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塢
① 唐陸希聲《梅花塢》詩句解釋
《陽羨雜來詠十九首·梅花塢》源
【唐 】陸希聲
凍蕊凝香色艷新,小山深塢伴幽人。
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樣春。
這首七絕詩的大概意思是:
梅花冰凍的花蕊凝聚著幽香,花色艷麗清新,在深山花塢里開放,陪伴著幽居的隱士。
我知道梅花君有意凌寒盛放,不屑於同春天的千百種花卉一樣爭奇斗艷。
② 這個是蘇州西山的梅花塢嗎
不是啊,沒見過
③ 梅花塢坐月 翁照 靜坐月明中,孤吟破清冷。隔溪老鶴來,踏碎梅花影。 賞析
靜坐月明中,---坐在明月下
孤吟破清冷。--獨自吟風弄月,以解心中的冷清
隔溪內老鶴來,--容-隔溪一隻老鶴
踏碎梅花影。---打破了賞梅花的平靜.也是比自已吧!上下句連起來,比喻自已孤寂,。也是愛花,而去欣賞梅花,可卻是 踏碎梅花影,難道處境不好打破了以前的清雅嗎?暈了! (或是比喻雪花嗎?)
有點「山月皓中庭,幽人酒初醒。不是怯清寒,愁踏梅花影」《梅花絕句》陸游 的味道,LZ可參考下下」《梅花絕句》陸游 的詩,大體一樣,而陸游是踏梅,它是踏碎.....(或是比喻雪花嗎?)不在道了思考吧!
④ 梅花在南京的歷史文化
市花--梅花
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討論決定,命名梅花為南京市市花。南京有梅園新村、梅花山等富有歷史意義的梅花勝地,梅花具有雪松相似的品格、經受了風雪嚴寒的考驗,梅花含苞欲放,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復甦,梅花綻放,最早迎接春天的到來。南京人賞梅、愛梅。梅花與雪松作為南京的市花、市樹可謂珠聯璧合。
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商飆別館——鍾山南麓梅花山前的南朝離宮商飆館遺址;
探梅、賞梅是南京的民俗。
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歷六朝至今不衰。據史實,城南梅嶺崗、城北鍾山腳下梅花塢,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畫《鍾山梅花圖》,繪出「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之景觀。當今南京,珍珠泉旅遊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等處均有梅觀,而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山為最佳。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
南京自1996年始,每年的二,三月間,都將舉辦國際梅花節。通過一系列大型旅遊、商貿、文化、娛樂活動,向世界多方面多層次地展示南京美麗的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南京邁向新世紀的嶄新面貌。
南京梅花山的歷史
1700多年前,南京人就愛賞梅
在中國,梅花栽植歷史已有3000多年。南京人開始種植梅花、觀賞梅花,則始於六朝。從六朝開始,一直到明清,南京人珍愛梅花的傳統綿延不絕。李白在名作《新林浦阻風寄友人》中寫道:「昨日北湖梅,開花已熟枝;今朝白門柳,夾道垂青絲。」詩中的「北湖」、「白門」都是南京地名,並且強調了玄武湖的梅花的盛開姿態。
而到了明代,南京的賞梅勝地則在紫金山一帶,但並非梅花山,而是位於紫金山東麓靈谷寺東南的一個名叫「梅花塢」的地方。明國子監祭酒馮夢楨在《靈谷寺探梅記》中記載「越靈谷而東二里許,北行百步,達梅花下。」「梅花之盛,無如靈谷塢中,盡一塢皆梅花,參差錯落不下千株,而周氏園為最勝……」
「明代,梅花塢相當於今天的梅花山,是那時文人賞梅最好去處!」南京文人顧起元、朱之蕃等都有吟詠梅花塢的詩詞行世。明代初年,梅花塢成為隸屬於宮廷的梅園,梅樹上都懸掛著寫有「御用」二字的木牌,結出的梅子都用於皇家祭祀,因此遊人到梅花塢,雖然流連於梅花美景,但沒人敢攀折花枝。
清代以後,梅花塢漸漸消失,僅存地名,梅花塢所在地民國時曾經被作為國民政府外交部郊球場,位於後來的東窪子村和西窪子村之間。梅花塢雖然沒有了,但紫金山的梅花依然著名。清代龔自珍在《病梅館記》里說:「江寧(南京)之龍盤,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這裡面的「龍盤」指的正是紫金山一帶,龔氏把紫金山植梅擺在鄧尉、西溪之上,可見清代植梅之盛。
如今人們熱衷前往的梅花山,其實到今年只有78年歷史。
梅花山,原名孫陵崗,由於東吳孫權葬此崗而得名。1929年孫中山安葬在紫金山後,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把此地開辟為孫中山先生紀念性植物園的薔薇花木區,開始大規模種植梅花,這就是梅花山形成的肇始。
到抗戰前夕,孫陵崗已經形成一大片梅園,吸引了許多遊人前來。南京淪陷期間,汪精衛死於日本後,屍體運回南京就葬在梅花山山頂,孫陵崗正式改名為梅花山。抗日勝利後,國民黨工兵炸毀汪墓,在墓址上建了一座觀梅軒。孫中山之子、當時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孫科採用宋代文人林和靖種梅養鶴的典故,親自為觀梅軒題字「觀梅」、「放鶴」,後製成匾額懸掛。「文革」的混亂狀況中,「放鶴」匾額曾經一度不知所終。後來才得知,陵園的一個姓李的工人將匾額拿回了家中,將「放鶴」二字朝下,四角鑽孔插上木條,做成了一個小飯桌,使用了將近10年。「文革」結束後,李師傅了解到自家「飯桌」的珍貴歷史價值,主動上交,如今,長3.7尺、寬1.6尺的「放鶴」匾額已經是一件珍貴文物,被妥善保管。
如今,梅花山共植梅3萬多株,有350多個品種,堪稱「天下第一梅山」。
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歷六朝至今不衰。據史實,城南梅嶺崗、城北鍾山腳下梅花塢,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畫《鍾山梅花圖》,繪出「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之景觀。當今南京,珍珠泉旅遊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等處均有梅觀,而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山為最佳。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
⑤ 梅花山簡介
梅花山原是三國吳大帝孫權的葬地。孫權18歲掌握東吳政權後,為對付曹魏,他聽取了諸葛亮等人建都秣陵的建議,並改秣陵為建業。孫權對古代南京城市的發展貢獻很大,他大大拓建了南京城,從當時建業的規模來看,「東憑鍾山,北倚後湖(玄武湖),南近秦淮,西臨石頭。」孫權還疏浚和拓寬了秦淮河,開鑿了青溪、運瀆和破崗瀆等運河,同秦淮河溝通在一起,解決了南京的排水和用水問題。根據文獻記載,孫權死後葬在朝陽門外第三個山崗,這個山崗因而被稱為孫陵崗。孫陵崗葬有孫權和他的夫人步氏及後妻潘夫人,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
相傳朱元璋修建地宮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奉命把附近所有建築遷往別處,孫陵也在這一范圍內。李新為慎重起見,就遷移孫陵的問題專門請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說,孫權是一位好漢,把他的墓留下來,給我看大門吧。這樣,孫陵得到完整保存。
梅花山因梅花聞名,山上植梅數千株,品種繁多。春天梅花盛開時,遍山梅花爭芬斗艷,遊人如織。1982年山上新建一組清新淡雅的仿古建築,名「暗香閣」,取自北宋詩人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詠梅詩句。此閣造型優美,獨具特色,把梅花山點綴得更加豐姿多彩。
南京植梅,始於六朝時期,相沿不衰,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29年孫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後,當時的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決定在孫陵崗建中山陵紀念性花木區,栽培了大片梅花,後來梅園面積不斷擴大,品種逐年增多,成為廣大遊人賞梅勝地。孫陵崗一名在人們的記憶中漸漸湮沒,代之而起的名稱是梅花山。今日梅花山上的「觀梅軒」所在地,原是汪精衛的墳墓。1946 年1月,何應欽派74軍工兵炸墓開棺,平掉墓地。1947年春,陵園在此建亭,名日「觀梅軒」,上有一聯:「天闕遠瞻鳴鶴舞,孝陵啁望伏龍眠」。
南京自1996年始,每年的春季都舉辦國際梅花節。通過一系列大型旅遊、商貿、文化、娛樂活動,向世界多方面多層次地展示南京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
南京市民喜歡探梅、賞梅。梅花迎雪怒放,百折不撓,被人們譽為高潔的化身。1982年,南京市將梅花定為「市花」。
⑥ 從江夏如何坐公交車到梅花塢
公交線路:902路 → 583路,全程約19.5公里
1、從江夏區步行約550米,到達熊廷弼街區體育館站版
2、乘坐權902路,經過25站, 到達民族大道山北楊站
3、步行約130米,到達民族大道山北楊站
4、乘坐583路,經過2站, 到達龍城路馮徐村站
5、步行約350米,到達光谷地產梅花塢
⑦ 愛梅,踏梅,賞梅,詠梅,梅花塢里梅花塢!求個對聯
愛梅,踏梅,賞梅,詠梅,梅花塢里梅花塢
喜桃,觀桃,畫桃,思桃,桃花島內桃花島
⑧ 杭州火車站到梅花塢公交
公交線路:游2線/y2路 → 103路區間,全程約16.2公里
1、從杭州火車站步行約250米,到達城站火車站
2、乘坐版游2線/y2路,經過13站, 到達黃泥權嶺(西湖區)站
3、步行約50米,到達黃泥嶺(西湖區)站
4、乘坐103路區間,經過8站, 到達梅家塢站(也可乘坐103路夜間線)
公交線路:189路 → 324路高峰線,全程約18.1公里
1、從杭州火車站步行約290米,到達城站火車站
2、乘坐189路,經過8站, 到達九溪站
3、步行約50米,到達九溪站
4、乘坐324路高峰線,經過4站, 到達梅家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