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哪裡
㈠ 中國梅花鹿之鄉是哪
梅花鹿之鄉在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因地理經濟條件優越,資源獨特而且豐富,是著名的「中國梅花鹿之鄉」。
㈡ 中國最大的梅花鹿養殖基地在哪尋求正規養鹿基地。
殖梅花鹿很復雜的 品種不同 公母價格也不同 公母受益也不同 要是選最好的品種30頭得20來萬.養仔鹿有風險,還是成鹿劃算成本要看你養殖的數量啊。一般鹿場買鹿的時候都會提供相關的技術。技術人員的話,你可以跟鹿場協商。 最好去鹿場實地考察。養鹿並不好養,養鹿一定要科學飼養,但鹿容很值錢,一對約五千元。一、選擇良種鹿:我國馴養的鹿主要是梅花鹿、馬鹿、白唇鹿、水鹿等。人工飼養最多的是梅花鹿,其次是馬鹿。梅花鹿和馬鹿的經濟價值基本相同,在鹿茸質量上,馬鹿次於梅花鹿。養鹿首先要選擇良種鹿,因為高產鹿和低產鹿相比,不但鹿茸產量差別較大,而且茸的質量和價格也有較大差異,二者的經濟效益懸殊。二、科學飼養鹿可利用的飼料有青綠多汁飼料、干粗飼料和精飼料、礦物質飼料。青、粗飼料主要有作物秸稈、秧蔓、樹葉、青乾草、根莖飼料及青貯料等,對青粗飼料採取自由採食的飼喂方式。除喂粗飼料外,每天還要補充1.0~1.5千克的精飼料。精飼料主要由能量飼料如玉米、小麥、高粱等穀物,蛋白質飼料如動物性蛋白質和各種餅類,以及糠麩類飼料混合而成。一般能量飼料佔50%~60%,蛋白質飼料佔15~20%,糠麩類飼料佔15~25%。骨粉和食鹽每天補飼量以每百千克體重計,骨粉為15~20克,食鹽為20克。要採取先粗後精的喂料原則。在冬季和早春缺青季節,要補喂胡蘿卜、青貯料、菜葉等多汁飼料1.0~1.5千克。公鹿在配種期和長茸期、母鹿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精料、礦物質和多汁飼料的喂量要適當增加。母鹿在妊娠前、中期要多喂青粗料,後期多喂體積小、質量優的精料。飼喂次數一般每日3次,必要時夜間補喂1次。據資料介紹,在公鹿長茸期間,飼料中交替添加鈷胺素和畜用生長素,可提高鹿茸產量。三、適時配種一般到1.5歲時,鹿就已性成熟,但此時身體尚未成熟,適宜的配種年齡應在2.5歲。鹿的繁殖期是8月下旬至11月。母鹿每隔18~24天發情1次,每次持續2~4天。種公鹿應選擇生長快、產茸多、抗病力強、遺傳性穩定的健壯公鹿,一般每15~20隻母鹿放1隻種公鹿。母鹿發情後,應適時放對配種,一般交配2~3次。鹿的妊娠期,梅花鹿為231~236天,馬鹿為240~250天。每胎產仔1~2隻。四、科學切茸與采茸初切角茸並長到3厘米時,從頂端縱向用刀切開1.6~1.9厘米,可大幅度提高鹿茸的產量。采茸時間要適當,早采或晚采均影響茸的產量。三叉茸在65~70天、四叉茸在75~80天採收為宜。鋸茸有吊圈法和麻醉法兩種,麻醉葯常用可可林和靜松靈肌肉注射,注射後15~20分鍾鹿即被麻醉倒地。鋸茸時下鋸要輕、快、平,鋸後上葯要均勻,放鹿要快。除以上4個要點外,還要精心管理。
㈢ 梅花鹿適合生長在哪裡 梅花鹿的生活環境
1、梅花鹿適合在森林邊緣,山地草原地區 ,闊葉林、沼澤、鹽沼和海島等地。梅花鹿為亞洲東部特產種類猛桐正輪讓。國內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目前野生較少,大部分為家養。
2、梅花鹿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擅長攀登陡坡,連續大跨度的跳枝悔躍,速度輕快敏捷,姿態優美瀟灑,能在灌木叢中穿梭自如,或隱或現。
㈣ 梅花鹿產地在哪裡
梅花鹿產地在吉林省雙陽區。
梅花鹿的生活習性:
梅花鹿晨昏活動,生活區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春季多在半陰坡,採食櫟、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夏秋季遷到陰坡的林緣地帶,主要採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烏、明黨參、草莓等,冬季則喜歡在溫暖的陽坡。
採食成熟的果實、種子以及各種苔蘚地衣類植物,間或到山下採食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還常到鹽鹼地舔食鹽鹼。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深密、體色相似的地方棲息,夜間則棲息於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
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擅長攀登陡坡,那連續大跨度的跳躍,速度輕快敏捷。
梅花鹿群居性不是很強,成年雄性往往是獨自生活,夏季和冬季會做短距離的遷移,有一定的領地意識,特別是繁殖季節。發生爭端時,常以鹿角和蹄子作為主要武器。
㈤ 鹿鄉 中國梅花鹿之鄉是哪裡
中國梅花鹿之鄉是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
雙陽區位於吉林省中部,長春市區東南部,距長春市中心區37公里,處於長春半小時經濟圈內,是長春市城市規劃空間格局中的戰略功能區。北部區域已進入主城區控制線以內。幅員面積1677平方公里。
雙陽區已有300多年的養鹿史。1995年,國務院命名雙陽為「中國梅花鹿之鄉」。鹿產品精密深加工和高科技開發蓬勃發展,已開發生產出新產品300多種。
㈥ 梅花鹿生活在哪裡
梅喚燃碰段塌花鹿生和談活於森林邊緣和山地草原地區
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深密、體色相似的地方棲息,夜間則棲息於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無洞穴、巢穴
㈦ 梅花鹿屬於哪兒的特產
梅花鹿為地理標志保護寬襲搏產品。
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座落在長白山余脈。幅員面積1665平方公里,總人口70多萬人。是遼源市面積最大的縣區。這慎祥里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南北山區峰巒疊起。森林茂密,石泉通幽,中西部平原河流縱橫,林網方田。鹿鳴呦呦。東遼縣養鹿歷史悠久,已有300多年的時光。目前,全縣現有大型國營鹿場8家,集體鹿場l5家,個體養鹿3500戶,全縣鹿存欄2萬只,年產鹿茸18,000斤,出口創匯400萬美元。鹿存欄數、鹿茸總產量、單產量、鹿茸優質品率、出口創匯五項指標均居全國各縣(市)之首。1995年在禪做全國百家特產之鄉評比中,東遼縣命名為全國唯一的「中國梅花鹿之鄉」。東遼縣梅花鹿是東遼縣科技人員培育的世界首例鹿科動物定型品種。具有高產、優質、早熟、耐粗飼料、適應性強、遺傳穩定等優良性狀。其茸枝頭大、質地松嫩;有效成份含量高,年平均馬鹿產量高達3公斤左右,梅花鹿單產乾重1.5公斤左右。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東遼梅花鹿茸曾經評為「外貿部出口金獎」。
㈧ 梅花鹿種原地是哪裡
3、據史志記載,雙陽的人工養殖梅花鹿的歷史已有300多年。雙陽區養殖梅花鹿的數量、鹿茸產量、鹿業產值等各項經濟指標均居國內同行業縣(區)首位。
㈨ 梅花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產種類,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過去廣布中國各地,但現在僅殘存於吉林、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廣西等有限的幾個區域內。台灣亦分布有一個特有亞種。
㈩ 梅花鹿來自哪裡
梅花鹿
學名: nippon Temminck
英文名:Sika Deer
分類:偶蹄目、鹿科、鹿屬。
【拉丁學名】:Cervus nippon
【俗名】:花鹿,鹿,哈
【商品名】:鹿茸,鹿鞭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致危因素】:作為醫葯成分被捕獵,因為貿易被捕獵,作為食物被捕獵,過度捕獵,棲息地破壞,種群隔離,種間競爭,天敵動物
【保護措施】:限制捕獵
【國內分布】:黑龍江, 吉林, 山東, 河北, 陝西, 江蘇, 浙江, 安徽, 江西, 四川, 台灣, 廣東, 廣西,福建
【國外分布】:無[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雄性的梅花鹿 中型鹿類,體長125—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體重70—100千克。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
毛: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類似。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
角:雌獸無角,雄獸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幹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離較大,位置較高,常被誤以為沒有次杈,主幹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主幹一般向兩側彎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橫抱,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產種類,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過去曾廣布中國各地,但是現在僅殘存於吉林、內蒙古中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廣西等有限的幾個區域內。台灣分布有一個特有亞種。[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梅花鹿生活於森林邊緣和山地草原地區。[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梅花鹿晨昏活動,生活區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春季多在半陰坡,採食櫟、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夏秋季遷到陰坡的林緣地帶,主要採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烏、明黨參、草莓等,冬季則喜歡在溫暖的陽坡,採食成熟的果實、種子以及各種苔蘚地衣類植物,間或到山下採食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還常到鹽鹼地舔食鹽鹼。
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深密、體色相似的地方棲息,夜間則棲息於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
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擅長攀登陡坡,那連續大跨度的跳躍,速度輕快敏捷。[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群體的大小隨季節、天敵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通常為3—5隻,多時可達20多隻。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獸和幼仔所組成,雄獸多單獨活動,發情交配時歸群。每年8-10月開始發情交配,雌獸發情時發出特有的求偶叫聲,大約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而雄獸在求偶時則發出像老綿羊一樣的「咩咩」叫聲。
繁殖期間雄獸飲食顯著減少,性情變得粗暴、兇猛,為了爭奪配偶,常常會發生角斗,頭上的兩只角就成了彼此互相攻擊的武器,這種「角斗」在鹿類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一隻健壯的雄獸通常可以擁有10多隻雌獸,在一個繁殖季節,雌獸可以多次發情,其發情周期為5天,一旦受孕後便不再發情。妊娠期為230天左右,產仔於翌年5—6月,一般每胎僅產1仔,也有少數為2仔。產下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也有白色的斑點,幾個小時就能站立起來,第二天可隨雌獸跑動。雌獸覓食時先到林外四處探望,確信沒有危險後,才把幼仔帶出來,發現險情會發出驚叫,帶著幼仔逃進密林。哺乳期為2—3個月,4個月後幼仔便可以長到10公斤左右。1.5—3歲性成熟,壽命約為20年。
雄獸的舊角大約在每年4月中旬脫落,再生長出新角。新角質地鬆脆,還沒有骨化,外面蒙著一層棕黃色的天鵝絨狀的皮,皮里密布著血管,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鹿茸。這時若不採茸,繼續長到8月以後,鹿茸就逐漸骨質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漸脫落,整個鹿角變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動脫落,重新長出鹿茸。
鹿茸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形態也發生變化。野生的梅花鹿未經鋸茸而脫掉骨質角稱為脫掉「干杈子」或者脫掉「清枝」,飼養梅花鹿經過鋸茸而脫下殘留的骨質角稱為「脫花盤」或「脫盤」。花盤脫落以後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跡,稱為「老虎眼」。以後茸芽組織由四周皮部向內生長,與中間的血痂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狀,稱為「燈碗子」。此後,角基上面由茸的分生組織形成的茸芽迅速生長,呈粉紅色,初期時稱為「拔樁」,生長至1.5—2厘米時稱為「磨臍子」,再經過10天左右,又向上生長3—4厘米時稱為「茄包」。被叫做「大挺」的鹿茸主幹分生眉枝時,形狀很象馬鞍,稱為「小鞍子」,當主幹生長到比眉枝高出時稱為「大鞍子」,再繼續向上生長到一定高度又稱為「小二杠」,當主幹比眉枝高出6—7厘米時,其外表的形狀恰似黃瓜,所以又稱為「瓜角」。主幹生出第2側枝的初期稱為「小嘴三杈」,生出第2側枝的中期稱為「大嘴三杈」,到分生第3側枝前在形態上表現出主幹、眉枝和第2側枝,共有3個杈,所以稱為「三杈」。到第3側枝分生之後則稱為「四杈」。一般認為它可以最多生長到4—5個杈,但也有「花不到五」的說法。骨質化的稚角則稱為「毛杠」,脫皮後的三杈或四杈清枝稱為「清三杈「或「清四杈」。
經濟價值
鮮鹿茸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據記載,服用鹿茸有「補精髓、壯腎陽、健筋骨」之功。認為「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長,筋次之,骨最難長。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堅。惟麋鹿角自生至堅,無兩月之久,大者至二十餘斤,計一日夜須生數兩。凡骨之生無速於此。雖草木易生,亦不及之。此骨之至強者,所以能補骨血,堅陽道,益精髓也。」古人認為鹿角骨質生長迅速,是有某種特殊的物質在起作用。有分析和臨床證明,鹿茸含有內分泌素鹿茸精等,有增強人體各種機能的作用,被認為是滋補強壯葯物。[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歷史上捕捉獵殺過度,野生數量極少,為現人工養殖種群己達數十萬只。[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