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雀
㈠ 去雀兒山的茶花園作文。
雀山茶花園
今天,媽媽帶我和表弟小波到雀山茶花公園玩。「哇!真香呀!」我內贊嘆到。「是容啊!剛走進來就這么香,裡面一定種了許多茶花吧!」表弟調皮地說。
我們先來到金華鬥牛這個景點玩。兩頭「牛」像真的牛一樣在勇猛地斗角,逼真極了!然後我們又經過十八學士橋,來到十八學士塔。我本想登塔,可媽媽不讓我登。這座塔有六層,塔身白色的。最後我們來到茶花仙女旁,媽媽給我們拍了很多各種造型的照片。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好玩的游戲:捉迷藏。「表弟,我們來玩捉迷藏吧!」我興奮地說,「你來找,我來藏,你可不許偷看喲!」我連忙躲在茶花仙女的石雕後,心想:這下你肯定找不到我了!表弟聽到我喊:「好了,」就連忙尋著我的喊聲找來,不一會兒,表弟就找到了我,他開心極了。我們在茶花叢中玩了很久很久,我們的笑聲在茶花園上空久久回盪。
朋友,如果你也想游茶花園,我很願意做你的導游。
㈡ 魯迅的《在酒樓上》文章中兩次出現廢園,茶花和鳥雀的描述與兩位主人公的關聯是什麼
《在酒樓上》有一個隱性的時間線索,以午後「我」前往一石居為始,以黃昏我從一石居返回旅館為終。貫穿這條線索的,是作者景色描寫。而該篇小說全篇的景色描寫,雖然非常克制,仍然顯得十分壓抑、凄冷。然而,每每寫到酒樓後面的廢園時,卻一改蕭疏的筆觸,而變得濃墨重彩:
「幾株老梅竟斗雪開著滿樹的繁花,彷彿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晴綠的密葉里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遊人的甘心於遠行。我這時又忽地想到這里積雪的滋潤,著物不去,晶瑩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風一吹,便飛得滿空如煙霧。……」
這樣艷麗的畫面,跟「絕無精采」的「鉛色」天空、「漬痕斑駁」的「帖著枯死的莓苔」的建築相提並論,是那樣的格格不入,那樣令人「驚異」。魯迅用呂緯甫「對廢園忽地閃出我在學校時代常常看見的射人的光來」,暗示了這片廢園實質上是新型知識分子的心境的喻體。呂緯甫之所以「對廢園忽地閃出我在學校時代常常看見的射人的光來」,是因為他的心也許已經是「絕無精采」的「鉛色」,然而仍留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園地。這進一步說明了魯迅先生對新型知識分子的看法:雖然觀念上向嚴酷的現實妥協了,但在他們的心底,仍保留有一份不滅的獨立與崇高。
《在酒樓上》只有一餐飯的工夫,呂緯甫給「我」講了兩個不同的故事:給小弟遷墳,送剪絨花給順姑。這兩件事時空跨度都很大,呂緯甫不僅敘述完整的事件,而且還不時剖析自己在做這些事時的心態。事件容量和情緒容量都很大,不「說」是很難完成的。另外酒樓的封閉性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人與喧囂的外部世界的聯系。因而比較清靜。在一石居中僅「我」和呂緯甫是朋友,他們在酒樓上吃飯,除了堂倌送酒添菜外,想來不致被外人打攪,這不僅為呂緯甫娓娓道來近乎自言自語式的長篇訴說和我的默默傾聽提供了一個安靜的環境,而且能讓「我」自始至終只關注呂緯甫一人的語言、神情等。前面說過。「我」與呂緯甫在s城一起生活過,有類似的經歷並且曾經非常熟悉,因而呂緯甫的過去現在也只有在「我」的注視下才呈現出精神意義。像廢園中的景物描寫這一處就非常精彩、非常典』型。透過這玻璃窗戶「眺望樓下的廢園」:「我」看到「幾株老梅竟斗雪開著滿樹的繁花,彷彿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暗綠的密葉里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遊人的甘心於遠行」。「我」對如此美景的反應是「很值得驚異了」,呂緯甫的反應是「對廢園忽地閃出我在學校時代常常看見的射入的光來」。這當中「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意義是除「我」之外他人所無法了解,也無法明白的。斗雪盛開的梅花和「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的紅山茶,如果聯繫到魯迅小說一貫的隱喻性,我們可以把它視為過去「五四」新文化運動高潮期先覺醒過來的現代知識分子對黑暗勢力、對腐朽的封建傳統的勇猛進擊精神。「我」和呂緯甫當年都有這種精神。這對於正處於彷徨期的「我」和已經消沉頹唐的呂緯甫來說,都是頗能給予慰藉的。這段景物描寫不僅形象鮮明美麗,它還與頹唐、消沉的呂緯甫的大段陳述形成鮮明對比,極其准確的復現了「我」在這時的具體而細微的情緒感受,並以此與呂緯甫的悲劇及「我」對呂緯甫悲劇的思想感受,與全文的主旨達到內在的和諧。
可以參考網路中的《在酒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