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的由來
A. 茉莉花歌曲的由來
揚州民來歌《茉莉花》傳承了揚州源文化精髓優美旋律表達了人們對生活和美熱愛至今仍散發著茉莉芬芳 我國早刊載《茉莉花》歌詞出版物清乾隆年間(1736-1795)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戲曲劇本集《綴白裘》記載了《西廂記》劇詞沒記曲譜;國早刊載《茉莉花》曲譜道光十七年(1838)(《樂歌考源》上又說1837年)貯香主人編輯出版《小慧集》卷十二載有簫卿主人用工尺譜記錄《鮮花調》曲譜;易人《芳香四溢茉莉花》文對《茉莉花》考源根據1980年《音樂論叢》第三輯錢仁康發表《媽媽娘好糊塗和茉莉花外國》文來寫《茉莉花》早名稱叫《雙疊翠》才稱《鮮花調》或《茉莉花》各地民歌《茉莉花》音樂形態上有著同演繹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評論家易人、馮光鈺和錢國楨各自論述都揚州《茉莉花》基本形態
B. 江蘇民歌《茉莉花》起源什麼時候
《茉莉花》版本很多,流傳很廣。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朵》的初稿後逝世。
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流傳而飄香海外。
我國最早刊載《茉莉花》歌詞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5)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記載了《西廂記》的劇詞,沒記曲譜;中國最早刊載《茉莉花》曲譜的是道光十七年(1838)(在《樂歌考源》上又說是1837年)貯香主人編輯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載有簫卿主人用工尺譜記錄的《鮮花調》曲譜;易人在她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一文中對 《茉莉花》的考源是根據1980年《音樂論叢》第三輯錢仁康發表的《媽媽娘你好糊塗和茉莉花在外國》一文來寫的。《茉莉花》最早名稱叫《雙疊翠》,以後才稱為《鮮花調》或《茉莉花》。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樂形態上有著不同演繹。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評論家易人、馮光鈺和錢國楨在各自的論述中,都是以揚州的《茉莉花》為最基本的形態,與其他地區的《茉莉花》進行比較研究的。縱觀風格各異的《茉莉花》,當屬江蘇揚州民歌《茉莉花》最地道,和《鮮花調》更為相近。
C. 茉莉花茶的起源
您知道茉莉花茶的由來嗎?傳說是在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所創制,陳古秋為什麼想出把茉莉花加到茶葉中去呢,其中還有個小故事。 有一年冬天,陳古秋邀來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正在品茶評論之時,陳古秋忽然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嘗過,便尋出那包茶,請大師品嘗。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笑著說:「陳老弟,你做下好事啦,這乃茶中絕品『報恩仙』,過去只聽說過,今日才親眼所見,這茶是誰送你的」。陳古秋就講述了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並請鄰居幫助她搬到親戚家去。三年過去,陳古秋又去南方時,客店老闆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大師說"這茶是珍品,是絕品,制這種茶要耗盡人的精力,這姑娘可能你再也見不到了。"陳古秋說當時問過客店老闆,老闆說那姑娘已死去一年多了。兩人感嘆一會,大師忽然說:「為什麼她獨獨捧著茉莉花呢?」兩人又重復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陳古秋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將茉莉花加到茶中,果然制出了芬芳誘人的茉莉花茶,深受北方人喜愛,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的保健功能】
根據茶葉獨特的吸附、解吸性能和茉莉花的吐香特性,經過一系列工藝流程加工製作而成的茉莉花茶,既保持了綠茶濃郁爽口的天然茶味,又飽含茉莉花的鮮靈芳香,具備二者功效,形成茶香和花香有機融合在一起獨特品質,是飲茶之上品,是我國乃至全球現代最佳天然保健飲品。由於茉莉花茶在加工的過程中其內質發生一定的理化作用,能減弱喝茶時的澀感,其滋味鮮濃醇厚、更易上口,這也是北方喜愛喝茉莉花茶的原因之一。茉莉花茶主要由茉莉花和烘青綠茶拌拼合製作而成,其製作過程在一定條件下進行水熱作用,一吐一吸,兩者結合,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反應。在水濕和一定的溫度下茶葉中的多酚類緩慢分化,可以減退茶坯的澀味,一部分原來不溶於水的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而使得茶湯色變深變黃,這也為茉莉花茶比同品種、同等級綠茶好喝,滋味醇厚的原因。茉莉花茶不僅有綠茶功效,而且還兼備茉莉花特有的保健功能,茉莉花性甘溫,具有理氣、開郁、辟穢、和中之功效。因芳香能放陳氣,故可治療下痢腹痛、瘡毒等症。
D. 我國生產花茶歷史悠久,茉莉花茶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說法挺多的,像這些來歷都不能確定,有說和茶商陳古有關的。
E. 茉莉花歌曲的由來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茉莉花》歌詞的前身最早刊載於清朝乾隆年間(1764-1774)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在《綴白裘》中收錄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詞,敘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前兩段唱詞以重疊句稱為《鮮花調》,也有從其為基礎發展的稱為《茉莉花》。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5)茉莉花的由來擴展閱讀:
歌曲《茉莉花》
演唱:宋祖英
歌詞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衍生作品
這首中國民歌在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法國哲學家盧梭的《音樂辭典》中就有收錄,而曲譜則是在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巴羅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一書中被記錄下來;義大利作曲家吉亞卡摩·普契尼將該曲重新編曲成女聲合唱,作為音樂主題用於1926年首演的歌劇《圖蘭朵》。
F. 茉莉花歌曲的由來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茉莉花》歌詞的前身最早刊載於清朝乾隆年間(1764-1774)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在《綴白裘》中收錄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詞,敘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前兩段唱詞以重疊句稱為《鮮花調》,也有從其為基礎發展的稱為《茉莉花》。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6)茉莉花的由來擴展閱讀:
歌曲《茉莉花》
演唱:宋祖英
歌詞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衍生作品
這首中國民歌在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法國哲學家盧梭的《音樂辭典》中就有收錄,而曲譜則是在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巴羅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一書中被記錄下來;義大利作曲家吉亞卡摩·普契尼將該曲重新編曲成女聲合唱,作為音樂主題用於1926年首演的歌劇《圖蘭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茉莉花
G. 茉莉化的由來
傳說是在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所創制,陳古秋為什麼想出把茉莉花加到茶葉中去呢,其中還有個小故事。有一年冬天,陳古秋邀來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正在品茶評論之時,陳古秋忽然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嘗過,便尋出那包茶,請大師品嘗。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笑著說:「陳老弟,你做下好事啦,這乃茶中絕品『報恩仙』,過去只聽說過,今日才親眼所見,這茶是誰送你的」。陳古秋就講述了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並請鄰居幫助她搬到親戚家去。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闆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大師說:「這茶是珍品,是絕品,制這種茶要耗盡人的精力,這姑娘可能你再也見不到了。」陳古秋說當時問過客店老闆,老闆說那姑娘已死去一年多了。兩人感嘆一會,大師忽然說: 「為什麼她獨獨捧著茉莉花呢?」 兩人又重復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陳古秋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將茉莉花加到茶中,果然制出了芬芳誘人的茉莉花茶,深受北方人喜愛,從此便有了一種新的茶葉品種茉莉花茶。
H. 江蘇民歌茉莉花的來源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說起《茉莉花》,不得不提起明朝的開國元勛--徐達
徐達朱元璋的故事/b]
徐達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對於幫助自己打下天下的諸多功臣抱有極其強烈的戒心,某日,朱元璋再次召見徐達下棋,而且要求徐達拿出真本領來對弈,徐達只得硬著頭皮與皇帝下棋。這盤棋從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勝負,正當朱元璋連吃徐達兩子自鳴得意時,徐達卻不再落子。
朱元璋得意地問道:「將軍為何遲疑不前?」
徐達則「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答道:「請皇上細看全局。」
朱元璋仔細一看,才發現棋盤上的棋子已經被徐達擺成了「萬歲」二字。朱元璋一高興便把下棋的樓連同莫愁湖花園一起賜給了徐達,那座樓便是後來的勝棋樓。
雖說朱元璋將花園賜給了徐達,但徐達卻高興不起來,因為皇帝對他的猜忌並沒有就此結束,反而愈加強烈。
一日,另一明朝的開國元勛常遇春在出征之前來看望徐達。故友來訪,徐達自然高興,不禁想起了往日的戎馬生涯。再想想現在雖然貴為丞相,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徐達感慨萬分,便用花鼓戲的調子即興唱起了歌謠。
這歌謠中的歌詞便是徐達根據莫愁湖畔的3種花(當時莫愁湖花園中主要種有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現場編寫的,3個昔日的戰友、今日的同僚便一起合著花鼓戲的調子唱了起來。
三種花代表「名利權」
「你們一定要注意徐達所唱的歌詞。」扎西劉拿出了一個本子,上面寫著茉莉花的歌詞——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鉤兒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這首歌詞是最普遍、最古老的,也是何仿當年采風時聽到的原唱歌詞。」除此之外這首歌詞還有一個深刻含義,它反映了徐達當年復雜的心情。「歌詞中所提到的3種花分別代表了名、利、權。」茉莉音moli,根據諧音讀「沒利」,意思是說要看輕名;金銀花指金銀財寶,但在開花時花上卻帶著一個鉤兒,如果你要取金銀財寶就要付出代價,意思是要淡薄利;而玫瑰象徵富貴,如果你要想擁有寶貴,則要受到懲罰。
「名、利、權雖然都是好東西,可我『有心來采』,但卻會受到『看花人罵」。」這里的「我」是指徐達,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就這樣,基於花鼓戲調子之上創作的《茉莉花》開始在大明帝國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廣泛的傳唱,成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當時的國歌……
I. 茉莉的來源
茉莉花本名末利花,早在漢代就從亞洲西南傳入中國,迄今已有1600餘年的歷史。它的經濟價值很高,主要用於窨(xun,同「熏」)制花茶。但窨茶投入正式生產也只有100多年的歷史。 傳說在明末清初,蘇州虎丘住著一趙姓農民,家中夫婦倆和3個兒子,生活貧苦。趙老漢外出謀生,落腳在廣東鄉里,每隔兩三年回來看看。妻子和兒子在家種地。孩子漸漸大了,便把地分為三段,各人一塊,都以種茶樹為主。有一年趙老漢回家,帶回一捆花樹苗,只說這是南方人喜歡的香花,叫什麼名兒,也弄不清。趙老漢不管兒子喜歡不喜歡,便栽在大兒子的茶田的田邊上。隔了一年,樹上開出了一朵朵小白花,雖香,並沒有引起村民的多大興趣。一天,趙家大兒子驚奇地發現,茶枝帶有小白花的香氣。隨即檢查了全茶田,都帶著香氣。他便不聲不響采了一筐茶葉,到蘇州城裡去試賣,意想不到,這含香的茶葉真走俏,一會兒全部賣光。這一年大兒子賣香茶葉發了大財,消息終於傳開了。兩個弟弟得知後,找哥哥算賬,認為哥哥的香茶葉,是父親種的香花所致,哥哥賣茶葉的錢應三人均分。兄弟間一直吵鬧不休,兩個弟弟要強行把香花毀掉。 鄉里有位老隱士,名叫戴逵,深為群眾所崇敬。趙氏三兄弟都到戴家,請他評理。戴逵說:「你們三人是親兄弟,應該親密無間,今後你們還要結婚生孩子,為人父母,不能只為眼前一點點利益,鬧得四分五裂。哥哥發現的香茶,多賣了錢,這是大好事,全家都應高興。財神菩薩進了你家門,你們反而打起來,哪有這等蠢事?你們知道財神在哪裡,就是這些香花。你們要繁殖發展這些香花,各人茶田裡都栽上香花,兄弟都賣香茶,大家就都發財了。你們的香花有了名,壞人想來偷,怎麼辦?兄弟輪班看護,這就要團結一致,如果你們都自私自利,不把大夥利益放在前面,事情哪兒成呢?為了要你們能記住我的話,我為你家的香花取個花名,就叫末利花,意思就是為人處事,都把個人私利放在末尾。」兄弟三人聽了戴老夫子的話,很受感動。回家以後,和睦相處,團結生產,大家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起來。 後來蘇州茉莉花成為地方著名產品。又過了多少年,蘇州茉莉花茶名聞遐邇。末利花寫成茉莉花,是文人為了字形美而改變的,不過,末利的含義群眾心裡仍然保留著。
J. 《茉莉花》的由來是什麼
這朵美麗的茉莉花是何仿從民間藝術豐厚土壤中採得的。何仿與戰友冒著內風雨,踏著泥濘的容山間小路,去揚州附近的六合金牛山地區,一天,他們找到了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揚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鮮花凋》。反復吟唱,何仿又覺得原歌分別吟唱了三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藝術形象不夠集中,而且是以小女子的「奴」為人稱,唱的實際上是哥哥妹妹的相思情,對於部隊表演不太合適。此外,原歌盡管樂音優美,但帶有一定的輕佻感覺,如果能修改一下就好了。但當時的何仿還沒有這個能力,直到1957年,何仿被部隊送往上海音樂學院進修深造,在北京與民主德國的合唱專家一起探討民歌演唱要找一首適合女聲合唱的中國民歌時,他想到了這首《鮮花調》。經過對原曲原詞的修改,三段歌詞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嘆,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線歌舞團一曲唱紅,當年中國唱片社即出版了唱片。從此,這首江蘇揚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傳遍世界樂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