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杜鵑花漫興賞析

杜鵑花漫興賞析

發布時間: 2024-01-23 16:16:34

杜鵑花里杜鵑啼——詠杜鵑花古詩詞賞析(下)

杜鵑花里杜鵑啼

——詠杜鵑花古詩詞賞析(下)

王傳學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鮮血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

花與鳥的名字相同,很容易勾引起詩人的聯想。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宣城看見杜鵑花開,想起了家鄉的杜鵑鳥,觸景生情,引起鄉思,寫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

蜀國曾聞子規鳥,

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巴。

         (《宣城見杜鵑花》)

此詩是詩人晚年在宣城所作。詩中的子規鳥、杜鵑花均為思鄉之情的象徵。詩人在宣城看到杜鵑花盛開,聯想到幼年在四川常聽到子規鳥的啼叫。子規啼聲凄厲,令聽者腸斷,暮春三月,特別叫人思念故鄉。「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寫盡了旅人思鄉的情緒。全詩渾然一體,對仗工整,情景交融,前呼後應,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足見詩人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詩人從夜郎遇赦歸來後,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於是,濃重的鄉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 杜鵑花開了 。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啼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於心,今日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怎能回到故鄉去呢?青年時代 ,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就再榮歸故里,誰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見蜀中父老呢?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把「一 」「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宋代詩人梅堯臣的《九月十八日山中見杜鵑花復開》,為杜鵑花在深秋重開而興發感嘆:  

山中泉壑暖,幽木寒更華。

春鳥各噤口,遊子未還家。

雲誰未及還,對此重興嗟。

何必因啼血,顏色勝曙霞。

杜鵑花本來是春天開放的,可是詩人於秋天在山中看到重開的杜鵑花,不由得觸發了思鄉之情。

詩中寫道:時值深秋,山中的泉水使得丘壑保持著暖意,幽谷中的杜鵑花在寒秋中又開花了。 此時各種春鳥都不再鳴叫,在外地的遊子也還未回家。提到誰還沒回來,對此大家都再次發出嘆息。杜鵑花啊,你何必因為杜鵑啼血,顏色紅得像朝霞呢!  

宋代詩人擇璘的《詠杜鵑花》:想像豐富,思鄉情濃:

蠶老麥黃三月天,

青山處處有啼鵑。

斷崖幾樹深如血,

照水晴花暖欲然。

三嘆鶴林成夢寐,

前生閬苑覓神仙。

小山拄頤愁無奈,

又怕聲聲聒夜眠。

首聯描繪了一派暮春景象:暮春三月,桑蠶已老,麥穗漸黃,滿目青山,處處有杜鵑鳥在啼叫。頷聯重點寫杜鵑花,「如血」、「欲然」,極言杜鵑花之鮮紅艷麗,紅似火燃。然同燃。頸聯寫詩人的想像。三嘆:再三惋嘆。鶴林:佛家語。佛祖入滅之處。佛祖於婆羅雙樹間入滅時,其樹一時花開,林色變白,如鶴之群棲。夢寐:此處意為夢想、幻想。閬苑:閬風之苑。仙人所居之處。李商隱《碧城》詩:「閬苑有書多附鶴,女牆無處不棲鸞。」詩人想像神仙居所景色殊異,令人神往。尾聯感嘆鄉愁縈繞,怕杜鵑鳥的叫聲使自己徹夜難眠。拄頤:以手托著下巴,憂愁的樣子。

此詩既寫杜鵑花,亦寫杜鵑鳥,想像豐富,思鄉情濃。

宋代詩人楊巽齋的《杜鵑花》,對花寄託思鄉之情:   

鮮紅滴滴映霞明,

盡是冤禽血染成。

羈客有家歸未得,

對花無語兩含情。

詩的意思是:杜鵑花鮮紅欲滴映著朝霞格外明艷,這是杜鵑鳥含冤啼叫的鮮血染成的。羈留外地的遊子有家不能回,對著杜鵑花默默無語,互相傳遞著思鄉之情。

詩人由杜鵑花的紅艷想到杜鵑啼血,由杜鵑的啼叫想到遊子有家難歸,只得對著杜鵑花暗寄情愫,思鄉之情盡在不言中。   

宋代詩人真山民的《杜鵑花得紅字》,將杜鵑花與杜鵑鳥兩個意象交融合一:

愁鎖巴雲往事空,

只將遺恨寄芳叢。

歸心千在終難白,

啼血萬山都是紅。 

枝帶翠煙深夜月,

魂飛錦水舊東風。

至今染出懷鄉恨,

長掛行人望眼中。

得紅字:指詩人和朋友分韻賦詩,分到的是「紅」字,亦即需押此韻。

詩的首聯描寫了巴蜀一帶愁雲密鎖、凄涼黯然的環境,定下了全詩的基調。往事成空,無法挽回,詩人無奈之餘,只得將遺恨寄託在遍地的杜鵑花上。頷聯寫杜鵑鳥聲聲悲啼,啼血染紅了萬山開放的杜鵑花,表明詩人眷戀故國的心不改,千古難明,怨深恨長。頸聯出句從正面寫花,杜鵑花的翠枝在深夜與明月相伴。因是寫夜景,詩便不再寫花而寫枝葉,既避免了重復,又與夜的朦朧融成一氣,升騰起一片悲涼之氣。後句虛寫,杜鵑精魂早已乘昔日和暖的東風飛回那朝思暮想的錦水之濱,意象凄美動人。尾聯直抒胸臆,由杜鵑花聯繫到杜鵑鳥思歸啼血,魂飛錦水生出。至今杜鵑花上還帶有懷鄉的遺恨,常使天涯遊子觸目驚心。那滿山的紅杜鵑原來是用碧血染出,飄泊天涯的亡國遺孤見此,能不傷心淚零?結句正面出現「行人」,點出題意,詩人的家國之恨,也是碧血染成,永無休止。                                               

杜鵑啼血的出典是一位亡國君主泣訴他的怨恨,在南宋亡國之際,以此為詩歌意象者甚多,如文天祥《金陵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和中齋韻》:「啼血南飛望帝魂。」詩人詠此當然也是為了寄託故國之思。

宋末元初名畫家、詩人楊公遠寫的《白杜鵑花》,別具一格:

從來只說映山紅,

幻出鉛華奪化工。

莫是杜鵑飛不到,

故無啼血染芳叢。

詩歌的題目雖然是白杜鵑花,可是詩歌里句句都是在寫映山紅。詩人從如火一般絢麗燦爛的映山紅落筆,寫出了映山紅紅得耀眼奪目,巧奪天工。而白杜鵑花為什麼是白色的呢?詩人突發奇想,這白色的杜鵑花,該不是杜鵑鳥沒飛到這里,所以沒有啼血來染紅了。   

詩人要描寫白杜鵑花,卻「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從跟它顏色迥異的映山紅下筆,從紅、白杜鵑花的對比中,表現了它們的各自芳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感染力與表達效果。

宋代詞人趙師俠的《醉桃源》,描繪暮春美景,抒發惜春意緒: 

杜鵑花發映山紅,韶光覺正濃。

水流紅紫各西東,綠肥春已空。 

閑戲蝶,懶游蜂,破除花影重。

問春何事不從容,憂愁風雨中。

這首詞寫暮春時節的景緻與思緒。時值暮春,杜鵑花開得正艷,呈現出濃郁的春色。然既已春晚,綠肥紅散,蝶閑蜂懶,花影破碎,春意難留。詩人感嘆道:要問春天的萬物為什麼不能從容生長,只是憂愁風雨來臨。惜春意緒溢於言外。

詞的意境優美,描寫生動,抒情自然,引入入勝。

宋代詞人晏幾道的《鷓鴣天》,寫杜鵑花里杜鵑啼,借杜鵑啼聲寫思歸:

陌上濛濛殘絮飛。杜鵑花里杜鵑啼。年年底事不歸去,怨月愁煙長為誰。 

梅雨細,曉風微。倚樓人聽欲沾衣。故園三度群花謝,曼倩天涯猶未歸。曼倩:漢東方朔字曼倩。

這是一首寫杜鵑啼聲引起思歸的詞。

首句描寫殘絮飄飛的景象,並以之點出季節時令,還應看到,此句雖寫景,同時也是抒情,因為思歸的情緒正如飛絮一般,也是迷濛紛亂的。次句甚巧,一名兩物,「杜鵑花里杜鵑啼」,此句明寫鳥啼,暗喻「不如歸去」之心意。接下來,又是自怨自傷。年年思歸而年年不歸,拖延下來,在外的年頭已然不少了,而自己又長期生活在「怨月愁煙」的心境之中,見到月亮,引起怨情,見到風景,引起哀愁,心裡遭受如此折磨,這到底又是為了誰來?在這種自責自問之中,思歸之情的抒寫,又深入了一層。

下片為家裡的「倚樓人」著想,體味她作為思婦的心緒,也是由景寫起,梅雨、曉風,與上片的濛濛飛絮相呼應,同樣也點出暮春時節。接下來的「倚樓人聽欲沾衣」,則承接上片第二句,倚樓人,就是倚樓遠望盼歸人的思婦,她聽到的也是那「不如歸去」的杜鵑啼聲。最後,由於思歸而不得,發出了深切的感嘆。故園的花已經三度凋謝了,那就是行人在外已滿三年,而且是年年思歸,年年未歸,至今呢,仍然是「曼倩天涯猶未歸」。

宋代詞人陳允平《望江南》,以暮春樂景,反襯思歸情濃:

煙漠漠,湖外綠楊堤。滿地落花春雨後,一簾飛絮夕陽西。梁燕落香泥。 

流水恨,和淚入桃蹊。鸚鵡洲邊鸚鵡恨,杜鵑枝上杜鵑啼。歸思越凄凄。

詞的上片寫江南暮春景象。湖上煙霧迷濛,湖外綠楊拂堤,一陣春雨過後,遍地撒滿落花。夕陽西下,簾外飛絮飄盪,樑上燕子正在銜泥做巢。描繪了一幅清新明麗的暮春圖景。

下片寫遊子盼歸思緒。本來春光明媚,應是賞心樂事,但過片「流水恨,和淚入桃蹊」,詩意陡轉,寫遊子的心頭之恨,和著傷心的淚水流入到桃溪。「鸚鵡洲邊鸚鵡恨,杜鵑枝上杜鵑啼」,鸚鵡洲(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因唐代詩人崔顥的詩句「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樓》)而出名,是引起鄉愁的地方;而杜鵑花、杜鵑鳥都是描寫鄉愁的意象,杜鵑鳥落在杜鵑花枝上啼叫,使思歸之情更加一倍。結句「歸思越凄凄」直抒胸臆,進一步突出了思歸之情的濃重。

明代詩人張獻翼的《杜鵑花漫興》,寫杜鵑花的芳華永駐:

花花葉葉正含芳,

麗景朝朝夜夜長。 

何事江南春去盡,

子規聲里駐年光。

前兩句寫遍地杜鵑花爛漫綻放,從早到晚到處是一片美麗景象。後兩句寫春天將盡,杜鵑花也要凋落,但她的芳華卻長駐在杜鵑鳥的啼叫聲中。詩人借杜鵑花與杜鵑鳥 的關聯,抒發惜春思歸之情。  

清代女詩人秋瑾的《杜鵑花》,贊美杜鵑花的紅艷: 

杜鵑花發杜鵑啼,

似血如朱一抹齊。

應是留春留不住,

夜深風露也寒凄。

暮春時節,杜鵑花開了,杜鵑鳥也開始啼叫。杜鵑花紅艷似血如硃砂,開花之處都是一片紅色。這鮮艷的紅花想必是想把春天留住吧,可是到了夜裡風雨交加寒風凄冷,想留春天也留不住啊!

詩人贊美杜鵑花的紅艷美麗,惋惜留春不住,惜春之情濃郁。

    描寫杜鵑花的古詩詞還有很多。杜鵑花紮根山野僻壤、恣意盛放的情景,隨處可見,紅的像火,熱情奔放,灼灼燃燒著人們的視野,點燃了山野的寂寞和冷清。在古詩詞里欣賞杜鵑花的鮮艷與朴實,帶給我們的不只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心靈上的觸動!

❷ 杜鵑花原文_翻譯及賞析

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唐代·成彥雄《杜鵑花》 杜鵑花 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成彥雄[約公元九六0年前後在世]字文乾,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周末宋初間前後在世。南唐進士。彥雄著有《梅領集》五卷,(《文獻通考》作《梅頂集》二卷。此從《全唐詩》)傳於世。

成彥雄

蘭氣已熏宮,新蕊半妝叢。色含輕重霧,香引去來風。拂樹濃舒碧,縈花薄蔽紅。還當雜行雨,彷彿隱遙空。——唐代·李世民《賦得花庭霧》

賦得花庭霧

蘭氣已熏宮,新蕊半妝叢。色含輕重霧,香引去來風。
拂樹濃舒碧,縈花薄蔽紅。還當雜行雨,彷彿隱遙空。合吹八風金奏動,分容萬舞玉鞘驚。詞昭茂典光前列,夕曜乘功表盛明。——唐代·佚名《郊廟歌辭。夕月樂章。舒和》

郊廟歌辭。夕月樂章。舒和

合吹八風金奏動,分容萬舞玉鞘驚。
詞昭茂典光前列,夕曜乘功表盛明。青陽告謝,朱明戒序。延長是祈,敬陳椒醑。博碩斯薦,笙鏞備舉。庶盡肅恭,非馨稷黍。——唐代·佚名《郊廟歌辭。五郊樂章。赤帝征音》

郊廟歌辭。五郊樂章。赤帝征音

青陽告謝,朱明戒序。延長是祈,敬陳椒醑。
博碩斯薦,笙鏞備舉。庶盡肅恭,非馨稷黍。

❸ 最惜杜鵑花爛漫——詠杜鵑花古詩詞賞析(上)

                                                      最惜杜鵑花爛漫

                                                              ——詠杜鵑花古詩詞賞析(上)

                                                                王傳學

杜鵑花是我國的名花,其記載,最早見於漢代《神農本草經》,書中將「羊躑躅」列為有毒植物。杜鵑花的栽培,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唐代,出現了觀賞的杜鵑花,此時杜鵑花就已移栽入庭園栽培。美麗的杜鵑花爛漫於山野,妝點著園林,自古以來就博得人們的歡心,成為人們觀賞、吟詠的珍貴花卉

關於杜鵑花和杜鵑鳥,還有個優美而離奇的傳說。相傳遠古時蜀國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禪位後隱居修道,死了以後化為子規鳥(又名子鵑),人們便把它稱為杜鵑鳥。每當春季,杜鵑鳥就飛來喚醒老百姓「塊塊布穀!快快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鮮血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

自唐宋以來,詩人,詞人對杜鵑花皆多題詠。詩人贊美杜鵑花,首先贊美她的紅色。

傳說杜鵑花的紅色是望帝的血淚染成的,才那樣紅艷。唐代詩人韓偓的《凈興寺杜鵑一枝繁艷無比》,就此展開了聯想: 

一園紅艷醉坡陀,

自地連梢簇蒨羅。

蜀魄未歸長滴血,

只應偏滴此叢多。

詩人寫道:凈興寺一整園的杜鵑花開放了,它的紅艷色彩不禁讓人沉醉。(坡陀,顏色鮮紅的樣子。) 有一叢杜鵑花自底部與頂端相連,如同聚成一團的紅色綢紗。(茜羅,絳紅色的薄絲織品。) 蜀國望帝的魂魄一直未歸,在這園中哭泣落下的血淚,才染紅出這一片杜鵑花。為何這枝頭的一叢花紅的更深,應該是望帝在此泣下的血淚偏多了吧。(蜀魄:蜀國國君望帝的魂魄。傳說望帝被大臣推翻統治,逃走後復位不成,死了化為杜鵑鳥,每日哀啼泣血,染紅了杜鵑花。)

詩人在凈興寺賞花,看到一枝杜鵑花特別艷麗,於是突發奇想,覺得可能是望帝的血淚在此處多滴了一些,才使得這枝花格外紅艷。

詩中描繪生動,聯想自然,給人美的感受。

唐代詩人成彥雄的《杜鵑花》, 贊美杜鵑花的艷麗: 

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 

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     

「怨艷」,是說杜鵑鳥怨,杜鵑花艷;「謝豹」即杜鵑鳥。 

詩中說,凄涼的「寒食」夜裡,杜鵑鳥一聲聲的啼叫,曠野寺院旁邊的數朵杜鵑花綻開了。那火紅的花朵,大約是杜鵑鳥啼叫時滴的血染成的吧。太陽西斜,杜鵑鳥時而從林中飛出又飛進,殘陽之光照在杜鵑花上,夕陽景色美如畫。

唐代詩人曹松的《寒食日題杜鵑花》,則突出了杜鵑花的紅艷似火:

一朵又一朵,並開寒食時。

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

    寒食節期間本來是要禁止煙火,人們只能吃冷食。可是寒食時節開的杜鵑花一朵又一朵,火紅一片。就像是誰家在寒食節沒有禁火一樣。詩中把杜鵑花的紅色比作寒食節未禁的煙火,突出了杜鵑花紅色的濃艷。

唐代詩人施肩吾的《杜鵑花詞》,將杜鵑花與佳人比美」:

杜鵑花時夭艷然,所恨帝城人不識。

丁寧莫遣春風吹,留與佳人比顏色。

詩中寫道:杜鵑花開花時妖艷無比,就像火燃燒一樣。可惜她的美麗不被京城裡的人們看重。詩人不由得叮囑春風不要把杜鵑花吹散了,應該讓她留下來與佳人比比顏色,看哪個更美。詩寫得自然風趣,表現了詩人賞花、愛花、惜花的情懷。

宋代詩人楊萬里的《明發西館晨炊藹岡四首》(其一),將山花爛漫、江水清流輝映杜鵑花倒影,呈現出的山光水色美景,如數家珍一般地娓娓道來:

一路山花不負儂。

日日錦江呈錦樣,

清溪倒照映山缸。

錦江:在四川省成都市南。

此詩寫山中杜鵑花的美麗。詩人說,要欣賞春天的美景,何必要去那些有名的園林里,其實真正的美景在山中,一路山花爛漫絕不會辜負你。為什麼蜀中錦江里天天呈現著錦緞一樣的絢麗色彩呢?那是因為清澈的錦江中流動著映山紅那火焰般鮮紅的倒影。

詩人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通過杜鵑花的美並不遜色名苑美景、錦江杜鵑花倒影的錦綉絢麗,寫出了杜鵑花的火紅之色和繁盛之態,表達了對山中杜鵑花的驚喜、贊嘆之情。

宋代詩人袁甫的《映山紅》,贊美杜鵑花的臨水風姿:

山花無數笑春風,臨水精視迥不同。

喚作映山風味短,看來恰惟映溪紅。

春風吹拂,漫山遍野的山花綻開笑臉,而臨水的那片杜鵑花與其他的山花迥然不同,開得格外紅艷。把她叫做映山紅吧,覺得風味少了些,她們臨溪開放,看來叫做映溪紅更為恰當。

詩人將杜鵑花改名為「映溪紅」,其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明代詩人蘇世讓的《初見杜鵑花》,贊美杜鵑花紅似海霞:

際曉紅蒸海上霞,石崖沙岸任欹斜。

杜鵑也報春消息,先放東風一樹花。

    詩人贊美杜鵑花紅似海上升起的朝霞,她不選擇環境,不管是在石崖還是在沙灘 ,都能茁壯地生長。 她迎著東風,滿樹開花,向人們報道著春天的消息,為春天增添絢麗的色彩。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酷愛花卉,他從江州(今九江)調赴四川忠州(今忠縣)任職時,他把心愛的杜鵑花(山石榴)也帶到忠州,第二年就開了花,開的和原來一樣多,對此事他於公元820年寫有《喜山石榴花開》:

忠州州里今日花,

廬山山頭去年樹。

已憐根損斬新栽,

還喜花開依舊數。

自居易還寫有贊美杜鵑花的詩:

九江三月杜鵑來,

一聲摧得萬花開。

閑折二枝持在手,

細看不似人間有。

花中此物是西施,

芙蓉芍葯皆蟆母。

(《山石榴寄元九》節選)

詩人把杜鵑比做人間的美女西施,相比之下芙蓉、芍葯卻成了丑婦。

白居易還寫有一首《雨中赴劉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劉已先去因以四韻寄之》:

雲中台殿泥中路,

既阻同游懶卻還。

將謂獨愁猶對雨,

不知多興已尋山。

才應行到千峰里,

只校來遲半日間。

最惜杜鵑花爛漫,

春風吹盡不同攀。

詩人贊美山中的杜鵑花開得爛漫絢麗,是暮春一道亮麗的風景。

熱點內容
宿州市花店 發布:2025-02-13 18:01:38 瀏覽:479
梔子花新娘 發布:2025-02-13 17:56:34 瀏覽:904
訂購鮮花奉賢 發布:2025-02-13 17:53:26 瀏覽:912
牡丹紅圖片 發布:2025-02-13 17:39:45 瀏覽:268
正宗荷花宴 發布:2025-02-13 17:37:27 瀏覽:502
南橋花卉市場 發布:2025-02-13 17:16:19 瀏覽:477
玫瑰加蜂蜜 發布:2025-02-13 17:11:42 瀏覽:505
厄瓜多玫瑰花語 發布:2025-02-13 17:07:58 瀏覽:391
北京東純花藝學校 發布:2025-02-13 16:56:20 瀏覽:693
吉美花店 發布:2025-02-13 16:55:02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