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為什麼會引進中國
1. 《茉莉花》歌曲背景介紹是什麼
《茉莉花》在兩個大陸相互隔絕的時代跨越了地理距離的藩籬,成為象徵中歐人民友誼和交流的生動符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首改編後的《茉莉花》唱響中國。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
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茉莉花》的作詞編曲
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 ,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
2. 茉莉花茶產自我國哪裡
茉莉花原產於異邦,後移植到中國。關於茉莉花原產地有二種說法。一說原產印度,宋代王梅溪詩:「茉莉名佳花亦佳,遠從佛國到中華」。「佛國」即印度,所以它的名稱是梵語,在佛經翻譯上又有「抹利」、「 鬟華」 、「抹厲」等稱號。另一說茉莉花祖先在亞洲西南、中國西域波斯地方。所以王梅溪又詩雲:「西域名花最孤潔,東山芳友更清幽」。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說,「那悉茗花與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域移植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竟植之」。又據史志記載:漢初在廣州稱王的趙佗與漢代分庭抗禮,漢代派大夫陸賈向趙佗勸說,陸賈完成使命後回到京都,著有《南越行記》,內有茉莉花的記載:「南越之境,百花不香,惟茉莉素馨花特芳香,女子以綵線穿心,以為首飾。」
原產地與主要分布:茉莉花原產於中國西部;印度、阿拉伯一帶,中心產區在波斯灣附近,現廣泛植栽於亞熱帶地區。主要分布在伊朗、埃及、土耳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以及西班牙、法國、義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國家,印度以及東南亞各國均有栽培。
茉莉花屬木犀科,是一種常綠攀援灌木,性喜炎熱、高溫,在我國廣東、福建、蘇杭南方諸省均有廣泛栽培。
而茉莉花茶,茉莉花茶因產地不同,其製作工藝與品質也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產地有福建福州、福建閩侯、福建福鼎,浙江金華,江蘇蘇州,四川雅安、安徽歙縣、黃山,廣西橫縣,重慶等地。
3. 茉莉花是從哪裡傳入中國的
江蘇民歌《茉莉花》,不僅國人喜歡唱,而且走出國門,成為世界人民傳唱的經典之作內。那麼茉莉花在我國容是如何由來的呢。
茉莉花又名抹麗、茉莉,是木棲科常綠木本花卉。其花雖無驚人艷態,然而清香純潔,從夏到秋開花不絕,所以古人稱茉莉花為人間第一香。
茉莉花原產印度,早在1600年前的漢代已由西亞傳入我國,初時作為葯用和觀賞植物栽培。茉莉花又經常被串成花串作為頭飾,幽香清雅,別有風韻。宋代詩人蘇軾就有「暗香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的詩句。茉莉花在宋代已廣為栽培。據宋代《閩廣茉莉說》中記載:「閩廣多異花,悉清芬郁烈,而茉莉為眾花之冠。嶺外人或雲抹麗,謂能掩眾花也,至暮則尤香。」而後的《本草綱目》和《群芳譜》對茉莉花的葯用價值及其栽培管理和繁殖方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
4. 有關《茉莉花》的背景資料
靈感來源:
茉莉花這種植物在漢代就已傳入中國,最早種植於廣東一帶(南越、南海),到宋代開始廣泛種植於福建並傳入江浙等地;在傳播過程中逐漸中國化,並因其香氣而受喜愛,由於其芳香獨特,迎合了中國文化對「香」的崇尚,逐漸成為人們歌頌的對象。
作詞編曲經過:
能見到的最早與現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詞收編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馮夢龍的《掛枝兒》中;
《茉莉花》歌詞的前身最早刊載於清朝乾隆年間(1764-1774)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在《綴白裘》中收錄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詞,敘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前兩段唱詞以重疊句稱為《鮮花調》,也有從其為基礎發展的稱為《茉莉花》。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
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
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 ,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
(4)茉莉花為什麼會引進中國擴展閱讀:
社會影響:
《茉莉花》在兩個大陸相互隔絕的時代跨越了地理距離的藩籬,成為象徵中歐人民友誼和交流的生動符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首改編後的《茉莉花》唱響中國。
此後,眾多世界級亮相讓這首民歌引起蘇皖多地關注 。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區以該首民歌為名舉辦了首屆中國南京六合《茉莉花》音樂文化節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頒獎儀式的現場《茉莉花》出現總共774次。
5. 茉莉香傳華夏的路徑較主流的觀點
據說茉莉花最早起源於古代羅馬,絲綢之路打通了古代中國與古羅馬的文化交流路線,所以在漢武帝時期,茉莉花傳入中國。並且後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使得茉莉花種子又被傳入到了古代的波斯、天竺、印度等國家。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文化傳入,開始有了上香的習俗。茉莉的芳香宜人、香味獨特,隨著制香技術的發展,茉莉就被大量地使用,用作制香材料。到了唐朝,百花之中,牡丹是為富貴之花,梅、竹、蘭等是為君子之花,而茉莉則多是文人之花,士大夫均喜愛用茉莉花來表徵自己淡泊名利的品性。而且茉莉與牡丹不一樣,茉莉香而不拙,是百花之中清雅花種的代表之一。
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代的君子常常用梅、竹、蘭等植物來形容自己淡泊名利的品性,雖說茉莉也有這樣的精神含義,但是相比於前面幾位,茉莉的名氣要稍小。想一想古代的文人大家們,是不是他們的佳作多是用梅、竹、牡丹、蘭花作為素材的呢?尚且有「歲寒三友」、「四君子」,茉莉均不在之列。這也就體現茉莉自身的一個品性「淡泊名利」,這是它被視為「清流」原因之一。
但是外來茉莉花經過歷代世俗文化的洗禮,已經具有濃烈的本土氣息,已經成為了古代社會文化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花卉代表了。在古代社會中茉莉已經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了。
6. 茉莉是怎樣傳入中國的
在古籍文獻中,最早記載茉莉花的資料,大概是漢代陸賈寫的《南越行紀》。在這本書中記述:「南越之境,五穀無味,百花不香,此二花(耶悉茗花、茉莉花——編者注)特芳香者,緣自胡國移至,不隨水土而變。」說明了早在1700多年前,耶悉茗花、茉莉花就引入我國。
到了晉代,嵇含(263—306年)寫的我國最早一本植物志——《南方草木狀》也說:「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於南海。南人憐其芳香。兢植之。」由此可知,當時由外國人引進的除茉莉花外,還有耶悉茗花。耶悉茗花是素方花(Jasmine)的音譯名。
以上漢晉時代的文獻中所稱的「南越」、「南海」就是指古代的福建與廣東一帶地區。
宋代詩人王梅溪贊:「茉莉名佳花亦佳,遠從佛國到中華。」但奇怪的是,現在印度的茉莉花一點也不出名。
宋代張邦基所撰《閩廣茉莉說》雲:「閩廣多異花,悉清芬郁烈,而茉莉為眾花之冠。嶺外人或雲抹麗,謂能掩眾花也。至暮則尤香。今閩人以陶盎種之,轉南海而來。……」北宋蔡襄(1012—1067年)有詩雲:「素馨出南海,萬里來商舶,團欒茉莉叢,繁香暑中折。」宋代梁克家的福州《三山志》稱:「(茉莉)獨閩中有之。」本段文獻說明了:茉莉花的香氣比耶悉茗花純正;這兩種花是從南海由商船運來;用陶缽栽植;成為福建的特產。
南宋隆興、乾道年間(1163—1173年),樓鑰《次韻胡元甫茉莉》一詩中有:「吾聞閩山千萬木,人或說此齊蒿萊。」可見那時福建栽植茉莉已相當可觀。其時還有「滇、廣人栽蒔之」。這就為日後我國發展茉莉花茶奠定了基礎。
正因為茉莉和耶悉茗是舶來品,當時沒有統一的譯名,所以在古籍中有多種不同寫法。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載:「末利本胡語,無正字,隨人會意而己。」因此,「時珍日柰花,嵇含草木狀作末利,洛陽名園作抹厲,佛經作抹利,王龜齡集作沒利,洪邁集作末麗。」《花鏡》載:「東坡名曰暗麝,釋名鬘華。」此外,還有人稱為「木梨花」、「玉麝」的。
《本草綱目》又載:「時珍曰素馨亦自西域移來,謂之耶悉茗花,即《酉陽雜俎》所載野悉密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