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華韻民樂團茉莉花演奏視頻

華韻民樂團茉莉花演奏視頻

發布時間: 2024-05-20 17:36:46

㈠ 單簧管演奏茉莉花特點

單簧管演奏茉莉花特點如下:
1、委婉流暢、柔和與優美的江南風格。
2、樂曲音調具有濃郁的山東地方色彩,高亢嘹亮、悲壯激越。
3、其旋律在徽調式和宮調式間遊走,變化多端。
單簧管,又稱為黑管或克拉管,在台灣又稱為豎笛,有管弦樂隊中的「演說家」和木管樂器中的戲劇女高音之稱。高音區嘹亮明朗,中音區富於表情,音色純凈,清澈優美,低音區低沉,渾厚而豐滿,是木管樂曲家族中應用最廣泛的樂器之一。

㈡ 竹笛茉莉花指法 竹笛演奏茉莉花用什麼指法

1、橫笛指法:

茉莉花在曲子中只要遇到123三個音是一起出現的,就用疊音。161的時候讓手指抹出來這三個音就行了。手指第一節中間部位肉最多,而又最富有彈性的部位稱之為「指肚」。必須一開始就養成用這一個最理想的部位按孔。開孔時,手指不要抬得過高(大約一個指頭厚的高度即可),否則在換指時會影響演奏的速度。

2、氣息、舌頭控制:

吹笛子則要用深呼吸,就是用橫隔膜(位於肺部和腹部之間)著力,即胸腹聯合呼吸法。換氣時最好用口、鼻相結合的方法。以口為主,就是將嘴的兩角稍稍放開吸氣,這樣吸氣較快。吐氣時,應利用胸肌、腹肌和橫隔膜的控制能力,使氣息能夠均勻、有節奏地逐漸吐出。

舌頭好像一個活塞,可以起阻礙氣流的作用。舌頭堵住吹口就發生斷音現象,舌頭離開吹口,聲音就繼續發出。

3、《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

㈢ 人教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上冊教案茉莉花

《茉莉花》張可演唱歌曲,由李正帆 作曲,姚若龍作詞,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人教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上冊教案茉莉花,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上冊教案茉莉花

教材分析:

自古以來,人們常借花抒情,表達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追求,在眾多以花喻人、借花抒情的歌曲中,《茉莉花》可稱得上是我國民歌中最艷麗的一朵奇葩,她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僅早已植根國人心中,而且走出國門,成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代表之一。她清麗、柔美,是進行民族民間音樂欣賞的好教材;這首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多次在國家與國際的重要活動中演奏,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睞,因此它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為了使《茉莉花》散發新的活力,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其魅力,本節課我打算不拘泥於教材,而是以“茉莉花”為主題,通過對河北民歌、江蘇民歌、東北民歌《茉莉花》,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親親茉莉花》、《又見茉莉花》和歌劇《圖蘭朵》中的“茉莉花”的學習,加深學生對“茉莉花”的認識,體驗其藝術特色及美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夠用柔美的聲音、細膩的情感來演唱歌曲《茉莉花》,感受小調音樂的柔美、委婉,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民族音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欣賞不同地域的《茉莉花》讓學生認識到由於地域文化、語言、風俗等不同,音樂的旋律和表現風格也不同;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並能用自己喜愛的形式創作《茉莉花》,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創造力、表現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茉莉花》在中國及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為中國有這樣的音樂作品而驕傲,激發民族自豪感,從而繼承和發揚我國的民族音樂。 教學重點:

讓學生用欣賞茉莉花清新、小巧的心情演唱歌曲,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評價能力。

設計思路:

《茉莉花》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凝聚著勞動人民對中華民族的無限熱愛和對生命的深切關懷。因此在設計《茉莉花》這課時,特地以欣賞茉莉花的圖片營造氛圍,再通過黑鴨子組合演唱的《茉莉花》導入新課,進一步通過講述歌劇《圖蘭多》的傳奇故事,了解茉莉花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激起學生學唱歌曲的興趣。進而通過游戲的方式使學生自己實踐並掌握音樂知識,再通過讓學生欣賞比較多種版本的《茉莉花》,螺旋上升拓寬知識面,感受《茉莉花》的無窮魅力,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同時,盡可能的使音樂屬於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去感受民族音樂的美,進而愛上民族音樂。

教學策略:

1.通過“看”花、 “聽”花、“唱”花、“賞”花,循序漸進地了解茉莉花,感受茉莉花。

2.在聽賞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民族音樂在世界上的地位,激發其對民族音樂的興趣與嚮往。

教學用具:

電子琴、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教師導語: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件禮物,請看大屏幕:多媒體展示茉莉花的圖片、原名、產地、功能„„

2.播放黑鴨子組合演唱的《茉莉花》,營造輕松自然的學習氣氛。

師:這首曲子大家在哪裡聽過?有誰能哼唱兩句給大家聽聽?(學生說一說,唱一唱)

師:是的,這首曲子所用的旋律正是江蘇的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請把你了解的茉莉花的形態、色彩描繪一下。(生說一說對民歌代表《茉莉花》的認識和了解。)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茉莉花的各種圖片,播放《茉莉花》的歌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歌曲打下基礎。】

二、欣賞普契尼歌劇《圖蘭朵》片段

1.歌劇簡介:關於江蘇民歌《茉莉花》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想聽嗎?

2.播放歌劇《圖蘭朵特》片段。(多媒體展示)

教師導語:你們聽到茉莉花的音樂了嗎?它的出現為歌劇添彩,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播增輝。它通過天才作曲家普契尼天衣無縫的運用,使西方人感受到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美,也成為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佳話。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江蘇民歌《茉莉花》。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歌劇《圖蘭朵》的音樂片段,讓學生感受《茉莉花》在國際舞台上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學唱歌曲

1.初聽樂曲,請學生邊聽邊想,這首《茉莉花》的曲調可以用什麼戲曲動作來表示並說說為什麼?

2.教師彈奏旋律,學生跟琴聲發“lu”模唱旋律。

3.教師有表情地范唱,學生小聲試唱歌詞,強調歌唱表情和聲音位置。

4. 討論交流歌曲的風格。

師:你感受到這首歌曲是什麼樣的風格?

生:柔美、 婉轉。

師:你們回答的很不錯,這就是小調歌曲的特點。(介紹小調的相關知識)

生:討論歸納,完成課本的表格。

教師:由於人們的喜愛和民歌的變異性,有了很多版本的茉莉花,各自風格不同。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不同地方特色的《茉莉花》,然後說說他們的特點和不同,運用對比的方法,啟發學生欣賞——討論——小結,使他們的思維從直觀的音樂感受上升到抽象的理論理解,知道民族民間音樂的流傳與當地的文化、環境、語言是密切相關的,以擴大音樂視野。並在次環節讓學生了解聽懂音樂、享受音樂的方法。】

5.請學生再次聆聽歌曲,找出歌曲中哪些地方的演唱和我們平常的演唱不一樣。

6.請學生跟著老師的伴奏學唱歌譜,學生再自己練習演唱。

7.有節奏的朗讀歌詞。

師:怎樣才能把茉莉花的香、小讀出來呢?(學生交流,試著讀一讀,再把歌詞帶到旋律當中試著演唱。)

8.處理歌曲。

(1) 師:你能把自己總結的歌曲風格用歌聲表現出來嗎?(學生自由討論、發表意見,如何在歌曲中把茉莉花的清新、秀麗、小巧的風格演唱出來。)

(2)老師指導、糾錯,尤其是演唱這種江南小調的咬字方面要強調。

(3)再一次聽范唱,自己同時練唱,然後教師分組或抽單個學生檢查演唱效果。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

9.欣賞江蘇風景

師:學了江蘇民歌《茉莉花》後,想不想欣賞江蘇的風光?(學生在欣賞的同時輕聲演唱歌曲)

10.完整的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 通過聆聽、欣賞、學唱,使學生明白《茉莉花》不是一首簡單的歌曲,而是整個音樂文化的代筆,中國人都以《茉莉花》的旋律來展示中國人和平、友愛、發展的精神面貌,知道茉莉花的非凡意義。】

四、拓展欣賞(感受與體驗多樣《茉莉花》)

1.欣賞人聲、器樂、《茉莉花》片段(黑鴨子組合、女子十二月坊演奏、薩克斯演奏)

2.聆聽完三首不同地區的民歌《茉莉花》,討論分析三首民歌的相近之處與不同處。用表格的形式歸納的詞語各代表了哪個地區民歌《茉莉花》的地方風格?

五、課堂總結

教師小結:《茉莉花》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國還有許許多多如茉莉花一般美的民族音樂,期待著有一天在你們的手中煥發出新的光彩,從你們的心田飛向世界!

讓我們再次高歌《茉莉花》!並在歌曲結束時隨音樂走出教室。 課後反思:

我認為本節課的亮點有兩個方面:一是以激發學生學唱歌曲的興趣為主,將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融於感受與鑒賞領域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體現音樂與姊妹藝術的相關文化。音樂與相關文化的滲透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我通過讓學生欣賞不同版本、不同風格的《茉莉花》,使學生不僅了解中國的《茉莉花》在世界音樂史上的位置,還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繼承和發揚我國的民族音樂。

茉莉花歌詞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

啊 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

啊 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㈣ 《茉莉花》的幾種版本及評注

<茉莉花>十大版本經典
這是我在文學城的音樂快遞里看到的,覺得蠻好的,推薦給大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根據以下連接下載來聽聽。背景音樂是黑鴨子版。

茉莉花象徵優美。西歐的花語是和藹可親。菲律賓人把它作忠於祖國、忠於愛情的象徵,並推舉為國花。來了貴賓,常將茉莉花編成花環掛在客人項間,以示歡迎和尊敬。

1.戲劇版
http://mp3..com/r?url=http://210.29.195.131/xybj/mg/05.mp3

2.薩克斯版
http://mp3..com/r?url=http://210.29.195.131/xybj/ccyy/sks/03.mp3

3.黑鴨子伴奏版
http://mp3..com/r?url=http://www.jle.com.cn/yyjd/scmp3/book5/06bz.mp3

4.黑鴨子演唱版
http://mp3..com/r?url=http://www.ytysc.com/dw/jingqu/molihua.mp3

5.男聲民歌版
http://mp3..com/r?url=http://www.china918.net/91803/mg/11/1107.MP3

6.茉莉花 揚州小調 視頻 王苓芬演唱
http://mp3..com/r?url=http://202.102.7.20/adsl/yztour/flower/music/yangzhou.rm

7.茉莉花女子十二坊版
http://61.172.249.15/42081124186/new4/nzseyf/nzseyfmlyyh/17.mp3

8.茉莉花童聲版
http://mp3..com/r?url=http://www.csxlxx.com/sszy/huang_gl/xxyl/xxyl/mp3/007.mp3

9.茉莉花 NK Student Chorus Choir
http://mp3..com/r?url=http://ltx.xmu.e.cn/chorus/song/moli.mp3

10.茉莉花 鋼琴版
http://mp3..com/r?url=http://www.cnzyzz.com/soft/3.mp3歌曲/浪漫鋼琴99/cdr13/A05.MP3

好一朵茉莉花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茉莉花》研究綜述
株洲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程方

大江南北有不少《茉莉花》,流傳很廣,並且有很多人都知道在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特》中用了《茉莉花》曲調,但到底用的是哪首《茉莉花》呢?是江蘇的《茉莉花》( ) ? 還是乾隆年間英國人Hittner在中國記錄的《茉莉花》( ) ?很多人並不是十分清楚,大多隻是聽說感到驕傲而已,畢竟能夠看到整幕歌劇《圖蘭多特》的人不多,而且研究《茉莉花》(在以後的下文中簡稱為《茉》)的人也不多。八十年代以來,在各期刊和專著上對《茉》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茉》的「源流」「傳播」「不同地區民歌《茉》的比較」及「《茉》在其他傳統音樂體裁中的比較研究」等方面,現綜述如下:
一.《茉莉花》溯源
主要的文章有:錢仁康的《樂歌考源(十六)》(1985/5《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錢仁康音樂文選(上)》)、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藝苑》1982/1)及馮光鈺的專著《中國同宗民歌》(1998年第1版,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錢仁康在《樂歌考源(十六)》和《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中對《茉》的源流進行了詳細考證(但兩篇文章在時間上出現了矛盾):我國最早刊載《茉》歌詞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5)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記載了《西廂記》的劇詞,沒記曲譜;中國最早刊載《茉》曲譜的是道光十七年(1838)(在《樂歌考源》上又說是1837年)貯香主人編輯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載有簫卿主人用工尺譜記錄的《鮮花調》曲譜;《茉》曲譜最早的記譜見於1804年(在《樂歌考源》上又說是1806年)在英國倫敦出版的、英國地理學家、旅行家、英第一任駐華大使秘書(乾隆1792—1794年間)巴羅(John Barron)寫的《中國旅行》(Travels in China)的第十章,書中說《茉》譜是希特納(Mr Hittner)記錄的,錢先生從原書中的羅馬字拼音歌詞來推測,Hittner可能是從廣州記錄這首民歌的。對於Hittner記譜的「樸素」的《茉》的曲調到底是哪個地方的民歌,他確切是在何地記錄的,沒有文章再進一步考證。
易人在她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一文中對《茉》的考源是根據1980年《音樂論叢》第三輯錢仁康發表的《「媽媽娘你好糊塗」和「茉莉花」在外國》一文來寫的。易人指出:《茉》最早名稱叫《雙疊翠》,以後才稱為《鮮花調(或《茉》)》,她同時考證了茉莉花這一植物的傳入,是一千多年前由阿拉伯和印度傳入我國,最早見於福建、廣東,三百多年前傳到蘇州、杭州、揚州一帶。
馮光鈺在《中國同宗民歌》中提到《茉》的溯源,但不如錢仁康細致。對於貯香主人編輯的《小慧集》到底在哪年出版,兩人的文章記載很不統一,馮光鈺記載的是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錢仁康記載的是道光十七年,對於「公元」的確切年份錢先生自身就有矛盾(前面已提到)。另外馮光鈺根據《茉》唱詞與曲調的雙疊翠形式,試圖通過明代散曲家劉效祖的刻本《詞臠》中出現的《雙疊翠》唱詞來考證《茉》與《雙疊翠》的曲調是否有傳承關系,他提出了問題,但結論卻不得而知。

二.《茉莉花》的歌詞
對於《茉》歌詞內容的介紹,江明忄享 在他的專著《漢族民歌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第1版)中介紹得較為仔細,他認為《茉》的歌詞大部分是唱《張生戲鶯鶯》的原詞;但有的地方不唱張生的故事,只唱「好一朵茉莉花」的第一段詞及由此變成同類的二三段詞,如蘇北的《茉》;有的地方唱其他花名的詞,內容與此相近;有的地方唱《武鮮花》,敘述武松殺嫂的故事,但不多。
錢仁康在《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一文中提到,在我國最早刊載《茉》歌詞的出版物《綴白裘》中,記載《茉》的歌詞是《西廂記》的劇詞,也就是說,唱的是張生戲鶯鶯的故事。
何仿在他的《紮根中華大地,香飄四海五洲——記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江蘇音樂》1992/4)一文中提到他在江蘇六合、儀征一帶跟當地一位民間藝人學唱《茉》時,當地藝人唱的內容包括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詞,何仿後來把這些唱詞改成統一唱茉莉花的詞,即現在我們所聽到的江蘇《茉》的唱詞。

三.《茉莉花》的傳播
1.《茉》在中國的傳播,主要的文章有何仿的《紮根中華大地,香飄四海五洲——記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搜集》,他以歌詞改編者的身份,講述了他在江蘇六合、儀征一帶如何跟當地一位民間藝人學唱《茉》、如何把當時唱金銀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詞統一該成唱茉莉花的詞、並將新詞中的「奴」改為「我」的過程,還對新改的歌詞進行了演唱提示,他最後講述了改變歌詞後的《茉》是如何在1957年、1959年、1981年及九十年代在海內外傳唱開來的過程。
其他有關《茉》是如何在大江南北逐漸流傳開來、最早是哪個地區唱《茉》的研究文章沒有。但錢仁康在他的《學堂樂歌是怎樣舊曲翻新的》(《錢仁康音樂文選〈上〉》)一文中,提到學堂樂歌舊曲翻新的手法之一是「顛鸞倒鳳法」,他分析沈心工的學堂樂歌《蝶與燕》、《剪辮》是採用的「顛鸞倒鳳」手法,就是運用Hittner記錄的《茉》的曲調來進行舊曲翻新的。這對《茉》的傳播應有所幫助。
2.《茉》在國外的流傳主要是前面所提到的錢仁康的兩篇文章,他考證了《茉》在海外的流傳情況:由於「Barrow的《中國旅行》影響很大,1864年德國人卡爾•恩格爾(1818—1882)所著的《最古老的國家的音樂》,1870年丹麥人安德列。彼得•貝爾格林(1801—1880)所編《民間歌曲和旋律》第10集,1883年出版的波希米亞裔德國人奧古斯特•威廉•安布羅斯(1816—1876)所著的《音樂史》、1901年英國人布隆和莫法特合編的《各國特性歌曲和舞曲》,都採用或引用了《茉莉花》」,「1911年,英國作曲家格蘭維爾•班托克(1868—1946)出版《各國民歌一百首》,他《茉莉花》寫成了一首三部式卡農形式的鋼琴伴奏」,「在美國年,1922年夫羅倫斯•赫德孫•博茨福德編的《各國歌曲集》都收進了《茉莉花》」,「日本學校歌曲《茉莉花》(上田壽四郎作詞),也是根據這個曲調填詞的」,「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還把這個曲調用於歌劇《圖蘭多特》中」。

四.《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
傳統音樂的各類體裁主要包括民間歌曲、民間歌舞、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音樂這五種,關於《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主要的文章有:錢國楨的《民歌「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 比較研究》(1994/4《音樂學習與研究》)、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和馮光鈺的《中國同宗民歌》。
1. 錢國楨的《民歌「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
(1)《茉》在歌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a、以河北南皮的《茉》為例,敘述了其作為歌舞體裁的舞蹈表演形式,分析了作為舞蹈歌曲的《茉》在節奏、節拍、旋律、調式、結構、前奏、間奏等方面的特點;b、以冀中蓮花落和東北的二人轉《茉》為例,分析了《茉》在北方東北色彩區作為歌舞體裁的樂觀雀躍的特點。
(2)在近代聯曲體說唱音樂中,吸收了《茉》(或《鮮花調》)作曲牌:a、北京單弦牌子曲中的《鮮花調》由於說唱音樂化的要求,突出了快聲快語、閃板奪字的節奏特徵;b、廣西文場中的《鮮花調》則充滿了文雅氣息,更接近於江蘇《茉》,保持了南方民歌的色彩特點。
(3)在近現代聯曲體的地方劇種中,也吸收了《茉》(或《鮮花調》)作為自己的唱腔:a、五十年代流行於津京地區的曲藝劇《新事新辦》中劇中人張鳳蘭唱的一段《鮮花調》,曲調簡潔明快、節奏疏密有致,腔詞結合得當;b、廣西彩調劇的調類唱腔中,《雪花飄》是《茉》的變體,整個唱腔簡潔洗練,既保留了民歌《茉》的典型音調,又有地方特色音調的新鮮感。
(4)在民族器樂曲中,不管是合奏或獨奏,都把《茉》納入了自己的表現范圍中。a、山西鼓吹樂八大套第三套《推轆軸》套中的第七支樂曲,為推向全套樂曲高潮,把優美抒情的《茉》變成快速火熱的樂曲;b、梆笛演奏家劉管樂把《茉》改編成有四次變奏的笛子曲,樂曲由慢到快,有優美到火熱,在高潮中結束。
(5)《茉》還被改編成無伴奏合唱和民族管弦樂合奏等體裁形式,錢國楨沒有再列舉。
2.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主要論述的是《茉》在民族器樂曲中的運用。她以山西晉中的《茉》樂曲為例,說明《茉》在作為獨立的曲牌加以演奏時,吸收了山西民歌中常出現的偏音「4」「7」,構成清樂徵調式,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同時晉中的《茉》樂曲還被吸收到整套樂曲中作為套曲的一個組成部分,如《茉》被安排在山西八大套的第三套中,運用添字加花的手法,顯示了器樂不同於聲樂的表現性能。同時,她還列舉了一些以《茉》為主題改編的器樂獨奏、合奏曲,說明《茉》的被吸收使樂曲的表現力更豐富多彩。
3.馮光鈺在他的《中國同宗民歌》中主要以湖北小曲《鮮花調》為例說明《茉》被說唱曲種吸收,衍變成基本曲牌唱腔情況:從唱詞、旋律走向、落音、樂句的發展來看,湖北小曲《鮮花調》曲調顯然脫胎於民歌《茉》,但又按曲藝音樂的特點,把唱詞加以「說唱化」和「地方化」,使唱腔適應地方曲藝表現的需要。

五.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樂形態上的比較研究
主要的文章有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江明忄享 的《漢族民歌概論》、周青青的《中國民歌》、馮光鈺的《中國同宗民歌》,另外錢國楨在他的《民歌「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中也論述。他們認為江蘇蘇北的《茉》是時調「鮮花調」的母體,都是以蘇北的《茉》為最基本的形態,與其他地區的《茉》進行比較研究的。
1. 首先我們來看他們對蘇北《茉》的分析:
(1)易人認為:蘇北的《茉》和《鮮花調》相比,無論從旋律、節奏、音域、拖腔等方面都顯得更委婉、秀麗、動聽。
(2)江明忄享 認為:蘇北《茉》的旋律以曲折的級進為主,小跳進很少,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點,歌詞一般只有開始幾段,不唱《西廂記》故事,較早為人們所採集、介紹。
(3)周青青認為:在詞曲的配置上,江蘇的《茉》多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很密集,在演唱速度上比河北、東北的《茉》略快,但在整體的風格氣質上,更具抒情氣質。
(4)馮光鈺認為:蘇北的《茉》用的是五聲音階,旋律婉轉流暢,節奏穩重而富於變化,音樂充滿了詩情畫意,生動刻畫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有感染力。如用吳語演唱,則更顯深邃細膩、新穎親切。
(5)錢國楨認為:蘇北的《茉》最具江南小調特點,五聲徵調式、旋律級進、四平均、二對一、切分節奏型的交替等,使歌曲流暢而又有江南語言的節奏特點,而短促的第三句和搶先切入的第四句表達了人們對茉莉花急切的愛戀之情。
2.接下來我們看他們對各地《茉》的比較:
(1)易人在她的文章中,先比較了河南商城、甘肅涇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認為雖然四首曲調存在許多相同的樂匯,旋律線條的起伏比較相近,都是徵調式,但由於a、四首樂曲第一句的落音不盡相同;b、甘肅涇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都出現了「4」「7」偏音;c、各地有不同習慣的襯詞;d、被收在贛南採茶戲和祁太花鼓中,與舞蹈動作進行了結合,使得四首曲調的形態和音樂形象的刻畫變異比較大,給人的感覺也不相同。
接下來她又比較了遼寧長海、河北南皮、山東長山的《茉》,認為它們的風格都比較粗獷,都出現了和各地方言密切聯系的襯詞。河北南皮的《茉》由於出現6#5和2#1的小二度,有一種新鮮的色彩感。而黑龍江的《茉》由於演唱者郭頌的處理,即在結尾時把高音加以延長,注入富有東北地方風味的襯詞「哎呀哎呀哎哎呀」而顯得別具風味。
另外她還比較了河北深澤縣正調(當地把結束在徵音上的《茉》習慣稱為正調)和反調(把結束在商音上的《茉》習慣稱為反調)兩首不同調式的《茉》,雖然它們的第一樂句中的兩個樂句都進行了重復,但音樂的進行和落音都不相同,而第二 樂句兩者的樂匯和音區位置不一樣,「反調」在句尾加進了「哎喲哎喲」的襯詞,使樂句延伸為五小節半,從而增添了歌曲了表現力,之後「反調」第三樂句又進行緊縮,連續三個十六分音符的字多腔少,使得「甩腔」也比較短小,最後落在商音上。
(2)江明忄享 先後分析了河北南皮的《茉》和山東日照的《述羅》。他認為河北南皮的《茉》是一首河北的典型曲調,旋法起伏較大,跳進較南方多,旋法起伏度較大,跳進教南方多,因字調而引起的字前裝飾(綽注及上下三連音)多而有北方色彩,各句的加腔是由於歌舞表演的需要;段後較長的拖腔,旋律材料來自呂劇「四平腔」的常用拖腔。江明忄享 認為山東日照的《述羅》(魯南五大調「四盼」之四)用了「鮮花調」來抒唱四到六月間盼郎歸來的思念之情,旋律跳進較少,曲折細膩,第三第四樂句連接較緊,使唱詞也合成一個較長的句式。
(3)周青青採用對比譜來綜合比較蘇北、河北南皮和黑龍江的《茉》。與江蘇的《茉》相比,南皮的《茉》旋律起伏大些,色彩明亮些,曲調更具敘述性質。但從北方民歌的角度看,南皮的《茉》因速度緩慢,大調五聲音階的級進進行、曲調中五次出現的小二度音程而顯得相當柔媚和細膩。東北的《茉》在旋律上與河北的《茉》關系比江蘇的《茉》更接近,但曲調比南皮的《茉》平直、朴實、跳進多、幅度大,因而顯得稜角也大些,沒那麼細致;最後拖腔的旋律骨幹音與南皮《茉》的拖腔完全一致,但風格不同,有東北人豪邁、直爽、快人快語的性格特點。
(4)馮光鈺前後分析了河北南皮、山西臨汾、寧夏固原縣回族和黑龍江的《茉》。他認為南皮的《茉》是帶變音的六聲音階,音域比蘇北《茉》寬廣,旋律起伏較大,明亮、具北方小調的特點;由於唱詞為張生與鶯鶯的故事,音樂的敘事性與抒情性有機結合,曲調既有說唱風味有動聽,節奏既從容舒展又輕盈跳動,加之民歌演唱者的出色表現,使民歌的意境得到了有力的渲染。
山西臨汾的《茉》是一首七聲音階的民歌,旋律中特別強調偏音「4」「7」,調性色彩比較自然,使旋律更為婉轉優美,是一首情歌色彩濃郁的民歌,民歌手的演唱含蓄深厚,著重於內在感情的表達。
寧夏固原縣的《茉》與蘇北的《茉》相比,唱詞內容及旋律進行產生了許多變異,原位「4」音與徵「#4」音的交替出現,使得「4」音的運用很有特色,引起一定的色彩變化,句末「牧童哥」的襯腔突出了地方特點,但其音樂結構、各樂句的落音與蘇北的《茉》大致相似。
黑龍江的《茉》是由男歌手演唱的民歌,與女歌手的演唱相比,顯得別致而干凈利落,富有層次感,純朴穩重中含有輕巧優美、含蓄中洋溢著熱情。歌曲旋律簡練朴實而詼諧幽默,速度徐緩,抒情中具有熱情開朗的性質,起句的襯詞與結束句的襯腔首尾呼應對答,頗有特色;曲調稜角分明,柔中有剛、起伏自然,把人們熱愛茉莉花的喜悅之情表現得十分真切。

綜上所述,《茉莉花》流傳到各地後產生了許多的變體,多姿多彩,各具一格,為適應各地各階層廣大人民的需要,已主要成為漢族民族音樂各種體裁中的一個共同的音樂主題。再一次肯定回答的是,在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特》用的《茉莉花》曲調,就是乾隆年間英國人Hittner在中國記錄的《茉莉花》( ) 。芬芳四溢的茉莉花帶給我們驕傲,帶給我們許多美好的藝術享受,衷心祝願我們的茉莉花能常開不敗,能越開越美!

參考資料:http://www.zzer.org/download.asp?ID=700&SN=0

㈤ 介紹一下江蘇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起源江蘇,初名為《鮮花調》,又名《打花鼓》,最早刊印乾隆年間的《綴白裘·花鼓》戲曲集。

1、《茉莉花》首發時間為:1957年

2、形式:中國民歌

3、歌詞:《茉莉花》在中國多個地區有多個版本流傳,各個版本的曲調、歌詞往往大同小異。現在流傳最廣的是南京六合、揚州、天長到泰州一帶的民歌。

歌詞如下:「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鉤兒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5)華韻民樂團茉莉花演奏視頻擴展閱讀:

《茉莉花》發展歷史沿革:

1、1768年,法國哲學家盧梭編輯《音樂辭典》時,在「中國音樂」條目中收錄了《茉莉花》這首歌。

2、1920年至1924年間,義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把這首歌用在歌劇《圖蘭多》中。

3、1942年,由著名作曲家何仿搜集整理了民歌《鮮花調》,1957年完成改編,正式更名為《茉莉花》。

4、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推薦《茉莉花》,並將其確定為亞太地區的音樂教材。

5、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日本館的機器人用小提琴演奏了《茉莉花》。

熱點內容
勝利的玫瑰 發布:2024-11-27 12:45:14 瀏覽:68
海棠香香 發布:2024-11-27 12:43:46 瀏覽:150
最新海棠 發布:2024-11-27 12:34:07 瀏覽:273
嗇薇花的花語 發布:2024-11-27 12:20:12 瀏覽:249
七夕節大橋 發布:2024-11-27 12:20:05 瀏覽:366
刺角瓜盆栽 發布:2024-11-27 12:19:17 瀏覽:98
鮮花冷藏方法 發布:2024-11-27 12:01:05 瀏覽:47
鮮花搶單寶 發布:2024-11-27 11:33:11 瀏覽:571
鉤向日葵盆栽視頻 發布:2024-11-27 11:26:50 瀏覽:875
鮮花美女高清圖片大全 發布:2024-11-27 11:12:21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