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見杜鵑花李白賞析
㈠ 李白詩《宣城見杜鵑花》
回憶中的「曾聞子規鳥」是虛,後寫眼前的「還見杜鵑花」為實;修辭手法為對仗。內容
後兩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
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
末句點明時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
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 」「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㈡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譯文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
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版在四川曾聽到過權杜鵑鳥聲聲悲啼,
到宣城又看見了杜鵑花點點猩紅,
杜鵑啼叫起來,沒完沒了,我聽得肝腸寸斷,
在三月的春天,我回憶起我的故鄉——三巴。
㈢ 李白 《宣城風杜鵑花》賞析
宣城見杜鵑花 (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賞析: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於心,今日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怎能回到故鄉去呢?青年時代 ,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誰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見蜀中父老呢?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 」「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㈣ 宣城見杜鵑花 李白 賞析是否用到互文,互文的作用
互文,也叫互辭 ,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內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容。」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互辭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後兩句使用了互文。「一叫「、」一回」子規的每一聲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三春「、」三月「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遊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蜀國、四川)。
㈤ 宣城見杜鵑花 李白 全詩分兩層,第一層主要寫什麼,第二層主要寫什麼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
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內巴。
寫這容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歸來後,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於是,濃重的鄉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㈥ 李白詩及賞析
李白《蜀道難》詩。一個人把守著關口,一萬個人也攻不開。後為成語,指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02.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詩。東漢末年劉璋置巴郡、巴東、巴西三郡,時稱三巴,這里概指蜀地。杜鵑不停地啼叫,每叫一聲,都使人肝腸欲斷,暮春三月,更令人強烈地思念自己的故鄉。
03.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唐李白《將進酒》詩。人生得意應盡量歡樂,不要使酒杯空對著美好的月光。有及時行樂之意,帶有一定的消極成分。同時流露出作者懷才不遇的忿懣心情。
04.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描寫詩人站在鳳凰台上所看到的景色。三山巍峨,雲霧繚繞,遠遠望去,好像半落在青天之外;長江、秦淮河滔滔而流,一片沙洲橫居其間。
05.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李白《梁甫吟》詩。虎變,指虎的皮毛秋後更新,文采炳煥。句意:聖賢在未建立功勛之前,一般人是不了解他的,他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
06.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唐李白《行路難》詩。大路象天空一樣的廣闊,而我獨獨找不到門路,走不出去。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
07.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詩。用聯想和誇張的手法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直瀉而下的奇觀。
08.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將進酒》詩。天生我於世,必然有用處,今天破費一點算什麼,千斤散盡還會再來的。後人常引用上句用以勸人不要自暴自棄。
㈦ 李白詩詞及賞析
01.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李白《蜀道難》詩。一個人把守著關口,一萬個人也攻不開。後為成語,指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02.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詩。東漢末年劉璋置巴郡、巴東、巴西三郡,時稱三巴,這里概指蜀地。杜鵑不停地啼叫,每叫一聲,都使人肝腸欲斷,暮春三月,更令人強烈地思念自己的故鄉。
03.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唐李白《將進酒》詩。人生得意應盡量歡樂,不要使酒杯空對著美好的月光。有及時行樂之意,帶有一定的消極成分。同時流露出作者懷才不遇的忿懣心情。
04.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描寫詩人站在鳳凰台上所看到的景色。三山巍峨,雲霧繚繞,遠遠望去,好像半落在青天之外;長江、秦淮河滔滔而流,一片沙洲橫居其間。
05.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李白《梁甫吟》詩。虎變,指虎的皮毛秋後更新,文采炳煥。句意:聖賢在未建立功勛之前,一般人是不了解他的,他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
06.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唐李白《行路難》詩。大路象天空一樣的廣闊,而我獨獨找不到門路,走不出去。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
07.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詩。用聯想和誇張的手法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直瀉而下的奇觀。
08.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將進酒》詩。天生我於世,必然有用處,今天破費一點算什麼,千斤散盡還會再來的。後人常引用上句用以勸人不要自暴自棄。
09. 雲想衣裳花想容
李白《清平調》詞之一。以雲彩的飄逸可以想像楊貴妃衣服的華美,以牡丹花的艷麗可以想像楊貴妃容貌的嬌媚。
10.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詩之一。天山五月仍是積雪滿山,沒有花,只有寒冷。
11.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望著萬里長風送鴻雁的壯闊景色,對此可以酣飲高樓。表現出詩人豪邁的胸懷。
12.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行路難》詩之一。乘長風破萬里浪的時機是會有的,到那時將掛起風帆直渡大海。表現了詩人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實現理想的信心。
13.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李白《子夜吳歌》詩之三。秋風吹不盡的,是那搗衣女子們懷念遠戍玉門關丈夫的情思。
14.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更愛故鄉的水,不遠萬里載舟為我送行。
15.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把酒問月》詩。現在的人們不曾見古時的月亮,今天這輪明月曾經照過古代人。詩人把明月長在,人生如寄的感嘆抒發得淋漓盡致,且造語極備回環往復之美,又具互文、錯綜之妙。
16. 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李白《妾薄命》詩。以長得漂亮來獲得他人的寵愛,這種寵愛能維持多少時間呢?
17.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白發有三千丈,只是因為愁苦才這么長。極寫愁之深。
18.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李白《塞下曲》詩其五。邊塞的月光常常伴著戰士的弓影,寶劍上拂著一層霜花。
19.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李白《春思》詩。當你看到碧草而想到還家時,正是我見到桑樹枝繁葉茂,思念你斷腸的時候。描寫出兩地的相思之苦。
20.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仰天大笑走出家門,應詔赴京,我豈是那些草野間無所作為的人!
21.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怎麼能夠低頭彎腰,去侍奉有權有勢的當政者呢,使我心情不愉快。
22. 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李白《贈孟浩然》詩。孟浩然年青時就鄙棄官爵,年老時又隱居山林。
23.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玉階怨》詩。女子回到房中,放下透明的水晶珠簾,她透過珠簾還在望著明亮的秋月。不著怨字,卻寫出幽居深宮的女子強烈的寂苦哀怨心情。
24.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吳國宮殿長滿花草,這些花草埋沒了路徑;東晉顯赫一時的豪門大族早已進入了墳墓。作者對時代的變遷發出了無限的感慨。
25.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李白《永王東巡歌》之二。只要你起用謝安似的人,為你掃平叛軍,使國家安定,不過是談笑間的事。表現詩人力挽狂瀾的氣概。
㈧ 李白的宣城見杜鵑花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歸來後,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於是,濃重的鄉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於心,今日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怎能回到故鄉去呢?青年時代 ,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誰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見蜀中父老呢?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 」「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㈨ 《宣城見杜鵑花》這首詩的全部拼音是什麼
《xuā chéng jiàn dù juān huā 》
《宣城見杜鵑花》
作者:李白(唐)
shǔ guó céng wén zǐ guī niǎo ,xuān chéng hái jiàn dù juān huā 。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yī jiào yī huí cháng yī àn ,sān chūn sān yuè yì sān bā 。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㈩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譯文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
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巴版。
譯文:權在四川曾聽到過杜鵑鳥聲聲悲啼,
到宣城又看見了杜鵑花點點猩紅,
杜鵑啼叫起來,沒完沒了,我聽得肝腸寸斷,
在三月的春天,我回憶起我的故鄉——三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