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螳螂
Ⅰ 梅花螳螂拳和太極梅花螳螂拳有什麼區別
正名應為梅花太極螳螂拳,梅花太極螳螂拳公認宗師郝賓在一九六三年十內月撰寫的文章;和容一九八四年的遺囑中都明確指定為「梅花太極螳螂拳」。我們繼承發揚老一輩的武術遺產都應遵循他的意願,傳承他的精神,把他們傳承的螳螂拳形和意、態和神完整的繼承。「梅花螳螂」、「太極梅花螳螂」「太極螳螂」都是郝家螳螂拳的曾用名。只要是傳承郝家門的螳螂拳的傳承人都要精誠團結,把郝家梅花太極螳螂拳形意、神態完整的繼承發揚按郝賓宗師的遺願建立全國性的群眾聯誼組織而努力。最好是都叫「梅花太極螳螂拳」這個正名。
希望採納
Ⅱ 什麼是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為山東威海都蓮茹所傳,以後傳至東北及南方和全國各地,其拳偏剛,故有人稱為」硬螳螂」。身法要求:擰腰坐胯,意形並重,內外兼修。步型有馬步、弓步、虛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環步。歌訣:「騎馬登山吞托式,御敵跨虎姿。」稱為「螳螂八勢」,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攔截、梅花螳螂翻車、勾法、螳螂撲蟬、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等;器械有螳螂刀、槍、劍、棍等。
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5種。手法概括有12個字,即提拿封閉、粘黏幫貼、來叫順送,動作靈活多變,非常機警,進退自如,神形具備。爆發力及寸勁最多。
梅花螳螂拳各種勁法齊全,腿法與腳法有彈蹬掃掛、抄踹擺踢,以及反尖腳、斧刃腳和撩腳、杵腳、扣心腳等。
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疊肘、墩肘、拐肘。頂肘、轉肘、撲肘、朝天肘、掀肘等何止八肘,只不過叫八肘而已。
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頂端部位,在技擊手法上皆稱為「肘」,這樣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彌肘皆是。
譜上說:「全身十二捶,閃賺雙手扣」。其十二捶是:「頭腳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心」,扣者如紐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說。真可謂全身是打,無處不打。
Ⅲ 梅花螳螂拳的介紹
梅花螳螂拳是一項技擊性較強、實用性較高的漢族武術拳種。它源於技擊格鬥,又博專采諸拳絕招、屬妙手,幾經相傳、細研、創新,逐步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理論,在攻防技術上獨具風格的漢族武術流派。 螳螂拳為明末清初陝西省淳化縣王郎,即王文成所創。王文成初練少林功夫,後與習通背功的張琦比武失敗,在回鄉途中,看到螳螂斗鳥,由此得到啟發。他回家後苦心鑽研,取螳螂的活動特點,集十八家拳法的精華,編創出「崩補」和「八肘」兩套拳,並取名「螳螂十八湊」。
Ⅳ 梅花螳螂拳的拳術套路
⒈動作分解:⑴左腳向左跨一步,腿成四六步。向左轉身90°,左鉤變掌,隨著轉身向前左方劃弧,擺動到身前左側變鉤,鉤尖朝左後方,高與肩平,肘部微彎,肘尖朝左。目視左鉤。(圖231)⑵向左轉腰擰胯調膀,身向前探。右鉤內旋轉,隨著轉腰探身直臂向前方沖出,鉤尖朝右,高與眉平,左鉤變掌,外旋轉,屈肘收到右肘內側,腕向拇指邊彎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肘尖朝左下方;同時,腿變左麒麟步。目視右鉤頂。(圖232)
⒉用法:敵方用手向我上或中部直著打來,我左手采他來手之腕或小臂,用右手擊打他面部。
⒊力點:采敵方的腕或小臂時,力點在左手五指,擊打敵方面部時,力點在右鉤頂。 ⒈動作分解:⑴接前式,身向後坐,向右轉腰擰胯調膀,腿變四六步。左拳變掌,外旋轉,隨著轉腰調膀向右後方劃弧,擺動到頭前,腕向拇指邊彎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高與頭平,肘部彎曲,肘尖朝下;同時,右拳外旋轉,向右後方劃弧,擺動到腹前,拳面朝前,拳心朝左,肘部彎曲,肘尖朝右下方。目視左掌。(圖244)⑵向左轉腰擰胯調膀,身向前探。右拳變掌,隨著轉腰探身向前——上——左方劃弧,擺動到頭前左側,腕向拇指邊彎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左,高與頭平;同時,左掌屈肘向右——下——後方劃弧擺動到腹前,腕向拇指邊彎曲,掌指朝前上方,掌心朝右,肘尖朝下。目視右掌。(圖245)⑶向左轉腰擰胯調膀,腿變左麻花步。雙掌各內旋轉,隨著轉腰調膀同時向下後方劃弧,擺動到身前,右掌在左掌前,雙腕朝掌背邊彎曲,雙掌指朝前,掌心朝下,高與胯平,雙肘微彎,左肘尖朝後,右肘尖朝右後方。目視右掌。(圖246)⑷腰向右轉。雙掌變拳,右拳外旋轉,雙拳隨著轉腰向後——上——前方劃弧,擺動到身前,右拳腕向拳心邊彎曲,拳面朝上,拳心朝後,高與頭平,肘部微彎,肘尖朝下,左拳位於右肘下方,拳面朝右前方,拳心朝下,肘部彎曲,肘尖朝左下方;同時,右腳向前上一步,腿成右麒麟步。目視右拳。(圖247)2.用法:敵方用雙拳連擊我面部,我用雙掌左右里合,招出來拳,然後進右步,用右拳擊打他頭部。3.力點:招敵方來拳時,力點在左右掌心。擊打敵方頭部時,力點在右拳背。
Ⅳ 梅花螳螂拳的特點
螳螂拳在演練時是一類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的拳術,在學習時,要求以空氣為最佳練功器械,在漢族武術各拳類中具有顯著的獨特風格。
崔壽山前輩所著《太極螳螂拳譜》之《敘言》中寫道「公(李秉霄)得異人傳,能取內外兩家之長而兼之、、、」,集內家的跌法和外家的短打於一身,吸取了螳螂的許多特長編制的一類優秀拳術。在長期的傳習過程中,又廣泛地吸收其它拳術的一些優點加以改造,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而形成的一個獨立拳派。 梅花螳螂拳為山東威海都蓮茹所傳,以後傳至東北及南方和全國各地,其拳偏剛,故有人稱為硬螳螂。身法要求:擰腰坐胯,意形並重,內外兼修。步型有馬步,弓步、虛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環步。歌訣:騎馬登山吞托式,御敵跨虎姿稱為螳螂八勢,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攔截、梅花糖儲翻車、勾法、螳螂撲蟬、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槍、劍、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種。手法概括有十二個字,即提拿封閉、粘黏幫貼、來叫順送,動作靈活多變,非常機警,進退自如,神形具備。暴發力及寸勁最多。各種勁法齊全,腿法與腳法有彈蹬掃掛、抄踹擺踢。以及反尖腳、斧刃腳和撩腳、杵腳。扣心腳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疊肘、墩肘、拐肘。頂肘、轉肘、撲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過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頂端部位,在技擊手法上皆稱為肘,這樣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彌肘皆是。
譜上說:「全身十二捶,閃賺雙手扣。」其十二捶是:「頭腳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鈕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說。真可謂全身是打,無處不打。故梅花螳螂拳為長短具備,剛柔相濟之拳術。總之技擊性很強,屬於短打類型的拳術。行功歌訣:子午卯酉晝夜還,燒酒房事不可貪,輕擊重打有先後,日將月就勿間斷,昔日依此成羅漢,我輩學來作奇男,千錘萬煉猶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 七星螳螂拳相傳為姜化龍所傳。「七星螳螂與梅花螳螂內容與技擊特點大同小異,其練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說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強調七星式」,實為七個部位,即頭、肩、肘、拳、膝、胯、腳作為種技擊手段。有七星拳、崩步、攔截、梅花轆、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撲蟬、八肘、摘要等30餘套。器械套路有刀、槍、劍、棍、拐子、流星、三節棍、大梢子、大刀、雙鉤等等。
其勁法偏剛,亦有柔勁,是剛柔相濟的勁法。有長手有短手,其長可放長擊遠.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為軸,以胯為核心。
拳法之主要特點:朴實、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連招帶打。真所謂「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連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擊上總的要求。欲達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東招遠市穿林家林世春所傳的螳螂拳,因林以農為業,傳人不多,林之師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有蹼相連,人稱為鴨子巴掌,以後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盜、實是反清復明的義上,越獄逃至林世春家避難。自稱是王郎之再傳弟子。
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中的一個流派,過去在山東黃縣、招遠等地勝極一時,演練者甚眾。以後流傳至東北、北京、南方以及港台等地。
六合螳螂拳與其它各種螳螂拳相比較,有明顯的不同之處。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剛暗柔勁為主,很少有暴發力,其勁多為內含,故有人稱為軟螳螂。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於太極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於長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於八卦掌的緊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寬腹實,松肩探膀,腰如鑽桿,手僅機輪。並要求內外兼修,意形並重。
步型步法有弓步、馬步、提前拖後步、前擺步、後擺步、三角步、滑步、閃騙步、坐步、流水步等等。其坐步近似形意拳的三體式,左右閃騙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其中的提前拖後步是前腳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進,後腳拖進,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後擺步隨身轉動,向外門逼近。三角步、閃騙步更是靈活多變。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種。握拳時中指凸出即尖拳又名錐子捶。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摟刀采、崩砸掛劈、沾黏貼*、閃賺騰挪並多纏繞旋轉及風掃勁的手法。所以說有鯉魚掃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東地方語)的勁造。
腿法彈蹬掃掛、抄踹擺踢,以及反尖腳、斧刃腳等。在技擊使用手法時突出表現快近嚴密,手手連環,連擊不止。怎練怎用。五漏之手,纏絲之手,是技擊性很強的一種短打型拳術。
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貓捕鼠,眼若鷹捉雞的說法。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稱為馬猴螳螂,因其動作似馬猴,兩臂鬆柔而長,松肩探膀,放長擊遠,故有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說。演練起來綿綿不斷、一氣呵成,非常連貫緊湊,亦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仙手錛、鐵刺、葉底藏花、照面燈、雙封、鏡里藏花、短捶等等。
六合螳螂拳的勁法,以暗剛暗勁為主,很少有爆發力,但不是完全沒有。分析起來其勁法是比較全面的,包括有20餘種勁法,分為兩大類,即主勁與輔勁。主勁有明剛勁、暗剛勁、明柔勁、風掃勁、纏封勁、鋸挫勁等6種。輔助勁有長勁、短勁、粘黏為勁等等19種之多。
Ⅵ 梅花螳螂與七星螳螂的區別
呵呵樓主問錯版了啊.梅花比七星柔一些,動作多連續性.
Ⅶ 梅花螳螂太極螳螂太極梅花螳螂拳是一種拳嗎
梅花螳螂,太極梅花螳螂拳是一種拳,主要以山東煙台郝宏宗師所創,其後人為代表並發揚光大的螳螂拳分支。太極螳螂是以煙台『』萊陽三山『』螳螂拳宗師為代表並發揚光大的螳螂拳分支。
Ⅷ 太極梅花螳螂拳
太極梅花螳螂拳的套路有翻車(四路),指路,摘要(六段),八肘(四段),崩補,攔截版等套路。一權般以畢手寒雞步待敵,樁法有騎馬,登山,吞,托,御臨,塌,猴,跨等勢。手法主要是螳螂鉤,步法有鉤子腳等,拳法有錐子捶,瓦楞拳等。螳螂拳講究七長八短,八剛十二柔,八打八不打等。
初學者從基本功入手,而後可習翻車,指路,摘要等。螳螂拳以「拍案」兩人對練
萊州路旺祝家的王積亮,祝學平等先生是煙台螳螂拳名家郝恆祿前輩之弟子祝德森,郝恆祿之子郝賓先生的徒弟。
對螳螂拳的套路和實戰頗有研究。
Ⅸ 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流派
分北派螳螂與南派螳螂。北派螳螂相傳為明末清初山東即墨縣人王朗所創。他比武失敗後,看到螳螂捕蟬的靈巧激烈情況,有所啟發,便捕捉螳螂,觀察其運用兩個前臂的搏鬥技巧,從而創造了勾、摟、采、掛、刁、纏、劈、滑等多種武術手法,成為別具一格的北派螳螂拳。
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據傳是清代廣東人周亞南創始的,其技術和理論與山東傳的北派螳螂完全不同,而與南拳各派技術卻極相似。上述南北兩派螳螂拳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礎上又經多年傳習或與其他拳法混合,還有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產生。
螳螂拳主要流傳於山東膠東各地。主要流派有「太極」、「七星」、「梅花」、「六合」四大派。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在動作的組合結構上更為相近。這兩種螳螂拳的許多套路名稱,動作組合,攻防辦法等方面都大同小異。
「梅花」名主要來自梅花螳螂拳講究出手成撮,多以幾招連貫為伍,強調招招相連、一招三變、以活為上,遇回為高,加之步法的靈活變換好比朵朵梅花迎雪開。由於勁法上講究「順勁、巧勁、柔勁」,較比七星螳螂拳在剛柔相濟等方面更為深化些,所以有人稱梅花螳螂拳。
少林螳螂拳是少林寺正宗拳法之一,屬於象形拳,講究臂肘出擊靈活,變化多端,動作敏捷,剛柔相間。集技擊與修身於一體,活學活用,配合實戰教學,攻防自如,實用性更強!
其主要流派如下:①太極螳螂拳。來由於宋子德宗師,在繼承古傳螳螂拳的基礎上,創編了《崩步》套路,演化出365手《摘要》,使螳螂拳加以完善。它以《亂接》練手稍之勁,以《崩補》練身法之變化,以《八肘》為母演勁法之變化,更以《摘要》為綱,演全身之變化。內功以《三回九轉羅漢功》築基,以《神仙起居法》、《易筋經》、《太上養生法》、《十二動功》輔之,講究以「空氣」為絕佳之練功器械。器械方面有《老子鴻門文武劍》、《十八槍》、《太極玉環刀》、《掠水棒》等。②梅花螳螂拳。講究出手成撮,招招相連,一招三變,以活為上,迂迴為主。魚鱗步靈活變化,恰似朵朵梅花。勁法上講究順勁、巧勁、柔勁。練功內容和七星螳螂拳大體相似。套路有翻車、蹦步、攔截、梅花路、白猿偷桃、八肘、傳技、摘要等。③六合螳螂拳(又名馬猴螳螂)。與前兩種流派差異較大,動作、勁法更傾向於柔。六合螳螂主要吸取了一些拳論中所載的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要領,強調以「意變」導「形變」,意會身隨,以人之勁為勁,引進落空,要求活似機輪,圓似鋼球,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勁力分剛、柔、 明、暗、 滑五勁。套路主要有短錘、雙封、鐵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燈、截手圈以及六合摘要、九十三手等。
螳螂拳又可分北派螳螂與南派螳螂。北派螳螂拳傳於山東省膠東一帶,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據傳是清代廣東人周亞南創始的,與南拳各派相似。螳螂拳形成了六合螳螂拳(又名馬猴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極螳螂拳)、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流派。按發勁的形式劃分,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屬硬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屬軟螳螂拳。
除上述南北兩派螳螂拳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礎上又經多年傳習或與其他拳法混合,還有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產生。螳螂拳派別雖多,但都強調: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剛柔並重,強剛極柔,處處帶有彈性;長短兼備,上下交替,內外相接,處處保持完整性態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連而巧妙,穩健而靈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穩,穩中求精。螳螂拳還強調沉肩、垂肘、活腕、擰腰、坐胯、扣膝,拳諺有「腰送客走,胯坐帥府」和「移動靠腿腳,力蓄在襠腰,擋風阻雨兩臂搖」之說。其動作要求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變三招,長短兼用,氣勢逼人,變化莫測;發力時,快速突然,松緊結合,富於彈性,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脆而不短,快而不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螳螂拳被列為全國 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
螳螂拳流派現今螳螂拳衍生許多派別,以王朗為主的即分為[硬螳螂](七星和梅花)與[軟螳螂](六合)兩種。前者以剛烈強勁為主;後者以和緩招式為主。硬螳螂之後又衍生[秘門][摔手]及[光板]等門派.近年亦創始[八歩螳螂拳],是由七星派高手姜化龍於民國初年(1912年),協同[八卦拳]的王中慶和[形意拳][通背拳]的陳某等三人所創。
六合是指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六 合螳螂拳對「以意變導形變」的要求更為嚴重嚴格,講究輕靈、柔順、巧妙;要求活似機輪、圓似剛球、一動皆動、一靜皆靜、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勁類主要分明、暗、剛、柔、滑五勁,從勁路和套路組合形成看有更明顯的演化特點。六 合螳螂拳同「七星」「梅花」在動作的組合結構、套路內容、演練風格上差距較大,在剛柔勁法的選擇上更傾向於柔,因此有人稱它為「軟螳螂」。人體的結構同螳螂的結構不同,要把螳螂的特點在人體上提練成「拳術化」,避免「動物化」,勢必「重在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