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花吃了回奶嗎
① 嬰兒出生多長時間就不怕胎神
沒可能的。只是迷信,聽天由命還好。
② 剖腹產的產婦能吃梔子花嗎
你好,考慮是可以的,這個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之功效,但是盡可能不要吃新鮮的,可以吃蜂蜜腌制的,在產後主要是不要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要吃有回奶作用的食物
③ 哺乳期能喝梔子水嗎
沒聽說過,哺乳期喝暑九▪寒天冰川水比較不錯的。
④ 不吃任何喪家的食物是什麼
推薦你可以參考一下下文,希望可以幫到你:
孕期禁忌何其多
人們婚後最關心的就是盡早生兒育女,以傳宗接代。在重子嗣的中國社會,懷孕是一件喜事,俗稱「有喜」。婦女一旦懷了孕,婆家會盡可能地增加孕婦的營養,減輕她的勞作,並開始養雞、釀酒等,以備產後之用。為了安全、順利地度過十月懷胎的漫長日子,民間形成一系列約束孕婦和提醒家人的禁忌慣例,內容繁多,幾乎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間普遍相信胎神的存在,認為胎兒的靈魂有神明附著。胎神可能潛伏在孕婦的寢室、住宅或任何器物上,而且隨著孕期的變化,胎神的位置也會改變。因此,懷孕期間,嚴禁隨便移動或修理東西,否則會觸動胎神,對胎兒不利。一旦觸犯胎神,馬上就會影響到胎兒,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肚子痛,嚴重的會導致流產或難產。這時要延請道士到家裡舉行安胎儀式,即在孕婦的枕邊鳴鉦笛,並畫符念咒文,安撫胎神。
大陸各地和台灣民間,嚴禁孕婦接觸嫁娶和喪葬。孕婦不能參加別人的婚禮,不能觀看嫁娶,不能到新娘身邊去,忌摸新娘的轎子、嫁妝,忌到洞房裡去,忌觸碰洞房中的東西,忌出席喜筵。俗信孕婦不潔,「喜沖喜」不但損害新人的幸福、和睦,也累及孕婦本身及胎兒。孕婦不得觀看和參與喪事,不得手觸死屍或棺木,忌食葬儀食品,忌受喪家贈物,忌摸喪葬用具。俗信喪葬屬凶事,懷孕屬喜事,「凶沖喜」會克孕婦及胎兒。
禁孕婦接觸別的孕婦及產婦。忌諱孕婦與孕婦同坐一張長椅、或面對面坐、或同睡一張床,害怕由於喜沖喜對一方或雙方造成危害,還擔心會與對方「換胎」。
禁孕婦夜間外出。因夜晚室外多鬼煞出沒,恐其傷害胎兒;也有的說夜間有黑虎神、白虎神攔路奪胎。
禁孕婦動剪刀和拿針線,他人也不得在孕婦房內有此舉動。孕婦房內的所有器物,特別是床鋪,忌任意搬動,牆壁、門窗、地板等皆不可隨意修補。禁在孕婦房內捆縛、穿鑿、打釘、夾扎。若有違犯,俗傳會得罪胎神,將累及孕婦及胎兒。輕則胎兒五官破相、肢體受損,或畸形、或殘疾;重則孕婦腹痛難產,或胎傷子夭。
禁孕婦觀看傀儡戲,否則生下的嬰兒將如木偶,或患軟骨病,或缺五臟六腑。禁孕婦腳跨牽牛繩或戥秤,若不慎跨過繩、秤,即有懷胎12個月或16個月之虞。忌孕婦將魚、肉、蛋等食物燒焦炒糊,以免將來產嬰的身上出現疤痕或黑痣。
禁孕婦入寺廟、上井台和觀看祭祀、建灶、打井、上樑等。俗信這類地方均有神靈仙氣,須潔凈庄嚴,如有孕婦臨及,會使廟五香火、井水發臭、家業不興、房梁不正,同時,也會使孕婦和胎兒遇到災禍。
此外,婦女妊娠期間還有種種忌嘴禁食習俗。如不能吃兔肉,若吃了,產下的孩子會長兔唇。不能吃狗肉,否則將來孩子愛咬人,吃奶時也愛咬奶頭。忌吃公雞,這樣生下的孩子夜裡才不啼哭。忌吃螃蟹,這樣生下的孩子才不會咂泡沫流口水,又說吃螃蟹會令胎橫難產。台灣民間以為吃了蟹,生出來的孩子會像蟹那樣抓別人的手腳。忌吃河蚌肉,生下的孩子才不會滋舌頭。忌吃生薑,以防生下小孩有六根手指。忌食鴨子,認為吃了鴨子,孩子會得搖頭病。如此種種,舉不勝舉。
閩台民間有一種換胎兒性別的迷信做法,即所謂「移花換斗」。如果孕婦想生男孩,可以請失明賣卜者到孕婦寢室內,將一盆蓮招花帶進房內,在床前祈禱、貼符、燒金銀紙,最後將蓮招花種在屋後,這樣胎兒就會變成男的。也可帶一盆芙蓉花到廟里祈禱,准備好牲醴香燭,祈禱者在神前誦經,孕婦燒香、燒金紙,並行三跪九拜之禮,祈求變胎。回家後繼續祈禱三天,之後將芙蓉花種在庭前,俗傳這樣即可實現變胎。
「換斗」,則是孕婦在生女孩後十天內,將煮熟的豬肚用碗蓋住,請女巫或「紅頭司公」作法後讓產婦服用。俗信產婦吃了就可實現「換肚」(即換斗),以後就能生男孩。這種做法,實屬無稽之談。可民間許多婦女為了生男孩,往往樂此不疲。
產後休養「坐月子」
產婦分娩後,須靜卧精心調養一段時間,通常為一個月,俗謂「坐月子」、「坐月內」、「坐月里」等。在此期間,產婦的卧室稱「月房」或「月內房」。月房往往要設置標記,通常於月房門口懸掛一塊紅布條或一束外包紅紙的蔥,以提醒外人注意。月房忌孕婦、帶孝者與屬虎之人闖入,俗信孕婦入室有「喜沖喜」之嫌,帶孝者與屬虎之人則會「凶沖喜」,都不利於產婦和嬰兒。外人一般不得隨意進產婦卧室,擔心外界的風寒與「生氣」會隨之而入,侵犯室內的母子。
對於「坐月子」的產婦來說,有關的禁忌和約束就更多了。月房要緊閉窗戶,房門除有人進出外都要關緊;產婦在室內不能扇扇子;產婦不可出房,大部分時間要呆在床上:且頭部要綁上頭巾,飲食和洗漱之用均由家人負責;產婦禁碰冷水,洗臉、洗手都要用熱水,不可洗頭洗澡,最多隻能以熱水擦身。
民諺雲:「生兒好比爬血山,滿月才算過鬼關。」產婦經過長時間的痛苦磨難,需要補充生產時失血的虧耗,如果保養不好,就會留下病根,一生痛苦。民間十分重視產婦的月里調養,規定要到嬰兒滿月時才能解除。在台灣民間,產婦產後1個月間,要在寢室休養,不得外出,俗稱「做月內」。滿月後才可外出幫忙家事。在這一個月內,產婦主要以雞酒、油飯、麻油雞、素麵等為主食,尤其是雞肉,吃得特別多,一個月大概要吃十幾只。也有人用人參來滋補身體,並以桔餅、陳皮、烏賊甲、海螵蛸配胡麻油、酒,煮後食用。產婦一般禁食食鹽。產婦產後若有虛脫現象,家人會以孩童的尿混合酒給產婦服用。
在大陸民間,「坐月子」產婦的飲食十分講究,既要注重營養以滋補身體,又偏好熱性食物以驅風寒,還要有益於奶水的分泌以哺育嬰兒。通常三餐三點心或三餐四點心,趁熱進食,吃米飯、線面、雞、雞蛋、酒、桂元等。米飯多為蒸飯;酒為家釀米酒;雞大多隻吃雞身肉,雞頭、雞爪、雞翅、雞內臟不吃。淘米煮飯及煮其他食物均要用開水。熱酒時,常加入紅糖或薑片。烹煮雞和蛋,須配以麻油、酒和姜,也可放些醬油、胡椒、紅曲佐配。產婦忌吃豬油與鹽巴,俗信豬油滑膩,鹽會生風;忌食水果、蔬菜等生冷食物,擔心引起「回奶」,導致奶水不足;不吃魚、豬肉、鴨子等,俗信這些東西缺乏熱性,尤其鴨子屬寒性且有毒,不利於產婦。產婦忌站著吃飯,只能坐著進食。
產婦「坐月子」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被伺候得十分周到,但同時又處處謹小慎微,生活單調,實是一種苦差。但若不嚴格遵從,疲弱之軀就有被風寒侵襲之虞,可能留下經久難愈的疾病,如所謂「月內風」,貽害終生,也影響到對嬰兒的哺育。
三朝之禮話洗兒
嬰兒出生三日,稱為「三朝」,也叫「三旦」、「三誕」。當天要舉行一些儀式,俗謂「做三朝」。三朝的主要禮儀之一是洗兒,因通常都在出生三天時給嬰兒洗澡,故俗稱「洗三」。據說,這樣可以洗去嬰兒從「前世」帶來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三朝洗兒一般延請有經驗的婦女或接生婆來辦理。洗兒時有用桃樹根、李樹根、梅樹根加水煎煮,去渣浴兒的,俗信能祛除不祥,終生不長疥瘡。也有用艾虎湯的,即用端午艾一斤、虎頭骨一枚、加水煮湯沐浴,俗謂能避惡氣。還有用蔥姜等煎湯的,蔥取聰明之意;姜與「強」音近,取小孩強壯之意。洗兒的盆中必須放喜蛋及金銀飾物等,洗畢,用喜蛋在嬰兒額頭或身上撫擦一遍,謂日後免生疥瘡。金銀飾物,則用以鎮驚。在台灣民間,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要請來產婆,將「桂花心」、「柑葉」、「龍眼葉」及一塊小石頭一起放入水中煎煮,待水晾溫後,洗拭嬰兒身子,俗稱「三朝之禮」。柑葉、龍眼葉,預示將來子孫滿堂、代代繁榮,小孩日後有膽識、有出息。這一天,產婦家裡要准備油飯、雞酒供奉神佛、祖先,並燃香、燒金紙禮拜。拜畢,將油飯、雞酒送給娘家,同時,也送給媒人和鄰居,以示報喜。娘家須在產後12天送來雞及其他贈品。產婦也要吃「壓腹雞」,以使產後的腹部恢復原狀,如果生男孩就吃「雞妹」(小雌雞),生女孩則要吃「雞角」(雄雞)。在福建許多地方,做三朝時,親朋好友,尤其是產婦娘家往往要送來產婦和嬰兒所需的物品,如雞、蛋、面及嬰兒衣服、用具等,以示賀喜,俗稱「送三朝」。「送三朝」的人到產婦家門前時,要從一堆火上跨過,以驅除外來的邪氣和濁氣。女家所送禮品,男方各取適量,不能全收,並要回贈送禮品的人紅包。閩南一帶,三朝之日,產家還要敬祀「夫人媽」、「床母」及「註生娘娘」等護佑嬰兒之神,祈求其保佑嬰兒平安健康、順利成長。以後凡遇生育慶典,還要再行祭拜。在浙江麗水一帶,洗三時,若是女嬰,要用秤錘在她的臀部按摩一番,俗信長大成人後會坐家頂宅;並把針線放在女嬰手中,認為長大後必精於女紅。若是男嬰,就把筆、算盤等文具放在嬰兒手中捏一捏,說是長大後能精通算理,擅於翰墨。河南地區洗三時,必以雞蛋從嬰兒頭上滾過,並經過手、腳,邊滾邊唱道:「滾滾頭,一生不用愁,滾滾手,富貴年年有;滾滾腳,將來能登科。」然後給小兒穿舊衣裳,並給送生娘娘燒香上供,宴請親朋好友。舊時,北京地區的洗兒有巫術和占卜意義。北京人把「洗三」和死後三天時的「接三」視為人生的兩件大事,不論貧富都要慎重對待。「洗三」儀式通常由「收生姥姥」(接生婆)主持下進行。先在產房外廳供上碧霞元君、催生娘娘、送子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等13座神像;香爐里盛滿小米,以供插香之用;一對小紅燭,燭台下壓著黃錢、千張、元寶等全份敬神錢糧。產婦卧室的炕頭上供著「床公床母」像,用三碗桂花缸爐或油糕為供品。上香叩首畢,將盛有以槐枝、艾葉熬成湯的銅盆擺上炕,收生姥姥抱著嬰兒開始「洗三」。本家依尊卑長幼往盆里添小勺清水,再放一些錢,謂之「添盆」。如添的是金銀錁子、硬幣就放在銅盆里,如添的是銀票紙幣則放在茶盤中,此外還可以添些桂圓、荔枝、紅棗、栗子之類的喜果。親朋也要隨喜。添盆時,收生姥姥有一套固定的祝詞,看你添清水,就說:「長流水,聰明伶俐」;見你添喜果,就說:「早兒立子,連生貴子」,或「桂元桂元,連中三元」。添盆完,收生姥姥拿棒槌往盆一攪,口中念道:「一攪兩攪連三攪,哥哥領著弟弟跑。七十兒、八十兒,歪毛,淘氣兒,唏哩呼嚕都來啦。」然後開始給嬰兒洗澡,嬰兒受涼一哭,俗稱「響盆」。一邊洗,一邊念祝詞:「先洗頭,做王侯;後洗腰,一輩更比一輩高;洗洗蛋,做知縣;洗洗溝,做知州。」隨後,點著艾葉球,用生薑片托著,放在嬰兒腦門上,象徵性地炙一炙,再給嬰兒梳頭打扮,同時口念:「三梳子,兩籠子,長大戴個紅頂子;左描眉,右打鬢,尋個媳婦(女婿)准回村;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說話免丟丑。」接著,用雞蛋在嬰兒臉上滾一滾,說:「雞蛋滾臉,一生無險;」洗完後,用蔥在嬰兒身上輕輕打三下,並口念:「一打聰明,二打伶俐。」隨後把蔥扔到房頂上。拿起秤錘比劃一下,說:「秤錘兒雖小壓千斤。」再拿起鎖頭比劃三下,說:「長大啦,頭緊、腳緊、手緊。」然後把嬰兒托在茶盤里,把本家預先備好的金銀錁子或首飾往嬰兒身上一掖,說:「左掖金,右掖銀,花不了,賞下人。」還要把幾朵紙制石榴花往烘籠里一篩,說:「梔子花、茉莉花、桃、杏、玫瑰、晚香玉,花瘢豆疹沒有啦。」隨後收生姥姥把娘娘碼兒、敬神錢糧連同香根一起請下,送到院中焚化。收生姥姥用銅筷子夾著把「床公床母」像焚燒,說:「床公床母本姓李,大人孩子交給你,多送男少送女。」然後用紅紙包裹灰燼,壓在炕席底下,意為讓床公床母永遠保佑大人孩子平平安安。最後收生姥姥才向本家討賞。
滿月剃頭趣事多
嬰兒出生一個月稱「滿月」,也叫「出月」、「彌月」,此時又要慶賀一番,稱之「做滿月」。這一天,外婆家及戚友照例要送禮相賀,謂「送滿月」。所送物品各地不同,大多為衣物、食品、搖籃或坐車。衣物以帽子最為考究,上綴銀飾壽星、獸頭及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字樣。外婆家所送的最為豐厚,俗稱「送頭尾」。所謂「頭尾」,指的是嬰兒從頭到腳所穿戴的全部衣物,包括帽子、衣服、銀牌、手鐲、腳鐲、鞋襪等。主家受禮後,多採取兩種方式回敬賓客,以示同喜。一是設酒宴請戚友來賓,通稱辦「滿月酒」,閩南人謂之「請送庚」或「吃送庚」。二是具禮饋贈親友及鄰里,通常是向親鄰分發紅蛋、紅龜稞等。吃過滿月酒,母親要抱著嬰兒回娘家,離家時鼻尖點黑點,回家時鼻尖點白點,姥姥要給紅包,稱「掛錢」。滿月之際,給嬰兒剃除胎發,稱「剃滿月頭」。俗信嬰兒胎發來自母體,不免帶有「血污」,若未剃發就抱至廳堂,其「穢氣」將會觸犯祖靈、灶神及其他神明,對嬰兒不利,故須剃光頭,一則剔除穢氣,二則希望嬰兒頭發快快長粗長密。台灣民間給嬰兒剃滿月頭前,要先將煮過雞蛋和鴨蛋的水倒進洗臉盆中,再放入石頭1個、錢12文、雞蛋1個及少量的蔥,把蔥碾碎後以其汁水洗注嬰兒頭發,並把蛋黃塗在頭發上,然後剃去胎發。台灣俗話「鴨卵身,雞卵面」,指的是孩子的身體像鴨蛋一樣長得大,臉像雞蛋一樣美麗。石頭喻示嬰兒頭殼硬並有健康身體,錢代表日後能大富大貴,蔥可使頭發長得濃黑,蛋黃則可以洗去污垢。剃完頭發後,請鄰居把嬰兒抱到戶外,並拿著竹子追趕雞群,俗稱「雞簍」,同時唱著童謠:鴟鵠鴟鶚飛上山,囝仔快做官;鴟鵠鴟鶚飛高高,囝仔中狀元;鴟鶚鴟鶚飛低低,囝仔快做父。這種童謠用來祝福男嬰。如果是女嬰,則只唱「鴟鴉、鴟鴉」便可。在福建龍岩、上杭、永定等地,生男孩的,滿月時也有「出行喊鷂婆(老鷹)」之禮,即由外婆或其他長輩懷抱嬰兒到戶外轉一圈,並呼喊鷂婆,為嬰兒祝福,口中念道:「鷂婆飛得高,我的孩子作高官;鷂婆飛得遠,我的孩子作知縣。」大陸民間,滿月剃頭的儀式頗為講究。剃頭所用的湯水通常要由祖輩來燒。湯水中要放雞蛋、鴨蛋,是專門用來酬謝剃頭師傅的。剃頭時,桌上要點「狀元紅」蠟燭,桌面鋪紅氈,上面擺放桃、面等物品。請來的理發師進門時邊走邊念道:「一進大門步步寬,腳上踏著紫金磚,紫金磚上生蓮子,狀元一定出在你府上。」剃頭時,嬰兒一般由祖父抱著,或者由有福氣的親友抱著。江浙一帶,在剃胎發前,往往事先備好一紮蔥、一紮芸、一把斧頭,俗稱「千年斧」。抱嬰兒的人腳踩著用紅彩包的蔥、芸、斧,待胎發剃好,嬰兒父親馬上把蔥和芸拿去栽種。蔥與「聰」、芸和「運」、斧與「富」同音,腳踩蔥、芸、斧,意味著嬰兒自幼踏在富貴、高運、聰明的福地上,長大後必然聰明伶俐好運道。此外,蔥和芸生命力十分旺盛,種於泥土,便能生根、開花,四季常青,預兆嬰兒茁壯成長。剃滿月頭時,有些地方並不把胎發全部剃光,而將嬰兒頂囟門處一寸見方的胎發留著,稱「孝順發」、「孝順毛」、「百歲毛」。所留的胎發呈瓦片形狀,故也有稱「瓦片頭」的。民間俗信胎發不能隨便丟棄。杭州習俗,胎發要懸掛在堂屋高處,認為這樣孩子日後有膽識。有的則用紅布包裹,懸掛於保生娘娘的神座旁,取保長生之意。剃完頭,嬰兒穿戴一新,母親抱著盛裝的嬰兒向親友致謝並接受祝賀。接著由別人抱著嬰兒外出轉一圈,還要過一座小橋,走時由一人撐傘跟隨,稱「兜喜神圈」,俗信這樣孩子將來不怕生人、有膽量。
周歲試兒抓周禮
嬰兒出生滿一年,稱「周歲」。周歲是人生的頭一個生日,非同尋常,儀式相當隆重,並形成一種特殊的生辰禮。周歲之際,嬰兒要剃頭沐浴,穿戴一新。家人以酒饌、牲醴、紅龜棵供神祀祖,外婆家和親鄰均要饋禮相賀。諺語雲:「姑姑的鞋,姨姨的襪;姥姥的兜肚,舅母的褂。」可見禮物之多。做周歲最為重要、流行最廣的一項儀式是「抓周」。家人預備象徵各行各業的小物品若干種,如書本、文具、算盤、戥秤、錢幣、金銀、刀子、尺子、田土、種子、食物、玩具等,置於正廳案桌上、草席上或米篩里,分別陳列,讓嬰兒近前任意抓取,以先取之物為准,由此,決定其日後志向、專長、興趣和前程。抓周習俗歷史悠久,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卷二詳細描述了南北朝時江南地區的「試兒」風俗:「江南風俗,兒生一菁,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鋮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宴享焉。」後來的記載也不少,《東京夢華錄》卷五《育子》載:「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啐』。至來歲生日,謂之『周啐』,羅列盤殘於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算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啐』。此小兒之盛禮也。」另《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一記錄北京風俗:「至周歲,於小兒生日,將士農工商所用之器具,置於桌上,小兒梳洗畢,衣新衣,抱至桌前,任其隨意抓取,若所取者為筆,將來必為文人;若所取為算盤,必為商人;諸如此類,名曰抓周。」在台灣民間,一度只為男孩做周歲。屆時,除了一般的禮尚往來、祭祖拜神之外,還要讓小孩選擇物品以預測前途。即在周歲儀式上,將12種物品擺放在正廳的神桌上,讓小孩到神桌上任意抓取,最先拿到的物品,即喻示小孩日後從事的職業或生活狀況。如取書本或文具者,象徵聰明好學,將來有望讀書做官,功名有成;取算盤或戥秤者,象徵精打細算,將善於經商;取錢幣或金銀者,象徵財運亨通,將成殷富之人;取刀子或尺子者,象徵心靈手巧,將為工匠、之材;取田土或種子者,象徵安守本分,將務農勤耕;取食物或玩具者,象徵有吃有玩,一生快樂逍遙,或謂好逸惡勞,將無所建樹、沒有出息。江南地區抓周習俗流傳較廣。在浙江,小孩周歲要辦酒請客,親友要饋禮相賀。小兒穿上外婆送來的新衣,戴虎頭帽、銀項圈、百歲鎖、手鐲、腳鐲等,妝扮一新。廳堂中央放一張八仙桌,桌上放一隻盤,盤中裝有書、筆、斧頭、鋤頭、食品等。母親抱孩子到桌面上,看孩子抓取什麼東西,如果拿書,外婆就會討彩頭:「長大准會考中頭名狀元!」拿別的,同樣也有口彩,俗稱「周歲試盤」。江西各地也盛行抓周習俗。小兒周歲,除宴請親友相慶外,家中必備書籍珠算刀剪等物,置案令小孩自取一種。如果取的是書,家人就歡聲雷動,認為孩子將來必能專心學問。其餘珠算則為商,刀剪則為工。清代時,還有將「朝珠」放入雜物中,如小孩抓到它,家人更為高興,賓客則眾詞相賀:「小孩長大能做官。」做父母的則喜形於色,滿臉生輝。如今,人們為嬰兒慶周歲的主要方式是請客送禮,「抓周」的初衷已不為所重,大多隻是藉此形式以增添周歲生日的樂趣和喜氣。
⑤ 寶寶兩個月了寶媽這兩天吃了梔子花會回奶嗎
指導意見: 你好, 不會回奶的,母乳喂養建議母親多喝雞、魚、排骨、豬腳湯等來加強營養催奶為宜。
⑥ 哺乳期可以喝梔子姜水嗎
有些產婦在餵奶期間,可能意外發生著涼,因為不能吃葯治療,就想通過喝姜水內緩解一下,避免發生容感冒等情況,但是因為需要餵奶,不知道喝姜水會不會對孩子不好,那麼哺乳期能喝姜水嗎?
哺乳期能喝姜水。姜含有豐富的鐵元素,哺乳期喝姜水可以補鐵,可以補血活血,避免貧血的發生,還能養顏美容,寶寶吃母乳後,也能夠因此而補充鐵,從而避免寶寶發生貧血,促進寶寶的皮膚、毛發等的健康生長。
哺乳期吃薑可以補維生素,補充能量,精力,讓孕婦能夠保持活力。此外,姜可以驅寒暖身,減輕身體有涼氣的情況,哺乳期的媽媽們給寶寶餵奶,會流失水分等營養元素,很容易降低體溫,喝姜水就有助於維持正常的體溫,促進血液的流通,保持血液功能的正常,從而減輕或者避免因流失營養而帶來身體冰涼的症狀,對身體的健康有利。
不過,姜水吃多較易上火,所以哺乳期要是吃薑,要注意控制量,以及吃的方法,吃了姜立刻給寶寶餵奶,寶寶會容易輕微拉肚,對於寶寶的腸胃很不好。哺乳期媽媽喝姜湯後需要間隔20分鍾左右進行餵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