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櫻花論文

櫻花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2-29 01:31:09

Ⅰ 關於日本的櫻花文化寫論文,都可以寫哪些方面,有哪些可以參考的文獻

日本的整個文化與櫻花都是有關聯的
櫻花象徵日本文化中的禮儀和溫文爾雅的民族性格。
與此行對應的是武士刀,其民族中剛毅堅強及極端的一面。

至於參考文獻建議樓主看看《菊與刀》對人本人文精神的深入分析

Ⅱ 對於中國人穿和服跟櫻花拍照的看法 高中議論文!!!急~~~

「不要穿和服在武大拍照!」「穿和服的日本人滾出去!」3月21日下午3時左右,一對母女在武大櫻園內穿和服拍照,引來眾多學子圍觀聲討。
欲在武大櫻園留影,卻因為穿了和服,便被以這種方式趕出,落得個「落荒而逃」的下場。如果不是有報道的圖片文字為證,實在有點難以想像。然而,這是個真實的「事件」,就發生在著名的武漢大學。
我毫不懷疑,那個率先發起聲討的武大學子和他的同伴們熱愛自己的祖國。但一個常識在於,愛國從來都不是有多麼漂亮的言辭口號,而是體現在實實在在的行動上。聲討「和服母女」的武大學子及其同伴的的行為,特別他們的言語——「雖然和服有美麗之處,但它畢竟是日本人特有的服飾,讓人看了很不舒服,有種異樣的感覺」,昭示出他們對愛國理解的偏差——這不是愛國,而只是一種模糊的情緒,一種貌似有理的宣洩。由這種情緒催化的行為,便是讓那對母女「滾出去」,讓人不寒而慄。
盡管,聲討者有表達的權利,並且可以藉助網上同樣的聲音來壯大自己的底氣——新浪網上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六成的網友認為「中國人穿和服拍照挑戰國人神經」。不過,在我看來,由眾人聲討而促使「和服母女」走開,並不能證明起部分同胞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是如何的高明,如何能無往而不勝。相反,在本質上它與愛國無關。穿和服的母女所做的只是一次簡單的公民行為,被情緒化的批評介入,進而有媒體報道,放置在網路上,引發討論,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等等宏大的詞句瞬時涌現,以至成為一個事件,一個景觀。這便是這個事件的生成過程。
這不是愛國的行徑。這也不是可資表達愛國的借口。這個一開始由幾個學子情緒化催生出來的事件,演變到現在,更像是一次行為藝術。它固然讓我們看到不少年輕一代內心潛藏的憤怒的力量,但這一回所依託的卻不是理性、務實的表達渠道。
愛國不需要理由,但理性表達愛國情感才是一種對民族、社會負責的態度,才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理性表達,實際上就是說要考慮到我們行為的後果,就是不沖動,剋制,冷靜。驅走這對照相的母女,在某種意義上看,恰是以情緒化的愛國為理由,裹挾冷暴力,傷害他們個人選擇、表達的權利與自由,亦是對愛國主義真正內涵的消解和破壞。
在一定程度上,這其實也是將日常生活政治化的體現。日常的消費和舉動,一旦被強行植入歷史場域,或將之與某個概念掛鉤,就可能出現某些偏向。比如,日常生活的消費,有國人願意到家樂福,或習慣用日本品牌,他去買去用就是了。不要以為到那買東西,就是漢奸,就要抵制,這個太嚴重了,會傷同胞的心,對自身也是一種戕害。
愛國不是行為藝術,不是吵嚷和吆喝。今天,對普通民眾而言,愛國,就是去努力做一個合格的公民,一個文明的人,懂得愛、恨,以及寬容。尤為關鍵的是,要能夠將民族主義情緒,特別是那種對外的亢奮心態,更多地轉移到解決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上面來。

Ⅲ 淺談櫻花和日本人的自然觀論文,,急求啊啊

櫻花和日本人的自然觀
要求是什麼
任務是什麼,

Ⅳ 關於日本概況,論文如果寫日本櫻花有什麼主題

棉鞋日本櫻花的話主題可以選擇櫻花落下的事。

Ⅳ 武漢大學 櫻花園 議論文

這就跟提起中國就想起功夫,就想穿唐裝一樣。
看你想望好的說,還是壞的說。

Ⅵ 從櫻花看日本的國民性這篇日語論文該怎麼寫

一般寫關於櫻花的論文,必定會聯繫到武士道呢,看其他的論文多多少少多會牽扯的.另外論文一般都要8000~10000字,如果不談談武士道的話,國民性這一主題估計寫不出這么多字數來.
貌似上課用的某本書上有櫻花跟武士道精神的聯系.在日本雅虎上搜櫻花 國民性 還是有蠻多資料的 你可以去多看看 中文的論文話可以上中國知網,
在學校的時候從校園網進去的話,是不要錢的,不知道你那可以不

國花から見た日中の國民性、逆境に弱い日本―中國
2009年3月4日、青年參考は國花から見た日中両國の國民性についてのコラムを掲載した。それによると、作家・陳舜臣は國花から日中両國の國民性を探っている。日本には法的に定められた國花はないものの、桜がそれに當たることに異議はないだろう。日本人の國民性もまさしく桜そのもの。好機には勇猛果敢になる一方、逆境であきらめやすく、物事をたやすく忘卻し忍耐力がない。
http://www.excite.co.jp/News/china/20090305
/Recordchina_20090305010.html

日本人は桜、中國人は牡丹だといいます。桜はパッと咲いてパッと散る、咲くときも一緒、散るときも一緒。散り方が美しい。一輪一輪の花はこれといった特徴はなく、目立たないが、樹全體、林全體の花となると圧倒されるような華麗さと迫力がある。つまり日本人は、行動様式が集団主義的で、規律を重んじ、集団からはみ出すことはしない。1人ひとりの個性はないが、集団では大きな力を発揮するというのです。
http://j.peopledaily.com.cn/friendship/000415/index_j.html

春に日本に來た時は見事な八重桜などを目にし、「どこの國でも春は美しいが、日本の春は格別だ」と書き記しています。
「貧しい階層ですら芸術や自然を愛している」「花を愛する國民性」——、もちろんそれは現代の日本人にも當てはまります。
そして日本人は數ある花の中でも、とりわけ桜が好きですよね。私は生まれてこの方、桜が嫌いだという人にお目に掛か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せん。
日本人の桜好きは、日本人特有の感受性と大きく関系しているような気がします。ぱっと咲いて、さっと散って行く。そこに「もののあわれ」を感じるというか。
http://kukkuri.jpn.org/boyakikukkuri2/log/eid640.html

「花は桜木、人は武士」
武士は日本民族全體の「美しい理想」でした。
「大和魂」は、武士道がもたらした。
武士道は大和魂そのものだった。
日本民族固有の美的感覚に訴えるものの代表に「桜」があります。
桜は、古來から日本人が好んだ花だった。
西洋人はバラを愛でるけれど、バラは美しさと甘美さの裏にトゲを隠しているバラは散ることなく莖についたまま枯れ果てる。それはあたかも生に執著し、死を恐れるかのようです。
けれど桜は、裏にトゲを隠し持っているようなことはない。そして自然のおもむくままに、散る。淡い色合は華美とは言えないけれど、そのほのかな香りには飽きることがない。このように美しく、はかなげで、風で散ってしまう桜が育った土地で、武士道が育まれたのもごく自然なことかもしれません。
http://nezu621.blog7.fc2.com/blog-entry-409.html

另外最後帶PDF的是一篇篇的論文,可以參考下,反正寫論文就是重在資料的積累,手上資料多了就好寫了

Ⅶ 求一篇關於櫻花與日本人生活觀的論文

從櫻花看日本人的集體主義與生死觀 櫻花是日本民族的驕傲,一直來與日本人民的生產、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櫻花是日本文化的圖騰。在日本人的血液中無時無刻的涌動著粉紅色的櫻花情節。櫻花作為大和民族的象徵,已然紮根到名族文化的象徵,已然紮根到民族文化的深處。日本人民對櫻花的喜愛之情有久遠的歷史。日本人喜愛櫻花,不但因為櫻花很美,更因為櫻花盛開時那一團團、一簇簇的情形影射了日本人的集體主義。而櫻花凋謝時的燦爛與絢麗還影射了日本人的生死觀。 【關鍵詞】櫻花,集體主義;生死觀;武士道 一、櫻花的有關知識 櫻花啊,櫻花啊 暮春三月晴空里 萬里無雲多寧靜 快來啊,快來啊 快去看櫻花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日本民歌。講的是暮春三月,櫻花盛開了,叫人們快去看櫻花。 早在遠古時代,日本人就將櫻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靈。日本語中的出現的「櫻時」(古語),意思就是「春天的時節」。每當春天來臨,人們最關注的就是櫻花一年一度的花開花落。花蕾結得多少好壞,開花時能否躲過春雨的淋洗,開得燦爛,凋謝時能不能遇上春風,落瓣潔凈。櫻花是否開花順利,在古代日本人看來,意味著這一年是否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所以每當花開時節,人們就聚集在櫻花樹下,放歌暢飲,用整個的身心去贊美春天,祈禱神靈的保佑。 每到櫻花時節,皇室和內閣總理都要在皇家花園奉行盛大的「觀櫻會」,宴請並表彰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士。一般的企事業單位,不管工作多忙,都會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並為員工們准備好各種飲料、小吃,讓員工們去附近公園的櫻花樹下歡聚一堂,開懷暢飲。每到這時,平時安安靜靜的日本會突然鬧騰起來。不論城市、鄉村,櫻花樹下總是擠滿各種各樣的人群,吃的、喝的、唱的、跳的、哭的、笑的,千姿百態、無奇不有,人們在一起盡情宣洩春的激情與歡樂。 櫻花是日本民族的驕傲,它同雄偉的富士山一樣,是勤勞、勇敢、智慧的象徵。所以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即日本的櫻花節,在這一天,日本的男女老少都要到公園或野外賞櫻。 櫻花一直來與日本人民的生產、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花開花落,預告著春播、秋收時令的到來;櫻汁、櫻葉、櫻花、櫻木是常見的葯材、食品、傢具和木雕的上好原料。 櫻花通常會在日本的暮春四月,冬寒未盡,春風漸暖時開放。白、淺紅、粉紅、梅紅各色都有。望去如輕煙淺雪,似白雲紅霞,而且她們似乎並不在意自己小無香味。她們團結一心,重重迭迭把她們傷感悲壯的美麗鋪滿城市的大街小巷,鋪滿山野,小徑和溪邊…… 二、櫻花與日本人的集體主義 (一)日本人喜歡櫻花的一個原因 日本人民對櫻花的喜愛之情有久遠的歷史。日本人偏愛櫻花,是因為櫻花的集合美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最佳象徵,一株開滿了花的櫻樹縱使美,給人的感覺也是單薄的,惟有一座開滿了花的櫻林,才能讓人感覺春意逼人、美不勝收。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亦是如此,它不推崇獨立、自由,因為單個日本人是不成氣候的,它推崇的是協調、合作,這樣集合的力量才是最強大的。 (二)日本人集體主義的表現 日本文化所塑造的日本人的價格觀念與精神取向都是集體主義的,以集體為核心。日本人認為壓抑自己的個性是一種美德,人們要循眾意而行。日本的文化教人們將個人的意願融於和服從於集體的意願。所以,日本人認為,尋求人們之間的關系和諧是最為重要的。 如何正確對待個人與集體的利益?本人早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發生沖突時,他們用自律來服從群體利益。日本人之間也有競爭,他們的競爭是當身邊有比自己強的人,首先是敬佩,然後學習他,最後超越他。使自己成為最強的人。在大多數日本人的心中沒有嫉妒,這種良性的競爭,帶來的是更加團結,更有活力。 有人曾說:「日本人幾乎是完美無缺的有組織的人。」他們無時不在集團中生存。日本人的集體主義特徵如同思想家加藤周一所說,在日本,「超越集體的價值決不會占統治地位。」在行為方式上,日本人與別國的人最大的不同莫過於喜歡合群和重視集團的共同行動,他們總是自覺地把自己納入某一集體之中。一位西方評論家表達過這樣的看法:日本人就像池子中的一群小魚,秩序井然地朝著一個方向游動,如有一塊石子投入水中,攪亂了這個列隊,它們就轉變方向朝相反的方向游去,但仍然隊列整齊,成群游動。在思維方式上,日本人具有強烈的集團歸屬意識,人們時時意識到自己屬於集團的一員,「自我」是以社會群體方式體現的。個人應該屬於某一集團,集團成員由一種共同命運和共同利益聯系在一起。這種集團的概念,對現代日本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自己所供職、求學的企業、機關、學校,乃至於整個國家。在日本,幾乎所有的集團與個人的關系都不像西方社會那樣冷淡和疏遠。在價值觀念上,相比於個人的天賦和作用,日本人更多的是重視集團的作用。日本人所奉行的原則是:只要我認准社會的主流,堅定不移地把自己匯入社會的洪流中去,就一定會成功。日本人還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與大家一樣。日本人與中國人都一樣,強調人的能動作用,都認為在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寶貴的。但中國人與日本人強調人的價值在實現方式上有相當大的差別。日本人個人價值的實現途徑主要是服從集體,具體通過年功序列表現出來。日本的集團內部反對個人競爭,人們相信「あまりの釘は打たれる」(出頭的釘子要挨敲)。日本人認為鼓舞大家工作熱情的動力是集團主義精神。 日本人從小就強調集體教育和團隊意識,以便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並與其他人合作。為此,在日本,需要個人之間密切配合的「ドミノドミノ遊び」(多米諾骨牌游戲)是一個很流行的項目。中學生很熱衷於「二人三腳」(兩人三腿)的比賽,即兩個人將左腿與右腿綁在一起,跑步前進。另外,一個「タンブリング」(水中疊羅漢)的集體游戲也是很流行,就是在各學校的男生在游泳池中層層往上站,以層高數多少決定勝負。大學生們則每年都要在從東京到箱根的公路上舉行往返接力賽,這項200公里長的比賽,由10名選手接力完成,每年都會上演許多感人的故事。 三、日本人的集體主義 (一)日本人集體主義形成的原因 都說「一個日本人一條蟲,三個日本人一條龍」,何以至此?在日本,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一種集體主義呢?可以說這跟日本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不無關系。 1、首先是始於遠古彌生時代的稻作文化的影響。在一部分農村,至今在插秧及割稻季節,近鄰們有相互幫助、共同協作的習慣。這種習慣與狩獵文化不同,需要集體作業和共同的秩序,是一種生活共同體。 2、也不能無視儒教思想的影響。重視忠孝的道德從江戶時代以後廣為普及,跟「家族」制度也緊密結合起來。家長具有絕對的權威,家屬必須服從「家族」的決定。尤其是武士階級,一旦出事就會斷絕世襲,全家都要受到株連。在日本人的人格形成過程中,從小就受到家的影響,非常重視家族整體的利益與統一。如果破壞了這種統一,要受到「勘當」與「義絕」——與其斷絕家族關系的制裁。在村落共同體內,也流行著「村八分」的制度,即所有村民與破壞村內秩序者斷絕一切往來,逼得他難以生存。所以要想避免「出局」,就得和大家抱成一團。可見,「和」是貫穿於家和社會集團的基本理念,培養了日本人的協調精神。在長期的家族生活的熏陶下,使他們習慣於以家族社會的價值觀念處理社會事務。人們在家族內部必須奉行的准則,也成為在家族以外的社會里奉行的准則。再者,模擬血緣關系是貫穿集團社會關系的重要支配原則。日本人的家實際上是一個以家業為核心的家族經濟共同體,家族關系帶有明顯的主從關系的色彩。在這個意義上說,「集團就是家族的擴大」,即家族本身就是一個獨特的社會集團,家族的社會集團化與社會集團的家族化是互為表裡的,人們可以輕易地將日本獨特的家族關系移植到家族以外的社會機能集團當中。日本人無時不在集團中生存。除此以外,日本國土狹小,人口眾多,這也是產生這一習慣的原因之一。

Ⅷ 求關於日本櫻花日語論文。很急拜託拜託!網站也可以。謝謝

在日本,比新年更熱鬧的時節在4月,因為4月是櫻花盛開的時節。

一進入3月,幾乎所有的日本人就開始盼望著櫻花的盛開.等到天氣轉暖,第一朵櫻花終於在料峭的春風中綻開笑臉,一年一度的賞櫻活動便從此拉開了序幕.報紙上,電視里,不斷傳出"某地櫻花盛開","某日舉辦櫻花祭"的消息,歡天喜地的日本人裝扮一新外出賞櫻,女人們穿上和服,小孩子花枝招展,連寵物們也穿紅著綠,喜氣洋洋.隨著櫻花由南向北次第開放,整個日本列島便沉浸在一片花的海洋和節日的喜慶之中.

一樹樹的櫻花,彷佛一團團粉紅的雲,飄在山坡上,馬路邊,公園里,庭院中,甚至田野的溝溝壑壑間.
櫻花作為一種風景,一種象徵,甚至一種精神,已成為日本特有的文化.日本人賞櫻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記載,從江戶時代開始,賞櫻就已成為春季的民間活動.江戶時代是日本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可謂"國泰民安",老百姓豐衣足食以後,便開始關注精神享受,盛開於早春的櫻花從此成為日本人心目中的靚點.

櫻花熱烈、純潔、高尚,嚴冬過後是它最先把春天的氣息帶給日本人民,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為「櫻花節」。在這個賞花季節,人們帶上親屬,邀上友人,攜酒帶餚在櫻花樹下席地而坐,邊賞櫻、邊暢飲,真是人生一大樂趣。

櫻花在日本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奈良時代(710-794年),說到花,就是指梅花,到了平安時代(794--1192年),櫻花成了主角,詠櫻花的歌比詠梅花的歌要多5倍。而且日本很早就有了賞櫻花的活動。7世紀,持統天皇特別喜愛櫻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觀賞櫻花。另外,據說日本歷史上的第一次賞櫻大會是9世紀嵯峨天皇主持舉行的。當初,賞櫻只是在權貴間盛行,到江戶時代(1603-1867年)才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形成傳統的民間風俗。

櫻花的生命很短暫。在日本有一民諺說:「櫻花7日」,就是一朵櫻花從開放到凋謝大約為7天,整棵櫻樹從開花到全謝大約16天左右,形成櫻花邊開邊落的特點。也正是這一特點才使櫻花有這么大的魅力。被尊為國花,不僅是因為它的嫵媚嬌艷,更重要的是它經歷短暫的燦爛後隨即凋謝的「壯烈」。

「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山櫻」。日本人認為人生短暫,活著就要像櫻花一樣燦爛,即使死,也該果斷離去。櫻花凋落時,不污不染,很乾脆,被尊為日本精神。

櫻花是最受日本人喜愛的花種,白雪似的櫻花,象徵日本武士道絢爛而短暫的美學。日本語中,「櫻時」就是指櫻花盛開的時節,也就是春天。在春天櫻花盛開的時候,到櫻花開得最燦爛的地方,一邊吃著壽司,喝著日本酒,一邊陶醉在漫天飛舞的「花吹雪

Ⅸ 從櫻花看武士道精神論文的目的和意義

櫻花之所以作為日本的國花,是因為櫻花的精神,也就是日本人所說的「櫻花情結」,櫻花的花期一般只有3-5天,因為櫻花選擇了在自己最輝煌的時候凋謝。這就是櫻花精神。

相傳,以前櫻花只有白色的,英勇的武士選擇了在心愛的櫻花樹下剖腹。因為當一個武士認為自己達到了人生的輝煌,就會選擇結束自己生命。 所以櫻花樹下血流成河,從此櫻花開出了紅色的……櫻花的花瓣越紅,說明樹下的亡魂就越多。

武士道源於日本
武士道用武士自己的解釋就是對死的覺悟
只有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敵人的命
而敵人就是主君要他死的人
對主君的絕對效忠是武士的基本准則
武士就是櫻花:一夜之間群體凋零是無尚的光榮和美麗
武士一生中最大的追求就是這光榮的死亡
武士切腹並不是戰敗的恥辱讓武士輸不起
而是自己最美麗的任務已經完成,必須死亡。
沒有戰死沙場或自殺的武士不是好武士
真正的武士必須兼具教養及武藝。

武士自殺並非因為輸不起,也不是因為失敗而感到羞恥才因屈辱而自殺,武士並沒有這么脆弱,自殺是因為感到自己已經盡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願已經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經不可能有更大的輝煌了。這時候就應該象櫻花一樣毫無留戀的凋謝。
比如一個武士,因為仰慕一個劍術高手而很想跟他決斗,自己窮盡精力刻苦練習,多年准備之後終於有了這個機會,此人把這場決斗看做是自己一生最光輝的時刻,好象自己就是為等待這場決斗才生存的。但一交手,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對手。
失敗的武士自殺了,並非因為感到後悔和屈辱,而是感到很大的滿足,感到自己一生的目標已經實現了,自己努力了,得到機會了,在決斗中自己的人生放出了最大的光輝,在這光輝之後人生應該嘎然而止,不該再有什麼留戀。
所以武士的自殺並非如我們所想的是要洗刷恥辱,或是輸不起,正相反這是源於其自己對自己生命的一種覺悟,一種對自己已經達到頂峰的一種判斷,是一種滿足,是對櫻花凋謝的凄美的一種嚮往。

Ⅹ 關於日語畢業論文提綱 關於櫻花與日本人生死觀

曾經看過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翻開第一頁赫然寫著「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書的第一頁會寫著這樣令人費解的話,直到將整本書看完。作者用無比細膩傷感的情懷,對生與死進行了詮釋——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書中直子姐姐的死,木月的死,初美的死,綠子父親的死,最後直子的死無不反映了日本社會的生命邏輯——不為生死問題所束縛,死時要敢於舍棄對生的執著痛痛快快地去死;活著便要每時每刻盡全力徹頭徹尾地去活。
這樣獨特的生死觀要追溯到日本置於武士階級統治之下的時期,那時武士道可是特別受推崇,並成為具有日本特色的武藝。日本也有「武士道,是死亡為等閑之道也」的名句,它啟示人們,投身於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生。
當然,恐怕日本的櫻花也有同樣的精神呢,它們驟然開放驟然凋零,盛開之時,一經風吹,櫻花樹下便落花繽紛,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間,花兒落盡。要說果斷乾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櫻花雨固然美麗,但這種美麗一定是生命墜落時的那種凄美。短時間之內,花瓣紛紛落地,樹枝上僅剩下花心與花梗,粉紅色花瓣飄散殆盡,不剩一片……
「花數櫻花,人惟武士」,所以日本人才這樣喜愛櫻花吧。
當武士已成為遙遠的過去,日本人那種將希望與夢想寄託於死後世界的生死觀,卻並沒有什麼變化。所以日本的自殺事件才層出不窮,死亡人中自殺者的比例居世界首位!!
日本人還嗜好「玉碎」。二戰後半期,日本軍陷於要麼投降要麼死亡的孤立無援的境地,當時部隊的指揮官竟作出全體自殺的選擇。後來,日本人將此看成是崇高的壯舉,並用「玉碎」這一詞進行美化,所以日本人認為:「無論罪惡多麼深重,死後也就沒罪了,人死了就都變成了神佛」。在日本,即使是罪大惡極之人或被民眾憎惡的歷史上人物,也放在神社中祭奠,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許多日本人在做了錯事,造成巨大損失時,往往採用以死謝罪,以死換取人們對他的原諒。這也是造成日本人自殺率高的原因之一。
然而,死對於死者來說也許並沒有什麼可怕,那不過是一死罷了,沒什麼要緊,也不會感到孤獨。但對於活著的人來說,卻可能是致命的打擊,因為活著的人,感覺得到孤獨和痛苦!
「我們通過生同時培育了死,但這僅僅是我們必須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而直子的死還使我明白: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也無意解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在繼之而來的一位悲哀面前,又是那樣軟弱無力——我形影相弔地傾聽這暗夜的濤聲和風鳴,日復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我喝光了幾瓶威士忌,啃著麵包,喝著水桶里的水,滿頭沙子,背負旅行背囊,踏著初秋的海岸不斷西行、西行。」

題記:日本人喜歡櫻花,是因為櫻花象徵著生命剎那間的美麗,剛剛盛開,倏而凋謝。日本的文學作品很多贊美死亡,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集體自殺,因未死亡在此意味著「清潔」,「超脫」,和「干凈」。

&日本作家為何對表現「死亡」如此的感興趣呢?為何有那麼多的作家「以身試死」呢?其實,在日本人的觀念中,生與死這種人的能力無論如何也無法跨越的截然對立的限界變成了一個變化過程中相互銜接的兩和階段。在這里,死不是通往永恆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轉的生。日本人最崇拜的觀念是「無常」,死在他們眼裡也是無常的,沒有死的流轉,就沒有生的勃發。日本人的思想,尤其是「虛無」、「萬物如一」、「輪回轉生」這樣的傳統觀念對日本作家的影響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小松伸六所指出的,在日本作家的傳統中似乎有一種透過死亡和黑暗來觀察人生的佛教思想。透過死亡和黑暗來思考人生的傳統,可以上溯到歌唱「諸行無常,盛者必衰」的《平家物語》、把世俗的人和家庭喻為「河中流水」的《方丈記》、強調「人世無常」的《徒然草》和出家人西行,游吟俳人芭蕉的無常感文學。川端康成在這一方面是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始終貫徹著日本文學傳統的美的意識,他篤信佛教中的禪宗,對禪宗的教典推崇之極。他在《文學自敘傳》中寫道,我相信東方的古典,尤其上佛典. 川端康成對「萬物如一」.「永生不滅」、「輪回轉生」這樣的一些傳統的佛教思想尤其崇拜。在他看來,人世間萬物的生與死是無常的,,生為死之開端,死為生的開始,甚至視死亡為完美,是一種高尚的藝術。日本評論家山本健吉研究川端康成時說, 川端康成面對死者的世界,不知何時產生了生的感情,死中的生、生中的死,總是深深地潛藏在他的作品中。

&徇情——日本人正面歌頌的情死

「殉情」是對日語「情死」的翻譯,而「情死」在日語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心中」,這是日本大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將漢字「忠」字分解開,將其上下部首調換一下就成了「心中」,原意為「相愛的男女向對方表露心跡的證據」,有切指甲、文身、斷發、斷指、情死等。後來,「情死」就成了真正的「心中」,進而「心中」成為專指兩人或兩人以上的集體自殺。日本人一向對殉情有特殊的迷戀,日本許多電影和文學作品中都有「情死」和「心中」的情節,而不同文本對殉情往往均有正面的歌頌。近年最成功的例子無疑是渡邊淳一的小說《失樂園》。一對戀人把情死作為獲取「來世」愛情幸福的途徑,夢想著借情死使他們的愛情永恆化。他們懷著對生的留戀和對死亡的嚮往,為情而死,雙雙自盡以實現最終的結合,這在日本文化傳統中是根深蒂固的。對於重人情、重人性的日本民族來說,沒有比死亡、比雙雙情死更能引起人們深切的感動和崇高的審美享受了,情死都在自盡的剎那,心中涌動著寂滅的哀傷,感情得到了升華和宣洩。

&犧牲——武士道提倡的最高境界

武士道提倡「輕生死重然諾」。日本人甚至認為「武士道既是死」。日本武士道的開山鼻祖山鹿素行吸收了中國儒教的孔孟思想,認為武士道的最高准則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他的弟子大道寺友山則將這種尚死觀念進一步發揮,主張「武士臨戰場,決不當顧家室。出陣應有戰死之心,以生命付諸一擲,方得名譽。與敵騎決勝負,將被取首級之時,敵必正色問我姓名,即應朗報己名,莞爾授頸,不可有懊喪萎縮之態。」據本尼迪科特所著的《菊與刀》記述,出身於武士家庭的日本政要家勝海舟幼時曾被狗咬傷睾丸,當醫生為他做手術時,身為武士的父親用刀戳著他的鼻樑說:「一聲也不許哭,要是哭,我就叫你死,要不愧為一個武士。」在日本歷史上流傳的赤穗四十七浪人(古代把失去主人的武士成為浪人),在為主人成功復仇後,也選擇了集體犧牲,並且是剖腹自殺的方式。二戰中,日本武士道異變為促使日本侵略軍進行對外屠殺的精神武器。看電影《偷襲珍珠港》,一些年輕的士兵,念著忠於天皇的誓言,奮身不顧地鑽進轟炸機,以自我犧牲的方式,換取戰爭的勝利。

戰後,隨著日本政府被迫進行政治改革和人民對侵略戰爭的反省,日本武士道文化一度成為日本社會的禁忌,除了極少數右翼分子仍念念不忘外,大多數日本人對其嗤之以鼻,長期興盛的武士道最終走到了窮途末路。但是,作為長期流行於日本社會的武士文化,尤其「輕生死,重然諾」的思想,對日本民族心理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

&剖腹—— 一種日本人獨有的自殺方式

剖腹是日本人所獨有的自殺方式,日文漢字寫作「切腹」。剖腹不同於一般的自殺,有比較正規、嚴格的方法和程序。有條件的話,往往要先沐浴凈身,然後才開始切腹。按體位區別分別為「立腹」、「坐腹」;按方法區別,分為「一字型」、「二字型」、「三字型」切腹和高級的「十字型」切腹,而且一般要由「介錯人」「幫忙」從旁邊用武士刀斬下自殺者的頭顱以實現死亡。

歷史上的剖腹者中主要是武士和有地位的人。剖腹的原因有的是作為或最後的懲罰和自己引咎自殺,如日本歷史上茶道的創始人千利休;有的則是為了表示效忠或徇死,如日本歷史上流傳的赤穗四十七浪人。也有其他的原因,如日本文學家三島由紀夫戰後曾煽動日本自衛隊舉行叛亂,以復活軍國主義,失敗後剖腹自殺。當然剖腹是事關性命的大事,即使作為武士也只在戰斗失敗、事關自己榮譽或責任的極端情況下選擇剖腹自殺。特別是在戰敗時,由於日本武士把被俘或被敵人殺死視為一種某大德恥辱,往往選擇自殺,而剖腹則被看作最為體面的自殺方式。這也是我們在抗戰題材的電影、電視上熟悉的場面。但隨著歷史向前延伸,日本的剖腹自殺數量在經歷了二戰歷史高峰後開始直線下降。由於日本國民對這一充滿血腥味的民族自殺習慣開始有所反思,這一行為逐漸減少,最終也必定成為日本文化的歷史化石。

剖腹,原本是一種血腥的殘忍的自殺方式,卻被日本人發展為一種崇尚的死的儀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人在剖腹自殺這一行為上看到的不是死的血腥、恐怖和殘忍,而是尊嚴、氣節和壯美。
&日本生死觀:

文化影響著人的觀念,而人的觀念又推動著文化的發展。那麼,尚死的文化又形成了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而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又促成了日本人的自殺情節。

1、死是生的一部分,從生到死沒有絕對的距離。

這和日本人的自然觀相連。在日本人看來,人與自然之間並沒有絕對的距離,認識自然的一部分,一個人從生到死沒有絕對的距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個人從生到死不過是自然的簡單輪回,就像是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生與死的界限並不像其他民族那樣涇渭分明。《挪威的森林》中,木月,直子,初美的死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中國人感覺中的不可理喻。他們覺得死亡是生活的一種選擇方式,是一種無法擺脫生活痛苦的最後選擇。是一種自我的解脫,是生存的另外一種形態。書中反復出現的:「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就是對日本文化中的那種生死觀念的最好註解。

2、死是對集體責任的承擔和忠誠。

這和日本人的集體觀念相連。日本人一向把個人的價值維系於其所存在的團體價值之上,為了團體(甚至是國家)的利益,可以拋棄個人的一切,這樣為團體而獻身就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在古代這種對團體的負責主要表現為對封建藩主的忠心,而現在則表現為對國家和對團體的忠誠,這種以自己的生命為團體乃至國家殉節的精神非常強烈,時至今日雖然有所削弱,但仍頑強地保持著。

3、死是一種律己的行為,應該被寬恕。

這和日本人的善惡觀念相連。日本人認為死亡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種律己的行為。所以不管生前犯過多少罪行,一旦死了他的罪孽也就消失了。無論他們生前做了什麼,死了的人都應該獲得平等的尊重和禮遇。所以,日本人認為,一個人不論生前是善還是惡、是是還是非,死後都變成了佛,其牌位也理應放入神社,受後人供奉。在這方面,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石川五右衛門,該人是日本 16 世紀有名的盜賊,按理說是個壞人,但在許多地方的神社中,都有該人的牌位。這也是盡管一再被全世界人民尤其是東亞人民的強烈反對,依然有一些日本政府要人屢次參拜供奉著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的原因。

日本人的這種生死觀,是一種不分善惡、不分是非的世界特有的生死觀。這和絕大多數國家有善惡、有是非的生死觀不同。也必定會繼續遭到全世界人民的抗議和唾棄。

4、自殺是維護個人尊嚴的一種行為,是個人自由的權利。

日本人把「自決的權利」看作「自由的權利」。日本憲法第13條就「尊重個人」規定「任何國民都應該被尊重。關於國民追求生命、自由、幸福的權利,只要不違反公共福祉,在立法和國政上都應該給以最大的尊重」。關於這一點,日本法學界以及日本民眾都解釋為這是憲法賦予給人「自決的權利」,認為自殺是基於個人自由的意志,是一種權利。時至今日,西方社會仍然把自殺作為一種禁忌,而日本人卻還經常在津津樂道剖腹、徇情等自殺行為。

總的來的說,日本人看輕生死、寬容生死、尊重生死。這是一種獨特的生死觀。

熱點內容
古詩帶荷花 發布:2024-12-27 17:24:51 瀏覽:955
紫羅蘭內衣批發價格 發布:2024-12-27 17:20:20 瀏覽:204
茉莉花的枝可以插活嗎 發布:2024-12-27 17:18:23 瀏覽:639
多肉植物花語含義 發布:2024-12-27 17:13:07 瀏覽:348
花語庭槍戰 發布:2024-12-27 17:03:08 瀏覽:12
七夕漫 發布:2024-12-27 16:45:22 瀏覽:558
圓形盆插花 發布:2024-12-27 16:42:22 瀏覽:26
海棠色怎麼調 發布:2024-12-27 16:36:35 瀏覽:847
米蘭花的修煉 發布:2024-12-27 16:35:16 瀏覽:221
櫻花校園模擬器最新版版本 發布:2024-12-27 16:34:26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