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畫工筆粉色杜鵑花
㈠ 中國名花工筆線描畫譜:杜鵑內容簡介
中國名花工筆線描畫譜系列中,有一本專為杜鵑花設計的教程,名為《中國名花工筆線描畫譜:杜鵑》。此書特別關注藝術愛好者的實際學習需求,旨在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和繪畫技能。它涵蓋了豐富的內容,包括工筆線描花卉畫的基礎介紹、詳細的步驟圖解、用筆和用墨的技巧指導,以及工筆畫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方法,使學習過程既清晰易懂,又便於實踐操作。
書中採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每一步都配有實物對照和步驟演示,為美術愛好者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資源。讀者不僅能學習到理論知識,還能通過作品範例欣賞到專業級的繪畫作品,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的繪畫愛好者,都能從中受益匪淺,提升自己的藝術造詣。
㈡ 王天勝的作品點評二:
美的詠嘆
-王天勝的工筆重彩畫—— 牛克誠
《春暉》、《井岡杜鵑紅》是工筆重彩畫家王天勝的代表作。數十百朵的鬱金香、杜鵑花重重疊疊、密集排布,形成一種連天接地的恢宏氣勢;溪流、山石及園圃在花朵的空隙間偶爾展露,成片的花朵便擁有了一個真實可感的生存空間。這也是王天勝以詩一般的情懷全力營構的美的空間。滿眼絢爛的連片紅色或橙色,是這一空間在表面形態上的直觀呈現,它以眾多花朵的同構復合,累積成視覺上的擴張感,從而為這一空間贏得觀賞效果上的關注力,在展廳中,王天勝的作品因此而格外醒目。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美的空間,並不只是靠著華麗的外表裝扮。當人們走近這一空間,就會發現這里的內容與情節又是那樣的豐富。在此,王天勝又用細膩的筆法,不厭其煩地描繪著花與枝的穿插、花與花的顧盼、花葉的翻轉向背,花蕊的伸展曲張,因而,看似面貌相近的花朵枝葉,就彷彿都具有了各自的性格,它們聚集在這里,爭相展示著各自的姿色。畫面中的每一處關乎細節的形態、質感及空間關系,都在王天勝的畫筆下被精緻地推敲與描畫。生機盎然、清麗怡人的自然之美就在這種微妙而細致的刻畫中而呈現。遠觀取其勢,近觀品其質,王天勝工筆花鳥畫之美在不同界域的空間都得到了合適的表達;整體的營造氛境與局部的細膩表現,又統一於一種濃麗的畫風之中。以此,王天勝用線、色塑造了其工筆重彩畫的唯美品格。王天勝擅於駕馭線條,他的線條與傳統的鐵線、游絲等不同,是根據物象的不同形、質而調動線條的粗細、輕重、提按、使轉、濃淡、干濕,在表達花枝草葉等自然形貌的同時,線條自身的表現性也得到充分展現。作為全畫之「骨」,這種具有表現性的線條,就是經過了此後色彩的重重積染,其清麗的風神依然動人。王天勝更擅於賦色,不僅能在某一色彩基調下表現出色彩的微妙變化,而且更以一種細膩的分染之功,於勻整的色階過渡中,讓色彩質感與品味得以充分表達。正是用這樣的線、這樣的色,王天勝在當今中國畫壇成功地演繹著工細絢麗的創作風格。這種工細絢麗的工筆畫風,無疑是來自中國花鳥畫史上的「黃家」傳統。這一傳統,以五代西蜀黃筌為開宗,又由其子居寀傳播於北宋,在後來的北宋、南宋畫院中形成影響,在明代有邊景昭、呂紀繼其後,到清代,又有蔣廷錫、馬元馭等遠承其緒,近現代以來,有於非庵作為代表。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視色彩表現,強調繪畫華貴品質的風格流派。因此,當王天勝以其「黃家富貴」的畫風,在當代畫壇取得令人矚目的位置,也正可反映出,當今的審美,已多麼不同於從前,國勢昌盛、文化振興的今天,正呼喚著一種絢麗堂皇的畫風,就像盛唐時期那樣。勾勒、分染的描繪程式,謹細工緻的繪畫態度,體物寫實的創作精神及濃麗繁縟的繪畫樣式等,都表明王天勝的工筆花鳥與「黃家」傳統的一脈相承。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深入比較,就可以發現,王天勝的作品中雖然顯露著黃家畫風無所不在的影響力,但他卻並沒有在黃氏身後亦步亦趨。因為,我們會看到,王天勝正以一種現代的審美情懷,對黃家花鳥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揚。這種發揚,主要表現在王天勝以現代繪畫中的構成意識和現代人的形色感覺來結構畫面,從而,用一種繁復的鋪排營構一種畫面氣氛。可以說,在黃氏畫派中,還很少見到像王天勝《井岡杜鵑紅》那樣可以震撼視覺的作品。同時,王天勝又在寫實的描繪中注入裝飾性元素,在大量同構線形的復調中,渲染出動人意境。這種裝飾性表現,主要借鑒於民間美術及工業設計,這對成長於新中國時期的王天勝來說是自然的,而對古代黃家一派花鳥畫家來說,則是不可想像的。
醉心於花鳥的王天勝,試圖從各種不同的視角來全方位表現自然中花鳥之美。他時而將幾株花卉置於花瓶,以展現人工環境中花朵的別樣之美,時而又以折枝的形式對一株花的枝幹、花葉進行細致刻畫;時而讓一隻水鳥一飛而過掠動花叢間的寧靜,時而又用滿山遍野的花兒展開一個充滿芬芳的世界。他用畫筆變動著焦距與角度,把花朵枝葉在不同時間、環境下的姿色一一展現,唯恐錯漏掉能夠使它們盡顯美色的哪怕一瞬間。但不管變換何種角度,也不管變換何種背景,他筆下的花卉都具有一種共同的生命屬性-它們都是盛開的、飽滿的、是熱烈的,是充盈著旺盛生命力的。如果說「黃家富貴」的特徵之一就是以皇家御苑中的名花異草為表現對象,那麼,王天勝則只以山野間尋常可見的杜鵑、牡丹等,也同樣編織出一種具有陽光般性格的花間世界。這一世界折射著他禮贊自然、熾愛生命的人文情懷。因此,他作品中清麗的線條與細膩的色彩,就並不僅僅是一種炫技性的展示,它們其實是為著對於自然中一切生命奧義的宣示,對於花卉的生機與生趣的傳達,對於生態世界的詩情與美麗的渲染。因而,他的作品就可以以一種唯美的形式撥動讀者的心弦,並激發起人們對於繁盛、蓬勃境界的神往。當他的筆線、造型、色彩等都立足在這樣的基點上,它們就從形式的經營而進入到對於生命主題的昭示之中,因而,它們就成為一種具有內蘊的繪畫形式。在中國花鳥畫的傳統中,一直特別注重創作者主體精神的闡揚,花鳥畫家並不是對花或鳥的外觀形貌做生物學意義上的描述,他們是把花鳥作為抒情言志的一種媒介,是超越了物種客觀屬性的某種精神象徵;與此相聯系,在表現花鳥的同時,畫家的人格情操、意識素養等也都展露無遺。因此,花鳥的世界其實是畫家個人的精神世界。我們從王天勝的花鳥畫中幾乎看不到半點傷感或頹廢的情調,而是滿目的繁花似錦、萬紫千紅。這並不是王天勝用一種枉情粉飾著世間冷暖,而是,他時刻都在用一種火一般的激情照射著自然的每一個角落。他用至純的愛心,接受著自然的感動,並用畫筆記下這份感動,描繪出沁滿詩意的佳色美境。在王天勝的人物畫表現中,也同樣表現出這一創作傾向。除了軍旅題材,他畫得最多的人物形象是少數民族婦女。她們身著本民族盛裝,閑適地坐於椅子上,在形象與氣質中都透射出一種原始純真之美;透過她們的眼神,彷彿可以看到一個如水一般清澈的本真世界。這些形象雖然大都出於人物寫生,但在形象刻畫與勾勒渲染中,可以明顯地表現出王天勝在她們身上所寄予的美的理想。這種寫生因注入了作者的深情而具有作品深度,這種寫實因接受了作者主觀情思的潤色而更生動感人。在王天勝的工筆花鳥和人物畫創作中,體現著一種非常強烈的尊崇人性、禮贊自然的審美原則。當這種原則變作他筆下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形象,就使得王天勝的工筆花鳥、人物畫創作實現了在精神主題上對於傳統的超越,如果說傳統繪畫中的感性表達基本上遭受了封建文化意識與道德倫理的篡改與裹挾的話。王天勝的情也真,畫也真,他用他對自然的敏感、對人性的體味,攜無數觀者去諦聽潛涌在山間花草中的自然訊息,去感受那生息在草原、戈壁上的女人們的樸野風味。
王天勝的創作靈感主要來自他長年所堅持的對景、對人寫生。他每年都有很長的時間帶學生們外出采風,足跡遍及山野鄉村,深切體驗了那裡的風土與人情。他從不把采風寫生僅僅看作是收集素材的創作準備階段,而是把它當作一個藝術家與其所要表現對象之間建立起緊密生命聯系的過程。因此,無論是他的花鳥畫還是人物畫,都能在最尋常的景緻或人群中,發掘出動人而精彩的一面。他筆下的花卉與人物也不是機械的照搬摹寫,而是在筆墨中飽含著對它們的深情與厚愛。他以這樣的情懷,過濾掉了現實中的醜陋與齷齪,而用那嬌艷的牡丹杜鵑、用那女子們清澈的雙眸,講述著一個童話般美麗的故事。王天勝在自然與現實中所獲得的,並由他的畫筆所傳達給我們的,可能還不止這些。他所描繪的花卉與女人之美,並不只是表面的令人賞心悅目,他畫面中的濃麗色彩也並不只是一味的紅綠眩目。他在外在自然的一切顯狀面貌下,洞徹出它們生命中更為本質的意義,並通過筆下的花卉對這種意義進行象徵性的表達。與傳統花卉中用梅蘭竹菊等象徵堅貞或清高不同,王天勝作品中的寓意性,不僅是對自然物象本身所具有的某種品格進行延伸,而產生象徵的定向聯想,他更通過畫面的形式構造,特別是色彩的氣氛渲染,去營造出某種主題意象,如和平鴿所營造的寧靜和諧、鬱金香所營造的蓬勃生機、井岡杜鵑所營造的絢爛熱烈等等。這又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表明,王天勝工筆重彩畫的筆線、色彩等形式要素,因承擔著象徵性的表達而變得厚重而深邃。王天勝在詠嘆美的同時,也在以詩一般的情懷進行著「意匠經營」,因而,他的工筆重彩畫不但有美的形式、美的形象,更有美的意境。它的線條是清麗的,色彩是濃艷的,它的花是華美的,鳥是歡愉的,它的畫境是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的。就這樣,客觀世界的自然狀態之美,人性美的自然狀態,繪畫語言美的濃麗風格,畫外意境美的輝煌氣格,在王天勝的工筆畫中互為表裡,和諧統一,從而使他成為實現著完美主義美學精神的當代工筆重彩畫家的重要代表。
㈢ 李長白的藝術評價
一代宗師獨領風騷
——論李長白教授的工筆花鳥畫
李長白教授是繼於非闇、陳之佛之後的又一位工筆花鳥畫大家。
李長白教授的工筆花鳥畫特點,深入宋元而自出深沉靜韻,獨出了一種「靜美妍麗,空靈清新」的風格。這種風格,是悟領了宋元花鳥畫「精細不苟」的審物精神,入宋人花鳥造型、筆墨、色彩之美的精髓,臻於「靜心精到」的造作境界,一開時代新風。這對於塞實、郁悶、過於追求技巧創新和快速製作而顯得既俗麗又繁亂的當代工筆花鳥追求傾向來說,明顯的另具雅緻而脫俗的格調。李長白工筆花鳥畫內在沉潛的那種清心,是當下畫壇急功近利而浮躁情緒普遍的人們所望塵莫及的。
李長白教授工筆花鳥畫作品的「靜美妍麗,空靈清新」的風格特點(如圖1《山茶綬帶》,圖2《風竹錦雞》,圖3《牡丹》),與北方風格代表的於非闇「剛勁硬朗,雄健朴實」的特點拉開了距離。所謂「北方風格」,是指北方地域的藝術風格。由於歷史上的宮廷院體花鳥畫在北方展開的時間多,除了唐宋時代外,還有明代永樂19年以後到清朝滅亡的數百年間,宮廷所在地的北京也一直是院體花鳥畫發展的中心。所以北京這個地方,積淀了深厚的院體花鳥畫底氣。而總的北方地域從唐代邊鸞、五代黃筌到北宋徽宗,從明初邊景昭到明中期呂紀,從清初郎世寧到清末的院體花鳥畫,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宮廷院體花鳥畫的歷史體系,從而剛勁、硬朗的宮廷院體風格,很大地影響了北方地域,成為北方代表性的藝術風格。所孕育的於非闇工筆花鳥,繼承唐宋傳統而有用筆剛勁挺拔,暈染技巧平正朴實的特點。例如中央美術學院藏於非闇《大理菊花圖》軸(圖4),乃為說明這一點的代表作品。濃墨勾線,特別著意於轉筆、頓筆的剛勁有力,畫花與畫葉的勾線有意強調了的淡墨與濃墨對比,特別緊挨葉子的濃墨勾線還專門附勾了金線,顯現出裝飾性的「平實」感。設色上也是,大理菊花以平塗法為主的硃砂紅色,還有葉片淡墨暈染的基本一遍完成,無處不在裝飾性的「平實」感中體現了於非闇「剛勁硬朗,雄健朴實」的風格特點。加之題字的瘦金書在頓挫之中的力到、筆到,所加強的硬朗、硬挺、硬健的感覺,格外加深了其風格特點。從而成為現代北方工筆花鳥畫的典型表現。而李長白運筆勁健藏於淡墨之柔的勾線,層層淡色或淡墨積厚的暈染,還有造型上注重勢態的風神感覺,布局上講究虛白的空靈視覺,完全給人以耳目一新的強烈感受。
李長白教授工筆花鳥的這種風格特點,也與結合了日本圖案畫而創新了工筆花鳥風格特點的陳之佛完全不同。日本圖案畫,將客觀物象進行程式化的圖案變化後,再進行意境表現。陳之佛的工筆花鳥,雖首先是以精研宋人傳統為基礎,但以吸收日本圖案畫樹立風格最具標志性特色。例如他畫的石榴花、山茶花等,往往不象宋人花鳥那樣重客觀自然的對於生動細節講究惟妙惟肖的描寫,而明顯具有圖案程式化處理的要素。他畫鴿、雞、鸚鵡、綬帶等的鳥禽造型,也因此很具圖案處理的要素。其畫面布局,雖也非常講究傳統構圖的開合、疏密等原理,但日本圖案畫那種平面性、裝飾性東西的明顯滲透,還是一目瞭然的。如《芙蓉幽禽》、《梅花群雀》、《護雛》、《薔薇白鴿》、《荷花鴛鴦》、《荔枝綬帶》、《玉蘭鸚鵡》、《雪裡茶梅》、《牡丹群蝶》、《歲首雙艷》、《春江水暖》、《梅鶴迎春》、《春朝鳴喜》等的整批作品,都於視覺作了具體表明。繪畫生動變化的特質運化了的日本圖案畫平面性、裝飾性,使陳之佛創造的畫樹乾的「積水法」,則成為陳之佛工筆花鳥技法的典型代表。李長白工筆花鳥雖然也有平面性與裝飾性的要素,但由於始終走在純粹的唐宋傳統的工筆框架內,即著重客觀細節自然生動變化同時,強化與圖案表現本質的不同,而風格明顯地迥異於陳之佛。
李長白教授的工筆花鳥與於非闇、陳之佛還不同的,是在於他的創作心境別具個性。
眾所周知,於非闇與陳之佛的工筆花鳥畫雖然畫風兩樣,但其創作心境有因政治熱情而迸發的共同點。在這方面,除了他們的作品氣息明顯地都具有因新中國建立之後而欣欣向榮的時代感外,文字方面也留下了表述。例如1957年出版的於非闇《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78頁言:「花鳥畫家首先要有政治熱情」,同年出版的《於非闇工筆花鳥選集·自序》亦言:「解放以來,我逐漸覺醒,不再顧慮什麼院體不院體、匠氣不匠氣、雅不雅了。學習越多用功,越覺得不夠,就越要去進一步的嘗試。同時我也體會到人們精神生活豐富是繁復錯綜的,間接對人們有益,自然也對社會主義有利。盡管我這花鳥畫是一枝重沾雨露的老花,但是再經培養,我相信或許比這本冊子里所收集的要更鮮麗更活潑。當然這本冊子里絕大部分作品完全是經過七年多灌溉培育的結果。」
同樣,陳之佛在《研習花鳥畫的一些體會》中亦言:「『孤芳自賞』再不能是我們作畫的目的了」,「僅僅追求藝術性、『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也決不是社會主義藝術發展的正確道路。同時還覺得花鳥畫這種藝術,固然缺乏以形象教育人民的功用,但它能夠以一種藝術美使人們精神愉快、舒暢,使人感情健康,培養優美的情操。因之它也必須充分表現優美的民族風格和特性,充分表現偉大的新時代的時代氣息。」「我深深感到一個畫家的政治立場、思想感情一定會反映到他的作品上的。政治立場、思想觀點變了,繪畫的意境也必隨之而變。」
以上話語是於非闇、陳之佛工筆花鳥創作心境的肺腑之言。起印證作用的是他們的作品,如於非闇《紅杏山鷓》(為建國五周年作)那樣春暖花開粉紅調子的春光爛漫,以及他《牡丹白鴿》的春氣花放,《海棠》的粉紅醉春,石青底子的《玉蘭黃鸝》的風和日麗等春回大地氣氛的一再表現,還有陳之佛為建國十周年而作的《松齡鶴壽》以及上面提及的一系列作品,都有一股撲面而來的時代新氣象。確實,這是徹底結束了一個多世紀來中華民族受盡帝國主義侵略蹂躪,徹底結束了腐敗舊政府統治後,從每個中國人心底迸發出來的感情,從而滲透創作心境畫出了解放了的中華民族建設新社會的蓬勃向上朝氣。
這種時代氣息,應該說李長白教授的工筆花鳥畫作品中並不缺乏。他的一系列作品,也頗以欣欣向榮為精神面貌,這特別在他生命最後歲月、由子女協助完成的創作《風動綠荷香滿溪》得以集中體現:所畫的滿池風華正茂之荷,綠葉迎風展,荷花向陽開,在四尺熟宣十張橫向連排的巨幅上所畫荷花數量的「56朵」,就象徵著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謳歌與對生命、祖國、時代的禮贊。不過,與於非闇、陳之佛有所不同的是,李長白教授的創作心境似乎更為純凈,唯美的傾向更佔主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畫的構圖、勢態、造型、色彩等本體要素往往呈精錘精煉狀態,工筆花鳥畫特定技巧的「染」功也更得宋人三昧而顯得深厚。看李長白自己寫的有關工筆花鳥畫文章,也很明顯有「唯美」為第一的傾向。這里,不妨摘錄他談花鳥畫關於「悟神成意」的一段文字:
有一次在南京玄武湖的環洲進行牡丹花寫生。這時正是濃春季節,當走近環洲時,在綠蔭的絲絲垂柳中,遠遠就見到飄忽著的紅、黃、白、紫的閃光,時隱時現掠目而來,一種幽美的情趣,不覺油然而生。路過短橋,進入環洲,一片綠茵茵的草地,遙對著淡藍色的晴空,胸懷又為之一暢。環顧四周,從藍天到白雲,從白雲到綠梢,從林蔭到草地,在我還沒有看清芳草的情貌時,卻又被對著陽光閃耀著萬紫千紅的花色,奪去了視線,迫使我凝眸情往。忽然一陣春風從林梢吹來,頓時萬枝齊舞,葉浪成風,翻紅擺綠,搖黃映紫,萬態千姿使人興嘆,這又是一種情景;是活潑的艷麗,是生動的豐富——是姚黃的生動,魏紫的富麗,夜光的明潔,金鱗的豐滿,趙粉的秀美;蓓蕾的怒放,新芽的活力,綠葉的茂盛,藍天的明快,白雲的舒捲,春風的吹拂,柳蔭的宜人……形成了這個豐富生動,艷麗活躍,充滿了朝氣的景象。這情景的感受,就是它的『神態』了。神已有所悟,如何成意呢?就是把感受到的神態情趣,提到理性上來分析。也就是說,決定強調什麼情趣,用什麼神態來表現(所見景象的神態,情趣是多樣的;而形成都有一個過程,同時又包含著各種因素,是比較復雜的。而繪畫只能反映一瞬間的神態,情趣)。要給人們以什麼感受?達到什麼效果。這種景情的多樣神態,情趣的感受,可用柔美、秀麗、生動的情趣來表現。亦可以用健美、富麗、活躍或幽美、素雅的神態情趣來表現(對構圖的大勢,虛實……等的處理,對花、枝、葉的形、態處理,以及色調的傾向性,色相的配合,都要充分以反映這種情趣,襯托這種神態為依歸)。最後思考決定選取哪一種情趣神態來表現,企圖達到某種目的和效果。有這樣一個醞釀思考和決定的過程,就能心領神會了。(《花卉寫生概說》)
象這樣談花鳥畫創作的文字,是他所寫文章的主調。那種創作心境的閑適,既有自古以來文人傳統的自然美情趣的熏陶,又有個人自然美本真的流露——當然,不言而喻的同時也包含了當時所處的「中國人站起來了」時代環境的給予。他工筆花鳥畫「唯美」追求的本質,就在這里確定。
於是,或許是對「自然美」這一關鍵詞的領悟,總之李長白教授有了一個數十年「孤寂」狀態的歷史階段。自上世紀新中國建立不久後的50年代中期起,到他1987年70多歲時退休,他一方面只顧不斷地完善自己工筆花鳥畫的「靜美妍麗,空靈清新」的獨到風格,一方面做出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即以精研宋人花鳥為基礎,建立了一個完整的中國工筆花鳥畫的教學體系。
該體系的主要內容,一是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傳統經典畫論為藝術理解的指導;二是以「美」的經驗與理法為入手,循循善誘地到自然中去進行白描寫生;三是精研宋人花鳥畫法;四是以「感受生技法」的理念強調個人感受,產生個人風格的創作。
關於第一點,李長白教授認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要使藝術有深遠的感染力,必須使內容和形式都具有感染人的因素。從形式的感染力來說,必須具有生動、自然、新鮮等因素。從思想內容、情趣意趣的感染力來說,必須具有真、善、美的因素。這樣,才能使作品有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藝術是萬物的生活作用於人們感情的產物。它必須具有能引起人共鳴的景情基礎。這是藝術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所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必然地成為藝術學習和創作的正確途徑。」
關於第二點,在認識數千年來形成的繪畫美理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欣賞、窮理、生象、落幅」的寫生步驟,進而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寫生處理」觀念。欣賞,要體會前人「繞樹三匝,靜觀終日」的說法,而「細細觀摩細細吟,方能悟花神」。窮理,從抽象的神態情趣到具體花葉的生理生態,用審美的理法去思辨之。生象,由主觀的神、情、意到客觀形態的勢態布局、賓主虛實、疏密穿插瞭然於胸。落幅,具體的寫生完成階段,胸中之像到紙上之像的過程必須要學會應對種種具體問題。「寫生處理」,主要是對「落幅」提出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即要實現造型要素的勢態美、外形美、穿插美、疏密美。
關於第三點,李長白教授從宋人花鳥中提煉出了幾種基本的暈染方法,供學生臨摹掌握共性。繼而再去臨摹優秀的宋人花鳥作品體會其個性。
關於第四點,體現了李長白教授對於創作的認識。前面諸點的集大成,是要學生善於在自己的創造中活用求變。所謂「感受生技法」,是如石濤所說的「尊受」即尊重自己的感受,由此產生出符合自己感受的技法表現。做到這一點,大約有畫外修養、畫內才情兩大內容構成。因此平時李長白教授要求我們多讀書、多見聞、多思考。他欣賞敢想敢畫敢於打破常規的創作,因此畫得與他不同風格的創作,往往受到青睞。
李長白教授的工筆花鳥畫教學體系,亦通過編寫的教材體現出來。其中,基本功部分有《白描花卉寫生》、《花卉設色》、《翎毛寫生設色》,創作部分有《工筆花鳥畫創作》。有的出版了,有的還沒有出版。在出版教材中影響最大的是《白描花卉寫生》、《白描寫生構圖》、《花卉設色》三著,其中前兩著的發行量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已高達十多萬冊,《花卉設色》一著更為海內外多家出版社出版。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教材中的每一幅圖,都是李長白教授親力親為畫成。近四十年間,每年從春天到冬天,或在南京玄武湖,或在祖國各地鮮花盛開的景區,總有他寫生的身影。教材中無論宏觀的還是微觀的每一句話,除了凝聚著他研究的心血外,更體現著他准確的理解。例如,在客觀形態理解方面,指出花形的基本特徵是「球形」,所謂「花從蓓蕾到盛開,千變萬化球形在」。在主觀的「寫生處理」方面,對於小枝寫生指出「小枝勢態貴生巧,枝助花態葉相扶」;對於外形美的處理,指出「繪朵描花重外形」,「外形處理從神態,疏密參差意在情」,「處理外形防平亂,集散疏密自參差」,「平頭棗核無好感,外形變化要思量」等,「唯美」的思路清晰而見解精闢精微,同時見李長白教授治學求實與學風嚴謹的精神之一斑。
具有完整性意義的李長白教授工筆花鳥畫教學體系,是現代中國畫教材科學性研究的一個典範。眾所周知,中國畫分為「兩類」(工筆、寫意)、「六門」(工筆人物、工筆山水、工筆花鳥,寫意人物、寫意山水、寫意花鳥)。中國畫雖有光輝燦爛的千餘年歷史,但科學性的理念完整的教學體系建設,至今唯有李長白的工筆花鳥畫這一門。
李長白教授的工筆花鳥畫教學體系建設與他的創作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教學步驟細膩入微的特點,必須將各繪畫要素化整為零的逐一研究,這使李長白工筆花鳥的造型不斷被錘煉。而長期學術研究的靜心,使製作退卻「火氣」,也成為重要特點。他的無論哪幅畫,都得傳統工筆花鳥畫有條不紊暈染技巧的藝術真諦,故其作品能靜韻隱然。他最拿手的,是暈染鮮艷的紅色而不火氣,故鮮紅色調的《杜鵑花》、《牡丹花》往往能出清絕的感覺。他暈染的方法,最初步驟時就用極淡墨打底,上淡墨後、干凈水筆暈出、然後洗凈那枝水筆、接著再去染出並及至花葉邊緣的步驟,是一般工筆畫家難以理解並很難做到的。然而,就是這樣的精心染出,並且一遍又一遍的精心積累,才能達到「深沉靜韻」的理想藝術效果。靜美,就在這具體的製作過程中實現;妍麗,是敢於用色;空靈,是講究構圖注重布白的效果;清新,是指他深入宋元所獨出的格調。這樣的作品表現,還有一個人們不太注意的特點,即強調在熟宣的白紙本色之上作層層暈染所透出的「清」氣,往往是那些有底色的畫難以相比的。其形象處理的必須格外凝練,勾染必須格外精到,亦乃嚴謹的教學要求滲透之果,靜韻深沉的藝術追求到達所致。別忽視了白紙本色、打底功夫等的種種細節,只有對此理解的精微,才能成就李長白的個性風格。試問:明代以來的工筆花鳥畫,有誰像李長白這樣,深入院體畫法本質而能沉著妍麗得其雅韻靜心的呢?
李長白教授曾受學於林風眠。雖然他所走的工筆花鳥畫藝術道路與老師的藝術道路完全不同,但老師藝術追求的「唯美」傾向,人格追求的道心幽隱,李長白教授深得其要。此得,讓李長白教授成為了中國工筆花鳥畫的一代宗師。如果說,於非闇對於現代工筆花鳥的復興有醒神之功,陳之佛將傳統工筆花鳥畫導入了現代,那麼李長白對現代工筆花鳥畫所起的築基作用,無人可替代。
李長白教授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段。第一時段為1949年以前,人生道路是求學、開個展、興教育。1933年求學於國立杭州藝專繪畫系,畢業後開個展於重慶、昆明,其時工筆花鳥畫深為林風眠、徐悲鴻、潘天壽贊賞。興教育於杭州,1947年創辦了內設西畫、國畫、圖案、音樂、語言文學五個系的「孑民藝術研究所」,其中主持國畫系的是潘天壽。第二時段為1950年到1987年,人生道路是工筆花鳥畫的創作與研究。第三時段為1987年退休後直至2005年去世,人生道路是山水畫創作。該第三時段也值得一書:退休後所創作的山水畫,竟一樣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感。我在1996年前後看到他《高原景色》、《火山風雲》兩組山水系列畫,感到有相當的視覺震撼力:幻化的畫境,在意想不到的多變色調中實現;斑斕的色彩,有現代人對於宇宙景觀知識了解的基礎,還有坐飛機於萬米高空上,於日夜交替時刻觀察機外景象的生活感受基礎;畫法的粗放,卻在看來無比細膩的烘暈技巧中完成。他畫山筆線的鐵畫銀鉤骨力勁線,畫山皴法的漫天蓋地枯墨直式掃筆皴,都是獨造;而給人印象至深的雲彩畫法,更是色彩奇異、形態奇變、外形盡美、烘染有韻。這種雲彩畫法,乃悠悠千古山水畫法之「無」者。回眸當代千百位專業山水畫家,應令汗顏。
讀了李長白教授晚年的山水畫,再想想他一代宗師地位的工筆花鳥畫,那應是一位中國畫大家在工筆花鳥畫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2007年5月28日寫於南京藝術學院無事居
㈣ 國畫顏料里如何調出紫紅色
用胭脂加花青調制出紫紅色。
紫紅色一般不與其他很花哨、很深的顏色回搭配 ,搭配黃,藍,答紅(紫紅)或者淺色小碎花不錯, 煙灰色,寶藍也挺好。
國畫顏料也叫中國畫顏料,是用來畫國畫的專用顏料。現在銷售的一般為管裝和顏料塊,也有顏料粉的。傳統的中國畫顏料,它一般分成礦物顏料與植物顏料兩大類,從使用歷史上講,應先有礦物、後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煙、後有油煙。遠古時的岩畫上留下的鮮艷色澤,據化驗後,發現是用了礦物顏料(如硃砂),礦物顏料的顯著特點是不易退色、色彩鮮艷,看過張大千晚年潑彩畫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積的石青、石綠、硃砂能讓人精神為之一振!植物顏料主要是從樹木花卉中提煉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