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是揚州
1. 有 揚州市歌《茉莉花》具有鮮艷的地方色彩 的病句練習題
揚州市歌《茉莉花》具有鮮艷的地方色彩 修改病句
揚州市市歌 《茉莉花》 是具有鮮艷的地方色彩的歌
或者揚州市市歌 《茉莉花》 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2. 《茉莉花》作曲者
作曲家何仿:《茉莉花》是地道的江南民歌.
【南京日報報道】 (實習生 陳帥鋒) 有關《茉莉花》源自佛樂的消息,引起讀者的興趣。有熱心市民認為,《茉莉花》悠揚清麗的曲調具有鮮明的水鄉特色,僅根據茉莉花來自印度等地就說它來源於佛樂缺乏說服力,希望專家進一步論證。為此,筆者采訪了《茉莉花》的整理者、前線歌舞團原團長何仿,並且和日前參加研討的央視莫日根導演取得了聯系,最後證實《茉莉花》源於佛樂一說不能成立。
何老在電話里多次強調,《茉莉花》是地道的江南民歌。據何老介紹,《茉莉花》的原名是分布於江蘇很多地方的民曲《鮮花調》,這些《鮮花調》之間雖存在著很多差異,但總體上很接近。目前廣為流傳的《茉莉花》是他在廣泛收集許多地方的《鮮花調》的基礎上整理創作出來的,不僅在歌詞上更換了一些新的內容,而且還在曲調上作了一些修改。根據他掌握的資料,有關《鮮花調》的文字資料最早可見於清代的《小慧劇》,裡面主要唱的是《西廂記》里張生和鶯鶯紅塵中的故事。與佛樂的清凈優雅似乎不太融合。何老認為,這是江蘇的民間藝人世代創作的結果;不僅蘇北的六合、徐州等地有,而且在蘇南各地都可見,帶有濃厚的江蘇特色。《鮮花調》是江蘇土生土長的,這才是現在風行全國的《茉莉花》的源頭。
何老說,雖然全國很多地方都有《茉莉花》,但具有全國影響的只有江蘇《茉莉花》,而他對《茉莉花》只是二次創作,主要是在收集整理《鮮花調》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茉莉花》不可能來自佛樂。
日前參加「佛樂說」研討的央視導演莫日根先生也否認了「佛樂說」,他說當時他只是覺得一首佛樂的開頭幾句和《茉莉花》的曲調在結構上有點相似,但並沒據此推斷《茉莉花》源自佛樂,他認為這種說法至少是不嚴謹的,缺乏必要的論證。不過他同時告訴記者,佛樂當中也有很多民歌夾在裡面,這本身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但並不意味著民歌就源自佛樂,說《茉莉花》的曲調源自佛樂缺乏根據。
目前全國《茉莉花》的版本大約有40多種,莫日根昨透露,央視正在策劃各地《茉莉花》進京「大團圓」,屆時各地《茉莉花》將一起登台亮相,而何老也表示,將進京參加這一節目的錄制。
資料鏈接:《茉莉花》的故事
「好一朵茉莉花」風行大江南北,而《茉莉花》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據何老介紹,這首膾炙人口的民歌和新四軍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新四軍當年的反掃盪大宣傳讓這首民歌脫穎而出,成為民樂經典。
1942年,何老還是一個年僅14歲的文藝兵,他與戰友在六合金牛山地區找到了一位民間藝人,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揚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鮮花調》,創作成了《茉莉花》。何老說,當年還把原來的歌詞換成抗日的內容,然後到邊區傳唱。因為曲調悠揚清麗,此歌更加深入人心。解放後,何老出任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團長,他進一步完成了對《茉莉花》的加工創作。
3. 「茉莉花」是蘇州民歌還是揚州民歌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專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屬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
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3)茉莉花是揚州擴展閱讀: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
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
4. 「茉莉花」是蘇州民歌還是揚州民歌
《茉莉花》是來江蘇民歌。起源於南京源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
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4)茉莉花是揚州擴展閱讀: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
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
5. 揚州市花.市歌.市樹分別是什麼
歌曲「茉莉花來」定為揚州市源市歌。
揚州的市花瓊花、芍葯和市樹銀杏、楊柳
http://www.zx.jd.cn/ta_info.asp?id=235
6. 揚州哪裡有茉莉花
很多人家都種的啊,為什麼景點就一定要有,還有瓊花才是揚州的市花,茉莉花是揚州市歌。。
7. 茉莉花簡介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江蘇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發源地卻頗具爭論。現在的主流觀點是《茉莉花》起源於揚州。 上世紀90年代,江蘇省的南京、鹽城等城市爭相站出來說他們是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而且還在一些媒體上發表文章,加以證明。2000年10月16日,兩位揚州文化人在媒體上發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的文章,此後再沒有聽到其他不同的聲音了。這兩位文化人分別是揚州清曲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聶峰。其中,聶峰先生還師從於近代的揚州清曲表演大師王萬青。長期沉澱的清曲知識,使兩人堅信《茉莉花》源於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又稱揚州小曲、揚州小調。《茉莉花》最早屬於揚州的秧歌小調,後經揚州清曲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衍變成揚州清曲的曲牌名【鮮花調】。清乾隆年間出版的一部匯集當時流傳廣泛的地方戲曲的《綴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鮮花調》,有曲譜和曲詞。曲詞除了個別字與現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這是目前為止,發現在的關於《鮮花調》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載。由此足以證明,《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兩位文化人又從其他方面,列出種種證據,佐證《茉莉花》與揚州的淵源。文章出來後,異音立即沒有了。後來不少其他地方的學者文人,也開始漸漸發表文章,稱《茉莉花》出自於揚州。 這首膾炙人口的揚州小調,隨著揚州在當時的影響而傳頌全國,且影響了其他許多地方的戲曲和曲藝。150年前,揚州作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哼。幾十年後,普契尼創作《圖蘭朵》時,選用這樣一首既能代表東方韻味又風靡中國的《茉莉花》作為主題音樂,襯托中國人的愛情故事,既自然也屬必然。 發展和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揚州市的儀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8. 改病句:揚州市歌《茉莉花》具有鮮艷的地方色彩
揚州市歌《茉莉花》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鮮艷」修飾不當)
9.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中國民歌,起源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內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容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9)茉莉花是揚州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最早傳到國外的一首中國民歌,大約在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間,首任英國駐華大使的秘書、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巴羅(1769-1848)返國後,於1804年出版了一本《中國旅行》,書中特別提到《茉莉花》。
由於《中國旅行》的巨大影響,1864年至1937年間歐美出版的多種歌曲選本和音樂史著述里都引用了《茉莉花》,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圖蘭多特》中的男聲齊唱,它濃郁的中國民間風格,曾使全世界億萬聽眾迷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