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炒了多久
Ⅰ 歷史上有哪些金融
金融泡沫是指一種或一系列的金融資產在經歷了一個連續的漲價之後,市場價格大於實際價格的經濟現象。金融泡沫就是經濟上的宏觀調控不當, 過度的投資引起資產價格的過度膨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使得國內投資規模急劇膨脹,導致虛假繁榮的一種假象。
歷史金融泡沫:
1634-1637 荷蘭的鬱金香泡沫
17世紀中期時,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當時量少價高,被上層階級視為財富與榮耀的象徵,投機商看中其中的商機,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並推動價格上漲。1635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全民運動,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1637年2月4日,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價格平均下跌了90%。鬱金香事件,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此事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18世紀初期的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
在荷蘭鬱金香泡沫迸裂80年後,在1719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這兩個泡沫的相同之處是:法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和當年鬱金香價格一樣在很短的時期內大起大落。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里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荷蘭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但是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鬱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過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卷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英國的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脫離常軌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1689年到1714年之間,英國政府因為打仗欠了1000萬英鎊的債務,英國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發行股票,換成鈔票。南海公司執行長羅約翰(John Law)使股價拉高,投資人見有利可圖,就爭相搶購,造成了當時的經濟泡沫
美國1929年股市崩盤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給人們燙上了關於股市崩盤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但回頭來看時,災難的發生甚至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完全聽憑盲目無情的恐慌擺布,狂跌不止。自殺風從那時起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隨後的一段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自成立112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大崩盤發生,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金融泡沫
日本的泡沫經濟是由於「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造成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出現大幅度升值,但真正對日本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極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Ⅱ 鬱金香事件崩潰
1637年2月4日,金融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在阿姆斯特丹和各地交易所悄然上演,看似平常的鬱金香交易日,卻隱藏著危機。商人們在交易所里喧囂叫賣,買家們穿梭於豪華馬車之間,一切似乎如常。然而,就在交易進行中,不知怎的,有人突然大量拋售鬱金香合同,這就像觸發了連鎖反應的導火索,鬱金香泡沫的破裂開始了。
人們紛紛跟風,爭先恐後地拋售手中的合同,生怕成為最後的受害者。鬱金香的價格瞬間跌入谷底,交易所內充斥著絕望和恐慌的聲音,阿姆斯特丹彷彿被籠罩在末日般的氛圍中,鬱金香泡沫的崩潰正式宣告。4月27日,荷蘭政府在社會動盪中被迫採取行動,宣布終止所有鬱金香合同的交易,試圖平息這場金融風暴。
這一切的瘋狂源於合同買賣的創新。鬱金香作為植物,無法脫離土壤進行長期交易,於是商人發明了以合約代替實物的方法。A與B達成協議,A以當下價格賣出15朵鬱金香,雙方簽訂合約,B支付款項,A確認交付。B期待價格上漲後再將合約轉手,這個過程就是鬱金香炒作的核心。
(2)鬱金香炒了多久擴展閱讀
16世紀中期時,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當時量少價高,被上層階級視為財富與榮耀的象徵,投機商看中其中的商機,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並推動價格上漲。1635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全民運動,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1637年2月4日,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價格平均下跌了90%。鬱金香事件,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此事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Ⅲ 荷蘭鬱金香泡沫的形成和崩潰
在行會的控制和操縱之下,鬱金香的價格被迅速抬了起來。買賣鬱金香使得一些人獲得了暴利。鬱金香價格暴漲吸引了許多人從歐洲各地趕到荷蘭,他們帶來了大量資金。外國資本大量流入荷蘭,給鬱金香交易火上澆油。
在1636年12月到1637年1月之間,所有品種的鬱金香價格全線上升。以一種稀有品種Gouda為例,其價格在1634年底僅為每盎司1.5基爾德 (荷蘭盾),到1636年底也只不過上升到每盎司2基爾德。隨著鬱金香投機市場的形成,Gouda的價格大起大落。在1636年11月價格猛升到7基爾 德,隨後回跌到1.5基爾德,在12月12日其價格再度強烈反彈,直上11基爾德。過了新年之後,再猛跌到5.5基爾德。由於新投機者的加入,價格再次急 劇上升,到1月29日已經突破了14基爾德大關。這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的振盪幅度都超過400%。拿12月9日最低點(1.5基爾德)與12月12日的 最高點(11基爾德)相比,3天之內價格上升將近10倍。超額利潤招來了四面八方的投機客。也許有人早就懷疑到鬱金香的價格已經完全背離了作為一種花卉的 常規,但是倒買倒賣所獲取的暴利使得許多投機客們喪失了理智。到了1637年1月連普通品種的鬱金香價格也被抬高了25倍多。例如,Switsers的價 格在1637年1月上旬尚且低於1基爾德,到月底就被炒到14基爾德,到2月5日上漲為30基爾德,在30天內漲幅超過了29倍。在這段時間內幾乎每一個 投機者都沉浸在突然發了一筆橫財的美夢之中。
1637年新年前後,鬱金香的期貨合同在 荷蘭小酒店中被炒得熱火朝天。到了1637年2月,倒買倒賣的人逐漸意識到鬱金香交貨的時間就快要到了。一旦把鬱金香的球莖種到地里,也就很難再轉手買賣 了。人們開始懷疑,花這么大的價錢買來的鬱金香球莖就是開出花來到底能值多少錢?前不久還奇貨可居的鬱金香合同一下子就變成了燙手的山芋。持有鬱金香合同 的人寧可少要點價錢也要拋給別人。在人們信心動搖之後,鬱金香價格立刻就開始下降。價格下降導致人們進一步喪失對鬱金香市場的信心。持有鬱金香合同的人迫 不及待地要脫手,可是,在這個關頭很難找到「傻瓜」。惡性循環的結果導致鬱金香市場全線崩潰。
鬱金香泡沫的高峰期僅僅持續了一個多月。由於許多鬱金香合同在短時間內已經多次轉手買賣且尚未交割完畢,最後一個持有鬱金香合同的人開始向前面一個賣主追討貨款。這個人又向前面的人索債。荷蘭的鬱金香市場從昔日的景氣場面頓時間變成了凄風苦雨和逼債逃債的地獄。
在1637年2月24日花商們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開會決定,在1636年12月以前簽訂的鬱金香合同必須交貨,而在此之後簽訂的合同,買主有權少付 10%的貨款。這個決定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鬱金香市場的混亂。買主和賣主的關系糾纏不清。荷蘭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預,拒絕批准這個提議。在 1637年4月27日,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的合同。一年之後,荷蘭政府通過一項規定,允許鬱金香的最終買主在支付合同價格的3.5%之後中止合同。按照 這一規定,如果鬱金香的最終持有者已經付清了貨款,那麼他的損失可能要超過當初投資數量的96.5%。如果還沒有支付貨款的話,他很僥幸,只需支付合同貨款的3.5%,那麼賣給他這個合同的人就要遭受非常嚴重的損失了。
在這個打擊之下,荷蘭的鬱金香投機市場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恢復過元氣來。
Ⅳ 鬱金香的狂熱浪潮
鬱金香是一種很高貴卻又有毒的花,
像泡沫經濟一樣充滿誘惑而致命。
鬱金香狂熱,世界上最早的經濟泡沫,
發生在1637年的經濟大國荷蘭。
--事件起因--
至於這次泡沫經濟的起因,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
有人說是當時的市場機制,就是供需不平衡造成的;也有人說是經濟過於發達,以至於有足夠強大的經濟能力讓一般人進行投資。
不管哪種原因,最後這些錢都集中到了鬱金香交易中。那為什麼會是鬱金香,而不是狗尾巴草呢?
--事件背景--
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1593年傳入荷蘭。17世紀前半期,由於鬱金香被引種到歐洲的時間很短,數量非常有限,且短時間內無法大量繁殖,因此價格極其昂貴。在崇尚浮華和奢侈的法國,很多達官顯貴家裡都擺有鬱金香,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
當鬱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後,一些機敏的投機商就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不久後,在輿論的鼓吹和幾波助攻之下,人們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並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
1634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當時1000元一朵的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後就升值為2萬元了。
1636年、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
荷蘭人果然是神一般的操作,還為了鬱金香建立交易所。
1637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與上一年相比,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同年2月、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之後,一波神一般的操作結束了這場狂熱,一位初來荷蘭的英國水手順手把船長高價剛買的鬱金香球莖當做洋蔥吃了,而且味道還不錯。
船長暴怒又傷心,還鬧上了法庭,水手被判了重刑。但此時很多人開始冷靜下來思考這不就是一個類似洋蔥的東西嘛。
一場大崩潰已經近在眼前。由於賣方突然大量拋售,公眾開始陷入恐慌,導致鬱金香市場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潰。
一個星期後,鬱金香的價格已平均下跌了90%,到處都是違約的合約,那些普通的品種甚至不如一顆洋蔥的售價。
同年4月27日,荷蘭政府在哀鴻遍野的情況下終於出面,下令終止所有鬱金香【合同買賣】。
在馬克思的《資本論》里,有段話很好的詮釋了這場資本行為:
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
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對於最初投資的人,可能笑到天荒地老;
對於最後接盤的人,可能哭到天荒地老。
泡沫經濟本身並沒有對錯,
錯的是人們進入市場的早晚。
越早了解市場的動態,
你就會越早發現機遇。
1984年在中國也上演過一次"鬱金香」狂潮
天價君子蘭事件,你想了解嗎
下次我不一定給你講
你想知道什麼【合同買賣】嗎?
下次我也不一定給你講
就是這么任性
用一個輕松的方式,帶你進入一個不一樣的金融世界!
Ⅳ 1610年」鬱金香事件」
什麼叫鬱金香泡沫?
歷史上最大的三個泡泡——鬱金香投機風潮
鬱金香投機風潮
人們絕難想到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機狂潮是由一種小小的植物引發的。
這一投機事件是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而被載入史冊的,它也是迄今為止證券交易中極為罕見的一例。經濟學上的特有的名詞"鬱金香現象"便由此而出!
讓我們回溯到17世紀的荷蘭,看看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為之瘋狂如何為之悲泣的。
鬱金香,一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在當地極為普通。一般僅長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廣披針形葉子,根部長有鱗狀球莖。每逢初春乍曖還寒時,鬱金香就含苞待放,花開呈杯狀,非常漂亮。鬱金香品種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見,也最珍貴。鬱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條紋或斑點,容易受病毒的侵襲。
17世紀的荷蘭社會是培育投機者的溫床。人們的賭博和投機慾望是如此的強烈,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在輿論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最後對其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以致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人們開始競相效仿瘋狂地搶購鬱金香球莖。起初,球莖商人只是大量囤積以期價格上漲拋出,隨著投機行為的發展,一大批投機者趁機大炒鬱金香。一時間,鬱金香迅速膨脹為虛幻的價值符號,令千萬人為之瘋狂。
鬱金香在培植過程中常受到一種"花葉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襲。病毒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或"火焰",荷蘭人極其珍視這些被稱之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莖。
"花葉病"促使人們更瘋狂的投機。不久,公眾一致的鑒別標准就成為:"一個球莖越古怪其價格就越高!" 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開始猛漲,價格越高,購買者越多。歐洲各國的投機商紛紛擁集荷蘭,加入了這一投機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來不值一錢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就連長在地里肉眼看不見的球莖都幾經轉手交易。
1637年,一種叫"Switser"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一個月里上漲了485%!一年時間里,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所有的投機狂熱行為有著一樣的規律,價格的上揚促使眾多的投機者介入,長時間的居高不下又促使眾多的投機者謹慎從事。此時,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整個市場的崩潰。
查爾斯.麥凱在他的著作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他把引發鬱金香球莖大恐慌歸結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輕的水手,是一個外國人。初來乍到,他不知道荷蘭國內正在掀起起鬱金香投機潮。水手因賣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獎賞,離船時他順手拿了一朵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球莖。那朵球莖是船主花了3000金幣,(約合現在3到5萬美元)從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買來的。當船主發現鬱金香丟失時,便去找那位水手,並在一家餐廳里找到了他,卻發現水手正滿足地就著熏腓魚將球莖吞下肚去。水手對鬱金香的球莖的價值一無所知,他認為球莖如同洋蔥一樣,應該作為鯡魚的佐料一塊兒吃。值幾千金幣的球莖在一個陌生人眼裡竟如同洋蔥,是水手瘋了,還是荷蘭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難以決斷。然而,就是這個偶然事件彷彿一枚炸彈,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謹慎的投機者開始反思這種奇怪的現象,反思的結果無不例外地對鬱金香球莖的價值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極少數人覺得事情不妙,開始賤價賣出球莖,一些敏感的人立即開始仿效,隨後越來越多的人捲入恐慌性拋售浪潮,暴風雨終於來臨了。
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宛如斷崖上滑落的枯枝,一瀉千里,暴跌不止。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讓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一根鬱金香的價格幾乎一文不值,——其售價不過是一隻普通洋蔥的售價。
千萬人為之悲泣。一夜之間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
暴漲必有暴跌,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下跌狂潮剛過,市民們怨聲載道,極力搜尋替罪羊,卻極力迴避全國上下群體無理智的投機這一事實。他們把原因歸結為那個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歸結為政府調控手段不力,懇請政府將球莖的價格恢復到暴跌以前的水平,這顯然是自欺欺人!
人們緊接著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簽訂合同要以高價購買的商人全部拒絕履行承諾,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們依照合同辦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幹預某些具體的經濟行為外,它是決不能凌駕於經濟規律之上的。法官無可奈何地聲稱,鬱金香投機狂潮實為一次全國性的賭博活動,其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為乍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場惡夢,醒來之時,用手拚命掐自己的臉蛋才發覺現實就在夢中。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里的一切…… 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為自己的狂熱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荷蘭經濟的繁榮僅曇花一現,從此走衰落。
鬱金香球莖大恐慌給荷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17世紀後半期,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有力的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隨即移向英吉利海峽彼岸。
鬱金香依然是鬱金香,荷蘭卻從此從世界頭號帝國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從此一蹶不振。
"鬱金香現象"成了經濟活動特別是股票市場上投機造成股價暴漲暴跌的代名詞,永遠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史。
Ⅵ 歷史上的金融危機及特點
自17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發生了九次波及范圍巨大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這些危機發生時都給社會經濟運行造成了巨大混亂,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
1593年,荷蘭商人格納從土耳其進口首株鬱金香。
1634年,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到中產階級,更蔓延為全民運動,全民都變成鬱金香的炒家。
1636年,鬱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股市上市,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相當於今天的76000美元。
後來土耳其運來的鬱金香大量抵達,一瞬間鬱金香的價格往下滑,6個星期內竟然下跌了90%。這就是有記錄的歷史上第一次經濟泡沫事件。
歷史上出現的九次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表面上是一間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但實際上是一所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分擔政府因戰爭而欠下的債務。
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過賄賂政府,向國會推出以南海股票換取國債的計劃,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價由原本1720年年初約120英鎊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鎊以上,全民瘋狂炒股。
為規管經濟市場,英國國會通過《泡沫法案》,炒股熱潮隨之減退,並連帶觸發南海公司股價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鎊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無歸,連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也蝕本離場。
三、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
1829年,傑克遜當選為美國總統,傑克遜決定關閉第二合眾國銀行,作為毀掉合眾國銀行的策略的一部分,傑克遜從該銀行撤出了政府存款,轉而存放在州立銀行。
州立銀行增加了存款基礎,不重視授信政策的州立銀行可以發行更多的銀行券,並以房地產作擔保發放了更多的貸款,而房地產是所有投資中最缺乏流動性的一種。這樣一來,最痛恨投機和紙幣的傑克遜總統所實施的政策,意想不到地引發了美國首次由於紙幣而引起的巨大投機泡沫。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四、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
美國第三大信託公司尼克伯克信託公司大肆舉債,在股市上收購聯合銅業公司股票,但此舉失利,引發了華爾街的大恐慌和關於尼克伯克即將破產的傳言。
銀行要求收回貸款,尼克伯克股價一落千丈。時任摩根財團總裁的約翰-皮爾龐特-摩根聯合其他銀行共同出手,籌集流動資金,同時美國財政部動用3500萬美元資金參加救市。
此次救市導致了1914年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誕生,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得以增強。
五、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
1929年美國紐約市場出現了拋售股票浪潮,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舉國上下謠言四起造成金融不穩,被嚇壞了的投資者命令經紀人拋售股票,導致美國股市崩潰。
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整個世界。
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引發美國股市大崩盤的1929年9-10月,被後來者形容為「屠殺百萬富翁的日子」,並且「把未來都吃掉了」。
在危機發生後的4年內,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0%,投資減少了80%,1500萬人失業。
六、1987年席捲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歷史上出現的九次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股市出現驚人下跌並引發世界其他國家股票市場跟風下跌。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驟跌508點,下跌幅度22%,一天內跌去的股票價值總額令人目瞪口呆--是1929年華爾街大崩潰時跌去價值總額的兩倍。
混亂中,價值超過6億美元的股票被拋售。紐約股市的震盪也在東京和倫敦造成了混亂。倫敦的FT指數滑落25O點,威脅到政府對英國石油股份公司的私有化的進程。日經指數下跌202.32點,收於9097.56點,跌幅為2.18%。
很多人在股災後感到奇怪,因當日根本沒有任何不利股市的消息或新聞,因此下跌看似並無實在的原因,令當時很多人懷疑是羊群心理、市場失敗或經濟失衡引致股災,至今仍在爭論。
七、1995-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對外宣布,本國貨幣比索貶值15%。這一決定在市場上引起極大恐慌。外國投資者瘋狂拋售比索,搶購美元,比索匯率急劇下跌。伴隨比索貶值,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走資金,墨西哥外匯儲備在20日至21日兩天銳減近40億美元。墨西哥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從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時間,墨西哥比索兌換美元的匯價就暴跌了42.17%,這在現代金融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墨西哥吸收的外資,有70%左右是投機性的短期證券投資。資本外流對於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應聲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數已跌至1500點,比1994年金融危機前最高點2881.17點已累計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過了比索貶值的幅度。這場金融危機震撼全球,危害極大,影響深遠。
八、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歷史上出現的九次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
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這場危機一直持續到1999年才結束。
九、2007-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是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
2006年春季開始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貸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
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貸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貸危機。
2007年8月次貸危機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Ⅶ 鬱金香效應漲跌規律
在商品市場上供不應求時,一些投機商可能會囤積貨物,提高物價。例如,在棉花、銅、錫等商品市場上曾出現過不同程度的投機活動。然而,這些商品市場的波動遠不及鬱金香泡沫。這主要是因為鬱金香市場的操作方式與其它商品市場有所不同。在1634年之前,鬱金香和其他花卉一樣,是由花農種植和直接銷售的,價格波動幅度不大。然而,在1634年底,荷蘭的鬱金香商人組建了一個類似產業行會的組織(College),幾乎控制了整個鬱金香交易市場。這個行會規定,任何鬱金香買賣都需向其繳納費用,每達成一個荷蘭盾的合同需繳納1/40荷蘭盾的費用,最多不超過3盾。這種費用通常被稱為「酒錢」。隨著鬱金香需求的上升,價格也隨之上漲,投資者紛紛購入鬱金香合同。鬱金香的收獲期在每年的9月。到了1636年底,荷蘭的鬱金香市場上不僅交易已收獲的鬱金香球莖,而且還提前交易即將收獲的球莖。交易的集中使得信息流通迅速,交易成本降低。在這個期貨市場上,規則不明確,對買賣雙方約束較弱。鬱金香合同很容易買賣,短時間內多次易手。這使得商人可以在期貨市場上進行買空賣空的活動,價格因此被不斷推高。
在行會的控制下,鬱金香價格迅速攀升,交易獲得暴利。這種現象吸引了大量來自歐洲各地的資金流入荷蘭,推動了鬱金香交易的進一步發展。在1636年12月至1637年1月之間,所有品種的鬱金香價格全線攀升。例如,Gouda品種在1634年底價格僅為每盎司1.5基爾德(荷蘭盾),到了1636年底,價格也僅上漲至每盎司2基爾德。隨著鬱金香投機市場的形成,Gouda價格經歷了大幅波動。在1636年11月價格猛漲至7基爾德,隨後大幅下跌至1.5基爾德。12月12日價格再次劇烈反彈至11基爾德,新年過後價格再次大幅下跌至5.5基爾德。隨著新投機者的加入,價格再次迅速上漲,到了1月29日,價格突破了14基爾德大關。這三次價格波動,每次振幅都超過400%。以12月9日最低點(1.5基爾德)與12月12日最高點(11基爾德)相比,3天內價格上升了將近10倍。巨大的超額利潤吸引了大量投機者,許多人懷疑鬱金香價格已經完全偏離了其作為花卉應有的價值,但巨額利潤使得他們喪失了理智。到了1637年1月,普通品種的鬱金香價格也被抬高了25倍以上。
在1637年新年前後,鬱金香期貨合同在荷蘭小酒店中被炒得異常火熱。但當2月份到來時,倒買倒賣的人逐漸意識到鬱金香的交貨時間臨近。一旦將鬱金香球莖種入土中,交易就很難再進行。人們開始質疑,花如此高價購買的鬱金香球莖到底值多少錢?不久前還炙手可熱的鬱金香合同瞬間變成了燙手的山芋。持有合同的人急於脫手,但在這個關鍵時刻,很難找到願意接盤的人。惡性循環導致了鬱金香市場全線崩潰。鬱金香泡沫的高峰期僅僅持續了一個多月。由於許多合同在短時間內已經多次轉手買賣且尚未交割完畢,最後一個持有合同的人開始向前面一個賣主追討貨款。這一追討行為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引發了花商們的會議,決定在1636年12月以前簽訂的合同必須交貨,而1636年12月之後簽訂的合同,買主有權少付10%的貨款。這一決定不僅未能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市場的混亂。買主和賣主的關系陷入糾纏不清的境地。荷蘭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預,拒絕批准這一提議。在1637年4月27日,荷蘭政府宣布終止所有合同。一年後,荷蘭政府通過一項規定,允許最終買主在支付合同價格的3.5%之後中止合同。按照這一規定,如果最終持有者已經付清了貨款,那麼他的損失可能超過當初投資數量的96.5%;如果尚未支付貨款,他只需支付合同貨款的3.5%,那麼賣給他這個合同的人則要遭受嚴重的損失。這一打擊下,荷蘭的鬱金香投機市場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恢復元氣。
(7)鬱金香炒了多久擴展閱讀
鬱金香效應(經濟學術語),源自17世紀荷蘭的歷史事件。作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荷蘭的「鬱金香效應」昭示了此後人類社會的一切投機活動,尤其是金融投機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和環節: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完全喪失、泡沫經濟的最終破滅和千百萬人的傾家盪產。
Ⅷ 鬱金香狂熱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鬱金香狂熱」真的是狂熱嗎 這是一場瘋狂的經濟炒作事件。鬱金香狂熱(荷蘭文:Tulpenmanie)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源自17世紀荷蘭的歷史事件。作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荷蘭的「鬱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後人類社會的一切投機活動,尤其是金融投機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和環節: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完全喪失、泡沫的最終破滅和千百萬人的傾家盪產。
問題二:1637年鬱金香狂熱 簡單描述 鬱金香狂熱(荷蘭文:Tulpenmanie)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當時由鄂圖曼土耳其引進的鬱金香球根異常地吸引人,引起大眾搶購,導致價格瘋狂飆高,在泡沫化過後,價格僅剩下泡沫時的百分之一,讓荷蘭各大都市陷入混亂。這個事件和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並稱為近代歐洲三大泡沫事件。
問題三:1637年鬱金香狂熱(經濟危機)的詳細經過是怎樣的?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來不值一錢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地步。直至1637年,鬱金香球莖總漲幅已高達5900%!當有一天,一位外國水手將那朵球莖(一位船主花3000金幣從交易所買來)就著熏腓魚釘洋蔥一樣吞下肚去後,這個偶然事件引發了暴風雨來臨。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鬱金香球莖價格也一瀉千里,暴跌不止。
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交換體系下, *** 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角色?
問題四:1637年鬱金香狂熱 簡單描述 鬱金香狂熱(荷蘭文:Tulpenmanie)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當時由鄂圖曼土耳其引進的鬱金香球根異常地吸引人,引起大眾搶丹,導致價格瘋狂飆高,在泡沫化過後,價格僅剩下泡沫時的百分之一,讓荷蘭各大都市陷入混亂。這個事件和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並稱為近代歐洲三大泡沫事件。
問題五:請問在鬱金香狂熱中,泡沫突然破滅,很多人傾家盪產,那麼誰賺了? 5分 1, *** 收稅的 旱澇保收。2,銀行 收手續費的 跟 *** 一個道理。3,很少一部分的炒家。聰明人總是有的,幸運星也有,雖然少,但有掙錢的。
總之,淘金的賠錢,賣鋤頭的賺翻。
無論房地產未來如何,至少過去十年,房地產年薪百萬的大有人在。
股票無論漲跌,券商都賺錢。只有平盤券商不掙錢。
問題六:鬱金鄉的狂熱時代的閱讀答案 鬱金香的狂熱時代
在17世紀那樣一個物質稀缺的年代,人們怎麼會為鬱金香這樣一種毫無實際意義的事物而瘋狂?真的有人曾經花相當於數十萬英鎊的價格買一個鬱金香球根嗎?《鬱金香熱》出版之後,引發了許多的討論,有些人甚至把它與當下資本市場的泡沫相提並論。但這都並非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鬱金香熱》的初衷。之所以選擇出版這本書,基於它的以下兩個特點:
其一,這本書所講述的鬱金香的傳播過程,體現了東西方相互關聯下的歷史發展進程。
從全球視角考察和分析世界歷史的進程是當前史學研究的一大熱點。這種全球視角的歷史著作,以往大家關注比較多的是那種通史性著作,如威廉・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以及貝利的《現代世界的誕生》等等。近些年來,隨著研究的擴展和深入,專題性乃至微觀的世界史著作越來越多,而且也因其與讀者所在地域或者生活中有所接觸的事物直接相關而更受讀者的關注,比如對於糖、咖啡、茶葉、棉花的全球傳播歷史的考察和分析等。《鬱金香熱》實際上屬於後者中的一種。
問題七:鬱金香狂熱什麼時候上映 鬱金香狂熱這部電影,現在暫時還沒有具體的上映時間,還處於待定的狀態。
問題八:兩朵黃色鬱金香的花語是什麼 黃色鬱金香花語
花語一
高雅、珍貴、財富、愛惜、友誼
花語二
表示沒有希望的愛、無望的戀情
鬱金香的象徵意義與它能夠成為荷蘭的國花是有一定淵源的。1634~1637年間, 被稱為荷蘭歷史上的「鬱金香狂熱」的時期。新品種和珍奇品種的鬱金香被高價買賣,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投資對象。在這段瘋狂的鬱金香投資熱時期,金融市場上的鬱金香數超過了實際種植的數量,因此,在19世紀之初,荷蘭全國只種鬱金香130英畝,到了20世紀中葉已發展到兩萬多英畝,佔全世界鬱金香出口總量的80%以上,行銷125個國家,被譽為「世界花後」。
【鬱金香花語】:博愛、體貼、高雅、富貴、慈善、名譽、美麗、祝福、永恆、愛的表白、永恆的祝福。不同顏色的鬱金香,花語也有差別,具體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鬱金香花語。
【黃色鬱金香花語】:高雅、珍貴、財富、愛惜、友誼
【粉色鬱金香花語】:美人、熱愛、愛惜、友誼、幸福
【紅色鬱金香花語】:愛的告白、愛的宣言、喜悅、熱愛
【紫色鬱金香花語】:高貴的愛、無盡的愛 【黑色鬱金香花語】:神秘、高貴
【高原鬱金香花語】:自豪、挺立、創造的美、美的創造 【羽毛鬱金香花語】:情意綿綿
【雙色鬱金香花語】:美麗的你、喜相逢 【野生鬱金香花語】:貞操
Ⅸ 慾望之下,這個世界沒有倖存者!
一、
2011年9月,在美國印鈔運動、歐洲經濟危機、日本核危機的輪番進攻下,黃金價格猛漲到395.3元/克。有句名言叫做:亂世買黃金。一旦世界陷入動盪,便是黃金暴漲的福音。
拋開人類賦予黃金的價值,其實它就是一堆金屬。為此,「股神」巴菲特發出「黃金無用」的悲呼:
「黃金被人類從美洲、非洲或某處地底挖掘出來,拿去熔化處理,然後再挖個豪華的地宮把它們藏起來,派一堆人嚴加看守,美其名曰:金庫。其實,這東西沒有實用性,外星人看了恐怕都不知道人類在幹嘛。」
換句話講,即使不是黃金,人類也會找另一種產量小、又便於儲藏得金屬替代它的角色,用它來對抗通脹、防止經濟危機。其實,人類守護的不是黃金,而是財富的慾望。這好似一場自娛自樂的游戲,慾望在背後誘惑著人類,從通脹走向崩盤,周而復始,游戲規則不變,只是主角不同。
二、
問世間,誰不愛黃金?中國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然而有個國家卻因黃金泛濫而陷入通脹,不是說黃金是對抗通脹的利器嗎?
14世紀,西班牙僅用600多人征服了美洲這片2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1640年帝國衰落,西班牙從美洲攫取了875噸黃金,45000白銀,占當時世界貴金屬開采量的83%,換算成當時的中國銀兩,差不多有25億兩,再造一個強大的西班牙帝國。
伴隨著西班牙殖民者瘋狂挖掘金礦,市場上流通的黃金越來越多。他們犯下的最大錯誤是沒把這筆財富拿去發展經濟,而是搞大軍隊規模。黃金越來越多,西班牙越搶越膨脹。半個世紀里,黃金橫行,歐洲的物價漲了4倍還多。
為了維持國家霸權,西班牙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稱霸歐洲的慾望逼得西班牙不停的打仗,打仗就得花錢購置軍備物資,購買物資就得讓敵人賺錢,敵人有錢不滿你的統治就繼續和你打仗。結果,西班牙的敵手越打越強大,而西班牙卻越打越衰弱。
西班牙成也黃金,敗也黃金。貪婪讓黃金泛濫,變得不值錢,本是財富象徵的「黃金」在通脹的路上越走越遠,導致了西班牙帝國的崩塌。
三、
當人類瘋狂追求財富和霸權的時候,通脹已經睜開了混沌的雙眼,製造了一場又一場經濟慘案。它通過毀掉財富和慾望,給人類最慘痛的教訓。
通脹來襲,可以讓一個曾經富得流油的國家,一個資源無比豐富的國家,陷入絕望墮入地獄。通脹有多可怕?說來可笑,它能讓財富(貨幣)貶值到還不如衛生紙值錢。
比如,當西班牙窮得只剩下黃金,荷蘭卻窮得只剩下鬱金香。
17世紀,鬱金香被引入荷蘭。作為達官貴人的心愛之物,價格不斷被炒作飆漲。一些投機商蠢蠢欲動,大量囤積鬱金以待價而沽。1634年,炒作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當時1000元一朵的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後就升值為2萬元了,價格飆漲20倍,這個暴利程度超過股市、樓市。
鬱金香的熱潮狂熱到什麼程度?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夫,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運動中,慾望掩埋了人類對崩盤危機的恐懼。人們瘋狂地將財產變成現金,只為買一株鬱金香。為了方便交易,荷蘭還設立了固定的交易市場。
最後,鬱金香被炒到怎樣的高價?舉個例子,1637年,一株名貴的鬱金香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價格虛高之下必有通脹泡沫。1637年2月4日,一場突然的拋售使荷蘭陷入恐慌,鬱金香價格一泄千里。一周後,價格已暴跌90%,而普通的品種甚至不如一顆洋蔥的售價。無數人傾家盪產,哀嚎一片。
四、
曾看過一個踩踏事件的視頻,在一場火災現場,調查者意外發現:大多數遇難者不是被火災奪去了生命,而是在慌不擇路地逃生中,被擁擠的人群踩踏而死。本來可以避免的悲劇,卻毀於毫無秩序的逃生。這一幕和美國股市的崩盤後的大逃亡何其相似。
比如,當荷蘭窮得只剩下鬱金香,美國卻窮得只剩下股票。
時光回到20世紀初,美國剛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財富和機會瘋狂涌來。1927年,美國掀起了第一波股市狂潮。
一時間,股市成了一場全民運動。僅靠倒手幾只股票就能大賺一筆,這簡直就是印鈔機,從紐約、舊金山到鄉村小鎮,股民比比皆是,甚至連擦鞋匠也在炒股。
然而,熱情高漲的股市並沒有給美國帶來好運。這邊股市行情一路高歌,那邊美國經濟一落千丈,失業率創下一戰後的新高。沒有經濟力量支持的股市如何能走多遠?
股市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瘋漲,通脹正在上演。有的銀行家開始擔心,當前美國貿易疲軟、信用膨脹,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還會出現如此高的股價,人們是不是瘋了?混沌之下總有明白人,美國總統肯尼迪的父親及時從股市中脫身,高位逃脫奠定了肯尼迪家族的財富地位。
1929年夏天,股價瘋漲的神話繼續上演,美國誕生了無數個百萬富翁。只要股市還在漲,股民就瘋狂砸錢,他們大膽貸款,把貸來的錢投到股市中,雖然這種活期貸款利率高至8%到9%,只要有利可圖,貪婪的股民就敢鋌而走險,渾然不知股市崩潰近在咫尺。
全民炒股熱潮使資金不斷湧向股市,股市泡沫叢生,股價虛高,市值通脹。1929年10月29日,歷史上稱作「黑色星期二」,股指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高達22%。
一場股市「踩踏事件」上演了,股民們都在不計價格地拋售手中的股票,害怕下一刻變成了廢紙。越拋售越恐慌,交易量達到了天文數字般的1600萬股,創下了此後近40年中的最高紀錄。許多百萬富翁淪為貧民,數以千計的人精神崩潰,跳樓自殺。
股災發生後的三年間,美國有5000家銀行倒閉,至少13萬家企業破產,汽車產值下降了95%。據統計,美國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經濟水平倒退了10年,失業率創記錄,每4個人中就有1人失業,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
五、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人類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股市的泡沫還未遠去,一場比特幣的故事席捲而來。
從最初的1美元可買1300枚比特幣,八年間比特幣價格猛漲超過500萬倍,目前比特幣已漲至4000美元1枚,開啟了暴漲之路。去中心化、不可復制、跨境轉賬時間快、手續費低、支持跨國小額支付、能實時查看歷史賬目等,使比特幣備受追捧。然而與法定貨幣相比,比特幣沒有主權國家的信用背書,其支付功能仍未被大眾接受,充滿未知的風險。
行情滾燙的比特幣更像是一場投機運動,投機的泡沫引發了價值的通脹。人們投資比特幣是為了炒高價格,在高點賣出大賺一筆。這種模式不創造財富,只是在轉移財富。這好似鬱金香泡沫的前兆。
除此以外,世界上已出現很多「類比特幣」的虛擬貨幣,將對比特幣價格構成挑戰。若是泡沫破裂,暴漲的比特幣難逃悲慘厄運。
六、
再回首,樓市泡沫破裂的聲音似乎在遠方響起。
先來看西班牙的例子 ,2001年至2007年期間,首都馬德里房價一度從約1800每平上漲到4000(約人民幣2.9萬),6年期間漲幅高達122%,經濟危機和歐債危機導致了西班牙房產泡沫的破滅,自08年以來,樓市全線暴跌,平均跌達50%左右,個別跌幅70%。西班牙樓市泡沫破裂之後才發現20%以上的房子都是空的,而沒有崩盤之前,房子總是不停的建,不停的賣,表面上看似乎供不應求!其實這裡面已經沒有剛需了,人手數套房,全是為了炒而買的!人口不斷湧入,房子不夠住那都是慌言,就是為了掩蓋泡沫的真相!
除此之外,一場全民炒房運動之後,日本的房價曾暴跌過49.56%;美國的房價也在次貸危機中無情的腰斬過;中國香港房價整體跌幅也高達過70%,超過10萬名香港人淪為「負資產」;內地城市溫州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房價曾暴跌30%-40%,個別豪宅價格甚至5折甩賣。這些都是血淋淋的事實。
不管曾經的樓市經歷了多少的暴跌的驚濤駭浪,一線城市堅挺的房價讓中國老百姓依舊相信樓市不破的神話。這一邊,有人在奮不顧身投入到炒房的熱潮中,眼見著一線城市的房價創出新高,然而事實上一線城市的房價已略有下調趨勢;另一邊,一些商業大佬對樓市毫無眷念,逐步謀劃退出房地產行業。
早在2017年的萬達年會上,王健林就宣布, 萬達商業2020年以後原則上不再搞重資產,全部為輕資產,除了萬達城配套的住宅外,也不再新增住宅開發,逐漸從地產開發這個行業退出。 接著,萬達繼續瘦身,變現,收縮,退出。7月萬達以637.5億元的總價將77家城市酒店全部股權以及13個文旅項目的91%股權分別轉讓給富力和融創。隨後,萬達密集收回至少400億元萬達廣場項目公司的注冊資本金。
在王健林賣掉了鋼筋混凝土的肉身,留下了輕資產的靈魂之前,香港首富李嘉誠早有動作,2016年剛出售了上海浦東世紀匯廣場之後,又迅速賣掉了香港中環中心。這位熬過兩次石油危機、中東戰爭、亞洲金融風暴以及世界金融危機的香港富豪,有一個投資原則是「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對於樓市,這個精明的商人表示:如果地產價格太高,到老百姓買不起的地步就有風險了,我不會冒險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房子的價值本該是給人住的,卻變成了一種投資品,通過交易炒作來謀取暴利。長此以往,樓市價格越炒越高,泡沫不斷通脹膨脹,這就好比股市,有人看到最早炒房的人賺到了錢,於是後面的人跟風不斷高買高賣,人們瘋狂地砸進巨額資金,到最後樓市泡沫托不住了(國外已有先例),裸泳的人沒有及時退出,反而成了最後一個接盤俠,這是非常危險的。
七、
凡是玩過DOTA等競技游戲的人都明白,一局比賽雙方或多方因競技、人頭懸殊差距過大,而造成無法逆轉的現象,稱之為崩盤。
當一個行業湧入過多資金,價格被炒得越來越高,無人接盤時便會走向崩盤,商品的價值就會淪為一堆廢紙。每一次崩盤背後,暗藏著人類無窮無盡的慾望,當慾望突破理性的邊界,結局便無法控制。
我們所能做的,是在當全民被捲入一場慾望的交易中時,用僅存的理性來還原經濟本質,盡量避免崩盤之後,被世界拋棄的厄運。
從今天起,我們要學會踏實耕耘、遠離資產泡沫,正視投機風險。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夜暴富的永恆神話,也沒有不勞而獲的永久成功。你靠投機炒作贏來的每一份成就,或許未來的某一天都會還回去,崩盤的噩夢潛伏在我們身邊,隨時可能被引爆。
每次崩盤之後,每個人的命運將被重新定義,有人成功躲過危機,有人萬念俱灰,有人劫後重生。只願我們在慾望面前,不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