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紫羅蘭梵高

紫羅蘭梵高

發布時間: 2024-04-18 22:58:45

① 《星空》梵高構圖和色彩

從構圖上來說,該畫面構圖極為准確,畫中以樹木襯托天空,下部的房舍托起了無邊的宇宙,以獲得構圖上微妙的平衡。特別是那些柏樹的線條畫得流暢而別具一格,正如梵·高自己曾描寫的那樣:「那些柏樹總是占據著我的思緒——從來沒有人把它們畫得像我看到它們的樣子,這使我驚訝。「

這幅畫的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也有星星發光的黃色,深藍色的基調,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加強了夜色的黑暗,前景中的柏樹用了深綠和棕色,意味著黑夜的籠罩。明亮的白色和黃色來畫星星及周圍的光暈,又給人一種溫暖光明的感覺。

(1)紫羅蘭梵高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889年5月8日,梵·高精神第二次崩潰之後,來到離阿爾25公里的聖雷米自願接受精神病治療。那時,醫生允許他白天外出寫生,他住院一個月後,畫了這幅畫,畫中的村莊就是聖雷米。

作品賞析

梵·高通過這幅畫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來反襯出人類的渺小,令人類生出畏懼之心,而是傳達出一種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

天空中飛卷的星雲,好像在旋轉著跳舞,好像鮮花一樣怒放,那柔韌的枝條雖然力量微薄,卻無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雲端的巨大柏樹,形如一團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奮力伸展著枝葉。傳達出作者內心的苦悶和憂郁。也表現出人類的掙扎與奮斗。

② 梵高的《星月夜》作品賞析。

作品鑒賞:梵·高通過這幅畫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來反襯出人類的渺小,令人類生出畏懼之心,而是傳達出一種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天空中飛卷的星雲,好像在旋轉著跳舞,好像鮮花一樣怒放,那柔韌的枝條雖然力量微薄,卻無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雲端的巨大柏樹,形如一團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奮力伸展著枝葉。傳達出作者內心的苦悶和憂郁。也表現出人類的掙扎與奮斗。

這幅畫的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也有星星發光的黃色,深藍色的 基調,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加強了夜色的黑暗,前景中的柏樹用了深綠和棕色,意味著黑夜的籠罩。明亮的白色和黃色來畫星星及周圍的光暈,又給人一種溫暖光明的感覺。

梵·高運用濃厚並且短促的筆觸,交織成彎曲的旋轉線條,海浪般的圖形使畫面呈現出炫目的奇幻景象,畫中旋渦狀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在大面積冷色調的流動星雲中,一輪橙色的月亮散發出亮光,彷彿明燈般點亮了沉寂的夜宅,奇幻的色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整個畫面著色搭配協調。濃淡相宜,深淺適中,很好地配合了畫中的氛圍。

拓展資料:

作品簡介:《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高於1889年在法國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創作的一幅油畫,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作者簡介: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出生於荷蘭贊德特鎮一個新教牧師之家,24歲之前,曾在海牙、倫敦、巴黎等地的古匹爾畫店當店員。後來成為傳教士,在比利時西南部的博里納日礦區傳教,由於同情和支持窮苦礦工的要求而被解職,在度過了一段極度失望和貧困的生活後,他決定在藝術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脫。

③ 梵高卧室的歷史背景

藝術家christian richter根據梵高卧室創作的作品

④ 梵高的生平和代表作

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出生於荷蘭贊德特鎮一個新教牧師之家,24歲之前,曾在海牙、倫敦、巴黎等地的古匹爾畫店當店員。後來成為傳教士,在比利時西南部的博里納日礦區傳教,由於同情和支持窮苦礦工的要求而被解職。在度過了一段極度失望和貧困的生活後,他決定在藝術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脫。1880年以後,他到處求學,向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求教,向荷蘭風景畫家安東·莫夫學g,但最後還是決定自學。他克服種種困難,努力按自己的認識表現世界。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還都處於探索的時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紡織工》等。1886年凡·高隨他擔任古匹爾畫店高級職員的弟弟來到巴黎,結識了圖魯茲一勞特累克、高更、畢沙羅、修拉和塞尚,並參加印象主義畫家們的集會。從而使藝術眼界大為開闊, 開始以完全不同於過去的方法作畫,畫面色彩強烈,色調明亮。1888年2月,他同高更結伴同行,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寫生作畫,長達一年之久。這是他藝術風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南國的強烈陽光和陽光照耀下的市鎮、田野、花朵、河流、農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他和高更這時已經同印象主義的觀點發生分歧,卻同時對表現主義或者象徵主義發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曾經有過建立「南方印象主義」或者「印象主義分離派」的打算。後來因為2人的關系惡化,高更離去,凡·高在發生割下自己耳朵的事件之後精神逐漸分裂。因此,他們沒有結成任何團體。1890年,經過聖雷米的德莫索爾精神病院的長期住院治療,病勢稍有好轉後,凡·高回到巴黎,住在瓦茲河畔的奧韋爾,接受伽塞醫生的專門治療,並勤奮作畫,作有《伽塞醫生肖象》、 《奧韋爾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醫生發生爭吵之後,突然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梵谷一生留下了豐富的作品,直到去也之後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現,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這樣的藝術對20世紀表現主義影響甚深,特別是蘇丁和德國表現派畫家,從凡·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則。他是繼倫勃朗之後荷蘭最偉大的具有世界性影響的畫家。但是,當他還活著的時候,一共只賣出過1幅畫。

1.被解僱的傳教士

當所有的事似乎都一帆風順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令梵谷大受挫折的事情。1847年,梵谷痴情地愛上了房東的女兒尤爾秀拉。但這位少女並不在意這個木訥的荷蘭青年,嫁給了別人。初戀的痛苦使梵谷的心靈蒙受恥辱,性格變得憂郁和暴躁,而他的生活也從此進入了一段顛沛流離的時期。
失戀後的梵谷愈來愈寡言,孤寂的他在這個時候漸漸趨向宗教,深深地沉浸在超越個體生命的神聖思想中,無心從事畫商工作。1875年12月,他悄悄地獨自回鄉。翌年春天被解僱。之後,梵谷輾轉於巴黎、拉姆斯蓋特(英國)、布魯塞爾等地,作過店員、教師和學徒工。這期間,他看到了下層人民的貧困,也很同情他們。為了「撫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把希望寄託在宗教上。
1877年,梵谷到阿姆斯特丹准備參加神學院的入學考試。他拚命學習,每天要花費18至20個小時去鑽研很深奧的教義和希臘文的動詞變化。但艱深的功課使梵谷深受打擊。「我只希望把和平帶給貧苦的人,給予他們生活的安樂,使他們安於工作,我要做這一件事,卻為什麼要經受這么多的挫折與痛苦?」
在阿姆斯特丹的求學期間,梵谷一方面盡力實現做一名拯救人類悲慘靈魂的牧師的心願,另一方面對繪畫的興趣與日俱增。他常翻看《藝術》雜志,也常到美術館去參觀。米勒、倫勃朗等藝術大師的作品給他以深刻印象,他開始臨摹他們的作品,還常到野外寫生。但這種學習給梵谷帶來了矛盾的心理。把萬千世界搬上畫布的慾望與獻身傳道的願望如同兩股烈火在他體內涌動。雖然後者(傳道)暫時抑制著前者(繪畫),但當兩者匯合起來時,對繪畫的熱望便變成一股強烈的火焰,熊熊地燃燒起來。不過在匯合之前,尚需經歷許多的迂迴曲折和煎熬苦煉。每當梵谷認為自己的想法超出正軌或是自己怠慢了應行的義務時,便使用自我懲罰:躺在床上,用棒子打自己的背。不久,梵谷自我放逐,搬到一個沒有任何傢具的簡陋房間,將漂亮衣服及其他東西施捨給別人。這種自我懲罰的傾向在梵谷以後的生活中,隱隱地呈周期性的反復。
1876年,厭倦了學習的梵谷回到了埃登,並且已決心做一名畫家。當時新寡的表姐凱瑟琳住在他的家裡。梵谷對這位表姐非常愛慕,並進而求婚。但凱瑟琳卻被梵谷狂熱的愛情所驚嚇,逃回了娘家。不死心的梵谷追至阿姆斯特丹,把自己的手插入煤油燈中,懇求與她見面。其後,梵谷在海牙與妓女席恩同居,在明知其行為極不檢點的情況下,仍把一切都給了她,乃至在阿爾割下耳朵,最終在奧弗悲劇性地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些同樣性質的行為,都體現了梵谷強烈的自戕傾向。這種傾向不僅僅生於對宗教信仰的狂熱,更是為了抗拒社會的不合理與世俗的種種法則,梵谷的自我懲罰體現了他對現實的無能為力。這同時也造就了他那近乎恐怖的,狂熱而執著的情感。
直到現在,很多人仍認為梵谷是一個異於常理的天才,但回溯他繪畫的歷程,仔細閱讀他遺留下來的一大堆書簡,我們可以知道,梵谷履行了做人所應當恪守的原則,那就是對自己誠實。他的瘋狂與自殺,絲毫無損於他純潔的精神。遺憾的是,始終依賴他,認定他的真摯的,僅僅只有他的弟弟提奧。
在埃登短暫停留後,梵谷來到布魯塞爾的傳教士學校學習。1878年12月,在父親的幫助下,梵谷到達「火與礦物共同沉睡在大地內部的地方」--波里那日。他開設聖經講座,訪問貧家,還給孩子們講課。他在一封信中說:「波里那日的風景恰似畫面那樣美,那樣獨特。聖誕節前是連續陰郁的日子,這幾天下了雪。這些景色住房讓人聯想起中世紀的繪畫,或使人想起紅與綠,黑與白等強烈色彩的對比效果表現的畫」信中表現了他對傳教的熱忱以及與生俱來的畫家眼光。翌年1月,布魯塞爾委員會接受了他的申請,准許他暫時以6個月的期限擔任瓦睦村的傳教士。梵谷非常高興,在這個礦工村,他以早年在基督為楷模,甘願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貧苦的人們。他節衣縮食,竭盡全力幫助礦工。礦井發生事故時,他去看護傷員;斑疹傷寒流行時,他去護理病人。盡管如此,梵谷的崇高品德卻被教會組織譏諷為自討苦吃,最終還以不合教規為由解聘了他。

2.重拾畫筆

突如其來的打擊使梵谷驚愕了,也醒悟了,他開始自省。走在波里那日下著寒雨的荒涼原野上,他深切地感到自己的體內存在著某種東西。在極端的消沉中,宗教性的狂熱慢慢消失了,繼之而起的,是在他腦海中流轉著的對繪畫的熱望,這種熱望正在超越其他一切感覺,即將奔湧出來。「我要再度站起來,我眼前的一切都變了,我的鉛筆一天比一天容易控制,也一天比一天好。」
1880年,經過認真思考,27歲的梵谷毅然放棄了「聖職」,決定重拾畫筆,藉助藝術的創作去拯救貧苦的人們。這一打算雖然遭到父親的極力反對,但卻得到在畫店工作的弟弟提奧的全力相助。年終,梵谷來到布魯塞爾,開始自學美術。次年,拜海牙畫家莫夫為師,接受正規訓練。一向性急、暴躁的梵谷十分耐心地學習著。他刻苦、堅定、又有觀念性和計劃性。他總是就一個題材作很多張畫。從他一系列的靜物畫中可以看出他是如何謹慎地嘗試著把明暗置換為色彩關系的。《紐南教會出入的人群》(1884年)這幅作品便體現了梵谷對光線敏感的特質。水平及垂直兩個方向的動態,與明暗的強烈對比,強調了光線的象徵性效果。在《森林中的少女》(1882年)一畫中,「鋪滿落葉的紅褐色地面,因樹蔭而乍明乍暗,斑駁陸離……」自然的美景深深地打動了梵谷。他以飽含強烈感情的畫筆描繪著眼前的一切。
梵谷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畫些什麼,要表現什麼,所欠缺的只是不能隨心所欲地畫出自己想畫的東西。那些表面的形狀與美麗,並不是繪畫的主要目標,他所要畫的,是正在辛勤工作的勞動者的姿態,與大地斗爭的人們的汗水、動作與神態。這些人就是農夫、煤礦工、除雪工、堆積草束的人以及其他勞動著的人。他要畫他們所有的姿態與動作。對他來說,「描繪勞動者的動作」才是「現代藝術的核心」。他不怕破格或誇張、扭曲,他的願望是能夠准確地捕捉其動作、姿態。他臨摹米勒的《耕作》、《一日的四個時辰》,他想繼承米勒未完成的工作,想畫「讓米勒也了解的」。在探索個人藝術道路之初,梵谷便把對勞苦民眾的真摯同情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1882年1月底,梵谷認識了一名麻臉、酗酒、已為人母且又在懷孕中的30歲的妓女--克麗絲汀·瑪麗亞·賀魯尼庫(席恩)。對於她坎坷的遭遇和糟糕的生活狀態,梵谷很是同情。他傾注了全部的愛來照顧這個女人,並以他為模特兒畫了一幅名叫《悲哀》的石版畫。梵谷曾試圖與她共同生活下去,但她還是離開了。
1883年,結束了與席恩的同居生活,梵谷離開海牙前往德倫特。他在到處可以看到泥炭小屋與貧苦農家的紐·阿姆斯特丹滯留了幾天。縹緲的地平線與泥炭山,工作著的農婦,淡紫與白色的天空以及暴風雨似的重雲,梵谷將這一切留在他的畫作《田裡的農婦》(1883年)中,這幅作品是梵谷在靜寂的荒野中,找到自我安慰,尋回人生信念的心情寫照,這使得作品深具宗教色彩,從中也不難看出米勒的作品《晚鍾》的影子。
1883年,梵谷回到父親供職的教堂所在地紐南。在紐南的兩年中,他不斷提高素描技巧,受荷蘭現實主義畫風的影響,畫面黝黑,富有鄉土氣息。這一時期所作的《吃土豆的農人》(1885年)是梵谷在畫了許多農民寫生畫之後集大成的作品。為完成這幅作品,他作了同樣構圖的習作兩幅。其中素描與速寫各一幅。還作了許多農夫、農婦的肖像,一些室內靜物及手的素描等。畫面採用倫勃朗的光線集中法,用野性的筆觸強調了人物的形體與姿態。他注重畫面所表達的情感,而不是色彩的相互關系。「我想清楚地說明那些人如何在燈光下吃土豆,用放進盤子里的手耕種土地……」在這幅農家「聖餐」像中,梵谷無視都市化的現代趣味,用真摯的感情繪制出樸拙的農人的美與力。不難看出些時的梵谷正嚮往著成為一名「農民畫家」。
自紐南時期起,梵谷漸漸意識到色彩的神秘與微妙。1885年11月底,梵谷去了安特衛普,在那裡等著他的是魯本斯明亮而大膽的色調與日本浮士繪版畫上所能看到的更新的色彩語言。3個月期間,他如痴如醉地埋頭學習,領略著魯本斯的風采,接觸到日本的浮士繪版畫,並受到港都安特衛普朝氣的刺激。深沉的色彩開始明朗化,筆觸變大,開始注意對比的美,這是對色彩的覺醒。梵谷准備啟程前往巴黎,那個正在進行色彩解放的藝術之都。也正是在這時,梵谷作了第一幅自畫像。自此,開始了他那著名的對自我的審視。

3.巴黎·印象派

1886年3月初,33歲的梵谷到達巴黎。巴黎自由的藝術氛圍和亮麗的印象派使他大為震驚。他認識到眼前的這個藝術世界與他所進行的創作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他急切地想去了解印象派,因而顯得焦躁與不安。經提奧的介紹,梵谷與一批印象派畫家相識,並與他們共同探討繪畫的新技巧。當看到自己的作品也像他們一樣充盈著明亮的色彩,捕捉到陽光下剎那的變化時,梵谷的血沸騰了。他認為「新的觀念出現了,和若干年以前的調子完全不一樣的畫被畫出來了。」
在巴黎這個藝術之都,這位目光銳利,獨來獨往的年輕人受到了印象派的洗禮。印象派的運動自1874年第一次展覽會以來,已在當時達到極盛。莫奈、畢沙羅和西斯萊各成一家,他們否定了物象的固有色,只靠自己的視覺體驗,再現事物於畫面。這種繪畫理論深刻地影響著梵谷。雖然,初抵巴黎的梵谷還不曾完全脫離灰暗的色調,但他的筆觸已漸漸帶有輕快感。他研究色彩的對比與不和諧感,學習色彩分割與素描的新手法,逐步孕育出超越他人境界的藝術創作。
梵谷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為強烈而明亮的印象派色彩,新印象派(點彩派)的奧秘也被融會貫通。如在《塞納河畔》這幅類似畢沙羅風格的畫作上,梵谷顯示了他對光線的綜合與明暗效果的全面掌握,亦體現出他對強烈色彩的偏愛。如《湯基大爺》(1887年)一畫,深藍與紅褐相映襯,背景是絢爛的浮士繪,色調與彩度似乎都過於強烈。《巴黎風景》一畫則尚未脫離由補色混合的灰色調,而《花束》一作則是梵谷學習印象派技法的代表作。
自安特衛普時期,梵谷就熱衷於日本的浮士繪。在巴黎,梵谷經常光顧的一家專門收藏浮士繪的畫廊。在這所「日本趣味」的中心,梵谷對這里的藏品細心研究,並作了許多臨摹。這其中,他最喜歡日本畫家廣重的作品。他臨摹了廣重的《龜戶梅屋鋪》,作了《日本趣味(梅樹)》(1887年)。雖然這是一幅臨摹圖,但畫中天空紅色,大地的綠色都比原畫更加強調,梅樹枝節的線條更大膽堅強。另一幅臨摹作品《雨中的橋》(1887年)將原畫中海的灰色改為綠色,使原畫的蕭條感也因此消失。梵谷從浮士繪中汲取特色,在保持個性的基礎上,博採眾長,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並進而站到現代繪畫的最前沿。
在巴黎的生活是放盪不羈的,多樣的藝術形式和紛亂的都市生活使梵谷感到不安與孤立。他過度酗酒,胡鬧,行為變得激進,神情也異常過敏。即便如此,他依然勤於創作。《「鈴鼓」咖啡屋的女郎》(1987年)就是這期間畫的。畫中的女人所說便是梵谷常去的咖啡屋的女老闆奧古斯汀娜·謝加都莉。這幅畫微細的筆觸與色彩並置的方法,表現出梵谷對於點彩派的傾向。
擁有了印象派燦爛色彩的梵谷,內心蘊藏著一股強烈的情感竭待渲泄。身處陰郁的巴黎,他天天憧憬著熱烘烘的太陽,嚮往著更明朗的地方。因為他的心中,有十倍於太陽的熱情,急需一團烈火加以引發。

4.阿爾的陽光

1888年2月,梵谷到了法國南部阿爾,立即陶醉在阿爾冬雪消融、大地回春的秀麗風光中。在阿爾,擺脫了印象派「客觀主義」描繪自然方法的梵谷,憑借個人的感受,盡情地創作。不到三個月,梵谷竟畫了200多件作品。這幾乎是他在巴黎的兩年時間所畫作品的總和。此時,梵谷的天分完全表露出來,他本身的旋律與自然界的旋律已合而為一了。在陽光遍灑的麥田中,梵谷象蟬一樣快樂,每天由清晨到傍晚,他都不停地拚命工作。面對陽光明朗的阿爾,梵谷的思維異常活躍。他的繪畫手法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他不再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情節題材上,而只考慮怎樣畫。《阿爾的吊橋》(《蘭格羅瓦橋》1888年)是梵谷在阿爾最初的代表作。吊橋以藍天為背景,輪廓清晰;河流也是藍色的,河堤接近橙色;岸邊有一群穿著鮮艷外衣的婦女;一輛馬車正在通過吊橋。整個畫面色彩清新,呈現出一派春天的景象,充分體現了在忙碌的生活中,梵谷充實愉悅的心情。在《菜園》(1888年)一畫中,阿爾近郊的田園風光和收割情景被搬上了畫布。強烈的色彩對比和准確的遠近法使畫面堅穩,充分表達了梵谷投入自然懷抱中的安祥自信的心情。這幅畫不再似印象派那樣,顏色大片大片地鋪開,在透視上由近及遠,顏色雖強烈,但整個畫面卻平整而明快,極富韻律。這種源於印象派又有別於印象派的形式,極大地調動了畫家創作上的主觀能動性,導致了表現手法的運用和新表現領域的開拓,使梵谷一躍成為後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南方的夏天非常炎熱,梵谷因此待在家中畫了一些肖像畫以及《夜間的咖啡座》(1888年)以及《向日葵》(1887年)等作品。《夜間的咖啡座》描寫的是梵谷所借住的通宵營業的蘭卡散爾咖啡館。他覺得夜間比白天更充滿生氣勃勃的色彩,所以常跑到戶外畫星星。在這幅畫中,桔黃的天棚與深藍的星空形成逆向的對比,彷彿表現著希望與悔恨,憧憬與放浪兩個主題的對照,隱約暗示梵谷自身那復雜不安的精神與永不間斷的呻吟。
向日葵是梵谷的崇拜物,是太陽之光,是光和熱的象徵,是他內心翻騰的感情烈火的寫照。對於這種生長在大地上的太陽,法語中稱之為旋轉的太陽,英語中稱之為太陽之花。梵谷對它的喜愛和到南方追求陽光,就是對旋轉、炎熱的天體的一種憧憬,並試圖去捕捉那由中心向周圍旋轉的分量感。《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以黃色調為主,加上一些青色和綠色,奏響了一支黃和綠的交響曲。畫面運用了裝飾性的安排,由於筆觸有力,顯得極富生命力,是梵谷同類作品中的力作。
梵谷在阿爾所作的肖像畫《阿爾的少女》(1888年)《阿爾女郎》等作品充滿陽光與明朗的色調,表達樸素、堅實。梵谷用純潔的心去觀察生活,憑自己的感覺描繪對象。《郵差盧朗先生》(1888年)一畫中,梵谷以藏青色為主調,為強調衣服的皺褶,使用了黑色線條,而制服上的金鈕扣閃閃發亮,宛如星辰。棕黃、柔軟的胡須又淡化了制服所造成的嚴謹,使畫中人物有一種牧師般的神聖感覺。細看這些肖像畫,模特的呼吸、體質與氣息表現無遺。

5.孤獨的「友人之家」

阿爾的梵谷充滿了自信。盡管物質生活極度困難,他仍然幻想建立一種可觀的藝術生活。為了維持生計,也為了構築精神上的堡壘,梵谷夢想在阿爾成立一個新色彩主義畫家的畫派,即「友人之家」(「未來畫室」)。1888年,梵谷向遠在巴黎、布魯塞爾的朋友寄出請柬,希望藝術家們都能來到阿爾,共同創造世界上最美的圖畫。遺憾的是只有高更一人於10月20日到達了阿爾。
兩個人共處的生活在開始幾個星期還算和睦,到11月間,便經常因為繪畫意見的不同而發生爭執。這時的高更開始以黑色輪廓線勾出畫面輪廓,再加上色面來處理,富有裝飾味道。而梵谷的品性熱情似火,以自己的感覺作為唯一指南。高更也不喜歡阿爾,他憧憬更為原始的生活。兩個固執的人開始為了各自的藝術見解對峙起來。
12月,梵谷畫了一幅《梵谷的椅子》,椅子周圍空無一人,傳達出濃濃的悲涼情緒。大概梵谷已意識到高更將要離去,而自己又要陷入沒有歡樂也沒有爭論的孤獨境地。「友人之家」顯然是失敗了,這個沉重的打擊加上近9個月的狂熱創作,使體力和精神均處於極端衰弱的梵谷終於在和高更的又一次口角之後,割掉了自己的一隻耳朵,並把割下的耳朵放進信封里,交給阿爾的妓女蘭秀兒,請她「好好保存」。高更要求梵谷住院治療,並打電報給提奧,請他立即趕來,自己則返回巴黎。提奧趕到時,梵谷正陷入嚴重的歇斯底里狀態,不久便被送入精神病院。
1889年1月,梵谷一度出院,他「希望在此地(阿爾)做一些想做的事情,並且等春暖花開時,再畫些果樹園。」在此期間,梵谷創作了《吸煙斗的自畫像》(1889年),這是他的自畫像中極富代表性的作品。畫中無論紅橙相間的背景,還是藍色的無邊帽和綠色的大衣,都採用了純色。皮膚為棕色,加有黃色和紫色的反光。這些顏色對比強烈,卻異常和諧。色彩純凈明亮,富有生氣,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片飽和。但即便如此,這幅畫也絕非梵谷出院後心理安定的體現,而是因為意識到旁人的白眼,面對提奧與高更時背負的沉重心理負擔,及擔心病情再次發作所產生的不安與恐懼,這種種復雜心態的表露。 自畫像是梵谷繪畫藝術中最大的特色之一。梵谷以自己的畫筆描述生命瞬間,完全真實地凝視自己和表現自己。梵谷的自畫像若按時期分,大致如下所列:

安特衛普時期
1885年 1幅
巴黎時期
1886年 7幅
1887年春 1幅 夏 16幅 秋 5幅
1888年 1幅
阿爾時期
1888年夏 1幅 秋 3幅 冬 1幅
1889年春 2幅
聖雷米時期
1889年秋 3幅

從創作時間來看,1887年夏天是創作最豐期。那時的梵谷正處於初到巴黎的震驚當中,他對外部世界的審視轉向對自我的凝視,他不斷挖掘內心世界,以此平衡心中的感受。
梵谷靠自責自傷的心情與傷害自己的行為來渲泄內心的孤獨與不安。他的熱情與熱心常伴隨著興奮與冒失,從性格上則表現為急躁與率直,這使得他一直孤立於人群之外。於是,他不斷地自審。這便是他在短短三年半的時間內,創作了42幅自畫像的緣由。他以這種方式無情地剖析自我,探索自我,這使他感到更不安、更孤獨。

6.「痛苦即人生」

對藝術的狂熱使生活中的梵谷近乎癲狂,1889年2月初,梵谷的病情又發作了。5月8日,梵谷來到離阿爾25公里的聖雷米精神病療養院。在這里,他畫醫院里的花園,畫看守,畫窗外的風景。他把自己交替出現的希望與絕望,把對生命的種種感受都融入畫中。色彩、筆觸、構圖都達到動人心魄的境界。
《黃色的麥田》(1889年)描繪的便是療養院窗外的風景。這幅畫完全沒有直線的筆觸,所有物體都捲曲著、泉涌著,金黃色起伏的麥田和火焰般的柏樹,使人有微風拂、搖曳生姿的快樂感覺,但白色的雲與粉綠的天幕構成的不透明的天空卻厚重、壓抑。整幅畫面顯得矛盾、憂慮。
梵谷在療養院一直住到第二年5月,其間病情反復。發作期間,整個人陷入驚恐之中,有時會吞食顏料或石油,甚至服毒。發作之後,則完全平靜,頭腦也很清晰,一經許可便努力作畫。這一時期的作品完全有別於阿爾時期的作品。支配阿爾時期的黃色交響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生命深刻的愛。線條變得簡潔、強韌、粗大;曲線與螺旋的律動支配著畫面。大地、天空、星夜、樹木都呈現出一種令人目眩的動感。
《星月之夜》(1889年)是梵谷色彩象徵主義的名作。翻滾的天空中,星星宛如一條巨龍在旋動,新月成了一個漩渦,暗綠色的柏樹如一股火焰從大地深處涌冒,教堂的尖頂不安地伸向天空。梵谷改變了傳統的造型方法,色彩上也改變了印象派的可觀性,而強調主觀感受的表達。這正符合梵谷的繪畫主旨:繪畫不能僅滿足於對事物外部形象的描畫,而應在憑感覺描繪自然的同時,表達藝術家的主觀見解及情感,使作品具有個性和獨特的風格。《聖雷米的山丘》(1889年)便是一幅極有梵谷個性的作品。描繪山丘的筆觸形成一連串的彎曲,彷彿從大地中涌現出來。雖然「山不像山,輪廓那麼粗大,……不過線條生動,強且有力,即便有點誇張,仍然不失為一幅好畫。」(梵谷)
這期間提奧夫婦生下了男孩;藝壇評論家奧利維寫了第一篇有關梵谷的評論;《紅色葡萄園》賣出去了,這是梵谷有生之年唯一賣出去的作品。但這些好消息,並未使梵谷的心境真正明朗起來,加之病情的繼續惡化,梵谷准備脫離醫院這個環境。
1890年,梵谷回到巴黎,在提奧夫婦的公寓里受到4天的款待。5月17日,梵谷移居離巴黎不遠的奧弗,由關心印象派畫家的醫生賈歇負責照顧。梵谷住在鎮公所前廣場的咖啡館樓上,與同室的人相處很好。周圍的人並不知道他來自療養院。梵谷的心情有了一段時間的平靜。他畫了許多賈歇醫生和他女兒的肖像,以及當地的村營風景。畫中賞心悅目的藍色重新出現。作品《茅屋》(1889年)彎曲的、起伏的線條比之聖雷米時期更自在、更闊達;線條猶如音樂般充滿節奏感;筆觸時強時弱,輕重緩急,十分自在。奧弗這個美麗的地方使梵谷感到了如歸故里的安樂。然而,這種平和安祥並未持續多久,憂傷和郁悶再次席捲心頭。
帶有濃烈悲劇性的作品誕生了。它們是兩幅預告死神來臨的作品--《暴風雨似的天空與麥田》(1890年)和《群鴉亂飛的麥田》(1890年)。梵谷在巴黎曾作過一幅《孤鳥翔空的麥田》(1887年),清新明朗,彷彿可以從畫中聽到遠處的歌聲。而《暴風雨似的天空與麥田》卻用淺色調把窒息、焦慮的心情和對現實的失望完全表現出來。《群鴉亂飛的麥田》則用強烈濃郁的色彩,畫出凝視死神襲來的蒼涼心情。梵谷的暗示手法已經十分成熟。梵谷的藝術生涯已達到巔峰,他的生命歷程也隨即接近尾聲。
當得知一直接濟自己的弟弟提奧因為結婚生子,經濟出現拮據時,梵谷的心被徹底擊碎了。「我把錢還給你吧,現在我就去尋找自己的歸宿」,給弟弟寫完這段文字後,1890年7月27日,梵谷和往日一樣,背著畫架走向麥田,在距離他住宿的地方數百米遠的農家庭院旁,他舉起手槍放在胸口並扣動了扳機。子彈沒有打中心臟,他又搖晃著走回卧室。當天晚上,梵谷口含煙斗,一言不發。第二天,還和來看他的提奧談起他的藝術見解。至晚上時,他開始虛弱,延至半夜(7月29日凌晨1時30分)便停止了呼吸。
「痛苦即人生」,這是梵谷最後的感嘆。

熱點內容
盆栽墊陶土 發布:2024-11-28 03:32:27 瀏覽:679
百合潤關 發布:2024-11-28 03:31:43 瀏覽:159
李一朵湖北 發布:2024-11-28 03:31:37 瀏覽:751
韓國解花語 發布:2024-11-28 03:26:35 瀏覽:271
牡丹亭批判 發布:2024-11-28 03:25:46 瀏覽:813
耒陽花卉市場 發布:2024-11-28 03:23:09 瀏覽:526
櫻花星空夢幻 發布:2024-11-28 03:09:31 瀏覽:803
丁香葉好喝嗎 發布:2024-11-28 03:04:32 瀏覽:598
海棠哥先鋒 發布:2024-11-28 03:03:48 瀏覽:975
蓬萊間等一朵 發布:2024-11-28 03:03:43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