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重茉莉花
Ⅰ 茉莉花泡水小孩能喝嗎
不知道寶寶多大?給小孩偶爾喝一次沒有太大問題,但是不能長期飲用。對於孩子,最可靠的就是喝白開水了。
Ⅱ 一個盆兒里種幾粒茉莉花種子茉莉花會分根嗎
種十顆以上,不一定每顆都會出苗,多了可以刪除或移植,茉莉花會分根的。
Ⅲ 編導:幼兒園紀錄片中音樂茉莉花的作用
紀錄片《幼兒園》是湖北電視台紀錄片編導、獨立製作人張以慶的作品。影片沒有解說詞,但是多次運用了同一首歌《茉莉花》作為背景音樂。並且畫面的配合等方面,在此張以慶做到了至善至美,做到了他的極至。 童聲無伴奏合唱的《茉莉花》,像一聲嘆息,它烘托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對於用《茉莉花》作為此片的背景音樂。張以慶曾在采訪中說道「《茉莉花》這個音樂很符合片子的情緒,有一點淡淡的憂傷,是我重新錄制的。但是非常遺憾,唱得不是很好,沒有那種天籟般的聲音,當然我還是非常感謝青少年宮合唱團的。一開始我就老在哼這個歌,已經哼了兩年了,雖然有幾種選擇,但是還是覺得《茉莉花》特別吻合。歐洲不是說《茉莉花》是中國的第二國歌嗎,我也找不到第二首童聲的東西能夠擱在這裡面了。我可以一年、半年不聽音樂,到快剪片子的時候才去聽,去找到吻合的東西。其實我不太懂音樂,但是我能把握住怎麼把情緒傳達給觀眾。只有這樣你才可以讓別人和你是共通的,節奏感也是一樣的,才能引起共鳴。當然這種情緒的傳達,也會有局限,因為人們的感受類型不同,而且感受力跟文化也沒有關系。」雖然張以慶說自己不懂音樂,但是《茉莉花》的應用與配合確實做到了天衣無縫不僅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而且還進一步的表達了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意圖。 《茉莉花》這首極具特色的音樂在片中反復出現。整部影片總共出現了5次《茉莉花》的背景音樂。平均差不多每十分鍾出現一次,可見導演的安排意圖。第一次出現是在幼兒園開學那天,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送他們到幼兒園離開後。每個小朋友都眼含淚水的坐在凳子上,或站著,或透過門縫看看離去的爸媽。音樂《茉莉花》此時響起,它讓孩子們第一次離開自己的父母時的無助和不舍的情感展現得一覽無余,極大額的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茉莉花》的再次響起是在孩子們入園第一次睡覺的時候。時的孩子們是睡得如此的香,沒有了白天撕心的哭聲,吵鬧和打架也在此刻消失。音樂給人以安靜與感動的心理,似乎在孩子的誰=睡夢中伴隨著無憂無慮的童年也飄起了淡淡的茉莉花香。音樂的第三次響起是在孩子們在幼兒園度過一周他們的爸媽來接他們回家的時候,每個孩子都被接走了,只有陳志鵬的媽媽還沒來接他,這使得他非常的著急,來回的在前後兩個門之間走動,哭著盼望媽媽找點到來。《茉莉花》的音樂的響起既表達了陳志鵬回家的喜悅,同時也表現了他內心的焦慮、孤單、無助。音樂第四次響起是在孩子們戶外活動的時候,聽說戶外活動,孩子們個個都很高興,一周難得有戶外活動。孩子們在戶外歡聲笑語的做著游戲,你追我敢。音樂也伴隨著孩子們的笑聲響起,好像是為孩子們助興一樣。原本有點憂傷的音樂在此時也是歡快的。音樂的最後響起是在孩子們畢業照畢業照時。此時的畫面跟音樂第一次響起時的畫面遙相呼應,都是展現每個孩子的表情。不過這次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是淚水,而是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歡聲笑語。眼中充滿了希望,讓觀眾真切地體會到幼兒園的生活,孩子們的成長點滴。 《茉莉花》作為該片的一個音樂符號在片中反復出現,它舒緩、輕柔的樂調將景象隔絕在幼兒園嘈雜的吵鬧之外,並且每次音樂的響起都配以緩慢的畫面。特別是最後一次運用一組經處理泛黃的畫面來配背景音樂,可見導演的別有用心。畫面和音樂的完美配合,進一步渲染和烘託了片中的氛圍和環境氣氛。這首唱響在維也納的中國名曲,透過孩子的喜怒哀樂,揉進了人們的心裡,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結合,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風格,卻完美的演繹在這部紀錄片中似乎只有這首曲調最合適別無他曲。 通過對《幼兒園》中背景音樂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紀錄片里,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音樂都是作品整體的一部分,是一種藝術,不能自成體系,不能過強過滿。音樂茉莉花在片中出現了五次,雖然影片總長才一個小時。不能說恰到好處,但也不能說過多。而是很合理的表達了影片所要展現的內容。此外,紀錄片音樂只有置於適當的位置,融入作品整體的內容和形式,使人不知不覺地感受到它的感染,甚至於感覺不到它存在。音樂茉莉花的出現並不是毫無目地的,它都是經過導演的精心安排才插入的。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每次音樂的出現就是一個分割點。孩子們的入學,孩子們入學的第一天,孩子們入學的第一個星期,孩子們幼兒園畢業。每一次都安排得如此的合理,我們可以按照音樂的運用把整部影片分成五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地方,也有其相關聯之處。並且每次音樂都是一個過度,無論是孩子們的情感還是年級。總之,茉莉花在《幼兒園》片中五次響起,每一次都是一種感動,又是一種升華。
Ⅳ 兒童歌曲 茉莉花伴奏版(小蓓蕾組合)
上網搜一下就行了啊,或者音樂app
Ⅳ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中國民歌,起源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內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容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5)兒重茉莉花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最早傳到國外的一首中國民歌,大約在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間,首任英國駐華大使的秘書、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巴羅(1769-1848)返國後,於1804年出版了一本《中國旅行》,書中特別提到《茉莉花》。
由於《中國旅行》的巨大影響,1864年至1937年間歐美出版的多種歌曲選本和音樂史著述里都引用了《茉莉花》,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圖蘭多特》中的男聲齊唱,它濃郁的中國民間風格,曾使全世界億萬聽眾迷戀不已。
Ⅵ 茉莉花兒是一個詞嗎
茉莉花兒是一個詞。這是一個名詞,花名:茉莉花
Ⅶ 兒童舞蹈茉莉花
您好
我已把您要的舞蹈視頻
上傳
您點擊下載即可
請及時採納
謝謝
Ⅷ 有關茉莉花的兒童詩歌有哪些呢需要配茉莉花的舞蹈的詩,謝謝
古代詩詞中,一般借詠茉莉來抒發詩人對於美人美貌的贊美和高尚品格的形容。不太適合兒童表演,如果需要的話,可以進行適當的改編。需要改編成品,可私聊。下面提供一些茉莉的相關素材,望採納。
【唐】李世民 茉莉 冰姿素淡廣寒女,雪魄輕盈姑射仙。
【宋】范成大 再試茉莉二絕 其一: 薰蒸沉水意微茫,全樹飛來爛熳香。 休向寒鴉看日景,袛今飛燕侍昭陽。 其二: 憶曾把酒泛湘漓,茉莉球邊擘荔枝。 一笑相逢雙玉樹,花香如夢鬢如絲。
【宋】范成大 次王正之提刑韻, 謝袁起岩知府送茉莉二檻 千里移根自海隅,風颿帆破浪走天吳。 散花忽到毗耶室, 似欲橫機試病夫。 燕寢香中暑氣清, 更煩雲鬢插瓊英。 明妝暗麝俱傾國, 莫與礬仙品弟兄。
【宋】楊巽齋 茉莉 麝腦龍涎韻不作,熏風移種自南州。 誰家浴罷臨妝女,愛把閑花插滿頭。
【宋】陳宓 素馨茉莉 姊娣雙承雨露恩,至今猶有斷腸魂。 道人不受濃香足,四山甘雨已如傾。 蚤知縣令才能薄,賴有禪翁願力宏。 宿麥頓蘇民氣樂,更期膏潤接春耕。
【宋】鄭剛中 或問茉莉素馨孰優予日素馨與茉莉香比肩但素 茉莉天姿如麗人,肌理細膩骨肉勻。 眾葉薿薿開綠雲,小蕊大花氣淑貞。 素馨於時亦呈新,蓄香便未甘後塵。 獨恨雷五雖潔清,珠璣綺索終坐貧。
【宋】鄭剛中 茉莉 霜風吹枯枝,曾有花如玉。 茉莉抱何性,犯此炎暑酷。 琢玉再為花,承以敷腴綠。 憐渠一種香,偏歷寒與燠。
【宋】姚述堯 行香子·茉莉花 天賦仙姿,玉骨冰肌。 向炎威,獨逞芳菲。 輕盈雅淡,初出香閨。 是水宮仙,月宮子, 漢宮妃。清誇苫卜, 韻勝酴糜。 笑江梅,雪裡開遲。 香風輕度,翠葉柔枝。 與王郎摘,美人戴,總相宜。
【宋】施岳 步月 茉莉 玉宇薰風,寶階明月,翠叢萬點晴雪。 煉霜不就,散廣寒霏屑。 採珠蓓、綠萼露滋,嗔銀艷、小蓮冰潔。 花痕在,纖指嫩痕,素英重結。 枝頭香未絕。還是過中秋,丹桂時節。 醉鄉冷境,怕翻成悄歇。 玩芳味、春焙旋熏,貯農韻、水沈頻爇。 堪憐處,輸與夜涼睡蝶。
【宋】柳永 爪茉莉 每到秋來添,轉添甚況味。 金風動、冷清清地。 殘蟬噪晚,甚聒得、人心欲碎, 更休道、宋玉多悲, 石人、也須下淚。 衾寒枕冷,夜迢迢、更無寐。 深院靜、月明風細。 巴巴望曉,怎生捱、更迢遞。 料我兒、只在枕頭根底, 等人來、睡夢里。
【宋】柳永 滿庭芳·茉莉花 環佩青衣,盈盈素靨,臨風無限清幽。 出塵標格,和月最溫柔。 堪愛芳懷淡雅,縱離別,未肯銜愁。 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流。 凝眸,猶記得,菱花鏡里,綠鬢梢頭。 勝冰雪聰明,知己誰求? 馥郁詩心長系,聽古韻,一曲相酬。 歌聲遠,余香繞枕,吹夢下揚州。
【宋】姜夔 茉莉 靈種傳聞出越賞,何人堤挈上蠻航? 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
【宋】姜夔 茉莉 雖無艷態驚群目,幸有清香壓九秋; 應是仙娥宴歸去,醉來掉下玉簪頭。 許梅屋淵鑒類涵 荔枝香里玲瓏雪,來助長安一夜涼。 情味於人最濃處,夢魂猶覺鬢邊香。
【宋】王梅溪 茉莉 西域名花最孤潔,東山芳友更清幽。
【宋】蘇東坡 暗香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
【宋】許裴 茉莉花 荔枝鄉里玲瓏雪,來助長安一夏涼。 情味於人最濃處,夢回猶覺髻邊香。
【宋】王十朋 茉莉 沒利名嘉花亦嘉,遠從佛國到中華, 老來恥逐蠅頭利,故向禪房覓此花。
【宋】王十朋 茉莉 日莫園人獻寶珠,化成千億小芙蕖。 使君燕寢無沉麝,凝此清香自有餘。
【宋】葉廷珏 茉莉 露華洗出通身白,沉水熏成換骨香。 近說根苗移上苑,體漸系出本南荒。
【宋】劉克庄 茉莉 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猶覺玉肌涼。 野人不敢煩天女,自折瓊枝置枕旁。
【宋】楊萬里 茉莉 江梅去去木樨晚,芝草石榴刺人眼。 茉莉獨立更幽佳,龍涎避香雪避花。 朝來無熱夜涼甚,急走山僮問花信。 一枝帶雨折來歸,走送詩人覓好詩。
【宋】朱熹 茉莉花 曠然塵慮盡,為對夕花明。 密葉低層幄,冰蕤亂玉英。 不因秋露濕,詎識此香清。 預恐芳菲盡,微吟繞砌行。
【宋】洪適 茉莉 膚瑩過凝脂,香濃遠隨步。 應有看花人,入園心見妒。
【宋】許開 茉莉花 火令行南國,彤雲間丹霞。 之子方熱中,濯濯冰雪花。 植根卻月盤,趣駕七香車。
【宋】金朋說 茉莉吟 一種秋容淡素妝,西風吹破幾枝芳。 瓊葩玉蕊金颮夜,疑是梅花入夢香。
【宋】鄭域 茉莉花 風韻傳天竺,隨經入漢京。 香飄山麝馥,露染雪衣輕。 玉瑳蓮子作尖丸,龍腦熏香簇滿冠。 好是瑩無紅一點,苦教紅卻不堪看。
【宋】胡寅 和彥沖茉莉 易刻無瑕玉,難勻不汗妝。 有誰同素絢,無物比生香。 寶靨三年笑,冰肌六月涼。 畹蘭何足佩,懷瑾枉沉湘。
【宋】許棐 情味於人最濃處,夢回猶覺枕邊香
【明】唐寅 手拈茉莉腥紅朵,欲插逢人問可宜 。
【明】唐伯虎 佳人插花圖 春困無端壓黛眉,梳成松鬢出簾遲。 手拈茉莉腥紅朵,欲插逢人問可宜。
【明】屈大均 陽江道上逢盧子歸自瓊州賦贈 天晴空翠滿,五指拂雲來。 樹樹奇南結,家家茉莉開。
【明】萬惟擅 一叢花 風來花味最清香。種出水南鄉。 天然素質嫌脂膩,羞桃李姊妹成行。 掠鬢美人,盍簪學士,帶露繞迴廊。 茶甌一滴更堪嘗。氣味勝蘭漿。 東君愛護闌干曲,縱蜂蝶敢近身旁。 碧玉藏胎,無心結子,青女謝殘妝。
【明】沈宜修 茉莉花 如許閑宵似廣寒,翠叢倒影浸冰團。 梅花宜冷君宜熱,一樣香魂兩樣看。
【明】屈大均 夢江南·紅茉莉 紅茉莉,穿作一花梳, 金縷抽殘蝴蝶繭,釵頭立盡鳳凰雛。 肯憶故人姝。
【明】顧貞立 滿江紅·茉莉 玉骨亭亭,似不屑、俗人為伍。 堪憐處、愁懷莫釋,芳心未吐。 數朵清芬羞對月,一枝瘦影嬌凝露。 喜含葩、向晚暗生涼,消煩暑。 擎翠袖,依簾幕。移素質,纖雲護。 想晚妝新浴,玉人風度。 學淺愧無看雪詠,才高自有吟秋句。 倩瓊姿、珍重伴棲香,相賡和。
【明】陳淳 茗杯初歇香煙燼,此味黃昏我獨知。
【清】陳學洙 玉骨冰肌耐暑天,移根遠自過江船。 山塘日日花成市,園客家家雪滿田。
【清】王士禛 香從清夢回時覺,花向美人頭上開。
【清】王士祿 茉莉花 冰雪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瑣窗開。 香從清夢回時覺,花向美人頭上開。
【清】劉灝 廣群芳譜 茉莉開時香滿枝,鈿花狼藉玉參差。 茗杯初歇香煙燼,此味黃昏我獨知。
【清】陳學洙 茉莉 玉骨冰肌耐暑天,移根遠自過江船。 山塘日日花城市,園客家家雪滿田。 新浴最宜纖手摘,半開偏得美人憐。 銀床夢醒香何處,只在釵橫髻發邊。
【清】徐灼 茉莉花 酒闌嬌惰抱琵琶,茉莉新堆兩鬢鴉。 消受香風在良夜,枕邊俱是助情花。
【清末】廣州竹枝詞 茉莉薔薇夾馬櫻,攜竺喚賣一聲聲。 雙飛蝴蝶頻追逐,跟筒賣花人入城。
【清】金聖嘆 獄中見茉莉花 名花爾無玷,亦入此中來。 誤被童蒙拾,真辜雨露開。 托根雖小草,造物自全材。 幼讀南容傳,蒼茫老更哀。
【清】許梅屋茉莉 荔枝香裹玲瓏雪,來助長安一夜涼。 情味於人最濃處,夢魂猶覺鬢邊香。
【清】杜漪蘭 減字木蘭花·詠茉莉 花開長夏。點點珠凝清淚夜。玉鳳團成。好待黃昏伴美人。 豐姿素質。無限芳心堪 。半吐幽香。笑插雲鬢助晚妝。
【清】卞夢鈺 玉燭新 詠茉莉,用周美成韻 亭軒微雨過,看綠蔭雕欄,蕊珠新就。 輕柔婉約,冰姿倩百顆玲瓏芳露。 含情幾許,最月淡風清時候。 人靜矣、涼透屏紗,素香膩沾衫袖。 清端足並梅花,雅不受紅塵,冷暄勻否。 粉猜玉斗。 纖可擬、洛浦浣溪人瘦。 煙凝露秀。每自殷勤回首。 遙寄語、桂殿蘭宮,霓裳慢奏。
【清】王庭 望江南·茉莉 含蕊。含蕊。 向晚摘來露水。 留將枕畔生香。 一夢醒人夜涼。 涼夜。涼夜。 早期簪花開也。
【清】汪價 錦堂春·茉莉花 天上猶餘殘暑,庭前小就新涼。 忽然風動疏簾起,一陣女兒香。 好與梅花比試,難將梔自平章。 由他閑伴爭分去,各自助輕妝。
【清】劉壯國 蝶戀花·詠茉莉 天惜深閨枕夢寂。 屬意情悰,蹔借花神力。 特為銜妝容綰幘。 等閑不許人輕覓。 雲際無聲迷澹碧。 對月臨風,恰恰幽芬襲。 幾線巧針清露茁。 綺窗綉帷分香色。
【清】曹溶 菩薩蠻·茉莉 家本桄榔江上住。 江南恰是留儂處。 金屋尚愁寒,春前莫借看。 綠窗垂嫩雪。 小院人難別。 催送夜情來。 珊瑚枕畔開。
【清】彭孫貽 金人捧露盤·詠茉莉 似梨花,爭香色,也輸他。 浸炎月涼透窗紗。 蠻煙瘴雨,未曾經過美人家。 淡妝清雅,粉肌膚、菽發含葩。 犀梳畔,鬢雲側,翠翹下,玉簪斜。 映雪質、潔素無瑕。 冰心自冷,不容香汗涴鉛華。 閩南萬里,隨清夢、吹落天涯。
【清】王屋 踏莎行·賦茉莉花 凈洗鉛華,多添沉炷。 幽香一種偏宜暑。 曉妝樓上鏡中看,分明月窟逢青女。 雅素非常,冰霜自許。 水晶簾下聞私語。 數將瓊蕊囑鴉鬟,莫教夜半郎先取。
【清】沈雄 重疊金·茉莉 娟娟月色憑闌立。 蕭娘窗戶鳴蛩急。 花向枕函裝。 輕酥逗夜光。 露華時半吐。 背卻檀郎數。 喚婢早收來。 攢花作玉釵。
【佚名古詩】 天晴空翠滿,五指拂雲來。 樹樹奇南結,家家茉莉開。
范成大 薰蒸沉水意微茫,全樹飛來爛漫香
劉克庄 一卉能薰一室香,炎天猶覺玉肌涼 葉廷珪 露華洗出通身白,沉水薰成換骨香。
Ⅸ 紀錄片幼兒園大量運用茉莉花有什麼寓意
紀錄片《幼兒園》是湖北電視台紀錄片編導、獨立製作人張以慶的作品。影片沒有解說詞,但是多次運用了同一首歌《茉莉花》作為背景音樂。並且畫面的配合等方面,在此張以慶做到了至善至美,做到了他的極至。 童聲無伴奏合唱的《茉莉花》,像一聲嘆息,它烘托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對於用《茉莉花》作為此片的背景音樂。張以慶曾在采訪中說道「《茉莉花》這個音樂很符合片子的情緒,有一點淡淡的憂傷,是我重新錄制的。但是非常遺憾,唱得不是很好,沒有那種天籟般的聲音,當然我還是非常感謝青少年宮合唱團的。一開始我就老在哼這個歌,已經哼了兩年了,雖然有幾種選擇,但是還是覺得《茉莉花》特別吻合。歐洲不是說《茉莉花》是中國的第二國歌嗎,我也找不到第二首童聲的東西能夠擱在這裡面了。我可以一年、半年不聽音樂,到快剪片子的時候才去聽,去找到吻合的東西。其實我不太懂音樂,但是我能把握住怎麼把情緒傳達給觀眾。只有這樣你才可以讓別人和你是共通的,節奏感也是一樣的,才能引起共鳴。當然這種情緒的傳達,也會有局限,因為人們的感受類型不同,而且感受力跟文化也沒有關系。」雖然張以慶說自己不懂音樂,但是《茉莉花》的應用與配合確實做到了天衣無縫不僅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而且還進一步的表達了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意圖。 《茉莉花》這首極具特色的音樂在片中反復出現。整部影片總共出現了5次《茉莉花》的背景音樂。平均差不多每十分鍾出現一次,可見導演的安排意圖。第一次出現是在幼兒園開學那天,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送他們到幼兒園離開後。每個小朋友都眼含淚水的坐在凳子上,或站著,或透過門縫看看離去的爸媽。音樂《茉莉花》此時響起,它讓孩子們第一次離開自己的父母時的無助和不舍的情感展現得一覽無余,極大額的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茉莉花》的再次響起是在孩子們入園第一次睡覺的時候。時的孩子們是睡得如此的香,沒有了白天撕心的哭聲,吵鬧和打架也在此刻消失。音樂給人以安靜與感動的心理,似乎在孩子的誰=睡夢中伴隨著無憂無慮的童年也飄起了淡淡的茉莉花香。音樂的第三次響起是在孩子們在幼兒園度過一周他們的爸媽來接他們回家的時候,每個孩子都被接走了,只有陳志鵬的媽媽還沒來接他,這使得他非常的著急,來回的在前後兩個門之間走動,哭著盼望媽媽找點到來。《茉莉花》的音樂的響起既表達了陳志鵬回家的喜悅,同時也表現了他內心的焦慮、孤單、無助。音樂第四次響起是在孩子們戶外活動的時候,聽說戶外活動,孩子們個個都很高興,一周難得有戶外活動。孩子們在戶外歡聲笑語的做著游戲,你追我敢。音樂也伴隨著孩子們的笑聲響起,好像是為孩子們助興一樣。原本有點憂傷的音樂在此時也是歡快的。音樂的最後響起是在孩子們畢業照畢業照時。此時的畫面跟音樂第一次響起時的畫面遙相呼應,都是展現每個孩子的表情。不過這次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是淚水,而是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歡聲笑語。眼中充滿了希望,讓觀眾真切地體會到幼兒園的生活,孩子們的成長點滴。 《茉莉花》作為該片的一個音樂符號在片中反復出現,它舒緩、輕柔的樂調將景象隔絕在幼兒園嘈雜的吵鬧之外,並且每次音樂的響起都配以緩慢的畫面。特別是最後一次運用一組經處理泛黃的畫面來配背景音樂,可見導演的別有用心。畫面和音樂的完美配合,進一步渲染和烘託了片中的氛圍和環境氣氛。這首唱響在維也納的中國名曲,透過孩子的喜怒哀樂,揉進了人們的心裡,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結合,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風格,卻完美的演繹在這部紀錄片中似乎只有這首曲調最合適別無他曲。 通過對《幼兒園》中背景音樂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紀錄片里,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音樂都是作品整體的一部分,是一種藝術,不能自成體系,不能過強過滿。音樂茉莉花在片中出現了五次,雖然影片總長才一個小時。不能說恰到好處,但也不能說過多。而是很合理的表達了影片所要展現的內容。此外,紀錄片音樂只有置於適當的位置,融入作品整體的內容和形式,使人不知不覺地感受到它的感染,甚至於感覺不到它存在。音樂茉莉花的出現並不是毫無目地的,它都是經過導演的精心安排才插入的。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每次音樂的出現就是一個分割點。孩子們的入學,孩子們入學的第一天,孩子們入學的第一個星期,孩子們幼兒園畢業。每一次都安排得如此的合理,我們可以按照音樂的運用把整部影片分成五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地方,也有其相關聯之處。並且每次音樂都是一個過度,無論是孩子們的情感還是年級。總之,茉莉花在《幼兒園》片中五次響起,每一次都是一種感動,又是一種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