錄的《茉莉花》( ) 。芬芳四溢的茉莉花帶給我們驕傲,帶給我們許多美好的藝術享受,衷心祝願我們的茉莉花能常開不敗,能越開越美!

熱點內容
特種兵之火鳳凰百合文 發布:2024-11-15 23:32:01 瀏覽:16
新浪白衣天使茉莉花 發布:2024-11-15 23:31:48 瀏覽:27
梅花鹿切茸 發布:2024-11-15 23:29:27 瀏覽:713
牡丹卡交款 發布:2024-11-15 23:23:06 瀏覽:838
迷迭花語 發布:2024-11-15 23:13:53 瀏覽:514
七夕鞭炮響 發布:2024-11-15 23:12:26 瀏覽:49
紫羅蘭嘴唇 發布:2024-11-15 23:10:47 瀏覽:958
鬱金香的花語和什麼花語一樣 發布:2024-11-15 22:51:50 瀏覽:228
遵義那沐花藝 發布:2024-11-15 22:50:35 瀏覽:645
情人節虐狗十大愛情電影微信 發布:2024-11-15 22:44:06 瀏覽: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